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_刘林玉.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_刘林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_刘林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_刘林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_刘林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_刘林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 年 2 月 February 2008 岩矿测试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Vol. 27,No. 1 29 ~32 收稿日期 2007- 06- 29; 修订日期 2007- 09- 03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 2003CB21460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40472099 作者简介 刘林玉 1965 - , 男, 山东淄博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质、 开发地质与沉积学研究。 E- mail yulinliu2008126. com。 刘林玉, 李红, 曹青, 等. 西峰地区白马南长 81储层地质建模.2004. 文章编号 0524- 5357 2008 01- 0029- 04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 8 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 刘林玉,王震亮,柳益群 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710069 摘要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 客观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 砂岩的微观非均质 性特征, 发现该区长8 储层为致密型砂岩, 直观地显示出长8 砂岩储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 砂岩 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是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 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低 渗透砂岩中, 引起砂岩产生强烈的非均质性, 而这些砂岩则形成长8 砂岩储层的高渗带。 关键词 微观非均质性;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实验分析; 长 8 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 TE122. 2; P618. 130. 2文献标识码 A Micro- anisotropic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Chang- 8 Sandstone in Xifeng Area of Ordos Basin LIU Lin- yu,WANG Zhen- liang,LIU Yi- qu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icro- model experiments for authentic sandstone samples,the micro-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8 sandstones from the reservoirs in Xifeng area of Ordos Basi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 8 reservoirs belong to compact- type sandstone with intense micro- anisotropy. And the diagenesis and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sandstones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microanisotropy of Chang- 8 reservoirs. The low permeable sandstones result in the intense microanisotropy of Chang- 8 sandstone and the high permeable zone of Chang- 8 reservoirs. Key wordsmicroanisotropy;authentic sandstone micro- model;experimental analysis;Chang- 8 reservoir;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原属大华北盆地的一部分, 中生 代三叠纪后期逐渐与大华北盆地分离, 其面积约 25 km 104 km。西峰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 部斜坡带上, 区域构造为一东高西低的单斜, 地层 倾角小于 1。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三叠系延长 组长 8 砂岩的岩石类型以灰色长石砂岩、 长石岩屑 砂岩为主, 分布残余孔隙、 溶蚀孔隙、 纹层缝、 裂缝 孔隙和致密微孔隙等孔隙空间。 