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 CS 2 7. 1 0 0 F 2 9 各案号 1 3 6 0 1 - 2 0 0 4 R I L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 DL / T 8 5 6一 2 0 0 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D C e l e c t r i c a l s o u r c e s u p e r v i s o r f o r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2 0 0 4 - 0 3 - 0 9 发布 2 0 0 4 - 0 6 - 0 1实施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 发布 DL / T 8 5 6 一2 0 0 4 目次 前言 。 ⋯⋯ 1 1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 。 ⋯⋯ 2 4 使用条件 。 。 ⋯⋯ 2 5 型号与基本参数 。 ⋯⋯ 3 6 基本功能要求 。 。 , 一4 7 电气与安全性能 要求 ⋯⋯‘ 二 “ ‘ ‘ ‘ 5 8 设计和结构 ⋯⋯ 6 9 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 6 ro标志、包装和贮运 。 。 ⋯⋯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直流绝缘检测装置的技术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蓄电池检测装置的技术要求 ⋯⋯1 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直流电源系统 1 A 接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DL/T8 5 6一2 0 0 4 月 ii青 本标准是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电力司 关于下达 2 0 0 1 年度电 力行业 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 通知 电 力 [ 2 0 0 1 ] 4 4 号文 的安排而制订的 标准。 本标准与D L / T 4 5 9 和D L / T 7 8 1 配合使用。 本标准附录 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附录 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高压开关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电 力勘测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公司、 深圳奥特迅 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忠敏、顾霓鸿、陈巩、王典伟、刘百震、方志民、张智忠、肖霞。 DL / T 8 5 6 一2 0 0 4 电力用直流 电源监控装置 ,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的使用条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功能要求、电气与安全性 能要求、设计和结构、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标志、包装和贮运。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用直流电 源监控装置 以下简称监控装置的设计、生产、选择、订 货和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 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 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 是不 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1 9 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E Q V I S O 7 8 0 - 1 9 9 7 G B / T 2 4 2 3 . 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 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A 低温 IDT I E C 6 0 0 6 8 - 2 - 1 1 9 9 0 G B / T 2 4 2 3 2 电 工电 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B 高温 I DT I E C 6 0 0 6 8 - 2 - 2 1 9 7 4 GB / T 2 9 0 0 . 