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高产主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我国煤矿高产主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煤矿高产主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煤矿高产主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煤矿高产主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煤矿高产主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权威论坛 ★ 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 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 韩德馨彭苏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 区, 北京海淀区, 1 0 0 0 8 3 摘要通过对近 1 0年来 国内外煤矿高产高效矿 井地质保障系统的现状进行概要回顾 , 探讨 了我 国煤矿高产高效矿 井地质保障系统建立与发展过程 中遏到和存在的 问题 , 并对我 国 夸后一段 时间内在这方面的研 究和努力方向提 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地质保障 系统煤炭地下开采高产 高效矿井 高产高效矿井的实现要有资源的优势及先进的 矿井设计和装备 。而矿井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充 分 、 可靠 的开采地质条件 为基础 。据统 计⋯ , 我国 综采工作面开机率为 2 9 %, 从造成系统工作 面不可 靠及事故影响因素来看, 主要是由于对矿井开采地 质条件缺乏系统掌握。由于对开采地质条件的认识 不足, 在采区和工作面布鼍及生产上也有一定的盲 目性 , 因此也损失了一定的煤炭储量。由此可见, 建 立和完善我国煤炭生产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 统 , 对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 十分重要 的 。 1 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基本概念 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是根据高产高效矿 井机械化、 集 中化程度高的特点 , 以地质量化预测为 先导, 以物探、 钻探等综合技术为手段, 并依托先进 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它要 求为矿井设计 、 采区布置 、 生产准备 、 采面 布置到回 采等各个层次或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因此, 要实现煤矿生产的高产高效 , 除选择优势资源区块 为开采场地外 , 更重要的是对影 响煤炭开采的地质 因素有系统和清楚的掌握。 影响煤炭开采的地质因素很多 重要的有 煤层 厚度及其变化、 顶底板岩层组合及其空阃分布、 构造 包括断层、 褶曲等 、 矿井水文地质及瓦斯地质、 煤 层中的地质异常体等 , 查清这些地质因素对不同矿 我国煤矿高产高教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 井煤炭开采的影响程度, 为煤炭生产提供可靠的地 质依据 , 是地质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 1 1 煤层厚度厦其变化 由于受基底构造、 原始成煤环境、 后期冲刷和构 造作用的影响, 造成不 同煤 田、 矿井或同一矿井的不 同采区、 工作面的煤层厚度不同或出现增厚、 变薄现 象 当煤层厚度小于实际采高时, 在工作面煤壁 表现为破顶或破底, 给综采设备维护带来困难; 当煤 层厚度大于工作面采高并撇顶煤时, 由于煤层松软, 极易造成漏顶 , 给顶板管理造成不便。一般说来 综 采工作面多布置在煤层厚度为 3 ~5 m且厚度在较 大范围内变化不大的地区 ; 对 于煤层 厚度大于 5 m 且煤厚变化较大的情形 , 实践证 明以采取综采放顶 煤技术为好。所 以,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是影响采煤 方法 、 设备选型等的重要因素 , 必须予以重点研究。 1 2顶 、 底 板岩性 空 间分布厦其 稳定性 煤层顶、 底板岩层稳定是确保安全、 高效生产的 基本条件。我国综采面开机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顶板控制较为困难, 工作面端面顶板冒落所造成的 工作 面停产时数与总产时数的比值达 4 0 %-6 0 %。 