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C S2 9 .1 6 0 .3 0 K2 0 雷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小功率同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T e s tp r o c e d u r e sf o rs m a l lp o w e rs y n c h r o n o u sm o t o r s 2 0 0 8 1 2 - 3 1 发布 2 0 0 9 - 11 - 0 1 实施 宰瞀鳃鬻瓣訾矬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试验项目⋯⋯⋯⋯⋯⋯⋯⋯⋯⋯⋯⋯⋯⋯ 4 试验要求⋯⋯⋯⋯⋯⋯⋯⋯⋯⋯⋯⋯⋯⋯⋯ 4 .1 试验电源⋯⋯⋯⋯⋯⋯⋯⋯⋯⋯⋯⋯⋯⋯ 4 .2 测量仪器⋯⋯⋯⋯⋯⋯⋯⋯⋯⋯⋯⋯⋯ 4 .3 测量要求⋯⋯⋯⋯⋯⋯⋯⋯⋯⋯⋯⋯⋯⋯ 4 .4 测量线路⋯⋯⋯⋯⋯⋯⋯⋯⋯⋯⋯⋯⋯ 5 定子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问绝缘电阻的测定 5 .1 测定时电动机的状态⋯⋯⋯⋯⋯⋯⋯⋯⋯ 5 .2 兆欧表的选用⋯⋯⋯⋯⋯⋯⋯⋯⋯⋯⋯⋯ 5 .3 测量方法⋯⋯⋯⋯⋯⋯⋯⋯⋯⋯⋯⋯⋯⋯ 6 定子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的测定⋯ 5 .1 实际冷状态下绕组温度的测定⋯⋯⋯⋯⋯ 6 .2 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 7 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的测定⋯⋯⋯⋯⋯⋯⋯ 8 堵转转矩和堵转电流的测定⋯⋯⋯⋯⋯⋯⋯ 8 .1 测定要求⋯⋯⋯⋯⋯⋯⋯⋯⋯⋯⋯⋯- 8 .2 测定方法⋯⋯⋯⋯⋯⋯⋯⋯⋯⋯⋯⋯- ⋯ 8 .3 测定结果的换算⋯⋯⋯⋯⋯⋯⋯⋯⋯⋯⋯ 9 起动过程中最小转矩的测定⋯⋯⋯⋯⋯⋯⋯- 9 .1 用电机测功机测定⋯⋯⋯⋯⋯⋯⋯⋯⋯ 9 .2 用磁滞或磁粉测功机测定⋯⋯⋯⋯⋯⋯⋯ 9 .3 用转矩测量仪测定⋯⋯⋯⋯⋯⋯⋯⋯⋯⋯ 1 0 失步转矩的测定⋯⋯⋯⋯⋯⋯⋯⋯⋯⋯⋯⋯ 1 0 .1 电机测功机法⋯⋯⋯⋯⋯⋯⋯⋯⋯⋯⋯⋯ 1 0 .2 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法⋯⋯⋯⋯⋯ 1 0 .3 绳索滑轮法⋯⋯⋯⋯⋯⋯⋯⋯⋯⋯⋯⋯⋯ 1 0 .4 转矩测量仪法⋯⋯⋯⋯⋯⋯⋯⋯⋯⋯⋯⋯ 1 1 牵人转矩的测定⋯⋯⋯⋯⋯⋯⋯⋯⋯⋯⋯⋯ 1 1 .1 电机测功机法⋯⋯⋯⋯⋯⋯⋯⋯⋯⋯⋯ 1 1 .2 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法⋯⋯⋯⋯⋯ 1 1 .3 绳索滑轮法⋯⋯⋯⋯⋯⋯- ⋯⋯⋯⋯⋯⋯ 1 2 温升试验⋯⋯⋯⋯⋯⋯⋯⋯⋯⋯⋯⋯⋯⋯⋯ 1 2 .1 概述⋯⋯⋯⋯⋯⋯⋯⋯⋯⋯⋯⋯⋯⋯⋯ 1 2 .2 温升试验时冷却空气温度的测定⋯⋯⋯⋯ 1 2 .3 停车后定子绕组电阻的修正⋯⋯⋯⋯⋯⋯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Ⅱl 1 1 2 2 2 2 2 5 5 5 5 5 5 5 6 6 6 6 7 7 7 7 8 8 8 8 8 9 9 0 O 0 1 1 1 1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1 2 .4 温升试验方法⋯⋯⋯⋯⋯⋯⋯⋯⋯⋯⋯ 1 3 效率和功率因数的测定⋯⋯⋯⋯⋯⋯⋯⋯‘ 1 3 .1 效率的测定⋯⋯⋯⋯⋯⋯⋯⋯⋯⋯⋯⋯ 1 3 .2 功率因数的求取⋯⋯⋯⋯⋯⋯⋯⋯⋯⋯‘ 1 4 电源电压下降后失步转矩的测定⋯⋯⋯⋯‘ 1 5 输入功率和输入电流的测定⋯⋯⋯⋯⋯。‘ 1 6 感应电压测定⋯⋯⋯⋯⋯⋯⋯⋯⋯⋯⋯ 1 7 超速试验⋯⋯⋯⋯⋯⋯⋯⋯⋯⋯⋯⋯⋯⋯ 1 8 噪声的测定⋯⋯⋯⋯⋯⋯⋯⋯⋯⋯⋯⋯‘ 1 9 振动的测定⋯⋯⋯⋯⋯⋯⋯⋯⋯⋯⋯⋯ 2 0 外壳防护等级 I P 测试⋯⋯⋯⋯⋯⋯⋯⋯ 2 1 湿热试验⋯⋯⋯⋯⋯⋯⋯⋯⋯⋯⋯⋯⋯⋯ 2 2 定子绕组短时升高电压试验⋯⋯⋯⋯⋯⋯‘ 2 3 定子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的耐电压试验 2 3 .1 试验要求⋯⋯⋯⋯⋯⋯⋯⋯⋯⋯⋯⋯⋯。 