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泵与液压马达.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是液压系统中的能量转换装置。液压泵将原动机输出的机械能转换 成压力能,属于动力元件,其功用是给液压系统提供足够的压力油以驱动系统工作,因此, 液压泵的输入参量为机械参量转矩 T 和转速 n,输出参量为液压参量压力 p 和流量 q。 而液压马达将输入的液体压力能转换成工作机构所需要的机械能,属于执行元件,常置于 液压系统的输出端,直接或间接驱动负载连续回转而做功。因此,液压马达的输入参量为 液压参量压力 p 和流量 q,输出参量为机械参量转矩 T 和转速 n。 本章介绍几种典型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以及应用。 3.1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概述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属于容积式液压机械,它们都是利用密封油腔容积的大小变化来工 作的。因此,抓住密封油腔容积是如何构成及如何变化的问题,是理解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的关键。 3.1.1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图 3.1 所示为一单柱塞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图中柱塞 2 装在缸体 3 中形成一密封油腔容积 a,柱塞在弹簧 4 的作用下始终压紧在偏心轮 1 上。 当马达驱动偏心轮旋转时, 柱塞便在缸体中 作往复运动, 使得密封油腔 a 的容积大小随之发 生周期性的变化。 当柱塞外伸, 密封油腔 a 由小 变大, 局部形成真空, 油箱中的油液在大气压的 作用下, 经吸油管顶开吸油单向阀 6 进入 a 腔而 实现吸油, 此时排油单向阀 5 在系统管道油液压 力作用下关闭; 反之, 当柱塞被偏心轮压进缸体 时,密封油腔 a 由大变小时,a 腔中吸满的油液 将顶开压油单向阀 5 流入系统而实现压油, 此时 吸油单向阀 6 关闭。原动机驱动偏心轮不断旋 转,液压泵就不断地吸油和压油。 液压泵排出油液的压力取决于油液流动需要克服的阻力,排出油液的流量取决于密封 腔容积变化的大小和速率。 由此可见,容积式液压泵靠密封油腔容积的变化实现吸油和压油,从而将原动机输入 的机械功率 TωT 为输入的转矩,ω为输入的角速度转换成液压功率 pq p 为输出压力,q 图 3.1 单柱塞容积式泵的工作原理 1偏心轮;2柱塞;3缸体;4弹簧; 5排油单向阀;6吸油单向阀;a密封油腔 液压传动 64 64 为输出流量;单向阀 5、6 组成配流机构这里称为阀配流,使吸油和排油过程相互隔开, 从而使系统能随负载建立起相应的压力。 这种单柱塞泵是靠密封油腔的容积变化进行工作的,称为容积式泵。构成容积式液压 泵必须具备如下的 3 个条件 1 容积式泵必定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密封油腔; 2 密封油腔的容积能产生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变化,以形成吸油和压油过程; 3 具有相应的配流机构以使吸油和排油过程能各自独立完成。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实 现进油、排油的方式称为配流。 本章所述的各种液压泵虽然组成密封腔的零件结构各异,配流机构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满足上述 3 个条件,都属于容积式液压泵。 从原理和能量转换的角度来说,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是可逆工作的液压元件,即向液压 泵输入工作液体便可使其变成液压马达而带动负载工作,因此,液压马达同样需要满足液 压泵的上述 3 个条件,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必须指出,由于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工作条件不同,对各自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因 此,同类型的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尽管结构很相似,但仍存在不少差异,所以实际使用中大 部分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不能互相代用注明可逆的除外。 