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2390.6-200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GB22390.6-200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GB22390.6-200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GB22390.6-200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GB22390.6-200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 C S2 9 .2 4 0 .0 1 K4 5 蝠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同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6 部分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 C o n t r o la n dp r o t e c t i o ne q u i p m e n to fh i g h v o l t a g ed i r e c tc u r r e n t H V D C 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 - - P a r t6 S u b s t a t i o nt r a n s i e n tf a u l t o s c i l l o g r a p hd e v i c e 2 0 0 8 0 9 2 4 发布 2 0 0 9 0 8 01 实施 丰瞀粥鬻瓣譬糌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8 包装、运输、贮存⋯⋯⋯ 9 供货的成套性⋯⋯⋯⋯ 1 0 质量保证⋯⋯⋯⋯⋯ 目次 ●●,0 0 m 他坫 刖菁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根据国家科技部2 0 0 3 年度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直流输变电系统核心技术与基础标准 研究 项目编号为2 0 0 3 D I A 7 J 0 3 4 的要求,特制定标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G B /T2 2 3 9 0 {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分为六个部分 一第1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第2 部分交直流系统站控设备; ~第3 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 一第4 部分直流系统保护设备; 第5 部分直流线路故障定位装置; 一第6 部分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 本部分为G B /T2 2 3 9 0 的第6 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 A C /T C3 3 3 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网联直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 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昌继电器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韩伟、李岩、李志勇、王明新、张民。 本部分首次发布。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6 部分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1 范围 G B /T2 2 3 9 0 的本部分规定了5 0 0k V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的技术要 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贮存、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供货的成套性及质量保证等。 本部分适用于土5 0 0k V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 以下简称装置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 B /T2 2 3 9 0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 B /T2 8 8 7 - - 2 0 0 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 B /T2 9 0 0 .4 9 电工术语电力系统保护 G B /T2 9 0 0 .4 9 2 0 0 4 ,I E C6 0 0 5 0 4 4 8 1 9 9 5 ,I D T G B4 2 0 8 ⋯1 9 9 3 外壳防护等级 I P 代码 e q vI E C6 0 5 2 9 1 9 8 9 G B /T7 2 6 1 2 0 0 0 继电器及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 B /T9 3 6 1 - - 1 9 8 8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 B9 9 6 9 .1 ~1 9 9 