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 年 9 月 September 2018 岩矿测试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Vol. 37,No. 5 499 -506 收稿日期 2017 -08 -19; 修回日期 2018 -03 -24; 接受日期 2018 -05 -07 作者简介 解古巍, 硕士, 地质勘探工程师, 主要从事岩石矿物 X 射线衍射分析和地层古生物研究。 E- mail xguwei_cq petrochina. com. cn。 解古巍,叶美芳,黄静, 等. 大颗粒黏土矿物对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影响[ J] . 岩矿测试, 2018, 37 5 499 -506. XIE Gu- wei,YE Mei- fang,HUANG Jing,et al. The Impact of Large Grain Clay Minerals on X- ray Diffra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lay Minerals[ 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8, 37 5 499 -506.【DOI 10. 15898/j. cnki. 11 -2131/td. 201708190131】 大颗粒黏土矿物对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影响 解古巍1, 2,叶美芳3,黄静1, 2,王小琳1, 2,南珺祥1, 2,任志鹏1, 2,石小虎1, 2,柳娜1, 2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18; 3.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现行 X 射线衍射分析黏土矿物都是提取粒径小于2 μm 的悬浮溶液检测样品的黏土矿物组合及含量, 含量数据有时与其他检测数据相悖。在鄂尔多斯盆地黏土矿物研究中, 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发现存 在粒径大于2 μm 的黏土矿物颗粒, 特别是高岭石的粒径多为3 ~10 μm, 这些大颗粒黏土矿物会造成含量数 据不准确。为了证明大颗粒黏土矿物对其含量测量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不同粒径标准的提取物对比试验 随 机选取 267 个样品, 每个样品分别按照 10 μm 和 2 μm 标准提取两份悬浮溶液制成测试片, 采用 SY/T 51632010 行业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得到 10 μm 和2 μm 提取物的黏土矿物组合及含量。通过对比发现大颗 粒黏土矿物对各类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测量结果有明显影响 10 μm 提取物中高岭石含量明显增大; 伊利 石/蒙脱石间层矿物含量显著降低; 伊利石含量的变化小且无规律; 绿泥石含量整体变化较小, 少量样品中绿 泥石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偏离, 与大颗粒高岭石的赋存有关。本研究提出应结合地质状况和工作目的审慎选 择提取粒径的标准, 对 SY/T 51632010 中的黏土矿物提取粒径标准作出修订。 关键词 大颗粒; 粒径; 黏土矿物含量; 高岭石; X 射线衍射法 要点 1 随机选取大批量岩石样品开展了不同粒度提取物黏土矿物检测。 2 对比同一样品不同粒度提取物的黏土矿物数据, 发现黏土矿物含量会发生显著变化。 3 大颗粒高岭石对黏土矿物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 中图分类号 P588. 22; P619. 232; P575. 5文献标识码 A “黏土” 这一术语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指粒径 小于2 μm 或3. 9 μm[1 ] 的矿物, 也称黏土级颗粒; 第二种是指具有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 不考虑粒 径大小。目前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将以上两种含 义综合起来, 即黏土粒级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国内 外对黏土矿物的 X 射线衍射 XRD 分析一般是提 取粒径小于 2 μm 悬浮溶液, 制成玻璃测试片进行 测试分析 [2 -5 ], 也有个别学者开展了小于 2 μm 的 不同粒度悬浮溶液的黏土矿物 XRD 研究 [6 ]。我国 的黏土矿物 XRD 分析一般是将岩石样品粉碎至粒 径约 1 mm, 采取措施使其中的黏土矿物颗粒在蒸馏 水中充分悬浮, 提取粒径小于 2 μm 颗粒的悬浮溶 液, 制成玻璃片进行 XRD 测试, 通过对自然片、 乙二 醇饱和片和高温片图谱的解读, 计算出黏土矿物的 相对含量 参照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163 2010沉积岩中黏土矿物和常见非黏土矿物 X 射线 衍射分析方法 。因为黏土矿物 XRD 绝对含量测 试前处理流程太过繁琐, 常规测试多采用半定量分 析, 但半定量分析的可靠性一直存疑, 因而不断有学 者尝试提高黏土矿物分析的准确性[7 ]。 