3.1.2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主要有压力、转速、排量、流量、功率、效率和噪声。 1. 液压泵的压力常用单位为 MPa 1 额定压力 n p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按试验标准规定连续运转所允许的最高压力。额定压力值与液压 泵的结构形式及其零部件的强度、工作寿命和容积效率有关。在液压系统中,安全阀的调 定压力要小于液压泵的额定压力。铭牌标注的就是此压力。 2 最高允许压力 pmax pmax是指泵短时间内所允许超载使用的极限压力,它受泵本身密封性能和零件强度等 因素的限制。 3 工作压力 p 液压泵在实际工作时的输出压力,亦即液压泵出口的压力,泵的输出压力由负载决定。 当负载增加,输出压力就增大;负载减小,输出压力就降低。 4 吸入压力 0 p 吸入压力指液压泵进口处的压力。自吸式泵的吸入压力低于大气压力,一般用吸入高 度衡量。当液压泵的安装高度太高或吸油阻力过大时,液压泵的进口压力将因低于极限吸 入压力而导致吸油不充分,而在吸油腔产生气穴或气蚀。吸入压力的大小与液压泵的结构 形式有关。 2. 液压泵的转速常用单位为 r/min 1 额定转速 n。在额定压力下,根据试验结果推荐能长时间连续运行并保持较高运行 效率的转速。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65 65 2 最高转速 nmax。 在额定压力下, 为保证使用寿命和性能所允许的短暂运行的最高转 速。其值主要与液压泵的结构形式及自吸能力有关。 3 最低转速 nmin。为保证液压泵可靠工作或运行效率不致过低所允许的最低转速。 3. 液压泵的排量及流量 1 排量 Vm3/r,常用单位为 mL/r 在不考虑泄漏的情况下,液压泵主轴每转一周,所排出的液体的体积称为排量,又称 为理论排量、几何排量。 2 理论流量 t qm3/s,常用单位为 L/min 在不考虑泄漏的情况下,液压泵在单位时间内所排出的液体的体积称为理论流量;工 程上又称空载流量。 t qnV 3.1 式中 n液压泵额定转速r/min; V液压泵排量。 3 实际流量 q 指实际运行时,在不同压力下液压泵所排出的流量。实际流量低于理论流量,其差值 ql= t qq 为液压泵的泄漏量。 4 额定流量 qn 在额定压力、额定转速下,按试验标准规定必须保证的输出流量。 5 瞬时理论流量 qtsh 由于运动学机理,液压泵的流量往往具有脉动性,液压泵某一瞬间所排的理论流量称 为瞬时理论流量。 6 流量不均匀系数 q δ 在液压泵的转速一定时,因流量脉动造成的流量不均匀程度。 tshmaxtshmin q t qq q δ − 3.2 4. 液压泵的功率 液压泵的输入功率为机械功率,以泵轴上的转矩 T 和角速度ω的乘积来表示;液压泵 的输出功率为液压功率,以压力 p 和流量 q 的乘积来表示。 1 输入功率 Pi 液压泵的输入功率是马达的输出功率,亦即实际驱动泵轴所需的机械功率 i 2πPTnTω 3.3 2 输出功率 Po 液压泵的输出功率kW用其实际流量 q 和出口压力 p 的乘积表示 Po=pq 3.4 式中 q液压泵的实际流量m3/s; p液压泵的出口压力Pa。 3 理论功率 Pt 如果液压泵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则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等,即为理论 液压传动 66 66 功率,用 Pt表示 ttt 2πPpqnT 3.5 式中 Tt液压泵的理论转矩。 5. 液压泵的效率 实际上,液压泵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是有损失的,因此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两者之 差即为功率损失。液压泵的功率损失有机械损失和容积损失,因摩擦而产生的损失是机械 损失,因泄漏而产生的损失是容积损失。功率损失用效率来描述。 1 机械效率 m η 液体在泵内流动时,液体黏性会引起转矩损失,泵内零件相对运动时,机械摩擦也会 引起转矩损失。机械效率 m η是泵所需要的理论转矩 Tt与实际转矩 T 之比,即 t m T T η 3.6 2 容积效率 V η 在转速一定的条件下,液压泵的实际流量与理论流量之比定义为泵的容积效率,即 ll V tt 11 qqq qqnV η − − 3.7 式中 1 q液压泵的泄漏量。 在液压泵结构形式、几何尺寸确定后,泄漏量 1 q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泵的出口压力,与 液压泵的转速对定量泵或排量对变量泵无多大关系。因此液压泵在低转速或小排量下工 作时,其容积效率将会很低,以致无法正常工作。 