2 3 .2 耐电压试验方法⋯⋯⋯⋯⋯⋯⋯⋯⋯⋯ 2 3 .3 试验电压值及时间⋯⋯⋯⋯⋯⋯⋯⋯⋯ 2 4 匝问耐压测试⋯⋯⋯⋯⋯⋯⋯⋯⋯⋯⋯⋯’ 2 5 泄漏电流测试- ⋯-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物理量的符号及单位⋯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测功机转矩读数的修正 Ⅱ 地地地M H M M M M M M M M 坫“ 珀 刖昌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本标准按照G B /T1 .12 0 0 0 的格式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 A c /T c2 6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河北五洲集团有限公司、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闽东 电机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军波、马世忠、胡佳宗、葛红民、杨继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小功率同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小功率同步电动机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折算至15 0 0r /m i n 时连续额定功率不超过1 .1k W 的各类小功率同步电动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7 5 52 0 0 8 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I E C6 0 0 3 4 1 2 0 0 4 ,I D T G B /T2 4 2 1 1 9 9 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1 部分总则 G B /T2 9 0 0 .2 7 2 0 0 8电工术语小功率电动机 G B /T4 9 4 2 .12 0 0 6 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 I P 代码 分级 I E C6 0 0 3 4 5 2 0 0 0 ,I D T G B /T5 1 7 12 0 0 2 小功率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G B /T7 6 7 6 .21 9 9 8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第2 部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 殊要求 i d tI E C6 0 0 5 1 - 2 1 9 8 4 6 B /T 1 0 0 6 9 .1 2 0 0 6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第1 部分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 I S O1 6 8 0 1 9 9 9 ,M O D G B /T1 2 1 1 32 0 0 3 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的测量方法 I E C6 0 9 9 0 1 9 9 9 ,I D T G B1 2 3 5 0 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要求 G B /T1 2 6 6 5 - - 2 0 0 8电机在一般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湿热试验要求 J B /T9 6 1 5 .1 2 0 0 0 交流低压电机散嵌绕线匝间绝缘试验方法 J B /T1 0 4 9 02 0 0 4 小功率电动机机械振动振动测量方法、评定及限值 3 试验项目 本标准叙述的各类电动机试验项目如下 a 定子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电阻的测定; b 定子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的测定; c 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 d 堵转转矩和堵转电流; e 起动过程中最小转矩的测定; f 失步转矩的测定; g 牵人转矩的测定; h 温升试验; i 效率和功率因数的测定; 】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j 电源电压下降后失步转矩的测定; k 输入功率和输入电流的测定; 1 感应电压测定; m 超速试验; n 噪声的测定; o 振动的测定; p 外壳防护等级 I P 测试; q 湿热试验; r 定子绕组短时升高电压试验; s 定子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问的耐电压试验; t 匝问耐压测试; u 泄漏电流测试。 