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xxxxxx县色错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xxxxxxxx县色错铜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xxxx中凯矿业有限公司 二○○六年九月 1 北京东方燕京地质矿山设计院 【DY73-06】 xxxxxxxx县色错铜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编写单位北京东方燕京地质矿山设计院 院 长张应红 主管副院长李 宏 总工程师卢荣富 总设计师邰昌寿 张文海 参加设计人员 刘训勇 采矿工程师 卢荣富 选矿高级工程师 李成芳 技经高级工程师 吴海运 地矿高级工程师 李国瑞 地质工程师 提交单位xxxx中凯矿业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二○○六年九月 42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1 1.1 矿区位置及交通1 1.2 矿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2 1.3 企业性质2 1.4 编制依据2 第二章 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5 2.1 世界铜矿资源概况5 2.2 中国铜矿资源概况5 2.3 国内外铜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6 第三章 矿产资源概况8 3.1矿区地质8 3.2 矿体地质9 3.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2 3.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3 3.5 矿床远景评价17 3.6 资源量估算17 3.7 矿区总体规划18 3.8 本设计与矿区总体规划的关系18 3.9 对地质普查报告的评述18 第四章 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19 4.1开采方案19 4.2 防治水方案20 第五章 矿床开采21 5.1 开采方法的选择21 5.2 露天开采境界及边坡要素21 5.3 采准、切割和回采工艺21 5.4 利用矿区找矿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2 5.5 矿山开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2 5.6 通风、排水、供水23 5.7 采空区及地表移动圈处理23 5.8 矿山基建23 5.9 矿山采掘计划23 5.10 矿山劳动定员24 5.11 矿山设备、材料24 5.12 废石堆场26 第六章 堆浸及尾矿设施27 6.1堆浸方案27 6.2堆浸厂规模和工作制度27 6.3堆浸厂主要设备28 6.4堆浸厂技术设计28 6.5尾矿设施28 6.6选厂劳动定员29 第七章 环境保护31 7.1矿山环境地质31 7.2矿山主要污染及防治31 7.3矿山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监测防治31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33 8.1设计依据33 8.2职业危害分析防范措施33 8.3安全防范措施33 8.4安全卫生机构34 8.5安全生产管理35 第九章 经济效益分析39 9.1工程概况39 9.2编制依据39 9.3投资分析39 9.4产出计划40 9.5资金筹措41 9.6项目建设期41 9.7职工培训41 9.8说明41 第十章 开发方案简要结论42 附件目录 1、北京芳方燕京地质矿山设计院资质证书 2、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委托书 3、xxxx国土资源厅划定的区块范围 4、xxxxxxxx县色错矿区铜矿普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 5、xxxx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对xxxxxxxx县色错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评审意见 6、xxxx中凯矿业有限公司对xxxxxxxx县色错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审查意见 7、xxxx中凯矿业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附图目录 1、xxxxxxxx县色错矿区地质草测图(1/5000) 2、xxxxxxxx县色错铜矿露天开采总平面布置图(1/5000) 3、xxxxxxxx县色错铜矿露天开采境界平面设计图(1/1000) 4、xxxxxxxx县色错铜矿露天开采境界第1排勘探线剖面图(1/1000) 5、xxxxxxxx县色错铜矿露天开采最终境界垂直纵投影设计图(1/500) 第一章 概述 1.1 矿区位置及交通 矿区位于xxxxxxxx县,属宗西乡管辖,地理座标东经9838′30″9839′30″,北纬3006′15″3008′00″,南北长3250m,东西宽1600m,海拔45004700m,面积3.3397km2(表1)。 