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_李春生.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_李春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_李春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_李春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_李春生.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_李春生.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稿日期2019-09-15 基金项目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编号 2017YFC08046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51764014) ,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 室开放基金项目 (编号 Z017024)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20192BAB206018) ,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 (编号 2017M622099) , 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项目 (编号 QNJG2019054) 。 作者简介李春生 (1993) , 男,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钟文 (1983) , 男, 副教授, 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总第 529 期 2020 年第 7 期 金属矿山 METAL MINE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 试验研究 李春生 1, 2 钟文 1, 2, 3 罗建林 4 肖长波 5 宋书亮 6 王俊 7 (1.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2. 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 崇义 341300; 3.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1; 4.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5. 江西中梁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 萍乡 337000; 6.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7.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摘要废弃稀土尾矿堆表现为一种各向异性、 结构无序、 弱胶结或无胶结的特殊地质体, 其入渗规律和破坏模 式与一般土质边坡相比差异较大, 在极端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局部垮塌或滑坡灾害。通过构建两组有无顶端平台的 室内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 在相同的降雨工况等条件下, 对其孔隙水压力、 含水率及内外排水速度进行了监测, 并对 两组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其破坏模式和降雨入渗规律。结果表明 ①有无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 型, 其孔隙水压力、 含水率和排水速度的响应情况不同, 模型B (有顶端平台) 3个值都大于模型A (无顶端平台) , 其响 应也更为敏感; ②顶端平台导致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破坏模式差异较大, 模型A破坏模式较为单一且破坏较小, 只有 坡角产生浅层滑动破坏, 而模型B在坡脚处发生较为明显的浅层滑动破坏的同时, 坡面破坏区域上方会依次往上产 生裂隙, 随着试验的进行, 裂隙进一步与坡脚的浅层破坏区域汇合后, 坡面由下而上依次向下坍塌破坏, 同时模型B 更易于产生边坡破坏。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相符合, 可为类似试验和有效防治废弃稀土尾矿堆局部垮塌、 滑坡等灾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浅层滑动坍塌破坏浸润线 中图分类号X7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250 (2020) -07-066-09 DOI10.19614/ki.jsks.202007010 Test Study on Rainfall Infiltration Law and Failure Model of Waste Rare Earth Tailings Li Chunsheng1, 2Zhong Wen1, 2, 3Luo Jianlin4Xiao Changbo5Song Shuliang6Wang Jun7 (1. 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2. Chongyi Zhangyuan Tungsten Co., Ltd., Chongyi 341300,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 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4. 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5. Jiangxi Zhongliang Blasting Engineering Co., Ltd., Pingxiang 337000, China; 6.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7.