由于泵内相对运动零件之间间隙很小,泄漏油液的流态是层流,所以泄漏量 1 q和泵的 工作压力 p 是线性关系,即 1 q=kl p 3.8 式中 kl泵的泄漏系数。 因此 l V 1 k p Vn η − 3.9 3 总效率η 液压泵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otVt VmVm itmt 2π2π/2π Ppqpqpq pnTnTnT η ηη ηη η η 3.10 液压泵的总效率η在数值上等于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 的乘积。液压泵的总效率、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可以通过实 验测得。 液压泵的容积效率 pv η、机械效率 pm η、总效率 p η、理 论流量 qt、 实际流量 q 和实际输入功率 Pi与工作压力 p 的关 系曲线如图 3.2 所示。它是液压泵在特定的介质、转速和油 温等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出的。 由图 3.2 可知,液压泵在零压时的流量即为 t q。由于泵 图 3.2 液压泵的性能曲线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67 67 的泄漏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 所以泵的容积效率 pv η及实际流量 q 随泵的工作压力的升高而 降低,压力为零时的容积效率 pv η100,这时的实际流量 q 可以视为理论流量 t q。总效率 p η开始随压力 p 的增大很快上升, 接近液压泵的额定压力时总效率 p η最大, 达到最大值后, 又逐步降低。由容积效率和总效率这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机械效率的变化情况泵 在低压时,机械摩擦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机械效率 pm η很低。随着工作压力 的提高,机械效率很快上升。在达到某一值后,机械效率大致保持不变,从而表现出总效 率曲线几乎和容积效率曲线平行下降的变化规律。 6. 液压泵的噪声 液压泵的噪声通常用分贝dB衡量,液压泵的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流量脉动、 液流冲击、零部件的振动和摩擦,以及液压冲击等。 【例 3.1】 已知中高压齿轮泵 CBG2040 的排量为 40.6mL/r,该泵在 1450r/min 转速、 10MPa 压力工况下工作,泵的容积效率 pv η=0.95,总效率 p η=0.9,求驱动该泵所需马达 的功率 PPi和泵的输出功率 PPo 解1 求泵的输出功率 PPo 液压泵的实际输出流量 P q PtpvPPpv qqV nηη 3 40.6 1014500.95L/min55.927L/min − 则液压泵的输出功率为 63 PoPP 3 10 1055.927 1055.927 9.321kW 60 106 Pp q − 2 求马达的功率PPi 马达功率即泵的输入功率为 Po Pi P 9.321 10.357kW 0.9 P P η 查马达手册,应选配功率为11kW的马达。 3.1.3 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1. 液压马达的压力 液压马达的额定压力、最高压力、工作压力的定义同液压泵。其差别是指液压马达的 进口压力,而液压马达的出口压力则称为背压。为保证液压马达运转的平稳性,一般取液 压马达的背压为0.5MPa~1MPa。 2. 液压马达的排量、流量 液压马达的排量、理论流量、实际流量、额定流量及泄漏量的定义与液压泵类似,所不 同的是指进入液压马达的液体体积,且实际流量 M q大于理论流量 Mt q,即 M q Mt q= l q。 3. 液压马达的转速和容积效率 液压马达在其排量一定时,其理论转速nt取决于进入马达的流量 M q,即 M t M q n V 3.11 液压传动 68 68 由于马达实际工作时存在泄漏, 并不是所有进入液压马达的液体都推动液压马达做功, 一小部分液体因泄漏损失掉了,所以计算实际转速时必须考虑马达的容积效率 MV η。当液 压马达的泄漏流量为 l q时,则输入马达的实际流量为 Mt1 qqq。液压马达的容积效率定 义为理论流量 Mt q与实际流量 M q之比,即 MtMll MV MMM 1 qqqq qqq η − − 3.12 则马达实际输出转速为 MlM MMV MM qqq n VV η − 3.13 4. 