29文虎--煤岩损伤研究的CT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29文虎--煤岩损伤研究的CT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9文虎--煤岩损伤研究的CT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9文虎--煤岩损伤研究的CT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47 卷第 1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Vol. 47No. 1 2019 年1 月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n.2019 移动扫码阅读 文虎, 樊世星, 马砺, 等.煤岩损伤研究的 CT 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 47 1 44-51.doi 10. 13199/j. cnki. cst. 2019. 01. 006 WEN Hu, FAN Shixing, MA Li, et al.CT Scanning Technology on coal-rock damagea comprehensive review[J] .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7 1 44-51.doi 10. 13199/j. cnki. cst. 2019. 01. 006 煤岩损伤研究的 CT 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文虎1, 2, 樊世星1, 2 , 马 砺1, 2 , 郭 军1, 2, 程小蛟1, 2, 童校长1, 2 1.西安科技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710054; 2.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CT 扫描技术因其无损伤、 高分辨率、 数字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煤岩损伤研究领域, 为促进 煤岩损伤理论研究的深入, 从 CT 扫描技术着眼, 基于前期文献调研, 总结归纳了煤岩损伤领域该技 术及装备的发展历程, 回顾了利用 CT 扫描试验进行煤岩损伤表征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 煤岩损伤 程度的 CT 图像和 CT 数表征, 损伤变量的 CT 数定义, 以及满足工程实践的煤岩损伤本构方程的构 建。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技术条件下利用 CT 扫描技术进行煤岩损伤研究所遇到的问题, 指出提 高 CT 图像时空分辨率、 改进图像处理软件、 开发新型图像重构算法、 研发与 CT 系统相适应的复杂应 力加载系统, 将会对煤岩损伤研究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煤岩损伤; 损伤变量; 应力-应变; 本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 TD16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3-2336 2019 01-0044-08 CT Scanning Technology on coal-rock damagea comprehensive review WEN Hu1, 2, FAN Shixing1, 2, MA Li1, 2, GUO Jun1, 2, CHENG Xiaojiao1, 2, TONG Xiaozhang1, 2 1.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 an710054,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Mine and Hazard Preven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Xi’ an710054,China Abstract CT Scann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study of coal-rock damage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non-destructive monitoring,high resolution,and digit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mot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oal-rock damages. Compre- 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s of CT Scanning Technology were conducted. Then the authors 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C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n the field of coal-rock damage and summarized research progress on CT characterization of coal-rock damage.