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格错仁幅地质图说明书.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多格错仁幅地质图说明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格错仁幅地质图说明书 一、 地质构造 一 构造单元划分 图区位处特提斯构造域羌塘 三江构造区, 主体位于北羌塘陆块北部, 北缘跨涉拉竹龙 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若拉岗日混杂岩带。构造格架是这两大区域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区 内构造单元划分为若拉岗日构造混杂岩带和北羌塘陆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后者进一步划分 为羌塘北缘冲断带和多格错仁断褶区 表1 。 表1 多格错仁幅次级构造单元划分表 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四级构造单元代号 若拉岗日构造混杂岩带 北羌塘陆块 羌塘北缘冲断带Ⅱ1 多格错仁断褶区Ⅱ2 长湖 玉带山断褶带 Ⅱ2-1 多格错仁 波涛湖断褶带 Ⅱ2-2 白滩湖 长水河断褶带 Ⅱ2-3 二 构造单元特征 1.若拉岗日构造混杂岩带 位于图幅最北部。图区大部分被新生代盖层掩覆, 断续展布。 1 概况 上三叠统若拉岗日岩群由白头山岛弧型中基性火山岩片、 岗盖日洋脊型洋壳蛇绿混杂建 造残体、 狮头山洋岛型玄武岩海山碳酸盐岩混杂岩片组成。这些不同构造环境相的成因属 性, 多种沉积环境成因的岩石块体混杂组合, 相互间构造接触、 无序叠置, 共同构成了若拉岗 日构造混杂岩带单元, 且整体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羌塘陆块之上。 2 构造特征 不同构造成因属性的地质建造集中呈岩片形式分段展布。岩片间及其内部次级裂解岩 片的构造分划面、 不同成因类型的岩石块体或构造透镜体的分割界面, 都是规模不等的韧性 剪切面或剪切带。它们是由不同变形强度的透入性面理、 片理、 糜棱面理以及糜棱岩和糜棱 岩化岩石组成, 是剪切变形的构造形迹, 而且平行排列, 使挟持的岩石块体平行化、 瓦状叠置、 无序堆砌。各岩片变形变质程度互有差异, 其中岗盖日蛇绿混杂岩段变形最强, 变质程度最 高, 可达高绿片岩相。 晚期叠加有脆性碎裂岩型断裂构造形迹。 3 边界断裂 混杂岩带北界远离图区, 南界为图内若拉岗日 白头山 狮头山断裂, 呈东西向弧形, 多处 被掩覆。沿断裂, 若拉岗日构造混杂岩带不同构造成因属性的混杂岩片自北而南分别逆冲推 覆于北羌塘陆块构造单元或岩石地层系统之上。断层面北倾, 倾角上陡下缓; 断层带宽大于 1 0 0 m, 内有中酸性小岩体贯入; 碎裂岩、 劈理带发育, 伴有牵引褶曲。主活动期推断为晚三叠 世早白垩世。新生代有继承性活动。 4 盖层构造 盖层为古近系陆相红层康托组和唢呐湖组, 角度不整合于若拉岗日构造混杂岩带之上, 接触面为剥蚀夷平面。两组红层之间的界面也是角度不整合面, 表明古近纪时两者经历了不 同的构造变形阶段。狮头山地区, 康托组褶皱变形, 形成轴向北东东向的不对称斜歪褶皱向 斜构造, 剥蚀后, 再在其上不整合沉积河湖相唢呐湖组。唢呐湖组仅经历和缓掀斜, 至今仍保 持向北北东倾斜的大面积平缓单斜产出状态。 2.羌塘北缘冲断带 1 概况 地层属北羌塘多格错仁地层分区, 由藏夏河组复理石建造、 索瓦组和白龙冰河组碳酸盐 岩碎屑岩组合、 雪山组三角洲相砂泥岩沉积以及新生代陆相红层和喷溢火山岩组成。平面 上呈东西向长条形、 三角状、 透镜式断块展布, 剖面上呈平行瓦状展布的逆冲叠置片体。主要 断裂面北倾, 少数高位反冲者南倾。岩片内部变形强度和构造样式随其岩性与组合不同、 地 层时代有别、 构造期次差异而有显著区别。冲断带东西两部分大面积被新生代盖层掩覆。 2 构造特征 上三叠统藏夏河组 细碎屑复理石建造。泉湖地区连续、 紧密的斜歪型, 尖棱型, 紧闭型, 不对称型等小型褶曲极其发育, 伴随有劈理、 片理等构造形迹, 并显轻度变质; 与之共生的是 一系列压性逆冲断层。