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 0 卷第2 期 20 09 年6 月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V 0 1 .2 0 ,N O .2 J u n e 2 0 0 9 文章编号1 0 0 6 4 3 6 2 2 0 0 9 0 2 0 0 9 9 0 5 “5 .12 “ 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 对策研究报告 “5 .1 2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 2 0 0 8 年5 月1 2 日1 4 时2 8 分,四川省汶川县 境内发生了里氏8 .0 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 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I 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等迅速组织相关专 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 0 0 余人次,持续时 间达2 个多月,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 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 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 估资料。 根据国务院汶川I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 2 2 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 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 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 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省建设厅、 省地震局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在已掌握的第一手调 查评估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次地震对房屋建筑的 震害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初 步结论和建议。 1 震害分析 1 .1 对导致房屋破坏的本次特大地震特点研究表 明 1 .1 .1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本次8 .0 级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边缘的 龙门山断裂带上,是该断裂带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8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 级地震的3 2 倍。据有关 资料介绍,在汶川I 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 0 .9g 地震烈度l o 度 ,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 记录达0 .7g 地震烈度接近1 0 度 。此次地震所产 收稿日期 2 0 0 9 0 4 0 9 改回日期 2 0 0 9 0 51 0 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 .4g 地震烈度9 度 的区域 尺度达到3 5 0k m ,震中烈度高达1 1 度。如此巨大 的地震造成地面大量工程建筑倒塌,引发了数以万 。计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了众 ’多堰塞湖,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 .1 .2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 围广 本次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 9k m 处,所产 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J I 『开 始向北偏东4 9 。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 4 0k m ,破裂 过程可明显分成相互连贯的若干个破裂事件,每个 破裂事件相当于一次7 .2 ~7 .6 级的地震,造成的地 震震害面积达4 4 1 0 4k m 2 ,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 3 省2 3 7 个县、市。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均有不同程 度震感,甚至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也有震感。 1 .1 .3 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本次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 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 向北东逆冲运动;在断裂带区域造成地面最大垂直 位移达9r n ,纵向破坏力巨大,而且地震烈度沿断裂 带短轴方向变化很快,在2 0k m 距离内烈度值从7 度陡然上升至1 1 度,对处于高烈度区的建筑物瞬间 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地震强烈波动时间长达1 0 0S 地震史上少见 ,持续的强烈振动对各种房屋结构 造成持续叠加型破坏。如此特殊的地震对地面建筑 物的破坏特别巨大,造成的破坏程度历史上罕见。 1 .2 对不同地质构造及场地条件下的房屋震害研 究表明 1 .2 .1 地质构造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由于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构造中传播速度和方式 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 万方数据 1 0 0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的震害情况明显不同。处于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区 域内的房屋建筑比处于单斜或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 的破坏严重。其中,以断裂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 震害最重,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震害较轻。