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is on the CT characterization of degree on coal-rock damage,the definition of the damage variables based on the CT numb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of coal-rock damage meet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coun- tered in the study of coal-rock damage using CT technology under current technical conditions were also analyzed. Furthermore,sugges- 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Improv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of CT images,improving image processing soft- ware,developing new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and developing complex stress loading system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CT systems will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rock damage research. Key words CT Scanning Technology;coal-rock damage;damage variables;stress-strain;constitutive equation 收稿日期 2018-03-18; 责任编辑 曾康生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016YFC08018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51574193 ;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资助 项目 17JK0495 作者简介 文虎 1972 , 男, 新疆石河子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Tel 029-83858286, E-mail wenh xust.edu.cn 0引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损伤理论在岩石力学中应用 以来, 有关煤岩损伤的研究非常活跃[1 ]。煤岩损伤 是指煤岩体内微裂纹、 微孔隙在外荷载或环境作用 下逐渐萌生、 扩展从而引起煤岩整体宏观力学性能 劣化的现象 [2-3 ]。煤岩损伤研究的核心是建立损伤 演化方程, 构建损伤的初、 边值问题, 进而求解煤岩 体应力场、 变形场和损伤场[4 ]。 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是煤岩损伤变量的确 定, 而在众多测定煤岩损伤变量的方法中, CT 扫描 技术因其无损伤、 高分辨率、 数字化等优点而被广泛 44 文虎等 煤岩损伤研究的 CT 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2019 年第 1 期 采用 [5 ]。自 1989 年开创性地将 CT 扫描技术从医 学界引入到岩石力学研究领域, CT 扫描技术就一直 处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当前使用的工业微焦 CT 相比常规医用 CT 空间分辨率已经提升 2 个数 量级 [6-7 ]。 CT 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煤岩损伤的研究奠 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促进了诸多有代表性成果的 产生。1990 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购置了美国通用 GE8800CT 机, 并配合葛修润 院士主持研制的特制三轴试验机构建了岩石加载实 时 CT 扫描实验系统 [8 ]。杨更社等[1 ]利用该系统在 国内首次研究了煤岩的初始损伤, 给出了用 CT 数 表示的岩石损伤变量, 并探讨了单轴压缩下的煤岩 损伤扩展机理; 许多学者等先后对各类煤岩开展了 单轴、 三轴压缩荷载作用全过程的实时 CT 扫描试 验, 给出了应力损伤阈值, 引入初始损伤影响因子和 闭合影响系数对损伤变量进行了修正[9-10 ]。基于对 煤岩各个阶段的 CT 图像和 CT 数的分析, 将应力- 应变全过程曲线分为 4 段, 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 给 出了峰前各段损伤演化本构方程[11-12 ]。