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样品分析发现, 鄂尔多斯 盆地黏土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 绿泥石、 伊利石和 994 ChaoXing 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 极少发现有蒙皂石, 偶尔 有绿泥石/蒙脱石间层矿物。通过大量鄂尔多斯盆 地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岩石样品中黏土矿物的扫描电 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 晶形完整的高岭石颗粒 直径从 <1 μm 到20 μm 不等, 多为3 ~10 μm, 部分 地层的少量高岭石颗粒粒径甚至超过 20 μm, 绿泥 石颗粒粒径亦常有 2 ~5 μm 不等。可见, 粒径大于 2 μm 的黏土矿物在地层中确实存在。 虽然在前处理过程中对岩石样品进行粉碎 粉 碎至粒径 1 mm 以下 , 但大部分黏土矿物颗粒只是 被震动脱落, 粒径并未发生改变。按照粒径 2 μm 的标准提取悬浮溶液会漏掉粒径大于 2 μm 的黏土 矿物颗粒, 分析所得相对含量只是代表了 2 μm 提 取物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状况, 并不能准确反映地层 岩石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中, 黏土矿物与地层水或注入水等开发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外来流体发生作用或反应的时候, 不会因为 粒径的不同而有区别。因此, 通过现行方法获得的 黏土矿物相对含量数据未必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准确 指导。本文对大量岩石样品中的黏土矿物进行 XRD 分析, 对比不同粒径范围的黏土矿物相对含 量, 探究大颗粒黏土矿物对岩石中黏土矿物相对含 量测量结果的具体影响, 拟提高 XRD 分析黏土矿物 的准确性。 1实验部分 1. 1实验设计 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绝大多数黏土矿物颗粒的粒径都小于 2 μm, 但高岭 石颗粒的粒径多大于 2 μm, 普遍为 3 ~10 μm, 少量 高岭石的粒径甚至更大。因此, 选择10 μm 和2 μm 两种粒径标准, 开展提取对比实验。随机选取 267 个砂岩样品, 每个样品取 200 g 左右, 粉碎至 1 mm 以下, 提取悬浮溶液进行 XRD 分析, 并利用激光粒 度仪验证部分悬浮溶液中黏土颗粒的粒径是否达到 实验设计要求。 进行黏土 XRD 样品前处理的具体操作为 将粉 碎后的样品经过系统处理, 使之能在蒸馏水中形成 悬浊液, 按照 Stokes 沉降法则, 采用虹吸原理对每个 样品分四次提取小于 2 μm 和小于 10 μm 的悬浊 液, 第一、 三次按 2 μm 标准提取, 第二、 四次按 10 μm 标准提取, 分别将第一、 三次提取物混合, 第二、 四次提取物混合, 以减少因为岩石不均匀造成的误 差。将两份不同粒径的黏土提取物分别制成黏土定 向测试片。严格执行 SY/T 51632010 标准, 对两 套定向片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流程进行测试 自然 风干片 N 片 经 XRD 测试后, 在 65℃恒温烘箱中 用乙二醇饱和10 h, 乙二醇饱和片 E 片 经 XRD 测 试后, 在马弗炉中 500℃ 高温烧灼 2 h, 高温片 T 片 再用 XRD 测试一次。 1. 2实验设备及测试条件 1 德国 Laica 公司 Leica 4500P 偏光显微镜。 高倍镜下观察大颗粒黏土矿物的形态粒径, 薄片为 茜素红染色。 2 荷兰 FEI 公司 Quanta 400 型环境扫描电 镜。主要测试条件为 电压 20 kV, 高真空模式, 观 察黏土矿物的形态及粒径。 3 英国马尔文公司 Mastersizer 2000 激光粒度 仪。粒度测量范围从 0. 02 ~ 2000 μm, 重现率优于 0. 5, 准确率则优于 1, 测量悬浮溶液中颗粒的 直径分布状况。 4 德国 Bruker - AXS 公司的 D8 Focus 型 X 射 线衍射仪。林克斯 LynxEye 阵列探测器, Cu 靶 λ 1. 5406 nm , 陶瓷 X 光管, 电压 40 kV, 电流 40 mA。采用连续扫描模式, 自然片和高温片扫描范围 2. 5 ~ 15, 乙二醇饱和片 2. 5 ~ 30, 扫描步长 0. 02, 扫描速度每步 0. 2 秒。狭缝系统为 1. 0 mm 发散狭缝, 3 mm 防散射狭缝, 0. 5 mm 镍滤片, 4索 拉狭缝。检测样品中的黏土矿物类型及相对含量。 1. 3数据处理方法 经过上面的实验, 分别得到样品 2 μm 提取物 和 10 μm 提取物的黏土矿物测试图谱, 使用中国石 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林西生老师开发的沉积岩黏土矿 物 XRD 分析软件解读图谱, 计算得到两组黏土矿物 相对含量数据。定义某黏土矿物的含量为 X, 其在 10 μm 提取物中的含量为 X10 μm, 在 2 μm 提取物中 的含量为 X2 μm, 用 10 μm 提取物的含量减去 2 μm 提取物的含量, 得到该黏土矿物的含量差 △X 。 为了反映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幅度, 引入变化率 ROC , 定义 ROCX △X/X2 μm X10 μm- X2μm / X2μm, 即某黏土矿物的含量差除以该黏土矿物在 2 μm提取物中的含量。