液压马达的转矩和机械效率 设马达的进、出口压力差为Δp,排量为VM,不考虑功率损失,则液压马达输入液压 功率等于输出机械功率,即 ttt pqTωΔ 因为 tMt. qV n, tt 2πnω,所以马达的理论转矩Tt为 M t 2π pV T Δ 3.14 式3.14称为液压转矩公式。显然,根据液压马达排量VM的大小可以计算在给定压力 下马达的理论转矩的大小,也可以计算在给定负载转矩下马达的工作压力的大小。 由于马达实际工作时存在机械摩擦损失,计算实际输出转矩T时,必须考虑马达的机 械效率ηMm。当液压马达的转矩损失为ΔT时,则马达的实际输出转矩为T=TtΔT。液 压马达的机械效率定义为实际输出转矩T与理论转矩Tt之比,即 t Mm ttt 1 TTTT TTT η − ΔΔ − 3.15 5. 液压马达的功率与总效率 1 输入功率PMi 液压马达的输入功率为液压功率,即进入液压马达的流量 M q与液压马达进口压力 M p 的乘积。 PMi=pM qM 3.16 2 输出功率PMo 液压马达的输出功率等于液压马达的实际输出转矩TM与输出角速度 M ω的乘积。 PMo=TM M ω 3.17 3 液压马达的总效率 液压马达的总效率 M η为 MoMM MMmMV MiM 2πPn T Ppq ηηη 3.18 由上式可知,液压马达的总效率等于机械效率与容积效率的乘积,这一点与液压泵相 同。但必须注意,液压马达的机械效率、容积效率的定义与液压泵的机械效率、容积效率 的定义是有区别的。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69 69 6. 液压马达的启动性能 液压马达的启动性能主要由启动转矩和启动机械效率来描述。启动转矩是指液压马达 由静止状态启动时液压马达轴上所能输出的转矩。启动转矩通常小于同一工作压差,但处 于运行状态下所输出的转矩。 启动机械效率是指液压马达由静止状态启动时,液压马达实际输出的转矩与它在同一 工作压差时的理论转矩之比。 启动转矩和启动机械效率的大小,除与摩擦转矩有关外,还受转矩脉动性的影响,当 输出轴处于不同相位时,其启动转矩的大小稍有差别。 7. 液压马达的最低稳定转速 最低稳定转速nmin是指液压马达在额定负载下,不出现爬行现象的最低转速。液压马 达的最低稳定转速除与结构形式、排量大小、加工装配质量有关外,还与泄漏量的稳定性 及工作压差有关。一般希望最低稳定转速越小越好,这样可以扩大液压马达的变速范围。 8. 液压马达的制动性能 当液压马达用来起吊重物或驱动车轮时,为了防止在停车时重物下落或车轮在斜坡上 自行下滑,对其制动性要有一定的要求。 制动性能一般用额定转矩下,切断液压马达的进出油口后,因负载转矩变为主动转矩 使液压马达变成泵工况,出口油液转为高压,油液由此向外泄漏导致马达缓慢转动的滑转 值予以评定。 9. 液压马达的工作平稳性及噪声 液压马达的工作平稳性用理论转矩的不均匀系数δM=Tt maxTt min/Tt评价。不均匀系 数除与液压马达的结构形式有关外,还取决于马达的工作条件和负载的性质。与液压泵相 同,液压马达的噪声亦分为机械噪声和液压噪声。为降低噪声,除设计时要注意外,使用 时亦要重视。 【例 3.2】 某液压马达的排量VM=250mL/r,入口压力为9.8MPa,出口压力为0.49 MPa, 其总效率 M η=0.9,容积效率 MV η=0.92。当输入流量为22L/min时,求液压马达输出转矩 和转速各为多少 解 1 液压马达的理论流量 tM q为 tMMMV 220.92L/min20.24L/minqqη 2 液压马达的实际转速 3 tM M M 20.24 10 r/min80.96r/min 250 q n V 3 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 66 MMM M VM 9.80.49 10250 100.9 N m362.56N m 2π2π0.92 p V T η η − Δ− ⋅⋅ 或者 液压传动 70 70 63 MM MM M 9.31 1022 10 0.9 N m362.56 N m 2π2π80.96 p q T n η − Δ ⋅⋅ 3.1.4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分类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类型很多。 液压泵按主要运动构件的形状和运动方式分为齿轮泵、 叶片泵、柱塞泵和螺杆泵4大类;按排量能否改变可分为单向变量泵和双变量泵。 液压马达按结构可分为齿轮马达、叶片马达、柱塞马达和螺杆马达;按排量能否改变 可分为单向变量马达双向变量马达;按其工作特性分为高速液压马达和低速液压马达。把 额定转速在500r/min以上的马达称为高速小转矩马达,这类马达有齿轮马达、螺杆马达、 叶片马达、柱塞马达等。高速马达的特点是转速较高,转动惯量小,便于启动和制动, 调节和换向灵敏度高,但输出转矩不大,仅几十牛米到几百牛米。额定转速在500r/min以 下的马达称为低速大转矩液压马达,这类马达有单作用连杆型径向柱塞马达和多作用内曲 线径向柱塞马达等。