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45 卷 第 6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5 No.6 2017 年 12 月 COAL GEOLOGY gas injection displacement; cave radius; the taken out volume of coal body 空气动力造穴技术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在美国 圣胡安盆地被应用推广以来,在煤层气井储层改造 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技术是采用介质“激动” 的方法,通过从井口注入空气或氮气进行憋压,然 后迅速卸压,不断周期性重复憋压、卸压过程,使 煤储层一定范围内形成剧烈的压力“激动”,从而破 坏储层原始应力状态分布,提高储层渗透性[1-2]。该 技术引进国内后,在沁水盆地和沈北煤田被应用于 地面煤层气井增产改造,但气井增产效果不佳,分 析原因是美国圣胡安盆地煤体结构好、煤层渗透 率大,注气增压时高压气体能够沿煤层裂隙传导较 远,从而沟通了煤储层内的裂隙系统,达到大范围 的改善煤储层渗透性的目的;我国煤储层的渗透率 较低、煤体结构较差[3],在受到高压气体挤压后, ChaoXing 第 6 期 赵龙等 碎软突出煤层空气动力造穴工程主控因素 23 注气压力在井筒周围煤储层传递范围小,不能达到 大范围改善煤储层渗透性的效果。我国的碎软突出 煤层,空气动力造穴技术虽然达不到大范围改造储 层渗透性的目的,但是由于碎软突出煤层煤体结构 较差[4],在局部压力过大然后瞬间卸压的情况下, 煤体结构受到大幅度破坏, 大面积脱落形成粉末状, 在煤层中产生大空间的洞穴,有利于局部瓦斯压力 迅速释放,便于瓦斯快速抽采。该项技术已在安徽 淮南、 淮北矿区井下石门快速揭煤工程中得到应用,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6]。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技术在 煤矿瓦斯治理方面的应用效果,笔者对影响造穴效 果的工程主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提出 一套适合我国碎软突出煤层空气动力造穴的工程参 数组合。 1 空气动力造穴机理与工程主控因素 1.1 空气动力造穴机理 空气动力造穴,首先利用空压机、增压机以及 相应的地面–井筒管路系统,将大量空气压入井内, 在井底空间内形成高压环境,高压气体一部分直接 作用于揭露的煤层表面,一部分渗入煤层,沿煤层 裂隙延展,造成井筒揭露的煤层及其附近出现应力 集中现象。然后瞬间卸压,井筒附近煤储层应力瞬 间释放,一方面使井筒附近的煤体结构受到一定程 度的破坏,产生坍塌、剥落和粉碎;另一方面由于 压力激荡进入煤层裂隙的气体,会携带出裂隙中的 煤粉,疏通裂隙通道,使原有的裂隙系统得到扩大 和延伸。之后再利用空压机压风洗井,将其余脱落 的煤粉或煤粒返排至地面,扩大洞穴体积,增大煤 层的暴露面积,提高井眼周围煤体的渗透性,增大 储层的导流能力。 1.2 工程主控因素分析 依据技术原理,将空气动力造穴主要分为 2 个 阶段注气造穴和返排掏煤。造穴半径主要取决于 空气动力的“激动”作用所能够形成的空洞的大小和 返排煤粉时空气携带煤粉能力的大小。产生空气动 力“激动”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压力差,因此压力差的 大小决定了空气动力制造煤体洞穴能力的大小,压 力差的工程主控因素是注气压力。煤粉上升的能量 来自于不断注入的高压气体,决定气体能量大小的 主要工程因素是返排排量,因此空气动力造穴的工 程主控因素为注气压力和返排排量。 a. 注气压力 在地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注气压力决定了井 口裸露煤层及其附近的应力状态,注气压力过小, 会导致应力在煤层中的传递半径减小,煤储层的弹 性势能也较小,不利于形成较大洞穴;注气压力过 大,会使煤储层结构破坏程度过大,塑性变形增多, 弹性变形减少,弹性势能降低,不利于卸压时弹性 势能转化为动能,不利于煤体大量脱落,注气阶段 的注气压力大小直接影响了碎软煤层空气动力造穴 的煤体破坏程度。 b. 返排排量 返排煤粉阶段是在不憋压的状态下,利用空压 机向井底注气,将井底煤粉携带至地面的过程。此 阶段煤粉和气体相互作用,形成混合为一体的气、 固两相流[7],气体将一部分动能转化为煤粉的动能, 使煤粉具有向上的速度,煤粉在向上运动时又将动 能转化为势能,当煤粉的动能大于从井底到地面所 需势能转化量时,煤粉就可以被返排至地面。根据 能量守恒定律,注入气体的动能越大,煤粉具有的 动能也就越大,被携带的煤粉量也就越多。现场实 验中空压机提供的返排气体排量决定了空气携带煤 粉能力的大小[8-9]。 2 造穴效果影响研究 对比了淮南矿区谢一煤矿 2 口空气动力造穴井 的数据,施工了 1 口实验井,并对实验井进行了数 值模拟分析和工程实践效果分析。 