后期叠加大型褶皱变形, 形成轴向近东西且平行于主断裂的宽阔舒缓 的高等级背形、 向形构造, 与早期紧密型褶曲组合成“ 复式” 背向斜形态。 侏罗系白垩系地层 指索瓦组、 白龙冰河组、 雪山组。断裂围限东西向平行展布, 肢解 各组地层, 使之成残片状; 规模可达数万米长, 具压性逆冲断裂性质; 断层面同向北倾, 挟持岩 片瓦状叠置。地层系统内褶皱形态已破坏, 各组岩层呈单斜表象, 实为褶皱肢解后的宽缓翼 部的残段。各类构造形迹又被晚期南北向断层切错和改造。 新生代盖层 由康托组、 唢呐湖组、 石坪顶组构成。变形弱。褶皱构造简单 过车岭北, 唢 呐湖组向斜, 轴向东西向, 轴面陡立略北倾, 轴部开阔宽缓, 两翼基本对称, 南翼断失并被索瓦 组逆掩。断裂构造共轭 沙窝滩地区性石坪顶组火山地层内的断裂展布为南东、 南东东及南 南西向, 长51 0 k m, 多属隐伏状, 具“X” 型共轭走滑剪切特性。 3 边界断裂 北界为若拉岗日 白头山 狮头山断裂, 南界是亚克错 过车岭断裂。南界断裂走向9 0 1 0 5 , 东西向横贯全区, 长度大于1 5 0 k m, 多段被掩盖。沿断裂, 上三叠统藏夏河组逆冲推覆 于多格错仁断褶区侏罗系地层之上, 线状负地形沟谷地貌, 岩石破碎, 细脉充填, 断层破碎带 宽达百米以上; 侧旁伴随形态不同、 大小不等的伴生褶皱和次级断层。断裂面总体产状北倾, 伴生构造指示上盘自北向南逆冲。 3.多格错仁断褶区 断褶区由侏罗系海相地层和新生代陆相红层及火山岩组成。依据地层分布、 构造形迹特 征, 断褶区划分出长湖 玉带山断褶带、 多格错仁 波涛湖断褶带、 白滩湖 长水河断褶带3个 四级构造单元; 四级构造单元由分隔它们的边界断裂所挟持, 共同组成了北羌塘地区向西收 敛、 向东南逐渐撒开, 西窄、 东南宽的帚状构造组合形式。 1 长湖 玉带山断褶带 在测区北部近东西向展布, 西窄东宽, 喇叭状, 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 断裂次之。 褶皱构造 连续而多级别复式背、 向斜褶皱组合。大型褶皱呈线型, 轴和翼部被长轴型、 短轴型、 隔档式、 隔槽式等次级褶皱复杂化。断褶带的构造格局是以中部雪山组为轴, 南北两 侧白龙冰河组和索瓦组为翼所构成的大型长湖 西峡河复向斜。对应的构造形式是轴部为拗 褶带, 两翼是隆褶带, 协调的构造地貌是复向斜轴部拗褶带长湖 西峡河河谷地区为图区的坳 陷区; 而南翼, 即毗邻而属玉带山 月牙山复背斜的隆褶带则为区内高山山脉的隆起带; 北翼 隆起区, 因断失和块断破坏而形态不全。地貌与构造, 相关而协调, 乃断褶区构架特征之一。 断裂构造 零散分布。按走向、 性质、 期次可分3组。 1 近东西向断裂组。多为逆断层, 与褶皱轴线平行, 属于与褶皱构造同期伴生的断裂形 迹, 是断褶带内最先形成的断裂系统, 伴有拖褶皱或劈理。 2 南北向断裂组。平行排布于玉带山山前地带, 属块断型正断层, 形成三级构造台地与 河滩盆地。断层三角面、 地貌、 影像清晰, 切错早期构造形迹。叠加晚期走滑剪切痕迹, 形成 时代早于走滑活动期。 3 北西 北东向断裂组。规模小, 数量多, 为“X” 型共轭剪切断裂系统。分别具右行和左 行走滑剪切位移特性, 地质效应产生平移断层, 叠加在所有构造形迹之上, 形成期次最后, 年 代最新。 边界断裂 北边界为前述泉湖 过车岭断裂, 南界是多格错仁 太平湖断裂, 由多格错仁湖 北缘东西向转为太平湖南东向延伸, 多段掩盖。湖沼沟谷负地形, 影像线性特征清楚; 断裂带 宽百米, 泉水、 湖盆串珠状断续延展; 分隔南北两侧东月湖和玉带山两个新生代火山岩区; 控 制和产生多格错仁湖并使之成为典型的断陷湖; 推测断层面北倾, 右旋走滑, 为压扭性逆断层。 2 多格错仁 波涛湖断褶带 位于图区中部, 由侏罗系及大面积新生代红层和火山岩组成。由东西向偏转为南东向展 布, 西窄东宽, 帚状形态。褶皱构造简单, 背向斜形态单一。构造格局是以雪山组为轴部, 已 褶皱变形的侏罗系为翼部组成的甘桔湖 波涛湖大型复向斜。因断层破坏, 该复向斜向西逐 渐断失, 最后仅有残剩的“ 单斜” 状南翼, 总体为不对称形态。 断裂构造有两类①走向逆断层, 与褶皱轴向和地层走向一致, 属褶皱变形的伴生断裂, 压性断裂系统, 早期构造形迹;②北西 南南东向和北北东 北东东向两组弧形走滑断层, 前者 右旋走滑, 切错新生代火山岩, 后者右旋和左旋剪切, 皆属晚期走滑构造形迹。 