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Ⅰ型和A型花岗岩胡远清2009.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Ⅰ型和A型花岗岩胡远清200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Ⅰ型和A型花岗岩胡远清200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Ⅰ型和A型花岗岩胡远清200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Ⅰ型和A型花岗岩胡远清200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 8 卷 2 0 09 年 第3 期 5 月 地质科技情报 G e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f o r m a t i o n V 0 1 .2 8 N o .3 M a y 2 0 0 9 中天山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花岗岩 组合的厘定及其意义 胡远清1 a ”,廖群安1 b ,施文翔1 a ,杨再峰3 1 .中国地质大学a .研究生院lb .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 3 0 0 7 4 l2 .湖北鄂东北地质大队,湖北孝感4 3 2 0 0 0 , 3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乌鲁木齐8 3 0 0 1 1 摘要在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地块内发现了一套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的花岗岩组合,锆石S H R I M PU P b 定年结果为 3 0 1 .4 士 4 .6 M a ,形成于晚石炭世,二者同期不同源。1 型花岗岩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A 型花岗岩组 合为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A 型花岗岩具板内花岗岩的特征,为 经历过岛弧或碰撞岩浆事件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分离结晶产物;I 型花岗岩具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来源于壳幔 混合源区,可能是消减带洋壳和上部地幔楔滞后熔融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中天山应处于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关键词中天山;晚石炭世;A 型花岗岩;I 型花岗岩 中图分类号P 5 8 8 .1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7 8 4 9 2 0 0 9 0 3 0 0 1 0 0 9 中天山是天山造山带上花岗岩分布最广的地 区[ 1 ] ,广泛发育晋宁期到印支期的花岗岩,并以海西 期花岗岩活动最为强烈【2 { ] ,海西期花岗岩集中分布 在中天山南北两缘[ 3 ’6 ] ,是天山古生代板块活动的 重要记录j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天山北缘石炭纪 时期可能存在一个大洋,并分别称为石炭纪北天山_ 洋[ 7 ] 、石炭纪亚洲洋[ 5 ’8 ] 、石炭纪有限洋盆[ 9 ] 等,其最 终关闭的时间是石炭纪末二叠纪初[ 7 - 8 , 1 0 - 1 5 ] 。但也 有学者认为,中天山北缘的大洋在泥盆纪末就已经 关闭,至石炭纪时期已转为陆内构造体制[ 1 6 ‘18 | 。 笔者通过地处天山造山带东天山地区觉罗塔格 东段路白山一带的1 t 5 万地质调查 图1 发现,该 区发育一套晚石炭世同期不同源的I 型花岗岩和A 型花岗岩组合,笔者拟通过对该岩律钧岩石学特征 和单颗粒锆石S H R I M PU P b 定年的研究,以分析 其形成年代,讨论其构造环境。 图1 研究区及邻区大地构造简图 修改自孙桂华等[ 1 9 ] 及马瑞士等[ 2 0 3 F i g .1 T e c t o n i cs c h e m a t i cm a po ft h es t u d ya r e aa n di t sa d j a c e n ta r e a s 1 .东天山古生代造山带 z .前震旦纪地块} 3 .主要断裂;I .哈尔里克泥盆纪火山弧;Ⅱ.康古尔晚古生代弧间盆地 Ⅲ.阿齐山一雅满苏晚古生代岛弧带;I V .