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47 卷 第 5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7 No.5 2019 年 10 月 COAL GEOLOGY single fracture; laboratory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diffusion radius 地下工程水害防治对工程自身以及施工人员生 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用注浆法加固裂隙 煤岩体是一种有效的水害防治方法。注浆压力与水 灰比是动水注浆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其设计是 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动水注浆的效果和治理成本。 因此进行动水注浆之前,必须研究注浆压力、水灰 比与注浆扩散半径之间的规律。 目前,一些学者开展了动水条件下裂隙注浆理 论、实验及注浆材料等层面的研究。 在注浆理论层面,湛铠瑜等[1-3]、田美霞[4]分别 基于牛顿摩阻力定律,建立了在单一裂隙中牛顿型 浆液的扩散方程;后者在考虑动水流速影响下的浆 液扩散模型中,加入了浆液黏度时变性方程,完善 了多因素注浆扩散模型;S. Mohajerani 等[5-6]基于 EGFP 算法,研究二维离散断裂网格下不同因素对 注浆效果的影响;M. Eriksson 等[7]、O. Saeidi 等[8]、 A. Draganovic 等[9]分别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 法,得到变开度裂隙浆液扩散规律、不同节理和浆 液性质对岩体可灌性的影响、水泥基浆液的流动规 律等;苏培莉等[10]基于岩体几何集合参数概率模型 和 Monte-Carlo 技术,生成了岩体结构面网格。 在注浆实验层面,李金华等[11]通过记录分析浆 ChaoXing 第 5 期 谷拴成等 岩体裂隙动水注浆扩散半径影响试验 145 液沉积压力曲线的性质,提出一种以压力曲线特性 评价注浆效果的方法;李术才、张霄等[12-13]、高岗 荣等[14]分别开发了单一裂隙动水注浆试验平台, 并得到浆液的扩散机制及沉积封堵机理;M. H. Mohammed 等[15]得到静态和振动条件下水泥基浆液 在裂隙中的渗流规律;F. Rosquoet 等[16]研究分析水 泥浆液在裂隙中的流变性和浆液沉积特性;杨仁树 等[17-18]利用室内试验及 CT 技术,分析得到裂隙分 形维数以及超细水泥浆液的最优配比。 在注浆材料层面, 谷拴成等[19]对富含水–H2S 环 境进行复合浆液的优化设计,确定优化复合浆液的 最佳配比; 刘人太等[20-23]研发一种水泥基速凝材料; 姬中奎[24-25]研究了细骨料在注浆工程中的新方法。 以上学者从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对动水注浆 机理和效果展开研究,但未突出注浆工程的关键因 素浆液水灰比和注浆压力两者共同作用下,对注 浆效果的影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后,笔者采用 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重点研究裂隙中浆液的 水灰比与注浆压力对浆液扩散半径的影响,并得到 相关结论。 1 室内注浆试验 1.1 室内注浆模拟平台 模拟裂隙动水注浆试验平台以现场实际情况为 设计依据,分别由模拟裂隙系统、注浆控制系统、 动水水源系统、试验框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试 验监控系统组成,如图 1 所示。 图 1 注浆试验平台 Fig.1 Grouting test equipment 为了准确观察试验效果,模拟裂隙系统试验区 域采用长 2 m,宽 1 m 的金属下底板,涂刷红色底 漆以便与灰色的水泥浆液形成鲜明对比;在有机玻 璃上板弹出 10 cm10 cm 的黄色网格线,便于后期 测量扩散半径与扩散距离,如图 2a 所示。 1.2 注浆试验设计 试验设定裂隙开度为5 mm,动水流速为0.113 m/s, 分别以水灰比为 0.6︰1、2.0︰1 的纯水泥浆液作为 注浆材料,注浆压力范围取 0.10.4 MPa。 将不同水灰比浆液分为5组,水灰比分别为0.6︰1、 0.8︰1、1.0︰1、1.5︰1、2.0︰1,在同一组水灰比 浆液中进行不同注浆压力的注浆试验,注浆压力取 0.1、0.2、0.3 和 0.4 MPa。研究注浆压力与水灰比 共同作用下,对注浆效果及扩散半径的影响。 1.3 试验结果分析 水泥浆液在裂隙中的扩散形式主要为分区扩 散, 由形成的沉积留核区与浆水分层扩散区组成[6]。 浆液的扩散方式如图 2b 所示。 扩散形态在注浆之初 为水滴形,随着浆液的不断注入,扩散形态逐渐由 水滴形向倒 U 型转变,其中沉积留核的尺寸与稳定 决定着堵水效果的优劣。 1.3.1 注浆压力对注浆效果的影响 以水灰比为 1.0︰1 和 1.5︰1 为例, 当浆液水灰 比为 1.0︰1, 注浆压力分别为 0.1、 0.2、 0.3、 0.4 MPa 时, 浆液的最大扩散半径依次为 12.47、 18.20、 33.54、 45.15 cm,如图 2a 所示。当水灰比为 1.5︰1,注浆 压力分别为 0.1、0.2、0.4 MPa 时,对应的最大扩散 半径依次为 10.5、16.59、31.17 cm。