型式检验及出厂检验需要进行的项目,应按G B7 5 5 及G B /T5 1 7 1 以及各类电动机标准的规定。 4 试验要求 4 .1 试验电源 试验电源的电压波形正弦性畸变率应不大于2 %,温升试验时应不大于1 .5 % 三相永磁同步电动 机的专用可控硅变频电源除外 。三相电源应为实际平衡的电压系统,电压的负序分量应小于正序分量 的0 .5 %,且零序分量的影响应予消除。在额定电压时,如果由电压表所测得的三相线电压其最大值与 最小值之差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 %,则可满足实际平衡的电压系统的要求。 试验期问,电源频率与额定频率之差应在额定频率的o .5 %范围内。 试验电源在试验期问不允许频率发生快速变化,因为频率快速变化不仅影响被试电动机,也会影响 到输出测量装置。测量期间频率变化量应小于0 .1 %。 4 .2 测量仪器 型式试验时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等级应不低于0 。5 级 兆欧表除外 ,电流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应不 低于0 .2 级。测力计的准确度等级应不低于1 .0 级 悬挂式弹簧秤除外 ,温度计的误差应不大于 1 ℃,被试电动机额定转矩测量的准确度在0 .5N m 以上时应不低于1 %;在0 .2N m 以下时应 不低于2 %。 选择仪表时,应使测量值位于2 0 %~9 5 %仪表量程范围内。 4 .3 测量要求 a 除堵转试验外,电流的测量,不应使用电流互感器。 b 三相电流应用3 个电流表测量,三相功率应用两瓦特表法进行测量,或者采用三相电量综合测 量仪表进行测量。 c 测量三相电压和三相电流时,应取三相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实际值。 d 为使测量准确,所有被测量 包括转矩 应尽可能同时读取。 4 .4 测量线路 试验时单相电动机采用图l 的测量线路,三相电动机应采用图2 的测量线路。当所用电流表及瓦 特表电流线圈内阻较大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单相电动机允许采用图3 的测量线路,三相电动机允许采 用图4 的测量线路。在图1 ~图4 中,V 为电压表,A 为电流表,w 为功率表,H K 为3 级双投开关。 2 图1 电源端 电源端 电动机端 图2 三相电动机测量线路 电源端 电动机端 图3 单相电动机测量线路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电源端 电动机端 图4 三相电动机测量线路 为迅速可靠地换接电压表,图2 中3 级双投开关H K 可采用万能转换开关或组合开关,图1 中单极 双投开关H K 可采用旋转式按钮或乒乓开关,不允许采用不合要求的波段开关,为提高测量准确度,测 量线路中的导线压降影响应设法消除。 4 .4 .1 对图1 及图2 的测量线路,温升及负载试验时测量要求如下 a 测量时先将电动机端电压及负载调至额定值,读取电压后尽快换接开关H K 测量电网端电压 值及其余电表指示值 此时电压不允许接在电动机端 。最后在保持电网端电压及负载不变的 情况下 电动机端电压应为额定值 进行温升试验,当温升稳定时所测得的电流及输入功率,即 为额定电流及额定输入功率。 b 被试电动机在额定负载时其电动机端电压为额定电压。与电网端电压相差不允许大于额定 电压的1 .5 %,即电网端电压与电动机端电压之比不大于1 .0 1 5 。 c 在额定负载时如电动机端电压与电网端电压相差大于额定电压的0 .5 %但小于额定电压的 1 .5 %时则电动机的实际输入功率只应按式 1 进行修正。 P 。一P 一1 2 R⋯⋯⋯⋯⋯⋯⋯⋯⋯⋯⋯⋯ 1 式中 P 瓦特表测得的输入功率,单位为瓦特 w ; J 电流表测得的电流 三相电动机应为三相平均值 ,单位为安培 A ; R 一测量线路中所有电流表及瓦特表电流线圈的总电阻,单位为欧姆 n 。 d 选用内阻较小的电流表及瓦特表电流线圈进行测量时,一般可满足b 项的要求,当选用内阻 很小的电表进行测量时,一般情况下可高于c 项要求,即在额定负载时电动机端电压与电网 端电压相差小于额定电压的0 .5 %,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不用进行修正。 e 电压的测量应选用内阻较高的电压表,全偏转电流应不大于1 5m A ,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度。 