南界断裂为长水河口 东温泉断层, 由多格错仁湖南岸的东西走向, 经长水河口、 源泉河、 东温泉偏转至南东向舒缓波状延伸, 常呈隐伏状。断裂带宽达百米以上, 岩层破碎, 构造岩发 育, 伴随牵引褶皱和共生小断层; 断层面北倾, 上盘自北而南斜冲, 平面地质效应兼具走滑, 力 学性质属压扭性逆冲断层。 3 白滩湖 长水河断褶带 位于图区西南部, 由布曲组、 索瓦组、 白龙冰河组、 大面积新生代火山岩组成。带内还分 布有普若岗日二长花岗岩和两处点状脉岩。本带是断褶区内三带中构造变形相对较强、 形态 较复杂的断褶带。褶皱构造是由众多长、 短轴相结合的背、 向斜基本单元组合成的多级次复 式褶皱, 其中常伴有走向压性逆断层、 褶皱部破坏断失, 形态残缺导致不对称状。基本构造格 局是以向峰河地区的布曲组为核部, 整合的各上覆层为两翼组成的大型向峰河复式背斜。复 式背斜两翼又发育次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它们再由长、 短轴结合的更次级背、 向斜组合而 成; 复式背斜北东翼宽大, 西南翼窄小, 北缓南陡, 呈不对称式。火山熔岩盖层和花岗岩侵入 体沿向峰河复式背斜的轴部展布。 主要断裂构造有两组①北西向逆断层, 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破坏断失翼部, 压性逆冲 断裂系统为褶皱变形的伴生构造, 属早期构造形迹, 其中某些断层切错新生代火山岩, 表明后 期有继承性活动;②北东向和少量北北西向走滑断层, 右旋剪切, 斜切地层走向和早期北西逆 断层, 走滑形迹, 时代最新, 属新构造运动期走滑变形产物。此外, 普若岗日北尚有两条南北 向张性断层, 切截和断失新生代古近系火山岩层, 乃是高原块断隆升构造形迹。 4 多格错仁帚状构造 多格错仁断褶区内3个断褶带的构造形迹展布、 构造线方向及其3条边界断裂的走向, 皆由西部的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协调一致地朝东部向南东方向逐渐偏转、 撒开, 形态上西窄东 宽, 弧形弯曲, 似若帚状, 整体组合成多格错仁帚状构造。其内, 褶皱构造形态由东向北西、 向 西逐渐压缩、 收敛; 褶皱数量减少、 幅度变小, 断裂增多、 断失增强; 复背斜北翼宽缓, 南翼陡 窄, 而复向斜则相反, 呈不对称状。早期主断层面叠加改造后, 多斜向逆冲, 平面效应兼具走 滑剪切。运动特征显示, 被断裂分割的各单元块体曾向东右行走滑剪切位移, 同时向南东方 向偏转, 具一定的旋扭性, 其边界断裂和走向主断层相当于帚状构造的旋扭面。该帚状构造 是新构造运动中的叠加形迹。 二、 地 层 1.上三叠统若拉岗日岩群T3R 零星出露于图区北缘, 大部分被古近系红层和第四系掩盖, 无顶无底。岩群底面沿白头 山 狮头山边界断裂自北而南逆冲推覆于北羌塘多格错仁地层系统之上, 顶面为侵蚀不整合 面, 覆盖古近系红层。地层序列无序, 局部或块体内有序。 岩群由不同构造成因属性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 大理岩、 石英岩、 硅质岩、 复理石砂泥 岩、 超基性岩等岩块组成。不同地段岩石组分及空间产出状态各异。各岩石单位皆呈块体 状、 透镜状、 岩块状产出。岩块间构造接触以韧性、 韧脆性断层为分割面而相互叠置, 形成无 序混杂组构。岩石绿片岩相变质, 变形变质程度因地而异。 白头山地区由紫红色杏仁状变玄武安山岩和灰绿色变安山质凝灰岩间互组成, 主峰见大 理岩残块。碱性钠质系列, 环境判别为岛弧相钙碱性火山岩类。地表露头呈断块及构造透镜 体。变形弱, 原生结构构造明显。变质矿物为绿泥石、 绿帘石、 葡萄石等, 低绿片岩相。 狮头山地区为火山岩、 碳酸盐岩、 碎屑岩组合。火山岩为变基性凝灰岩、 角砾凝灰岩、 火 山角砾岩、 变玄武岩、 阳起石片岩等; 变质矿物组合为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 出现高压变 质矿物蓝闪石、 硬玉, 为绿帘 角闪岩相; 内部发育韧性、 脆韧性断层, 片理化、 糜棱岩化普遍, 矿物多具定向组构。大理岩, 构造透镜状夹于火山岩中, 或呈厚大顶盖“ 飘浮” 在火山岩系之 上, 似岛礁相, 疑为大洋海山 洋岛 残块。 