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 B /T1 1 2 8 7 - - 2 0 0 0 电气继电器第2 1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 试验第l 篇振动试验 正弦 i d tI E C6 0 2 5 52 11 1 9 8 8 G B /T1 3 4 9 8 高压直流输电术语 G B /T1 3 4 9 8 - - 2 0 0 7 ,I E C6 0 6 3 3 19 9 8 ,I D T G B /T1 4 5 3 7 - - 1 9 9 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i d tI E C6 0 2 5 52 12 1 9 8 8 G B /T1 4 5 9 8 ,1 6 2 0 0 2 电气继电器第2 5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 I E C6 0 2 5 52 5 2 0 0 0 ,I D T G B1 6 8 3 62 0 0 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安全设计的一般要求 G B /T1 7 6 2 6 .2 2 0 0 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I E C6 1 0 0 0 4 2 2 0 0 1 。I D T G B /T 1 7 6 2 6 .31 9 9 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i d tI E C6 1 0 0 0 4 3 1 9 9 5 G B /T 1 7 6 2 6 .41 9 9 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i d tI E C6 i 0 0 0 4 4 1 9 9 5 G B /T1 7 6 2 6 .5 1 9 9 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 i d tI E C6 i 0 0 04 5 1 9 9 5 G B /T 1 7 6 2 6 .6 - 1 9 9 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i d tI E C6 i 0 0 04 6 1 9 9 6 G B /T1 7 6 2 6 .8 2 0 0 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I E C6 1 0 0 0 4 8 2 0 0 0 , I D T G B /T1 7 6 2 6 .91 9 9 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i d tI E C6 1 0 0 0 4 9 】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1 9 9 3 G B /T1 7 6 2 6 .1 01 9 9 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i d tI E C6 1 0 0 0 4 1 0 1 9 9 3 G B /T1 7 6 2 6 .1 11 9 9 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试验 i d tI E C6 1 0 0 0 4 一1 1 1 9 9 4 G B /T1 7 6 2 6 .1 2 1 9 9 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i d tI E C6 1 0 0 0 4 1 2 1 9 9 5 D L /T5 5 3 1 9 9 42 2 0k V ~5 0 0k V 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 D L /T6 6 31 9 9 9 2 2 0k V ,- - 5 0 0k v 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装置检测要求 D L /T6 6 71 9 9 9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 部分传输规约第1 0 3 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 套标准 i d tI E C6 0 8 7 05 1 0 3 1 9 9 7 D L /Z7 1 32 0 0 05 0 0k V 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 D L /T8 7 32 0 0 4 微机型发电机变压器组动态记录装置技术准则 I E C6 0 2 5 5 2 4 2 0 0 1 电气继电器第2 4 部分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的 C O M T R A D E 通用格式 3 术语和定义 G B /T2 9 0 0 .4 9 和G B /T1 3 4 9 8 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4 技术要求 4 .1 环境条件 4 .1 .1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0 ℃~ 4 5 ℃、一1 0 ℃~ 5 5 ℃; b 大气压力8 0k P a ~1 1 0k P a ; c 相对湿度5 %~9 5 % 装置内部既不应凝露,也不应结冰 。 4 .1 .2 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 1 5 ℃~ 3 5 ℃; b 大气压力8 6k P a ~1 0 6k P a ; c 相对湿度4 5 %~7 5 %。 4 .1 .3 仲裁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2 0 ℃土2 ℃; b 大气压力8 6k P a ~1 0 6k P a ; c 相对湿度4 5 %~7 5 %。 