4 .4 .2 当所用电流表及瓦特表电流线圈的内阻较大,测量结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则可将图1 及 图2 中的电压表固定接于电动机端或采用图3 及图4 的测量线路。但在此线路中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不 允许大于被试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 %。测量结果应对电动机的实际输入功率P ,按式 2 进行修正 P .一P I z R 式中 P 瓦特表测得的输入功率,单位为瓦特 w ; 4 U 2 R 。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I 电流表测得的电流 三相电动机应为三相平均值 ,单位为安培 A ; R 测量线路中所有电流表及瓦特表电流线圈的总电阻,单位为欧姆 n ; u 电压表读数,单位为伏特 V ; R v 电压表内阻,单位为欧姆 n 。 当被试电动机额定电流在o .1A 以上时,如果具备全偏转电流不大于1m A 的0 .5 级高内阻电压 表、电流表和瓦特表,或内阻更小的电表等可供使用时,则按图3 及图4 的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时,可得到 既准确又简便的结果,此时被试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可不用进行修正。 5 定子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电阻的测定 5 .1 测定时电动机的状态 电动机绕组的绝缘电阻应分别在实际冷状态下和热状态下 或温升试验后 进行测定。磁滞同步电 动机可仅在实际冷状态下测定。 出厂检验时,仅在实际冷状态下测定。 5 .2 兆欧表的选用 根据电动机的额定电压,按表1 选用兆欧表。 表1 兆欧表的选取 电动机的额定电压/V兆欧表电压值/v ≤3 6 2 5 0 3 6 ~5 0 05 0 0 如有特殊要求就按有关标准规定进行。 5 .3 测量方法 a 三相电动机如各相绕组始末端均引出时,应分别测量每相绕组对机壳及各相绕组之间的绝缘 电阻。如三相绕组已在电动机内部连接仅引出3 个出线端时,则测量所有绕组对机壳的绝缘 电阻。 b 单相电动机如主副绕组始末端均引出时,应分别测量主副绕组对机壳及主副绕组之间的绝缘 电阻。如主副绕组已在电动机内部连接,则测量所有绕组对机壳的绝缘电阻。 c 只有一个绕组的单相电动机只测量绕组对机壳的绝缘电阻。 6 定子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的测定 6 .1 实际冷状态下绕组温度的测定 测定绕组电阻时应同时测定绕组温度,绕组温度可用温度计或热电偶测定,当所测温度与冷却空气 温度相差不超过2K 时,则所测温度即为实际冷状态下绕组的温度。 如绕组温度不可能直接测量时,则在测量绕组电阻之前,电动机应在室内放置5h 以上,记录仪表 用同步电动机应放置2h 以上,此时室温即可作为绕组的温度。 6 .2 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 6 .2 .1 绕组的直流电阻用双臂电桥、单臂电桥或者数字式欧姆表测量,1n 以下的电阻必须采用双臂 电桥测量。 6 .2 .2 当采用数字式欧姆表等测量绕组电阻时,通过被测绕组的电流,应不超过额定电流的1 0 %,通 电时间应不超过1r a i n 。 6 .2 .3 测量时电动机转子静止不动,定子绕组电阻应在出线端子上测量,每一电阻应测量2 次,2 次电 阻相差应不大于所测电阻值的1 %,取其平均值作为电阻的实际值。 出厂检验时每一电阻可测量一次。 5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单相电容起动和电阻起动同步电动机及单相电容运转同步电动机应分别测量主绕组及副绕组 电阻。 三相电动机如每相绕组均有始末端引出时,应测量每相绕组的电阻,如三相绕组已在电动机内部接 成星形接法,仅引出3 个出线端时,则可在每两个出线端问测量电阻,此时各相电阻值按式 3 ~式 6 计算 R 。一R R b 。 ⋯⋯⋯⋯⋯⋯⋯⋯⋯⋯ 3 R b RR 。。 ⋯⋯⋯⋯- ⋯⋯⋯⋯⋯~ 4 R 。一R R 。b⋯⋯- - ⋯⋯⋯⋯⋯⋯⋯ 5 R 一坠掣堡⋯⋯⋯⋯⋯⋯⋯.. 6 £ 式中 R 。t 、R t 。、R 。。分别为出线端a 与b ,b 与c ,c 与a 问所测得的电阻值,单位为欧姆 0 ; R 三相电阻之和,单位为欧姆 n 。 7 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的测定 被试电动机的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在额定电压空载运行时测定,测定之前电动机应空转1 0r a i n 至2 0r a i n ,使机械损耗达到稳定状态后进行测定。 