矿区距xxxx县城0方向直距42km,有乡村公路相通,运距85km,xxxx县城往西沿318国道可至拉萨,往东可至成都,交通尚属方便(图11)。 表1-1 矿区拐点坐标 拐点 X坐标 Y坐标 拐点 X坐标 Y坐标 1 3332697.00 17465464.00 5 3333616.00 17467073.00 2 3335007.00 17465471.00 6 3331769.00 17467067.00 3 3335004.00 17466274.00 7 3331771.00 17466267.00 4 3333619.00 17466274.00 8 3332695.00 17466267.00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1.2 矿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矿区地处藏东地区南部,金沙江流域西侧,地形复杂,属深切割地区,相对高差较大,最高海拔5080m,最低3800m,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4℃,78月气温较高,最高20℃以上,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年降水480mm,多集中在79月,以暴雨和冰雹为主。 xxxx县是半农半牧的贫困县,工业薄弱,经济基础较差,电力供应紧张,只有小型水电站供生活照明,有小水泥厂一座,生产的水泥可满足本县需求。 矿区人烟稀少,居民主要为藏族,以半农半牧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为青稞,经济收入主要以牧业收入为主,养殖牛羊等动物。 区内塌陷、滑坡及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区内无高压输、变电设施,矿山开发需自备发电机组。矿区有色曲径流通过,水质优良,无色无味,基本可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矿山生产生活物资需从县城或昌都地区采购。 1.3 企业性质 xxxx中凯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业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1.4 编制依据 1.4.1设计依据 ⑴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委托书; ⑵ xxxx国土资源厅划定的区块范围; ⑶xxxxxxxx县色错矿区铜矿普查报告; ⑷ xxxx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对xxxxxxxx县色错矿区铜矿普查报告评审意见; ⑸ 色错铜矿矿石堆浸试验报告; ⑹ 日处理1000t堆浸厂可行论证报告; ⑺ 矿区建厂条件实际资料; ⑻ 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国土资发[1999]98号)以及编写内容的补充说明; ⑼ 公司已有设备装备与技术装备; ⑽爆破安全规程(GB67221986); ⑾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 ⑿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⒁选矿安全规程; ⒂尾矿库安全管理规程; ⒃ 其他相关资料。 1.4.2编写原则 根据地质资源,建设规模,建设条件等具体情况,尽量遵守以下设计原则 ⑴确定合理的采矿、选矿工艺,提高矿石回采率和回收率,遵守在开发中保护和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⑵在保证正常生产前提下,尽量体现开采特点,严格控制工程量,减少工程投资; ⑶采用先进可靠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指标; ⑷优化设备配制,尽量实现露天开采机械化,提高矿山机械化程度; ⑸尽量实现机修、运输和生活福利设施的社会大协作,减少企业负担; ⑹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尽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开采后的复原工作。 第二章 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铜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相当重要的金属原材料之一。它以导电、导热、耐磨、易铸造、机械性能好、易制成合金等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制造、运输、建筑,电子信息、军事等各个领域,通常以铜金属和铜含金的形式来使用。随着新的工业技术革命浪潮的来临,高科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铜的需求也将逐步增长。