沿龙 门山中央断裂带两侧2 0k m 范围内为断裂或褶皱 构造发育区,房屋震害异常严重。 1 .2 .2场地条件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在比较密实稳定的土层或基岩场地,地震破坏 小;在比较松散没有胶结的洪积层、河流冲积层或土 层中富含水分的场地,地震破坏大,且震害随土层厚 度增加而加强。房屋建筑总是依具体的场地条件来 考虑布局和朝向,当房屋的抗震薄弱朝向 一般为横 向 与地震波的振动方向一致时,就会加剧房屋的震 害;当场地的卓越周期与房屋的自振频率、地震的振 动传播频率相近时会引起一定的共振效应,也会加 剧房屋的震害。由于不同的场地条件及相邻建筑下 不同的场地土的差异,加上地震波传播中峰值的影 响,即地震纵波与横波传播中波峰的叠加增强,造 成了地震波的局部放大,因此,在低烈度区也有造成 房屋严重破坏或倒塌的现象;在同一区域内,相邻的 同类房屋建筑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破坏结果有的 倒塌,有的破坏轻微。 1 .2 .3次生灾害对房屋震害影响明显 这次特大地震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堰 塞湖、地基液化、崩塌、震陷等地质灾害,加剧了山区 部分房屋的倒塌及破坏。修建在滑坡地带或断裂带 附近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在本次遭遇地 震低烈度区域,发生了因房屋建设在滑坡地带,而对 房屋造成了严重破坏或垮塌的现象。 1 .3 对不同类型房屋和结构的震害研究表明 1 .3 .1 砖混结构中,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 筑形式的震害最为严重 不少地方在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的砖混结构中 较多地使用了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筑形式, 当时的抗震规范没有从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上提出 更多的要求,加上大量使用与墙体连接锚固不充分 的预制空心楼板使砖混结构的整体性也受到了影 响,这些结构形式的建筑在重灾区普遍发生了严重 的破坏或整体倒塌,如砖混结构形式的图书馆、卫生 院、医院、中小学教学楼、培训机构用房等。 1 .3 .2 框架~砌体混合结构形式,在重灾区普遍受 到重创 无论是底部框架上部砖混的竖向混合结构还是 部分框架部分砖混的水平混合结构,由于刚度突变、 传力途径复杂和变形能力不协调等因素,大量此类 建筑破坏严重,如使用混合结构的商场、办公、医疗、 学校等公共建筑。 1 .3 .3框架结构中,出现了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 的现象 震害调查显示,此次灾区一些框架结构的破坏 体现为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规范中考虑框架的 抗震作用主要是抵抗水平振动、水平荷载的作用,但 此次地震的竖向作用十分强大,震中区域的框架柱 出现了 水平竖向、叠加作用的 粉碎性压缩破坏,导 致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垮塌。 1 .3 .4 用于厂房 或仓储 的排架结构灾害严重 震害调查中发现,灾区的不少厂房及仓储用房 的排架结构由于跨度大、屋架重、柱间连接弱,加上 一些年久失修等原因在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跨塌 较多,其中单跨比双跨震害重,重屋架比轻屋架震害 重。 1 .3 .5 农村自建房在重灾区震害十分严重,倒塌普 遍 2 0 世纪9 0 年代前,在农村自建房中大量使用 简易的砖石、砖木、土木等结构形式,由于没有必要 的构造措施,砌筑墙体的粘结材料强度差,一般情况 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在此次地震重灾区震 害十分严重,倒塌普遍。 1 .3 .6 木结构房屋和轻钢结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 震害较轻 重灾区的木结构房屋在这次地震中震害较轻。 木结构采用榫卯连接,榫头在榫卯节点处可轻微转 动,具有“柔性”连接的特点;柱根直接放在柱基石 上,水平震动时柱根可在柱基石上轻微滑动;厚重的 屋盖通过穿斗或斗拱的连接方式与内柱、檐柱体系 连成一体,保证了木结构房屋的整体性。木结构的 这些特点使得重灾区的木结构房屋除有不少屋面瓦 脱落外,多数木结构房屋震害较轻。 在灾区还有少量的轻钢结构形式的轻工业厂 房,由于其质量轻、连接可靠、结构整体延性好,加上 与之配套的屋盖和墙板均采用轻质材料,使其具有 较好的抗震性能。这次地震中震害主要表现为柱间 支撑连接被拉断、钢构件防火涂料剥落等,震害较 轻。 1 .4 对不同年代抗震设防标准下的房屋震害研究 表明 1 .4 .1 随着社会年代的发展进步,我国抗震设防标 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我国共颁布了4 个版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即 1 9 7 4 年版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 万方数据 第2 0 卷第2 期“5 .1 2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5 .1 2 ”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1 0 1 范 T J l l 一7 4 试行 ,实施年代为1 9 7 4 ~1 9 7 9 年, 它是我国第一本初级的、反映当时技术和经济水平 的低设防水平的规范,仅有一些简单的基本规定。 1 9 7 8 年版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 T J l l - 7 8 ,实施年代为1 9 7 9 年8 月1 日至 1 9 9 2 年6 月3 0 日,第一次提出了适用于设防烈度7 ~9 度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但6 度区 仍为非设防区,也未提出“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 1 9 8 9 年版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J l l 8 9 ,实施年代为1 9 9 0 年1 月1 日至2 0 0 2 年1 2 月 3 1 日,增加了对6 度区的抗震设防要求,提出了强 度验算和变形验算的两阶段设计要求,增加了砌块 房屋、钢结构单层厂房和土、木、石房屋抗震设计内 容。此次“5 .1 2 ”地震的极重灾区,当时的最高设防 烈度为7 度。 现行的2 0 0 1 年版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 - 2 0 0 1 2 0 0 8 年汶川地震后作了局部修 订 ,从2 0 0 2 年1 月1 日实施,1 9 8 9 年版和2 0 0 1 年 版规范引入了弹塑性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抗震计 算,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 原则。 