1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 G B / T 2 9 0 0 .3 2 电工术语 电力半导体器件 G B / T 2 9 0 0 .3 3 电工术语 电力电子技术 E Q V I E C 6 0 0 5 0 - 5 5 1 1 9 8 2 G B / T 4 2 0 8 外壳防护等级 1 P 代码 E Q V I E C 6 0 5 2 9 - 1 9 8 9 G B / T 7 2 6 7 电力系统二次回 路控制、保护屏及柜基本尺寸系列 G B / T 1 3 3 8 4 机电 产品 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 B / T 1 4 5 3 7 -1 9 9 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 冲击与碰撞试验 I D T I E C 6 0 2 5 5 - 2 1 - 2 1 9 9 3 G B / T 1 7 6 2 6 .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I D T I E C 6 1 0 0 0 - 4 2 1 9 9 5 G B / T 1 7 6 2 6 . 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I D T I E C 6 1 0 0 0 - 4 - 3 1 9 9 5 G B / T 1 7 6 2 6 .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I D T I E C 6 1 0 0 0 - 4 - 4 1 9 9 5 G B / T 1 7 6 2 6 .5 电 磁兼容 试验 和测量技术 浪涌 冲击 抗扰 度试验 I D T I E C 6 1 0 0 0 - 4 - 5 1 9 9 5 G B / r 1 7 6 2 6 .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E DT E E C 6 1 0 0 0 - 4 - 6 1 9 9 6 G B / T 1 7 6 2 6 .8 电 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U D T I E C 6 1 0 0 0 - 4 - 8 1 9 9 3 G B / T 1 7 6 2 6 . 1 0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I D T EE C 6 1 0 0 0 - 4 - 1 0 1 9 9 3 G B I T 1 7 6 2 6 . 1 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 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I D T I E C 6 1 0 0 0 - 4 - 1 1 1 9 9 4 G B / T 1 7 6 2 6 . 1 2 电 磁兼 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 波抗扰度试验 1 D T E E C 6 1 0 0 0 - 4 - 1 2 1 9 9 5 DL 4 5 1 循环式远动规约 D UT 4 5 9 电 力系统直流电 源柜订货技术条件 D UT 6 3 0 交流采样远动终 端技术条件 DUT 6 3 4远动设各及 系统第 5部分传输 规药 DL / T 8 5 6一2 0 0 4 第1 0 1 篇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 UT 7 8 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D L 5 0 0 2 -1 9 9 1 地区电网调 度自 动化数据技术规程 D L 5 0 0 3 -1 9 9 1 电 力系统调 度自 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 UT 5 0 4 4 -2 0 0 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 规定 D U1 7 5 1 0 3 -1 9 9 9 3 5 k V- v 1 l O k 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 D Ur 5 1 3 6 -2 0 0 1 火力发电 厂、变电 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 UT 5 1 3 7 -2 0 0 1 电测量及电 能计量装置 设计技术规程 D Ur 5 1 4 9 -2 0 0 1 2 2 0 k V - 5 0 0 k V变电 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J B / T 5 7 7 7 . 