目前,我国铜的储量和产量都有一定的限度,铜的产量一直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缺口较大,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2.1 世界铜矿资源概况 世界的铜资源丰富,总资源储量为23亿t,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年增加的大小是随着矿产开采量而增长的,而开采生产增长率为3.75%,这期间铜金属储量增长速度为开采增长速度的1.3倍。 2.2 中国铜矿资源概况 改革开发前我国的铜储量占同期世界储量的12.1%,列世界第3位。改革开发以来探明铜矿储量增加1643万t,年均增长率为1.5%,1997年我国铜矿总保有储量6273.63万t,但由于消耗大,到2005年铜资源保有储量为3800万t,不到世界探明储量的1,铜资源极为短缺,每年铜资源自给率只达50,其余50需要通过进口解决。 我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8%,品位大于1%的富铜矿有保有储量仅占总保有储量的35%,可供近期设计利用可供未来规划利用的矿产地282处,占有保有储量的28%。在可供近期设计开发利用的矿产中,有大中型矿产地11处,保有储量620.04万t,仅占总保有储量的不足10%,我国铜矿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2.3 国内外铜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 2.3.1世界铜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 铜的生产状况90年代以来,世界铜矿产量稳步增长。2001年世界铜矿产量较上年增产33.54万t,增幅达25.3%。世界精炼铜产量90年代以来不断增长。2001年世界精铜产量比上年增产73.8万t,增幅高达4.98%。2005年全球精铜供应较2004年增加7.3,为1693万吨,说明世界铜的生产增幅虽有所放慢,但产量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铜的需求状况世界精炼铜的消费量在2000年之前不断增长,而2001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经济增长率由2000年的4.7%大幅下降到2001年的2.4%,许多主要铜消费出现负增长。精铜消费增长率由2000年的大幅增长7.70%转为下降3.23%。精铜实际消费2000年1461.56万t,2001年减少48.83万t。但是到2004年全球精铜供应增加3.7,为1577万吨,而消费需求增加5.7,为1647万吨,当年全球精铜市场铜供应缺口增加近90,为70.1万吨,而2003年全球精铜供需缺口仅为37.6万吨,说明铜的缺口正在增加,到2005年缩减至22万吨,但全球精铜供需缺口依然存在。 2.3.2我国铜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 我国精铜产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上,铜的消费逐年平稳增长。从1992年的99.3万t增加到2001年的221.05万t,年均递增9.3%。山于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冶金行业的稳步增长,有力地拉动了铜在汽车、电子、通讯、电力、电器等我国主要用铜行业中的消费增长,使2001年我国的铜消费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比上年增加14.65%。2001年我国铜精矿产量58.7万t,加上国产废杂铜15万t,扣除3%的冶炼损失,国产铜的供应量为71.5万t,而消费量为221.05万t。铜的缺口达150万t,主要靠进口铜精矿、粗铜、废杂铜、精炼铜等来弥补不足,自给率只有32.3%,若把进口的铜材及铜制品考虑进去,自给率只能达到25.4%。估计到2005年中国精铜产量将较2004年增加37万吨,达到152万吨左右。 2.3.3铜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国内金属市场中铜的供求活跃,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虽有波动,总体上是稳中有升。自2002年以来,国际金属铜价格断续上涨,上涨总幅度达380,到2003年上海金属交易市场精铜价格保持在21400-21500元/t,2005年国内市场精铜价格基本保持在38000-40000元/t,2006年国内铜价维持在70000元左右。 从全球主要交易所库存情况看, 2004伦敦、纽约和上海三大交易所的铜库存总和处于历史低点。从现货铜的升水状况看,除中国外的美国、欧洲等精铜主要消费国的铜现货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反映出近期全球精铜的需求仍非常强劲,也预示着虽然目前的铜价处于近十年的高点,但短期铜价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非常小,近期价格仍将在高位盘整。 金属铜当前的历史高价位反映的是其供求间的暂时不平衡,随着供求平衡的逐渐缓解,其价格比将逐步回归到历史价位。在2006-2008年中,国际平均铜价将大致在4750、4200和3800美金/吨左右,以后将逐步降低到2200美金/吨的长期平均水平。 第三章 矿产资源概况 3.1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海通断裂与刚达断裂之间的宗萨向斜中段色错岩体南侧一带,花岗斑岩与上三叠统地层界线上,地质条件简单。