2.1 数值模拟分析 2.1.1 流固模型方程 煤体是具有骨架结构的连续多孔介质,在被高 压气体压缩后会产生应变和位移,孔隙内的气体或 液体也会在压差的作用下发生流动,因此需要将煤 体的变形与流体的运动综合考虑, 建立流–固耦合方 程,来分析注气增压过程中煤储层状态的变化。由 于煤储层内煤体和流体是处于同一压力系统下,因 此需建立考虑孔隙压力的煤体变形方程和流体控制 方程,通过孔隙压力项和位移项进行相互耦合[10], 对多物理场进行分析和求解,气水两相流体与煤体 变形的耦合方程为 g w ggww gg ww gwgw 0 τ τ v KK KK pp B μB μ SS SSε φ tBBBBt 1 式中 为哈密顿算子; K 为绝对渗透率, 10-3 μm2; Kτg、 Kτw为煤层气和地层水的相对渗透率,10-3 μm2;Bg、Bw 为煤层气和地层水体积系数; Sg、 Sw为煤层气和地层水 的饱和度,;μg、μw为气相和水相黏度,mPas;ε 为体积应变;φ 为孔隙度;p 为孔隙压力,MPa。 2.1.2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数 值 模 拟 实 验 采 用 多 物 理 场 耦 合 软 件 ChaoXing 2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COMSOL Multiphyscis简称 COMSOL,该软件可 用于所有可用偏微分方程描述的物理过程的求解。 本次数值模拟以各向同性和连续弹性介质、弹性小 变形、 广义虎克定律、 达西定律、 吸附饱和、 Langmuir 方程为基本假设条件, 通过 COMSOL 软件建立多物 理场耦合数值模型[11],在煤体表面加载不同的法向 应力模拟注气增压作用,分析不同压力下的煤体应 力应变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空气动力造穴注气增 压的传导范围,分析造穴效果。 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选用 x、y、z 三轴式直角坐 标体系,以煤储层层理面为 x-y 平面, 以走向方向为 x 轴,y 轴与 x 轴垂直,以煤层倾向方向为 z 轴正方向; 模型大小 xyz 设为 100 m100 m20 m, 井筒穿过位 于 x-y 坐标平面中心,井筒直径 0.3 m,见图 1。 图 1 数值模型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numerical model 数值模拟的主要参数包括初始注气半径、注气 速度、注气煤层厚度、储层压力、最大和最小水平 主应力、煤岩密度以及相关的煤岩力学参数。本次 实验在空气动力造穴前进行了机械扩孔和水力扩 孔,将井眼半径从 0.15 m 扩大至 1.00 m,数据见 表 1,模拟结果云图见图 2。 表 1 参数设置 Table 1 Parameter setting 参数名称 赋值 初始注气半径/m 1.00 注气压力/MPa 8.00 注气速度/m3s-1 1.35 注气煤层厚度/m 6.55 初始瓦斯压力/MPa 0 储层压力/MPa 3.85 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MPa 11.008.00 煤岩密度/kgm-3 1.51 内聚力/MPa 1.90 内摩擦角/o 29.00 体积模量/103 MPa 6.11 剪切模量/103 MPa 1.45 抗拉强度/MPa 2.15 图 2 注气井筒周围储层气体压力图 Fig.2 Gas pressure in coal seam around gas injection well 注入气体压力从井筒向四周逐渐降低图 2, 应 力集中区位于距离井壁 2.5 m 的范围内,压力值为 68 MPa,区域内边界为井眼表面,是最易发生破 碎坍塌的区域;应力变化区位于距离井壁 2.53.7 m 的范围,压力值为 46 MPa,储层气体压力变化明 显,比原始储层气体压力升高了 23 MPa,发生破 碎的可能性较大; 应力恢复区位于距离井壁 3.77 m 的范围,压力值为 43.8 MPa,储层的渗透性会有 一定改善,但储层结构不会受到大幅破坏;应力 稳定区位于距离井壁 7 m 以外,压力恢复至储层 原始值。 数值模拟数据表明注气增压只对钻孔周围的储 层气体压力产生了影响,据井眼 7 m 以外的区域气 体压力并未发生改变,储层渗透性不会有大面积提 升,空气动力造穴技术在碎软煤层中很难达到大面 积改善储层渗透性的作用。 2.2 工程实践效果分析 2.2.1 注气压力影响效果 现场共进行了 17 次空气动力造穴实验施工, 注 气压力 48 MPa,注气排量 60.6 m3/min,现场统计 掏出煤体体积 161 m3,掏出煤体体积数据见表 2。 由于地面统计掏煤量是按照煤粉的体积进行计算, 因此需要将煤粉的体积按照式2换算为煤储层的 煤体体积即为洞穴体积,经现场测量煤粉密度为 1.06 g/m3,换算最终洞穴体积为 112.16 m3,煤储层 洞穴半径从 1 m 扩大至 2.51 m。 ρ VVV ρ 煤粉 洞穴煤体煤粉 煤体 2 根据现场实验结果,每次空气动力造穴施工钻 孔井眼的半径扩大范围均在 0.1 m 左右,处于数值 模拟的应力集中区,表明只有储层气体压力值接近 注气压力时,才能因空气压力“激动”作用发生大面 积破碎和坍塌。