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_胡宝林.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_胡宝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_胡宝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_胡宝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_胡宝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_胡宝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45 卷 第 6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5 No.6 2017 年 12 月 COAL GEOLOGY organic carbon content joint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subfacies and sedimentary role of microenvironment,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about 2.78 percent on average in the shale of Shanxi at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the shale of Lower Shihezi ation about 1.11, bu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organic matter of Lower Shihezi shale may be more conducive to generation hydrocarbon.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cumulative thickness of shale, or- 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is region the shale of Shanxi and Lower Shihezi For- mation can be used as favorable shale gas exploration layers, in particular the “Panji Town-Panji District-Nihe ChaoXing 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Town-Pingwei Town“ is the most favorable area. Keywords Huainan coalfield; mud shale; microfacies; organic matter;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 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安徽省北部,是 我国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1]。石炭–二叠系是淮南煤 田最主要的含煤地层,沉积厚度大、煤层数量多是 这一时期地层的主要特点。一直以来淮南地区都以 开采煤炭资源为主, 对于非常规资源关注程度较低。 页岩气作为一种气体资源[2],其资源量受到生、储、 盖等组合条件的影响,而这些条件又直接受到沉积 环境的制约,所以查明沉积环境演化对该区域页岩 气资源的生、储、盖等条件的影响,对于区域内页 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前人主要是从 宏观沉积演化特征对淮南煤田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 究[3-5]。而从沉积微相入手来研究沉积环境的演化、 且对沉积环境演化与烃源岩的展布以及与相关地球 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工作较少。笔者以淮南 煤田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为研究对象,通过 研究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与烃源岩的展布以 及与相关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页岩气 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1 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采集 1.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的淮南地层小区,志 留泥盆系地层遭受剥蚀,下元古界至第四系的其 他地层均有发育。研究区泥页岩普遍广泛发育,含 煤地层为晚古生界石炭–二叠系, 自下而上包括太原 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孙家沟组。 其中 1 号、3 号煤层发育于山西组地层,下石盒子 组自下而上发育有 4 号9 号煤层。 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在研究区的 10-1、 10-2、 20-2、 L4-1、 12-2、 11-1 等钻孔图 1中,共采集二叠系泥页岩样品 23 块。 图 1 研究区采样位置 Fig.1 Sampling lo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其中下石盒子组 10 块,山西组 13 块。在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进行有机碳含量和显微组分测试。 泥页岩中有机碳含量测定执行标准 GB/T 19145 2003 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 测试仪器为 Leco 碳硫测定仪,有机显微组分及有机质类型鉴定测试 执行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1251996透射 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方法 , 测 试仪器为 Axiopot 型透光荧光高级生物显微镜。 样品分析误差小于 10。