出露地质体为上三叠统地层与花岗斑岩及它们界线上的矽卡岩型铜矿体(分布面积占矿区面积的1%)。 3.1.1地层 地层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3b)与第四系(Q)。 3.1.1.1第四系(Q) 第四系分布于矿区南西北东向水系沟谷之中,占矿区面积的7%。按成因类型花划分,为松散堆积的冰碛层和冲洪积砂砾石堆积,堆积厚度一般在0.520m之间。 3.1.1.2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3b) 分布于矿区南部,占矿区面积55%,为一套灰灰白色中层状大理岩和结晶灰岩,岩层产状为单斜,产状北倾,倾角3078。 波里拉组灰岩和泥灰岩受到岩浆岩侵入的影响,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根据岩石热液蚀变程度,该组地层可划分为下段(T3b1 )大理岩和上段(T3b2)结晶灰岩两个岩性段,出露厚度分别为274m和748m。 灰岩地层是矽卡岩化作用的极有利条件。矿化作用与波里拉组地层有必然的成因联系。也就是波里拉组地层为矽卡岩化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3.1.2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为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斑岩体(γπ53),岩体分布于矿区北部,近东西向展布,分布面积占矿区面积的37%,呈岩基产出。 岩体与上三叠统波里拉组下段(T3b1大理岩为侵入接触关系,侵入界线为较规则的弧线,局部发生矽卡岩化和铜矿化作用。 铜矿化与侵入体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花岗斑岩体的侵入不但带来了成矿物质,还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和动力,是成矿作用的最大贡献者,成矿物质最终在岩体边界上有利部位聚集形成工业矿床。 3.1.3构造 矿区构造简单,见一组断裂构造,主要是一条大致沿沟谷展布的成矿后构造(F1断裂)。 F1断裂断层性质为逆断层,走向北东,断面倾向北北西,倾角大致在6070之间。由于第四纪冰蚀作用又大致沿该断层发生,在地貌上形成了一条北东向沟谷,在沟谷南西端的尾处,断层上盘形成一个冰川湖。 F1断裂是成矿后在区域挤压作用下,沿早期岩浆岩侵入作用在地层中造成的软弱带发生断裂作用而形成的。因为远离矿体,所以并没有对矿体造成破坏。 矿区地层为向北倾斜的单斜状地层,未见褶皱。 3.1.4变质作用 矿体围岩蚀变强烈,分布广泛,主要有矽卡岩化和大理岩化,还见有方解石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等。其中黄铁矿化与矽卡岩化紧密相关,褐铁矿化与铜矿化紧密相关。 铜矿化是接触带上矽卡岩化的组成部分,接触带附近矽卡岩成分复杂,多以钙镁石榴石、钙铁石榴石为主,还见其它矿物如绿帘石、阳起石、硬锰矿、透辉石、符山石、透闪石等呈团块状分布,局部见磁铁矿化。 矿区围岩蚀变与矿体相关性显著,均为近矿围岩蚀变,对找矿、探矿和成矿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3.2 矿体地质 3.2.1矿体特征 矿体由TC1、TC2 TC3、TC4探槽和PD1、PD2坑道揭露控制,产出标高4668-4540m(工程见矿标高45804668m)。 矿体呈较规则大脉状体,在地表其形态表现为紧贴岩体边界的略有弯曲的脉状,其西端向南摆,而东端向北拐,在4580中段矿体中部向北侧的花岗斑岩略有弧形突出,在剖面上的形态较为规则,而且稳定。 地表长度接近300m,其中中部控制部分长140m出露较好,地表两端为厚度较大的第四系浮土掩盖,仅见矿转石分布。工程控制部分矿体平均厚度为28.61m,PD1中段和PD2中段坑道(距地表最大垂深90m)了解到的厚度与矿体地表厚度基本没有变化,厚度较为稳定,矿体已控制斜深93 m,推测延深可达135m。 矿体近东西走向,总体产状为10∠75,较稳定。 根据地表出露情况和平硐工程揭露情况显示,矿体连续性好,没有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构成破坏,局部裂隙无明显错开,不影响连续性。 矿体矿化表现为花岗斑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上矽卡岩的铜矿化,矿化较均匀,受岩体边界控制,铜品位在2.63左右,较稳定。 矿体附近主要有接触交代作用的石榴石矽卡岩化、大理岩化。 根据工程了解的情况,本矿床为小型氧化铜矿床。 3.2.2矿石质量 该矿体矿石类型为氧化矿石,有少量硫化矿石残余团块。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脉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有网状结构、脉状穿插结构、不等粒它形粒状结构等。 矿石矿物成份比较简单,主要为孔雀石,其次为蓝铜矿,呈隐晶质集合体分布于石榴子石晶面、岩石裂隙及节理面,极少见有他形粒状黄铜矿,推断矿床矿石矿物为黄铜矿经氧化作用形成,偶见方铅矿及闪锌矿细小晶体。 脉石矿物主要以石榴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其中,方解石和石英多呈细脉状、团块状分布,另见有绿帘石、阳起石、硬锰矿、透辉石、符山石、透闪石、磁铁矿等其它矿物呈团块状分布。 