中天山早古生代岛弧带 收穑日期2 0 0 8 0 5 - 2 9编辑刘汀霞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哈密市路白山一带1 5 00 0 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 X J Q D W 2 0 0 3 1 3 作者简介胡远清 1 9 6 7 一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的研究。 万方数据 第3 期胡远清等中天山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花岗岩组合的厘定及其意义 1 1 1 岩体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地块觉罗塔格山 系东段路白山一带,地理坐标为东经9 2 。o O ’~9 3 。 o o ’;北纬4 1 。4 0 ’~4 1 。5 0 ’ 图1 。以近东西向的阿 其克库都克断裂带为界,北部为北天山晚古生代的 阿奇山一雅满苏石炭纪岛弧[ 20 | ,南部为中天山地块。 晚石炭世花岗岩主要分布于阿其克库都克断裂 带及以南的中天山地块内,断续分布8 个规模不等 的岩体,露头总面积约7 0k m 2 ,岩体分布明显受阿 其克库都克断裂带的控制,总体上呈近东西向的带 状分布 图2 。岩体南侧与长城纪变质岩、中元古 代、晚元古代及早泥盆世侵入岩呈侵入接触,其中长 城纪星星峡群的石英岩和碳酸盐岩分别具变质重结 晶和矽卡岩化接触变质;北侧与晚石炭世雅满苏组、 土古土布拉克组呈侵入接触。岩体含两个岩石组 合①I 型花岗岩组合,由灰色细一中粒石英二长闪 长岩、肉红色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细粒钾 长花岗岩等组成;②A 型花岗岩组合,由灰紫色石英 二长岩、紫灰色石英正长岩、紫灰色石英正长斑岩、 红灰色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A 型花岗岩 组合构成岩体的主体,1 型花岗岩组合所占的比重 较少,呈岩脉或岩滴存在于A 型花岗岩中,值得注 意的是,石英正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之间为渐变过渡 接触关系,在二者的接触带中,普遍分布灰紫色角闪 石英二长岩的浆混岩过渡带,且在石英正长岩中可 见大量的微粒闪长岩包体,多呈棱角状,部分呈不规 则塑性变形岩浆包体形态,说明石英正长岩与石英 闪长岩两端元岩浆间存在明显的岩浆混合的现象, 应是同期形成的。在石英闪长岩中也发现了大量的 细粒辉长质的暗色岩浆包体,说明在花岗质岩石形 成的同时还有幔源岩浆的活动。 图2 研究区地质略图 F i g .2G e o l o g i c a ls c h e m a t i cm a po ft h es t u d ya r e a 1 .雅满苏组;2 .土古土布拉克组} 3 .星星峡群;4 .阿其克布拉克组} 5 .早石炭世岩体;6 .晚石炭世岩体} 7 .泥盆纪岩体I8 .晚元古代岩体;9 .中元古代岩体;1 0 .新生代沉积盆地;1 1 .S H R I M PU P b 年龄样位置 2 锆石S H R I M PU - P b 定年 笔者选择了分布面积最大的粗粒黑云母钾长花 岗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S H R I M PU - P b 定年。在 双目镜下挑选出内部无裂隙的锆石制靶后,用阴极 发光、透射光和反射光对锆石样品进行了照相 图 3 ,所选锆石均为粒状自形晶,粒径一般为1 5 0 ~ 2 5 0 肛m ,个别大于2 5 0 弘m ,绝大多数锆石具扇形震 荡生长环带,为典型的岩浆锆石[ z 1 。22 1 。极少量锆石 具有核一边结构,核部为棱角一次棱角状的残留锆 石,边缘为发育环带的岩浆锆石。 锆石定年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S H R I M P Ⅱ 上进行。其原理和流程见文献[ 2 3 ] ,分析结果用 S Q U I D 和l S O P L O T [ 2 4 。2 明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共 对1 1 颗锆石进行了1 2 个点的分析,其中针对测点 6 .1 ,7 .2 的残留锆石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和图4 。 