8 堵转转矩和堵转电流的测定 8 .1 测定要求 a 堵转转矩和堵转电流应在额定电压下测定,如条件有困难也可在0 .9 ~1 .0 5 倍额定电压范围 内测定,但测定结果应按8 .3 换算至额定电压。 b 为减少电动机发热,每点电压、电流及转矩的测量通电时间,单相电动机应不大于5s ,三相电 动机应不大于8s ,三相电动机应测三相电流值。 c 磁阻式及永磁式同步电动机的堵转转矩,应使用可调转子角位置的一般杠杆或转矩测量仪 传 感器 等进行测定 测定时所配用的磅秤行程越小越好 。 8 .2 测定方法 a 磁滞同步电动机应在额定电压下测定,测定可在任何转子位置上进行,只测一点即可。 b 所有磁阻式及永磁式同步电动机,均应按表2 规定的角度范围,及每点间隔度数共测定1 1 点 或6 点,每点电动机温度均应保持相同,测定结果堵转转矩取其中最小值。堵转电流取其中最 大值 三相电动机应为三相电流平均值 。 表2 堵转的测定点数 电动机种类测定机械角度范围每点间隔度数总共测定点数 三相6 极永磁式任意2 0 。内2 。或4 。 三相4 极永磁式任意3 0 。内3 。或6 。 三相4 极磁阻式任意3 0 。内3 9 或6 。 1 1 点或6 点 三相2 极磁阻式任意3 0 。内6 。或1 2 。 单相4 极磁阻式任意3 0 。内9 4 或1 3 。 c 为防止电动机发热减少冷却时间,上述试验可在不小于0 .5 倍额定电压下进行,找出堵转转矩 最小点后,再在该点测定额定电压下的堵转转矩。 d 当用转矩测量仪测定堵转转矩时,亦可将二次仪表上输出的转矩模拟量电压,接至X Y 函数记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录仪的y 轴,记录仪的x 轴作为时间轴,再用固定在负荷电机端转轴上的制动装置。使转轴 慢慢匀速转动时,则可在X Y 记录仪的坐标纸张上直接画出堵转转矩与转子角位置的关系曲 线,此时堵转转矩最小值可由曲线上直接测得。 8 .3 测定结果的换算 额定电压U w 时的堵转电流垴及堵转转矩T k 。按式 7 和式 8 换算 - “乩宅 T “一瓦 挠 2 式中 J - 试验电压为u - 时测得的堵转电流,单位为安培 A ; T k 试验电压为u 。时测得的堵转转矩,单位为牛顿米 N m 。 9 起动过程中最小转矩的测定 起动过程中的最小转矩应在额定电压下测定。方法有下面3 种 a 用电机测功机测定; b 用磁滞或磁粉测功机测定; c 用转矩测量仪测定。 9 .1 用电机测功机测定 7 最小转矩可用同步测功机、永磁同步测功机或其他类型的电机测功机进行测定,测定时被试电动机 与测功机问用联轴器连接,测定应由堵转状态开始使转速逐步升高进行,测定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电动 机的温度变化,测试方法详见9 .1 .1 与9 .1 .2 。 9 .1 .1 磁滞同步电动机及起动电流较小不易发热的电动机,可用同步及永磁测功机以连续法测定最小 转矩,测试时先将同步测功机的励磁电流调至一定值并保持不变,再将同步或永磁测功机的三相负载电 阻调到零 短路 ,然后满压起动被试电动机,在保持其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测功机的负载电阻, 被试电动机转速使由接近零值起逐渐升高。若随着转速的不断升高,转矩值由大变小然后再变大时,则 其中的最小值即为所测的最小转矩,如果没有此现象则说明被试电动机不存在最小转矩,测定时测功机 负载电阻的调节应尽可能均匀而迅速,每起动一次的连续测定时间,应以被试电动机温度无明显变化为 限,若温度变化较大,最小转矩难以准确测出时,则应按9 .1 .2 方法进行测定。 9 .1 .2 对单三相磁阻同步电动机及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来说,因起动电流大发热快,用上述连续法测 定最小转矩一般较难进行,此时可用点测法测定最小转矩。当用同步或永磁同步测功机测定时测试方 法如下 先将同步测功机的励磁电流调至一定值并保持不变,再将同步或永磁同步测功机的负载电阻由接 近零值起逐点增大,在每点阻值上均在额定电压下起动一次被试电动机,当转速稳定后即可测量一对应 的转矩与转速值。在不小于1 /1 3 至1 /7 同步转速范围内均匀测取不少于5 点的转矩与转速值,并绘成 转矩一转速曲线,最小转矩即可由曲线上测得。 为减少被试电动机发热影响测定的准确性,每点测定时间应不大于5s ~7s ,各点温度应设法保持 相同。 单相电容起动磁阻同步电动机的最小转矩,有时发生在离心开关断开的转速上,此时应用点测法或 连续法测出被试电动机的整条转矩转速特性曲线,最小转矩再由曲线上测得。 