4 -2 0 0 电 力系统直流电 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 全要求 I E C 6 0 2 5 5 - 2 1 - 1 1 9 9 3 E l e c t r i c a l r e l a y s - p a rt 2 1 V i b r a ti o n , s h o c k , b u m p a n d s e i s m i c t e s t o n m e a u s r i n g rel a y s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 e q u i p me n t s e c t i o n o n e v i b r a t i o n t e s t s i n u s o i d a l 电气继电 器第 2 1部分 测量继电 器和保护设备的 振动、撞击、颠簸和 抗振试验第 1 节振动试验 正弦的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所用其他术语和定义符合G B I T 2 9 0 0 . 1 . G B / T 2 9 0 0 . 3 2 和G B / T 2 9 0 0 .3 3 的规定。下列术语 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1 监控装兰 S u p e r v i s o r 用于监控、管理被控设备各种参数和工作状态的装置。 3 . 2 平均无故障时间Me a n t i m e b e t w e e n f a i l u r e MT B F 相邻两次故障间工作时间的平均值,也称为 平均寿命,通常记为M T B F . 4 使用条件 4 . 1 正常 使用条件 a 周围空气温度一℃一 4 0 0 C ; b 空气相对湿度月平均不大于9 0 、日平均不大于 9 5 ; c 大气压力 8 0 -1 1 0 k P a 海拔 2 0 0 0 m及以下 ; d 安装使用地点 无强烈振动和冲击, 无强烈电 磁干扰,空气中 无爆炸危险 及导电介质, 不含有腐 蚀金属和破坏绝缘的有害气体; e 直流电 源电压允许波动范围 - 2 0 一 3 0 标称值 2 2 0 V 1 7 6 V- v2 8 6 V 1 1 0 V 8 8 V-1 4 3 V f 交流电源 电压允许波动范围士2 0 标称值 2 2 0 V 单相 1 7 6 V- v 2 6 4 V 9 交流电源频率允许波动范围土 5 标称值 4 7 . 5 Hz -5 2 .5 Hz h 直流系统接地方式不接地系统。 4 . 2 特殊使用条件 超出4 . 1 规定的使用条件为特殊使用条件,应由用户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DL/ T8 5 6一2 0 0 4 5 . 1 型号与 基本参数 型 号 ZJ K 适用类别代号 功能范围代号 配置类别代号 设计序号 “ 直流电源监控装置,代号 配置类型一监控装置按 适用的蓄电 池和充电 装置配置分为3 类,其代号及含义如下 1 -1 组蓄电池加1 套充电 装置 1 1 -1 组蓄电池加2 套充电 装置 其中1 套充电 装置可退出 ; 1 1 1 -2组蓄电池加 3 套充电装置,即2组蓄电池加 2 套充电装置和 1 套公用的充电装置。 功能范围 一监控装置按照监控功能及其专用监测 装置的配置分为3 类,其 代号及含义如下 A - ‘装置除具有充、 放电 监控、 系统工况监测功能外, 尚 具有绝缘 监测功能和蓄电 池监测功能 B 一装置具有充、 放电 监控、系统工况监测功能, 具有与专用直流绝缘检测装置 见附录 A 和蓄电 池检测装置 见附录B 的通信接口 和系 统、 支路绝缘状态和蓄电池状态显 示功能; C 一装置仅具有充、放电监控和系统工况监测功能。 适用类别一监控装置按 适用的充电 装置类别分为2 类,其代号和含义如下 G 一适用于高频开关整流模块充电 装置 K 一用于晶闸管充电装置。 52 基本参数 5 . 2 . 1 基本要求 监控装置的基本参数应满足D UI 5 0 4 4 -2 0 0 4 中6 .2 . 7 . 2 . D L / T 5 1 3 7 -2 0 0 1 中5 . 1 5 .3 . D UT 5 1 4 5 -2 0 0 1 中5 .5 . D L 5 0 0 2 -1 9 9 1 中3 . 3 和D L 5 0 0 3 -1 9 9 1 中3 .2 的要求。 5 2 . 2 检测容最及采集周 期 a 模拟量1 6 路; b 开关量1 6 路 可扩展 ; c 状态变化量采集周期 -I s ; d 异常报警量采集周期}O .S s o 5 . 2 . 3 检测范围 a 绝缘电阻0 Q -9 9 9 k d 2 ; b 温度 - 5 ℃一 6 0 -C ; C 电压A C O V-5 0 0 V; DC O V-4 0 0 V , 5 . 2 . 4 直流电 压调节范围 2 2 0 V 1 7 6 V28 6 V 3 6 0 V ; 1 1 0 V 8 8 V- 1 4 3 V 1 8 0 V . 5 . 2 . 5 充电 时间调节范围 O h -9 9 h . 5 . 2 . 6 监测精度 a 绝缘电阻母线测量允许偏差为绝缘报警整定值的士5 ,支路为士1 0 ; DL / T 8 5 6一 2 0 0 4 b 直流电流在额定电流的2 0 -1 0 0 范围内,测量误差为12 ; c 直流电压在额定电压的9 0 -1 3 0 范围内,测量误差为士0 . 5 . 5 . 2 . 7 报警精度为整定值的士2 . 5 . 2 . 