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1 山西组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 淮南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属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 下三角洲平原相。地层厚度 52.72105.28 m,平均 71.80 m。山西组下部为前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以暗 色泥岩和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主采的 1 号、3 号煤层就发育在这一套沉积体系中。 山西组上部则为 分流河道沉积,岩性以砂质泥岩–细砂岩为主图 2。 图 2 地层剖面综合柱状示意图 Fig.2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stratigraphic section 2.1.1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相沉积位于山西组底部,发育一厚层 暗色泥岩。岩石致密性脆,含较丰富的动物化石, 全区范围内厚度以大于 8 m 为主,具波纹层理,反 映当时较弱的动力条件。泥页岩中有机碳含量高, 是山西组重要的烃源岩。 2.1.2 三角洲前缘 这一套沉积地层与下部海相泥岩整合接触,岩 性以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少量薄层细砂岩。 底部为含粉砂质泥岩,向上泥质逐渐减少,到了顶 ChaoXing 第 6 期 胡宝林等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3 部完全变为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中含有菱铁质结核, 反映这一时期水体处在较还原的条件。粉砂岩中含 有少量的植物化石。沉积早期继承了前三角洲时期 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泥质岩中发育近水平层理。向 上水动力有较小幅度的增加,在粉砂岩中以小型的 波状层理为主。 2.1.3 泥炭沼泽 山西组泥炭沼泽发育了 1 号和 3 号煤层, 以沉积 厚度大、 沿走向厚度变化稳定为特点。 在两煤层之间 发育了一层厚度小于 1 m 的泥岩,为潮坪沉积。 2.1.4 河流相 山西组河流相主要发育在 3 号煤层之上,可细 分为分流河道相、天然堤与河漫滩相。 上部具波状层理含植物化石,下部为含菱铁质 的细砂岩,发育平行层理。粒序上为由上到下的正粒 序特征。分流河道相沉积在山西组中–上部极为发育。 与 3 号煤层顶板相邻的分流河道相沉积了一套粉砂– 细砂岩,厚度较大;底部含有泥质包体具波状层理, 向上颗粒变粗颜色变浅逐步过渡到发育交错层理的细 砂岩; 到了山西组的顶部岩性由砂岩逐渐过渡为泥岩, 具交错层理。分流间湾相一般发育在两套分流河道沉 积之间, 岩性多为粉砂质泥岩–泥岩, 广泛分布有植物 叶片和根部化石。天然堤与河漫滩相沉积仅在山西组 的顶部发育,以泥岩为主,厚度小含少量菱铁质的鲕 粒。 2.2 下石盒子组分流河道沉积体系 下石盒子组是淮南地区主要含煤地层,地层沉 积厚度大,其特点是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发育稳 定。本组泥岩最为发育,最大累计厚度超过 100 m, 平均 70 m 左右。本组沉积相变化频繁,泥炭沼泽相 与河流相交替出现,显示出很强的旋回性图 2。 2.2.1 河流相沉积 在下石盒子组内各个沉积段河流相均有发育, 又可细分为分流河道、河漫滩、决口扇、河口坝等 微相。根据岩性不同又可以将河流沉积相分为 2 个 部分。以 6 号煤层为分界,其下的河流相以泥岩发 育为主,砂岩仅在下石盒子组底部发育。泥岩多为 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夹有薄煤层、煤线,动 植物化石含量丰富, 最底部为一层灰色–浅灰色的铝 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和菱铁质鲕粒。砂岩以细粒砂岩 为主具波状和交错层理,化石少见。6 号煤层以上 的河流沉积相发育的砂岩与泥岩基本相当,其泥岩 多含植物化石、具水平层理。 2.2.2 泥炭沼泽相 本组自上而下发育多套岩性旋回,海浸海退 频繁。 3 沉积环境的演化 古环境变化记录广泛存在于河流沉积物和海 洋沉积物在内的多种自然界载体中[6-8]。前人在研 究这一地区的沉积演化时认为,在早、中二叠世时 期研究区以海退为主且经历多次海水进退[4,9-10]。 本文根据研究区目标层位的岩性变化、 矿物种类及 含量、沉积构造、生物化石以及砂岩的粒度累积概 率特征[11]等,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 进行分析。 分析岩石中颗粒粒度的特征图 3发现,无论 山西组还是下石盒子组的岩石中均缺少滚动组 分,跳跃组分普遍高于 85最高达 95以上,悬 浮组分一般低于 10。且从山西组到下石盒子组, 岩石中的跳跃组分含量有明显的增加。前人研究 认为标准偏差 δ 在 00.35 颗粒的分选性极好、在 0.350.5 之间颗粒分选性好[12-13],从图 3 可以发 现,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岩石颗粒 δ 值为 0.3 0.5 且向上逐渐减小,说明从山西组沉积时期开始 岩石颗粒的分选性越来越好。推测其可能是河流 作用带来的沉积物越来越多、碎屑物被搬运的距 离也越来越远,从而表现出岩石颗粒的分选性优 于海相沉积的特征。 图 3 砂岩粒度累积概率图 Fig.3 Cumulative probability plots of sandstone granularity ChaoXing 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山西组沉积早期以三角洲环境为主,发育了一 套富含动物化石的暗色泥岩。其后海退趋势加强, 在 1 号煤层底部开始出现河流相沉积的暗色泥岩和 深灰色粉砂岩,植物化石含量开始增加;至 3 号煤 之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在三角洲平原内开始广泛 发育, 砂–泥岩的交替出现成为这一时期沉积组合的 主要特征。于此同时,沉积区域内的水动力条件也 有所加强,地层中以发育波状和交错层理为主;植 物化石在化石中的比例进一步升高,开始出现完整 的植物叶片化石。随着震荡性海退的持续发展,区 域内的覆水深度进一步降低,沼泽相和河流相沉积 在下石盒子组地层中已基本占主导地位[14],化石中 植物化石占绝对优势。“砂岩–泥岩–煤层”的旋回成 为此时沉积组合的主导。