世界主要产煤国的统计数据表明 , 由于矿 山压力控 制不当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约占井下伤亡事故 总数的 1 / 3左右 。由此可见 , 顶板事故 既是造成 高产高效工作面系统不可靠 的主要 因素 , 亦是影 响 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 煤矿顶、 底板岩层 在垂 向上和侧 向上 的厚度 和岩 性变化很 5 维普资讯 大 , 在煤炭开采过程 中, 在一 定的采深条件下, 顶板 冒落 、 底凸及煤岩层突出往往发生在老顶砂岩与泥 岩的过渡部位 。因此 , 开展 煤层顶 、 底 板稳定 性的研究 , 有利于弄清顶 、 底板类 型的划分和分布 , 有利于对开采方式 支护形式 、 采区划分作出合理决 策 , 从 f 有利于矿井的正常生产。 1 3构造 构造对煤厚变化 尤其是侧向变化 、 瓦斯和矿 井水的突出有重大影响。当构造作用造成煤层厚度 变薄或使煤层倾角变化时, 在工作面推进过程 中常 常需要破顶或破底; 构造作用的影响亦造成煤层顶 板破碎或撇顶煤 而引起冒落, 使顶板管理困难; 在综 采面内若 出现 3 m左右的未知断层, 就有可能迫使 采面搬家。因此 在布置综采 面时, 必须查 明栗面内 落差 2 ~3 m 的小断层 。为此, 要充分利用矿区内现 有的资料 包括钻探资料、 物探资料、 巷道开拓资料 等 , 分析井田范 围内的地质构造变化规律 , 由已知 到未知, 对将要开采的采区或工作面作出量化预测 1 . 4 矿 井水文地质及瓦斯地质 高产高效工作面应不受矿井水的威胁, 因此要 结合顶、 底板岩性资料和矿区构造特点详细分析和 研究含 隔 水层分布 、 导水通道、 突水构造等状况 , 为矿区防治水患提供详细资料。瓦斯涌出量亦是高 产高教工作面必须重点考虑 的因素之一 , 因此在工 作面设计之前, 利用钻孔瓦斯量成果和煤质分析资 料 、 相邻矿区或采 区涌 出量的实测成果 , 分析瓦斯含 量与瓦斯涌出量及与影响 因素之间的关系 , 并根据 这种关系, 对煤层瓦斯富集区与含量进行预测- ] 。 1 5 煤层 中的其他地质异常体 在华北地区的煤田中, 常常有岩浆岩侵人体、 岩 溶陷落柱和煤层冲刷带等地质异常体出现 , 严重影 响综采工作面的正常掘进。利用勘探资料分析和判 断地质异常体往往较为困难 , 近几年来发展起来 的 三维高分辨采区地震勘探资料经进一步处理, 对上 述地质异常体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反映 此外, 在某些矿区, 煤层夹矸、 地应力、 地温等 , 亦是矿区开采地质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过去, 由 于我们进行的从普查到精查的地质勘探与评价, 多 是以地球上某一 区域现存的资源进行评价为 目的, 而对开采地质条件的研究开展很少。在 目前煤炭勘 探储量能基本满足煤炭开采的需要后 , 煤矿地质工 作要转到以开发为 目的的开采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上 来。要充分利用 ,庄各个地质阶段 中积累的地质资 6 料, 建立相应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和专家管理系统, 并 借助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物探技术和钻探技术对 存在的有关地质异常体和诱发工程灾 害源进行进一 步探测, 使地质保障更加有力。 2 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 2 O 世纪 7 O年代 中期以来 , 世界各主要 产煤国 家在发展机械化采煤中普遍遇到开采地质条件与采 煤设备的适应性问题 。在我 国, 随着采煤机械化的 迅速提高, 以前地质部门提交 的精查地质勘探 资料 已远远不能满足矿 井设计 和采 区布置的需 要 因 此 , 8 O年代以来 , 我 国煤 田地 质工作者在煤矿开采 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 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等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 , 获得较大进展 2 1 开展采 区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扣预剥研 究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 中国矿业大学等 单位采用块段指数法 、 数理统计综合评价法 、 模糊数 学法和数学力学法等, 量化预测 断层及煤层 断裂强 度。“ 七五” 以来相继开展 了“ 采区开采地质条件” 和 “ 开采地质条件量化预测与数据处理技术” 的专题研 究, 研究成果已用 于矿井生产。