随后, 多家 单位引进了 CT 扫描试验机, 对煤岩进行了不同应 力加载路径下的 CT 扫描试验, 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 葛修润等 [13 ]、 郑孝军等[14 ]进行了岩石疲劳损 伤扩展规律的研究, 发现岩石疲劳破坏存在门槛值, 得到了岩石细观疲劳损伤扩展的初步规律; 任建喜 等 [15-16 ]对连续加载实验条件下和卸去围压作用下 砂岩破坏细观机理进行对比, 发现岩石卸荷演化破 坏更具有突发性; 蔡小虎等 [17 ]、 李树春等[18 ]借助 CT 实验结果分别对岩石冲击荷载和循环荷载下的 损伤规律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 近年来 CT 扫描 技术也被应用于冻土受荷损伤的研究中, 目前虽有 不少学者针对各类冻土进行了单轴压缩、 三轴剪切、 冻土正融等过程的细观损伤 CT 试验 [19-21 ], 但是相 对于普通煤岩方面的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 总结近 20 年来 CT 扫描技术在岩石损伤演化领 域的研究成果发现, 缺乏既能精确控温、 又符合 CT 实 验机使用要求的辅助装置是制约 CT 扫描技术在冻 土 [22 ]、 煤田火区演化[23 ]、 CO 2压裂油气增产 [24-25 ]等相 关领域应用的主要原因。如何利用CT 试验结果来解 释煤岩体在低温、 高温、 高压等作用下内部细观结构 发生的变化, 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背 景下, 笔者从 CT 测试的发展历程出发, 总结了 CT 扫 描技术在煤岩损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 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希望为 CT 扫描技术在煤 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1CT 扫描技术装备的发展 自 1969 年 Hounsfield 教授成功完成 CT 扫描装 置设计, 1972 年在放射学会上公布以后, CT 扫描技 术掀起了医学图像领域的一场革命[23 ]。1989 年日 本学者 Teda 等开创性地将 CT 扫描技术引入到岩石 力学研究领域 [6 ]。自此基于医用 CT 机配合辅助加 载设备的 CT 测试系统初步形成并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 其扫描系统如图 1a 所示。国内最早建立 CT 测试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的是中国科学 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该机构于 1990 年利 用美国通用 GE8800CT 机和葛修润院士主持研制的 加载装置建立了冻土研究工作站[23 ]。并先后于 1998 年 和 2010 年 分 别 引 进 了 德 国 西 门 子 SOMATOM-PLUS 螺旋 CT 机和荷兰皇家飞利浦 Brilliance16 多能量螺旋 CT 机, 这为煤岩损伤实时 动态高精度测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26 ]。 图 1常见的 CT 扫描系统 Fig.1Common system of CT Scanning Technology 除了基于医用 CT 机发展而来的 CT 扫描测试 系统外。目前在我国比较典型的还有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购置 的 X 射线工业 CT 检测实验系统 ACTIS300-320/ 225[27 ], 如图 1b 所示。在此基础上, 该试验研究团 队设计和开发了能够在 CT 试验台上对尺寸为 25 mm25 mm50 mm 和 25 mm50 mm 的 2 种试件 进行远程实时加载的试验装置[28 ]。此外, 太原理工 大学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共 同研制了 μCT225kvFCB 型高精度 μm 级 显微 CT 试验系统 [29 ], 如图 1c 所示。 这些 CT 扫描技术能够对煤岩高温热解、 低温 冷冻、 高压环境下吸附气体、 冻土冻融等条件下的损 伤进行实时动态高精度的测试, 势必对煤岩损伤领 域的研究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为解决复杂的 工程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煤岩损伤的 CT 扫描研究现状 根据损伤力学中的定义, 损伤是由外载或环境 54 2019 年第 1 期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 47 卷 所引起的材料体积单元破坏、 宏观力学行为劣化的 现象。煤岩体中常见的损伤形式包括弹性损伤、 弹 塑性损伤、 蠕变损伤、 疲劳损伤、 循环荷载损伤、 腐蚀 损伤、 爆炸冲击损伤、 高温及冷冻损伤等。自 CT 扫 描技术引入到岩土工程领域, 国内外学者针对上述 各种损伤的初始特性及损伤扩展规律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1利用 CT 图像和 CT 数进行煤岩损伤分析 CT 扫描是由 X 射线源发射一束精确准直的 X 射线, 并使其从四周对煤岩试件某一层位进行扫描, 通过收集 X 射线穿过物体之后的衰减程度重建 CT 图像, 进而推断出煤岩损伤程度。如果假设被测试 件的密度为 ρ, 其对 X 射线的质量吸收吸收系数为 μm, 那么该试件对 X 射线的吸收系数 μ 可用下式表 示为 μρμm 1 相应地, 借助 μm与 μ, CT 数可表示为 [30 ] CT 1 000 μ-μw μw 2 式中 μw为煤岩中水分的质量吸收系数。 将式 2 代入式 1 中, 被测物体的 X 射线吸收 系数 μ 可表示为 μρμmμw CT 1 000 1 3 而被测物体的密度 ρ 可表示为 ρ μw μm CT 1 000 1 4 由式 3 可得, 被测物体对 X 射线的吸收系数 与其 CT 数成正比, 式 4 反应了被测物体的密度与 CT 数成正比。因此 CT 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 应被 测 物 体 的 密 度 分 布[30 ]。 