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山西组泥页岩中沉积的 矿物种类与下石盒子组中基本相同。在两组沉积地 层中含 Fe2黄铁矿、菱铁矿的矿物的质量分数基 本相同,山西组为 6.90,下石盒子组为 6.95, 表明这一时期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但下石 盒子组的石英质量分数35.08和陆源碎屑质量分 数37.53均稍高于山西组的 32.40和 34.22, 下 石盒子组的自生非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为 6.20略低 于山西组的 7.62,沉积体系内的河流作用有加强 的趋势。上述特征表明,这一时期沉积逐渐向陆相 转变,但环境总体变化不大,沉积区内仍以水下的 还原环境为主,碎屑物的补给源也基本相同。 华北地区早、中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整体上表现 为震荡性海退、 河流作用逐渐加强的特点[4,9-10,15-16]。 淮南地处华北板块南缘,沉积地层、矿物以及岩石 颗粒粒度特征又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研究区内还 是以覆水三角洲环境为主,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广 泛发育的河流也应以水下河道为主。 4 沉积环境与烃源岩的关系 4.1 沉积环境与烃源岩中有机碳 TOC 含量的关系 如表 1 所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泥页岩中 TOC 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 2.78和 1.11。山西组 海相泥页岩中 TOC 质量分数为 1.883.25, 平均 2.54。山西组泥炭沼泽环境沉积的泥页岩中 TOC 质量分数为 1.388.87,平均 4.81,下石盒子 组则为 2.482.74,平均 2.61。在河流相的沉 积中,分流河道相地层中 TOC 质量分数均值最高, 为 2.17;其次为分流间湾、河漫滩,TOC 质量分 数均值分别为 1.07、0.91;决口扇的 TOC 质量 分数最低,均值为 0.31。根据美国页岩气开发的 成功经验来看, TOC 质量分数>2可作为较好的源 岩[17-18];而依据国内的情况来评价时认为,煤系泥 岩中 TOC 的质量分数大于 0.5就可作为有效的烃 源岩[18-21]。综合这两种评价标准,认为整个山西组 和下石盒子组的泥页岩决口扇沉积的泥页岩除外 都可作为较好的源岩,其中又以海相和泥炭沼泽相 的泥页岩为最优质的烃源岩。 表 1 泥页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测试结果 Table 1 Test results of organic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shale samples 显微组分体积分数/ 样品 编号 层位 有机 碳/ 腐泥组 壳质组 镜质组 惰质组 微相 WY-150.11 决口扇 WY-490.5010.0055.00 28.00 7.00决口扇 WY-161.390.0092.00 6.00 2.00分流间湾 WY-480.7510.0072.00 14.00 4.00分流间湾 WY-252.7430.0040.00 24.00 6.00泥炭沼泽 WY-332.48 泥炭沼泽 WY-032.220.0035.00 55.00 10.00河漫滩 WY-300.4210.0051.00 33.00 6.00河漫滩 WY-080.420.0081.00 12.00 7.00河漫滩 WY-45 下 石 盒 子 组 0.110.0084.00 11.00 5.00河漫滩 均值 1.11 7.5063.75 22.88 5.88 WY-090.37 河漫滩 WY-231.9010.0055.00 30.00 5.00河漫滩 WY-263.0730.0050.00 15.00 5.00分流河道 WY-011.69 分流河道 WY-321.7610.0056.00 26.00 8.00分流河道 WY-278.8720.0070.00 8.00 2.00泥炭沼泽 WY-534.3830.0045.00 20.00 5.00泥炭沼泽 WY-211.3810.0060.00 24.00 6.00泥炭沼泽 WY-222.8910.0060.00 23.00 7.00前三角洲 WY-112.4010.0071.00 15.00 4.00前三角洲 WY-351.88 前三角洲 WY-513.255.0035.00 45.00 15.00 前三角洲 WY-05 山 西 组 2.2710.0050.00 30.00 10.00 前三角洲 均值 2.78 14.5055.20 23.60 6.70 注表中样品所处的相对位置与其在地层中纵向上所处的 相对位置一致。 对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同微相的沉积 环境中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烃源岩中 TOC 含量 具明显差异 泥炭沼泽环境中, 山西组烃源岩中 TOC 质量分数均值为 4.88,远高于下石盒子组中的 2.61;河漫滩沉积环境中,山西组烃源岩 TOC 质 量分数均值为 1.14,下石盒子组则为 0.79;在 其他的河流沉积环境里, 山西组样品的 TOC 质量分 数平均 2.17也远高于下石盒子组平均 0.69。 ChaoXing 第 6 期 胡宝林等 淮南煤田二叠系沉积相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5 从沉积环境演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有以下 几个原因导致了上述差异。① 二叠纪早期开始,淮 南地区气候逐渐向干燥炎热演化[4,16]、 震荡性的海退 使得研究区内覆水深度降低、河流扰动不断增强等 因素,都可能导致水体的氧化性趋向于增强,进而 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② 河流作用增强也使得沉积 区内碎屑物含量增加,不断堆积的碎屑物客观上对 保存下来的有机质也起到了一定的稀释作用; ③ 相 较于河流相, 泥炭沼泽环境更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有机质来源更加充足。因此,无论是不同时期沉积 环境的不断演化, 还是同一时期沉积微环境的变迁, 都对泥页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沉积环境与显微组分的关系 显微组分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着干酪根的类型,进 而影响烃源岩的生气能力。