初始注气压力为 4 MPa,返排煤粉 量较少,洞穴扩大距离较小,说明注气压力不足以 大面积破坏煤体结构并将煤体粉碎;将注气压力逐 ChaoXing 第 6 期 赵龙等 碎软突出煤层空气动力造穴工程主控因素 25 表 2 实验井空气动力造穴数据表 Table 2 Date of aerodynamic cavitation in test well 次序 注气压力/MPa 掏出煤体体积/m3 换算掏出煤体体积/m3 注气前洞穴半径/m注气后洞穴半径/m 半径扩大距离/m 1 4.00 3.59 2.50 1.00 1.06 0.06 2 4.00 3.88 2.70 1.06 1.12 0.06 3 6.00 8.02 5.59 1.12 1.23 0.11 4 8.00 8.02 5.59 1.23 1.33 0.10 5 7.50 10.03 6.99 1.33 1.44 0.12 6 6.50 10.03 6.99 1.44 1.55 0.11 7 6.50 12.04 8.39 1.55 1.67 0.12 8 6.60 12.04 8.39 1.67 1.79 0.11 9 6.10 11.04 7.69 1.79 1.89 0.10 10 6.20 11.04 7.69 1.89 1.98 0.09 11 6.10 11.04 7.69 1.98 2.07 0.09 12 6.00 11.04 7.69 2.07 2.15 0.09 13 6.00 11.04 7.69 2.15 2.24 0.08 14 6.00 11.04 7.69 2.24 2.32 0.08 15 6.00 11.04 7.69 2.32 2.39 0.08 16 8.00 10.03 6.99 2.39 2.46 0.07 17 8.00 6.03 4.20 2.46 2.50 0.04 总计 161.00 112.16 1.51 渐上升至 68 MPa,返排煤粉量明显提升,洞穴单次 扩大距离也一直维持在 0.080.12 m; 当返排煤粉量急 剧下降时,将注气压力提升至 8 MPa 无明显效果,分 析认为由于洞穴体积过大,注入的空气无法将洞穴内 的煤粉携带进入返排通道, 导致返排煤粉量急剧下降。 将掏出煤体体积、 注气压力通过散点图进行趋 势分析,两者随造穴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 两曲线尾部由于洞穴体积过大, 煤粉在洞穴内形成 环流,无法被返排至地面,继续提升注气压力已不 能提高单次返排煤粉量,使两曲线出现负相关性 图 3。在注气压力未超过 7 MPa 时,掏出煤体体积 随着注气压力的上升而增大, 在注气压力超过 7 MPa 后,掏出煤体体积随着注气压力的上升而下降,注 气压力为 6.5 MPa、 6.6 MPa 掏出煤体体积达到峰值, 详见图 4 所示。 图 3 掏出煤体体积和注气压力变化曲线 Fig.3 Variation of taken-out volume of coal body and gas injection pressure 图 4 掏出煤体体积与注气压力相关性曲线 Fig.4 Taken-out volume of coal body vs gas injection pressure 2.2.2 返排排量影响效果 高压气体在注入阶段将其动能转化为煤粉的动 能和势能以及摩擦热能,由于气体的动能与其速度 平方及密度成正比,气体在高速运动中几乎是不可 被压缩的[12],因此可将气、固混合物视为密度相对 均匀的混合相,当煤粉从井底洞穴上升至环空口处 时,由于环空的过流面积远小于洞穴,出现混合气 体压力急剧升高、流速急剧下降的现象,如果此时 的井底气体速度大于返排末速度值式 3, 煤粉将随 高速气体进入环空通道;在环空中由于气体压力不 断下降[13],气体、煤粉混合相速度会不断上升,煤 粉将被运移至地面。 4 3 gd γγ V Cγ 煤粉气 末 气 ( 3 2 1 2 Eρ V 标 气 4 ChaoXing 2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5 卷 ρp ρp 标标 工工 5 22 [π]QVRr 排气 6 式中 V末为煤粉返排末速度,m/s;V气为气体速度, m/s;g为重力加速度,9.8 m/s2;d为注气钻杆内径, m;γ煤粉为煤粉重度,N/m3;γ气为空气重度,N/m3; C为扰流阻力系数;E为气体动能,J/m3;ρ标、ρ工 分别为标准状态和工况条件下的空气密度,kg/m3; p标、p工分别为标准状态和工况条件下的气体压力, MPa;Q排为返排气体排量,m3/min;R为套管内径, m;r为钻杆外径,m。 根据 R R Angel[13]提出的气固两相流最小动能法 认为环空气体能够携带粉尘运移的最小动能与以 15.24 m/s 运行的标准状况下的空气动能相当, 按照式4计算 的动能为 149.80 J/m3[14],而按照式5压力与密度的换 算公式, 注气压力为 2.4 MPa 的工况下, 携带煤屑所需 的最小空气动能为 3.60103 J/m3, 井底气体的动能需大 于携带煤屑所需的最小空气动能才能将煤粉携带至地 面,因此返排气体动能决定了被破坏的煤体是否能够 有足够的能量被携带至地面。