低速马达的特点是排量大、体积大、转速低,有的可低到每分钟几 转甚至不到一转,因此可直接与工作机构连接,不需要减速装置,使传动机构大大简化。 通常低速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较大,可达几千牛米到几万牛米。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也可以按压力来分类,见表3-1。 表 3-1 压力分级 压力分级 低 压 中 压 中高低 高 压 超高压 压力/MPa ≤2.5 >2.5~8 >8~16 >16~32 >32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一般图形符号如图3.3所示。 图 3.3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图形符号 3.2 齿 轮 泵 齿轮泵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转速高且范围大、自吸性能好、对 油液污染不敏感、工作可靠、维护方便和价格低廉等,在一般液压传动系统,特别是工程 机械上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缺点是流量脉动和压力脉动较大、泄漏损失大、容积效率较 低、噪声较严重、容易发热、排量不可调节,只能作定量泵,故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71 71 齿轮泵按齿轮啮合形式的不同分为外啮合和内啮合两种;按齿形曲线的不同分为渐开 线齿形和非渐开线齿形两种。 3.2.1 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图3.4为外啮合渐开线齿轮泵的结构简图。外啮合渐开线齿轮泵主要由一对几何参数 完全相同的主动齿轮4和从动齿轮8、传动轴6、泵体3、前泵盖5、后泵盖l等零件组成。 图 3.4 CB-B 型齿轮泵结构图 1后泵盖;2滚针轴承;3泵体;4主动齿轮; 5前泵盖;6传动轴;7键;8从动齿轮;9O 型密封圈 图3.5为其工作原理图。由于齿轮两端面与泵盖的 间隙以及齿轮的齿顶与泵体内表面的间隙都很小, 因此, 一对啮合的轮齿,将泵体、前后泵盖和齿轮包围的密封 容积分隔成左、右两个密封工作腔。当原动机带动齿轮 如图示方向旋转时,右侧的轮齿不断退出啮合,而左侧 的轮齿不断进入啮合,因啮合点的啮合半径小于齿顶圆 半径,右侧退出啮合的轮齿露出齿间,其密封工作腔容 积逐渐增大,形成局部真空,油箱中的油液在大气压力 的作用下经泵的吸油口进入这个密封油腔吸油腔。 随着齿轮的转动,吸入的油液被齿间转移到左侧的密封 工作腔。左侧进入啮合的轮齿使密封油腔压油腔容 积逐渐减小,把齿间油液挤出,从压油口输出,压入液 压系统。这就是齿轮泵的吸油和压油过程。齿轮连续旋转,泵连续不断地吸油和压油。 齿轮啮合点处的齿面接触线将吸油腔和压油腔分开,起到了配油配流作用,因此不 需要单独设置配油装置,这种配油方式称为直接配油。 3.2.2 齿轮泵的排量和流量计算 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是这两个轮齿的齿间槽容积的总和。如果近似地认为齿间槽的容 积等于轮齿的体积,那么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计算式为 图 3.5 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图 l壳体;2主动齿轮;3从动齿轮 液压传动 72 72 2 π2πVDhBzm B 3.19 式中 D齿轮节圆直径; h齿轮扣除顶隙部分的有效齿高,h2zm; B齿轮齿宽; z齿轮齿数; m齿轮模数。 实际上齿间槽的容积要比轮齿的体积稍大,而且齿数越少其差值越大,考虑到这一因 素,在实际计算时,常用经验数据6.66来替代2π。 由排量公式可以看出,齿轮泵的排量与模数的平方成正比,与齿数成正比,而决定齿 轮分度圆直径是模数与齿数的乘积,它与模数、齿数成正比,可见要增大泵的排量,增大 模数比增大齿数更有利。换句话说,要使排量不变,而体积减小,则应增大模数并减少齿 数。因此,齿轮泵的齿数z一般较小,为防止根切,一般需采用正移距变位齿轮,所移距 离为一个模数m,即节圆直径D=mz+1。齿轮泵的实际流量q为 2 VV 6.66qVnzm Bnηη 3.20 式中 n齿轮泵的转速; V η齿轮泵的容积效率。 上式中的q是齿轮泵的平均流量。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可知,齿轮在啮合过程中,啮合 点是沿啮合线不断变化的,造成吸、压油腔的容积变化率也是变化的,因此齿轮泵的瞬时 流量是脉动的。设qshmax和qshmin分别表示齿轮泵的最大和最小瞬时流量,则其流量的脉 动率δq为 shmaxshmin q 100 qq q δ − 3.21 研究表明,其脉动周期为2π/z,齿数越少,脉动率δq越大。