如高岭石的变化率 ROCKao Kao10 μm- Kao2 μm / Kao2 μm。 考虑到两次实验中制片和测试过程中可能产生 的误 差, 以 2 μm 提 取 物 的 数 据 为 基 准, 参 照 SY/T 51632010 标准中对同一样品两组含量数据 的对应项数据进行有效性判别, 不符合有效性要求 的判为有效变化, 符合则判为无效变化。有效性判 005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8 年 ChaoXing 别要求如下 以 2 μm 提取物的含量数据为基准, 黏 土矿物含量 > 40, 变化率绝对值 < 10; 含量 >20且≤40, 变化率绝对值 < 20; 含量≥5 且≤20, 变化率绝对值 <30; 含量 <5, 变化率 绝对值 <40。 2结果与讨论 2. 110 μm 和 2 μm 提取物中黏土矿物粒度分析 用 Mastersizer 2000 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 6 个 样品提取出来的悬浊液进行粒径测量发现 图 1 按 2 μm 标准提取的悬浮溶液中颗粒的粒径中值在 2. 24 ~4. 31 μm 之间, 平均为 2. 77 μm; 按 10 μm 标 准提取的悬浮溶液中颗粒的粒径中值在 7. 48 ~ 10. 10 μm 之间, 平均为8. 56 μm, 虽然2 μm 标准提 取物中黏土矿物粒径稍大, 但两组提取物的粒径差 距足够大, 足以实现本次试验的设想。 图 1悬浮溶液中颗粒的粒度分布图 a 图为按 2 μm 标准提取的悬浮溶液;b 图为按 10 μm 标准提取的 悬浮溶液 Fig. 1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in suspension a suspension of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2 μm, b suspension of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10 μm 2. 2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特征 对本次实验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数据总结 如下。 1 本次选取的样品中黏土矿物组合为高岭石 Kao 绿泥石 C 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 I/S 伊利石 It , 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 绿泥 石和高岭石在部分样品中缺失, 伊利石在所有样品 中都存在。 2 246 个样品中检测到高岭石, 高岭石在 2 μm提取物中的含量为 1 ~ 84 不等, 10 μm 提 取物中的含量为 1 ~97不等。29 个样品发生了 负变化, 195 个样品发生了正变化, 其中高岭石含量 数据发生有效变化的样品有 135 个, 占含高岭石样 品数的 54. 9, 变化率 ROCKao 为 - 40. 0 ~ 450. 0不等。 3 260 个样品中检测到绿泥石, 绿泥石在 2 μm和 10 μm 提取物中的含量均为 1 ~ 97 不 等。142 个样品发生了负变化, 97 个样品发生了正 变化, 其中绿泥石含量数据发生有效变化的样品有 63 个, 占含绿泥石样品数的 24. 2, 变化率 ROCC 为 -60. 6 ~66. 7不等。 4 233 个样品中检测到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 物, 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在 2 μm 提取物中的含 量为 2 ~77不等, 在 10 μm 提取物中的含量为 4 ~81不等。168 个样品发生了负变化, 53 个样 品发生了正变化, 其中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含量 数据发生有效变化的样品有 70 个, 占含伊利石/蒙 脱石间层矿物样品数的 30. 0, 变化率 ROCI/S 为 -58. 3 ~200. 0不等。 5 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伊利石, 伊利石在 2 μm提取物中的含量为 2 ~ 46 不等, 在 10 μm 提取物中的含量为 2 ~43不等。81 个样品发生 了负变化, 158 个样品发生了正变化, 其中伊利石含 量数据发生有效变化的样品有 136 个, 占含伊利石 样品数的 50. 9, 变化率 ROCIt 为 - 66. 7 ~ 366. 7不等。 2. 3大颗粒黏土矿物的赋存特征 根据前述 XRD 黏土矿物分析数据, 结合图 2a、 b、 c 所示, 在 10 μm 提取物中高岭石含量显著增加, 扫描电镜和单偏光显微镜照片也显示大颗粒高岭石 矿物粒径约 10 μm, 充分说明大颗粒黏土矿物确实 存在, 并能引起含量数据的显著变化, 这表明采用 2 μm标准的提取物不能准确显示岩石样品中黏土 矿物的真实面貌。图 2 展示了部分含量数据变化显 著的样品, 观察其 10 μm 和 2 μm 提取物乙二醇饱 和片的谱图发现, 样品 10 μm 提取物中非黏土矿物 105 第 5 期解古巍, 等 大颗粒黏土矿物对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影响第 37 卷 ChaoXing 石英 Q 的含量明显多于 2 μm 提取物, 10 μm 提取 物谱图中高岭石特征峰的强度明显大于 2 μm 提取 物谱图, 清晰地展示了大颗粒高岭石的存在和影响, 这与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一致。 