抗震设计规范是为实现工程抗震设防目标而制 定的工程技术标准。任何一个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 都与其当时的工程、材料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密切相关。抗震规范版本的升级换代反映了一个国 家技术、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 .4 .2 本次特大地震的实际烈度远高于房屋抗震 设防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此次地震的极 重灾区和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最大设防烈度为7 度 松潘、石棉、九寨沟县除外 ,而汶川地震实际影响 烈度达到了8 ~1 1 度,地震实际影响烈度普遍超过 极重灾区建筑设防烈度的1 .5 ~4 度,根据抗震规范 对大震 罕遇地震 进行超越概率计算的结果,当实 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 .5 度时,房屋结构主 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 据初步统计,倒塌的房屋中按当年1 9 7 4 年版和 1 9 7 8 年版规范设计的比例达到了8 0 %以上,所以, 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 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1 .4 .3不同年代按不同抗震设防标准修建的房屋, 震害明显不同 震害显示,1 9 9 0 年以后修建的房屋震害情况有 显著减轻的趋势。在1 9 8 9 年版规范以前,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主要基于安全系数法,从1 9 8 9 年版规范开 始,采用了基于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 方法,提出了强度验算和变形验算这一更高的要求; 在砖混结构方面,人们对圈梁和构造柱重要性认识 也是逐步提高的,1 9 7 8 年版及以前的规范,对6 度 区砖房没有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对7 ~9 度设 防的砖房在3 ~6 层内也没有要求设置构造柱,1 9 8 9 年版和2 0 0 1 年版规范在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上提 出更高的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房屋建筑,震害明显 减轻;而1 9 9 0 年以前修建的房屋,1 9 7 4 年版规范和 1 9 7 8 年版规范中没有提出这些要求,房屋的震害明 显加重。 1 .5 对使用不同建材及制品的房屋震害影响研究 表明 .1 .5 .1 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前大量使用冷拔低 碳钢丝构件的房屋抗震性能差 震害调查可见,灾区倒塌或严重破坏的房屋建 筑中有不少楼板是预应力空心板,绝大部分破坏的 预应力空心板中使用的钢材均为冷拔低碳钢丝,由 于冷拔低碳钢丝直径小 4m m 且表面光滑,钢丝与 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 握裹力 差,在较大外力下 钢丝与混凝土容易脱开,降低了空心板的延性,最终 导致空心板脆性破坏。国家已出台冷轧带肋钢筋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9 5 9 5 行业标准,于 1 9 9 5 年7 月1 日起开始实行,用冷轧带肋钢筋取代 冷拔低碳钢丝 也可取代直径1 2m m 以内的I 级光 圆钢筋 。由于冷轧带肋钢筋表面具有三面或两面 月牙形横肋,其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是冷拔低 碳钢丝的3 ~6 倍。 1 .5 .2 水泥、混凝土标准改变后,房屋震害减轻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家对水泥和混凝土的 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淘汰了旧标准中广泛使 用的2 7 5 号和3 2 5 号两个低标号水泥,新标准规定 的水泥强度最低等级为3 2 .5 2 0 0 8 年又被淘汰 ,相 当于旧标准的4 2 5 号水泥,大大提高了水泥强度等 级;二是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作了很大改变,消除 了旧方法中水泥标号平均偏高约7 .6M P a 兆帕 的 虚假部分;三是混凝土标号改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 国际接轨,强度有所提高,如新标准C 2 0 等级混凝 土比原2 0 0 号混凝土强度提高了1 1 %。材料标准 上的不断改进,有助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强度的提 高,有助于结构抗震性能的提高,这次灾区倒塌的房 屋中,2 0 0 0 年以后修建的极少。 1 .5 .3 不同的墙体材料,房屋震害差异较大 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剪力墙结构房屋 主要在 都江堰市,汶川县城也有少量 ,普遍震害较轻,起到 万方数据 1 0 2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了很好的抗震作用。 由各种烧结砖、混凝土砌块、轻质墙体材料等组 成的框架填充墙,因墙体材料与框架梁、柱连接的构 造措施不完善等因素,震害都比较严重。但也有大 致的规律空心砌块墙震害大于实心砌体墙;元筋墙 体震害大于有筋墙;加气混凝土轻质墙震害大于普 通烧结砖墙体。 大量由普通烧结砖 粘土砖、页岩砖 建成的砖 混结构的墙体,其震害情况比较复杂,决定震害程度 的因素较多房屋本身的圈梁、构造柱设置情况;纵 墙承重还是横墙承重情况;砖块之间粘结剂 砂浆 的强度情况;房屋朝向与地震波的传播方向情况等, 进一步的规律性有待深入研究。 大量使用传统的农村建房墙体材料的房屋,震 害十分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自建房墙体大量 使用不规则石块堆砌和土筑墙等的“干打垒”形式, 粘结材料以泥、砂或糯米浆为主,构造措施为“竹 筋”,没有抗震设计,粘结材料强度低,房屋整体性和 抗震能力差,这类房屋在重灾区震害严重,倒塌普 遍。 2对策建议 2 .1 牢固确立防震减灾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指导 方针 由于地震地质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等 因素,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测预报科 学研究,以及房屋结构震害机理的分析研究,不断完 善和推动地震工程的发展和进步。