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与分离.ppt

返回 相似 举报
提取与分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提取与分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提取与分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提取与分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提取与分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提取与分离一、提取1、黄酮苷类与极性较大的苷元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甲醇,甲醇-水11等提取2、多糖苷类沸水提取3、花色苷类0.1盐酸提取4、黄酮苷元氯仿,乙醚,乙酸乙酯等提取,,(一)溶剂萃取法1、原理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杂质极性不同2、举例石油醚除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乙醇除蛋白质、多糖类等水溶性杂质。(二)碱提取酸沉淀法1、原理黄酮类化合物易溶于碱性水。2、常用碱液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例如从槐花米提取芦丁过程槐花米→加6倍量水→煮沸→以石灰乳调pH8-9→微沸30min→趁热过滤→残渣再水煮一次→合并两次滤液→60-70℃时以浓盐酸调节pH4-5→静置24小时→抽滤→水洗至中性→60℃干燥得粗品芦丁→沸水重结晶→70-80℃干燥得纯品芦丁。,,(三)碳粉吸附法1、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苷类的精制。2、使用过程①植物甲醇粗提物,加入活性炭,检查上清;②沸水、沸甲醇、7酚/水、15酚/醇洗脱;③减压浓缩7酚/水洗脱液至小体积;④乙醚除去残留的酚⑤水层中含有较纯的黄酮苷类。,(四)聚酰胺吸附法1、聚酰胺对于黄酮类化合物是比较理想的吸附剂2、洗脱剂不同浓度的乙醇、丙酮以及碱水3、分离效果粗分例如银杏叶黄酮的提取(五)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以CO2为单一流体萃取极性较低的游离黄酮或黄酮的碳苷类;2、在CO2中加入水、乙醇等作为夹带剂,萃取极性较高的黄酮或黄酮苷类。例如从甘草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以CO2为单一流体可萃取极性较低的干草查耳酮A、B;在CO2-水-乙醇溶剂体系中则可提取极性较高的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二、分离(一)柱色谱法1.硅胶柱色谱①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②在加水去活化后可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等。,,,,③硅胶中混存少量金属离子,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除去,以免干扰分离效果。④分离黄酮苷元时,用氯仿-甲醇混合溶剂做移动相;⑤分离黄酮苷时,用氯仿-甲醇-水或乙酸乙酯-丙酮-水做移动相。,,,,2.聚酰胺柱色谱,①可用于分离各种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与苷元、查耳酮与二氢黄酮等。②分离的机理主要为氢键吸附,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羟基的数目、位置以及溶剂的影响。③吸附规律如下,a.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b.如酚羟基所处位置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小。c.分子内芳香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增强。总之,一般吸附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④洗脱规律如下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先后流出顺序为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b.相同苷元,洗脱先后顺序为叁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c.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即相应下降;d.羟基数目相同时,其位置影响洗脱顺序邻位羟基黄酮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e.查耳酮比相应二氢黄酮难于洗脱。f.洗脱能力与介质有关水单糖苷双糖苷。(3)醇性溶剂展开时,羟基被甲氧基取代,因极性减小,Rf将增大。(4)醇性溶剂展开时,如黄酮类化合物羟基被苷化,因极性增大,Rf将下降。,,,,5、大部分极性大的黄酮出现在滤纸的右上方,极性小的黄酮则出现在滤纸的左下方。6、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纸色谱上用紫外光灯检查时,可以看到有色斑点,以氨蒸汽处理后常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附黄酮与黄酮醇的斑点颜色变化,二TLC主要指吸附薄层1、硅胶TLC①用途分离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②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等。③分离黄酮苷元的衍生物如甲醚、乙酸乙酯等中性成分,常用的展开剂是苯-丙酮(9∶1)或苯-乙酸乙酯(7.5∶2.5)等。,,,2、聚酰胺TLC①特点特别适合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②常用的展开剂乙醇-水(32)、丙酮-水(11)、水饱和的正丁醇-醋酸(1001)等,,3、常用的薄层色谱显色方法1)紫外灯下观察;2)氨蒸气处理后观察颜色变化3)2%AlCl3甲醇溶液,,三、紫外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一)一般程序①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②在甲醇溶液中分别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测紫外可见光谱;※常用的诊断试剂甲醇钠、醋酸钠、醋酸钠/硼酸、三氯化铝以及三氯化铝/盐酸等,,(二)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特征,,Benzoyl苯甲酰基cinnamoyl桂皮酰基峰带II,220-280nm(峰带I,300-400nm)反映A环取代情况反映B环取代情况,1、黄酮与黄酮醇类①在200-400nm之间都出现两个吸收峰,二者峰形相似,但带Ⅰ位置不同,据此分类。②在黄酮及黄酮醇母核上,如7-及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供电子基,将引起相应吸收带红移。通常,整个母核上氧取代程度越高,带Ⅰ越向长波方向位移。,③带Ⅱ的峰位主要受A-环氧取代程度的影响;④B-环的取代基对带Ⅱ的峰位影响甚微,但可影响它的形状。⑤如黄酮及黄酮醇母核上的羟基甲基化或苷化时,将引起带Ⅰ位置紫移;如黄酮及黄酮醇母核上的羟基被乙酰化了,则原来酚羟基对光谱的影响将完全消除。,2、查耳酮及橙酮类①共同特征是带Ⅰ很强,为主峰;带Ⅱ较弱,为次强峰。②查耳酮中,带Ⅱ位于220~270nm,带Ⅰ位于340~390nm;◆查耳酮中,如在环上引入了氧取代基,也引起带Ⅰ位置红移,尤其2′-位引入-OH时影响最大。,◆查耳酮中,如2′-OH被甲基化或苷化,则引起带Ⅰ位置紫移。③橙酮中,常显现3~4个吸收峰,但主要吸收峰(带Ⅰ)一般位于370~430nm。◆天然橙酮的带Ⅰ可能出现在370~413nm。,3、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①这三类化合物中,除有由A-环苯甲酰系统引起的带Ⅱ吸收外,因B环不与吡喃酮环上的羰基共轭(或共轭很弱),故带Ⅰ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处有一肩峰。②根据主峰的位置,可以区别异黄酮与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前者在245~270nm,后两者在270~295nm。,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