图 2黏土矿物含量显著变化样品的 E 片图谱对比 上下两条谱线分别为 10 μm 和 2 μm 提取物 及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 中的高岭石颗粒 Fig. 2Comparison of diffractograms on glycolated samples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ay mineral content the upper 10 μm and lower 2 μm ,the kaolinite particles in SEM and Polarizing Microscope 2. 4大颗粒黏土矿物对含量数据的影响及原因 分析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 2 μm 和 10 μm 提取物中黏 土矿物含量数据进行线性方程回归, 如图 3 所示, 两 组数据的对应黏土矿物含量数据存在比较明显的线 性相关性。因为本实验分析的是同一样品的两组提 取物数据, 黏土矿物的类型是相同的, 2 μm 提取物 中的黏土矿物在 10 μm 提取物中也存在, 反之亦 然, 因此线性回归方程中的截距取零。从图 3 的回 归方程可知, 不同粒径提取物中同一黏土矿物含量 线性相关性均为明显的正相关, 趋势线的斜率从大 到小依次为 1. 310 Kao 、 1. 014 It 、 0. 933 C 和 0. 818 I/S 。 高岭石的斜率最大, 相关系数 R2 值为 0. 843, 相关性非常好, 说明大颗粒高岭石是高岭石的普遍 赋存状态, 本次试验采用的提取大颗粒黏土矿物的 方法对其含量数据影响最大, 证实了样品中大颗粒 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 其在 10 μm 提取物中含量 增加明显, 如图 2a 所示, 该样品 10 μm 提取物中高 岭石的含量增加了 18, 都是来自书页状大颗粒高 岭石。 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的斜率为 0. 818, R2值 显示相关性比较好, 说明其在 10 μm 提取物中含量 明显降低, 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的变化率集中在 50 范围内, 总体偏负, 与含量不相关; 伊利石的 斜率最接近于 1, 但 R2只有 0. 398, 数据分布非常离 散, 且数据值都集中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其受到的影 响可能主要来自其他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 图 2a 所 展示样品 10 μm 提取物中伊利石的含量因为高岭 石增加而降低了 20, 图 3f 显示其与伊利石/蒙脱 石间层矿物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具 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绿泥石的斜率为 0. 933, R2值显示相关性比较 好, 其发生有效变化的比例最低, 变化率 ROCC 局 限在比较小的范围 图 4 。可细分为三种类型 一 是 10 μm 提取物中绿泥石含量相对于 2 μm 提取物 明显增加, 这些样品中的大颗粒黏土矿物只有绿泥 石; 二是 10 μm 提取物中绿泥石含量相对于高岭石 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且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三是 10 μm 提取物中绿泥石含量相对于 2 μm 提取物没 有明显的变化, 这类样品最多, 其中大颗粒黏土矿物 既有高岭石也有绿泥石。绿泥石含量变化率大于零 的样品中高岭石含量均比较低, 这些样品中的大颗 粒黏土矿物以绿泥石为主。绿泥石变化率小于零的 样品较多, 通过图 3e 可以看到, 高岭石含量差与绿 泥石含量差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而其他黏土矿物与 205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8 年 ChaoXing 图 3 a ~ d 样品 2 μm 提取物的含量与 10 μm 提取物的含量的相关性 横坐标为 2 μm 提取物的百分含量, 纵坐标为10 μm 提取物的百分含量 ; e ~ f 对应黏土矿物 10 μm 和 2 μm 提取物含量差的相关性 百分比 , 图中符号的意义见正文 Fig. 3 a - d Com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y size 2 μm and 10 μm fractions the abscissa is the percentage composition of 2 μm fractions, the ordinate is the percentage composition of 10 μm fractions , e - 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content difference that from 2 μm and 10 μm fractions 图 4黏土矿物 10 μm 提取物含量相对于 2 μm 提取物含量的变化率 ROC 分布 Fig. 4Variation ratio histograms of percentage content difference from 10 μm than 2 μm fractions for each clay 高岭石并无此类关系。