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_巩泽文.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_巩泽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_巩泽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_巩泽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_巩泽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_巩泽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7 卷 第 4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7 No.4 2019 年 8 月 COAL GEOLOGY 2.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coalbed methane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is slow. The main problems are low drilling efficiency, serious cementing leakage, long fracturing transation period and low single well production in the block. Objectively uat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coalbed methane is very im- portant for coalbed methane in the future. The coalbed thickness, coal body structure, reservoir pressure, gas content and permeability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combining with the past drilling, fracturing and drainage practices. It is proposed that directional wells are the main of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the coalfield. The coal seam M18 which has simple structure, good coal structure, high gas content, stable coal seam and thicker than 3 m is developed by hori- zontal wells. The seams M25 and M29, M78 and M79 which have simple structure, high gas content, stable coal seam and less than 5 m interval are developed by interlayer horizontal wells. The technology of air downhole hammer is adopted in the missing section. The technology of screw compound drilling is adopted in non-leakage well section. The variable density cement slurry and anhydrous calcium chloride are used in cementing. Multistage fracturing of composite bridge plug ation is used in vertical and directional wells. Tubing-driven hydraulic sand blasting perforation fractur- ing technology is used in horizontal wells. The technology of combined layer drainage and stratified pressure control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block. A set of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Duijiangnan minefield is ChaoXing 2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ed,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Duijiangnan mine field; Guizhou Province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提出“气化贵州”的目标, 要把煤层气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在全省建立 23 个煤层气开发示范基地[1-3],近几年,贵州煤层 气开发显著提速,尤其是六盘水、毕节地区勘探速 度加快, 同时煤层气开发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贵州西南能投钻井 130 口,排采 72 口,单井平均日 产气 396 m3,大于千方仅 6 口,而织金单井日产高 达 2 8003 000 m3。织金煤层气的成功开发[4-5],给 出了贵州煤系“煤层数量多,单层薄”特殊地质条件 下的煤层气开发方向;不同地质条件必须采取针对 性的开发技术,技术不同效果不同。