岗盖日地段主要为绿片岩, 包括绿帘阳起片岩、 绿帘透闪石片岩、 纳长绿泥片岩、 长英质 阳起片岩、 变玄武岩等, 次为泥质板岩、 硅质板岩、 凝灰板岩、 千枚岩、 变岩屑石英砂岩、 凝灰质 砂岩、 滑石大理岩, 夹蛇纹石化橄榄岩、 碳酸盐化蛇纹岩、 蛇纹石片岩及硅质岩等。绿片岩原 岩恢复为碱性玄武岩。构造变形为无序组构, 兼具构造混杂特征, 属拉竹龙 金沙江构造带的 一部分。 2.上三叠统藏夏河组T3z 新建岩石地层单位。砂泥质复理石沉积, 前人曾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 区内分布于白头山及冬布勒山等地, 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展布, 顶底断失, 构造围限, 出露 不全。剖面中下部以灰色细中粒岩屑砂岩、 粉砂岩为主, 与深灰色泥岩韵律沉积; 上部以泥 岩为主, 深灰色泥岩与灰色细粒岩屑砂岩交互沉积, 显示鲍马序列特征和浊积成因, 属细碎屑 复理石建造沉积。化石较少, 岗盖日采获二粒孢粉, 冬布勒山获一枚双壳, 明镜湖获两枚双 壳, 归属晚三叠世。岗盖日剖面残厚31 5 3 m。 3.中侏罗统布曲组J2b 零星分布于测区西南部灰熊沟及强仁温杂日一带, 为一套中厚层状碳酸盐岩建造, 主要 由泥晶灰岩、 生物碎屑灰岩、 鲕粒灰岩、 砂屑灰岩夹少量粉砂岩、 细砂岩组成。盛产双壳和腕 足化石。未见底, 顶被夏里组整合覆盖, 出露厚6 7 4 m。其沉积相为碳酸盐局限台地及浅滩 相沉积。 4.中侏罗统夏里组J2x 主要见于多格错仁湖南缘及测区西南部强仁温杂日一带, 岩性为灰、 灰绿、 紫红等杂色泥 岩与钙质细、 粉砂岩不等厚互层, 局部夹泥灰岩及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与上下地层整合接 触。测区厚2 7 66 4 8 m。向西灰岩夹层增多, 向东减少。下部发育5种基本层序, 指示三角 洲相陆源细碎屑沉积; 中上部3种基本层序, 出现局限台地相或泻湖相沉积。总体显示退积 型沉积序列。 5.上侏罗统索瓦组J3s 主要分布于测区西南部长水河 东部玉带山一带, 冬布勒山南侧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岩性 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礁灰岩夹灰绿色中薄层状细砂岩、 粉砂岩或泥岩、 泥灰岩, 含大量腕足、 双壳及海百合茎等化石。底与夏里组、 顶与白龙冰河组整合过渡, 厚 6 8 6 m。各地岩性变化小, 属开阔台地及浅滩相沉积。 6.上侏罗统白龙冰河组J3b 分布于测区长水河 玉带山一带, 冬布勒山南侧有少量分布。岩性为灰灰绿色中薄层 状钙质泥岩、 粉砂质泥岩、 钙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和少量石英细砂岩、 灰岩、 泥灰岩, 韵律式沉 积, 厚6 0 6 m。沉积相显示为下部开阔台地相; 中上部碎屑岩增多, 表现为三角洲相、 河口湾 相。 7.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雪山组J3K1x 分布于多格错仁湖以北的长湖 西峡河一带, 测区东南甘桔湖波涛湖之间有少量分布, 可分为上、 下两段, 下段为杂色泥岩段, 上段为紫红色砂岩段。整合于白龙冰河组之上, 厚度 大于23 9 7 m。下段岩性为灰、 紫灰、 黄灰、 灰绿色细碎屑岩组合, 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和分支 河道沉积; 上段岩性为紫红色碎屑岩夹细砾岩或含砾粗砂岩, 常与薄层状粉砂质泥岩、 泥岩夹 层构成正粒序韵律, 三角洲河道及前缘沉积。河道砾石含量向北东方向增多, 砾径增大, 层数 与层厚增加。 8.始新统康托组E2k 全区零星分布, 为陆相红层。下部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灰质砾岩、 含砾粗砂岩、 细砂岩 韵律层; 中部岩性为灰紫紫红色细砂岩夹粗砂岩; 上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细砂岩间互。 总体呈向上变细序列, 属冲积扇、 辫状河、 干旱湖泊相沉积。