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校区应用沉积地 质学 、 古水系和地球物理 的研究方 法对矿 区煤厚变化规律及地质特征、 煤层 冲刷 带的 确定和煤层分叉、 尖灭、 增厚、 变薄等开采技术边界 确定方面获得可喜成果。他们还从沉积地质学、 岩 石工程力学 、 采矿工程学和模拟实验等多学科人手 , 探讨将地质预测方法与技术用于煤炭开采过程中顶 板岩层控制与管理 的研究 , 已在生产矿井中推广应 用[ 9 ~ ‘ 2 2 采区高分辨三雏地震勘探的研 究与应用取得 了突破 性 的进展 1 9 9 3 -1 9 9 4年 间, 由中国矿业大学、 安徽煤 田 地质局 、 淮南矿务局共 同合作在淮南矿务局谢桥煤 矿首采区和潘集矿区进行高分辨三维地 震勘探 研 究 , 采用小 采样间隔小面积组合 t I ms , 1 . 5 m 1 . 5 m , 1 0 m1 0 m C D P网格, 叠前 部分偏移 DMO 叠加技术, 获得了高分辨率、 高信噪比、 高密度三维 数据体 , 查明了一批埋深 3 8 0 ~7 0 0 m、 落差 Hf - 5 m 的小断层 , 空间定位误差小于 1 0 I I 1 ; 查清 了区内幅度 大于 5 m 的褶 曲; 在 4 6 0 m深度上清楚到并分辨开相 距 5 0 m、 断面为 3 . 2 m3 . 8 m相互平行的石门巷道 图 1 。该方法的应用成功为采区精细勘探及其它 与工程有关的灾害地质预测开辟了新途径 1 。 中国煤炭第 2 8卷第 2期 2 0 [ 1 2年 2月 维普资讯 图 1 淮 南煤 田谢桥矿区两石门巷道 在 4 7 4 n 时间切片上的显示 2 . 3 探刹手段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一 批适用于矿井作 业的防爆仪器 , 包括数字防 爆横渡地震仪、 数字防爆坑道无线电波透视仪、 数字 防爆直流电法仅 、 防爆瑞雷波仪 、 钻孔防爆直流电法 仪 、 钻孔防爆测斜仪 以及坑 道全液压钻机系列等问 世 , 为探测 采煤工作 面内地 质异常体提供 了条件 特别是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最近完成的 综采煤层 地质综合探测技术 课题, 进行了采前勘探的尝试, 取得了初步效果 , 为我国采前综合勘探技术的应用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跟踪世 界有关技术前沿, 并结合我 国煤炭工业的实际 , 研究 开发以便携式智能化地震仪 、 地质雷达 为代表的矿 井物探仪器, 目前正在进行工业性试验, 即将正式投 人批 量生 产 。 2 . 4 针对高承压水对煤矿 开采的威胁 , 组织了“ 六 五 ” 攻 关课 题 、 “ 七五 ” 工业性 试验 和 “ 八五” 二 期 工业 性 试验 “ 六五” 课题研究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和采区开 采地质环境人手, 开展 矿区和井下水文地质试验。 以峰峰矿 区为试验点 , 调查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矿 区的突水资料 , 经过分析研究提出煤层底板“ 三带” 概念 、 革新突水系数的涵义 , 进而形成 了带压开采理 论与方法 , 指导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地下水水害防治。 “ 七五” 课题以工业性试验规模, 对华北型岩溶 矿井高压水害威胁, 采取 了多途径多手段的防治对 策。引人矿 山压力和岩石力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 、 预 测突水因素、 突水部位。同时, 加大井下探测力度, 研制多种井下物探 瑞雷波探测技术、 井下直流电 法 、 对话井音频电透视 和化探仪器 , 发展井下突水 监测预报系统。最后通过治理试验, 改革疏降工艺 和注浆堵水技术。 “ 八五” 课题 以形成工业性试验成果配套技术为 重点 , 进行多个 矿区应用试验 针对不 同突水通道 我国煤矿高产高技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及发展构想 类型, 规范技术途径, 配套探测手段 研制成会诊式 专家系统 , 形成条件探测 、 监测预报、 带压开采 、 注浆 堵水的 4项配套技术。最近 ,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煤 田地质总局等单位开展煤 田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工 业性试验 , 已获取较好的奥陶系古岩溶水地震反射 剖面, 为预防矿井突水提供了有前景的技术手段。 但是, 应当承认, 从 目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煤炭 工业高产高效矿井生产的地质保障系统的技术水准 较低 、 技术手段滞后 、 研究成果零散 , 研究成果还 多 处于定性阶段 , 还远远承担不起保障系统这一重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 水准较低。