例如,z=6时,δq值高 达34.7,而z=12时,δq值为17.8。在相同情况下,内啮合齿轮泵的流量脉动率要小 得多。根据能量方程,流量脉动会引起压力脉动,使液压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直接影响 系统的工作平稳性。 3.2.3 齿轮泵的结构特点分析 1. 泄漏问题 液压泵中构成密封工作容积的零件要作相对运动,因此存在间隙。由于泵吸、压油腔 之间存在压力差,其间隙必然产生泄漏,泄漏影响液压泵的性能。外啮合齿轮泵压油腔的 压力油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泄漏到低压腔。 1 泵体的内圆和齿顶径向间隙的泄漏 由于齿轮转动方向与泄漏方向相反,且压油腔到吸油腔通道较长,所以其泄漏量相对 较小,约占总泄漏量的10~15。 2 齿面啮合处间隙的泄漏 由于齿形误差会造成沿齿宽方向接触不好而产生间隙,使压油腔与吸油腔之间造成泄 漏,这部分泄漏量很少。 3 齿轮端面间隙的泄漏 齿轮端面与前后盖之间的端面间隙较大,此端面间隙封油长度又短,所以泄漏量最大,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73 73 占总泄漏量的70~75 。 由此可知,齿轮泵由于泄漏量较大,其额定工作压力不高,要想提高齿轮泵的额定压 力并保证较高的容积效率,首先要解决沿端面间隙的泄漏问题。 2. 困油现象 为了保证齿轮传动的平稳性,保证吸压油腔严格地隔离以及齿轮泵供油的连续性,根 据齿轮啮合原理,就要求齿轮的重叠系数ε大于1一般取ε1.05~1.3,这样在齿轮啮合 中,在前一对轮齿退出啮合之前,后一对轮齿已经进入啮合。在两对轮齿同时啮合的时段 内,就有一部分油液困在两对轮齿所形成的封闭油腔内,既不与吸油腔相通也不与压油腔 相通。这个封闭油腔的容积,开始时随齿轮的旋转逐渐减少,以后又逐渐增大如图3.6所 示,封闭油腔容积减小时,困在油腔中的油液受到挤压,并从缝隙中挤出而产生很高的压 力,使油液发热,轴承负荷增大;而封闭油腔容积增大时,又会造成局部真空,产生气穴 现象。这些都将使齿轮泵产生强烈的振动和噪音,这就是困油现象。 主动 主动 主动 B A a b c 图 3.6 齿轮泵的困油现象 消除困油现象的措施是在齿轮端面两侧板上开卸荷槽。困油区油腔容积增大时,通过 卸荷槽与吸油区相连,反之与压油区相连。卸荷槽的形式有各种各样,有对称开口的,有 不对称开口的,有对中心而言开圆形盲孔卸荷槽的,如CB-G泵。 3. 不平衡的径向力 在齿轮泵中,作用在齿轮外圆上的压力是不相等的, 如图3.7所示。齿轮周围压力不一致,使齿轮轴受力不平 衡。压油腔压力越高,这个力越大。从泵的进油口沿齿顶 圆圆周到出油口齿和齿之间的油的压力,从压油口到吸油 口按递减规律分布,这些力的合力构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径 向力。其带来的危害是加重了轴承的负荷,并加速了齿顶 与泵体之间磨损,影响泵的寿命。可以采用减小压油口的 尺寸、加大齿轮轴和轴承的承载能力、开压力平衡槽、适 当增大径向间隙等办法来解决。 3.2.4 提高齿轮泵压力的措施 要提高齿轮泵的工作压力,必须减小端面泄漏,可以采用浮动轴套或浮动侧板,使轴 向间隙能自动补偿。图3.8所示是采用浮动轴套的结构。利用特制的通道,把压力油引入 右腔,在油压的作用下浮动轴套以一定的压紧力压向齿轮,压力越高、压得越紧,轴向间 图 3.7 齿轮泵径向受力图 液压传动 74 74 隙就越小,因而减少了泄漏。当泵在较低压力下工作时,压紧 力随之减小,泄漏也不会增加。采用了浮动轴套结构以后,浮 动轴套在压力油作用下可以自动补偿端面间隙的增大, 从而限 制了泄漏, 提高了压力, 同时具有较高的容积效率与较长的使 用寿命,因此在高压齿轮泵中应用十分普遍。 3.2.5 内啮合齿轮泵 内啮合齿轮泵有渐开线齿轮泵和摆线齿轮泵两种,如 图3.9所示。 一对相互啮合的小齿轮和内齿轮与侧板所围成的 密闭油腔被轮齿啮合线和月牙板分隔成两部分如图3.9a所 示。图3.9b为不设隔板的摆线齿轮泵。当传动轴带动小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时,图中左 侧轮齿逐渐脱开啮合,密闭油腔容积增大,为吸油腔;右侧轮齿逐渐进入啮合,密闭油腔 容积减小,为压油腔。 a 渐开线齿轮泵 b 不设隔板的摆线齿轮泵 图 3.9 内啮合齿轮泵 1吸油腔;2压油腔;3隔板 内啮合齿轮泵的最大优点是无困油现象,流量脉动较外啮合齿轮泵小,噪声低。当 采用轴向和径向间隙补偿措施后,泵的额定压力可达30MPa,容积效率和总效率均较高。 缺点是齿形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价格较贵。 