4 .1 .4 使用环境的其他要求 4 .1 .4 .1 使用环境不应有超过本部分规定的振动和冲击。 4 .1 .4 .2 使用环境不应有腐蚀、破坏绝缘的气体及导电介质,对于使用环境内有火灾、爆炸危险的介 质、装置应有防爆措施。 4 .1 .4 .3 户内装置的使用环境应有防御雨、雪、风、沙的设施。 4 .1 .4 .4 场地安全要求应符合G B /T9 3 6 11 9 8 8 中B 类的规定,接地电阻应符合G B /T2 8 8 7 2 0 0 0 中4 .4 的规定。 4 .1 .5 环境温度的极端范围极限值 装置的环境温度的极限值为- - 2 5 ℃和 7 0 ℃。在运输、贮存和安装条件下,不施加激励量的装置 应能耐受此范围内的温度而不出现不可逆变化的损坏。 注对于不能耐受此条件的装置,由制造厂与用户协商。 2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4 .2 电源 4 .2 .1 交流电源 a 额定电压2 2 0V ,允许偏差一1 5 %~ 1 5 %; b 频率5 0H z ,允许偏差1H z ; c 波形正弦,畸变因数不大于5 %。 4 .2 .2 直流电源 a 额定电压2 2 0V 、1 1 0V ,允许偏差一2 0 %~ 1 5 %; b 纹波系数不大于5 %。 4 .3 装置的功能 4 .3 .1 录波范围 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包括交流和直流暂态故障录波装置。交流故障录波装置记录交流场及交 流滤波器场的电流、电压、开关状态及相关的保护动作、故障信息等;直流故障录波装置记录直流开关场 的电流、电压、开关状态及相关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信号。 4 .3 .2 一般要求 a 应采用微机型装置,并带有打印机,需要时可打印出所记录的信息。 b 换流站暂态故障录波装置应符合D L /T8 7 3 2 0 0 4 的有关规定。 c 应能记录因故障、振荡等大扰动引起的系统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系统频率全过程 的变化波形。 记录的故障数据有足够的安全性,不应因装置连续多次启动、供电电源中断等偶然因素丢失。 应有足够的启动元件,在系统发生故障或振荡时能可靠启动。 应能同时由内部启动元件和外部启动元件启动,并可通过面板整定或远方整定。 应保证各装置之间能联和启动,其中一台装置启动,其他装置均应能同时启动。 暂态故障数据采集单元应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满足规定的电气量线性测量范围,记录的数据 应真实、可靠、不失真,应能清晰记录5 0 次谐波内的换流站特征谐波的波形。 事件量记录元件的分辨率不大于1 .0m s 。 装置宜具备在外部电源短时中断后继续进行数据记录的能力。每路外部电源的输入都应设置 独立的保险,具有失电报警功能。 装置应具有必要的自动检测功能。当装置元器件损坏时,应能发出装置异常信号,并能指出 有关装置发生异常的部位。 装置应具有自复位功能。当软件工作不正常时应能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装置 对自复位命令应进行记录。 应具有足够的信号指示灯,告警信号及事件记录输出接点等。 应具有记录动作次数的计数器。 应具备定时检测及正常运行手动试验设备。 应有指示年、月、日、小时、分钟、秒的计时功能,并在记录纸上按手动或自动方式记下上述时 间值。 q 故障测距的测量误差应小于线路全长的3 %。测出的距离值应有显示。 r 故障录波采集单元应能通过电缆或光缆与中心处理单元单独组网。 s 换流站故障录波装置应配备必要的分析软件,以对各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分析。 4 .3 .3 功能要求 4 .3 .3 .1 数据采集 装置应收集和记录全部的故障模拟量数据和直接改变系统状态的保护跳闸命令、安全自动装置的 操作命令。开关量采用无源接点方式,主设备模拟量采用交流采样,从相关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采样的模 3 曲o D D D D p D D n 曲∞∞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拟量原则上采用4m A ~2 0m A 直流电流模拟量方式,但对于有些高频信号,可采用其他控制设备的合 理输出方式 如1 0V 或5V 电压信号,具体方式根据工程要求确定 ,且应能对此类高频信号进行采集。 装置应有足够的冗余度或方便扩展的接口。 4 .3 .3 .2 数据缓存 数据缓存单元应具有足够的容量,将采集的数据存储在缓存区中,一旦装置启动,则按照预先设定 的录波时间将故障波形存储下来,并发送到存储单元。 数据缓存单元的容量应能将所有连续故障的波形存储下来,并发送到存储单元。 4 .3 .3 .3 装置启动 装置应能自动启动,也能手动启动,并应实现联合启动。在设备和保护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上, 运行人员应能对装置进行手动启动;通过保护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应能在远方调度中心实现对装置 的手动启动。 运行人员应能任意选择自动启动的参量。启动精度应满足越限启动误差不大于5 %,突变量启动 误差不大于3 0 %。任一信号启动,装置应对所有通道进行记录。 4 .3 .3 .4 波形记录 a 装置应能连续监视电力装置,任一启动元件动作,即开始记录,故障消除或系统振荡平息后,启 动元件返回,在经预先整定的时间后停止记录; b 若系统发生振荡,应记录振荡的周期; c 在系统动态过程及系统长过程的记录中,当振荡周期大于0 .3s 并开始增长时,应延长其记录 时问,直到平息; d 当记录时间大于3S 或所有的启动量全部复归时,应自动停止记录; e 应可恢复、存储及清除任何记录。应能记录两次连续故障的波形; f 记录时问应可调,应能记录和保存从故障前2 0 0m s 到启动量复归后2 0 0m s 的电气量波形。 