虽然所测锆石叫 2 3 2 T h /w 2 3 8 U 显示出了较 图3 晚石炭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锆石阴极发光照片 F i g .3 C a t h o d o l u m i n e s c e n e ei m a g e sf o rz i r c o n so f 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b i o t i t e - K f - s p a rg r a n i t e 万方数据 1 2 地质科技情报 2 0 0 9 年 表1晚石炭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S H R I M PU P b 测年结果 T a b l e1 S i n g l ez i r c o n sS H R I M PU P ba n a l y t i c a ld a t ao f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b i o t i t e - K f - s p a rg r a n i t e s 测点旦当”‘23ZTh/一一20spb/z3sU z o T p b /z 0 6 p b z o s p b /2 a 2 T h N z o T p b ’/士%N ‘“7 P 6 ’/%N ‘2 “P 6 士% 涮点一 一 士%%% “4 “ w B /1 0 6∞ 2 3 8 U 年龄£/M a N t O s P b 一一 N 2 3 5 U 一~ N Z 3 8 U ⋯。 p X 上 拿 L ≈ 注分析误差为1 0 I 普通铅运用实测2 0 4P b 进行修正,校正标准为0 .3 2 % 不包括系统误差 图4 晚石炭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S H R I M PU P b 测年谐和曲线 F i g .4 C o n c o r d a n td i a g r a mo fs i n g l ez i r c o n sS H R I M PU P b o f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b i o t i t e - K f - s p a rg r a n i t e s 大的变化范围 0 .3 4 ~0 .9 4 ,但绝大多数测点的 ∞ 2 3 2 T h /w 2 3 8U 比值大于0 .4 仅测点8 .1 为 0 .3 4 ,符合岩浆锆石的特点[ 2 6 吨川。1 2 个测点的测 试结果 图4 中,仅4 个测点表现出了P b 丢失,偏 离谐和曲线,其余8 个测点的测试结果投点比较集 中,并位于谐和线附近,选取岩浆锆石的7 个测点,得 到£ 2 0 6 P b /2 3 8 U 表面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 3 0 1 .4 4 .6 M a 9 5 %置信度,加权偏差方差M S W D 一1 .8 , 应为岩浆的结晶年龄,即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结 合其与晚石炭世土古土布拉克组呈侵入接触关系, 该年龄值作为岩体的形成年龄应是可靠的。测点 6 .1 ,7 .2 位于锆石核部,测点7 .2 投点非常靠近谐 和曲线,测点6 .1 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P b 丢失, £ 2 0 6 P b /。3 8U 表面年龄分别为 3 2 2 .0 - } - 5 .5 , 3 2 1 .0 - 4 - 4 .O M a ,与阿奇山一雅满苏早石炭世岛 弧花岗岩[ 1 9 3 的侵位年龄一致,应是捕虏的锆石。其 余4 个偏离谐和曲线的£ 2 0 6 P b /2 3 8 U 表面年龄亦在 3 0 0M a 左右,但与谐和线偏离较远,未纳入年龄加 权平均值计算。 3 岩石学特征 晚石炭世I 型花岗岩组合由灰色细一中粒石英 二长闪长岩、肉红色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 细粒钾长花岗岩等组成,主要矿物 伽 为石英 3 % ~3 0 % 、斜长石 2 0 %~6 5 % 、碱性长石 5 %~ 5 0 % ,暗色矿物 伽 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其中角闪 石为2 %~3 0 %,随∞ S i O 增加而减少,黑云母为 6 %~1 2 %,随甜 S i O 。 增加而增多,副矿物为磷灰 石、磁铁矿和锆石。晚石炭世A 型花岗岩组合由灰 紫色石英二长岩、紫灰色石英正长岩、紫灰色石英正 长斑岩、红灰色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等组成,主 要矿物 仇 为石英 4 %~3 0 % 、斜长石 A n 2 5 ~ 3 5 ,1 0 %~4 5 % 、微斜长石 3 5 %~4 0 % 和条纹长 石 2 0 %“ - - 2 5 % ,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 总体积分数为5 %~1 5 %,在正长岩中可见约1 0 %的 霓辉质辉石,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和锆石。 