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Disaster Dynamics and Control,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bstractThe abandoned rare earth tailings pi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anisotropic,structurally disordered,weakly cemented or non-cemented special geological body. The infiltration and failure mod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gen⁃ eral soil slopes in extreme rainfall conditions. It is easy to produce local collapse or landslide hazard. Two sets of indoor abandoned rare earth tailings pile models with or without top plats were constructed,and the pore water pressure,water content,internal and external drainage speed under the same rainfall conditions of the models are tested. Besides that,nu⁃ 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failure mode and rainfall infiltration law.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model of the abandoned rare earth tailings pile with or without the top plat has different response to pore water pres⁃ Series No. 529 July2020 66 ChaoXing sure,water content and drainage speed. The three values of model B(with top plat)are larger than the ones of model A (without top plat) ,and its response is also more sensitive. ②The top plat leads to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abandoned rare earth tailings model.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model A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the damage is small,only the slope angle produces shallow sliding damage,while the model B occurs at the foot of the slope. The obvious shallow sliding failure is accompanied by crack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failure area. As the test progresses,the frac⁃ ture further merges with the shallow damage area of the slope foot,and the slope surface goes down from bottom to top. The collapse is destroyed,and the model B is more prone to slope damag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l test results. The above study results can pr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for similar test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ocal collapse and landslide of abandoned rare earth tailings. KeywordsWaste rare earth tailings heap, Rainfall infiltration, Shallow slide, Collapse damage, Saturation line 离子型稀土因富含世界上较为短缺的中型和重 型稀土元素, 是我国重要的保护型开采矿种之一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1世纪初期, 以堆浸、 池浸工艺 为代表的掠夺式开采导致离子型稀土产区遗留下了 大量废弃稀土尾矿堆。在人工堆积、 浸矿侵蚀和风 化营力等因素的影响下, 废弃稀土尾矿堆表现为一 种各向异性、 结构无序、 弱胶结或无胶结的特殊地质 体 [5-6], 其入渗规律和破坏模式与一般土质边坡相比 差异较大, 在极端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局部垮塌或 滑坡灾害, 是离子型稀土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的 重大安全隐患。 近年来, 诸多学者在稀土的力学性质和渗透规 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黄广黎等 [7]、 李永欣 等 [8]分别通过对重塑的稀土试样进行核磁共振成像 试验和三轴强度的测试试验, 对浸矿溶液在浸矿前 后的重塑稀土试样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进 行了研究; 同时为了了解离子型稀土在浸矿过程中, 其浸矿效果与矿体渗透性之间的关系, 利用自制的 装置进行了浸矿过程中稀土渗透系数测定试验, 研 究了离子型稀土矿在浸矿时离子交换条件下渗透系 数的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罗嗣海等 [9]通过研究室 内柱浸试验来研究稀土在渗流过程中的渗透性变化 规律, 并对比原矿和筛分样的渗透系数变化, 探讨了 浸矿过程中离子型稀土的渗透系数变化机理。王观 石等 [10]通过陡坡开采矿块的现场试验, 研究了裸脚 式稀土矿山的原地浸矿渗流过程及其引起的边坡变 形规律, 研究表明, 坡度不同的陡坡在原地浸矿前期 注液强度过大后, 引发的坡体破坏模式不同。以上 研究成果较好地丰富了当前对离子型稀土矿体物理 力学性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但对于废弃稀土尾 矿堆的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尚缺乏有针对性的 研究。 