4 .3 .3 .5 故障数据存储 装置应有足够大的容量,当系统发生大扰动时,应能无遗漏地记录每次系统大扰动发生后的全过程 数据,连续记录数据次数不应少于3 次。 数据的记录和存储格式应符合I E C6 0 2 5 5 2 4 2 0 0 1 的C O M T R A D E 格式。 4 .3 .3 .6 故障分析 装置内应配置必要的分析软件,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 4 .3 .3 .7 信息传输 应具有远传功能,分析软件并配备完整的主站功能,可将录波信息送往调度端;应能根据设定的条 件自动向调度端上传有关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满足调度端对通信规约的要求;应能向保护故障录波信息 管理子站传送故障录波信息,通信方式应符合D L /T6 6 7 1 9 9 9 。 4 .3 .4 信号要求 4 .3 .4 .1 装置应能接收交流电流、电压,直流模拟量、开关量信号。 4 .3 .4 .2 交流电流包括交流断路器、交流线路、交流母线、大M /d , 组交流滤波器、交流滤波器各电阻电 抗支路、交流并联电抗/电容器、电力变压器各侧、换流变压器网侧/阀侧/中性点、交流滤波器电容器不 平衡电流等。 4 .3 .4 .3 交流电压包括交流线路、交流母线、大组交流滤波器电压。 4 .3 .4 .4 直流模拟量包括直流极母线、直流线路、直流中性母线、直流中性线、直流接地极线路、直流滤 波器高/低压侧、直流各转换开关等直流测点电流,换流变压器网侧/阀侧、直流极母线、直流中性母线等 直流测点电压,及以下信号 a 每套极控系统主活动 A C T I V E 信号; b 整流阀/逆变阀的闭锁/解锁信号;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直流系统控制方式和调节器运行状态 如定熄孤角或直流电压调节器等 ; 换流器点火脉冲序列; 换流器点火角/熄弧角; 直流功率整定值,电流整定值,以及对直流功率,直流电流或者其他调节器参考值的调制信号 各信号独立 ; 电压限流 V D C O L 后的电流定值; 直流实际运行功率; 换流器消耗的无功功率; 其他直流控制系统输出信号。 4 .4 装置的技术性能 4 .4 .1 时间精度 装置应具有独立的内部时钟,其误差每2 4h 不应超过1s 。应提供外部时钟 如G P S 时钟装置 同步接口,与外部时钟同步后,时钟误差不应超过1m s 。 4 .4 .2 记录时间和采样频率 4 .4 .2 .1 模拟量采样 模拟量采样方式应符合D L /T5 5 31 9 9 4 中7 .1 的规定。采样频率不应低于50 0 0H z ,对于换流 器点火脉冲序列,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 00 0 0H z 。 4 .4 .2 .2 开关量 开关量分辨率不大于0 .2l y i l s 。 4 .4 .3 记录额定值 a 交流电流5A 、1A 滤波器不平衡电流为1 1 ; b 交流电压1 0 0V 、l o o /4 3V 、1 1 0V ; c 直流电流4r n A ~2 0m A 放大器输出 ; d 直流电压0V ~l oV 放大器输出 ; e 交流系统频率5 0 [ - I z ; f 控制保护系统输出4m A ~2 0m A 直流电流或0V ~1 0V 直流电压 可根据工程要求调整 。 4 .4 .4 记录有效范围 a 交流电流 o .1 - - 4 0 倍额定值; b 交流电压 o .0 l ~2 倍额定值; c 直流电流 o .1 ~1 5 倍额定值; d 直流电压 o .1 ~2 倍额定值; e 点火角 0 - - 1 8 0 电角度; f 熄弧角 o ~1 2 0 电角度; g 点火脉冲2 0p S /5 0k H z 脉冲。 4 .4 .5 启动量要求 a 电压突变量A U ≥5 %倍额定电压; b 零序电压突变量△U o ≥2 %倍额定电压; c 交流相电压越限≥1 1 0 %倍额定电压或≤9 0 %倍额定电压; d 交流负序电压越限u ≥3 %倍额定电压; e 交流零序电压越限u 。≥2 %倍额定电压; f 直流电压突变量≥土2 %倍额定电压; g 直流电压越限≥1 1 0 %倍额定电压; h 中性点电流;3J 。≥1 0 %倍额定电流; 5 0 D o D 曲D D p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i 电流变化0 .5s 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1 0 %。 4 .5 热性能要求 4 .5 .1 最高允许温度 在正常状态或单一故障状态下,任何加热都不应导致危险。在最高环境温度下使用的最高允许温 度不应超过表1 的规定,绕组的绝缘材料的温度不应超过表2 的值,所规定的温度应为元件或材料表面 或其内部最热点的温度。 表1 最高温度“/℃ 正常使用时可接触部件 金属 非金属 仅在短时间内持握或接触的手柄、旋钮、把手等 6 08 5 正常使用时连续持握的手柄、旋钮、把手等 5 57 5 可能被接触的装置外表面 7 08 0 可能被接触的装置内部部件 7 0 8 0 8 对于不大可能触及、尺寸不大于5 0m I n 的区域,允许其温度达1 0 0 ℃。 6 如果不大可能被无意中触及,且该部件有热警示标记,则可允许其温度超过这些限值。 表2 绝缘等级 正常状态/ C单故障状态/℃ 等级A 1 0 51 5 0 等级B 1 3 01 7 5 等级E 1 2 01 6 5 等级F 1 5 51 9 0 等级H 1 8 02 1 0 注1 如果绕组的温度由热电偶测定,则这些值应降低1 0 ℃,除非是电动机或内含热电偶的绕组。 注2 此条款与短期过载无关。 4 .5 .2 短时耐热 a 交流电流回路z 倍额定电流,连续工作;l o 倍额定电流,持续1 0S ;4 0 倍额定电流,持续1S ; b 交流电压回路1 .2 倍额定电压,连续工作;1 .4 倍额定电压,持续1 0S 。 