统计发现如果 2 μm 提取物 中高岭石含量大于 17, 绿泥石含量变化率都发生 了负偏离, 大颗粒高岭石在 10 μm 提取物中提高高 岭石含量的同时压低了绿泥石的含量, 是大颗粒黏 土矿物的主要赋存组分, 如图 2b 和 c 所示, 两个样 品 10 μm 提取物中高岭石含量分别增加了 28 和 34, 绿泥石含量分别减少了 29 和 34, 伊利石 和伊/蒙间层矿物的含量变化极小。采用大颗粒标 准提取黏土矿物对绿泥石含量影响较小, 粒径大于 2 μm 的绿泥石颗粒在一定程度是平衡了大颗粒标 准带来的影响。绿泥石含量发生有效变化的样品 中, 只有绿泥石占主导或不含高岭石的样品中大颗 305 第 5 期解古巍, 等 大颗粒黏土矿物对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影响第 37 卷 ChaoXing 粒绿泥石才会对 10 μm 提取物中绿泥石的含量产 生正偏离的影响, 上述的结果也符合本文在扫描电 镜和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 2. 5提取大颗粒黏土矿物的必要性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自生黏土 矿物在储层孔隙保存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如 较早成岩阶段形成以颗粒包膜或环边、 孔隙衬里等 形式产出的自生绿泥石, 对原始粒间孔隙保存具有 正面效应 [8 -11 ]; 自生高岭石作为长石等不稳定矿物 颗粒溶解和次生孔隙发育的伴生指示矿物, 其对储 层演化也具有正面影响[12 -15 ]。 在生产开发过程中, 储层敏感性产生的内在因 素是由储层岩石中的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所决定。 虽然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通常为 3 ~ 15, 但因其 比表面高、 位于流动系统, 并具有异常活跃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 常常在打开储层后与工作液作用造成储 层工程参数的显著变化, 如渗透率、 润湿性、 孔隙结 构等, 工作液会改变黏土矿物赋存状况导致黏土颗 粒聚集状态发生改变。黏土矿物对储层伤害主要表 现在 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有不同程度的膨胀, 其蜂窝状形态有较高的微孔隙和较强的吸附性; 伊 利石在储层中以丝状分布于孔隙喉道中, 降低了储 集层的渗透率和喉道半径, 丝状体易被流体打碎, 产 生微粒迁移; 绿泥石为富铁的辉绿石, 是典型的酸敏 矿物, 与酸作用会产生二次沉淀, 溶蚀后的残片也会 产生微粒运移。由于高岭石颗粒往往较大, 松散冲 填于储集层中, 在岩石颗粒表面附着不牢固, 当外来 流体或油气层中流体以较高流速流经孔隙通道时, 所产生的剪切力可能使高岭石脱落并随流体在孔道 中发生移动, 在喉道内形成堵塞, 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较大。 对于大颗粒高岭石比较丰富的地区, 如果在开 发过程中使用 2 μm 提取物的黏土矿物含量数据, 会因不真实的黏土矿物含量数据误导开发技术措施 的制定, 弱化储层保护措施力度, 甚至造成直接的储 层伤害, 从而对地层造成伤害, 影响后续的开发效 率, 详细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开展现场试验工作来 评价。 3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在黏土矿物 XRD 分析中, 大颗粒 高岭石矿物存在并明显影响黏土矿物相对含量数 据, 如 10 μm 提取物中高岭石的含量相对于 2 μm 提取物显著增加, 这是 3 ~ 10 μm 粒径的高岭石造 成的。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含量显著降低, 伊利 石含量的变化小且无规律。绿泥石含量整体变化较 小, 大部分未发生有效变化, 少量样品分别发生了明 显的偏离, 与大颗粒高岭石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本次试验发现, 提取小于 10 μm 悬浮溶液才能 更全面、 准确反映样品中黏土矿物组合面貌, 建议对 SY/T 51632010 行业标准中的黏土矿物提取粒径 标准进行修订, 并建议在科研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 地质状况和工作目的, 兼顾非黏土矿物的影响, 审慎 选择黏土矿物的提取粒径标准。在石油天然气勘探 和开发过程中, 黏土矿物的含量数据能否准确反映 地层中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可通过对不 同地区不同层位的大量黏土矿物含量数据汇总研 判, 也可根据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分析, 筛选出大 颗粒黏土矿物赋存区域, 采用大的提取物粒径标准, 更准确地反映地层中黏土矿物的真实面貌。 4参考文献 [ 1]Wilson M D. Inherited Grain- rimming Clays in Sandstones from Eolian and Shelf Environments Their Origin and Control on Reservoir Properties[ M] . Houseknecht D W, Pittman E D, Keller W D F. Origin, Diagenesis, and Petrophysics of Clay Minerals in Sandstones.