对于 Geo-studio 软件数值模拟, 杨煜等 [11]采用 Geo-studio软件建立了含软弱夹层土坡数值计算模 型, 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拟定大雨、 暴雨及 大暴雨 3种强降雨条件, 开展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含 软弱夹层土坡的渗流特性研究, 得到了降雨等级与 湿润前锋的发展速率关系; 苗作华等 [12]利用 Geo- studio 软件的渗流有限元法和蒙特卡洛法, 通过建 立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某矿山排土场坡体渗流 模型, 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入渗作用下排土场坡 体的稳定性变化规律; 郁舒阳等 [13]采用 Geo-studio 软件中的Seep/w和Slope/w模块, 分析了4种不同降 雨模式条件下, 坡体浅层及深层滑动面的渗流特性 变化规律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上述研究表 明 Geo-studio 软件在坡体降雨入渗研究方面运用 较为广泛, 但在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中的运用案例 较少。 本研究通过构建两组有无顶端平台的室内废弃 稀土尾矿堆模型, 在相同的降雨工况等条件下, 对其 孔隙水压力、 含水率及内外排水速度进行监测, 并运 用Geo-studio软件对两组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 研 究其降雨入渗规律和破坏模式, 为有效防治废弃稀 土尾矿堆局部垮塌、 滑坡等灾害提供参考。 1室内试验监测系统 本研究室内试验监测系统由三大主体系统构 成 ①用以模拟自然降雨的降雨模拟系统, 降雨模拟 系统主要是利用水泵将水送入降雨管路, 再通过可 调控出水大小的雾化喷头模拟自然降雨; ②用以构 建废弃稀土尾矿堆的主体模型系统, 堆积废弃稀土 尾矿堆的试验箱; ③监测及数据采集系统, 包括试验 过程录像的摄像头、 埋入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中的 传感器等。由3个主体系统组成的室内试验监测系 统结构如图1所示。 1. 1降雨模拟系统 降雨模拟系统包括降雨装置及供水装置, 降雨 装置包括喷头、 金属支架和流量计; 供水装置由水 泵、 水箱、 给水管和水阀构成。其中降雨装置的喷头 由金属材质制成, 单个喷头降雨区域直径可达20~ 60 cm; 金属支架主要功能为调节降雨高度, 由铝合 2020年第7期李春生等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67 ChaoXing 金管制成, 调节高度范围为1.5~2 m; LZB-4WB型、 LZB-3WB 型玻璃转子流量计的水流速测量范围分 别为25~250 mL/min与10~100 mL/min。供水装置 由水泵、 水箱、 给水管和水阀构成, 其中水泵型号为 HGL-128 型水泵, 为降雨装置提供稳定压力, 流量 范围为 0~25 L/min, 扬程为 0~5 m; 水箱用以储水 供应水源, 长方体水箱尺寸长宽高为 1 m0.5 m1 m, 玻璃材料, 厚度为12 mm; 给水管选用塑胶 管; 水阀安装在出水口处, 用以分流调控并控制压 力。 1. 1. 1降雨强度准确性监测 本研究降雨强度准确性监测的主要思路是利用 固定容积的容器监测实际降雨强度, 并与标定数值 进行对比, 以此来达到判断降雨强度稳定性的目的。 容器采用长宽高均为30 cm的水箱 [14], 控制流量计流 量从 15 mL/min 开始, 每次模拟时长为 30 min 的降 雨, 标定试验共进行8次, 每次流量计流量依次增加 15 mL/min, 即第8次试验达到120 mL/min。降雨强度 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3次试验测量结果的均方根误 差分别为0.018 75、 0.027 5和0.022 5, 对其平均值的 线性拟合结果为 y 0.035 42x - 0.036 9,(1) 式中,x为控制流量计流量, mL/min;y为降雨强度, mm/min。可见, 两者线性拟合效果较好。 1. 1. 2降雨均匀性监测 采用均匀布设量筒的方法来测定模型降雨的均 匀性, 并通过各测点量筒的雨水积雨量和均匀性公 式进行计算。目前我国模拟降雨均匀性系数k一般 要求大于0.8,k值可进行如下计算 k 1 -∑ i 1 n ||xi- x nx ,(2) 式中,k为均匀系数;xi为测点i的雨量, mL;x为各测 点平均雨量, mL;n为测点数, 个 [15]。 本研究将3个完全相同的量筒均匀布设在模型 降雨区底部同一高度位置, 分别监测 25 mm/h、 45 mm/h和65 mm/h的3组降雨强度的均匀性, 每组降雨 时间均为0.5 h。监测结果如表2所示, 不同降雨强度 的均匀性系数分别为 0.85、 0.85和 0.87, 降雨均匀性 满足试验要求。 1. 2主体模型系统 本研究自主设计的实验箱长宽高分别为 160 cm、 80 cm、 120 cm, 为了能够直接从外部清晰观测裂 隙发育以及侧边渗流状况, 槽体模型材料使用有机 玻璃, 厚度为 1 cm。为了减小边界效应, 需要在其 内部贴防护膜, 同时槽体模型内部底层设有混凝土 板, 用以模拟较为密实的原生坡体。模型箱坡比为 0.5 ∶ 0.34, 并在其前方开设排水槽, 宽度为1 cm。 1. 3监测及数据采集系统 监测及数据采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装置和连接 装置两部分。其中, 数据采集装置由传感器与摄像 头组成, 型号为CYY2, 高1.6 cm, 直径3 cm, 测量范围 金属矿山2020年第7期总第529期 68 ChaoXing 为0~10 kPa。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在文中用P表示, 如P1表示为1号位置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率 传感器型号为 PHTS, 测量范围为 0~100, 分辨率 为0.1, 准确度为2, 两种传感器均由DC24 V电 池供电。本研究将含水率传感器计表示为M, 如M1 表示为 1 号位置的含水率传感器。摄像头型号为 ZION-ipc8000DC1 型摄像头, 最高像素为 1 280 720。 1. 3. 1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标定 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通常采用气动活塞式压力计 进行标定, 传感器在标定前需要放在清水中煮沸一 段时间, 排除传感器内部空气 [16]。