总结试验结果 可知,当浆液水灰比不变时,注浆压力越大,浆液 能达到的最大扩散半径就越大,堵水效果越好。 图 2 浆液扩散结果 Fig.2 Slurry diffusion results 但扩散半径不会无限扩大,当水灰比与注浆压 ChaoXing 146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力均定值时, 仅扩散距离会随着注浆过程不断增长。 因为含有动水的裂隙本身是一个存在压力且封闭的 流场空间, 注浆开始时会破坏流场初始的压力分布, 浆液与动水之间存在压力差,当浆液扩散至一定程 度时,会与动水在流场内形成新的压力平衡,从而 以固定的扩散半径继续增大扩散距离。 1.3.2 水灰比对注浆效果的影响 对表 1 中编号为 3、6、9、12 的 4 组试验数据 进行分析,当注浆压力为 0.4 MPa 时,水灰比为 0.6︰1、0.8︰1、1.5︰1、2.0︰1 的水泥浆液所对应 的最大扩散半径分别为 49.58、 46.38、 31.17、 26.47 cm。 其中,水灰比为 0.6︰1 的浆液,其扩散最大半径约 为 49.58 cm,在扩散范围内形成了全隙封堵。试验 中发现该水灰比浆液的可泵性与流动性较差,进入 裂隙后浆液中掺杂有体积较大的未充分反应的水泥 胶结块,这是因为水灰比偏小从而增大了浆液的黏 度;该配比的浆液与动水在裂隙中的扩散方式接近 驱替扩散,浆液形成的沉积留核区占有率远大于 浆水分层扩散区,分层扩散区在整体扩散范围中 只占很少一部分。由于浆液本身黏度大,因此针对 动水冲刷有很好的抵抗能力,使沉积留核能保持比 较稳定的扩散形态与边界形态,当浆液形成全隙封 堵时,可取得最好的堵水效果。水灰比为 0.8︰1 的 浆液,是能得到较好注浆效果的浆液配比,其针对 动水冲刷的抗分散性较好,流动性优于 0.6︰1 的浆 液, 并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对压力变化灵敏的反应。 由数据分析可知,当注浆压力不变时,水灰比越大, 浆液能形成的最大扩散半径就越小[26]。 表 1 水灰比与注浆压力对扩散半径的影响 Table 1 Influence of water-cement ratio and grouting pressure on diffusion radius 编号 水灰比 注浆压力/MPa 最大扩散半径/cm 1 0.6︰1 0.1 21.27 2 0.6︰1 0.2 32.42 3 0.6︰1 0.4 49.58 4 0.8︰1 0.1 18.38 5 0.8︰1 0.2 30.61 6 0.8︰1 0.4 46.38 7 1.5︰1 0.1 10.5 8 1.5︰1 0.2 16.59 9 1.5︰1 0.4 31.17 10 2.0︰1 0.1 8.49 11 2.0︰1 0.2 14.67 12 2.0︰1 0.4 26.47 同时,水灰比对浆液沉积区域的占比也有较大 的影响,其表现为当注浆压力不变时,水灰比增大, 沉积留核区占比减小,如表 2 所示。 表 2 水灰比对区域占比的影响 Table 2 Influence of water-cement ratio on regional ratio 编号 水灰比 沉积留核区/ 分层扩散区/ 1 0.6︰1 89.3 10.7 2 0.8︰1 86.7 13.3 3 1.0︰1 77.3 22.7 4 1.5︰1 64.4 35.6 5 2.0︰1 59.7 40.3 结合表 2 的数据分析可知,水灰比为 1.5︰1 的 浆液,其流动性和可泵性比较优越,在裂隙动水条 件下能够形成有效的沉积留核区;由于浆液的水灰 比变大,造成浆液黏度下降,因此浆水分层扩散 区在整体扩散区域内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堵水效率 与前两类相比却有所下降。 水灰比为 2.0︰1 的浆液, 其流动性和可泵性是所有试验浆液种类中最好的一 种,流态也比较理想,但该配比浆液水灰比过大, 虽然增强了流动性与可泵性,但取得的堵水效果却 大打折扣。因为浆液黏度变小会使浆液在动水冲刷 下的抗分散性减小,因此,造成浆水分层扩散区 所占比例增大,再加上动水水流冲刷的影响,导致 沉积留核稳定性下降,在裂隙中不易形成有效的堵 水区域;若在不改变水灰比的前提下还要取得较好 的堵水效果,就必须增大注浆量,使浆液在裂隙中 尽量多沉积。 另外,水灰比还会对沉积留核区的边界形态产 生很大影响。水灰比小的浆液,在动水冲刷下其边 界迹线比较稳定,近似于一条直线;当水灰比增大 后,其边界迹线受动水冲刷影响较大,变为波浪状 且向留核扩散方向的反向凹进;且水灰比越大,造 成的波浪起伏度就越大,如图 3 所示。 图 3 水灰比与留核边界形态的关系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cement ratio and boundary shape of slurry deposition zone ChaoXing 第 5 期 谷拴成等 岩体裂隙动水注浆扩散半径影响试验 147 沉积留核边界的稳定是影响堵水效果好坏的重 要因素之一,所以控制浆液的水灰比是获得稳定沉 积留核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试验测得水灰比为 0.8︰1 的水泥浆液可以获得较好的留核稳定性。 2 注浆数值模拟 根据试验结果,使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 依据室内注浆试验平台尺寸,将流场模型设置为宽 1 m、长 2 m 的矩形平面,使用三角形网格对流场进 行单元划分,动水入口条件定义为速度入口,注浆 孔入口条件定义为压力入口。