据式6,注气排量为 35 m3/min 时,返排环空通道气体速度为 15.26 m/s,气体 动能为 3.64103 J/m3,稍高于理论最小动能值,空气钻 井现场实测最小气量值一般比 Angel 理论计算值高 25左右[15], 因此该工况下的排气量过小, 不利于煤粉 返排;注气排量为 40m3/min 时,返排环空通道气体速 度为 17.44 m/s,气体动能为 4.76103 J/m3,返排气体 动能是理论最小动能的 132,注气排量为 60 m3/min 时,返排环空通道气体速度为 26.16 m/s,气体动能为 1.07104 J/m3,返排气体动能是理论最小动能的 297, 均可满足煤粉在返排通道中的运移,但随着空气动力 造穴井底洞穴的增大,洞穴截面积越来越大,气体运 动速度越来越小,气体携带煤粉的动能也越来越小, 煤粉从洞穴进入返排通道也越来越困难。各种工况下 不同位置空气动能计算值见表 3。 表 3 不同工况下空气动能计算表 Table 3 The computation sheet of air kinetic energy in working condition 不同工况 注气压力/MPa 排量/ m3min–1 位置 空气动能 计算值/103Jm–3 注气通道 67.30 2.4 35 返排通道 3.64 注气通道 88.00 2.4 40 返排通道 4.76 注气通道 198.00 2.4 60 返排通道 10.7 为了研究不同注气排量下的掏出煤体体积, 采 用排量较大的空气压缩机进行施工, 结合前期收集 的研究区 2 口空气动力造穴井资料表 4,当注气 压力范围基本一致时, 实验井比 1 号井返排排量增 加 71,掏出煤体体积增加 45 m3,增幅 37;实 验井比 2 号井返排排量增加 50, 掏出煤体体积增 加 20 m3,增幅 14,即随着返排气体排量的增大, 返排煤粉量也随之增大。 表 4 空气动力造穴掏出煤体体积统计对比表 Table 4 Statistical and comparative data of taken-out volume of coal body of aerodynamic cavitation 注气次数 井号 0≤p5 MPa 5 MPa≤p6 MPa 6 MPa≤p7 MPa 7 MPa≤p8 MPap≥8 MPa 注气压力/ MPa 返排排量/ m3min-1 掏出煤体 体积/m3 1 1 2 11 1 3 2.4 35 120 2 1 2 10 2 2 2.4 40 145 实验井 2 0 11 1 3 2.4 60 165 3 结 论 a. 空气动力注气增压只对钻孔周围的储层气 体压力产生影响,空气动力造穴技术在碎软煤层中 很难达到大面积改善储层渗透性的作用,距离钻孔 位置越近煤储层越易遭到气体压力“激动”作用破 坏,在淮南谢一矿实验区碎软煤层注气影响半径约 7 m,影响效果较明显的区域半径为 2 m,影响效果 剧烈的区域半径为 1 m。根据现场实验结果,每次 注气增压洞穴半径扩大距离为 0.1 m 左右。 b. 碎软突出煤层空气动力造穴的注气压力适 合设置为 67 MPa,不宜高于 8 MPa,在一定范围 内,掏出煤体体积随注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c. 在注气压力一定的情况下,碎软突出煤层空 气动力造穴的返排气体排量越大掏出煤粉量也越 多,但受破碎煤粉总量限制,不会无限制上升。 参考文献 [1] 熊德华, 王珊珊. 煤层气井空气造穴工艺的实践与认识[J]. 中 国煤炭地质,2010,221026–27. ChaoXing 第 6 期 赵龙等 碎软突出煤层空气动力造穴工程主控因素 27 XIONG Dehua , WANG Shanshan. Study and practice of air-cavitation technology for CBM wells[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10,221026–27. [2] 张志刚,崔立平, 王磊. 煤层气裸眼洞穴完井工艺技术与实践[J]. 断块油气田,1999,6663–66. ZHANG Zhigang,CUI Liping,WANG Lei. Techniques for open-hole cavity completed coal-bed gas wells and its applica- tion[J]. Fault–Block Oil and Gas Field,1999,6663–66. [3] 莫日和. 煤层气井造穴技术的实践与研究[J]. 中国煤层气, 2007,4335–42. MO Ri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air-cavitation technology for CBM wells[J]. China Coalbed Methane,2007,4335–42. [4] 敖卫华. 淮南煤田深部煤层煤级与煤体结构特征及煤变质作 用[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5] 徐建军, 韩保山, 吴信波. 地面钻井辅助消突与瓦斯抽采一体 化工程实践[J]. 