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白垩系及 若拉岗日岩群等地层之上, 顶被唢呐湖组不整合覆盖。甘桔湖地区厚6 8 4 m。 9.始新统唢呐湖组E2s 分布范围同康托组, 零星分布。下部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砾岩、 含砾粗砂岩、 砂岩韵律 层; 中上部主要为灰紫、 紫红色泥岩与灰黄、 灰白色膏灰岩互层, 夹砂岩、 粉砂岩和石膏层。呈 由河流相转化为湖相沉积的向上变细序列。冬布勒山北侧仅残存下部河流相沉积岩段。冬 布勒山北侧及甘桔湖一带, 底部角度不整合于康托组或侏罗系白垩系老地层之上, 顶面为 鱼鳞山组火山岩喷溢不整合面。组厚8 6 7 m。 1 0.始新统 渐新统鱼鳞山组E23y 大面积分布于测区南部跃进拉、 东月湖一带, 测区东南部太平湖 波涛湖及北部园湖等地 有较多出露, 主要为一套钙碱性碱性高钾系列中性火山岩。岩性由紫色安山岩、 暗紫色气 孔状粗安岩、 灰灰黑色粗面岩、 玄武粗安岩、 灰白色黑云母安山岩、 英安岩等组成。中下部 以粗安岩、 粗面岩为主; 上部以安山岩为主。安山岩和粗面岩常呈喷溢韵律, 自下向上, 由碱 性向钙碱性渐变。熔岩被产出状态, 面状展布, 中心式喷发。喷发不整合于唢呐湖组、 康托组 等老地层之上, 顶被石坪顶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 厚6 0 2 m。K A 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3 2 . 6 4 3 . 4 M a, 喷溢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 1 1.中 上新统石坪顶组Ns h 大面积分布于测区北部恒梁湖一带, 测区中部5 7 3 9高地大片出露, 属一套高碱性中酸性 火山岩系, 少量为钙碱性中性火山岩。沙窝滩地区为灰灰紫色粗安岩、 灰灰黑色粗面岩、 少量粗安质凝灰岩, 韵律式喷溢组合, 厚度大于7 1 7 m; 洪玉泉河为紫色安山岩、 辉石安山岩、 暗紫色气孔状粗安岩, 偶见灰黑色粗面岩、 粗安岩或流纹岩。熔岩被产出状态, 中心式椭圆状 或不规则面型展布。底部界面喷发不整合于鱼鳞山组或其他老地层之上, 未见顶或被第四系 掩盖。K A 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7 . 2 88 . 7 6 M a和2 . 53 . 2 M a两组, 喷溢时代判定为新近 纪中新世上新世。 1 2.第四系Q 分布广泛, 成因类型多样, 可分出更新统Q p 和全新统Qh 沉积。 1 更新统Qp 主要为冲洪积Q p p a l 和湖积Q p l 。冲洪积构成河谷高阶地堆积, 由灰色砾、 卵、 砂土、 亚砂土组成, 松散半固结状。卵砾成分随地而异, 磨圆度较差, 残剩厚11 5 m不等。湖积 呈湖岸阶地、 台地或古湖滨残体, 岩性为灰、 灰白、 褐色砂泥质组合, 弱固结半固结状。 2 全新统Qh 主要有冲积Qh a l 、 冲洪积 Qh p a l , 次为湖积Qh l 等。其中, 冲积堆积广泛分布于现代 河床沟谷ⅠⅡ级阶地和河漫滩。由黄褐、 灰褐色松散砾石、 砂土、 亚砂土等组成, 多具二元 结构。砾石磨圆较好, 砾径0 . 51 5 c m, 成分多源。冲洪积主要分布于大小支沟出山口及现 代河流两岸等地, 组成近代洪积扇和洪积裙, 由磨圆差、 大小悬殊的砾石, 砂, 泥等松散堆积构 成。自扇顶到扇缘, 砾已由大变小, 到扇缘为细砾、 粗砂、 粘土混杂, 并被河床切截成陡壁岸。 湖积主要分布于现代大型湖泊周缘, 由砾、 砂、 泥、 盐碛等物组成。此外, 区内还零星散布有残 坡积Qh e s l 、 风积 Qh e o l 、 沼泽堆积 Qh f 、 冰水堆积 Qh g l 等。 三、 岩浆岩 调查区岩浆岩较发育, 以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为主, 侵入岩零散, 少而小, 脉岩偶见。 1.侵入岩 1 白垩纪花岗闪长岩γ δK 见于测区西北部白头山一带, 呈小岩株状, 面积约0 . 5 k m 2, 侵入于若拉岗日岩群变质火 山岩中。