本研究利用长宽 高均为 30 cm 的水箱对孔隙水压力传感器进行标 定。将待标定传感器置于水箱底部, 每次提高水位 3 cm, 时间间隔为5 min, 重复进行14次。将传感器 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如图2 (a) 所示, 采集 数据与实际值线性一致, 证明设备具有良好的准确 性。 1. 3. 2含水率传感器标定 测量含水率各异的均匀土样中的输出电压, 并 分别计算样本体积含水率, 得到电流和含水量之间 的回归曲线 [17]。如图2 (b) 所示, 含水率传感器监测 值与标定曲线较为接近, 说明采用回归曲线函数计 算含水率具有可行性。 2室内模型试验 2. 1室内试验 2. 1. 1试验材料 本研究试验主要是模拟有无顶端平台的废弃稀 土尾矿堆在降雨条件下, 研究其降雨入渗变化规律 及破坏模式的差异。试验的尾矿堆模型表层为取自 于赣南某稀土矿浸矿后的废弃尾矿, 其物理参数如 表3所示。试验中原生坡体结构较为致密, 渗透性较 低, 故试验中用混凝土板代替。为减少试验过程中 废弃尾矿堆的边界影响, 在模型装置内壁贴有防护 膜。 2. 1. 2试验方案 本研究进行两种有无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 堆模型试验, 其中一种为坡顶没有顶端平台的废弃 稀土尾矿堆模型A, 另一种是模型坡顶拥有顶端平台 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B。两种废弃稀土尾矿堆模 型的坡角为34。利用雾化喷头模拟降雨, 降雨强度 控制为45 mm/h。在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搭建完成 后进行透水处理, 并排水固结, 24 h后进行试验。确 保两种模型坡面降雨入渗厚度即模型表层厚度相 同, 坡角大小相同和传感器埋设位置相同。两种模 型的试验方案如表4所示, 两种模型及传感器埋设位 置如图3所示。 2. 2数值模拟试验 本研究采用 Geo-Studio 软件的 SEEP/W 模块进 行数值模拟, 该模块可以对二维稳定或非稳定、 饱和 或非饱和的地下水运动问题进行模拟 [18]。利用 SEEP/W模块构建有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 型A和无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B, 分别对 降雨入渗过程中两种模型的浸润线、 孔隙水压力和 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和数据采集, 通 过对比两种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 并对室内模拟试 验结果进行验证。数值模拟所用材料的物理属性参 2020年第7期李春生等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69 ChaoXing 数如图4所示。 3试验结果及分析 3. 1室内试验结果及分析 在降雨入渗作用下, 尾矿堆的内摩擦角与抗剪 强度会随着土颗粒水膜的增厚而降低, 颗粒间的吸 引力也因此而降低。因此在降雨量累积达到一定程 度时, 通常都会发破坏。在试验过程中, 模型A先在 坡脚处出现浅层滑动破坏, 且破坏区域扩展缓慢, 随 着试验的进行, 破坏区域变化不大, 直到180 min才 增加一条裂隙 (图5 (a) ) 。模型B在坡脚处发生较为 明显的浅层滑动破坏, 同时坡面破坏区域上方会依 次往上产生裂隙, 随着试验的进行, 裂隙进一步与坡 脚的浅层破坏区域汇合后, 模型由下而上依次向下 发生坍塌破坏, 在180 min时刻已经产生多条贯穿性 的大裂隙 (图5 (b) ) 。且两种模型在同一时间, 模型 B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模型A。试验表明, 由于两个模 型的形状差异, 导致其破坏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金属矿山2020年第7期总第529期 70 ChaoXing 模型A、 B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如图6所示。在 降雨过程中, 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坡脚处的孔隙水 压力增长较为明显, 说明坡体的雨水入渗速度较快, 且模型坡脚处孔隙水压力 (P3) 最先达到饱和状态, 坡 体上部的孔隙水压力 (P1) 最后达到饱和。模型B在 P1和P2处的孔隙水压力比模型A更早达到正值并出 现快速增长现象, 这是因为模型B顶部有平台, 模型 整体近似于梯形, 上表面的存在加强了模型的集水 能力, 减少了水流入渗路径, 同时平台上的雨水直接 入渗坡体, 导致模型B的孔隙水压力更大, 且更快达 到饱和。模型A、 B在最初的浅层滑动破坏模式时,P1 的孔隙水压力大小基本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对于埋 设较深的P1而言, 雨水入渗到该位置需要一定的时 间。但是P1附近发生破坏时,P1处的孔隙水压力为 正值, 随着破坏向上部延伸,P1处孔隙水压力逐渐趋 于稳定。上述现象表明 废弃稀土尾矿堆的破坏过 程对孔隙水压力会造成影响, 孔隙水压力会在破坏 前达到最大值, 之后基本保持稳定。 模型A、 B的含水率变化特征如图7所示。在降 雨过程中, 两种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的含水率变化 规律总体相近, 均是先快速增大, 后基本达到饱和。 但两种模型对于含水率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模型B 的含水率传感器响应都要快于模型A。在M1和M2位 置入渗大于排水时数值增加较快, 当入渗与排水平 衡后, 进入了稳定状态;M3位置的含水率前期由于埋 设较深处于短暂稳定状态, 随着模型破坏的发展, 含 水率逐渐增大, 当破坏临近M3时, 含水率趋于一个新 的稳定状态。 上述分析表明 有无顶端平台废弃稀土尾矿堆 模型的含水率变化情况不同, 具有顶端平台模型的 降雨入渗变化更为明显, 废弃稀土尾矿堆也更快产 生破坏。 模型A、 B的排水速度变化特征如图8所示。由 图8可知 降雨对不同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的影响大 致相同, 均是较快出现内部排水, 持续降雨时, 模型 逐渐产生破坏并出现表面径流, 表面排水速度逐渐 上升, 内部排水速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这是因为 是在试验过程中, 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不断破坏, 导 致内部渗透与表面径流同时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表 面径流路径的影响, 使得排水速度表现为上下波动 变化。