对江南煤矿为 响应政府号召,发展地方经济,逐年加大对煤层气 开发的投入,井田现有煤层气井 12 口,10 口井已 改造完毕,即将进入排采阶段,煤层气开发处于起 步阶段,缺乏系统的钻完井工艺来指导井田煤层气 开发,严重影响煤层气开发的进度,面对井田丰富 的资源,亟需对井田煤层气资源特征有一个系统的 认识,并合理的评价适合井田地形和地质特点的煤 层气开发技术,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近年来井田 煤层气开发成果和勘探报告为基础,结合贵州六盘 水钟 1-8-6 丛式井组和山西赵庄井田水平井开发成 功的经验[6-8],总结形成了适合对江南井田特殊地质 条件下的煤层气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为井田乃至全 省范围内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 地质概况 对江南煤矿位于贵州省大方县西南部, 大地构造 位于扬子准地台一级单元黔北台隆二级单元遵义 断拱三级单元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四级单 元[9],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为“黔中隆起”腹域地。 主体处于大方背斜与落脚河向斜之间, 总体为倾向北 西的单斜构造井田, 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井田东部和 西部构造差异较大, 东部断层发育, 西部构造较为简 单图 1。区内煤层气总资源量 364 247 万 m3[9],地 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3l、 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茅草铺 组T1m,第四系Q,其中,茅口组、长兴组、 夜郎组和茅草铺组岩性主要以石灰岩和泥灰岩 为主,龙潭组由泥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 质粉砂岩及煤层组成, 煤层主要出露于断层带东 南侧。 图 1 对江南井田构造纲要图 Fig.1 Tectonic outline of Duijiangnan mine field 2 煤层特征 对江南井田含煤地层为龙潭组,为一套海陆交 互相、多旋回沉积组成的含煤岩系,煤层镜质体最 大反射率为 2.453.16,为无烟煤,含煤 1636 层,平均27 层图2,其中 M18、M29、M51、M78 为 本井田的可采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89 m、1.30 m、 1.26 m、1.62 m,其中 M78 为全区基本可采的较稳 定煤层;M18、M29、M51 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 层。M17、M25、M43、M63、M72、M73、M74、 ChaoXing 第 4 期 巩泽文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 21 M79 为层位较稳定的不可采煤层。其他煤层厚度、 结构变化较大,多相变为炭质泥岩,均属不可采的 不稳定煤层。 图 2 对江南井田煤层发育特征图 Fig.2 Coal seam Characteristic map of Duijiangnan mine field 2.1 煤体结构 受井田构造的影响,对江南井田各煤层均遭到 不同程度的破坏, 通过对井田 12 口煤层气井煤岩心 数据统计分析表 1, M25、 M29、 M51、 M72、 M73、 和 M74 煤层中,原生结构煤平均占比 12,碎裂煤 平均占比 65,碎粒煤平均占比 15,糜棱煤平均 占比 8,以碎裂煤为主;M17、M18、M63、M78 和 M79 煤层中,原生结构煤平均占比 7,碎裂煤 平均占比 44,碎粒煤平均占比 43,糜棱煤平均 占比 6,以碎裂煤和碎粒煤为主,煤体结构整体利 于储层的增产改造。 2.2 储层压力 根据钟玲文[10]关于煤储层压力类型划分标准, 对井田 6 口煤层气参数井的 4 层主力煤层注入/压降 试井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 2,M18 煤储层压 力梯度为 0.931.43 MPa/hm,M29 煤储层压力梯度 为 0.961.45 MPa/hm,M51 煤储层压力梯度为 0.871.75 MPa/hm , M78 煤 储 层 压 力 梯 度 为 0.731.18 MPa/hm,分析井田钻井和测井资料,井 田断层发育,煤层受构造影响较大,导致储层压力 梯度波动较大,通过对钻遇断层井分析,断层大多 发育在 M78 和 M79 煤层,对上部煤层影响较小, 导致储层压力梯度随着埋深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 图 3。 2.3 含气量 对井田12口煤层气井4层主力煤层等温吸附和 含气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 3 和表 4, M18 煤层空 气干燥基 Langmuir 体积为 26.8034.61 cm3/g, Langmuir 压力为 2.102.42 MPa;M29 煤层空气干 燥基 Langmuir 体积为 24.7233.35 cm3/g;Langmuir 压力为 2.212.31 MPa;M51 煤层空气干燥基 Langmuir 体积为 31.0036.31 cm3/g;Langmuir 压力 为 1.992.40 MPa;M78 煤层空气干燥基 Langmuir 体积为 25.7036.26 cm3/g;Langmuir 压力为 2.64 2.85 MPa。含气量测定依据 GB/T 195592008煤 层气含量测定方法执行,取心过程中个别井提心 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导致前期损失量估算偏低, M18 煤气含量为 7.8715.83 m3/t, M29煤气含量为 10.63 表 1 对江南井田钻孔揭露煤层煤体结构统计表 Table 1 Data table of coal body structure exposed by drilling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各煤层煤体结构占比/ 煤体结构 M17 M18 M25 M29 M51 M63 M72 M73 M74 M78 M79 原生结构 6 6 13 12 13 16 10 10 10 5 2 碎裂结构 35 55 65 70 67 30 70 60 60 50 50 碎粒结构 56 36 20 15 16 40 10 15 15 40 42 糜棱结构 3 3 2 3 4 14 10 15 15 5 6 ChaoXing 2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图 3 对江南井田煤层压力梯度与埋深关系图 Fig.3 Relation diagram of coal seam pressure gradient and buried depth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17.21 m3/t, M51 煤 10.7118.96 m3/t, M78 煤 13.68 18.86 m3/t,煤层整体气含量较高。