岩石为灰浅灰色, 细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类型为酸性, S i O2过饱和, 钙碱 性系列。岩浆物质来源于上地壳, 属壳源重熔S型花岗岩, 具造山带花岗岩特点。推断侵入 期为白垩纪。 2 始新世二长花岗岩 ηγE2 分布于普若岗日地区, 呈小岩株状侵入上侏罗统索瓦组和白龙河组中, 侧旁伴有两个分 支岩体, 总面积5 0 k m 2。岩石为浅灰白色, 中细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类型为酸性岩 类, S i O2过饱和正常系列, 钙碱性岩系,Ⅰ型和S型过渡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属造山花岗 岩类, 为陆内改造阶段岩浆演化产物。K A 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4 0 . 2 M a, 岩体侵位时代为 古近纪始新世。 3 超基性岩∑ 仅见于岗盖日东侧, 面积小, 仅有0 . 0 1 k m 2。岩石类型为碳酸盐化蛇纹岩、 片理化蛇纹 岩、 蛇纹石化橄榄岩、 辉橄岩、 橄榄辉石岩等。岩石呈透镜状、 岩片状挟持于若拉岗日岩群变 质基性火山岩中。强烈变形变质, 边缘环绕剪切变形带, 构造冷侵入, 异地就位。与其他岩类 块体无序混杂共存, 共同组成蛇绿混杂建造。对比认为, 本类超基性岩和金沙江中段超镁铁 质岩辉橄岩特征相一致, 是金沙江构造带物质组分之一。 4 超浅成岩 量极少, 仅见于测区西南向峰河, 呈脉状小岩枝侵位于古近系唢呐湖组地层中, 岩体时代 下限为喜山晚期。岩性有两种①闪长玢岩 δμ , 灰绿色斑状结构, 斑晶为斜长石及少量角闪 石;②正长斑岩 ξ π , 灰黑色斑状结构, 斑晶为钾长石, 晶片可达1 c m1 . 5 c m, 沿断层侵位。 2.基性脉岩 1 辉长岩ν 3条, 呈岩墙、 岩脉状产出, 宽51 0 m, 近东西向延伸。深灰绿色, 强蚀变, 纤状变晶结 构, 糜棱岩化“ 片麻状” 构造, 地表破碎成碎块状。侵入于若拉岗日岩群变质火山 沉积岩地层 之中。岩石化学判别其成因可能与上述超基性岩演化有内在联系。 2 辉绿岩脉 β μ 零星分布, 量少, 见于东温河及长湖附近, 脉状侵入于白龙冰河组及雪山组中。可分早晚 两期 早期为辉绿玢岩, 被晚期辉绿岩穿切。辉绿玢岩呈灰绿色, 宽5 m, 长约3 0 m, 近南北走 向, 向西陡倾, 局部片理化。辉绿岩为致密块状。 3.火山岩 1 三叠纪火山岩 该期火山岩主要赋存于若拉岗日岩群T 3R 中, 岩石类型多样, 不同地段火山岩构造属 性各异, 变形变质程度有别。 白头山地区岩性为紫红色杏仁状玄武安山岩和灰绿色安山质火山角砾凝灰岩互层, 其东 段为灰绿色片理化蚀变玄武岩。岩石化学判别属岛弧火山岩类。 岗盖日火山岩主要为灰绿色绿帘阳起片岩、 钠长绿泥片岩等, 构造块体产出, 蛇绿混杂成 分, 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构造环境判别属洋脊型火山岩类。 狮头山地区火山岩由灰绿色片理化碳酸盐化阳起石化玄武岩、 辉石玄武岩、 含蓝闪石蚀 变基性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组成。原岩直观性强, 并与大理岩、 硅质岩共生。构造环境判 别为洋岛型火山岩。 2 新生代火山岩 大面积广布, 熔岩被产出状态, 剥蚀地貌呈熔岩台地、 残丘、 平顶山、 桌状山、 火山锥等。 以中心式溢流熔岩相为主, 爆发相火山碎屑岩极少。喷发不整合于古近系唢呐湖组、 康托组 等老地层之上, 接触面为剥蚀夷平面。据同位素测年资料, 划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两期火山 岩, 前者归属鱼鳞山组 E23y , 后者划归石坪顶组Ns h 。 古近纪火山岩 粗面质熔岩, 主要为粗面岩、 粗安岩, 次为安山岩, 英安岩, 厚5 03 0 0 m。 块状、 致密、 隐晶、 多玻璃质, 中酸性熔岩, 高钾钙碱性岩系。喷溢构造环境认定为陆内演化阶 段深部重熔产生的板内高钾碱性中酸性陆相火山溢流活动。据火山地貌特征和岩石组合差 异已划分出跃进拉、 东月湖、 玉带山3个火山岩区。