煤炭技术,2014,338289–292. XU Jianjun, HAN Baoshan, WU Xinbo. Intergrate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auxiliary outburst elimination by drilling well from ground and production of CBM[J]. Coal Technology,2014, 338289–292. [6] 李源, 周伟, 刘昆. 空气动力造穴工艺在石门揭煤钻井中的应 用[J]. 煤矿安全,2015,4612123–125. LI Yuan,ZHOU Wei,LIU Kun. Application of air-cavitation technology in rock cross cut coal uncovering well[J]. Safety in Coal Mines,2015,4612123–125. [7] 吴望一. 流体力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1–283. [8] 刘恺德,王成,姜在炳,等. 空气动力掏煤工艺之压风排水排 渣关键技术[J]. 煤炭学报,2016,401151–158. LIU Kaide,WANG Cheng,JIANG Zaibing,et al. Key tech- niques of gas injection,water drainage and slag discharge in aerodynamic excavating coal proces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01151–158. [9] 冉启平,赵志发,白新华,等. 汪家寨煤矿松软高突煤层水力 压裂试验研究[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42216–19. RAN Qiping,ZHAO Zhifa,BAI Xinhua,et al. Test research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for loose outburst coal seam in Wangjiazhai mine[J]. Mining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5, 42216–19. [10] 孙四清, 张俭, 安鸿涛. 松软突出煤层穿层洞穴完井钻孔瓦斯 抽采实践[J]. 煤炭科学技术,2012,40249–51. SUN Siqing,ZHANG Jian,AN Hongtao. Practices on gas drainage with cavity completion borehole passing through soft and outburst seam[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40249–51. [11] 李晓益,汪志明,万鑫,等. 煤层气裸眼洞穴完井注气增压数 值试验[J]. 石油钻探技术,2012,40214–19. LI Xiaoyi,WANG Zhiming,WAN Xin,et al. Numerical ex- periments of gas injection pressurization for CBM open hole cavity completion[J]. 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2, 40214–19. [12] 张亮,姚磊华,王迎东. 基于 COMSOL Multiphysics 的三维 地质建模方法[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42614–19. ZHANG Liang,YAO Leihua,WANG Yingdong. 3D geological modeling based on COMSOL multiphysics[J]. Coal Ge- ology Exploration,2014,42614–19. [13] ANGEL R R. Volume requirements for air or gas drilling[M]. 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5829–36. [14] 苏义脑, 周川, 窦修荣. 空气钻井工作特性分析与工艺参数的 选择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87–90. SU Yi’nao,ZHOU Chuan,DOU Xiurong. Operation charac- teristics analysis and process parameters selection of air drill- ing[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5,322 87–90. [15] 刘建林. 气体钻井用贯通式潜孔锤关键技术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09.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