装置经受过电流或过电压试验后,应无绝缘破坏、线圈及结构零件无永久变形和损坏,装置的绝缘 及有关性能应符合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 .6 功率消耗 4 .7 4 .7 4 .7 6 a 交流电流回路 b 交流电压回路 c 直流电源回路 绝缘性能 当额定电流为5A 时,每相不大于1V A ; 当额定电流为1A 时,每相不大于0 .5V A 当额定电压时,每相不大于1V A ; 由企业产品标准规定。 1 绝缘电阻 1 .1 试验部位 a 各电路对外露的导电件 相同电压等级的电路互联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b 各独立电路之问 每一独立电路的端子互联 。 4 .7 .1 .2 绝缘电阻测量 额定绝缘电压高于6 3V 时,用开路电压为5 0 0V 额定绝缘电压小于或等于6 3V 时,用开路电压 为2 5 0V 的测试仪器测定其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1 0 0M n 。 4 .7 .2 介质强度 具体的被试电路及介质强度试验值见表3 ,也可采用直流试验电压,其值应为规定的工频试验电压 值的1 .4 倍。 表3单位为伏特 被试电路额定绝缘电压试验电压 整机输出端子一地 6 3 ~2 5 02o o o 直流输入回路地 6 3 ~2 5 020 0 0 交流输入回路地 6 3 ~2 5 020 0 0 信号和报警输出触点地 6 3 ~2 5 020 0 0 6 3 ~2 5 0 2o o o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6 35 0 0 出口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之间 1o o o 各带电部分分别地 ≤6 35 0 0 上述部位应能承受频率为5 0H z 的工频耐压试验,历时1m i n ,装置各部位不应出现绝缘击穿或闪 络现象。 作出厂试验时,允许试验历时缩短为1s ,但此时试验电压值应提高1 0 %。 4 .7 .3 冲击电压 4 .7 .3 .1 冲击电压试验部位 a 同4 .7 .1 .1 a ; b 同4 .7 .1 .1 b 。 4 .7 .3 .2 冲击电压试验值 上述部位应能承受标准雷电波1 .2 /5 0p s 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试验电压的峰值为lk V 额定绝缘 电压≤6 3v 或5k v 额定绝缘电压 6 3v 。 4 .7 .3 .3 结果评定 承受冲击电压试验后,装置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企业产品标准规定的出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过 程中,允许出现不导致绝缘损坏的闪络,如果出现闪络,则应复查绝缘电阻及介质强度,此时介质强度试 验电压值为规定值的7 5 %。 4 .8 耐湿热性能 装置在最高温度为4 0 ℃,试验周期为两周期 4 8h 的条件下,经交变湿热试验,在试验结束前zh 内,用电压等级为5 0 0V 的测试仪器,测试4 .7 .1 .1 规定部位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 .5M f i ,测试 4 .7 .2 规定部位的介质强度,试验电压为规定值的7 5 %。 4 .9 机械性能 4 .9 .1 振动 正弦 4 .9 .1 .1 振动响应 装置应具有承受G B /T1 1 2 8 7 ⋯2 0 0 0 中3 .2 .1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 级的振动响应能力。 4 .9 .1 .2 振动耐久 装置应具有承受G B /T1 1 2 8 72 0 0 0 中3 .2 .2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 级的振动耐久能力。 7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4 .9 .2 冲击 4 .9 .2 .1 冲击响应 装置应具有承受G B /T1 4 5 3 7 19 9 3 中4 .2 .1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 级的冲击响应能力。 4 .9 .2 .2 冲击耐久 装置应具有承受G B /T1 4 5 3 71 9 9 3 中4 .2 .2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 级的冲击耐久能力。 4 .9 .3 碰撞 装置应具有承受G B /T1 4 5 3 71 9 9 3 中4 .3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 级的碰撞能力。 4 .1 0 电磁兼容要求 4 .1 0 .1 抗扰度要求 4 .1 0 .1 .1 外壳端口抗扰度要求 外壳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D L /Z7 1 3 2 0 0 0 第6 章的规定 见表4 。 表4 试验电磁环境现象参考标准试验等级试验值 1 0 0A /m ,连续 1 .1 工频磁场 G B /T1 7 6 2 6 .8 2 0 0 6 5 10 0 0 A /m ,1s 1 .2 脉冲磁场 G B /T1 7 6 2 6 .91 9 9 8510 0 0A /m 1 3 阻尼振荡磁场G B /T1 7 6 2 61 0 1 9 9 851 0 0A /m 射频辐射电磁场 1 .4 G B /T1 7 6 2 6 .3 1 9 9 831 0V /m 8 0 M H z ~10 0 0 M H z 6k v ,接触放电 1 .5 静电放电G B /T1 7 6 2 6 .2 2 0 0 6 3 8k V ,空气放电 4 .1 0 .1 .2 信号端口抗扰度要求 信号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6 章的规定 见表5 。 