例如 目前煤矿对顶底板 岩层控制的研究还主要基于 5 O 年代 的“ 地质层板模 型” 假说之上。在瓦斯和煤岩层突出机理研究方面, 虽然认识到地压、 高压瓦斯和煤体结构在突出过程 中的意义, 并认为高压瓦斯在突出过程中起决定作 用, 但在顶板 冒落、 瓦斯与煤岩层突出时又往往难 以 准确预报, 其原因是对顶板冒落地点、 老顶岩层地应 力聚积部位和瓦斯聚积部位缺乏较全面的认识。传 统的矿压理论和观察方法, 多局限于某一煤层、 某一 采区或某一工作 面。由于研 究范围较狭小, 不能对 整个矿 区的灾害源提供有效的预测。 2 监测和探测手段较为落后 , 可靠性差。 目 前我国配合矿井生产的地质探测仪器多是 8 O 年代 初期引进消化技术 , 或是结合我国某些具体 的生产 实际发明的产品。从 目 前生产矿井的应用来看, 大 多处在定 }生 分析阶段, 在定量分析中可靠性偏低, 并 且应用范围窄。在美国, 配合高产综采技术装备, 目 前多配有由井下监控器 、 传感器 、 便携式地质雷达联 合计 算机 转 化 处理 器 的全 自动监 控 系 统 GC MS Gr o u n d C o n t r o l Ma I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该系 统采 用多探头 、 多接收系统及计算机综合提纯技术 , 可获 得较准确的超前岩性和小构造探测资料 、 煤厚变化 和煤岩层分界资料。同时还能对开采过程中煤体负 载压力及顶板力学性质、 工作 面矿压显现 和瓦斯 聚 积等同时进行监控 l 1 。 3 高产高效地质保障系统研究的突破方向 3 . 1 在不 同的地质勘探阶段 , 加强开采地质条件评 价 的力度 5 0年代以来 , 找国建立的煤 田地质勘探规程或 规范均是 以钻 L 评价为依据, 以资源评价为 目的 , 忽 视了钻 L 之间地质特征和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的综合 7 维普资讯 评价, 根据精查地质资料进行矿井设计和采区布置 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因此, 必须以服务矿山开采为 目的, 对以往的勘探资料重新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特别要研究由于地质体内部结构特征、 物质成分特 征不同,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 中, 其围岩和上覆岩层 造成的变化和破坏特征。从煤层本身 、 煤层顶底板 岩层结构和地应力分析人手 , 结合岩石工程力学、 采 矿工程的综合研究 , 逐步建立和完善预测 采区岩体 应力分布状态 、 采区地质异常状况 、 巷道和工作面顶 板冒落 、 冲击地压 、 瓦斯和岩煤层突出及矿井突水的 地质综合方法和技术 3 . 2 完善和推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淮南 矿业集 团公司和其 他有关煤矿 的实践表 明,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是煤炭生产高产高教矿井地 质保障系统 中最成熟 , 并且也是经济 的主要技术手 段之一。在有条件的地 区, 特别是新建矿井值得进 一 步推广应用 。在另一方面 , 由于采区三维地震勘 探的费用较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进一步完善 三维地震勘探 中有关关键技术 和理论 , 开拓三维地 震勘探 的应用范围 , 并充分利用三维地震 勘探 中所 采集的有效信息为矿山开采服务, 是 目 前采区三维 地震勘探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 在以 下 5 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 完善三维勘探技术和理论。高产高效工作 面生产技术要求 工作面 内不 含断距 大于 3 m 的断 层, 因此, 查清综采工作面内大于 3 m断层 的分布, 是三维地震勘探的 目标之一。 由于解释地震剖面上的断点主要是靠同相轴错 断时差, 按传统理论, 最可靠的解释是错断主要反射 波的 1 / 2_周 期或 1 / 4周期 。因此 , 要达到解释 3 m 断层的要求 , J . B. F a r r的观点认为【 J , 频率起码要 高出 1 0 0 H z , 8 0 0 ~1 0 0 0 Hz 是最理想 的。我国有关 煤田三维 地震勘探成果表明 , 采用频率为 8 0 H z左 右接收, 小断层地震极限分辨率可达 7 / 1 6 ~ / 8 。 在淮南煤田, 在 4 6 0 m深度上清楚识别 出相距 5 0 m、 断面为 3 . 23 . 8 m相互 平行的石门巷道。所以, 有 必要根据中国的实践, 对有关理论进行深人探讨 , 以 完善三维勘探技术和理论, 为三维地震在我国煤矿 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 三维地震勘探解释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提 高。