矿石化学成份组合分析见表3-1。从表中可以看出,矿石的化学成分以Cu 、CaO 、Al2O3含量较高为特征,这与矿体为铜矿化钙铝榴石矽卡岩有直接关系。与玉龙矿带上其它矿床相比,本矿床Mo含量明显偏低,与矿床矿化类型有关。矿石中有害杂质除氧化镁含量较高外,其余均低。 表3-1 矿石化学成份组合分析结果表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Mn TiO2 V2O5 Cr2O3 Au FeO 64.72 6.57 2.54 10.52 1.23 0.24 0.33 0.19 0.04 0.70 1.32 Co Ni Mo P Cu Pb Zn As Sn F S 0.01 0.01 0.005 0.05 2.61 0.01 0.18 0.01 0.02 0.03 5.03 3.2.3矿石类型和品级 根据现有工程了解,在工程控制的90m深度内,受地下水的影响,矿石氧化程度达95100。按一般规定,铜矿石的自然类型按物相分析中含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不同,分为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在10以下)、混合矿石(含氧化铜在1030)和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在30以上)三种,可以确定本矿床矿石类型为氧化矿石。 矿床地表及浅部矿石氧化明显,往深部方向氧化程度逐步减弱,黄铜矿含量略有增多,氧化程度减弱幅度微弱,但品位变化不大,在有限的深度范围内,氧化铜的比例一直占有明显优势,矿石仍为氧化矿石,不存在“三带”分带深度问题。 矿石铜品位变化在1.474.38之间,平均品位2.63,为富铜矿石。 3.2.4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围岩岩石类型简单。顶板为花岗斑岩,岩石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和石英,含少量白云母和角闪石;底板为大理岩,细至中粒变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方解石。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为规则平直,局部为弧线,矿体与顶底板之间界线为渐变过渡接触关系。 矿体连续性好,未见夹石分布。 3.2.5矿床成因 本矿床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与大理岩接触带部位;矿石矿物主要为由黄铜矿氧化而成的孔雀石和蓝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钙铝榴石;围岩蚀变为矽卡岩化和大理岩化。根据矿床产出部位、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特征,可以本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矿床。 根据矿床特征,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推断矿床成矿机制为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发生矽卡岩化作用,其携带的成矿物质(Cu、Au、Mo、Ni、Pb、Zn、S等)在矽卡岩中富集,发生矿化,由于含量较高,形成工业矿体。 3.2.6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该矿体金含量为0.30-0.9g/t,达到伴生组份品位要求,有综合利用价值,个别地段铜矿石样品中金含量在1g/t以上。 其它元素中,Pb、Zn、Mo、Ni等含量低,均未达到工业指标要求,S含量较高,但因矿区所在地区未形成产业链,也没有综合利用价值。 3.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本矿床矿石裂隙及节理面较发育,氧化程度高,矿石矿物赋存于以石榴石为主的脉石矿物裂隙和晶体间隙及节理中,氧化程度达95左右,主要矿石矿物为蓝铜矿和孔雀石,偶见黄铜矿,脉脉石矿物为石榴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含少许铅锌矿、闪锌矿及它们的氧化物。根据这种特征,以往其它矿山用浮选等工艺流程对矿石的回收较为困难,而且回收率较低。为了提高铜的回收率,保证资源充分利用,经过论证,xxxx中凯矿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决定采用机械破碎后化学浸出的试验工艺对矿石开展试验室扩大的加工技术试验。 通过矿石机械破碎试验,证实矿石易于加工破碎,破碎粒度能达到化学浸出的技术要求;通过化学浸出实验,证明铜浸出回收率为92.00,其产品为含铜90.00和含金13.10g/t的海绵铜,海绵铜中含金其中所一并回收的Au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金回收率为51.02。 由于金不是主要的矿化元素,其赋存状态为部分与铜共生,部分分布于石榴石晶体内及裂隙中。根据此种情况,以往经验证明,如果要提高金的回收率,则必须使用氰化工艺,该工艺对环境危害大,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在生产中使用。因此金不能单独回收,只作为有益元素与铜一道堆浸综合回收,其回收率不能提高。 