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松山区双尖山金矿 2023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 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二〇二三年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1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编制与执行情况2 一、方案编制概况2 二、治理方案规划的近期治理工程内容2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执行情况3 第三章 本年度矿山生产计划11 一、本年度的主要生产指标计划11 二、开采范围11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2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12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43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45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的确定45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48 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56 第六章 经费估算62 一、经费估算依据62 二、费用计算62 附 图 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3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 比例尺 12000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矿山企业基本信息 矿山名称 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松山区双尖山金矿 采矿权人 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采矿许可证号 C1500002014114210136303 发证机关 内蒙古自治区 自然资源厅 有效期限 2014年11月26日-2022年11月26日 发证日期 2014年11月26日 矿区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本街 经纬度坐标 东经11838′30″~11840′00″ 北纬4214′15″~ 4215′00″ 经济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规模 小型 开采矿种 金矿、银 采矿方式 地下开采 矿区面积 2.4324km2 生产现状 停产 建矿时间 2012年 设计生产能力 3104m3/a 设计服务年限 8.09年 实际生产能力 0 剩余服务年限 8.09年 开采深度 660m至600m标高 查明资源储量 537182.34t 剩余资源储量 537182.34t 矿区范围 拐点坐标 见下附表 基金计提 - 基金使用 - 矿山企业联系方式 联系人 通讯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松山区王府镇本街 邮 编 -- 固定电话 E-mail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点号 X Y 点号 X Y 1 4680317.79 40388660.33 4 4678950.78 40387939.83 2 4680296.70 40390014.23 5 4679756.75 40387952.83 3 4678918.09 40389992.54 6 4679759.77 40388660.33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编制与执行情况 一、方案编制概况 1、2012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备案文号13016)。 2、201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矿山地质环境近期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 3、2020年9月,矿方编制的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公示并验收。 4、2021年5月,矿方编制的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1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公示并验收。 5、2022年5月,矿方编制的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2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公示并验收。 二、治理方案规划的近期治理工程内容 1、2012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方案规划年限17年(2013年-2029年),近期恢复治理工作部署(2013年~2015年)内容为 (1)在预测地面塌陷区设置警示牌。 (2)对地下水位、水质进行监测。 (3)封堵废弃的斜井(XJ)、回填废弃的天井(TJ1、TJ2)、竖井(SJ1、SJ2)。 2、201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矿山地质环境近期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规划治理单元为地面塌陷区及破坏区。 (1)预测地面塌陷区对地面塌陷区进行监测。 (2)废弃井口回填、封堵、恢复植被。 表2-1 治理工程量统计表 治理单元 工 程 量 面积 回填 封堵 覆土 恢复植被 监测 m2 m3 m3 m3 m2 塌陷区 3366 108次 斜井(XJ) 4.40 4.40 1.32 4.4 天井(TJ1、TJ2) 8.0 320 2.40 8.0 竖井(SJ1、SJ2) 10.56 232 3.17 10.56 合 计 3387 552 4.40 6.90 22.96 108次 3、2020年9月,矿方编制的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确定矿区治理单元为1探坑。 表2-2 治理工程量统计表 治理区名称 面积(m2) 削坡(m3) 覆土(m3) 种草(m2) 1探坑 5072 27540 612 2040 合计 5072 27540 612 2040 4、2021年5月,矿方编制的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1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确定矿区治理单元为2探坑。 