通常采用的剖面解释模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产物, 它不仅花费的时间多, 而且难于建立地质体的 精确立体概念, 使解释精度受到很大局限。现代化的 8 工作站系统和高性能的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为我们 提供了进行体积解释的先进工具, 我们应尽快地从剖 面解释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大力推广体积解释技术。 在另一方面, 由于煤系地层埋藏较浅 , 速度空间 变化较大, 许多按深层石油勘探为目标设计的软件 不大适合煤田应用, 要尽快结合近年来在煤田三维 地震勘探获取的经验, 总结和建立我国煤 田三维地 震在采集、 处理和解释中基本的相关模型。 3 我 国许多煤田位于山区 , 山区三维地震勘探 施工难度较大 , 费用较高, 而且更主要是静动校正技 术问题和偏移问题 。中国煤 田地质总局物探院采用 多道随机公布的不规则三维观测系统 , 通 过以模型 为基础的观测 系统设计 , 根据 山区的地形地物选好 激发点位置, 以保证得到质量比较高的原始记录; 同 时, 他们试验采用动态地形校正法建立山区数据处 理基准面已获得初步成果 J 。但这方面的技术还 很不成熟, 急需联合攻关。 4 积极推进纵横波联合勘探 的研究 和应 用 以往的地震勘探 , 人们多采用的是纵波 。近年来 , 随 着横波震源和三分量检波器的研制成功及方法研究 的深人 ,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有了新 的进展。检测 裂隙的走 向和密度、 圈定煤层 瓦斯富集范围等方面 有重要意义。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正联合有关单位 对有关煤矿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 。 5 我 国煤矿三维地震成果多由勘探部门以成 图方式交付生产部 门, 生产部 门在应用这些成果 于 生产管理时 , 还 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我 国煤炭企业 计算机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 , 地震勘探部 门采用的 工作站处理技术在煤炭企业推广还有一定困难。因 此有必要根据煤炭工业 的现状 , 开发煤 田三维地震 勘探成果微机应用软件, 使有关企业能充分利用三 维地震勘探资料对生产过程实施实时管理。 3 . 3 进一步研制适合矿井作 业和实时处理的物探 仪器. 并形成与采煤机纽配套的设备 我国8 0 年代以来, 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 基础上, 已研制成功一批井下物探仪器并推广应 用。 由于井下条件复杂, 研制的仪器用途专一, 并且部分 仪器 的可靠性不 高。故在探测手段上 , 大大落后于 生产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瞄准当前世界地球物理 技术和设备研制 的最新动态 , 开发研制包括地质雷 达、 地震和电法 3 种信息复合技术。目前以研制在 综采过程中实时探测煤厚 包括顶煤或底煤及夹矸 厚度 , 工作面前方或周围6 0 m范围内不同方位小 中国煤炭第 2 8卷第 2期 2 0 0 2年 2月 维普资讯 断层 、 陷落柱 、 火成岩或其它地质异常体 , 以及采动 压力等的井下综采机组的专用配套设备为主攻方 向 , 以推动高产高效矿井综合采煤机组向进一 步 自 动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3 4 建立高产高效矿井 工作面 地质条件预测系统 高产高效矿井 工作面 地质条件预测系统将借 助于计算机实现对矿山所有地质数据建库 、 处理、 综 合评价及量化预测分析系统全过程。通过对矿井开 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包括沉积 、 构造 、 煤厚、 顶 底板岩层稳定性 、 瓦斯等 建立地质条件数据库 , 通 过对地质异常体 如断层、 陷落柱、 煤层变薄带、 火成 岩等 的预测预报研究 , 建立预测评价软件系统和地 质信息处理系统, 为综采设计 、 设备选 型、 预测综采 工作面的生产效率提供地质数据和分析判断。通过 与综采机组配套专用探测仪器联结以进行现场数据 采集 、 记录和处理, 从而对综采工作面地质异常及诱 发工程灾害源进行实时预测预报。 