3.2.6 螺杆泵 螺杆泵中由于主动螺杆3和从动螺杆1的螺旋面在垂直于螺杆轴线的横截面上是一对 共轭摆线齿轮,故又称为摆线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机构是由互相啮合且装于定子内的三 根螺杆组成,中间一根为主动螺杆,由电机带动,旁边两根为从动螺杆、另外还有前、后 端盖等主要零件组成,如图3.10所示。螺杆的啮合线把主动螺杆和从动螺杆的螺旋槽分割 成多个相互隔离的密封腔。随着螺杆的旋转,这些密封工作腔一个接一个地在左端形成, 不断地从左到右移动。主动螺杆每转一周,每个密封工作腔便移动一个螺旋导程。因此, 在左端吸油腔,密封油腔容积逐渐增大,进行吸油,而在右端压油腔,密封油腔容积逐渐 减小,进行压油。由此可知,螺杆直径越大,螺旋槽越深,泵的排量就越大;螺杆越长, 吸油口2和压油口4之间密封层次越多,泵的额定压力就越高。 图 3.8 浮动轴套结构示意图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75 75 图 3.10 螺杆泵 1从动螺杆;2吸油腔;3主动螺杆;4压油腔 螺杆泵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动作平稳、噪声小、流量和压力脉动小、螺 杆转动惯量小、快速运动性能好。因此已较多地应用于精密机床的液压系统中。其缺点是 由于螺杆形状复杂,加工比较困难。 3.3 叶 片 泵 叶片泵分单作用式和双作用式。单作用式叶片泵转子旋转一周进行一次吸油、压油, 并且流量可调节,故称变量泵。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旋转一周,进行二次吸油、压油,并且 流量不可调节,故称定量泵。 3.3.1 单作用叶片泵 1.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3.11所示, 单作用 叶片泵是由转子1、定子2、叶片3和配流盘等组成。 定子的工作表面是一个圆柱表面, 定子与转子不 同心安装,有一偏心距e。叶片装在转子槽内可灵活 滑动。转子回转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根部压力油 的作用下,叶片顶部贴紧在定子内表面上。在定子、 转子每两个叶片和两侧配流盘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个 密封腔。当转子按图示方向转动时,图中右边的叶片 逐渐伸出,密封腔容积逐渐增大,产生局部真空,于 是油箱中的油液在大气压力作用下, 由吸油口经配流 盘的吸油窗口图中虚线的形槽,进入这些密封腔, 这就是吸油过程。反之,图中左面的叶片被定子内表 面推入转子的槽内,密封腔容积逐渐减小,腔内的油液受到压缩,经配流盘的压油窗口排 到泵外,这就是压油过程。在吸油腔和压油腔之间有一段封油区,将吸油腔和压油腔隔开。 泵转一周,叶片在槽中滑动一次,进行一次吸油、压油,故又称单作用式叶片泵。 图 3.11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1转子;2定子;3叶片 液压传动 76 76 2. 单作用叶片泵的流量 根据定义,叶片泵的排量V应由油泵中密封腔数目Z和每个密封腔在压油时容积变化 量ΔV的乘积来决定如图3.12所示。单作用叶片泵每个密封腔在转子转一周中的容积变 化量 ΔVV1-V2。设定子内半径为R,定子宽度为B,两叶片之间夹角为β。两个叶片形 成一个工作容积ΔV近似等于扇形体积V1和V2之差,即 图 3.12 单作用叶片泵排量计算简图 22 12 1 [ ] 2 4π VVVB ReRe ReB Z βΔ−−− 式中 β两相邻叶片间的夹角β 2π Z ; Z叶片的数目。 因此,单作用叶片泵的排量为 4πVZ VReBΔ 若泵的转速为n,容积效率为ηV,单作用叶片泵的理论流量和实际流量分别为 t 4πqVnReBn tvV 4πqqReBnηη 单作用叶片泵的流量是有脉动的,理论分析表明,泵内的叶片数越多,流量脉动率越 小,此外,奇数叶片泵的脉动率比偶数叶片泵的脉动率小。 另外,由于单作用叶片泵转子和定子之间存在偏心距e,所以使泵的流量可调节,改 变偏心距e便可改变q,故又称变量泵。但由于吸、压油腔压力不平衡,使轴承受到较大 的载荷,因此又称非卸荷式的叶片泵。 3.3.2 双作用式叶片泵 1. 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3.13所示,双作用式叶片泵的组成同单作用式叶片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77 77 泵。它分别有两个吸油口和两个压油口。定子1和转子2的中心重合,定子内表面近似于 长径为R,短径为r的椭圆形,并有两对均布的配油窗口。两个相对的窗口连通后分别接 进出油口构成两个吸油口和两个压油口。