表2-3 治理工程量统计表 治理区名称 面积(m2) 削坡(m3) 垫坡(m3) 2探坑 8179 1722 1722 合计 8179 1722 1722 5、2022年5月,矿方编制的赤峰赤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双尖山金矿2022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计划书,确定矿区治理单元为2探坑。 表2-4 治理工程量统计表 治理区名称 面积(m2) 平整整形(m3) 覆土(m3) 种草(m2) 2探坑 8179 4090 2454 8179 合计 8179 4090 2454 8179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执行情况 1、前分期治理完成情况 (1)执行情况 矿山于2014年办理完了采矿证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废弃井口及探矿过程中留下的废石。 采矿权人投入资金近50万元,按分期治理方案进行了治理。对废弃的天井TJ1、TJ2、竖井SJ1、SJ2用废石回填压实、覆土、播撒草籽。另外补充治理了的工程单元有废石场、民采坑、废弃的炸药库及雷管库。 由于矿山一直没有开采,所以没有监测工程。近期治理存在未完成工程。完成情况见下表。 表2-5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单元 措施 完成情况 投入资金 预测地面塌陷区 监测108次 停滞 50万元 斜井(XJ) 封堵4.4m3,覆土1.32m3,恢复植被4.4m2 未完成 天井(TJ1、TJ2) 回填320m3,覆土2.40m3,恢复植被8.0m2 完成 竖井(SJ1、SJ2) 回填232m3,覆土3.17m3,恢复植被10.56m2 完成 (2)验收情况 2018年7月31日,赤峰市国土资源局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进行现场验收,经过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分期治理工程通过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书(编号181014)。 照片2-1 废石场及边坡治理效果 照片2-2 XJ废石场治理效果 照片2-3 自行治理民采坑治理效果 照片2-4 废弃雷管库治理效果 照片2-5 废弃炸药库治理效果 照片2-6 废弃竖井治理效果 2、2020年度治理计划 由于矿山一直没有开采,所以没有监测工程。治理不存在未完成工程。1探坑、2探坑整体治理较好,但局部出现裸露的土石,主要体现在1探坑南侧,裸露面积约为690m2。实际完成情况见下表。 表2-6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单元 措施 完成情况 矿区 监测 停滞 1探坑 削坡(27540m3)、覆土(612m3)、种草(2040m2) 完成 照片2-7 1探坑治理情况 3、2021年度治理计划 由于矿山一直没有开采,所以没有监测工程。治理不存在未完成工程。完成情况见下表。 表2-7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单元 措施 完成情况 矿区 监测 停滞 2探坑 削坡(1722m3)、垫坡(1722m3) 完成 4、2022年度治理计划 由于矿山一直没有开采,所以没有监测工程。治理不存在未完成工程。完成情况见下表。 表2-8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单元 措施 完成情况 矿区 监测 停滞 2探坑 平整整形(4090m3)、覆土(2454m3)、种草(8179m2) 完成 照片2-8 2探坑治理情况 四、矿山自行治理的区域 1、钻机平台 矿山自行完成1钻机平台(583m2)、2钻机平台(1253m2)、3钻机平台(769 m2)、4钻机平台(581m2)、5钻机平台(202m2)、6钻机平台(181m2)、7钻机平台(166m2)、8钻机平台(271m2)、9钻机平台(418m2)的治理复垦,现场调查和咨询,这些场地已治理并复垦,完成草籽撒播,治理效果较好,治理复垦总面积4424m2。各个钻机平台位置见表2-9。 表2-9 钻机平台特征简表 单元名称 面积m2 位置特征 1钻机平台 583 位于矿区西北角的山坡上 2钻机平台 1253 位于3生活区南侧55m山坡上 3钻机平台 769 位于1废石堆西侧100m处山坡上 4钻机平台 581 位于1废石堆西侧145m处山坡上 5钻机平台 202 位于2废石堆南侧 6钻机平台 181 位于4生活区南侧80m山坡上 7钻机平台 166 位于4生活区南侧110m山坡上 8钻机平台 271 位于4生活区南侧280m山坡上 9钻机平台 418 位于矿区东北角,距离旱地较近 合计 4424 / 治理复垦后的效果见照片如下 照片2-9 1钻机平台 照片2-10 2钻机平台 照片2-11 3钻机平台 照片2-12 3钻机平台 照片2-13 4钻机平台 照片2-14 5钻机平台 照片2-15 6钻机平台 照片2-16 7钻机平台 照片2-17 8钻机平台 照片2-18 9钻机平台 2、原取土场 场地位于矿区西北采矿许可证范围外,占地面积2941m2。据实地调查前期已对场地进行整形,整形后的场地能够满足植被立地条件,前期在场地内栽植松树,估算成活率约为20,大部分树苗已干枯(照片3-25)。 照片2-19 原取土场恢复情况 3、废石场 位于矿区西北角,面积903m2,现场调查,前期矿山已自行治理并复垦,复绿树种选取松树,成活率约为90,场地内草种为自然生长,局部仍有一些裸露区域,整体恢复植被生长较好(照片2-20)。 照片2-20 废石场恢复情况 五、存在问题 1、矿山未生产,监测工程未实施。 2、现状调查前期回填、封堵的斜井(XJ)目前仍存在,且井口建设相应的工业场地,本方案期内应优先完善斜井的治理工程,将斜井工业场地作为现状评估单元重新设计治理工程。 3、矿山“分期方案”所设计的天井(TJ1、TJ2)、竖井(SJ1、SJ2)治理工程已全部实施,地表已完全恢复,无须再设计治理复垦工程、管护工程。 4、部分治理区治理效果不理想,如1探坑、2探坑整体治理较好,但局部出现裸露的土石,主要体现在1探坑南侧,裸露面积约为690m2。本年度应补充治理,主要内容为完善覆土未达标准区域、恢复植被,对场地加强监测、管护措施。 53 第三章 本年度矿山生产计划 一、本年度的主要生产指标计划 矿山本年度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采矿许可证进行延续等相关工作,对矿山已建工程进行维护。 二、开采范围 本年度尚未计划生产。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矿山现形成的破坏单元有斜井工业场地、PD1工业场地、PD2工业场地、PD3工业场地、PD4工业场地、PD2废石场、PD3废石场、1废石堆、2废石堆、3尾矿堆、4尾矿堆、5尾矿堆、6尾矿堆、7尾矿堆、生活区(1生活区、2生活区、3生活区、4生活区)、民采坑(1民采坑、2民采坑、3民采坑、4民采坑)、原取土场、矿区道路等工程单元。