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是油气储层地质学研 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1 -4 ]。在砂岩储集层的微观非均 质性研究过程中, 本文利用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这 是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项专利 技术。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的实验分析, 发现研 究区长8 砂岩储集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 92 ChaoXing 1实验部分 1. 1实验仪器设备 微观模型实验系统包括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显 微观察系统 以实体显微镜为主, 配有照相、 录相 系统, 监控并观察实验过程, 同时可以照相、 录 像 、 加压系统三部分。 实验所使用的模拟油是机械泵油加煤油配制而 成, 模拟水是蒸馏水。为了在实验中观察方便, 实验 前在油中加入少量油溶红, 在水中加入少量甲基蓝, 其目的是在实验照片中油呈现红色, 水呈现蓝色。 1. 2样品选择 实验所用的西峰地区长8 砂岩模型样品是根据 研究区油层的试油结果、 常规薄片的观察、 铸体薄片 观察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 制出 10 个真实砂 岩微观模型。这些岩心样品几乎遍布了整个研究 区, 所以实验的结果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在 10 个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中, 沉积成岩作用引起砂岩的孔 隙结构和物性不同 [ 5 -16 ], 导致西峰地区长 8 砂岩储 层的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2实验过程及结果 通过西峰地区长 8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 共 分出残余孔隙驱替型、 溶蚀孔隙驱替型、 纹层缝驱 替型和致密型等 5 种油水驱替类型。 2. 1残余孔隙实验型油水驱替实验 选择残余粒间孔隙发育的砂岩样品, 某井砂岩 铸体薄片残余孔隙发育, 泥质杂基发育, 面孔率 0. 5 ~8, 孔径 0. 01 ~ 0. 03 mm; 另一井砂岩铸 体薄片中铁泥质充填, 杂基含量高, 局部方解石胶 结, 局部有残余粒间孔现象, 面孔率 1 ~ 4; 还 有一井中砂岩被泥质杂基充填, 有残余粒间孔, 面 孔率 3。局部也有长石溶蚀现象。在实验中油 进入砂岩基质的速度较快, 局部残余孔隙为油道的 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流体流经的范围非常有 限, 加压后油区范围很难扩大。水驱油时, 加压驱 油范围扩大不明显, 驱油的通道仍是这些局部的残 余孔隙发挥作用, 流动现象不易观察, 仅能看见最 终的驱油范围。流体经过的范围仅占整个模型的 1/3, 水的波及面积并不是很大, 路径呈指状 图 1 , 其余区域流体均未进入, 显示出残余孔隙的分 布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2. 2溶蚀孔隙实验型油水驱替实验 砂岩中长石碎屑和少量方解石发生溶解, 产生大 量自生高岭石晶体 [ 17 -24 ], 同时形成大量溶蚀型次生 孔隙。实验时流体进入的速度很大, 动态现象很难捕 捉到。油驱水时, 仅仅在颗粒之间的孔隙能见到油, 岩石上很少粘有油迹现象; 水驱油时, 不易发现水的 路径, 仅看见水以涌动形态出现。水驱油后在岩石表 面明显残留着水的痕迹, 驱油较完全 图2 。 图 1水驱油全视域指状现象 Fig. 1The complete visual field nail phenomena of water- drive oil 图 2溶蚀孔隙型水驱油现象 Fig.2The water- drive oil phenomena of vugular- solution type 2. 3纹层缝孔隙实验型油水驱替实验 在某井岩心观察其砂岩颗粒致密, 但云母层理 上碎片较发育, 云母条带沿地层延伸。整个岩心油 浸的现象多见。水驱油实验时, 在云母的纹层缝周 围油进入的较多, 且流速较快 图 3 。水驱油时水 沿云母纹层缝进入, 但明显少于油进入的数量。 图 3油驱水在纹层缝中的现象 Fig. 3The oil- drive water phenomena in laminae seam 03 第 1 期 岩矿测试 http ∥ykcs. i3t. com. cn/ 2007 年 ChaoXing 2. 4裂缝孔隙实验型油水驱替实验 对某井的岩心观察表明, 油浸现象较多, 变形层 理常见, 云母发育。实验中油刚进入的时候沿云母暗 色条带压裂后形成的裂缝前进, 随着时间的持续向暗 色条带两边渗流。水驱油时裂缝中和裂缝附近基质 中的油较容易被驱走 图4 , 其余部分油本身就不多, 因此这些油就以残留油的形式保留下来。 图 4裂缝型水驱油现象 Fig. 4The water- drive oil phenomena of fissure typ 2. 5致密微孔隙实验型油水驱替实验 薄片观察表明, 西 167 井 1 的方解石胶结致 密。在进行砂岩模型实验中, 流体不易进入; 因此, 油进入时的压力较大, 且从基质一侧进入; 但水驱 油时, 在压力达到 200 kPa 的时候, 水仍不进入基 质, 而此时的压力已经超过了生产实际的压力。 3实验数据计算 3. 1驱油效率的计算 驱油效率 D 的计算常采用以下公式 刘林玉, 李红, 曹青, 等. 西峰地区白马南长 81储层地质建模.2004. D Soi- Sor Soi 1 式 1 中, Soi为原始的含油饱和度; Sor为残余油饱 和度。 根据公式 1 计算后得到鄂尔多斯盆地西峰 地区长 8 砂岩储集层中 10 个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的 驱油效率 表 1 。 3. 2渗透率的计算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渗透率 K 的计算公式为 K QVuL A△p 2 式 2 中,QV为体积流量; u 为液体的黏度; △p 为 岩样两端的压差; A 和 L 分别为岩样的横截面积和 长度。 