8 A / D转换误差不大于0 . 5 .遥信正确率不小于9 9 5 . 2 . 9 平均无故障时间 MT B F 正常运行环境下,不少于5 0 0 0 0 h . 6 签本功能要求 6 . 1 签本要求 监控装置的 基本要求应满足标准D L 5 0 0 2 -1 9 9 1 中3 .2 . 3 . 3 . D L 5 0 0 3 -1 9 9 1 中3 .2 , D UC 5 1 3 6 - 2 0 0 1 中7 . 6 和 D L / f 5 1 0 3 -1 9 9 9中6 . 9 和 D UT 4 5 9 -2 0 0 0中5 . 1 7 的要求 6 . 2 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功能 模数转换的 精度、线性度应满足D UC 6 3 0 和本标准5 . 2 的 要求。 6 . 3 显示功能 6 . 3 . 1 监控装置 应显示下列信息 a 直流系统母线电压; b 蓄电池组输出电压、电流; c 充电装置输出电压、电流; d 直流母线电 压过高、 过低; e 直流系统接地及其位置; f 充电装置运行方式切换、 装置故 障; 9 馈线故障、跳闸; h 直流系统画面。 6 . 3 . 2 数据显示应实时、准确、可靠、清晰,并具备各种信息传输手段,提供打印接口。 6 . 4 控制功能 监控装置能对蓄电池、充电 装置等直流设备的运行方式进行设定。 根据设定,对 被监控设各的控 制、 调节和运行方式变更实施正确管理, 并可实现自 动和手动控制选择。 6 . 5 管理功能 监控装置应能对系统内 的蓄电池、 充放电装置、 主要馈线等监控设备的运行方式、参数设定、更 改及其建立、 扩充、增加和删除实施管理。 65, 安全管理 监控装置能保证系统操作过程的安全,应执行操作命令,明 确操作人员权限 范围,并执行安全操 作规程。操作过程应有记录,并可打印输出。 6 . 5 . 2 保护和故障管理 a 应根 据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参数变化趋势, 及时、 准确判断异常或故障类型, 并自 动实施 异常工况限制、故障保护和声光报警显示功能; b 报普应分为紧急 报警和一般报警两 类。系统异常或故障时应自 动或人工转入报警画面,并能打 印故障类型、故障位置和故障时间 c 监控装置应提供用于信号报警输出的无源触点。 6 . 6 通信功能 6 . 6 . 1 监控装置能与监控中 心远程上位机进行通信, 通过上位机实 现遥信、遥测。 6 . 6 . 2 监控装置应提供满足用户要求的 通信接口 参见附录 C 和通信规约。通信接口 应采用标 准接 口或光纤通信接口。 6 . 6 . 3 通信规约 应符合D L 4 5 1 或D L / 1 6 3 4 的基本要求并应与装置所在中 心监控网 络的 规约协调。通 4 DL / T 8 5 6 一2 0 0 4 信规约应选用国际标准规约和国家标准规约。 6 . 7 自 检和人机对话功能 监控装置应具有在线诊断能力和人一机联系功能,并符合 D UT 5 1 4 9 -2 0 0 1中6 . 1 3和6 . 1 4的要求。 7 电气与安全性能要求 7 . 1 监控装置的电 气和安全性能应 满足D L / f 5 1 3 6 -2 0 0 1 中1 3 .3 . 1 3 . 4 和J B / f 5 7 7 7 .4 -2 0 0 0 中7 .4 7 .7 的要求。 7 . 2 监控装置应具备实时性、可靠性、友好性、扩充性和互连性。 7 . 3 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应具有自适应性 a 按照设定,浮充电电压、电流和均衡充电电压、电流可随温度改变实现 自动调整; b 根据设定,能实现正常工作方式下的浮充电一均衡充电和均衡充电浮充电的自动转换;异常 工作方式下和事故状态下的浮充电均衡充电和均衡充电一浮充电的自 动转换;手动工作方式 下的浮充电一均衡充电和均衡充电浮充电的转换。 7 . 4 监控装置能承受表1 所规定的 严酷等级的抗扰度试验, 试验后产品性能应满足5 .2 .6 5 .2 . 8 和第6 章规定的要求。 表 1 抗扰度试验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耐受严酷等级执行标准 1 1 MHz 和 l 0 0 k H z振荡波 3GBM7 6 2 6 . 1 2 2 静电放电 3G B/ T1 7 62 6. 2 3 射频电磁场辐射待定G B/ T1 7 6 2 6. 3 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振荡波待定G B / T 1 7 6 2 6 . 4 5 浪涌 冲击 待定G B / T 1 7 6 2 6 .5 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待定 G B / T 1 7 6 2 6 .6 7工频磁场 待定 GBM7 6 2 6 . 8 8 阻尼振荡磁场待定 GB M 7 6 2 6 . 1 0 9 电压短时中断 0GB/ T1 7 62 6 . 1 1 7 . 5 绝缘性能 7 . 5 . 1 绝缘电阻 监控装置下列部位的绝缘电阻应满足表2 的 规定 a 各独立电 路与地 之间 b 无电 气联系的各电 路之间。 