表5 本地连接现场连接 连接至连接至 试验电磁环境现象参考标准 高压设备通信设备 等级试验值等级试验值等级试验值等级试验值 浪涌 冲击 G B /T 1 7 6 2 65 2 .1 线对地 2lk V32k V44k V44k V 1 9 9 9 线对线 10 .5k V21k V32k V32k V 阻尼振荡波 G B /T1 7 6 2 6 .1 2 Z .2 共模 21k V32 .5k V32 .5k V 1 9 9 8 差模 0 .5k V1k V1k V 电快速瞬变脉G B /T1 7 6 2 6 .1 0 2 .3 3lk V42k VX4k VX4k V 冲群 1 9 9 8 射频场感应的 G B /T1 7 6 2 6 .3 2 .4 31 0V31 0V31 0V1 0V 传导骚扰 1 9 9 8 4 .1 0 .1 .3 低压交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 低压交流输人/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6 章的规定 见表6 。 8 表6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试验电磁环境现象参考标准试验等级试验值 A U3 0 %1 个周波 3 .1 电压暂降 A U6 0 %5 0 个周波 G B /T1 7 6 2 61 1 1 9 9 9 A U l 0 0 %5 个周波 3 .2 电压短时中断 A U1 0 0 %一5 0 个周波 浪涌 冲击 3 .3 线对地G B /T1 7 6 2 6 .5 1 9 9 944k V 线对线32k V 3 .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G B /T1 7 6 2 6 .41 9 9 844k V 3 .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G g /T1 7 6 2 6 .6 1 9 9 831 0V 4 .1 0 .1 .4 低压直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 低压直流输入/输出电源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6 章的规定 见表7 。 表7 试验电磁环境现象参考标准试验等级试验值 浪涌 冲击 41 线对地G B /T1 7 6 2 6 .51 9 9 93 2k V 线对线 21k V 4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G B /T1 7 6 2 6 .4 1 9 9 844k V 阻尼振荡波 4 .3 共模G B /T1 7 6 2 6 .1 21 9 9 8 32 .5k V 差模 1k V 4 .4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G B /T1 7 6 2 6 .6 1 9 9 831 0V 4 .1 0 .1 .5 功能接地端口抗扰度要求 功能接地端口抗扰度要求应符合D L /Z7 1 3 - 2 0 0 0 第6 章的规定 见表8 。 表8 l 试验电磁环境现象参考标准试验等级试验值 l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G B /T1 7 6 2 6 .4 1 9 9 844k V s z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G B /T1 7 6 2 6 .6 1 9 9 8 31 0V 4 .1 0 .2 电磁发射试验 装置的电源端口应符合G B /T1 4 5 9 8 .1 62 0 0 2 中4 .1 规定的传导发射限值 见表9 ,外壳端口应 符合G B /T1 4 5 9 8 .1 6 ⋯2 0 0 2 中4 .2 规定的辐射发射限值 见表1 0 ,按表9 和表1 0 规定的电磁发射限 值和有关规定评定试验结果。 表9 限值/d B t t V 频率范围/M H z 准峰值平均值 0 .1 5 ~0 .57 96 6 0 .5 ~3 0 7 36 0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表1 0 在1 01 2 1 测量距离处辐射发射艰值/ 发射频率范围/ d B b ‘V /m M H 2 准峰值 3 0 ~2 3 04 0 2 3 0 ~10 0 04 7 4 .1 1 连续通电试验 装置完成调试后,在出厂前,应进行1 0 0h 常温 或7 2h 4 0 ℃ 的连续通电试验。各项参数和性 能应符合4 .4 的规定。 4 .1 2 结构及外观要求 4 .1 2 .1 装置的金属零件应经防腐蚀处理。所有零件应完整无损,外观应无划痕及损伤。 4 .1 2 .2 装置所用元器件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4 .1 2 .3 装置零部件、元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并实现可靠的机械和电气连接。 4 .1 2 .4 同类的相同功能的插件、易损件应具有互换性,不同功能的插件应有防误插措施。 4 .1 3 安全要求 4 .1 3 .1 外壳防护 1 P 代码 装置应有外壳防护,防护等级为G B4 2 0 81 9 9 3 规定的I P 2 0 或I P 5 0 有要求时 。 4 .1 3 .2 电击防护 装置应具有G B1 6 8 3 6 2 0 0 3 中5 .6 规定的电击防护措施。 4 .1 3 .3 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见7 .1 .7 。 5 试验方法 5 .1 试验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在4 .1 .2 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5 .2 结构及外观要求检查 结构及外观要求检查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5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3 环境温度影响试验 测试4 .1 .1 环境温度影响,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1 1 章和第1 2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4 环境温度的极端范围极限值试验 测试4 .1 .5 环境温度的极端范围极限值,按G B /T7 2 6 1z o o O 第2 1 章方法1 的规定进行,合格判 据为 a 零、部件材料不应出现不可恢复的损伤; b 装置主要性能应符合企业产品标准出厂检验项目的要求。 