各单元按照现状条件下从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含水层破坏现状、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及土地资源影响现状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1、斜井工业场地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角采矿许可证外,由斜井、值班室、休息室、仓库等组成,占地面积969m2。地表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建筑高约为8m,占地面积116 m2。靠近道路一侧进行了干砌石护坡。斜井位于场地南侧,井口标高753.00m,倾角28,斜深198.08m,井口断面为矩形,净断面规格2.2m2.2m。截至目前,该斜井已完成下掘,并与740m、700m、660m水平贯通。场地建设形成人工边坡,切坡高度1.2-4m,坡度约为70-90,长度9m。场地内有少量废石堆,堆高小于0.8m,是前期开拓斜井形成的工作平台,边坡角较缓,顶部平坦。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①含水层结构破坏 矿区内无区域主要含水层,矿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矿区周围地下水位标高为759m,现状井巷最低标高为660m,巷道的开拓破坏了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结构。 ②疏干水对含水层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在现状条件下,矿坑无疏干水,对含水层无影响。 ③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 现状无疏干水,且生活用水量较少,故对附近水源无影响。 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不向外排放废水,少量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因此矿区排水对地下水水质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斜井工业场地面积969m2,损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139m2)、裸土地(830m2)。 照片4-1 斜井工业场地 照片4-2 斜井工业场地 2、PD1工业场地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角,探矿期间形成,场地内仅存平硐口无其他建筑设施,前期用于存放物料,占地面积20m2。平硐口进行了简易封挡,硐口标高780.00m,断面规格1.5m1.5m,硐长4m。硐口形成切坡长度约为8m,切坡高度0-2.8m,坡度55-85。边坡土质边坡,边坡稳定。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①含水层结构破坏 矿区内无区域主要含水层,矿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矿区周围地下水位标高为759m,现状井巷最低标高为780m,巷道的开拓未对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结构造成破坏。 ②疏干水对含水层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且矿坑的掘进未破坏含水层,在现状条件下,矿坑无疏干水,对含水层无影响。 ③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 现状无疏干水,且生活用水量较少,故对附近水源无影响。 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不向外排放废水,少量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因此矿区排水对地下水水质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PD1工业场地面积为20m2,损毁土地类型全部为灌木林地。 照片4-3 PD1 3、PD2工业场地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角,探矿期间形成,由平硐口、值班室、通风口组成,占地面积141m2。平硐口简单支护,硐口标高782.00m,规格2.2m1.8m,硐长大于20m,硐口切坡长度约为5m,高度1-3m,坡度70;通风口位于平硐口南侧约为12m,标高787.00m,规格1.2m1.1m,井深约为7m,井口简易封盖;值班室为砖混结构,高度约为2m,占地面积22m2,值班室的建设度对山体进行了削高填低,形成切坡长度约为6m,高度1-1.6m,坡度50-65。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①含水层结构破坏 矿区内无区域主要含水层,矿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矿区周围地下水位标高为759m,现状井巷最低标高为787m,巷道的开拓未对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结构造成破坏。 ②疏干水对含水层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且矿坑的掘进未破坏含水层,在现状条件下,矿坑无疏干水,对含水层无影响。 ③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 现状无疏干水,且生活用水量较少,故对附近水源无影响。 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不向外排放废水,少量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因此矿区排水对地下水水质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破坏土地方式以挖损为主,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PD2工业场地面积为141m2,损毁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92m2)、其他草地(49m2)。 照片4-4 PD2硐口 照片4-5 PD2工业场地远景 4、PD3工业场地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探矿期间形成,由平硐口组成,占地面积93m2。平硐口简单支护无封挡设施,硐口标高810.00m,规格1.6m1.6m,硐长大于20m,硐口切坡长度约为14m,高度0-2.6m。