为了取得良好的模拟 结果, 迭代采用 PISO 算法, 设定迭代步数为 10 000 步,步间距 0.01 s,模拟试验中水泥浆液的扩散过 程,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 首先,分析注浆压力与扩散半径的联系。浆液 材料采用水灰比为 0.8︰1 的水泥浆液,动水流速为 0.1 m/s,注浆压力分别选择 0.1、0.2、0.3、0.4 MPa, 其扩散结果如图 4 所示。 图 4 注浆压力递增的浆液扩散图 Fig.4 Slurry diffusion diagram with increasing grouting pressure 图 4 中红色部分表示浆液在裂隙中形成的沉积 堵水留核, 蓝色部分表示裂隙水, 在红色和蓝色之间 的部分是浆液受动水冲刷影响后产生的浆水分层 扩散区。 总体上, 沉积堵水留核的面积大于分层扩散 区的面积;当注浆压力为 0.1、0.2、0.3、0.4 MPa 时, 其扩散半径分别为 21.51、34.47、40.12、48.23 cm。 分析模拟结果可知,浆液的扩散半径与注浆压力成 正比。在扩散形态与扩散机制层面,该模拟结果均 与试验得到的结果一致。 其次,研究水灰比与扩散半径的关系。将计算结 果保存后, 对流场清零, 重新设定动水流速为 0.1 m/s, 注浆压力为 0.1 MPa,在流体材料库中对注浆材料 进行修改,分别定义水灰比为 0.8︰1、1.0︰1、 1.5︰1、2.0︰1 的水泥浆液,进行流场初始化,迭 代步数与步间距同上,其扩散结果如图 5 所示。 当水灰比为 0.8︰1、1.0︰1、1.5︰1、2.0︰1 时, 其扩散半径分别为 20.47、15.36、14.12、11.77 cm。 分析可知,在注浆压力不变时,水灰比增大,会使 浆液的扩散半径减小。由图 5 可以看出浆液水灰比 越大,其沉积留核边界越不稳定,逐渐呈波浪状。 此模拟结果从扩散形态和扩散机制上与试验得到的 结果一致。 图 5 不同水灰比的浆液扩散图 Fig.5 Slurry diffusion diagram of different water-cement ratio 3 结 论 a. 纯水泥浆液在裂隙中的扩散方式为分区扩 散,当裂隙中浆液与动水形成压力再平衡时,扩散 半径不再增大,而扩散距离继续增加。 b. 当动水流速与浆液水灰比一定时,注浆压力 越大,浆液的扩散半径越大,堵水效果越好。 c. 当动水流速一定时,同一注浆压力下,水灰 比与扩散半径成反比;同一水灰比下,注浆压力与 扩散半径成正比。 参考文献 [1] 湛铠瑜,隋旺华,高岳. 单一裂隙动水注浆扩散模型[J]. 岩土 力学,2011,3261659–1663. ZHAN Kaiyu,SUI Wanghua,GAO Yue. A model for grouting into single fracture with flowing water[J]. Rock and Soil Me- ChaoXing 14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chanics,2011,3261659–1663. [2] 湛铠瑜,隋旺华. 动水条件下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系统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19–23. ZHAN Kaiyu,SUI Wanghua. Design of model test system for grouting into a single fracture with flowing water[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301019–23. [3] 湛铠瑜, 隋旺华, 王文学. 裂隙动水注浆渗流压力与注浆堵水 效果的相关分析[J]. 岩土力学,2012,3392650–2655. ZHAN Kaiyu,SUI Wanghua,WANG Wenxu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eepage pressure and water plugging effect during grouting into a fracture with flowing water[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2,3392650–2655. [4] 田美霞. 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单裂隙动水注浆扩散模 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增刊 1536–538. TIAN Meixia. A model for grouting into single fracture with flowing water based on time-dependent behavior of viscosity[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1,30S1536–538. [5] MOHAJERANI S, BAGHBANAN A, BAGHERPOUR R, et al. Grout penetration in fractured rock mass using a new developed explicit algorith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 Sciences,2015,80412–417. [6] MOHAJERANI S,BAGHBANAN A,WANG G, et al. 