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探讨_杜芳鹏.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探讨_杜芳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探讨_杜芳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探讨_杜芳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探讨_杜芳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46 卷 第 3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6 No.3 2018 年 6 月 COAL GEOLOGY 2.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Continental Dynamics/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clean utilization; coal maceral and quality; harmful elements; direct liquefaction 在能源结构和环保形式双重压力下,煤炭的清洁 高效利用已然成了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1-3]。 陕北府谷矿区是国家规划矿区之一, 煤炭资源丰富, 目前矿区内所生产煤炭主要作为动力用煤供给周边 配套的热电厂,但由于其原煤灰分产率较高、发热 量并不突出,作为直接燃料,其利用价值难以最大 化且可能造成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随着煤化工产 业技术的逐渐成熟与政策引导,近年来我国煤炭的 ChaoXing 1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6 卷 液化、气化利用等得到了长足发展[4-6],已然成为低 阶烟煤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选择。鉴于府谷矿区煤 炭目前利用方式相对粗放,对其煤岩、煤质进行以 煤化工利用为目的分析探讨,以期为研究区煤炭资 源清洁、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1 地质概况 陕北府谷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北段,陕 北斜坡与晋西挠褶带结合部位。矿区内构造相对简 单,地层展布近水平。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 组和山西组,共含可采煤层 11 层,其中 1 至 4 煤为 山西组煤层,5 至 11 煤为太原组煤层,不同井田内 各煤层发育状况有所差别,但全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有 2 煤、4 煤、8 煤和 9 煤。矿区面积超过 260 km2, 共划分为 6 个井田,分别为沙川沟、海则庙、冯家 塔、西王寨、段寨、尧峁,其中冯家塔井田和海则 庙井田现已开采,所开采煤层为 2 煤、4 煤和 9 煤。 2 煤岩特征 府谷矿区各煤层煤的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为 0.590.62,属于低阶烟煤;各煤层宏观煤岩组 分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少量镜煤和丝炭,宏观 煤岩类型总体为半暗煤。煤岩显微组分体积分数 78.089.5,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壳质组含 量较低; 矿物体积分数 9.522.0, 以黏土类为主, 其次为碳酸盐类、硫化类矿物。有机组分特征与我 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相似,壳质组含量极低,惰质 组含量较高表 1。 表 1 府谷矿区各主采煤层显微组分和矿物定量结果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coal maceral and minerals in different coalbeds of Fugu mining area 单位 显微组分体积分数 矿物体积分数 煤层号 镜质组 惰质组 壳质组 黏土类 硫化物 碳酸盐类 Rmax 2 47.1 33.3 4.9 9.3 1.4 4.0 0.59 3 43.0 33.3 5.5 15.7 0.9 2.1 0.61 4 44.0 33.1 4.4 15.1 0.9 2.8 0.59 5 56.3 26.9 4.1 11.5 0.2 1.2 0.59 6 52.8 30.0 5.2 9.6 0.8 2.1 0.61 7 47.6 37.0 4.8 7.7 0.7 2.3 0.6 8 36.8 41.1 4.5 14.6 1.2 2.1 0.61 9 40.3 35.6 3.4 17.3 0.6 2.8 0.61 10 38.0 43.8 2.5 11.6 0.9 3.2 0.62 11 37.5 33.4 7.1 17.9 3.2 1.6 0.59 3 煤质分析 ① 灰分Ad 府谷矿区原煤灰分产率为 7.18 57.49,绝大部分15.00,集中在15.00 35.00, 平均23.59N237,主要为中–中高灰煤,各煤层间差 异较小。浮选后,各煤层灰分产率均大幅下降,为 2.5233.29, 绝大部分<10.00, 平均9.59N162。 ② 挥发分Vdaf 府谷矿区原煤挥发分产率为 33.4947.71,绝大部分大于 37.00,集中在 37.0043.00, 平均 40.13N189, 属高挥发分煤, 各主采煤层间差异较小。浮选后,挥发分产率未产生 明显变化,为 31.4846.52,平均 40.20N189。 ③ 氢碳原子比H/C 府谷矿区原煤氢碳原子 比为 0.480.93,主要集中在 0.700.80,平均 0.75 N187。浮选后,各煤层 H/C 总体略微升高,为 0.550.93,平均 0.76。 ④ 硫分St,d 府谷矿区原煤全硫质量分数0.22 4.23,绝大部分小于 1.0,平均 0.88N192; 不同煤层间全硫含量差异较大,太原组的 8 煤、9 煤的全硫含量明显高于山西组 2 煤和 4 煤。4 煤层 全硫平面分布比较稳定,除零星区域外均低于 1.0。浮选后,各煤层全硫质量分数 0.171.44, 平均 0.58。形态硫分析表明,低硫煤以有机硫为 主,而中–高硫煤则以硫化铁硫为主,易于浮选。 