主量元素测试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中心实验室 完成,用湿化学分析法、X 射线荧光光谱法测试,稀 土及微量元素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 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I C P M S 测试,分析结果 见表2 。 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花岗岩里特曼指数艿均小 于3 .3 ,属钙碱性系列,在训 K z O 一硼 S i O 图解 中 图5 - b 位于中高钾钙碱性的范围内,均为准铝 质岩石 A /C N K 0 .8 0 ~1 .0 9 。不同的是①A 型 花岗岩相对于I 型花岗岩较富碱、高钾、贫镁和钙 表2 ,图5 ~6 ;②在晚石炭世花岗岩主量元素哈克 图解 图6 中二者具明显不同的演化趋势,A 型花 岗岩组合 图6 各岩性的主要氧化物之间存在较好 的线性关系,除训 K 。O 随叫 S i O 。 呈明显正相关、 硼 N a O 随w S i O 的变化不明显外,其他氧化物, 万方数据 第3 期 胡远清等中天山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花岗岩组合的厘定及其意义1 3 表2 晚石炭世花岗岩主量元素、稀土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T a b l e2M a i ne l e m e n t s ,R E E ,a n dt r a c ee l e m e n t sa n a l y t i c a ld a t a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I 犁花岗岩组合A 型花岗岩组合 编号1 3 0 1 0 7 5 31 3 0 1 0 7 4 11 3 0 1 0 6 1 3 B 1 0 0 2 1B 0 0 4 3 1 5 - 2B 0 0 4 3 5B 1 0 0 5 2B 0 0 4 3 1 2 C s1 .4 12 .4 71 .4 20 .7 21 .7 01 .3 61 .3 3 1 .4 2 R b4 0 .1 09 0 .9 01 1 2 .o o9 1 .S O9 8 .2 08 1 .4 01 0 7 .0 0 1 1 2 .0 0 S r1 1 9 .0 02 6 9 .0 01 8 3 .0 09 3 .3 03 3 7 .0 02 5 4 .0 01 9 7 .0 01 1 4 .0 0 B a2 2 5 .0 06 3 0 .0 05 6 0 .0 06 5 0 .0 011 3 0 .0 07 1 3 .0 08 8 0 .0 03 5 0 .0 0 N b8 .6 61 0 .4 07 .9 91 1 .7 01 7 .4 01 8 .7 01 6 .5 03 1 .6 0 T a0 .6 10 .8 70 .7 61 .1 41 .3 01 .4 81 .2 21 .9 6 Z r2 3 4 .0 01 9 9 .0 01 6 1 .0 01 5 4 .0 02 2 6 .0 03 4 2 .0 03 3 6 .0 05 1 1 .0 0 H f6 .2 05 .6 04 .8 05 .3 07 .0 08 .5 08 .4 01 4 .7 0 T h”B /I O 一67 .7 51 1 .2 01 8 .4 0 1 4 .2 08 .8 41 2 .6 01 1 .1 01 9 .5 0 U1 .6 72 .4 12 .3 11 .7 01 .7 83 .3 52 .4 43 .3 7 Y2 2 .6 22 5 .7 72 1 .1 91 7 .2 l5 3 .0 54 6 .9 05 3 .9 57 2 .2 1 S c 1 0 .3 09 .6 5 6 .6 91 .7 43 1 .8 01 9 .6 01 8 .9 05 .9 3 V7 6 .8 07 0 .0 0 4 4 .5 01 1 .7 01 1 5 .o o1 0 6 。o o1 1 1 .0 01 8 .5 0 C r1 1 .8 01 0 .4 09 .2 12 .1 81 4 .2 01 6 .2 09 .0 76 .2 0 C o1 0 .1 01 1 .0 07 .1 12 .9 31 4 .2 01 1 .3 01 4 .9 02 .6 0 N i8 .1 29 .5 06 .0 22 .5 31 .4 93 .4 18 .5 55 .7 2 C u4 .8 15 .8 03 .7 92 .7 71 4 .21 1 .1 01 4 .8 03 .3 8 P b5 .3 01 0 .1 01 0 .4 08 .2 09 .7 08 .6 01 Z .8 01 0 .1 0 Z n5 8 .3 05 3 .0 04 1 .4 02 5 .9 01 1 3 .0 06 6 .9 09 3 .1 08 0 .3 0 E R E E 1 3 5 .0 11 4 7 .7 51 6 1 .1 01 2 9 .5 12 5 0 .5 52 2 0 .3 22 5 0 .4 43 2 9 .4 1 r “ I ,a /w Y b ] 。 