在使用 TI 指数[22]进行评 价时可以得出,在已检测的 18 块样品中 WY-51、 WY-03 为 III 型干酪根;WY-27 为 II1型干酪根,其余 的均为接近 III 型的 II2型干酪根,为利于生气的干酪 根类型。 虽然各组泥岩中有机质干酪根类型基本一致, 但 其中的腐泥组和壳质组才是最利于生烃的组分[23-25]。 所以若要进一步查明有机质生烃潜力与沉积环境之 间关系,就有必要对各种显微组分的含量变化,及 沉积环境的演化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有机碳的变化 规律不同, 对18块样品进行显微组分测试的结果表 2表明 ① 下石盒子组在显微组成中“腐泥组壳质 组”所占比例以 80为主,而山西组则以小于 70 为主。② 从总体上看,早、中二叠世时期,沉积环 境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转化过程中,腐泥组和壳质组 含量有所下降、镜质组含量稍有上升、惰质组含量 几乎没有变化。仅仅从纵向上看各个显微组分的变 化规律不明显,而当按照不同的微相对样品进行分 类后可以发现,在相同或相近的微相环境中,烃源 表 2 不同微相的不同显微组分含量的特征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ceral content in different microfacies 显微组分体积分数均值/ 取样 层位 微相 腐泥组 壳质组 镜质组 惰质组 决口扇 10.00 55.00 28.00 7.00 分流间湾 5.00 82.00 10.00 3.00 泥炭沼泽 30.00 40.00 24.00 6.00 下石盒 子组 河漫滩 2.50 62.75 27.75 7.00 河漫滩 10.00 55.00 30.00 5.00 分流河道 20.00 53.00 20.50 6.50 泥炭沼泽 20.00 58.33 17.33 4.33 山西组 三角洲 8.75 54.00 28.25 9.00 岩的各种显微组分平均含量大致相同;而在不同的 微相中,分流间湾相的壳质组含量最高、镜质组和 惰质组含量最低;泥炭沼泽相的壳质组含量最低、 腐泥组含量最高。即越还原的环境腐泥组和镜质组 含量越高,反之壳质组含量越高。这些变化特征说 明,一方面沉积微环境是影响烃源岩中不同显微组 分含量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下石盒子组的“腐泥组 壳质组”的相对含量更高,说明在同等条件下,下 石盒子组的泥页岩更有利于生气。 4.3 泥页岩分布特征 淮南地区二叠纪地层主要由三角洲–河流沉积 的砂岩、泥岩以及煤层组成。烃源岩在垂向上的分 布明显受到沉积相演化的控制作用。 山西组沉积时期,泥页岩主要位于底部和顶 部, 单层厚度最大可达 8 m, 累计厚度约为 3060 m 占整个地层厚度的 50以上。1 号和 3 号煤平均 累计厚度约 5 m,以三角洲和泥炭沼泽环境为主; 3 号煤之上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以发育砂岩为主, 偶见薄层泥岩。 研究区内山西组泥页岩有 2 个沉积 中心,在“谢桥镇顾桥乡桂集乡”一带累计厚度 达 4550 m,在“潘集镇潘集区泥河镇平圩 镇”一带泥页岩累计厚度均在 45 m 以上最大超过 60 m。此外,山西组发育一定厚度的泥质砂岩或 砂泥互层,依据现场采取的岩心岩性特征发现,其 中也含有一定的有机碳, 推测其也可以作为生烃的 源岩。 下石盒子组则主要以砂泥互层的重复出现为主 要特征。泥页岩最大单层厚度超过 30 m,累计厚度 为 4095 m约占地层厚度的 50左右。 下部泥页岩 厚度占有明显的优势,上部砂岩相对较发育。在不 同的微相中,以河漫滩相的泥页岩最为发育,最大 单层厚度近 30 m,泥炭沼泽相也发育泥页岩,但厚 度明显小于河漫滩相, 然而煤层在泥炭沼泽相中却广 泛发育。全区范围内泥页岩厚度基本上以大于 45 m 为主,在“谢桥镇顾桥乡大兴集”以东地区,泥 页岩的厚度基本大于 65 m,最厚可达 105 m 以上, 且泥页岩最发育的地区与山西组泥页岩最发育的地 区基本重合,也印证了这一时期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幅度小的特点。 早、中二叠世时期研究区内泥页岩累计厚度 大,山西组泥页岩中 TOC 质量分数均值达 2.78, 处在较好的水平,下石盒子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 低, 为 1.14, 但是下石盒子组中有多层煤层发育, 部分泥页岩中夹有薄层煤和煤线, 可以作为重要的 生烃母岩。 ChaoXing 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5 结 论 a. 研究区地层、矿物、化石等特征表明,山西 组为水下三角洲沉积,下石盒子组的河流作用强于 山西组。但是研究区内沉积环境变化程度较小,早、 中二叠世以水下沉积为主且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相 对稳定,陆源补给也基本相同。 b. 泥页岩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大于 1.11, 干酪根以 II2型为主。显微组分中“腐泥组壳质组” 的含量占有明显的优势,越还原的环境中有机碳、 壳质组和腐泥组的含量越高。有机碳含量受到沉积 环境和沉积微相的共同控制,而有机质的显微组成 更倾向于受微环境变化的控制。 c. 研究区内山西组前三角洲相和下石盒子组 河漫滩相的泥页岩最为发育,均可作为页岩气勘探 开发的有利层位,其中以“潘集镇–潘集区–泥河镇– 平圩镇”一带最为有利。 参考文献 [1] 黄键良, 牛欢, 邓军. 淮南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前 景[J]. 中国科技信息,2009121–24. HUANG Jianliang,NIU Huan,DENG Jun. CB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Huainan area and its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J].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ation,2009 121–24. [2] 康玉柱. 中国非常规泥页岩油气藏特征及勘探前景展望[J]. 天然气工业,2012,3241–5. KANG Yuzhu.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un- conventional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China[J]. Natural Gas Indus- try,2012,3241–5. [3] 范翔,刘桂建,孙若愚,等. 