4 有害元素 煤中发现的元素超过 80 种,有 20 多种元素在 开采、 燃烧过程中的释放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燃煤引发的有害元素污染、中毒事件屡见不鲜[7-10], 故而有害元素的评价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前提之一。 本次研究重点针对煤中氯、氟、砷元素含量及赋存 状态进行分析,对其他有害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 较。以下各元素分级标准依据为文献[2]。 ① 氯Cl 氯元素在高温反应后形成的HCl和 Cl2会对设备造成腐蚀,对环境造成污染。府谷矿区 煤 中 氯 元 素 含 量 为 70920 ug/g , 平 均 243.1 ug/gN136,略低于中国煤的平均值,以特低氯煤 为主,少量为低氯煤。浮选后,煤中氯元素含量明 ChaoXing 第 3 期 杜芳鹏等 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探讨 13 显增加,表明其主要赋存在有机组分中。 ② 氟F 氟元素是煤中主要的有害元素之一,我 国黔西地区曾深受氟污染之害[9-10]。数据显示,府谷矿 区煤中氟元素含量为31672 ug/g, 绝大多数<400 ug/g; 平均 197.2 ug/gN112,略高于中国煤的平均值,以 低氟煤和中氟煤为主。浮选后,煤中氟元素含量明显 减小,表明其主要赋存在无机矿物中。 ③ 砷As 砷作为Ⅰ类环境敏感元素, 对生态 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陕南曾因为石煤中的砷 污染而引发地方病[11]。数据显示,府谷矿区煤中砷 元素含量为 09 ug/g,绝大多数小于 4 ug/g,平均 1.5 ug/gN112,以低砷煤和中砷煤为主。洗选后, 砷含量降低明显,表明无机矿物是其重要寄主。 ④ 其他有害元素 除上述几种常见的有害元素 外,煤中还含有一些对人类身体健康或对环境造成危 害的微量元素。本次工作通过 ICP-MS 对来自 2 煤、4 煤、 9 煤等 3 个主采煤层的样品进行了元素含量测试, 结果显示,来自 3 个煤层的煤岩样品各元素含量差别 较小,这些有害元素含量均低于或接近我国煤中对应 元素的平均值,未发现异常富集的有害元素。 5 清洁利用潜势及方式 5.1 煤炭清洁潜势 煤炭清洁潜势划分是煤炭分级、分质、清洁高效 利用的基础之一。根据唐书恒等[2]提出的煤炭清洁利 用潜势评价体系,综合灰分、全硫、氟、氯、砷等与 煤炭清洁利用相关的多方面要素对其清洁利用潜势进 行评价。将府谷矿区各煤层煤质数据和分级方案进行 对照发现,影响府谷矿区煤清洁利用的最大障碍在于 原煤灰分产率;全硫、氟、氯、砷等含量为特低或低, 对应地可划分为Ⅰ级和Ⅱ级洁净煤,但由于灰分含量 较高,以中–中高灰煤为主,对应洁净煤分级为Ⅲ级, 根据煤炭清洁潜势评价“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各煤层 原煤的洁净煤等级均为Ⅲ级;浮选后,灰分产率显著 降低,全硫、氟、砷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氯含量有 所升高,但总的洁净煤等级均升至Ⅱ级表 2。 表 2 洁净煤分级及府谷矿区洁净煤潜势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clean coal and the potential of clean coal in Fugu mining area 单位μg/g 煤层 St,d/ Ad/ Cl F As 分级[2] ≤0.5 ≤5 ≤500 ≤100 ≤4.0 Ⅰ >0.51.0 >515 >5001 500 >100200 >4.08.0 Ⅱ >1.01.5 >1530 >1 5002 000 >200600 >8.012.0 Ⅲ >1.53.0 >3040 >2 0003 000 >6001200 >12.025.0 Ⅳ 划分标准 >3.0 >40 >3 000 >1 200 >25.0 Ⅴ 2 0.6 24 197 91 2.4 Ⅲ 4 0.6 27 266 259 0.9 Ⅲ 8 1.1 18 423 165 1.5 Ⅲ 原媒 9 1.3 23 295 192 2.6 Ⅲ 2 0. 6 9 465 37 0.5 Ⅱ 4 0.5 8 760 105 0.4 Ⅱ 8 0.7 7 813 98 0.7 Ⅱ 浮媒 9 1.0 15 826 140 0.6 Ⅱ 注表中煤层各项数据均采用算术平均值。 5.2 利用方式 府谷矿区原煤灰分产率平均达 23.59,发热量 平均为 23.83 MJ/kg,作为直接燃料,无论在洁净度 还是经济价值上均有所缺憾。由前文可知,在其利 用前进行浮选是必要且有效的清洁手段,灰分、全 硫、砷含量等均可得到相当幅度的降低,洁净等级 可由Ⅲ级升至Ⅱ级。 府谷矿区的煤作为低阶烟煤,其原煤挥发分产 率平均可达 40.13,氢碳原子比平均 0.75,浮选后 对应数值均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升高。这方面特性 是煤炭直接液化性能的重要指标,前人关于煤炭直 接液化的煤质指标尽管未能达成统一,但关键指标 的认识几近一致。氢含量是影响其液化性能及产率 的最为关键因素,因此,H/C 界限的划定是各评价 指标间探讨的重点。 随着年代推移, 由 0.80 到 0.75, 再到 0.70, H/C 划分界限的不断降低[4-6]。 目前, 0.75 是使用率、认可度较高的方案,也是综合油产率与 经济性划定界限。府谷矿区各煤层 H/C 均接近或大 于 0.75,其余相关指标也都能达到煤炭直接液化要 求。浮选后灰分产率可降至 10以下,达到工艺要 求。综合对比府谷矿区直接液化用煤相关的煤岩煤 质指标,基本能够达到直接液化用煤的要求表 3, 因而浮煤直接液化是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 利用的选择之一。 ChaoXing 14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6 卷 表 3 府谷矿区主要煤层与直接液化用煤指标对照表 Table 3 Direct liquefaction indicator requirements and the key coal quality index of Fugu mining area 煤层 灰分/ 挥发分/ 硫分/ H/C 镜质组/ 惰质组/ Rmax/ 直接液化用煤 35.0 0.75 45.0 0.300.70 原煤 23.8 40.8 0.6 0.74 53.7 27.8 0.60 2 浮煤 9.1 40.0 0.6 0.77 原煤 26.7 40.2 0.6 0.77 47.8 26.0 0.61 4 浮煤 7.6 40.6 0.5 0.77 原煤 17.8 40.5 1.1 0.74 32.7 40.5 0.62 8 浮煤 7.3 40.7 0.7 0.78 原煤 23.0 39.0 1.3 0.73 44.0 35.0 0.60 9 浮煤 15.0 38.7 1.0 0.74 6 结 论 a. 