9 .2 用磁滞或磁粉测功机测定 此法主要适用于十几瓦以下的电动机 其中主要为磁滞同步电动机 ,因这些电动机容量太小,不能 7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使用永磁测功机测定最小转矩,可用此法测定,测试方法如下 先起动被试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调节负载转矩,使之约等于最小转矩值,然后在保持测功机励磁 电流不变的情况下,使被试电动机断电停车。停车后再重新起动被试电动机,看能否起动并加速至接近 同步转速,如能,则应稍微加大负载转矩,然后再断电停车,停车后进行第二次起动。这样逐渐地加大负 载转矩,并多次的起动被试电动机,直至被试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起动后,稳定在低速运行而不能加速 至接近同步速为止,或不能转动为止,此时前面一点测得的负载转矩即为最小转矩 当被试电动机不能 转动时,则堵转转矩即为最小转矩,对于单相磁滞同步电动机来说有时如此 。 9 .3 用转矩测量仪测定 用转矩测量仪测定最小转矩时,应使用自动记录仪画出被试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的整条转矩转速 特性曲线,最小转矩再由所画曲线上测得。 测定时转矩传感器的两轴伸端,应用联轴器与被试电动及负荷电机连接,负荷电机可用同步测功机 或一般的三相微型同步发电机,也可用直流电机,转矩转速曲线的测定应从堵转或接近堵转状态下开始 使转速逐渐升高进行,直至同步为止,用同步测功机做负荷电机测定时,应保持励磁不变,负载电阻由零 起逐渐增加来测定,测定时应始终保持被试电动机的电压为额定值。转速的调节应平滑均匀,整条曲线 的测定时间应在1 0s 左右,如被试电动机不易发热,可适当延长时间,如发热较快,则可分成两段测定, 每段约为5s 。为减少惯性力矩的影响,负荷电机的容量或体积不宜选得过大,在最小转矩附近处的角 加速度应适当减小。 1 0 失步转矩的测定 失步转矩应在额定电压下测定,方法有以下四种 a 电机测功机法; b 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法; c 绳索滑轮法; d 转矩测量仪法。 1 0 .1 电机测功机法 用电机测功机测定失步转矩时,可用同步测功机、永磁同步测功机或其他类型的电机测功机进行测 定。测定时被试电动机与测功机之间应用联轴器连接。被试电动机起动后,在保持额定电压不变的情 况下,逐渐增加负载转矩,并随时读取转矩值,当负载转矩增至最大值时电动机开始失步,读下此失步前 的转矩最大值即为所测的失步转矩。 测定磁滞同步电动机的失步转矩时,电动机是否失步需用同步闪光灯照射转轴上的标记来确定。 标记不动时为同步运行,标记转动时为异步运行,否则不易确定电动机是否失步 闪光灯需接至与被试 电动机相同频率的电源 。由于磁滞效应,有的磁滞同步电动机的失步转矩,会因测定方法不同而有不 同的数值,测定时应取电动机在第一次失步后又刚刚返回同步时再使之第二次失步时的失步转矩值,此 值为失步转矩中的最小值与牵人转矩值接近。 1 0 .2 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法 除电机测功机外,失步转矩的测定还可用磁滞测功机、磁粉测功机及涡流测功机等进行测定,测定 时被试电动机与测功机之间应用联轴器连接,测定方法及要求与1 0 .1 相同。 1 0 .3 绳索滑轮法 此法适用于约3 0w 以下的电动机及记录仪表用同步电动机。如图5 所示。试验时滑轮直接固定 在被度电动机轴伸端,线绳上端固定于弹簧秤,线绳绕滑轮一圈或数圈后下端挂砝码,线绳在滑轮上不 应重叠,弹簧秤与滑轮之间的一段线绳应垂直向下,砝码产生的转矩应与被试电动机转矩方向相反。 R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失步转矩的测定方法及要求与1 0 .1 相同。失步转矩值T 。。按式 9 或式 1 0 计算。 T r 一一 G F R ⋯⋯⋯⋯⋯⋯⋯⋯⋯⋯ 9 或T m ;一 G F R r 式中 G 砝码重量,单位为牛顿 N ; F 一弹簧秤读数,单位为牛顿 N ; R 滑轮半径,单位为米 m ; r 线绳半径,单位为米 m 。 当r 0 .0 1 R 时,失步转矩应按式 10 计算。 i 0 图5 绳索滑轮法 为使测量准确,在可能的情况下,线绳在滑轮上应尽量多绕几圈,使F 值减至最小,对于齿轮减速 电动机来说,此点很重要。 1 0 .4 转矩测量仪法 此法适用于1 0 0W 以上的电动机,试验时转矩传感器的两轴伸端应用联轴器与被试电动机及负荷 电机连接,失步转矩的测定方法及要求仍与1 0 .1 相同,失步转矩值应由数字表上直接读取,当需要用自 动记录仪画出被试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的转矩转速特性曲线时,则失步转矩亦可在该曲线上测得。 1 1 牵入转矩的测定 同步电动机的牵人转矩与负载的转动惯量有关 磁滞同步电动机除外 ,转动惯量越大测出的牵人 转矩减小,因此测定被试电动机的牵人转矩时应按产品标准的转动惯量,同时注明负载的转动惯量的大 小,否则无法衡量被试电动机的牵人同步性能。