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密封工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 压油,所以又称双作用式叶片泵。 2. 双作用式叶片泵的流量 双作用式叶片泵的流量推导过程如图3.14所示,同单作用式叶片泵。在不考虑叶片的 厚度和倾角影响时双作用式叶片泵的排量为 图 3.13 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图 3.14 双作用式叶片泵排量计算简图 1定子;2转子;3叶片 2222 22π 2 VZRrBB Rr β −− 式中 R定子大圆弧半径; r 定子小圆弧半径; B叶片宽度。 泵的输出流量 22 VV 2πqVnB Rrnηη− 实际上叶片是有一定厚度的,叶片所占的工作空间,并不起输油作用,故若叶片厚度 为b,叶片倾角为θ,则转子每转因叶片所占体积而造成的排量损失 2 cos B Rr VbZ θ − ′ 因此,考虑上述影响后泵的实际流量为 22 VV 2π cos Rr bZ qVV nBRrnηη θ −⎡⎤ ′−−− ⎢⎥ ⎣⎦ 式中 B叶片宽度; b叶片厚度; Z叶片数目; θ叶片倾角。 从双作用式叶片泵的结构可看出,两个吸油口和两个压油口对称分布,径向压力平衡, 液压传动 78 78 轴承上不受附加载荷,所以又称卸荷式,同时排量不可变,因此又称为定量叶片泵。 有的双作用式叶片泵,叶片根部槽与该叶片所处的工作区相通,叶片处在吸油区时, 叶片根部与吸油区相通,叶片处在压油区时,叶片根部槽与压油区相通,这样,叶片在槽 中往复运动时,根部槽也相应地吸油和压油,这一部分输出的油液,正好补偿了由于叶片 厚度所造成的排量损失,这种泵的排量就应按上式计算。 3.3.3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如上所述,单作用叶片泵是由于转子相对定子有一个偏心距e,使泵轴在旋转时,密 封工作油腔的容积产生变化,密封油腔的容积变化量即为泵的排量,如果改变e的大小, 就会改变泵的排量,这就是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按改变偏心方式分手动调节变量和自动调节变量,自动调节变量中 又分限压式、稳流量式、恒压式等。 1.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流量随负载大小自动调节,按照控制方式分内反馈和外反馈两种 形式。 如图3.15所示为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转子的中心O是固定不变的, 定子其中心O1可以水平左右移动,它在限压弹簧的作用下被推向右端,使定子和转子的 中心保持一个偏心距emax。当泵的转子按逆时针旋转时,转子上部为压油区,压力油的合 力把定子向上压在滑块滚针支承上。定子右边有一个反馈柱塞,它的油腔与泵的压油腔相 通。设反馈柱塞面积为A,则作用在定子上的反馈力为pA,当液压力小于弹簧力时,弹簧 把定子推向最右边,此时偏心距为最大值emax,,qqmax。当泵的压力增大,pA>FS时,反 馈力克服弹簧力,把定子向左推移,偏心距减小,流量降低,当压力大到泵内偏心距所产 生的流量全部用于补偿泄漏时,泵的输出流量为零,不管外载再怎样加大,泵的输出压力 不会再升高,这就是此泵被称为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由来。至于外反馈的意义则表示反馈 力是通过柱塞从外面加到定子上的。 图 3.15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第 3 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79 79 2.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特性曲线 当p<pc时,油压的作用力还不能克服弹簧的预紧力,这时定子的偏心距不变,泵的 理论流量不变,但由于供油压力增大时,泄漏量增大,实际流量减小,所以流量曲线为AB 段;当ppc时,B为特性曲线的转折点;当p>pc时,弹簧受压缩,定子偏心距减小,使 流量降低,如图3.16曲线BC所示。随着泵工作压力的增大,偏心距减小,理论流量减小, 泄漏量增大,当泵的理论流量全部用于补偿泄漏量时,泵实际向外输出的流量等于零,这 时定子和转子间维持一个很小的偏心量,这个偏心量不会再继续减小,泵的压力也不会继 续升高。这样,泵输出压力也就被限制到最大值pmax。液压系统采用这种变量泵,可以省 略溢流阀,并可减少油液发热,从而减小油箱的尺寸,使液压系统比较紧凑。 图 3.16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特性曲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