要坚持把震灾预 防放在预测预报、应急救援、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 等各项工作的首位,确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指导思 想,从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这一根本点入手, 在“软措施”和“硬措施”上下功夫。“软措施”即规划 及应急措施如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密度、防灾区 域划分、场地选择、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地、应 急反应和救援预案等内容;“硬措施”即单体工程抗 震确保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使原有工程得到抗震 加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达到设防标准等。 2 .2 统筹兼顾,严格规划选址,避免场地对房屋的 不利影响 在城镇恢复重建规划选址中,要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 建,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要考虑进行必要 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及自然灾害影响评估,要避开 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山洪、河洪等自然灾害危 险地段,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工程项目选址要考虑从地形地貌上尽可能避开 非岩质的陡坡、高耸的山丘、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 利地段;从场地条件上要尽量避开饱和砂层、软弱土 层、液化土、软弱不均土层等;如无法避开,则应采取 工程措施处理。工程项目的选址还要同时符合当地 的总体规划和防灾专项规划的要求,不挤占应急疏 散、避难场所用地。 农房恢复重建选址,要继续严格执行四川省政 府印发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房屋恢复重建选 址技术导则 川办发[ e o o s ] s 6 号 和有关技术法规 的要求。 2 .3 严格执行现行抗震技术规范,坚持抗震审查制 度 汶J I I 地震后,国家修订颁布了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 G B l 8 3 0 6 2 0 0 1 国家标准第1 号修改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 - 2 0 0 1 2 0 0 8 局部修 订版 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 B 5 0 2 2 3 ~ 2 0 0 8 ,提高了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和部分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在城镇恢复重建工作中应切实 贯彻执行这些技术法规。要真正把抗震设防贯穿于 工程选址、规划、勘察、设计、审查、施工、监理、验收、 使用、管理的全过程。必须加强施工图审查中的抗 震专题审查,实行抗震审查一票否决制度。 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地震灾后恢复重 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 川府发[ 2 0 0 8 ] 3 6 号 等文件,文中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 坚持抗震审查制度,要切实贯彻执行。 2 .4 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注重房屋结构选型,增强 房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要加强抗震设计。良好的抗震设计是房屋抗震 的基础和关键,要协调好建筑创作与结构抗震的关 系,房屋设计体型力求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 变化均匀;要力求结构体系明确,传力途径简捷,刚 度和强度分布合理;薄弱部位加强;构件要考虑具有 必要的强度和变形能力 或延性 ,并具有可靠的连 接,支撑系统稳定;非结构构件 围护墙、隔墙、填充 墙 要合理设置。 要注重房屋结构选型。要优先采用抗震性能好 的结构形式。要坚持选用已被地震实践证明且广泛 适用的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形式,适当鼓励选用 钢结构、木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抗震性能好的建 筑结构形式。要限制使用石木结构、土石结构等。 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要选 用抗震性能优的结构形式,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汶川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抗震设防新标准。 万方数据 第2 0 卷第2 期“5 .1 2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5 .1 2 ”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1 0 3 要加强农房建设抗震设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四川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四川省“5 .1 2 ”汶川地震灾 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川府发电[ 2 0 0 8 ] 9 6 号 、四J I f 省“5 .1 2 ”汶川地震损坏农房维修加固工 作方案的通知 川府发电[ 2 0 0 8 ] 1 2 4 号 ,省建设厅 出台了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 2 0 0 8 修订版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 集等相关抗震设防标准,四川省建设厅还配套出台 了2 0 0 余套适合不同地区、各具风貌特色的农房设 计方案,这些都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要加大对农 房建设抗震设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以确保提 高广大农村建筑的抗震防灾能力。 房屋设计要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高房屋整体 稳定性。适当增加柱问支撑、剪力墙及加大受力构 件的延性等措施,房屋抵抗地震作用的整体稳定性 会明显加强,房屋不会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 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而倒塌。 