牵人转矩应在额定电压下测定,方法有下面3 种 a 电机测功机法; b 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法; 9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c 绳索滑轮法。 注a 、b 两法对无异步运行状态的同步电动机 主要为记录仪表用同步电机 不适用。 1 1 .1 电机测功机法 用电机测功机测定牵入转矩时,可用同步测功机、永磁同步测功机或其他类型的电机测功机进行测 定,测定时被试电动机与测功机之间应用联轴器连接,由接近同步的异步运行状态下开始。在保持额定 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减少被试电动机的负载转矩,并随时读取转矩值,当负载转矩减至最小值时电 动机开始牵人同步,读下此同步前的转矩最小值即为所测的牵人转矩。 被试电动机是否由异步运行状态逐渐进入同步,一般需用同步闪光灯 需接至与被试电动机相同频 率的电源 照射转轴上的标记来测定。标记转动时为异步运行,标记不动时为同步运行,对于磁滞同步 电动机必须这样测定。 因磁阻及永磁同步电动机,异步状态下运行时电流大、发热快,测定必须迅速而准确的进行,为使测 定结果准确可靠,牵人转矩的测定应不少于2 次。当电动机温度保持不变时,2 次结果应相同。 1 1 .2 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法 除电机测功机外,牵人转矩还可用具有制动转矩可平滑调节,并随时均可读出转矩值的磁滞测功 机、磁粉测功机,及涡流测功机等进行测定,测定时被试电动机与测功机之间应用联轴器连接。 测定方法及要求与1 1 .1 相同。 1 1 .3 绳索滑轮法 此法适用于约3 0w 以下的电动机及记录仪表用同步电动机。 1 1 .3 .1由异步运行状态下牵入同步的被试电动机,牵入转矩的测定按图5 布置进行,测定方法及要求 与1 1 .1 相同。 1 1 .3 .2 由静止跃人同步,无异步运行状态的被试电动机 主要为记录仪表用同步电动机 牵人转矩的 测定亦按图5 布置进行,但应将固定在弹簧秤上的线绳一端直接固定在滑轮上,其他要求不变 详见 l o .3 。牵人转矩的测法如下 a 被试电动机静止不动时,按牵入转矩值算出应挂的砝码重量,并挂在滑轮上。 b 被试电动机加额定电压起动,看能否牵人同步,如能,则应停止被试电动机。加大所挂砝码重 量进行第二次起动,这样逐渐地加大所挂砝码的重量。并多次的起动被试电动机,直至被试 电动额定电压下起动不能牵人同步时为止,此时前面一点的砝码重量与滑轮半径乘积即为所 测的牵人转矩,以式 1 1 表示 T 。一G R ⋯⋯⋯⋯⋯⋯⋯⋯⋯⋯ 1 1 式中 G 砝码重量,单位为牛顿 N ; R 滑轮半径,单位为米 m 。 ”.3 .3 由静止跃人同步,无异步运行状态的被试电动机,牵人转矩的测定也可完全按图5 布置进行, 但线绳在滑轮上应多绕几圈,使弹簧秤读数F 减至最小。 对有齿轮减速的电动机应使F o .1 G 电动机静止时及同步后均应满足此要求 。 对无齿轮减速的电动机应使F O .2 G 电动机静止时及同步后均应满足此要求 。 牵人转矩的测定方法与1 1 .3 .2 中a 、b 基本相同。 牵人转矩值R 。按式 1 2 计算 T 口.。一 G F R ⋯⋯⋯⋯⋯⋯⋯⋯⋯⋯ 1 2 式中 G 一砝码重量,单位为牛顿 N ; 】0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F 弹簧秤读数,单位为牛顿 N ; R 滑轮半径,单位为米 m 。 1 2 温升试验 温升试验可在任一方便的环境空气温度下进行 最好在1 0 ℃~4 0 ℃范围内进行 ,如有特殊要求, 则应按有关标准规定进行,温升试验用散热板按G B /T5 1 7 1 及各类型电动机标准的规定。 1 2 .1 概述 电动机绕组温度用电阻法测定,其他部分温度用温度计法或热电偶法测定。 1 2 .1 .1 温度计法 被试电动机铁心、机壳、轴承等处的温度可用酒精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等测 量,测量时温度计或热电偶应紧贴在被测点表面,并用绝热材料覆盖好温度计或热电偶的测温部分,以 免受外界温度影响。 1 2 .1 .2 电阻法 用电阻法测量定子绕组温度时,冷热态电阻应在相同的出线端子上测量,绕组的平均温升A O K 按式 1 3 计算 A 0 一垦丢了堕 日。 吼一岛 式中 R 试验结束时的绕组电阻,单位为欧姆 0 ; 1 3 R ,一试验开始时的绕组电阻 即实际冷状态下绕电阻 ,单位为欧姆 n ; &一一试验结束时的冷却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 ; 吼试验开始时的绕组温度 即实际冷状态下绕组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 ; 常数,对铜绕组为2 3 4 .5 ;对铝绕组为2 2 5 。 