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simulating grout propagation in 2D dis- crete fracture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 chanics Mining Sciences,2017,9867–77. [7] ERIKSSON M,STILLE H,ANDERSSON J. Numerical cal- cul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grout spread with account for filtration and varying aperture[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0,154353–364. [8] SAEIDI O,STILLE H,TORABI S 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analyses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joint and grout properties on the rock mass grout ability[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13,3811–25. [9] DRAGANOVIC A, STILLE H. Filtration of cement-based grouts measured using a long slot[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14,43101–112. [10] 苏培莉,谷拴成,韦正范,等. 岩体结构面网络的计算机模拟[J]. 中国矿山工程,2006,35447–49. SU Peili,GU Shuancheng,WEI Zhengfan,et al. Computer simulation of discontinuities network of rock mass[J]. China Mine Engineering,2006,35447–49. [11] 李金华,孙冠临,苏培莉,等. 动水注浆沉积压力特征与注浆 效果试验研究[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7,44621–24. LI Jinhua,SUN Guanlin,SU Peili,et al. Test study on dynamic water grouting sedimentary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routing effect[J]. Min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7, 44621–24. [12] 李术才,张霄,张庆松,等. 地下工程涌突水注浆止水浆液扩 散机制和封堵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 30122377–2396. LI Shucai, ZHANG Xiao, ZHANG Qingsong, et al.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grout diffusion of dynamic grouting and plugging in water inrush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1,3012 2377–2396. [13] 张霄,李术才,张庆松,等. 关键孔注浆方法在高压裂隙水封 堵中的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7 1414–1421. ZHANG Xiao,LI Shucai,ZHANG Qingsong,et al. Study of key-hole grouting to harness high pressure water gushing in fractured rock mas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1,3071414–1421. [14] 高岗荣,安许良,陈慧,等. 室内动水注浆模拟试验台研制及 应用[J]. 建井技术,2011,321/232–34. GAO Gangrong, AN Xuliang, CHEN Hui,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door dynamic water grouting simulation test bench[J]. Min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2011,321/2 32–34. [15] MOHAMMED M H,PUSCH R,KNUTSSON S. Study of cement-grout penetration into fractures under static and oscilla- tory conditions[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 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2015,45 10–19. [16] ROSQUOET F,ALEXIS A,KHELIDJ A,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cement grout Rhelogical behavior and sedimentation[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3,335713–722. [17] 杨仁树,薛华俊,郭东明,等. 