5 .5 电源变化的影响试验 测试4 .2 电源变化的影响,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1 4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6 装置的功能试验 测试4 .3 装置的功能,按D L /T6 6 3 1 9 9 9 中3 .2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7 装置的技术性能试验 测试4 .4 装置的技术性能,按D L /T6 6 31 9 9 9 中3 .2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8 热性能要求试验 5 .8 .1 最高允许温度试验 测试4 .5 .1 最高允许温度,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1 0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10 G B /T2 2 3 9 0 .6 2 0 0 8 5 .8 .2 短时耐热试验 测试4 .5 .2 短时耐热,按G B /T7 2 6 1 ⋯2 0 0 0 第2 2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9 功率消耗试验 测试4 .6 功率消耗,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9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0 绝缘性能试验 测试4 .7 绝缘性能,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1 9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1 耐湿热性能试验 测试4 .8 耐湿热性能,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2 0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2 机械性能试验 5 .1 2 .1 振动试验 测试4 .9 .1 .1 振动响应和4 .9 .1 .2 振动耐久,按G B /T7 2 6 12 0 0 0 第1 6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2 .2 冲击试验 测试4 .9 .2 .1 冲击响应和4 .9 .2 .2 冲击耐久,按G B /T7 2 6 1 2 0 0 0 第1 7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2 .3 碰撞试验 测试4 .9 .3 碰撞,按G B /T7 2 6 1 2 0 0 0 第1 8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3 电磁兼容要求试验 5 .1 3 .1 抗扰度要求试验 5 .1 3 .1 .1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按G B /T1 7 6 2 6 .1 21 9 9 8 第8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期间,设备的合格评 定准则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8 章的规定。 5 .1 3 .1 .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G B /T1 7 6 2 6 .2 2 0 0 6 第8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期间,设备的合格评 定准则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8 章的规定。 5 .1 3 .1 .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G B /T1 7 6 2 6 .31 9 9 8 第8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期问,设备的 合格评定准则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8 章的规定。 5 .1 3 .1 .4 电快速瞬变脉冲抗扰度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抗扰度试验,按G B /T1 7 6 2 6 .4 - - 1 9 9 8 第8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期间,设备的 合格评定准则应符合D L /Z7 1 32 0 0 0 第8 章的规定。 5 .1 3 .1 .5 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 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按G B /T 1 7 6 2 6 .5 1 9 9 9 第8 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期间,设备的合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