1 1 .3 56 .2 59 .6 41 0 .8 04 .7 74 .4 94 .5 75 .3 2 dEu0.67 0 .7 00 .5 70 .4 71 .2 00 .8 80 .8 40 .3 8 A /C N K n A l z 0 3 /n C a O N a z O K z O ;M g 。 月 M 9 0 /n M g O F e O F e z 0 3 ;a w N a 2 0 十K 2 0 2 /[ W S i 0 2 一4 3 3 如叫 T i 0 2 、w M g O 、叫 F e O 。 、如 C a O 、 铷 P ,O 。 等均随w S i O 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硼 A I O 。 随叫 S i O 。 的减少而降低的程度相对较 缓。I 型花岗岩组合 图6 各岩性的主要氧化物随 w S i O 的变化趋势与A 型花岗岩组合存在明显的 差异。训 F e O 。 、叫 T i 0 2 、硼 P 2 0 s 随硼 S i 0 2 的 增加而降低的程度明显小于A 型花岗岩组合,而 伽 K 0 随伽 S i O 增加而增加的程度高于A 型花 岗岩组合;③在W A 1 2 0 3 C a O /w F e O , N a 2 0 K 2 0 一1 0 0 [ 硼 M g O F e O , T i 0 2 / w S i 0 2 ] 比值图 图7 一A 及硼 F e O 。 /w M g O 一 w Z r N b C e Y 比值图 图7 一B 上,A 型和I 型花岗岩组合分别投在A 型 碱性 和I 型 钙碱 性 花岗岩区域。 晚石炭世花岗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明显分为 两组①A 型花岗岩组合 图8 具明显高的总稀土 万方数据 1 4 地质科技情报 2 0 0 9 生 述 艿 釜 Q Z w S i 0 0 /% 图5 中天山晚石炭世花岗岩钙碱性特征 F i g .5C a l c - a l k l i n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m i d d l eT i a n s h a n a .w N a z O K 2 0 - - w S i O z 比值罔 底图引自文献[ 2 8 ] .b .w K 2 0 一w S i 0 2 比值图 虚线引自文献[ 2 9 ] ;阴影引自文献[ 3 0 ] ;A .碱性;s .亚碱性 图6 晚石炭世花岗岩主量元素哈克图解 底图引自文献[ 3 1 ] F i g .6H a r k e rd i a g r a mo fm a i ne l e m e n t s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一 元素丰度[ 硼 ∑R E E 2 2 0 .3 2 1 0 .6 ~3 2 9 .4 1X 1 0 。6 ] ,并随酸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稀土元素配分 曲线整体上为右倾型,具中等程度的稀土元素分馏 { [ 叫 L a /叫 Y b ] 。 4 .4 9 ~5 .3 2 } 。各岩石单元的 配分曲线具明显的趋同性,应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 物,结合主量元素的线性关系和图9 中的投点趋势, 分析其演化方式应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由石英二 长岩到钾长花岗岩,艿 E u 1 .2 1 ~0 .3 8 由弱正异 常向强负异常的明显变化,表明斜长石的分离结晶 具有重要的作用。②晚石炭世I 型花岗岩组合 图 8 的稀土元素丰度特征与测区早石炭世的I 型花岗 岩组合十分相似,具明显低的稀土元素丰度 [ 硼 2 R E E 1 2 9 .5 1 1 0 一~1 6 1 .1 1 0 叫] ,稀土 元素分馏程度较高{ w L a /w Y b ] 。 6 .2 6 ~ 1 1 .3 5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特征的轻稀土元素陡 右倾、重稀土元素平坦的型式。各单元岩石的配分 曲线也具明显的趋同性,表明为同源演化的产物,其 岩浆主要由源区部分熔融程度的差异控制 图9 。 总体上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到钾长花岗岩负铕异常增 加[ 占 E u o .7 0 ~o .4 7 - ] 。 如图l O 所示,晚石炭世的I 型和A 型花岗岩组 合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表现为大离子 亲石元素R b 、B a 、T h 、U 等相对于洋中脊花岗岩明 显富集,两类侵入岩的地幔相容元素 C r 、C o 、N i 丰 度均较低,无明显差异。