早 在 1989 年 RAYNAUD S 等 [31 ]采用 CT 扫描技术给出了多种岩 石在三轴压缩破裂后扫描断面的 CT 图像, 发现岩 石密度与 CT 数有一定的关系。但是, 由于人眼对 于灰度分辨的限制, 加之初始阶段煤岩损伤较小, 单 纯利用 CT 图像研究损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 当损伤扩展到一定阶段, 岩样产生明显变化时, CT 图像才会相较初始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 想要借助 CT 图像分析煤岩损伤, 常辅以 CT 图像处理技术和 CT 数变化。KAWAKATA H 等 [32 ]采用重复采样的 方法首次实现了 CT 图像的三维重构; UETAK 等 [33 ] 完成了室内砂体受剪切时砂体内部产生的剪切带的 空间三维图像及其演化过程; 而杨更社等 [34 ]首次将 CT 扫描技术应用到岩石损伤检测的研究中, 并且提 出了一种 CT 图像分析方法, 即先利用数字图像增 强技术和灰度直方图技术对 CT 图像进行增强, 增 加人眼对岩石损伤演化直观感受的同时还可准确、 定量地分析损伤演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结合 CT 图 像和 CT 数的变化, 得出岩体的初始细观损伤主要 与成岩条件和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岩石, 其损伤 形式不同, 同一种岩石, 不同扫描层面的损伤也不 同。煤样与砂岩和石灰岩的损伤呈现出不同的方 式, 除了孔洞引起的损伤外, 主要是微裂隙和界面引 起的损伤。肖旸等[23 ]通过对比煤田火区试样升温 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 CT 扫描图像和二值化图像, 研究了煤岩体热破坏裂隙扩展及分布规律。发现无 烟煤煤样从 200 ℃时开始形成裂隙, 且随温度的升 高裂隙逐渐增多、 加宽、 扩展; 刘慧等 [35 ]用了 Visual C实现了冻结岩石 CT 图像的伪彩色增强, 充分利 用 CT 图像包含的细观物理信息, 对岩石损伤的大 小以及空间位置做出了定量的评价。许多研究学者 通过对煤岩单轴压缩的实时 CT 扫描试验, 建立了 CT 扫描图像、 CT 数与煤岩应力应变曲线的对应关 系, 如图 2 所示, 为中小裂纹的起裂门槛值的求解及 煤岩损伤演化规律的分析提供了依据[6, 36-37 ]。 图 2 CT 图像与应力-应变的对应关系 Fig. 2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strain and CT image 李廷春 [38 ]、 李术才等[39 ]通过对含有不同数量 和形状的预置裂隙试件进行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 借助试件预置裂隙边缘位置的横、 纵向 CT 扫描图 像, 采用扫描层面上同心圆、 等圆和等椭圆区域内的 CT 数、 CT 数方差及 CT 数-应变关系分析了荷载作 用下裂隙扩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推导了适用于裂隙 岩体的三位断裂损伤本构关系, 并进行了工程验证。 综合来看, 利用 CT 图像和 CT 数分析损伤演化 过程, 主要是通过对比煤岩试件在不同试验阶段同 一扫描位置处 CT 图像和 CT 数的变化来实现的。 2.2CT 数与煤岩损伤变量的关系 对煤岩损伤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需要引入损伤 变量这一表征材料或结构裂化程度的物理量, 以此 来建立煤岩微结构特征和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目前损伤变量的定义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 两个角度。微观角度主要是通过微缺陷的面积、 体 64 文虎等 煤岩损伤研究的 CT 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2019 年第 1 期 积、 数目和分形法等来定义, 而宏观角度的定义依据 检测方法的不同可采用弹性模量、 超声波波速、 密度 的变化、 应变等来描述。 杨更社等 [4, 40 ]在国内较早的开始了 CT 扫描技 术在煤岩损伤的研究, 根据扫描图像的 CT 数分布, 建立了 CT 数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 推导了用 CT 数 表达损伤变量的公式, 即 D 1 m2 0 Δρ ρ0 1 m2 0 ρ 0 -ρi ρ0 5 将式 5 中的密度分别用式 1 代替可得 D 1 m2 0 1 - 1 000 CTi 1 000 CT0 6 其中 m0为 CT 机的空间分辨率, Δρ 为煤岩损 伤演化过程中的密度变化, ρ0为岩石初始密度, ρi为 某一应力状态下的煤岩密度, CT0、 CTi分别为初始和 某一应力状态下的 CT 数。式 5 相比 Bellion 所证 明的 Kachanor 损伤变量-Δρ/ρ0和 Lemaitre 基于球 形胞元假设提出的损伤变量 -Δρ/ρ0 2/3更具有普 遍性, 且随着 CT 分辨率的提高, 能识别更细观的损 伤, 充分考虑了损伤的尺度问题。葛修润等 [9 ]指出 上式没有考虑初始损伤对 D 的影响, 建议在式子右 端乘以影响因子 e 来考虑初始损伤对 D 的影响, 即 D e m2 0 1 - 1 000 CTi 1 000 CT0 7 其中 e 的值应大于 1, 其值大小可由试验得到 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本构模型理论公式拟合确 定。