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技信息 ZF15000/28/52型放顶煤液压支架是同煤集团现有最大的低位放 顶煤设备, 该型液压支架体积大、 重量重, 液压系统比较复杂, 整个支架 共有立柱、 千斤顶21件。在塔山煤矿井下实际使用过程中, 发现存在 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 升架速度和承载压力不同; 二、 立柱安全阀的 安装位置存在安全隐患; 三、 乳化液净化装置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 经过技术人员的现场检验和对技术资料的分析研究, 对ZF15000/28/52 型液压支架液压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 一、 塔山矿综采工作面共放置120架15000型支架, 每架宽1.7米总 长度达200多米。排除管路渗漏, 机械故障的因素, 压力液经过每个支 架, 压力表显示胶管内压力随胶管长度的增加而下降, 这就意味着支架 的承载力也在逐渐降低, 同时由于胶管内压力下降, 立柱升起的速度也 相应减慢。实验统计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 每架的升起时间是大约一 分钟而第一百二十架的升起时间增加到一分二十秒; 初承力由31.4MP 减小到29.5MP。分析计算显示这种下降呈现线性关系。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由于压力液流经太长管路的内耗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 根据用户需求, 通过多次实验设计了一套双向进、 回液系统。就是在原有的进、 回液系统基础上, 增加进、 回液管路, 即每 三架液压支架增加进、 回液三通各一件, 同时在前连杆上焊接连接耳 板。改造后, 在综采工作面可以用两台泵同时对液压支架施压, 解决了 系统压力不足的问题,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液压支架的工作效率。示意 图如下 二、 ZF15000/28/52型液压支架立柱安全阀最大通过流量1000L, 安 全阀安装方式是安全阀顶端垂直地面与阀座相连接, 底端竖直向上。 高压乳化液通过安全阀的阀座时内部极限压力可升至31.4MP,如果阀 座部分有任何微小的变化, 重达四十公斤的安全阀会在高压液体的冲 击下向上瞬时高速射出, 射出的阀体最可能划伤立柱面, 进而导致系统 漏液影响整个液压支架的正常工作。再者就是安全阀射出落下时极易 对井下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塔山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时曾经发现过 这一现象, 所幸没有造成安全事故。 为了消除因设计结构引起的事故隐患, 技术人员经过仔细研究, 对 其进行了改造。示意图如下 首先重新设计制造了新阀座与接头座, 以改变高压液体的流动方 向, 使安全阀的安装由向上变为向下, 这样即使发生安全阀意外射出, 也不会对设备、 人员造成伤害。 三、 ZF15000/28/52液压支架的压力液在从泵站流进每个支架之前 都会通过一个过滤器, 然后流入到支架的液压系统, 在压力液的作用 下, 支架打开升起进入工作状态。工作完毕, 开启操纵阀泄压, 乳化液 回流到液箱。如此反复循环过滤器一定程度就会被细小的颗粒阻塞, 造成胶管内相同时间通过的乳化液流量减少, 从而引起压力下降, 最终 影响支架的承载能力。唯一的方法是更换过滤器, 然而如果要更换过 滤器, 就必须将一个工作面的全部支架停下来。但是在采掘过程中, 煤 层的结构是瞬息万变的, 一点支架全部泄压那是相当危险的。再者, 频 繁更换过滤器也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 根据矿方反映的情况及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技术人员数 次到塔山矿井下检查, 以及实验室内的模拟实验, 最终设计制造了一套 反冲洗装置过滤器, 简单示意如下 在ZF15000/28/52液压支架顶梁活侧护板一侧, 加装反冲洗过滤 器。首先, 在该侧前连杆上焊接反冲洗过滤器连接板, 在前连杆下侧焊 接13直通。位置如下图所示, 将反冲洗过滤器安装在连接板上, 用胶 管将反冲洗过滤器与直通连接, 再将液压系统出液口与反冲洗过滤器 用胶管连接, 然后利用回液将过滤器中的残留物冲回到液箱底部沉淀 起来。增设反冲洗过滤器后的液压支架有了净化系统介质乳化液的功 能, 不但能够有效排出液压系统内的杂质, 而且减少了更换频率节约了 时间, 为液压支架正常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经改造的ZF15000/28/52液压支架在塔山矿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 至今没发生过任何液压系统的故障。 ZF15000/28/52液压支架是同煤集团目前最大的放顶煤液压支架, 随着集团公司千万吨矿井的建设, 大型液压支架必将在更多的工作面 投入使用, 因此该支架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雷天觉. 液压工程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邢福康, 蔡坫, 刘玉堂等编著. 煤矿支护设备手册 .煤炭工业出 版社 ZF15000/28/52型放顶煤液压支架 液压系统故障分析及技术改造 同煤集团力泰公司姚蕴慧 [ 摘要 ]本文扼要介绍了ZF15000/28/52型液压支架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技术。 [关键词]液压支架双向进回液装置安全阀反冲洗装置 34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