依上下围限面及同位素年龄资料, 判定火 山岩形成时代为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 新近纪火山岩 局限分布于图区西北部, 面状熔岩被产出状态; 中部洪玉泉呈弧立高大的 锥状山体, 顶峰高差7 5 0 m, 岩性以灰紫色粗安质、 灰黑色粗面质熔岩为主, 残厚大于7 0 0 m。 致密块状, 隐晶玻璃质、 气孔杏仁构造, 新鲜无蚀变。岩石类型属中性偏酸熔岩, 高钾钙碱性 岩系。构造环境判别为造山带中拉张条件下出现的具陆内裂谷特点的陆相火山溢流活动。 火山活动时间由洪玉泉地区的石坪顶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于古近系鱼鳞山组火山岩之上, 以 及多件同位素年龄资料佐证确定为新近纪中新世上新世。 调查认为, 新生代早晚两期火山岩及其火山喷溢活动在时空上有自南向北迁移趋势, 并 推定, 两者内可能存在埃达克岩。 四、 变质岩 变质岩主要见于图区北缘若拉岗日岩群内。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 变质相 为绿片岩相, 普遍伴有韧性剪切产生的同构造期糜棱岩化动力变质现象。晚期叠加断层型动 力变质形成的脆性碎裂岩类。它们共同构成若拉岗日变质地带白头山 狮头山变质岩带。前 一类变质岩的变质时期为晚三叠世末金沙江构造带闭合成生期, 后一类碎裂岩属燕山喜山 期陆内改造阶段变质事件的产物。 多格错仁地区的大片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则仅出现动力变质产生的脆性碎裂岩, 分布局 限, 一般沿主断裂带零星分布。 1.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 可划分出①轻微变质岩类, 如变岩屑砂岩、 变玄武岩、 变火山角砾岩、 变凝灰岩、 变辉长 岩等, 原岩组分与结构构造清晰;②板岩类;③千枚岩类;④大理岩类;⑤片岩类, 包括阳起片 岩、 绿帘阳起片岩、 钠长绿泥片岩、 蛇纹片岩、 滑镁片岩等绿片岩类, 原岩组构消失, 多凭岩石 化学手段恢复其原岩为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类, 相伴有云母片岩、 石英片岩等。变质矿物为云 母、 石英、 绿泥石、 绿帘石、 钠长石、 阳起石、 少量蓝闪石。相应地由变质矿物组合可划分出绢 云母白云母带、 绿泥石带、 绿帘石带、 阳起石带4个变质带。变质程度经综合判别为区域低 温动力变质绿片岩相。据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组合, 若拉岗日岩群内某些构造混杂块体 是经历过高压变质相系蓝闪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变质岩石。 2.韧性剪切动力变质岩 若拉岗日岩群混杂建造中的岩片、 岩块、 透镜体的围限边界及其内部进一步小型化裂解 的分割面是规模不等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内, 变形变质岩石的矿物粒度减小, 并产生绢云 母、 绿泥石等新生应力矿物, 形成定向应变组构。依强度, 分为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两类。 1 糜棱岩 糜棱基质含量5 09 0, 糜棱结构, 显微粒状鳞片变晶, 可含碎斑或旋转眼球。分异 糜棱条带状、 条纹状构造, 组成糜棱面理或片理, 并具塑性流变现象和显微小褶曲。新生应力 应变矿物绢云母、 白云母、 绿泥石、 绿帘石、 石英、 方解石等同构造生长、 变形与定向。不同母 岩形成的糜棱岩有显著的组分和结构差异。韧性剪切带及其糜棱岩属中浅部构造相产物, 可达高绿片岩相变质, 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同期相伴产生。 2 糜棱岩化岩石 糜棱基质含量小于1 0, 仅出现少量重结晶片状新生矿物, 仍可见显微糜棱结构, 略显 条纹状、 条带状或糜棱面理定向构造。原岩组分和结构保持明显。形成和分布于剪切带及其 糜棱岩的外侧, 与之渐变过渡, 是应力应变衰减产物, 或出现在构造变形域中的弱变形区。