任建喜等 [10 ]针对有些煤岩在单轴压缩过程中 会出现对应于裂隙压密的 CT 数增加的情况, 引入 闭合影响系数 αc对式 7 进行了修正, 得 D e m2 0 1 - 1 000 CTi 1 000 αcCT0 8 其中 αc的值取决于试件在加载初期被压密的 程度, 其值可用压密时的 CT 数与初始未加载时的 CT 数相比求得, 从本质上来说 αc是由岩石的孔隙 率决定的。丁卫华等 [41 ]据式 7 给出了密度损伤 增量 ΔD 的表达式为 ΔD CTi- CT0 1 000 CT0 9 并借助密度损伤与体应变的关系, 推导出岩石 内部裂纹宽度的普适性计算公式[42-43 ]为 d - πbΔD 2 1 ΔD 10 这种确定裂纹宽度的方法相比 Robert 等所采 用的在 CT 图像上与己知实际裂纹相比较的方 法 [44 ], 实现了裂纹宽度的定量计算。上述基于 CT 数的损伤变量表示为定量研究煤岩损伤提供了有力 的理论依据, 被广大学者所接收和使用。除此之外 另外还有一些适用于某些特殊岩体工程的损伤变量 的表达形式, 陈蕴生等 [45 ]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存在于 非贯通裂隙岩体中由规则的裂隙造成的奇异损伤和 由随机分布的孔隙、 裂隙造成的分布损伤定义了损 伤变量。其中奇异损伤变量 Df是根据 CT 数的变化 来定义的可表示为 Dfλ ΔCT /CT0 11 其中 ΔCT 为裂隙带 CT 数均值变化量。而分 布损伤变量 Dm由非裂隙区孔隙、 微裂隙面积与总面 积的比值来定义, 可表示为 Dm A/A0 12 朱赛楠等 [46 ]根据泥岩试件某截面数值为 0 的 像素点个数 N与截面图像总像素个数 N 的比值来 定义损伤变量; 刘小红等 [47 ]通过粉砂岩在三轴应力 状态下的 CT 扫描试验, 发现在围压恒定逐渐增加 轴压条件下, 粉砂岩经历压密、 扩容直至破坏, 其中 岩石的损伤演化需要经历相对较长的应力段, 是一 个量变不断积累的过程, 而裂纹的产生及扩展是损 伤积累到一定阶段的质变过程, 具有突发性。损伤 变量 D 在压密阶段显示为正, 扩容阶段和破坏后显 示为负。赵淑萍等 [48 ]对冻结饱水兰州黄土试样进 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单轴压缩试验, 推导出了冻土塑 性应变 εp与损伤力学中连续性变量  之间的关系  aε pb, a、 b 为回归常数, 又借助损伤力学中关于 连续性变量  与损伤变量 D 之间的关系 D 1-, 得出了损伤演化方程 D 1 - aε p b 槡 和损伤 耗散势函数。 2.3煤岩损伤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煤岩损伤力学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煤岩损伤 本构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 2 方面内容 煤岩应力- 应变关系和损伤演化方程, 只有 2 个方程都建立起 来, 损伤本构理论才得以建立[49 ]。由于损伤变量的 定义形式不同, 构建的损伤本构理论也呈现不同的 形式。为使材料在考虑损伤后的本构方程的建立得 以简化, 法国著名学者 Lemaitre 教授提出了等效应 变假设 [2 ]。杨更社等[11 ]针对在同样损伤扩展应力、 应变状态下由 CT 扫描和 Lemaitre 假设计算出的损 伤变量的不一致性进行分析, 发现 Lemaitre 假设对 于不同形式的损伤变量并不总是直接满足的。张全 胜等 [50 ]将 Lemaitre 假设推广为更具普遍性的等效 应变原理认为材料在基准损伤状态下的有效应力作 用于后续损伤状态下引起的应变等价于后续损伤状 态下的有效应力作用于基准损伤状态引起的应变。 74 2019 年第 1 期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 47 卷 那么受力 F 作用的煤岩体初始损伤状态和后续损 伤下的有效应力 σ、 σ, 弹性模量 E、 E和有效承载 面积 A、 A存在以下关系为 ε σ/E σ/E F σA σA D A - A /A { 13 联立式 13 , 求得损伤本构方程为 σ Eε 1 - D 14 式 14 相比传统损伤本构方程, 弹性模量比较 容易测量, 因此体现一定的优势。刘增利等 [49 ]针对 冻土单轴压缩实时 CT 试验, 假设冻土在受载过程 中塑性硬化与损伤演化过程相分离, 采用连续介质 力学和热力学方法建立了单轴压缩情况下的冻土含 损伤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σ Eε e 1-D 15 式中 E 为未损伤冻土初始状态下的弹性模量; εe为 其弹性应变。 代高飞等 [51 ]基于假设 损伤是弹性与塑性损伤 的耦合, 损伤的主体在应力主轴方向, 损伤演化是应 力或应变状态的某种幂函数关系。认为煤岩在单轴 压缩应力状态下损伤变量 D 与应变的关系可表示 为 Dmεn, m、 n 为材料参数, ε 为轴向压应变, 将此 式代入到式 14 中则有 σ Eε 1 - mεn 16 若假设 εs m-1/n , 那么有 m 1/εs n, 则损伤 变量可表示为 D ε/εs n 17 相应的本构方程可表示为 σ Eε[ 1 - ε/εs n] 18 以上各种表达形式的损伤本构模型大都是针对 煤岩应力-应变的某一特定阶段而构建的。想要构 建 1 个损伤本构模型及演化方程能普遍反映多种材 料在各个阶段的损伤演化机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 此, 从细观动态实验出发, 构建具有一定精度而又能 够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的损伤演化方程无疑是 1 种可 行性方法。其中将应力-应变曲线先进行分段, 然 后再分别求其损伤演化方程的方法最为普遍。