有无顶端平台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的排水速 度变化规律也存在差异, 由于模型B在顶部有平台, 所以早期内部排水速度较大, 持续降雨使得尾矿堆 逐渐产生破坏, 表面径流带走大量降雨, 使得模型B 内部排水速度降低, 故试验进行到一定时间后, 模型 A的内部排水速度大于模型B。 3. 2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利用GEO-Slope软件进行了两种废弃稀土尾矿 堆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9可 知 试验过程中两种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的浸润线 2020年第7期李春生等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71 ChaoXing [1] [2] [3] [4] [5] [6] 变化情况存在差异, 在前2 h时段, 两种模型的浸润 线变化情况大致相同。但在2 h后, 模型B的浸润线 变化明显比模型A快, 尤其在3 h时, 两种模型的浸润 线所处位置明显不同, 模型B的浸润线位置要比模型 A高出很多。总体来说, 两种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的 浸润线位置都是向上变化, 但模型B变化速度更快, 这说明模型B降雨入渗更快。 本研究数值模拟对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提供了验 证, 即验证了模型B坡顶拥有顶端平台, 上表面的顶 端平台加强了模型的集水能力, 平台上的雨水直接 入渗坡体, 同时也减少了水流入渗路径, 导致有顶端 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更容易发生破坏等相关 分析的准确性。 4结论 (1) 两种废弃稀土尾矿堆在试验中, 其孔隙水压 力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在降雨条件下相似, 都是先 快速增大, 后趋于稳定; 两种废弃稀土尾矿堆都较快 出现内部排水现象。持续降雨时, 废弃稀土尾矿堆 逐渐产生破坏并出现表面径流, 表面排水速度逐渐 上升, 内部排水速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废弃稀土 尾矿堆破坏对孔隙水压力会造成影响, 孔隙水压力 会在破坏前达到最大值, 并在破坏发生后逐渐降低。 但具有顶端平台的模型B的孔隙水压力、 含水率和排 水速度更大, 变化更为敏感。 (2) 试验过程中, 有无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 堆模型, 其破坏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模型A坡角只有 一些较小的浅层破坏, 且模型破坏区域扩展缓慢; 模 型B在坡脚处发生较为明显的浅层滑动破坏, 同时坡 面破坏区域上方会依次往上产生裂隙, 随着试验的 进行, 裂隙进一步与坡脚的浅层破坏区域汇合后, 模 型由下而上依次向下产生坍塌破坏, 导致模型整体 产生大规模破坏。在同一时刻, 模型B破坏程度明显 比模型A大, 且模型B更快产生破坏。总而言之, 有 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B在持续降雨条件 下, 更容易导致破坏。 (3)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试验和有效防治废弃稀 土尾矿堆局部垮塌、 滑坡等灾害提供必要的借鉴。 建议采用堆浸和池浸工艺浸矿后的废弃稀土尾矿堆 积成无顶端平台的尾矿堆, 同时可在废弃的稀土尾 矿堆上开挖沟槽, 进行引流排水, 在连续降雨天气和 强降雨季节要做好安全预防措施, 减少安全事故的 发生。 参 考 文 献 位振亚, 罗仙平, 梁健, 等.南方稀土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 术进展 [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8, 48 (4) 106-110. Wei Zhenya, Luo Xianping, Liang Jia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land in southern rare earth mine [J] .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 48 (4) 106- 110. 陈荣军, 廖伟成, 张耀平, 等.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5, 45 (4) 111-115. Chen Rongjun, Liao Weicheng, Zhang Yaoping, et al. Slope stabili⁃ ty analysis of an ionic rare earth mine [J] .Nonferrous Me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 45 (4) 111-115. 钱九红, 李国平.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 [J] .稀有金属, 2003, 27 (6) 813-818. Qian Jiuhong, Li Guoping.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Rare Earth In⁃ dustry in China [J] . Chinese Journal of Rare Metals, 2003, 27 (6) 813-818. 古德生, 李夕兵.现代金属矿床开采科学技术 [M] .北京 冶金工 业出版社, 2006 170-171. Gu Desheng, Li Xibing.Modern Metal Deposit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6 170- 171. 潘洋, 冯秀娟, 马彩云, 等.基于GIS的离子型稀土堆浸尾矿区 稀土分布研究 [J] .稀土, 2015, 36 (3) 9-13. Pan Yang, Feng Xiujuan, Ma Caiyu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weathered crust rare earth tailing based on GIS [J] . Chinese Rare Earths, 2015, 36 (3) 9-13. 卢慧中, 梁音, 曹龙熹, 等.赣南稀土尾矿堆积区水土流失规 律初探 [J] .