通过上述相关理论和技术 的研究 和进一步完 善 , 形成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特征和采区、 工作面的 生产需要 , 择优组合相关技术 , 采用井上 与井下、 地 面与钻孔、 巷道与巷道、 钻 L 与钻孔 、 巷道与钻孔 、 上 层与下层的工作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地球物理、 地质 参数, 提高探测精度和综合解释能力, 查清影响综采 综放的各种地质异常情况, 形成地面、 采区、 工作面 及巷道配套技术 , 为煤炭 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可靠 的地质保障。 韩德馨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文献 1 . 煤炭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2 0 0 0年世界煤炭科技发 展趋势与我国对策研究 内部资料 , 1 9 9 4 2 曹代勇, 彭苏萍等 . 超化井 田二煤层厚度变化控制 因素探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 9 9 8 6 3 F r a n kE. Ch a s en a 1 .P r e v e n t i n gCc Mi n eGr o u n d f atl Ac c i d e n t s Ho w t o l d e mi f y a n d Re s p o n d t o Gml ngi c Ha z a r d s a n d P r e v e n t Uo s a f e Wo r k e Be h a v i o r .US B M I C 9 3 3 2.1 9 9 3 4 . w. K nd , J r . , e t d 面r 】 gP ro b a b l e R o d F 趣 a i n a d v a n c e d r r mgb y 国1 曲u 卧 Ⅱ He a l t h a n d S a f e t yRe .a r c hP l o g ltl 1 l t 0 s I m 7 0.1 9 7 3 5.No e l N.b be h s .R o o f Rock S t r u e t u r e s a n d Re l a t e d Ro o f S u p p o r t P r o b l e ms i n t h e P i t t s b u r g h C o a l b e d o f S o u t h we s t e r n P e n n s y l v a n i a .US B M RI 8 2 3 0 .1 9 7 7 6 Ge r a l d A.W d s e n fl u h a n d J dm C.F e r r a .Ap p l i c a t io n o f D e l x s i t i o n a [Mnd e l To Mi n i n g P r o b l e ms .I nGe o l o g y i n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1 9 9 3 Ut i l i z a t i o n e d i t e d b y D o a s P e t e r s . Te c h b o o k I S B N 1 8 7 8 9 0 72 20 我国煤矿高产高技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研究回顾盈发展构想 7 彭苏萍 , 孟召平 . 长壁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1 9 9 9 1 8 . Ga r y P. S o ,me s a n d No e l N Mo e b s G e o b g i c Di a g n o s i s F o r Redu c i n g Co a l M i n e Ro o f F a i l u r e .I nGe o l o g i c i n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Ut i l iz a t i o n edi t e d b y D o u g l a s C .P e t e r s Te e h b o o k I 1 8 7 8 9 0 72 20 .1 9 9 3 9 .S.Pe ng Mi n i n gi n d u c ed S t r e s s Re d i s t r i b u t io n a n d R o o f Ha z a r d o u s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o f t h e C h a n n e l f i l l ed S a n d s t o n e R o o f A P h y s i c a l Mnd e t in g S t u d y .I n Rock Me c h a n i c st ool s a nd Te c h n i q u e s, A. A.13 o l k ma P u N.1 9 9 6 l 0.S .Pe n g .S t r a t a Co n t ml o f Ro o f S t a b i l i t y i n Mi n i n g Wo r k i n g s Th e P r o e . o f t he I n t e n mt i o n a l C o ngr e s s o n Mi n in g S c i e n e e .Ap p li ed Ge o l o g y . a nd T e c h n o lo g y , J u n e . 