气含量主要受煤 层顶底板岩性和埋深影响,首先,井田煤层顶底 板岩性为泥岩或者砂质泥岩,对煤层气封闭性好, 其次,煤层埋深较大,煤层热演化程度高,并且, 井田气含量随着埋深增加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图 4。 2.4 储层渗透率 煤层气的生产主要是通过排水降压使吸附在煤 基质内表面的煤层气解吸,经扩散、渗流方式运移 到井筒而产出。煤储层渗透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煤 层气的产出速率和煤层气井的产气历程,而渗透率 是反映储层渗透性的关键参数。 根据康永尚等[11]渗透率划分标准,对井田 6 口 煤层气井 4 层主力煤层注入/压降试井测试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表 5,M18、M29、M51 和 M78 煤层 均为低渗透性储层,其中,M18 煤层渗透率为 0.030.0810-3 μm2,M29 为0.0090.110-3 μm2, M51 为0.0360.0610-3 μm2,M78 为0.040.09 10-3 μm2。分析岩心和交叉偶极子地应力测井数据, 造成煤层低渗的主要原因有 2 个方面 ① 煤系水平 ﹥﹥最大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垂向主应力,属于 表 2 对江南井田煤储层压力数据表 Table 2 The pressure of coal reservoir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井号 深度/m 煤层编号 压力/MPa 压力梯度/MPahm-1 压力类型 DJN-01 309.8 4.43 1.43 高压 DJN-09 401.0 M18 4.21 1.05 高压 ZK2602 315.6 4.56 1.45 高压 DJN-09 432.0 M29 4.13 0.96 正常压力 ZK2602 361.4 6.31 1.75 高压 DJN-06 527.5 M51 4.61 0.87 低压 ZK2602 455.0 5.36 1.18 高压 DJN-06 617.9 6.13 0.99 正常压力 DJN-09 570.3 5.03 0.88 低压 V2 592.2 4.69 0.79 低压 V1 588.8 M78 4.31 0.73 低压 表 3 对江南井田煤层等温吸附数据表 Table 3 Data table of coalbed isothermal adsorption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煤层号 测点数 Langmuir 体积 VL/cm 3g-1 Langmuir 压力 pL/MPa M18 5 26.8034.61/29.88 2.102.42/2.20 M29 2 24.7233.35/29.04 2.212.31/2.26 M51 3 31.0036.31/33.37 1.992.40/2.21 M78 6 25.7036.26/31.22 2.642.85/2.76 注26.8034.61/29.88 表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其他数据同。 表 4 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含量测试结果数据表 Table 4 Data table of coalbed methane content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煤层号 测点数 埋深/m 空气干燥基气含量/m3t-1 M18 8 414475 7.8715.83/12.01 M29 3 437461 10.6317.21/13.84 M51 3 486542 10.7118.96/16.12 M78 6 583631 13.6818.86/17.09 注7.8715.83/12.01 表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其他数据同。 ChaoXing 第 4 期 巩泽文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 23 逆断层应力模型, 地层受到挤压, 渗透率降低; ② 井 田应力梯度为 2.32.6 MPa/hm,属高地应力,构造 应力高值区煤体结构变形强,渗透率降低。 图 4 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Fig.4 Relation diagram of coalbed methane content and buried depth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表 5 对江南井田煤储层渗透率数据表 Table 5 Data table of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n Dui- jiangnan mine field 井号 深度/m 煤层 渗透率/10-3 μm2 ZK2602 291.4 0.03 DJN-01 309.8 0.07 DJN-09 401.0 M18 0.08 ZK2602 315.6 0.009 DJN-09 432.0 M29 0.10 ZK2602 361.4 0.036 DJN-06 527.5 M51 0.06 ZK2602 455.0 0.04 DJN-06 617.9 0.09 DJN-09 570.3 0.07 V2 592.2 0.07 V1 588.8 M78 0.09 3 煤层气开发技术 3.1 钻井井型 目前, 地面煤层气开发方式主要有地面垂直井、 丛式井、水平对接井、多分支水平井等方式。