本工艺流程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便于操作,现场容易实施,采用的药剂不但可以有效将金铜浸出,回收率高,而且成本不高。所以械破碎后化学浸出的工艺对矿石中铜的回收比较理想,可以应用于矿山生产实践。 根据试验结果,矿山生产将矿石破碎后用化学浸出工艺回收金属铜,可以取得较好的回收效果和经济效益。 3.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3.4.1水文地质条件 3.4.1.1水文地质单元位置 该区为金沙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地区金沙江流域一侧,矿区最高峰色礼位于西侧,海拔5079.5m,最低河谷位于东部,略低于3800m,相对高差1280m,属深切割高山区。年降雨量485mm,6-9月为雨季,气候湿润。水系欠发育,宗曲河流从矿区东侧流经朱巴龙汇入金沙江,矿区溪流短而小,只有雨季有很少水流。色曲河向东汇入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宗曲,标高约3130m,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区。 3.4.1.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 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雨季期在69月份,雪季期在10月至次年4月,补给充足,利于矿体的开采。 由于坡度大,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不密切。 总体而言,普查区地下水(潜水)总体由西向东径流并赋存于冰碛层底部。第四系地层中的孔隙水埋藏浅,一部分蒸发,一部分在坡底形成湿地,赋存于碳酸盐岩、花岗岩中的裂隙水随岩层倾向而下降,以面状浸出为主要排泄方式。 长期以来基岩处在上升侵蚀、剥蚀中。构造断裂和裂隙一般呈开放状,赋存孔隙水的条件极差,地下水难以在其间赋存,少量的地下水可以迅速从裂隙中排出成为地表水,陡峻的斜坡使降水在地表停留时间短,且补给条件差,故赋存条件很不好。 地下水总体由西向东排泄,排泄量不大。 3.4.1.3矿床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类型 区内含水层主要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结晶灰岩和矿体底板一带的矽卡岩及第四系地层,主要为裂隙水、孔隙水和岩溶水,其中,又以裂隙水为主,主要是F1断层展布线和岩体边界附近含水性较好,其他部位则差,可以确定矿床为裂隙充水矿床。矿区岩溶不发育,地表未见溶洞,在灰岩分布区内仅见极少的岩石裂隙中有水流渗出。矿区北部花岗斑岩体中的裂隙也含水,但裂隙少而且宽度小,不连续,因此含水性差。 区内隔水层主要为波里拉组大理岩,岩石完整,结构致密,即使局部裂隙有发育,也被方解石脉充填,富水性较弱,是良好的隔水层。 矿床赋存标高在4540-4668m,远高于侵蚀基准面(3130m,宗曲),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且汇水面积小,受补条件差,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不足,含水层与外界水力联系有限,加之排泄条件好,因此富水性较弱。矿体在地下水位以上,所处地理位置有利,极易疏干,矿坑(井)自然排水简单。 矿床受地下水入渗补给,水量小,具有一定规模的张性裂隙是地下水的主要充水通道。矿床开采可能形成的采矿裂隙是潜在充水通道。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3.4.2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出露岩石主要为大理岩和花岗斑岩。大理岩层面倾角较陡,一般在7580之间,岩石中裂隙有不同程度发育,在地表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浅表层岩石破碎、松散。从平硐工程揭露的情况看,地下浅部岩石虽然有裂隙发育,但多为碳酸盐紧密充填,整体性、坚固性、稳定性好。 矿区山体坡度一般在3560左右,岩石完整性较好,据在地质测量中开展的调查和居民查访,矿区较陡的沟谷中没有充足的堆积物,历史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未见发生,加上汇水面积小,山洪也仅在雨季降水集中时段的较大沟谷中偶有小规模短暂发生。 矿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简单,地形易于排水。 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由于开采中会形成采矿裂隙,影响岩石稳定性,露采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边坡角和安全平台。 3.4.3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为高山区,山峰与谷底高差较大,山体坡度一般在35-60之间。如前所述,岩石完整性、坚固性、稳定性较好,地质条件简单,汇水面积小,地形易于排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不易发生。矿区位于藏东地震活动区,地震烈度可按八级设防。 