任建 喜等 [12 ]、 代高飞等[51 ]认为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压 密阶段和弹性阶段可合并为准线性阶段, 再加上其 后的损伤演化并稳定发展阶段、 损伤加速发展阶段, 岩石峰值前的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 3 段。对以上 3 个阶段绘制损伤变量 D 与应变 ε 的关系曲线并采 用线性函数、 指数函数、 幂指函数分段拟合进而给出 各个阶段的损伤演化方程。张全胜等 [50 ]用文献 [ 30] 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对所求的演化方程进行了 验证, 发现在求解基准弹性模量时应尽量使每级荷 载与前一级荷载相比增量较小, 保证由各次扫描计 算的斜率均是在微裂隙、 微孔扩展之前求得, 这样采 用平均斜率法求解的斜率相对准确。陈蕴生等 [45 ] 采用弹性闭合原件和弹性变形原件的串联模型表示 试件的总应变, 结合相应的应力条件求出了含裂隙 试件的损伤本构方程, 经过试验验证对其进行了客 观分析和评价。 3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CT 扫描技术已被证明是进行岩石损伤检测的 有效工具。它不仅使任意应力下岩石内部细观裂纹 的观测变成了可能; 而且填补了从常规 SEM 尺度到 肉眼可见的宏观尺度之间裂纹演化过程观测的空 白, 更为重要的是 CT 的观测结果可以更直接的与 岩石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相联系, 用于岩石本构关 系和损伤演化方程的推导。CT 扫描具有如此多的 优势, 这些优势都是建立在高质量图像的基础之上 的。目前, 受限于时空分辨率、 图像重构算法以及噪 声等因素, 高质量 CT 图像的获取也相对较难, 因此 基于 CT 扫描的损伤本构关系的建立仍有不少问题 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 2 方面。 1 CT 扫描仪器的空间分辨率主要由其焦点尺 寸和检测器分辨率所决定, 通常提高分辨率的做法 是缩小样品尺寸或扫描区域。而进行物理力学性质 测定的煤岩试件尺寸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上述方法 在煤岩损伤 CT 检测方面的应用会受到限制。而改 变 CT 机的扫描电压可改变 X 射线的波长, 进而针 对同一扫描试件可以获得不同的 CT 数。经常可以 通过改变扫描电压对煤岩进行多次扫描从而获得高 质量的图像。目前应用在岩石损伤检测中的 CT 扫 描测试系统最大分辨率通常为几百微米, 小于以上 尺寸的裂隙和孔洞则无法检测。未来将多能量、 高 分辨率 CT 机引入到煤岩损伤检测将是一种趋势。 2 和任何成像技术一样, 伪影同样也会影响 CT 图像的质量, 伪影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有 CT 射束硬化伪影、 噪声伪影、 环状伪影和运动伪影 等 [1 ]。尽管伪影本身会对图形的质量造成很大的 影响, 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或者一些新型 的算法可以实现 CT 图像的过滤、 噪音的消除和被 破坏像素点的修复。因此新型图像处理软件的改进 和算法的开发应是科学研究的关注重点。 实际工程实践中, 煤岩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 目 前实验室能实现煤岩加载和卸载方式仍相对较少, 加之 CT 扫描无法做到对损伤扩展部位和破坏时刻 84 文虎等 煤岩损伤研究的 CT 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2019 年第 1 期 的精确定位, 损伤破坏细节的精确信息无法提取, 因 此与 CT 系统相适应的能够模拟各种复杂应力加载 路径的加载设备和具备局部精确扫描功能的 CT 系 统的研究也不应忽视。 4结语 自 20 世纪 90 年代 CT 扫描技术被引入岩石损 伤检测研究中, 诸多学者已针对普通煤岩损伤开展 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 得出了煤岩在压缩、 冲击、 持 续、 周期荷载等作用下的损伤扩展规律。本文主要 介绍了 CT 扫描技术在煤岩损伤研究领域的应用历 史及主要研究成果, 说明 CT 扫描是研究煤岩内部 细观结构演化有效手段。指出提高 CT 扫描技术的 分辨率, 改进图像处理软件和算法, 实现复杂应力加 载路径的模拟和温度、 压力精确控制将是未来 CT 扫描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杨更社, 谢定义, 张长庆, 等.CT 扫描技术在岩石损伤检测中的 应用研究[J].实验力学, 1998, 27 4 451-456. YANG Gengshe, XIE Dingyi, ZHANG Changqing, et al.Application of CT Technique in the damage detection of rock material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98, 27 4 451-456. [ 2]楼志文.损伤力学基础[ 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 [ 3]杨更社.岩石损伤检测技术及其进展[J]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2003, 23 6 47-55. YANGGengshe.Advancesanddevelopmentofdamage 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rock[ J] .Journal of Chang’ an Universi- 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3 6 47-55. [ 4]杨更社, 张长庆.