府谷矿区煤中有害元素富集度低,但原煤灰 分产率较高,主要为中–中高灰煤,导致府谷矿区原 煤的洁净等级为Ⅲ级,浮选后灰分产率可降低至 10以下,洁净煤等级升至Ⅱ级。 b. 府谷矿区煤的热演化程度较低,挥发分产率 高、氢碳原子比高,其浮煤可作为直接液化用煤的 原料,直接液化成为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 用的重要途径。 致谢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秦云虎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和闻明忠工程师给予了本文诸多指导和 建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教授对本文的修 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特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佟,张博,王庆伟,等. 中国绿色煤炭资源概念和内涵及评 价[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4511–13. WANG Tong,ZHANG Bo,WANG Qingwei,et al. Green coal resources in China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J]. Coal Geology&Exploration,2017,4511–13. [2] 唐书恒,秦勇,姜尧发,等. 中国洁净煤地质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6. [3] 陈鹏. 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7. [4] 吴春来. 煤炭液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 地学前缘,2005, 123309–313. WU Chunlai.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coal liquefaction in Chin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5,123309–313. [5] 司胜利,李小彦,田新娟,等. 中国西部低煤级煤的液化性能[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37310–18. SI Shengli,LI Xiaoyan,TIAN Xinjuan,et al. Liquefaction property of low rank coal in west China[J]. Coal Geology Ex- ploration,2009,37310–18. [6] FENG Jie,LI Jun,LI Wenying. Influences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 macerals on coal liquefaction by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3,10919–26. [7] 王华,杜美利,张国涛,等. 陕北横山矿区延安组 3-1 煤层 Sr 和 Ba 的分布及赋存模式[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 4528–13. WANG Hua, DU Meili, ZHANG Guotao, et al. Distribution and mode of occurrence of Jurassic 3-1 coal from Hengshan[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2017,4528–13. [8] 王文峰, 宋党育, 秦勇. 煤中有害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 的评价参数[J]. 煤矿环境保护,2002,1618–17. WANG Wenfeng, SONG Dangyu, QIN Yong. The parameters for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 of toxic elements in coal[J]. Coal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2, 1618–17. [9] 孙玉壮. 黔西煤中氟与“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 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244350–356. SUN Yuzhuang. Geochemicalstudy advance about fluorine in coal and coal-burning endemic fluorosis from western Guizhou[J]. 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 try,2005,244350–356. [10] 代世峰,李薇薇,唐跃刚,等.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 病途径与预防措施[J]. 地质论评,2006,525650–655. DAI Shifeng,LI Weiwei,TANG Yuegang,et al. The source, pathway,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endemic fluorosis in Guizhou[J]. Geology Review,2006,525650–655. [11] 白广禄,刘晓莉,范中学,等. 陕西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 病学调查[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5157–60. BAI Guanglu, LIU Xiaoli, FAN Zhongxue, et 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coal-burning endemic arsenism in Shaanx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2006,25157–60. 责任编辑 范章群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