不同的是①I 型花岗岩组 合相对于A 型花岗岩组合具明显的低H f 、Z r 、Y 、 Y b 等高场强元素,及相对较强的B a 、N b 负异常,总 体上具岛弧或陆缘花岗岩的特征,而A 型花岗岩基 本上无B a 、N b 负异常或B a 、N b 异常较弱,更接近 于板内花岗岩的特点∞引。 在晚石炭世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中 图1 1 , A 型花岗岩组合均投在板内花岗岩区,而I 型花岗 岩组合均投在火山弧花岗岩区。A 型花岗岩组合在 硼 N b 一硼 Y 一w C e 图中投在壳源A 型花岗岩区 图1 2 ,E b y [ 3 7 ] 认为其来源于经历过岛弧或碰撞岩 浆事件后的下地壳。 紧,【oH冒v≥ 万方数据 第3 期 胡远清等中天山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花岗岩组合的厘g .k - l - 意叉 1 5 1 0 0 x [ w M g O F c O , T i 0 2 /H s i o t 】 w z r N b C e Y /l O 。 图7中天山晚石炭世花岗岩类型划分 F i g .7P e t r o g r a p h i cs u b d i v i s i o n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m i d d l eT i a n s h a n A .w A 1 2 0 3 “ 1 - C a O /w F e O t N a 2 0 K 2 0 一1 0 0 X t c , M g O F e O 。 T i 0 2 /w S i 0 2 比值图 底图引自文献[ 3 2 ] ;B .t £, F e O t / w M g O - - w Z r N b C e Y 比值图 底图引自文献[ 3 3 ] I F G .分异的长英质花岗岩;O G T .未分异的长英质花岗岩 图8 晚石炭世花岗岩R E E 配分曲线 标准化值引自文 献[ 3 4 ] F i g .8 C h o n d r i t e - n o r m a l i s e dR E Ec o n t e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 d i a g r a m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实线为A 型花岗岩组合;虚线为I 型花岗岩组合 萎l o o 彀 毯 釜 m 普1 0 主 工 目 们 主 、 ■ 一 生 图9 晚石炭世花岗岩F [ w L a /w S m ] 。一w L a 。图 底 图引自文献[ 3 5 ] F i g .9 [ w L a /w S m ] 。V S .w L a 。d i a g r a mo ft h eL a t e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R bB a T hUN bT a L a C e P bP r S rN dZ rH fS m E uO dT bD yYH oE r T m Y bL u 图1 0 晚石炭世花岗岩微量元素蛛网图 标准化值引自文献[ 3 4 ] F i g .1 0P r i m i t i v em a n t l e n o r m a l i s e dt r a c ee l e m e n ts p i d e rd i a g r a m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实线为A 型花岗岩组合‘虚线为I 型花岗岩组合 一oH冒oH_Z-ou山一i,【o日utQ一v章 万方数据 1 6地质科技情报 暑 墨 萼 釜 图1 1晚石炭世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 底图引自文献[ 3 6 ] F i g .II T e c t o n i c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d i a g r a mo ft h eL a t e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g r a n i t e s V A G .火山弧花岗岩;S y n C O L G .同碰撞花岗岩;O R G .洋中脊花岗岩;W P G .板内花岗岩 w N b /1 0 4 w C e /l O 。 图1 2A 型花岗岩A 1 、A 2 判别图 底图引自文献[ 3 7 ] F i g .12 A 1 、A 2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d i a g r a mf o rA - t y p eg r a n i t e s A 1 .幔源A 型花岗岩;A 2 .