根据公式 2 计算得到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 长8 砂岩储集层中 10 个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的渗透 率 表1 。由于每个砂岩模型的实验受到时间的限 制, 不可能真实反映砂岩的驱油效率, 但具有系统误 差的实验数据已经充分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 区长8 砂岩储集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 表 1实验数据统计 Table 1The statistic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模型 编号 残余油 饱和度 Sor/ 渗透率 K/10 -3 μm 2 驱油效率 D/ 1 2 3 4 5 10 13 22 28 14 0.0001 0.0284 0.0185 0.0027 0.0181 76 72 33 15 46 模型 编号 残余油 饱和度 Sor/ 渗透率 K/10 -3 μm 2 驱油效率 D/ 6 7 8 9 10 8 14 5 7 11 0.0130 0.0308 0.0128 0.0440 0.0227 75 72 76 63 56 4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的分析 4. 1影响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因素 影响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因素很多, 其主要影响 因素表现为砂岩的孔隙结构和沉积成岩作用特征。 1 研究区砂岩发育大量的碳酸盐胶结物, 堵 塞了一些孔隙和喉道。同时一些孔隙由于被粘土 及绿泥石膜保护起来形成残余孔隙, 这些残余孔隙 连通起来, 为流体提供了有利的通道。这就使得此 地区有严重的非均质性。也正是这种严重的非均 质性, 使低渗储层很容易在沉积作用形成的纹层 缝、 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和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 隙的改造下产生高渗透区, 试油结果发现单井日产 原油超过 20 t。 2 本区纹层缝的发育是造成非均质性强的 另一个因素。大量岩心显示砂岩纹层缝是沉积作 用的产物, 在纹层缝周围含油现象较多。纹层缝的 接触区常是应力发育的薄弱带, 在这些地方容易产 生一定的空间, 流体容易进入, 这也是造成储层非 均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裂缝是影响非均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液体总是最先进入畅通、 容易进入的区域, 所以裂缝 13 第 1 期刘林玉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 8 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第 27 卷 ChaoXing 一般是流体最容易进入的区域, 而在周围基质中很少 有油迹现象, 这就造成了裂缝分布严重的非均质性。 4. 2残余油的形成及分布表现砂岩的非均质性 残余油的类型多种多样, 由于注入水在进入孔 隙之后总是首先沿孔隙边缘夹缝或者纹层缝流动, 这样很容易把孔隙中央的油包围起来形成残余油。 在一个厚油层内部, 有的水洗油很干净, 有的部位 水进不去形成“死油区” , 影响了这些油层更好地 发挥作用。另外, 裂缝型的残余油分布又有它的特 点 一般在裂缝中或周围的基质中均有油进入 只 是在基质中进入的很少 , 而在水驱油时, 水常常 容易驱走裂缝中的油, 而基质中的油基本上没有被 驱走, 所以致使基质中的油被保留下来。这也是油 田中常常提到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导致水的窜流, 影 响孔隙发挥作用。总之, 根据它们存在的形态, 可 以将残余油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占较多孔隙的连片 状残余油, 另一类是占据较少孔隙的一部分分散型 残余油。实验过程中水驱油时致密区形成的残余 油往往连成片状; 而在水较容易进入的区域, 这种 分散型残余油主要以孤岛状、 油丝状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 8 砂岩油层总体上 非均质性很强。低渗储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 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3, 25 ]。本次实验中西峰油 区长 8 砂岩驱油范围较小, 仅有很少一部分孔隙是 连通的, 提供了驱油的通道。低渗储层产能较低, 但有些井段的出油能力强, 这是由于低孔低渗储层 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在残余孔隙、 溶蚀孔隙和裂 缝孔隙等孔隙发育的地区形成了孔隙结构很好的 高孔高渗油层。 5几点认识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 8 砂岩储集层 具有裂缝、 纹层缝、 溶蚀型孔隙、 残余型孔隙和致密 微型微孔隙等多种孔隙类型, 一个真实砂岩微观模 型中一旦有较大的孔隙通道时, 加入的液体很容易 进入并进行油水驱替, 而孔隙较小或连通性较差 时, 即使加压, 液体也难以进入。这说明研究区长 8 砂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较强。 2 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很多。西峰 地区砂岩的沉积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是导致砂岩储 集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非均质性的存在会导致 在油层开发中低渗透砂岩中形成大量的残余油。 