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 言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三、设计简况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 五、矿区经济概况 六、矿区煤炭生产建设概况 七、交通运输 八、电源、水源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二、构造 三、煤层及煤质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环境地质条件 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八、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第二章 井田开拓 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二、矿井储量 第二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三、矿井服务年限 第三节 井田开拓 一、井田地质构造、老窑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二、矿井开拓 三、水平划分 四、大巷布置 五、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第四节 井筒 一、主斜井 二、副斜井 三、回风平硐 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 一、井底车场形式 二、井底车场硐室 三、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支护 31 第三章 大巷运输 第一节 运输方式选择 一、运输方式 二、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第二节 矿 车 一、矿车选型 二、矿车数量计算 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选型 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 采煤方法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 二、工作面设备选型 三、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管理方式 四、工作面回采方式 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 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 第二节 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二、采区尺寸、开采顺序及回采方式 三、采区巷道布置 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 五、采区煤、矸运输、辅助运输及设备选择,采区通风和排水 第三节 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及掘进设备配备 四、采掘比例关系和掘进率、矸石率预计 五、井巷工程量和移交生产时的三个煤量 第四节 移交标准及建井工期 一、建井工期 二、工作面开采顺序 第五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 第一节 概 况 一、瓦斯 二、煤尘 三、煤层自燃倾向性 四、地温 第二节 矿井通风 一、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二、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 三、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四、矿井风量、负压及等积孔 五、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措施 36 第六章 提升、通风、排水设备 第一节 提升设备 一、提升方式 二、主斜井提升设备 三、提升安全 第二节 主要通风设备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选型 三、调节、反风措施 第三节 排水设备 一、设计依据 二、设备选型 第四节 压风设备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选型 第五节 架空乘人器设备 一、设计依据 二、设备选型 第七章 地面生产系统 第一节 煤质及用途 一、煤质分析 二、煤的用途、用户 第二节 煤的加工 第三节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 一、工艺方案及布置原则 二、生产系统能力及主要设备配置 三、工艺流程 四、排矸系统 第四节 地面生产辅助设施 一、矿井机电设备修理车间 二、坑木加工 三、煤样化验室 第八章 地面运输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煤炭外运方式 第三节 进场公路 第九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第一节 概 况 第二节 平面布置 一、平面布置的主要原则 二、平面布置设计 三、场地绿化和美化设施 第三节 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 一、竖向布置原则 二、竖向布置形式 三、土石方工程量及填挖平衡 四、场内排水 第四节 场内运输 一、窄轨铁路 二、场内道路 第五节 矿井其它工业场地 一、风井工业广场 二、排矸场 三、爆破材料库 第六节 管线综合布置 第七节 防洪排涝 第十章 电 气 第一节 供电电源 第二节 电力负荷 第三节 送变电 一、矿井供电方案 二、送电线路技术特征 三、矿井中心变电所 四、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校验 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 一、地面供配电系统 二、工业及民用建筑物防雷、照明 第六节 井下供配电 一、井下负荷及井筒电缆选择 二、井下供电系统 第七节 调度、通信 一、行政通信 二、调度通信 第八节 生产安全监测与计算机管理 一、生产安全监测 二、计算机管理 42 第十一章 工业建筑及行政、公共建筑 第一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 一、设计依据、指导思想 二、气象条件 三、工程地质、地震资料、建筑材料及设计依据 第二节 工业建筑物及构筑物 一、生产系统的建筑物结构选型 二、建筑结构特征 第三节 矿井行政、公共建筑物 一、设计依据 二、矿井行政、公共建筑面积计算 三、浴室、更衣室设备计算 第十二章 给水、排水和采暖通风供热 第一节 概况及设计依据 一、概况 二、主要设计依据 第二节 给 水 一、矿井及工业场地用水量估算 二、给水水源 三、给水系统及主要给水构筑物 第三节 排水 第四节 采暖供热 一、室外气象参数 二、采 暖 三、供 热 四、设备选型 第十三章 节能减排 第一节 节 能 一、井下开采节能 二、地面建筑节能 三、矿井供电节能 四、机械设备节能 五、节煤 六、给排水、暖通及环保节能 第二节 节 水 一、用水指标分析 二、节水措施 第三节 减排 一、瓦斯利用 二、矸石利用 三、矿井水利用 第十四章 矿井灾害防治及安全装备 第一节 开拓布置及矿压控制 一、矿井、水平、采区及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 二、采煤工作面、主要运输巷及回风巷的支架选型及顶板压力、下沉量的关系 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评述 一、通风系统中风流稳定性说明 二、矿井通风系统抗灾能力分析 三、矿井风质、风量合格分析及合格率 第三节 防灭火 一、开采煤层自燃预测及防治措施 二、井下外因火灾防治措施 三、地面防灭火系统 第四节 防治水 第五节 粉尘防治 一、概述 二、综合防尘措施 三、建立完善的井下防尘洒水管路系统 四、矿井粉尘的检测、监测 第六节 矿井瓦斯防治 一、瓦斯 二、防爆措施 三、隔爆措施 第七节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 一、生产监测系统 二、计算机管理系统 第八节 矿井安全仪器和装备 一、矿井安全仪器和装备 第九节 电气安全 一、矿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二、电气设备接地、漏电、过流三大保护及其可靠性分析 三、雷电及设置的雷电保护装置 四、电气防火和防爆措施 五、在预防触电方面的措施 六、为防止静电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水污染及处理 一、生活污水处理 二、井下废水的处理 第二节 噪声污染及防治 第三节 矸石、废渣处理 一、防治矸石山污染措施 二、生活垃圾处理 三、锅炉灰渣处理 第四节 矿井绿化、水土保持 第五节 地表沉陷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第十六章 技术经济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定员 一、劳动定员 二、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 概算投资及资金筹措 一、概算投资 二、资金筹措及投资分配 第三节 原煤生产成本 一、成本计算依据 二、 原煤成本计算 第四节 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 一、煤炭用户及价格 二、矿井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利润 第五节 财务评价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盈亏平衡分析 第六节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十七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产品需求状况及市场预测 一、煤炭产品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二、产品的价格分析 第三节 回采率计算 一、工作面回采率 二、采区回采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