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47, 1992 209 -225. [ 2]何梦颖, 郑洪波, 黄湘通, 等. 长江流域沉积物黏土矿 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J] . 沉积学报, 2011, 29 3 544 -551. He M Y, Zheng H B, Huang X T, et al.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Yangtze drainage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s[J] .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 3 544 -551. [ 3]黄宝玲, 王大锐. 沉积岩中自生黏土矿物分离提纯方 法的改进[ J] . 岩矿测试, 2001, 20 3 214 -216. Huang B L,Wang D R. An improved for separation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from sedimentary rocks[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01, 20 3 214 -216. [ 4]Suryawanshi R A, Sawant P T, Golekar R B. Clay mineral study in tertiary sediments from Bhatia and Jaigarh Creek, Ratnagiri, M. S. India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s, 2014, 3 2 52 -60. [ 5]Asikainen C A, Francus P, Brigham- Grette J. Sedimen- tology, clay mineralogy and grain- size as indicators of 65ka of climate change from El’ gygytgyn Crater Lake, Northeastern Siberia [J] .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2007, 37 1 105 -122. 405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8 年 ChaoXing [ 6]Hubert F, Caner L, Meunier A, et al. Unraveling complex <2μm clay mineralogy from soils using X- ray diffraction profilemodelingonparticle- sizesub- fractions Implications for soil pedogenesis and reactivity[J] .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12, 97 2 -3 384 -398. [ 7]迟广成, 张泉, 赵爱林, 等. X 射线粉晶衍射仪定量测 量海泡石矿样的实验条件[J] . 岩矿测试, 2012, 31 2 282 -286. Chi G C,Zhang Q,Zhao A L,et 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X- raypowderdiffractionforsepiolite measurement[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2, 31 2 282 -286. [ 8]Ehrenberg S N. Preservation of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in deeply buried sandstones by grain- coating chlorite Examples from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Shelf[J] . AAPG Bulletin, 1993, 77 7 1260 -1286. [ 9]Bloch S, Lander R H, Bonnell L.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deeply buried sandstone reservoirs Origin and predictability[ J] . AAPG Bulletin, 2002, 86 2 301 -328. [ 10] 黄思静, 谢连文, 张萌, 等.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 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 [ J]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1 3 273 -281. Huang S J,Xie L W,Zhang M,et al. ation mechanismofauthigenicchloriteandrelationto preservation of porosity in nonmarine Triassic reservoir sandstones, Ordos Basin and Sichuan Basin, China[J] .