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①含水层结构破坏 矿区内无区域主要含水层,矿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矿区周围地下水位标高为759m,现状井巷最低标高为810m,巷道的开拓未对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结构造成破坏。 ②疏干水对含水层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且矿坑的掘进未破坏含水层,在现状条件下,矿坑无疏干水,对含水层无影响。 ③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 现状无疏干水,且生活用水量较少,故对附近水源无影响。 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不向外排放废水,少量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因此矿区排水对地下水水质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破坏土地方式以挖损为主,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PD3工业场地面积为93m2,损毁土地类型全部为灌木林地。 照片4-6 PD3 5、PD4工业场地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中部,探矿期间形成,由平硐口组成,占地面积558m2。平硐口无封挡设施,硐口标高817.71m,规格1.6m1.4m,硐长大于20m,硐口切坡长度约为22m,高度0-4.2m,角度近直立;场地内有少量零散碎石堆放,近期进行平整。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①含水层结构破坏 矿区内无区域主要含水层,矿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矿区周围地下水位标高为759m,现状井巷最低标高为810m,巷道的开拓未对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结构造成破坏。 ②疏干水对含水层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且矿坑的掘进未破坏含水层,在现状条件下,矿坑无疏干水,对含水层无影响。 ③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 现状无疏干水,且生活用水量较少,故对附近水源无影响。 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矿山处于停产生产阶段,不向外排放废水,少量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因此矿区排水对地下水水质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破坏土地方式以挖损为主,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PD4工业场地面积为558m2,损毁土地类型全部为其他草地。 照片4-7 PD4工业场地 6、PD2废石场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角,为PD2掘进产生废石的排放场地,废石顺山坡堆积,堆放高度0-6m,废石堆顶底连线最大长度为23m,堆放坡角25-40,废石量2123m3,压占土地面积553m2。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废石源自矿山本区域,无有害物质,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废石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PD2废石场面积为553m2,损毁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76m2)、其他草地(477m2)。 图4-1 PD2废石场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8 PD2废石场 7、PD3废石场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为PD3掘进产生废石的排放场地,废石顺山坡堆积,堆放高度0-8m,废石堆顶底连线最大长度为28m,堆放坡角25-40,废石量1735m3,压占土地面积364m2。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废石源自矿山本区域,无有害物质,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废石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PD3废石场面积为364m2,损毁土地类型全部为灌木林地。 图4-2 PD3废石场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9 PD3废石场 8、1废石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中部,矿区共计形成七处尾矿(废石)堆放场地,1废石堆为前期建设平台削高产生的最大一处,占地面积6864m2。废石顺坡堆积,形成一个台阶,顶部平台最宽处35m,堆放高度0-12m,废石堆顶底连线最大长度为26m,堆放坡角30-40,堆放量10558m3。靠近山体一侧形成了人工边坡,长度118m,切坡高度2-3.5m,坡度70-近直立.场地东侧有一临时简易储水池,长约18m,宽约2.2m,深约1m,容积40m3,供钻机临时使用。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废石源自矿山本区域,无有害物质,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废石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1废石堆面积为6864m2,损毁土地类型全部为其他草地。 图4-3 1废石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0 1废石堆全景 照片4-11 1废石堆北侧 照片4-12 1废石堆边坡 9、2废石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中部1废石堆南侧约80m处沟谷中,紧邻PD4工业场地,东西两侧为冲沟形成的自然边坡,占地面积4591m2。