壳源A 型花岗岩 经过岛弧或碰 撞岩浆事件后的壳源花岗岩 4 讨论 对于晚古生代时期中天山地区侵入岩的性质, 主要存在两种观点①虽然晚古生代阿齐山一雅满 苏岛弧带侵入岩出露很少∞8 I ,但出露的侵入岩岩性 主要以碱性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为主,王廷印u3 将 其归为A 型花岗岩,肖序常等[ 5 1 将其归为非造山环 境的幔源型,二者均是拉张环境下的产物;②东天山 地区华里西中晚期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花 岗岩类以钙碱性岩石系列为主[ 6 ’1 引,此时中天山地 区为岛弧环境n 卜”J “3 9 ] 。此外,马瑞士等n 3 ] 认为石 炭纪东天山地区发育一套双峰式的火山岩,应是拉 张背景下产出的,究竟是在弧后盆地拉张[ 1 “4 0 。4 u 还 是碰撞后大陆裂谷环境产出[ 1 5 - 1 7 , 4 2 - 4 3 ] ,一直存在争 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夏林圻等r 4 4 - 4 6 3 还提出 了东天山地区的石炭纪裂谷是地幔柱活动导致的结 论。 笔者报道的在天山造山带觉罗塔格山系东段的 中天山地块内的晚石炭世A 型花岗岩组合及与其 共生的I 型花岗岩组合,其岩体空间分布上明显受 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的控制,呈近东西向的带状分 布,具明显的被动侵位特征。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 生,并存在两大系列花岗岩之间的岩浆混合现象,表 明为同期、同一构造环境下的产物。A 型花岗岩单 颗粒锆石S R I M PU P b 年龄为 3 0 1 .4 4 .6 M a , 岩体侵位时间为晚石炭世,这一时期的A 型花岗岩 在该区还鲜见报道。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晚石炭世A 型花岗岩 组合为同源岩浆经分离结晶演化的产物,反映岩浆 房处于相对稳定的伸展环境,其岩浆应来源于经历 过岛弧或碰撞岩浆事件后的下地壳[ 3 川,这与测区发 育早石炭世陆缘弧I 型花岗岩组合,北天山发育早 石炭世岛弧火山岩等地质依据是一致的。晚石炭世 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 图1 1 ,A 型花岗岩 组合投点位于板内花岗岩区,表明晚石炭世时中天 山北部的石炭纪亚洲洋已经关闭,测区处于碰撞后 的伸展应力状态。 中天山地块晚石炭世I 型花岗岩组合的石英闪 长岩中见大量的基性岩浆包体,说明与I 型花岗岩 组合同期有幔源岩浆活动,很可能与基性岩浆的底 侵有关。在晚石炭世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中 图 1 1 ,I 型花岗岩组合投点处于火山弧花岗岩区,这 与A 型花岗岩组合反映的板内构造环境实际上并 不相矛盾,可能是消减带岩浆活动的滞后现象,这一 现象在中天山北缘带‘1 13 及世界许多造山带中[ 4 7 删 都有表现。 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测试 中心及新疆地质调查院的支持和帮助,成文及校对过程中还得到了 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万方数据 第3 期胡远清等中天山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I 型和A 型花岗岩组合的厘定及其意义1 7 参考文献 [ 1 ] 王廷印.天山褶皱带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的 初步探讨E J ] .新疆地质.1 9 8 5 ,3 2 3 8 4 8 . [ 2 ] 姜常义.任名华.天山中段早海西期地壳演化与花岗质岩浆活 动初析[ c ] //3 0 5 项目新疆地质科学编委会.新疆地质科 学第4 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0 1 3 2 3 . [ 3 ] 王作勋。邬继易,吕喜朝,等。天山多旋回构造及成矿[ M ] .北 京科学出版社,1 9 9 0 l 一2 1 7 . [ 4 3 新疆区域地质矿产局地质调查队.天山花岗岩地质[ M ] .北 京地质出版社,1 9 8 5 1 2 4 7 . I s ]肖序常.汤耀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 M ] . 北京地质出版杜.1 9 9 2 1 1 6 9 . [ 6 1 刘成德。邬继易。吕喜朝,等.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 构造意义[ J ] .新疆地质。1 9 8 9 ,7 2 1 1 2 . [ 7 ] 黄汲清.姜春发。王作勋.新疆及邻区板块开合构造及手风琴 运动[ c ] //3 0 5 项目新疆地质科学编委会.新疆地质科学; 第1 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 9 9 0 3 1 6 . [ 8 ]肖序常.汤耀庆,李锦轶,等.