3 对于研究区而言,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 孔 隙结构的均质性好并非意味着驱油效果好; 在有些地 区, 强烈的溶蚀作用导致砂岩孔隙很发育, 但分布很 不均一, 此类地区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较 强, 其驱油效果反而较好, 形成砂岩储层的高渗带。 6参考文献 [ 1]黄继新. 储集层参数随机建模方法在扇三角洲储集 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 6 52 -55. [ 2]赵跃华. 王集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微观非均质性研 究[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2, 19 4 96 -106. [ 3]唐俊伟. 苏里格低渗非均质性气田开发技术对策探 讨[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1 107 -110. [ 4]刘林玉. 张强凹陷沙海组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J] .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32 6 663 -666. [ 5]杨帆. 用成岩岩相分析法剖析轮南东斜坡东河砂岩 非均质性储集层[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2 136 -139. [ 6]王寿庆. 双河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非均质模式 [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7, 14 1 62 -69. [ 7]Houseknecht D W. Assess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mpaction Processes and Cementation to Reduction of Porosity in Sandstones[J] . AAPG Bulletin, 1987, 71 6 633 -643. [ 8]Baker J C, Harvord P J, Martin K R, et al. Diagenesis and Petrophysics of the Early Permian Moogooloo Sandstone, SouthernMarnarvonBasin, Weseten Austealia[ J] . AAPG Bulletin, 2000, 84 250 -265. [ 9]Marchant M E,Smalley P C,Haszeldine R S,et al. Note ontheImportanceofHydrocarbonFillfor Reservoir Quality Prediction in Sandstones[J] . AAPG Bulletin, 2002, 86 9 1561 -1571. [ 10]Wescott W A. Diagenesis of Cotton Valley Sandstone Upper Jurassic ,East Texas Implication for Tight Gas ation Pay Recognition[J] . AAPG Bulletin, 1983, 67 6 1002 -1013. [ 11]Surdam R C,Crossry L J,Hagen E S.Organic- Inorganic Interactions and Sanstone Diagenesis[J] . AAPG Bulletin, 1989, 73 1 1 -23. [ 12] 刘林玉, 邸世. 吐鲁番坳陷中侏罗统沉积与储层孔隙发 育特征[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 18 3 247 -251. [ 13] 李斌, 孟自芳, 李相博, 等. 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 6 成 岩作用研究[ J] . 沉积学报, 2005, 23 4 574 -583. [ 14] 蔡进功, 谢忠怀, 田芳, 等. 济阳坳陷深层砂岩成岩 作用及孔隙演化[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 1 84 -88. 参考文献下转第 36 页 23 第 1 期 岩矿测试 http ∥ykcs. i3t. com. cn/ 2007 年 ChaoXing 比较谱线 Fe 533.33 nm 的强度比值1样品为0.176, 2样品为1.22, 3样品为1.35, 4样品为2.88。利用这 组量化比值很容易鉴别4 种牌号的材料。例如, 测定 出样品的谱线强度比值为 1.33, 在 3样品的 1.35 附 近, 可判定所测定的样品牌号是3。 对于鉴别一些铬含量较为接近的铁基合金时, 人眼判定很容易出错, 但借助数字化分析系统能够 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遇到现场无法解决的 难题时, 可使用系统的记录功能, 将观测区的视场 即时记录成电子谱图, 后期再进行分析处理。 3结语 可见光谱分析技术自引入我国已有 50 多年的 历史, 科研人员在技术上的探索研究一直未间断, 快速分析的特点使可见光谱分析技术在工业生产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 21 世纪后, 一些技 术推广性的成果常见诸于文献 [8 -9 ], 分析技术的精 度 [10 ]、 技术改进[11 ]和分析方法[12 ]等方面也有人在 进行探索研究, 但文章中实际谱图很少见到, 基本 采用线描谱图。由于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进行谱 图记录, 胶卷相机的谱图质量不稳定且无法即时看 到记录效果, 限制了可见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和技术改进。