1 9 9 3 1 1 . S . Pe ng , G∞l c a l Mo d e l i n g Tech n i q u e s Fo r L o n a l l Mi n i ng Ro o f S t a b i l i t y A Ca c- e S t u d y.P r o c .o f Ro c k Me c h a n ic s a n d S t r a t a C o n t r o l i n Mi mn g a n d Ge o t e e h n i c a l En g i n e e ri n g ,1 9 9 5 l 2. S P e ng a n d Y.L i .Wedg e一, h a p ed f mn d s t o n eRo o f S t r a t a and Ro o f S t a b i li t y.E x a mp l e s Fr o m S E 丑m 1 3 1 Hu a i n a n Co a l f i e l d . Ch i n a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h e 2 n d Ro c k Me c h a n i c .a n d S t r a ta C o n t r o l i nMi n i n g a nd G e o t e e blti c a l En g i n e e ri n g ,1 9 9 6 1 3 .C } 坷 p n 1 a Ⅱ .M . C.a n d G. A. B o lli n g e r , Re p o r t∞ S e i , x l i c Mmi t nd ng Re s u l t s Ne a r a C o d 1 V S n e , b v mlb e r 31 6 、1 9 8 9 . L y n c h , Kmt u c k y. I n t e r n a l R e / x x -t , S e k s mc l o g y L a b o r a t r z y , Ⅵ哂te a P o l y l e d m i c I n s t i tu t e a n d 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1 4 Fr a n k W . Os rer w a l d e t . a 1 . Co a l Mi n e Bu mp s a S Rda t ed t o Ge o l o g i c Fe a t t u ce s i n t h e Nort h e m Pa r t o f t h e S torey s i d e Di s t ri nt,C a r b o n C o u n t y ,Utah.US GS Prof e s s io n a l P a p e r i 5 1 4 ,1 9 9 3 1 5. P e n g S p l ng a n d Me n g Z h a e p i n g. I n fl u e n c e o f 8 t r a t i g r a p h J e f a d e s v a r i a t i o n s o i l t he r o o f s t a b i l i t y b y p h y s i c at n md di n g s t u d y , , B atk e ma,1 9 9 9 1 6 . 夏玉戚 . 论高产高效工作面地质保庳系统中国 煤 田地质 增 刊 . 1 9 9 7 1 7.P en g S u p i n g a n g L i a o Yi .1 9 9 9. A h j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3 D ,s e i s mi c t ech n iq u e f o r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g ml n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i n t h e c o mp l e x ma l f i dd. ,] 3 atke r n a l 8 彭苏萍 . 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教矿井地质 保障系统 的几个问题 . 中国科协第 3 1 次“ 青年科学家论 坛” 论文集 . 北京 煤炭 工业 出版社 . 1 9 9 8 1 9 . B. F a n “煤矿勘探和矿井设计用的地面地震剖面, 煤田物探, 1 9 8 1 2 0 勾精为等 . 对进一步提高三维地震效果的几点构 想, 中国煤 田地质 增刊 9 维普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