试论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 c ] //3 0 5 项目新疆地质学编委会.新疆地质科学第1 辑.北 京地质出版社。1 9 9 0 4 7 6 7 . [ 9 3 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 [ M ] .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 9 9 4 1 7 7 2 0 8 . [ 1 0 ] W i n d l e yBF ,A l l e nMB 。Z h a n gC ,e ta 1 .P a l e o z o i ca c c r e t i o n a n dC e n o z o i c r e d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T i a n s h a nr a n g e [ J ] .C e n t r a l A s i aG e o l o g y 。1 9 9 0 ,1 8 1 2 8 1 3 1 . [ 11 ] A l i e nMB ,W i n d l e yBF ,Z h a n gC .P a l a e o z o i cc o l l i s i o n a lt e c t o n i ca n dm a g m a t i s mo ft h eC h i n e s eT i a n S h a n ,C e n t r a lA s i a [ J ]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1 9 9 2 ,2 2 0 8 9 1 1 5 . [ 1 2 ] X i a oWJ ,Z h a n gLC ,Q i nKz ,e ta 1 .P a l e o z o i ca c e r e t i o n a r y a n dc o l l i s i o n a lt e c t o n i c so ft h ee a s t e r nT i a n s h a n C h i n a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t h ec o n t i n e n t a lg r o w t ho fC e n t r a lA s i a [ J ] .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o fS c i e n c e s .2 0 0 4 ,3 0 4 3 7 0 一3 9 5 . [ 1 3 ] 马瑞士,叶尚夫,王赐银.等.东天山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 [ c ] //3 0 5 项目新疆地质科学编委会.新疆地质科学第2 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 9 9 0 2 1 3 6 . [ 1 4 ] 李文明,任秉琛,杨兴科,等.东天山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及其 地球动力学意义[ J ] .西北地质,2 0 0 2 ,3 5 4 4 1 6 4 . [ 1 5 ] 陈富文,何国琦,李华芹.论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的大地构 造属性[ J ] .中国地质。2 0 0 3 ,3 0 4 3 6 1 3 6 7 . [ 1 6 ]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等.天山古生代洋陆转化特点的几点 思考[ J ] .西北地质,2 0 0 2 .3 5 4 9 2 0 . [ 1 7 ] 夏林圻,张国伟,夏祖春,等.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闭合时限 的岩石学约束一一来自震旦纪、石炭纪火山岩的证据[ J ] .地质 通报.2 0 0 2 ,2 1 2 5 5 6 2 . [ 1 8 ] 石玉若,刘敦一,张旗。等.中天山干沟一带花岗质岩类 S H R I M P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J ] .科学通报,2 0 0 6 。5 l 2 2 26 6 5 26 7 2 . [ 1 9 1 孙桂华,李锦轶,王德贵,等.东天山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南侧花 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S H R I M PU P b 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 J ] .地质通报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