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对可见光谱进行数字化采样 和记录提供了基础, 在铁基合金铬元素分析中的应 用得到理想的结果。谱图可以即时记录成数字谱图 并存储于计算机硬盘等介质中, 谱图的量化分析也 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而摆脱人眼视觉误差的影 响。由于数字分析技术使得光谱的观测分析可以多 人同时进行, 方便了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 对可见光 谱分析技术的推广和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工作只是初步探索, 希望得到光谱分析领域 专家的指导, 愿有更多的科研技术人员在数字化技 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4参考文献 [ 1]斯文齐茨基 H C. 看谱镜[M] . 周鸿吉, 韦雅文, 译.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3 8 -11. [ 2]孙相诚. 看谱分析[M] . 北京 新时代出版社, 1982 37 -59. [ 3]洛阳轴承厂. 看谱分析图谱与标志[ M] . 北京 机械 工业出版社, 1974 1 -4. [ 4]李国华, 徐秋心. 金属材料看谱分析手册[ M]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 57 -85. [ 5]冶金工业部情报产品标准研究所. 光谱线波长表 [ M] .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 1971 640 -647. [ 6]刘平, 庞晓辉, 杨军红, 等. 棱镜看谱镜线色散率及应 用研究[ J] . 材料工程, 2006 1 27 -31. [ 7]刘平, 庞晓辉, 杨军红, 等. 铁基合金中钨元素的看谱 分析技术应用研究[J] . 中国钨业, 2005, 20 6 41 -44. [ 8]曾澄光, 刘广宇. 看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 . 硬质 合金, 2002, 19 1 54 -56. [ 9]李栋梁, 李寒青. 看谱分析的特点及应用[J] . 油气 田地面工程, 2001, 20 2 59 -60. [ 10] 戴沅, 钟万里, 林丁. 看谱半定量分析准确度的探讨 [ J] . 硬质合金, 2001, 18 1 39 -41. [ 11] 谭宗礼. 普通火花光源激发钢中铝的看谱分析[ J] . 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2000, 36 1 29 -32. [ 12] 李广明. 快速看谱分析高速钢[ J] . 冶金分析, 2000, 20 1  58 -59. 参考文献上接第 32 页 [ 15] 黄思静, 谢连文, 张萌, 等.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 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 系[J]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1 3 273 -281. [ 16] 刘林玉, 张龙, 王震亮, 等.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 长 3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 J] . 沉积学报, 2007, 25 2 224 -229. [ 17] 刘林玉, 陈刚, 柳益群, 等.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 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 . 沉积学报, 1998, 16 2 97 -101. [ 18] 刘林玉, 柳益群, 陈刚. 吐鲁番坳陷中 - 上侏罗统碎 屑岩中的自生黏土矿物特征及其成岩意义[J] . 岩石学报, 1998, 14 2 258 -268. [ 19] 李汶国, 张晓鹏, 钟玉梅. 长石砂岩此生溶孔的形成 机理[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 2 220 -223. [ 20] 刘林玉, 王震亮, 张龙.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 3 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J] . 沉积学报, 2006, 24 5 690 -697. [ 21] 朱国华. 陕甘宁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砂岩和 次生孔隙砂体的形成[J] . 沉积学报, 1985, 3 2 1 -17. [ 22] 刘林玉. 吐鲁番 - 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研 究[ J] . 石油实验地质, 1996, 18 3 317 -24. [ 23] 刘林玉, 邸世祥, 薛祥煦. 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成 岩作用[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20 1 58 -61. [ 24] 柳益群, 李文厚.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 长石砂岩的成岩特点及孔隙演化[J] . 沉积学报, 1996, 14 3 87 -96. [ 25] 尹志军.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 响[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 1 106 -117. 63 第 1 期 岩矿测试 http ∥ykcs. i3t. com. cn/ 2008 年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