淮南二叠纪含煤地层泥质岩地球 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2015,224299–311. FAN Xiang,LIU Guijian,SUN Ruoyu,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gillaceous rocks in Permian coal-bearing strata in Huainan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Earth Sci- ence Frontiers,2015,224299–311. [4] 燚高德,平文文,胡宝林,等. 淮南煤田山西组泥页岩微量元 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 45214–21. GAO Deyi,PING Wenwen,HU Baolin,et al. Sedimen- tary-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of mud shale of Shanxi ation in Huainan coalfield and its significance[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7,45214–21. [5] 兰昌益. 两淮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J]. 淮南矿业学院报,198939–24. LAN Changyi.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s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bearing rock ations in Huainan-Huaibei coalfields[J]. Journal of Huainan Mining Insti- tute,198939–24. [6] 李育,王岳,张成琦,等.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全新世 沉积相变与环境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30101866–1880. LI Yu,WANG Yue,ZHANG Chengqi,et al. Chang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Holocene environment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arid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Shiyang river[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3010 1866–1880. [7] 陈敬安,万国江,张峰,等.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湖泊沉积物环 境记录–以沉积物粒度为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3, 336563–568. CHEN Jing’an,WAN Guojiang,ZHANG Feng,et al. Lakes sediments environmental record in different time scales-case in sediment grain size[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3, 336 563–568. [8] 施雅风,于革. 4030 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 因探讨[J]. 第四纪研究,2003,2311–11. SHI Yafeng,YU Ge. Warm-humid climate and transgressions during 4030 ka B.P. and their potential mechanisms[J]. Quater- nary Sciences,2003,2311–11. [9] 杨守山. 淮南煤田颖凤区山西组沉积环境[J]. 中国煤田地质, 1992,426–9. YANG Shousha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Shanxi For- mation of Yingfeng district in Huainan coalfield[J]. Coal Geol- ogy of China,1992,426–9. [10] 朱善金. 淮南煤田新集井田二叠纪第 I、II 含煤段沉积环境初 步分析[J]. 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89213–20. ZHU Shanji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 ments of coal-bearing members I and II of the Permain Measures in Xinji coal prospect of Huainan coalfield[J]. Journal of Huainan Mining Institute,1989213–20. [11] 冯起, 李振山, 陈广庭.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沉积物的粒 度特征及意义[J]. 沉积学报,1996,14增刊 1227–233. FENG Qi,LI Zhenshan,CHEN Guangting. Grain size charac- 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and the climatic change in middle of Tarim river[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996,14S1 227–233. [12] 赵澄林,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13] 冯增昭. 中国沉积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14] 谢长仑,胡宝林,徐宏杰,等. 淮南煤田石炭–二叠系泥页岩 层系分布与沉积环境分析[J]. 