表 2 绝缘电阻和耐受电压值 额定绝缘电 压u ; V 绝缘电阻 M Q 工频耐受电压值 k V 冲击耐受电压值 k V 续 6 0 } 1 0 1 .0 1 .5 1 6 0 认簇3 0 0 2 刀 3 刀5 注括号内数据为直流介质强度试验值。 抽样试验和出厂试验时, 采用的 试验电压高于表2中 规定值的1 0 时,试验时间为l s o DL / T 8 5 6一2 0 0 4 7 . 5 . 2 工频耐压和冲击耐压 监控装置各电 路对地之间,应能承受表2 所规定的工频耐压和冲击耐压试验。 7 . 6 高 低温试验 不加激励量的监控装置应能耐受一℃下的低温试验和 4 0 ℃下的高温试验试验结束后,应在标准 大气条件下恢复2 h -3 h 后检查试品 性能,不应出现不可恢复的损坏,其性能应满足第6 章的规定。 7 . 7 振动 正弦 7 . 7 . 1 振动响应 装置应能承受I E C 6 0 2 5 5 - 2 1 - 1 1 9 9 3 中3 .2 . 1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 级的振动响 应试验, 试验期间及 试验后的装置性能应符合该标准 5 . 1 规定的要求。 7 . 7 . 2 振动耐久 装置应能 承受I E C 6 0 2 5 5 - 2 1 - 1 1 9 9 3中3 .2 .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 级的振动耐久试验, 试验期间及 试验后的装置性能应符合该标准 5 . 2规定的要求。 7 . 8 冲击 7 . 8 . 1 冲击响应 装置应能承受 G B / T 1 4 5 3 7 -1 9 9 3 中4 . 2 . 1 规定的 严酷等级为 1 级的 冲击响应试验, 试验期间 及试 验后的装置性能应符合该标准 5 . 1 规定的要求。 7 . 8 . 2 冲击耐久 装置应能承受G B / T 1 4 5 3 7 -1 9 9 3 中4 .2 .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 级的 冲击耐 久试验,试验期间 及试 验后的装置性能应符合该标 准5 . 2 规定的 要求。 7 . 9 碰撞 装置应能承受G B / T 1 4 5 3 7 -1 9 9 3中4 .3 规定的 严酷 等级为1 级的碰撞试验, 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的 装置性能应符合该标准 5 2规定的要求。 8 设计和结构 8 . 1 监控装置的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应符合 G B I T 7 2 6 7的要求,并适应电力系统屏柜的安装要求。 8 . 2 监控装置的外壳应采用防锈蚀、阻燃、防潮、不变形、具有足够的 机械强度、 不产生有害气体的 材料制作。外壳应平整光滑,无突出异物。 8 . 3 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G B 4 2 0 8中的I P 3 0 o 8 . 4 监控装置的正面应朝向 操作者。 装置能在系统带电 工况下更换电 器插板。 8 . 5 监控装置面板上的操作按键、指示、信号灯等元器件应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应 布置整齐、美观、 安装牢固,字符正确、 清晰。 8 . 6 监控装置的背面应能方便接线、 检测和试验,电 源输入、 信号 输入、输出接口 等接线端子应正确、 完整,端子定义、标志、符号应明确、清晰、耐久。 连接电 缆应采用屏蔽良 好的多芯电缆。端子和引 线应采用阻燃型产品。 8 . 7 监控装置的背部应具有接地端子,并有明显的标志,通过外壳可靠接地。 9 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9 . 1 检验规则 9 . 1 . 1 产品的检验分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两类 a 出厂 试验每台产品均应进行出厂试验,出 厂试验合格的产品方能出 具产品 合格 证。 b 型式试验 对每种型式产品中的一台 进行型 式试验,型式试验是制造厂对其产品设计、 制造工 艺 和技术性能的验证。 下列情况,产品应作型式试验 DL / T 8 5 6一 2 0 0 4 1 连续生产的 产品每5 年应进行一次; 2 当改变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或主要元器件而影响产品性能时; 3 新设计的产品或转产的产品。 型式试验的试品应为出厂试验合格的产品。 9 . 1 . 2 型式 试验和出 厂试验的 项目 见表3 所示。 表 3 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项目 序号试验项目 试验类别 试验方法条款 型式出厂 1防护等级检验J9 2注 2 绝缘电阻测量 JJ9 . 2 . 2 3 工频耐压试验 JJ9 .2 . 3 4 冲击耐压试验 JJ9 . 2 . 4 5 功能检测 9 . 2 . 5 a数采处理、显示及打印功能 JJ 9 .2 .5 a b控制功能JJ9 . 2 .5 b c设定、配置和安全管理功能 JJ9 .2 .5 c d保护和故障管理功能 JJ9 25 d e绝缘监察 JJ9 .2 .5 e * f电压监察 JJ 9 2j f * 9智能充、放电检测 JJ 9 . 