废石顺坡堆积,形成一个台阶,顶部平台有少量零散废石堆积,平台最宽处102m,尾矿堆放高度0-8m,废石堆顶底连线最大长度为17m,堆放坡角45-50,堆放量19424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废石源自矿山本区域,无有害物质,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废石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2废石堆面积为4591m2,损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306m2)、采矿用地(425m2)。 图4-4 2废石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3 2废石堆平台 照片4-14 2废石堆边坡 10、3尾矿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中部2废石堆南侧约210m处沟谷中,占地面积372m2。尾矿顺坡堆积,堆放高度0-1.4m,堆放坡角30-35,局部较陡,堆放量144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尾矿源自周边其他矿山,本年度设计清理,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尾矿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3尾矿堆面积为372m2,损毁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22m2)、其他草地(82m2)、裸土地(2686m2)。 图4-5 3尾矿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5 3尾矿堆 11、4尾矿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中南部,3尾矿堆南侧约130m处沟谷中,占地面积769m2。尾矿顺坡堆积,堆放高度0-2.8m,堆放坡角30-45,堆放量411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尾矿源自周边其他矿山,本年度设计清理,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尾矿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4尾矿堆面积为769m2,损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477m2)、有裸土地(292m2)。 图4-6 4尾矿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6 4尾矿堆 12、5尾矿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南部,采矿许可证范围之外直线距离约为100m,占地面积485m2。尾矿顺坡堆积,堆积较为规整或前期已经平整,部分高低不平,堆放高度0-1.2m,堆放坡角25-30,堆放量182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尾矿源自周边其他矿山,本年度设计清理,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尾矿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5尾矿堆面积为485m2,损毁土地类型为其他林地(88m2)、其他草地(180m2)、裸土地(217m2)。 图4-7 5尾矿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7 5尾矿堆 13、6尾矿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南,占地面积1736m2。尾矿堆积在路旁,前期已经覆有少量表土,堆积较为规整或前期已经平整,局部凹凸不平,堆放高度0-2.8m,堆放坡角15-25,堆放量1223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尾矿源自周边其他矿山,本年度设计清理,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尾矿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6尾矿堆面积为1736m2,损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888m2)、裸土地(848m2)。 图4-8 6尾矿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8 6尾矿堆 14、7尾矿堆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南,占地面积614m2。尾矿零散堆积在路旁,堆放高度0-1.2m,堆放坡角15-20,堆放量213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堆放尾矿源自周边其他矿山,本年度设计清理,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人工堆积尾矿造成人工堆积地貌,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7尾矿堆面积为614m2,损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19m2)、裸土地(595m2)。 图4-9 7尾矿堆堆方量计算图 照片4-19 7尾矿堆 15、1生活区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外西北角缓坡上,为一处临时生活住所或值班室,占地面积447m2。建筑物高2.2m,占地面积30m2。场地紧邻道路,前缘形成堆坡已长满杂草,场地内部有少量、零散、废弃的建筑材料和废石,估算约20m3,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属地表建筑物,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破坏了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1生活区面积为447m2,损毁土地类型全部为灌木林地。 照片4-20 1生活区 16、2生活区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为一处临时生活住所,占地面积1152m2。建筑物为砖混结构,高约2.5m,占地面积82m2。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建设时造成了切坡,长度约为82m,切坡高度2-3m为主,角度一般在65-80之间,局部近直立。场地紧邻道路,场地内部有少量、零散、废弃的杂物,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属地表建筑物,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破坏了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2生活区面积为1152m2,损毁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606m2)、其他草地(284m2)、农村宅基地(262m2)。 