2 .5 未达到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既有建筑要制定 抗震加固计划 抗震加固是提高现有建筑抗震防灾能力的有效 措施。四川省政府出台的第2 2 6 号省长令汶川地 震灾区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 实施意见,四川省建设厅、财政厅、物价局出台的 关于贯彻执行省人民政府令第2 2 6 号 汶川地震灾 区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实施 意见 的通知 川建发[ 2 0 0 8 ] 5 2 号 和四川省地方 标准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 D B 5 1 /T 5 0 5 9 - 2 0 0 8 等是抗震鉴定加固工作的重要 法规、政策性文件,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对达不到 抗震设防要求的既有建筑,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分 类、分期抗震加固计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加以实 施。 2 .6 积极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应继续严格贯彻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强汶川地 震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 知 川府办发电E 2 0 0 8 ] 1 3 6 号 和省建设厅关于进 一步加强地震灾后重建进入施工现场建材产品质量 监管的通知 川建质安发[ 2 0 0 8 ] 4 3 8 号 精神,加大 对建材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 组织生产。应加大执法力度,防止不合格建材流人 市场。鼓励和引导使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新型墙体材 料 如混凝土轻质高强墙板、加气混凝土砌块、煤矸 石空心砖等 ,替代部分传统墙体材料的使用。 应积极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高重建工程科技含量,加快 技术进步,提高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重点推广运用 隔震消能体系、轻钢结构、钢结构等技术。 3 结语 大地震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灾难。人类目前虽然还不能阻止和准确预 测地震的发生,但可以依靠自身的智慧从鲜血和生 命的代价中不断总结、研究和提高,从而指导灾后恢 复重建,最大限度减轻未来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以 上是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的初步结论和建议。一 方面我们欣慰地看到,经历地震灾害磨练而发展起 来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抗震减灾理论在减轻地 震灾害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 须看到,人们对地震造成重大灾害的机理还缺乏足 够的研究和科学的知识,有必要从地震特点、场地条 件、建筑结构、设防标准和建筑材料等方面开展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完善和发展防灾减灾理论。为此,从 事地震科学研究、工程建设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和 管理人员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 注专家组由四川省建设厅田文、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李 绣、四川省地震局何玉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世敏、清华 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马宝民、防灾科技学院薄景山等数名专 家组成。 万方数据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作者“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 作者单位 刊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年,卷期2009,202 被引用次数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邓博团.白亮.DENG Bo-tuan.BAI Liang 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概述及分析[期刊论文]-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305 2. “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Expert term investigating the seicmic damages of buildings caused by the 2008 Wenchuan M8.0 Earthquake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期刊论文]- 四川地震20092 3. “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期刊论文]-四川建 筑科学研究2009,353 4. 刘章军.叶燎原.LIU Zhang-jun.YE Liao-yuan 基于模糊概率的多层砖房震害预测[期刊论文]-地震研究 2007,301 5. 马玲.周晓东 汶川地震砌体房屋破坏现象及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6. 喻云龙.梁培新 汶川地震房屋结构震害分析[期刊论文]-住宅科技2011,31z1 7. 梁桂珍 多层砌体结构墙体常见裂缝的控制[期刊论文]-西部探矿工程2006,184 8.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会议论文]-2009 9. 韦振才.蒋栋 基于土地利用的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道路网络布局初探[期刊论文]-科技致富向导201117 10. 李爱群.周铁钢 汶川大地震绵竹城区及村镇建筑震害纪实分析与思考[会议论文]-2008 引证文献1条引证文献1条 1.方华.崔鹏 汶川地震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力学机理及控制因子分析[期刊论文]-灾害学 2010z1 本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