土壤, 2015, 47 (2) 387-393. Lu Huizhong,Liang Yin,Cao Longxi,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aw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gannan rare earth tailings accumu⁃ 金属矿山2020年第7期总第529期 72 ChaoXing [7] [8] [9] [10] [11] [12] [13] lation area [J] . Soils, 2015, 47(2) 387-393. 黄广黎, 王晓军, 李永欣, 等.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矿样力学特 性演化规律 [J] .金属矿山, 2018 (2) 50-55. Huang Guangli,Wang Xiaojun,Li Yongxin, et al. Evolution law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in the ion-type rare earth leaching proces [J] .Metal Mine, 2018 (2) 50-55. 李永欣, 王晓军, 肖伟晶, 等.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渗透性变化 规律研究 [J] .金属矿山, 2017 (8) 104-108. Li Yongxin, Wang Xiaojun, Xiao Weijing, et al. Study on variation regularity of permeability in leaching process of ion-type rare earth ore [J] .Metal Mine, 2017 (8) 104-108. 罗嗣海, 黄群群, 王观石, 等.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中渗透性变 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 44 (2) 95- 99. Luo Sihai,Huang Qunqun,Wang Guanshi,et al. Permeability change rule of ion-adsorption rare-earth in ore leaching process [J] .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 44 (2) 95-99. 王观石, 罗嗣海, 胡世丽, 等.裸脚式稀土矿山原地浸矿渗流过 程及边坡变形 [J] .稀土, 2017, 38 (3) 39-50. Wang Guanshi, Luo Sihai, Hu Shili, et al. Seepage process and slope deation of barefoot type rare earth mine in-situ leaching [J] . Chinese Rare Earths, 2017, 38 (3) 39-50. 杨煜, 何忠明, 王保林, 等.不同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土坡 渗流特性数值分析 [J] .矿冶工程, 2018, 38 (3) 15-19. Yang Yu, He Zhongming, Wang Baolin,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for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lope with weak intercalations un⁃ der different rainfall conditions [J] .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 neering, 2018, 38 (3) 15-19. 苗作华, 陈沛, 王巧稚, 等.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排土场边坡 渗流可靠度研究 [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9, 48 (4) 1-4. Miao Zuohua, Chen Pei, Wang Qiaozhi, et al. Study on reliability of seepage flow in dumping site slope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conditions [J] . Industrial Minerals Processing, 2019, 48 (4) 1-4. 郁舒阳, 张继勋, 任旭华, 等.降雨类型对浅层深层滑坡渗流及 稳定性的影响 [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 36 (3) 123-127. Yu Shuyang, Zhang Jixun, Ren Xuhua,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2020年第7期李春生等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73 ChaoXing [14] [15] [16] [17] [18] rainfall patterns on seepage and stability of shallow and deep land⁃ slides [J] .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2018, 36 (3) 123-127. 李有林.水箱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0, 36 (4) 229-232. Li Youlin.Basic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tank model [J] . Gans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2000, 36 (4) 229-232. 谢妮, 王钊, 邓卫东, 等.非饱和土边坡的监测和人工降雨 试验 [J]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8, 41 (2) 81-85. Xie Ni, Wang Zhao, Deng Weidong, et al.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tests on unsaturated soil s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