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 2004, 31 3 273 -281. [ 11] 兰叶芳, 黄思静, 吕杰. 储层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对孔 隙结构的影响 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 组的研究结果[ J] . 地质通报, 2011, 30 1 134 -140. Lan Y F, Huang S J, L J. Influences of authigenic chlorite on pore structure in sandstone reservoir A case study from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ation in Ordos Basin, China[ J] .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1, 30 1 134 -140. [ 12] 黄思静, 武文慧, 刘洁, 等. 大气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 形成中的作用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 例[ J] .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 28 4 419 -424. Huang S J,Wu W H,Liu J,et al.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porosity by meteoric water during time of subaerialexposureAnexamplefromYanchang ation sandstone of Triassic of Ordos Basin[ J] .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3, 28 4 419 -424. [ 13] 赖兴运, 于炳松, 陈军元, 等. 碎屑岩骨架颗粒溶解的 热力学条件及其在克拉 2 气田的应用[ J]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 2004, 34 1 45 -53. Lai X Y, Yu B S, Chen J Y, et al.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of clastic rock skeleton of particles dissolv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Kela 2 gas field[J] .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 , 2004, 34 1 45 -53. [ 14] 邹华耀, 郝芳, 柳广弟, 等. 库车冲断带巴什基奇克组 砂岩自生高岭石成因与油气成藏[ J] . 石油与天然气 地质, 2005, 26 6 786 -791. Zou H Y, Hao F, Liu G D, et al. Genesis of authigenic kaoliniteandgasaccumulationinBashijiqikeFm sandstone in Kuqa thrust belt[J] . Oil & Gas Geology, 2005, 26 6 786 -791. [ 15] 朱世全, 黄思静, 姚鹏, 等. 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 2 油 层组高岭石胶结与储层评价[ J]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26 1 88 -91. Zhu S Q,Huang S J,Yao P,et al. The kaolinite cementation and reservoirassessmentoftheUpper Triassic Chang - 2 pay set in the Jiyuan region, Shaanxi [ J] .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06, 26 1 88 -91. TheImpactofLargeGrainClayMineralsonX- rayDiffra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lay Minerals XIE Gu- wei1, 2,YE Mei- fang3,HUANG Jing1, 2,WANG Xiao- lin1, 2,NAN Jun- xiang1, 2, REN Zhi- peng1, 2,SHI Xiao- hu1, 2,LIU Na1, 2 1.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Xi’ an 710018,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 Gas Fields, Xi’ a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