受地 形条件、地质条件和储层特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同 的开发方式适应条件差异很大[12-14]。对江南井田主 采煤层总体较薄,煤层层数较多,煤体结构以碎裂 结构为主,井田构造西部较为简单,东部较为复杂, 在构造发育区开发煤层气风险较大,因此,井田煤 层气开发区域主要以西部为主,井田地形以山峦和 斜坡为主,平地较少,综合考虑井田地形地质特征, 煤层气开发应以丛式井为主图 5,水平井开发为 辅,由于地形及交通限制,结合煤储层特征和孔壁 安全性,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尽量控制在 600800 m, 井田丛式井开发借鉴贵州六盘水钟 1-8-6 丛式井组, 井组 6 口井单井日产气量达 1 200 m3[6];水平井开 发借鉴山西赵庄井田,单井日产量达 5 100 m3[7-8], 井田水平井煤层气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 构造简单, 煤体结构好,气含量高,煤层稳定且单层厚度大于 3 m 的区域如 M18 煤层,为增大改造体积,提高 抽采效率,采用水平井开发方式抽采煤层气;构造 简单,气含量高,煤层稳定,单层厚度大于 1 m, 小于 3 m 的区域, 煤层之间距离小于 5 m如 M25 煤和 M29 煤,M78 煤和 M79 煤,可以采用层间 水平井煤层气抽采方式图 6,运用定向射孔技 术对上下煤层进行压裂改造,目标层厚度得到有 效叠加,解决了井田薄煤层水平井开发成本高的 问题。 图 5 丛式井开发井型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development well type for cluster wells 图 6 层间水平井煤层气开发井身结构示意图 Fig.6 Shaft structure sketch of horizontal well CBM devel- opment between coal seams 3.2 钻井工艺 对江南井田第四系Q、茅草铺组T1m、夜郎 组T1y、长兴组P3c地层,由于灰岩地层发育,岩 溶裂隙较多,采用泥浆钻井,漏失较为严重,严重影 响钻井效率。 空气潜孔锤钻进不需要钻井液, 通过空 ChaoXing 2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压机对井底输送高压空气, 高压空气携带岩屑返出地 面[8-10],并且具有钻进效率高、储层伤害较小、对环 境污染小的特点,解决了井田地层漏失问题。 对于龙潭组P3l地层, 采用螺杆复合钻进技术, 有效提升钻井机械钻速,缩短建井周期,有效控制 井斜,提高建井质量。复合钻进的实质是钻机动力 头或转盘与孔底动力钻具同时驱动钻头工作,复合 钻进模式下,螺杆马达转子与定子同时以不同的速 度作同向旋转运动,钻头转速近似为钻机动力头转 速与螺杆马达转速的数值叠加,钻头高转速切削地 层,与常规水钻相比,钻井效率可提高 35 倍。 3.3 固井工艺 地层沉积过程中,不同岩性地层之间存在一个 层界面,界面处胶结程度较低,同时,界面地层相 比上下岩层,抗拉强度较低,在地应力一定的条件 下,抗拉强度决定了破裂压力大小,与破裂压力呈 正比关系。井田范围内煤层顶部抗拉强度 1.291.41 MPa,煤层底板抗拉强度 0.860.91 MPa,煤层抗拉 强度 0.650.72 MPa, 煤层与上下岩层力学性质存在 明显差异,层间形成明显的应力差,导致界面地层 处于低应力区域。 对江南井田煤层层数较多,平均含煤层数 27 层,由于煤层顶底板都存在层界面,层界面处于低 应力区,遇压力较高,层界面会被撑开,造成水泥 浆漏失。对江南井田北部 DJN-01 至 DJN-05 井,采 用 G 级 U 型水泥配比一定速凝剂, 施工平均密度为 1.81 g/cm3,煤系水泥浆渗漏严重,因此,为了降低 液柱压力以减少渗漏,采用变密度水泥浆,在煤层 中采用 1.80 g/cm3,岩层中采用 1.70 g/cm3,配比 0.5分散剂1.6降失水剂3.5早强剂2促凝 剂0.1消泡剂0.2复合纤维,水灰比控制在 0.40.5,并且在水泥浆体系中,加入无水氯化钙, 水泥与氯化钙配比 1︰50,无水氯化钙可加速水泥 的凝固时间,减少水泥浆的渗漏,该工艺在井田后 续 7 口井得到验证,固井质量良好。 3.4 压裂工艺 丛式井压裂改造原则对于煤层层数多,煤体 结构好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气含量高,厚 度稳定的煤层,煤层间距在 20 m 以内采用合层压 裂,煤层间距超过 20 m 采用分层改造;对于煤体结 构差碎粒煤和糜棱煤,煤层厚度稳定,气含量高, 利用碎粒煤、糜棱煤与砂质泥岩力学参数的反差, 采取分段多岩性射孔,射孔时不仅射开煤层,而且 要射开煤层顶底板,裂缝沿着煤层顶底板延伸,然 后扩展到煤层,形成较大缝网,增大改造体积。丛 式井压裂工艺若采用合层填砂封堵循环压裂技术 工艺,因煤层渗透率偏低,压裂放喷时间过长,影 响井筒的稳定性,为提高压裂效果及施工效率,采 用复合桥塞层组多级压裂,该技术将电缆射孔枪 易钻桥塞工具同时入井,完成桥塞坐封,封隔已施 工层位及射孔下一层段,实现分层压裂[15-17],分段 压裂级数不受限制,可以连续压裂,压裂期间不需 要放喷,在压裂施工整体结束后统一放喷,待井口 无压力后,钻磨掉所有桥塞,进行排液和生产,解 决了煤层放喷时间过长,压裂施工停滞,施工周期 长、压裂成本高的问题。 对于顺煤层水平井,为防止水泥浆污染储层, 生产套管与地层之间采用非固井方式,常规的水力 压裂技术会导致压裂液和石英砂在环空内乱窜,改 造效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山西赵庄井田水 平井压裂改造方式[7-8],采用油管拖动水力喷砂分段 压裂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油管和环空高速水射流叠 加射开套管和地层,形成一定深度的喷孔,流体动 能转化为压能,在喷孔附近产生水力裂缝,根据伯 努利方程,流速的平方与压力成反比,喷嘴出口处 流度最高,压力就最低,环空压力较高,环空的流 体和石英砂在压差的作用下被吸入地层,维持裂缝 延伸,实现压裂作用,喷射压裂在压差的作用下, 具有水力自动分隔的效果, 有效提升压裂液和石英 砂的改造能力,对于裸眼井压裂改造非常适用。