照片4-21 2生活区 17、3生活区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西北,为一处临时生活住所,由生活区、杂物间两间、储水池两处、截洪沟两条等组成,占地面积4225m2。 生活区建筑为砖混结构简易房,内部地面已硬化,硬化层厚度约为0.3m,建筑物高约2.5m,占地面积510m2; 杂物间两间在场地北侧平台上,高约2.5m,北侧建筑位砖混结构,占地面积54m2,南侧建筑位简易板房,占地面积37m2; 场地北侧有一混凝土筑成的储水池,占地面积52m2,俯视整体呈方形,内部为直径3.8m 的圆形,深约为6m,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估算容积68m3;场地东侧有一处临时储水池紧靠山体,外侧施工了砖混挡墙,外侧长宽均约为8m,深约2.5m,根据立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容积约为30m3; 截洪沟位于场地南侧山坡上,名称分别为截洪沟1、截洪沟2,长度分别为216m、82m,总长度298m,截洪沟横截面为近似矩形,宽约为0.8m,深约0.5m,厚度0.3m,截洪沟占地总面积长度宽度,即结果为418 m2,下坡向堆放着掘出的废土石,根据截洪沟的规格估算废土石量面积实际深度,即418(0.50.3),结果约为335m3,废土石影响宽度约为1m,截洪沟影响总面积715m2。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建设时靠近山体一侧形成了切坡,长度约为160m,切坡高度2-4.5m,平均高度2.2m,角度一般在55-75之间,局部近直立。 场地北侧形成堆坡,堆坡高度约为3m,坡角约为20-25,坡面面积1832 m2,由于土层较薄,坡面上长满了稀疏的杂草,北侧为人工林,与周边山体较为和谐,可设计覆土补植。 道路从场地内部穿过,场地中有少量、零散、废弃的杂物,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属地表建筑物,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破坏了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3生活区面积为4225m2,损毁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180m2)、工业用地(764m2)、采矿用地(2752m2)、农村道路(529m2)。 照片4-22 3生活区全景 18、4生活区 (1)地质灾害现状 位于矿区中部,为一处临时生活住所,由生活区、杂物堆放场等组成,占地面积1905m2。 生活区建筑为砖混结构,建筑物高约2.5m,占地面积49m2;房屋的建设对靠近山体一侧造成了切坡,长度约为33m,切坡高度2-2.5m,平均高度1.8m,角度一般在70-80之间,局部近直立。 场地的建设进行了削高填低,建设时靠近山体一侧形成了切坡,长度约为63m,切坡高度2-2.8m,平均高度2.2m,角度一般在55-70之间。 场地下缘形成堆坡,堆坡高度约为5-6m,坡角约为25-35,坡顶底连线最大可达18m,坡面前期已自然恢复一些杂草,由于土层较薄,长势较差,需设计覆土补植。 道路从场地内部穿过,杂物场地内堆积着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将作为矿山基建使用。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破坏现状 场地属地表建筑物,对含水层无影响。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场地的建设与周围地形地貌极不协调,破坏了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 (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 4生活区面积为1905m2,损毁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224m2)、其他草地(1527m2)、农村道路(154m2)。 照片4-23 4生活区房屋 19、民采坑 (1)地质灾害现状 矿区及周边共形成四处民采坑,均位于(或部分位于)矿区外侧,命名为1民采坑、2民采坑、3民采坑、4民采坑,占地总面积3533m2。场地的建设破坏了植被,影响地形地貌景观和谐度,各采坑特征如下。 (1)1民采坑(照片3-39、照片3-40)位于矿区西南采矿许可证外,占地面积249m2。采坑形态不规则,为“一面墙”式开挖形成,最长约为27m,最宽处为12m,深0-2.8m,平均深度1.2m,挖方量299m3(图3-11)。挖掘出的废土石堆积在场地旁,堆放量约等于挖方量。 照片4-24 1民采坑 照片4-25 1民采坑 图4-10 1民采坑挖方量计算图 (2)2民采坑(照片3-41、照片3-42)位于矿区北部冲沟旁,场地部分位于采矿许可证外,影响总面积1637m2,采矿许可证外面积1318 m2。采坑形态不规则,为“一面墙”式开挖形成,东西长约为47m,南北长为71m,最高处位于北端,标高787.97m,最低处位于西端,标高759.83m,最大比高28.14m,挖深0-18m,主要挖深6-10m,挖方量4548m3。场地周边不见挖掘出的废土石(方量计算成果图见图3-12)。 图4-11 2民采坑挖方量计算图 照片4-26 2民采坑 照片4-27 2民采坑 (3)3民采坑位于矿区西北部采矿许可证外,3民采坑距离采矿许可证直线距离219m,影响总面积259m2。采坑形态不规则,东西长约为13m,南北长为22m,最高处位于东侧山坡上,最低处位于西端,挖深0-4m,平均挖深1.1m,挖方量285m3(方量计算成果图见图3-13)。废土石杂乱堆放在场地旁,堆放量约等于挖方量。 图4-12 3民采坑挖方量计算图 照片4-28 3民采坑 照片4-29 3民采坑 (4)4民采坑(照片3-45、照片3-46)位于矿区西北部采矿许可证外,距离采矿许可证直线距离352m,影响总面积1388m2。采坑形态不规则,最长约为60m,最宽处为42m,挖深0-1.8m,平均挖深0.8m,挖方量1110m3(方量计算成果图见图3-14)。废土石杂乱堆放在场地旁,已长满杂草,堆放量约等于挖方量。 多年来由于长期没有进行新的采石或采矿活动,采坑内植被恢复较好,主要为一些杂草和灌木等。 图4-13 4民采坑挖方量计算图 照片4-30 4民采坑 照片4-31 4民采坑 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矿区及周边共形成以上四处民采坑,主要特征见表4-1。 表4-1 民采坑特征表 单元名称 面积m2 特征 最大深度(m) 平均深度(m) 1民采坑 249 采坑形态不规则,为“一面墙”式开挖形成,最长约为27m,最宽处为12m,挖掘出的废土石堆积在场地旁,堆放量约等于挖方量 2.8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