2 .5 g 6 抗扰度试验 9 2.6 a1 MH z和 l 0 0 k Hz 振荡波 J b静电放电J c电压短时中断 J 7 高低温试验 J9. 2 . 7 8 振动试验 J9. 2 . 8 9 冲击试验 J9 . 2 .9 1 0 碰撞试验 J 9 .2 .1 0 专用绝缘检测装置见附录 A,专用蓄电池检测装置见附录 B a 9 . 2 试验方法 9 . 2 . 1 防护等级检验 按G B 4 2 0 8 的相关规定进行,应符合8 . 3 和产品 技术条件的要求。 9 . 2 . 2 绝缘电阻测量 用 1 0 0 0 V兆欧 表对7 . 5 . 1 规定的 测量部位进行测量, 测试结果应符合表2 的 要求。 9 . 2 . 3 工频耐压试验 用工频耐压试验装置,对 7 .5 .2规定的测试部位施加表2规定的工频试验电压,历时 l mi n ,应无闪 络和击穿现象。 DL / T 8 5 6一2 0 0 4 9 . 2 . 4 冲击耐压试验 用冲击耐压试验装置,对7 . 5 . 2 规定的试验部位施加表 2 规定的冲击试验电压,正、负极性各三次, 每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小于 5 s 。试验过程中应无击穿现象发生。试验时,监控装置的外壳应接地。 9 . 2 . 5 功能检测 a 数采处理、显示及打印功能在标称电压和 0 , 5 0 , 1 0 0 负荷工况下,检测监控装置的数 采处理、管理、显示、打印功能。 b 控制功能根据设定,检测监控装置对被监控设备的过程控制、调节功能以及运行方式的变更 功能。 c 设定、配置和安全管理功能按 6 .5的规定,检测运行方式和设备参数的设定功能对监控对 象、操作人员的配置功能对操作过程的安全管理功能。 d 保护和故障管理功能模拟短路、接地、过压、过负荷、过热等情况,观察监控装置报普动作 情况和显示情况。 e 绝缘监察模拟对地绝缘降低,观察监控装置的动作情况。 f 电 压监察 模拟母线电 压升高或降低,观察监控装置的 动作情况。 S 智能充、放电检测 根据设定,检 测蓄电 池浮充电、 均衡充电 情况,应符合7 .3 的要求。 9 . 2 . 6 抗扰度试验 抗扰度试验按照 7 .4的规定进行。试验后检测监控装置的基本性能和功能,应满足第 6章的功能要 求。 9 . 2 . 7 高低温试验 高温试验按G B E 2 4 2 3 . 2 进行, 低温试验按G B / T 2 4 2 3 . 1 进行。 9 . 2 . 8 振动试验 根据7 . 7 的 要求,按E E C 6 0 2 5 5 - 2 1 - 1 的 规定和方法,对装置进行振动响应和振动耐久试验。 9 . 2 . 9 冲击试验 根据7 . 8 的 要求,按G B / T 1 4 5 3 7 的规定和方法, 对装置进行冲击响应和冲击耐久 试验。 9 . 2 . 1 0 碰扭试验 根据7 .9 的要求,按G B / T 1 4 5 3 7 的规定和方法, 对装置进行碰撞试验。 1 0 标志、包装和贮运 1 0 . 1 标志 1 0 . 1 . 1 铭牌 装置应有铭牌。铭牌应设置在明显位置,其上应标明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 b 产品 型号; c 额定电源电压 V ; d 适用整流器类型; e 出厂编号; f 生产日 期; 9 生产厂名称; h 适用标准。 1 0 . 1 . 2 产品包装上应有清晰、 耐久的包 装、贮运图示标志,图示 标志从G B 1 9 1 中 选定。 1 0 . 2 包装 产品的 包装应防潮、防振,并 符合G B / E 1 3 3 8 4 的规定。随同 产品 应提供以下文件和设备 a 装箱清单 DL/ T8 5 6一2 0 0 4 b 出 厂试验报告 c 合格证; d 使用说明书; e 专用工具和维修必备附件。 1 0 . 3 贮运 a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 不应有剧烈振动、冲击, 不应倾倒放置,应有专用包装箱和防护措施; b 产品 在贮存期间,应放置在空气流通、无腐蚀和爆炸气体的 仓库内。 DL/ T8 5 6一2 0 0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直流绝缘检测装It的技术要求 A . 1 直流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或绝缘电阻低于整定值 见表A. 1 时,直流绝缘检测装置应可靠动作。 表A . 1 绝缘电阻整定值 系统电压 v 2 2 0 绝 缘 整 定 值 装置应能测量出直流系统一极或二极绝缘下降和绝缘电阻数值,当低于整定值时应能发出报警信 检测直流系统支路绝缘的绝缘监测装置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在线巡检直流支路绝缘状况 b 显示并记录接地支路编号、极性、绝缘电阻值 测量误差不大于整定值的1 0 及发生时间; c 分别或同时检测直流母线正极、负极绝缘状况,显示并记录接地母线的极性、电阻值及发生时 间 d 具备直流母线的电 压监察功能,显示并记录母线电压数值 测量误差不大于整定值的 0 .5 . 具有母线电压越限报警功能 e 具有直流系统绝缘电阻、母线电压越限定值的设定功能; 0 具有报警延时、信号解除功能和延时断开支路功能 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