并 且,水力喷砂分段压裂技术具有射孔压裂一体化 图 7,一趟管柱可以进行多段压裂,施工周期短, 降低储层伤害,降低储层破裂压力的特点。 3.5 排采工艺 对江南井田煤层应力敏感性损害率为 86.65 96.24,属于强应力敏感性地层,煤层气井在排采 过程中,流速过快,有效应力快速增加,裂缝过早 闭合,压降漏斗得不到扩展,易发生支撑剂颗粒镶 嵌煤层的现象[18-20],并且,对江南井田是典型的多 煤层发育区,煤层发育具“层数多、厚度薄、成群分 布”的特点,区域内煤层气井在排采过程中,层间干 扰现象势必会逐渐凸显,影响产气效果,因此,排 采工艺选取对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开发显得尤为 重要。 煤层气井多煤层合采开发实践证实,当合采层位 于同一含气系统内,各煤层之间协同解吸,总产气量 平稳上升且能维持较长时间,产能效果较好[21-22],而 当合采层位跨越多个含气系统,随着不同含气系统 的煤层相继解吸,总产气量会获得短暂提升,但由 于不同含气系统煤层在临界解吸压力、储层能量等 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跨含气系统的不同煤层之间 发生严重干扰[23-24],气井总产气量提升后仅能维持 ChaoXing 第 4 期 巩泽文 贵州对江南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高效开发技术 25 图 7 油管拖动水力喷射环空压裂管柱图 Fig.7 Pipe string diagram of tubing-driven hydraulic jet fracturing 较短时间,随着干扰的加剧,总产气量快速下降, 总产能效果较差。通过煤层临界解吸压力和埋深数 据分析表 6,对江南井田 M18、M29、M51 煤层临 界解吸压力处于同一含气系统, 各煤层之间排采时, 选择合层排采的工艺,按照临储比值,由大到小的 顺序进行解吸;M78 煤层与 M18、M29、M51 煤层 临界解吸压力处于不同的含气系统,如果采用合层 排采,会导致不同产层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上部 煤层液面暴露,下部煤层还未解吸的现象,产气未 能有效叠加,根据储层特征差异,选择多煤层双套 管分层控压排采方法图 8, 将各产层封隔成相互独 立的压力系统,用不同的动液面对各目标煤层进行 分层管理,以解决多煤层排采时产能叠加和储层伤 害的难题,提高煤层气井排采效率和产量。 表 6 对江南井田主要煤层临界解吸压力数据表 Table 6 Data table of critical desorption pressure for main coal Seams in Duijiangnan mine field 煤层号 埋深/m 测点数 临界解吸压力/MPa M18 310.54474.49 5 1.442.73/2.03 M29 323.38474.09 2 2.002.73/2.37 M51 380.23541.74 3 2.613.13/2.91 M78 475.07637.78 3 1.153.70/2.63 注1.442.73/2.03 表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其他数 据同。 4 结 论 a. 对江南井田煤层整体以碎裂煤为主,煤体结 构较利于煤层气开发;煤储层压力梯度为 0.73 1.75 MPa/hm,压力梯度受井田后期构造影响较大, 导致储层压力梯度随着埋深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 势;煤层气含量为 7.8718.96 m3/t,受顶底板良好 的封闭性和热演化作用双重影响,导致煤层气含量 随着埋深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煤层渗透率较低, 为0.0090.110-3 μm2,主要原因是井田后期构造 运动和高地应力影响。 1上部煤层产气孔;2第一筛眼段最下排筛眼位置;3上部 产层;4第一封隔器位置;5第二筛眼段最下排筛眼位置; 6第二产层;7第二封隔器;8下部产层;9生产套管; 10油管;11抽油杆;12第一筛眼段;13内置套管; 14第二筛眼段;15产气孔;16管式泵 图 8 多煤层双套管分层控压设备管柱示意图 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multi coal seam double casing pressure control and drainage b. 对江南井田东部构造发育,西部构造简单, 且煤层具有“层数多,单层薄”的特点,煤层气开发 首选西部区域,煤层气开发方式以丛式井为主,水 平井开发为辅, 水平井开发根据不同的储层特征, 选 择不同的水平井开发方式,M18 煤层厚度大于 3 m 的区域宜采用煤层水平井开发技术,M25 煤和 M29 煤, M78 煤和 M79 煤, 单层厚度大于 1 m, 小于 3 m, 煤层间距离小于 5 m 时,宜采用层间水平井煤层气 开采技术。 c. 煤层气钻井宜采用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螺 杆复合钻进技术, 固井宜采用变密度水泥浆无水氯 ChaoXing 2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化钙的固井方式,直井和丛式井压裂宜采用水力泵 送桥塞分段压裂工艺,水平井宜采用油管拖动水力 喷砂分段压裂工艺,M18 煤、M29 煤和 M51 煤之间 宜采用合层排采工艺,M78 煤层与 M18 煤或 M29 煤 或 M51 煤宜采用多煤层双套管分层控压排采方法。 d. 综合研究区地质条件和类似地质条件区域 煤层气开发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对江南井田煤层气 开发技术,该技术有待后期产气量加以印证。 致谢感谢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培河研究员和贾建称研究员的悉心指导,感谢贵 州黔龙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帮助,感谢对 江南煤层气项目组各位同事的协助 参考文献 [1] 高弟,秦勇,易同生. 论贵州煤层气地质特点与勘探开发战略[J]. 