基于注浆试验的深井软岩 CT 分析[J]. 煤炭学报,2016,412345–351. YANG Renshu, XUE Huajun, GUO Dongming, et al. Laboratory grouting experiment based CT analysis of grouted soft rocks in deep mine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2 345–351. [18] 杨仁树,薛华俊,李涛涛,等. 九龙煤矿深部岩体注浆浆液配 比优化研究[J]. 煤炭工程,2015,4721–4. YANG Renshu,XUE Huajun,LI Taotao,et al. Optimization study on mixing ratio of grout for deep rock mass in Jiulong coal mine[J]. Coal Engineering,2015,4721–4. [19] 谷拴成,苏培莉,罗金满,等. 注浆浆液配方的优化设计与应 用[J]. 煤炭科学技术,2009,37746–49. GU Shuancheng,SU Peili,LUO Jinman,et al. Application of ChaoXing 第 5 期 谷拴成等 岩体裂隙动水注浆扩散半径影响试验 149 optimized design on grout mixing ula[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37746–49. [20] 刘人太,李术才,张庆松,等. 一种新型动水注浆材料的 试验与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7 1454–1459. LIU Rentai, LI Shucai, ZHANG Qingsong, et al. Experiment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a new type of dynamic water grouting material[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 ing,2011,3071454–1459. [21] 刘人太. 水泥基速凝浆液地下工程动水注浆扩散封堵机理及 应用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2. [22] 刘人太,张连震,张庆松,等. 速凝浆液裂隙动水注浆扩散数 值模拟与试验验证[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6增刊 13297–3306. LIU Rentai,ZHANG Lianzhen,ZHANG Qingsong,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rack grouting process of quick setting slurry with running water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7, 36S13297–3306. [23] 刘人太,张连震,张庆松,等. 速凝浆液裂隙动水注浆扩散规 律模拟试验[J]. 土木工程学报,2017,50182–90. LIU Rentai, ZHANG Lianzhen, ZHANG Qingsong, et al. Model test on quick setting slurry diffusion law of crack grouting with dynamic water[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7, 501 82–90. [24] 姬中奎. 矿井大流量动水注浆细骨料截流技术[J]. 煤炭工程, 2014,46743–45. JI Zhongkui. Fine aggregate grouting closure technology of high flow running water in mine[J]. Coal Engineering,2014,467 43–45. [25] 姬中奎. 矿井动水注浆的浆液控制技术[J]. 煤矿安全,2014, 45669–71. JI Zhongkui. Grout control technology of hydrodynamic grouting in coal mine[J]. Safety in Coal Mines,2014,45669–71. [26] 孙冠临. 煤岩体裂隙动水注浆机理及试验研究[D]. 西安西 安科技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周建军 ChaoXin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