中国煤炭地质, 2015, 275 6–11. XIE Changlun,HU Baolin,XU Hongjie,et al. Permo- Car- boniferous argillutite measures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ary en- vironment analysis in Huainan coalfield[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5,2756–11. [15] 李守军,田臣龙,徐凤琳,等. 山东二叠系石盒子组孢粉特征 及古气候意义[J]. 地质评论,2014,604765–770. LI Shoujun, TIAN Chenlong, XU Fengli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opollen and paleoclimate of the Permian Shihezi a- 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J]. Geological Review,2014,604 765–770. 下转第 13 页 ChaoXing 第 6 期 杜世涛等 塔西南中–下侏罗统层序地层特征与聚煤规律 13 [18] 张春生.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断陷盆地沉积特征[J]. 矿物岩石, 2000,20341–45. ZHANG Chunsheng. Depositional feature of Jurassic fault basin in southwest Tarim depression[J]. 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 trology,2000,20341–45. [19] 杨辰雨,田景春,陈磊,等. 南祁连盆地侏罗系聚煤规律及煤 层气分布特征研究[J]. 煤炭技术,2015,34298–100. YANG Chenyu,TIAN Jingchun,CHEN Lei,et al. Coal ac- 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of Jurassic in southern Qilian basin[J]. Coal Technology,2015, 34298–100. [20] 马振海,黄文辉,赵志根. 我国煤沉积学研究进展[J]. 煤炭技 术,2012,3115–7. MA Zhenhai,HUANG Wenhui,ZHAO Zhigen. Research pro- gress on coal-bearing sedimentology in China[J]. Coal Technol- ogy,2012,3115–7. [21] 田继军. 塔里木西南缘中–下侏罗统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71–106. [22] 许福美,黄文辉,吴传始,等. 顶峰山矿区 39 号煤层的煤岩 学与煤相特征[J]. 煤炭学报,2010,354623–628. XU Fumei,HUANG Wenhui,WU Chuanshi,et al. Coal pe- trology and facies of coal seam No.39 from Dingfengshan min- ing[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4623–628. [23] 尹善春. 泥炭沼泽的演化及其机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5,2366–11. YIN Shanchun. The evolution of peat bogs and its mechanism[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1995,2366–11. [24] 张冬玲,鲍志东,王建伟,等.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 河组二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J]. 古地理学报,2005,72 185–196. ZHANG Dongling,BAO Zhidong,WANG Jianwei,et 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s of the Member 2 of Sangonghe ation of Lower Jurassic in central Junggar ba- 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5,72185–196. [25] KLEINSPENHN K L,PAOLA C. New perspectives in basin analysis[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8161–188. [26] 刘强. 塔西南含煤盆地构造演化及赋煤规律研究[D]. 乌鲁木 齐新疆大学,2013. [27] 邵龙义,张正飞,李永红,等. 柴北缘航垭地区侏罗纪含煤岩 系层序地层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719–23. SHAO Longyi, ZHANG Zhengfei, LI Yonghong, et al.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Jurassic coal-bearing measures in Han- gya area of north Qaidam basin[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2013,41719–23. [28] 来鹏. 南疆和田地区布雅外围找煤预测[D]. 乌鲁木齐新疆 大学,2015. 责任编辑 范章群 上接第 6 页 [16] 张泓, 沈光隆, 何宗莲. 华北板块晚古生代古气候变化对聚煤 作用的控制[J]. 地质学报,1999,732131–139. ZHANG Hong,SHEN Guanglong,HE Zonglian. Control of pa- laeoclimatic change on Late Palaeozoic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J].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9, 732 131–139. [17] 李贵红. 筠连煤田晚二叠世煤系页岩储层初步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