1 2 .2 温升试验时冷却空气温度的测定 对采用周围空气冷却的电动机,可用几只温度计分布在冷却空气进入电动机的途径中进行测量。 温度计应安置在距电动机约1m ~21 3 3 处,球部处于电动机高度一半的位置,并应防J k b 来辐射热及气 流的影响,取温度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冷却介质温度。 对连续定额和断续周期工作制定额的电动机,试验结束时的冷却介质温度,应取在整个试验过程最 后的1 /4 时间内,按相等时间间隔测得的几个温度计读数的平均值。 对短时定额的电动机,试验结束时的冷却介质温度定额为3 0m i n 及以下的,取试验开始与结束时 温度计读数的平均值;定额为3 0m i n 以上9 0m i n 以下的,取其1 /2 试验时间与结束时温度计读数的平 均值。 1 2 .3 停车后定子绕组电阻的修正 对记录仪表用同步电动机,如定子绕组是在断电后1 0s 之内测得,或对其余各类同步电动机,如定 子绕组电阻是在断电后1 5s 之内测得时,则所测电阻值可不必修正。如前者大于1 0s ,后者大于1 5s 测得,则所测电阻值应采用外推法将前者修正到1 0S ,后者修正到1 5S 。 外推法如下 电动机停车后应立即测量绕组电阻值与对应的时间,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画出电阻值对于时间的冷 却曲线 图6 。延长此曲线与1 0s 处或1 5s 处的纵坐标相交,其交点R z 即为所求的试验结束时的绕 组电阻。 1 1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 ≮ \ \ \ \ R - - f O \ 0 1 02 03 0 t /s 图6 电阻与时间的曲线 画R 一, £ 曲线时,应尽量放大曲线斜率 陡度 以减少误差,采用外推法时,从电动机断电瞬间至 测得冷却曲线第一点电阻值的时间应不大于2 0s 。画R 一, 幻曲线时,如用半对数坐标纸有困难,可以 采用一般的直角坐标纸。 1 2 .4 温升试验方法 电动机的温升试验应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及额定输出功率 或额定转矩 下用直接负载法进行 试 验时被试电动机与测功机之间应用联轴器连接 。对记录仪表用永磁同步电动机,应在额定电压空载状 态下进行,直至电动机机壳等各部分温度达到热稳定状态为止。试验过程中应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被 试电动机的电压、电流、输入功率、输出转矩、定子铁心或机壳温度及冷却空气温度,还应保持被试电动 机的电压、频率及输出功率 或输出转矩 始终为额定值。当机壳等各部分温度达到热稳定状态后 即电 动机温升在半小时内变化不超过0 .5K 时 ,即可停车,并按1 2 .3 要求立即测定绕组电阻。对多种额定 值电动机的温升试验,应在能产生最高温升的额定值下进行。如不能事先确定,则应在每种额定值下逐 一进行。 1 3 效率和功率因数的测定 此项目对单三相磁阻同步电动机及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适用。 1 3 .1 效率的测定 效率的测定采用直接法。 1 3 .1 .1 效率测定要求 当电源电压及负载转矩都比较稳定,温升试验能按保持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及额定输出功率或转矩 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时,则被试电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及转矩、额定输入功率、额定电流等,应由温升试验 中最后1 ~2 点读数直接测得,额定负载时的效率再由所测的额定输出功率与额定输入功率之比求得。 1 3 .1 .2 效率测定方法 用直接法测定效率时,被试电动机的输入功率用瓦特表测得,输出转矩可用下面3 种方法测量 a 用电机测功机测量; b 用磁滞、磁粉及涡流等测功机测量; c 用转矩测量仪测量。 被试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 。 w 按式 1 4 计算 1 ’ P z 一镣 式中 T 。被试电动机实际输出转矩,单位为牛顿米 N m ns 被试电动机同步转速,单位为转每分钟 r /m i n 。 被试电动机的效率1 按式 1 5 计算 7 一百P z l o o % G B /T2 2 6 7 2 - - 2 0 0 8 1 4 1 5 式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