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燃煤火电厂紧凑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引言 我国目前的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2005年的S排放量达到2549万t,超过总量控制指标749万t,加剧了我国的大气污染火电厂是S的主要排放源,我国2004年1月1日实施的GBl3223-2003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按时段规定了火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值,加快了我国火电厂脱硫装置的投入使用,对于单机容量超过20MW的大型燃煤火电机组,国内外目前流行的脱硫工艺是采用湿法脱硫,在完成脱硫要求的同时,可以同时产生副产品石膏,实现脱硫副产品的资源再利用,我国现在运行的许多火电厂在原设计中没有考虑脱硫装置的安装位置,这使运行的火电厂增加脱硫装置带来了困难,未来10年装机容量310MW的火电机组均需要安装脱硫\烟气脱硫装置,因此,我国现在运行的火电厂急需一种既具有高脱硫效率且节省占地面积的湿法脱硫新工艺,母公司为德国鲁尔集团公司Ruhr AG的德国斯特雅克集团公司steag AG自1969年开始研发以CaO或CaCO为脱硫剂的紧凑式湿法脱硫新工艺,该工艺具有脱硫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独特优点,1977年在德国wilhelmshaven第一套具有商业化使用价值的紧凑式湿法脱硫工业化试验设备对510Nm/h的燃煤电厂烟气进行脱硫,相应的汽轮发电机组的电功率为140 MW;1982年第一台工艺脱硫设备在该电厂投入运行,脱硫的烟气量为1.510Nm/h,相应的汽轮发电机组的电功率为450 MW,该工艺到2000年已成功应用的火电机组容量超过210MW,单台锅炉的最大额定烟气流量为2.2910Nm/h,单台汽轮发电机组的最大额定电功率为750MW,紧凑式湿法脱硫工艺特别适用于已运行电厂增加脱硫装置的改造方案,对我国大批火电厂的增加脱硫装置的改造方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燃煤火电厂紧凑式湿法脱硫工艺 紧凑式湿法脱硫工艺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来自电除尘器1温度为120~130%的待脱硫的烟气进入回转式烟气加热器2,把热量放给来自脱硫塔4温度为40~45℃的净化烟气,净化后的烟气是经过立式风机3使其压力升高来克服回转式烟气加热器的流动阻力,净化后的烟气温度升高到80~90%后排人烟囱17,以达到烟气进入烟囱的温度要求,放热后的烟气从脱硫塔底部进入脱硫塔向上流动,在脱硫塔内待脱硫的烟气与来自脱硫塔底部经泵6,升压后从分布在脱硫塔上部的喷嘴5喷出的脱硫剂浆液进行混合发生化学反应达到脱硫目的,化学反应产物从脱硫塔上部流向脱硫塔下部,与经风机8送人脱硫塔的空气进一步进行化学反应,形成脱硫\烟气脱硫的副产品石膏的浆液,石膏浆液进入经浆泵9送人分离器10,分离出来的浓石膏浆液进入石膏生产系统11,产生石膏产品,从石膏生产系统11分离出来的废液与分离器10分离出来的废液进入混合器12,流出混合器12的浆液分成3部分,一部分进入脱硫剂制浆系统16,另一部分进入脱硫塔再循环利用,还有一部分经浆泵13升压后送人分离器14,分离出来的废水送入废水处理系统15进行净化处理,浆泵7将浆液升压后在脱硫塔下部进行搅拌,防止脱硫塔下部浆液沉淀,脱硫所需的工艺用水经水泵送入脱硫塔,随着脱硫剂的不断补充,就可以使脱硫系统连续运行,完成对烟气的连续脱硫。 2、紧凑式湿法脱硫\烟气脱硫工艺的应用实例 紧凑式湿法脱硫工艺与常见的湿法脱硫工艺相比,主要差别是脱硫净化后的烟气经立式风机升压后送入回转式烟气加热器升温,然后再送人烟囱排入大气中。 紧凑式湿法脱硫工艺已在德国、荷兰、土耳其、印尼、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脱硫剂分别可以采用CaO、CaO/CaC03、海水,电厂的燃料可以是烟煤、褐煤、石油焦等,长期实际运行的脱硫效率从早期的90%达到目前的95%以上,最高可达98.5%,列出了紧凑式湿法脱硫工艺的部分实例。 μ1μ3a£oeμ3μTμSa400 mg/NmDa′85££NOa200 mg/Nm£350mg/Nm£a1μ|2Da£3μ31£μ1oe|¢μ3μ|3μ113D£o365£¢a2ˉ15£¢μa39£¢3y335£¢2£¢3£¢31££μ1oμ3μμμTμ£3μ3\μμDD3μSO£3ooμDDμD£D£DμSOa11000 mg/Nm£oDμSOa33mg/Nm£Da99.7£′a1y32μˉ2£ 3¢′a1|1y3Dμ′ ′a1μμ1y3D£a21μ2D¢-DoD£aDDμ£o 3¢1DDμD 22oYDyD′£aμoea£2μDoo3μD£1μ12μ0.20 MPμμ0.08 MP£μ31y30££ t22eo311£22£tμˉ′D£′2tμ1oDDD£ 3¢2μμyo3 2¢μˉy1£′μ23′£1μμ3£2′μμμˉ|£1μμyoμμ1μ3£DDμo2′1£μY400 MWoμtμa12.5m£aμa10m£ 3¢3ˉ1μDDo2y aˉoμDo£μD1£1o2μ11£oyoo3μ£μμμ£′2′μμμtμD1£ tμ22o-′£1tμ2μoμμ£tμ2μYyDD£′μμtμ£930MWoμ1ˉa175m£′tμa48m£ tμ2a62£21o£1μμ£′£2SO′μμD£1μ|D£ -1y′μμ£1′a1Dμ¢μy¢μ3μ2D¢-DoDoμDμa1£μμ1o1o|£3aDDDμ′Doμ3μD1£ 4¢ ′a1μ3DDμD-395££′μ98£5££Doμ3Dμa£ ′a12μˉ2μoˉD¢aμo£D3ˉ2μa£μ2μ′ˉ£ -1yμ′a1Dμ¢μy¢μ3μ2D¢-DoDμμ£DDμ′Doμ3μD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