中国煤炭地质,2009,21320–23. GAO Di,QIN Yong,YI Tongsheng. Geological conditi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strategy of coalbed methane re- sources in Guizhou,China[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09, 21320–23. [2] 易同生, 高为, 周培明.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特征及开发技术[J]. 中国煤炭地质,2018,30635–40. YI Tongsheng,GAO Wei,ZHOU Peiming. CBM resource features and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in Guizhou Province[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8,30635–40. [3] 郭晨,秦勇,易同生,等. 黔西肥田区块地下水动力条件与煤 层气有序开发[J]. 煤炭学报,2014,391115–123. GUO Chen,QIN Yong,YI Tongsheng,et al. Groundwater dynamic conditions and orderly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of Feitian block in western Guizhou,south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1115–123. [4] 李勇,黄明勇,宋继伟,等. 贵州织金煤层气非储层水平井开 发技术研究[J]. 探矿工程,2017,441031–36. LI Yong,HUANG Mingyong,SONG Jiwei,et al. Research on non-reservoir horizontal wel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Zhij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in Guizhou Province[J]. Exploration Engineering,2017,441031–36. [5] 孟美辰,王运海,袁航,等. 织金区块煤层气井产气量影响因 素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2019,474187–192. MENG Meichen, WANG Yunhai, YUAN Hang, et al.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for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in Zhijin block[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474187–192. [6]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煤层气项目组实地考察 贵州六盘水煤层气开发项目[EB/OL]. 2018-07-13. http// [7]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新技术再获 重 大 突 破 [EB/OL]. 2017-08-23. info/20499/176637.htm. [8] 许耀波, 朱玉双, 张培河. 沁水盆地赵庄井田煤层气产出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301119–125. XU Yaobo, ZHU Yushuang, ZHANG Peih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in Zhaozhuang field,Qinshui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9,301119–125. [9] 胡正田,张东亮,万志杰,等. 贵州对江南井田地面煤层气抽 采潜力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43549–52. HU Zhengtian,ZHANG Dongliang,WAN Zhijie,et al. CBM drainage potential of Duijiangnan coal mine,Guizhou Prov- inc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5,43549–52. [10] 钟玲文. 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 天然气工业,2003,235 132–134. ZHONG Lingwen.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ervoirs in China[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3,235132–134. [11] 康永尚,孙良忠,张兵,等. 中国煤储层渗透率分级方案 探讨[J]. 煤炭学报,2017,42增刊 1186–194. KANG Yongshang,SUN Liangzhong,ZHANG Bing,et al. Discussion on classification of coalbed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7, 42 S1 186–194. [12] 刘贻军, 娄建青. 中国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探讨[J]. 天 然气工业,2004,24168–71. LIU Yijun,LOU Jianqing. Study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coalbed gas in China[J]. Natural Ga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