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和韧性剪切动力变质岩是在若拉岗日岩群构造混杂岩系形成过程 中, 不同构造环境属性的地质建造裂解混杂、 运移侵位、 逆冲叠置时发生的变质作用及变形构 造的产物。变质变形时代为印支末金沙江构造带成生期。 3.脆性碎裂动力变质岩 主要为碎裂岩类, 属燕山喜山期陆内改造进程中浅表层次脆性断裂产物。沿断裂带断 续分布, 规模不一, 变形强度差异大, 变质程度低, 最高达低绿片岩相。岩石矿物不同程度的 裂隙化、 角砾化、 压碎、 粒化, 无或略定向, 无或少重结晶。部分应力敏感矿物如石英、 长石、 方 解石具波状消光、 晶体弯曲、 粒化, 局部可见胶结物、 粉碎物重结晶为云母、 绿泥石、 石英、 方解 石、 高岭石。主要岩石类型有压碎角砾岩和碎裂岩, 组分随母岩而异。 1 压碎角砾岩 角砾状结构, 斑杂或块状构造。角砾棱角状, 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 含量2 06 0, 充 填断层泥、 砂质、 硅质、 钙质等胶结物, 成分与母岩相同, 多属刚性岩类破碎。 2 碎裂岩 分布较广, 常见于大型断裂带中。碎裂结构, 块状结构, 岩石破碎, 裂隙发育, 常被方解石 脉、 石英脉充填胶结。镜下石英碎裂现象明显。 五、 地质演化 图区主体位于北羌塘陆块北缘。晚三叠世之前, 地质记录较少。 藏夏河组复理石建造, 呈构造夹块或残片状产出, 是北羌塘三叠纪构造体系中的单元组 分, 其上被那底岗日组底砾岩角度不整合超覆, 晚三叠世被视为图区第一构造层。 侏罗纪边缘海沉积体系由5个连续沉积的海相岩石地层单位构成, 组合成“ 三砂夹两灰” 结构, 为台地相、 局限台地相、 潮坪相、 浅滩相、 三角洲前缘相、 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相旋回性 韵律式沉积。雪山期海退, 形成向上变粗序列的三角洲河流相紫红色碎屑岩层, 燕山运动 开始启动。中晚侏罗世划归第二构造层。 图区燕山运动是褶皱造山运动, 使多格错仁地层分区内侏罗系地层系统形成东西向多级 复式背、 向斜褶皱构造, 相伴产生大量的走向压性逆冲断层, 同时在图幅北缘地区, 拉竹龙 金 沙江构造带中业已完成印支期构造混杂而形成的若拉岗日混杂岩群整体自北而南、 由下而 上, 即由地壳中浅层至表层, 远距离位移和爬升, 逆冲、 推覆、 叠置于北羌塘陆缘表层构造之 上, 两大单元发生构造拼贴。混杂岩群运移拼贴中“ 顺势” 将羌塘陆缘下部裂离的“ 褶皱基底” 片段 藏夏河组残块挟携而上冲至上部侏罗系沉积盖层之上, 定位于拼接带间。该运动特 征指示图区北属主动施力应力场, 南为被动应变褶皱区, 其造山模式应是单元构造拼接和应 变褶皱成山。 之后, 已拼接的褶皱山体强烈剥蚀削夷, 古近纪初, 达准夷平化。其上, 南北两大拼贴单 元皆被统一的相关沉积始新统康托组红层角度不整合覆盖。从此, 开始进入新生代改造期发 展阶段。 始新世康托组沉积期末, 喜马拉雅运动, 高原大面积整体隆升, 相伴块断断陷, 统一而广 布的康托组红层解体。断陷沉积盆地内, 形成唢呐湖组闭塞型河湖相红色膏盐沉积, 并与下 伏康托组不整合接触; 断陷火山盆地内, 在康托组盆基顶面, 堆积陆相火山岩鱼鳞山组喷溢熔 岩被; 新近纪初, 断陷盆地发生第二次大张裂, 石坪顶组火山岩溢出, 并分别堆盖在这两类盆 地内的鱼鳞山组、 唢呐湖组和康托组地层之上, 以及新断开而抬升暴露出的侏罗系老地层之 上; 局部, 伴随浅层脉岩穿插; 而在隆升块体上, 康托组红层常作构造台地形式存留, 其终极者 已被抬升到55 0 057 0 0 m高程, 成为图区内最高的I级夷平面残体的组分成员之一。 第四纪, 图区在继承高原整体隆升基础上不均衡间歇性抬升, 相伴发生表层物质东流。 被东西向主断裂分划的条状块体借助内部北东、 北西向共轭剪切走滑系统的调节功能, 构造 线逐渐向南东方向偏转, 展布面积帚状扩展增大, 而分划主断裂则帚状撒开, 成旋扭面, 条状 块体右行走滑为旋扭层, 共同组合成多格错仁帚状构造体系; 旋扭层帚状右行挤出所增大的 面积空间已由新生的南北向第四纪断陷盆地和老盆地扩容来调和, 而沿旋扭面扩大的空间则 形成线性串珠状湖沼沟谷和走滑拉分盆地, 共同造就了现今图区多种盆山相间组合与条块镶 嵌格局的独特构造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