岩体损伤及检测[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8. [ 5]朱红光, 谢和平, 易成, 等.岩石材料微裂隙演化的 CT 识别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 6 1230-1238. ZHU Hongguang, XIE Heping, YI Cheng, et al.CT Indentification of microcracks evolution for rock material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1, 30 6 1230-1238. [ 6]任建喜, 葛修润, 杨更社.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扩展细观机理 CT 实时试验[J].岩土力学, 2001, 22 2 130-133. REN Jianxi, GE Xiurun, YANG Gengshe.CT real-time on damage propagation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rock under uniaxial com- pression[J].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1, 22 2 130-133. [ 7]王常彬, 曹安业, 井广成, 等.单轴受载下岩体破裂演化特征的 声发射 CT 成 像[J] .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016,35 10 2044-2053. WANG Changbin, CAO Anye, JING Guangcheng, et al.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racture under uniaxial loading by combining acoustic emission and CT imaging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6, 35 10 2044-2053. [ 8]佚名.终身奋斗在岩土一线 葛修润院士 三 [B] .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报, 2013, 32 6 222-223. [ 9]葛修润, 任建喜, 蒲毅彬, 等.煤岩三轴细观损伤演化规律的 CT 动态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9, 18 5 497-502. GE Xiurun, REN Jianxi, PU Yibin, et al. A real - in - time CT triaxial testing study of meso-damage evolution law of coal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99, 18 5 497-502. [ 10]任建喜, 葛修润.岩石单轴细观损伤演化特性的 CT 实时分析 [J].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 6 99-104. REN Jianxi, GE Xiurun.Real-time CT test on the meso-damage evolution of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J].China Civil En- gineering Journal, 2000, 33 6 99-104. [ 11]杨更社, 谢定义.岩石单轴受力 CT 识别损伤本构关系的探讨 [J].岩土力学, 1997, 18 2 29-34. YANG Gengshe, XIE Dingyi.The discussion about damage consti- tutive relation of rock under uniaxial stress identified by CT[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1997, 18 2 29-34. [ 12]任建喜, 葛修润.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及其本构模 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20 4 425-431. REN Jianxi, GE Xiurun.Study of rock meso-damage evolution law and its constitutive model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loading [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1, 20 4 425-431. [ 13]葛修润, 任建喜, 蒲毅彬, 等.岩石疲劳损伤扩展规律 CT 细观 分析初探[J].岩土工程学报, 2001, 23 2 191-195. GE Xiurun, REN Jianxi, PU Yibin, et al.Primary study of CT real- time testing of fatigue meso-damage propagation la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