矿体倾角较陡,分布于山脊,顶板为花岗斑岩,底部为大理岩,矿体顶底板岩体稳定性均很强,矿山开采初期,可以露天开采,后期转入地下采矿。露天开采阶段从采场周边岩体的稳固性程度来看,严格按施工设计和规定的坡角,阶梯形向下剥离边坡,可以保证采矿施工安全。 开采中形成的废石堆如果堆放场地选择不当或过高,会造成潜在的地质灾害,但只要妥善选择场地并按规范处理,则不会造成地质危害。 矿区地表植被主要为高山草甸,河谷植被发育,是当地牧民放牧的主要场地,在矿山生产建设中,特别是要注意草场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草场破坏,并做好草场的复垦工作。 矿山在采矿、选矿过程中,有废水、废渣、尾矿、粉尘和噪声等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铜矿选厂的废水常含有浮选药剂,金属离子和悬浮物等,如果不进行处理而超标排放会危害人畜的健康,水中重金属超过一定数量时,可导致水质的严重污染而危害生物。悬浮固体会影响光合作用,因而采矿、选矿的环境保护、治理必须切实做好。 对于矿山废水、尾矿、粉尘等治理,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实用的方法,提高废水复用,尾矿坝必须能安全可靠地保存尾矿,对粉尘排放必须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并尽量减少。 调整选矿药剂浓度,利用废液池进行自然净化,以往生产中,中合法、混凝法、氧化法和生物法处理均有一定效果,本矿山生产中可以依据以往经验合理使用。 尾矿治理和废液处理,在矿山建立比较坚固的尾矿库和废液池,防止尾矿和废液流失对环境造成影响。对废液进行净化处理,在达标后进行排放,对尾矿库通过平整,进行覆土复垦种草,防治尘害,既可保护环境,又可取得经济效益。 3.5 矿床远景评价 色错矿区所处的成矿带成矿条件良好,矿床的矿体厚度、品位稳定,顺走向还有矿转石分布,矿体控制深度小,延深方向上矿体也还有延深,矿床规模有扩大的潜力。 3.6 资源量估算 3.6.1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依据勘查规范选取如下工业指标。 边界品位 ≥0.5 最低工业品位 ≥0.7 矿床伴生有益组分金,要求品位大于0.1g/t。 最小可采厚度 ≥1m 夹石剔除厚度 ≥2m 3.6.2资源量估算结果 矿区求得控制的和推断的资源储量(332333)为矿石量1678910t,其中控制的756802t,平均品位Cu2.61,推断的922108t,平均品位Cu2.64;控制的和推断的铜金属量(332333)量为44097t,伴生金金属量1110kg。 3.7 矿区总体规划 上述矿区估算的控制的和推断的资源量均在规划利用之列。矿区可利用矿石量为167.89万t。设计为露天开采,年开采矿石30万t,在矿区建设一座日处理矿石1000t的铜矿石堆浸厂,年生产含铜90.00,含金13.10g/t的海绵铜6910t,年产值34176万元,服务年限5.6年。 在矿山开发的同时对矿床深部进行勘查,以增加资源量,争取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3.8 本设计与矿区总体规划的关系 本设计是矿区总体规划前期部分,设计依据较为充分,矿山服务年限5.6年。开发影响范围东经9838′15″9839′15″,北纬3006′35″3007′00″,面积1.2km2,最低标高4500m,最高4700m。 3.9 对地质普查报告的评述 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特征已大致查明,矿体特征已大致控制,矿石特征已了解,矿区水文、工程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已大致查明,对矿床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对矿床开发经济技术进行了初步论证,指出了下步勘查方向。 矿区普查报告已经通过xxxx矿产储量评审中心组织的评审,其提交的资源量已经获得批准。 矿区资源储量、自然经济地理、水文、工程地质、外部条件等条件等具备了建设小型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xxxxxxxx县色错矿区铜矿普查报告基本能满足矿山设计和生产需要。 第四章 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4.1开采方案 4.1.1开采储量的确定 ⑴矿山工业指标的确定 矿山开采设计贫化率5,损失率5,矿石堆浸铜回收率92;经计算,矿石开采成本30元/t,堆浸成本150元/t,产品销售海绵铜4.8万元/t,金10万元/千克,经综合计算后确定如下开采指标 边界品位 ≥0.5 最低工业品位 ≥0.7 最小可采厚度 ≥1m 夹石剔除厚度 ≥1m ⑵矿体圈定 用上列指标对矿体进行圈定,圈定的矿体与普查地质报告圈定的矿体一致,原因是普查报告中圈定的矿体和块段平均品位均高于上列指标,所以普查报告的提交的资源储量中的矿石量、金属量、平均品位即是本次设计开采的储量和品位,合计可利用矿石资源储量为167.89万t,铜金属量44097t,金金属量1100kg,平均品位Cu2.63,Au0.66g/t。 4.1.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根据矿床规模和公司生产资金、技术装备及市场情况,设计为小型矿山,生产能力30万t/年,服务年限5.6年,产品方案为生产海绵铜,设计年产海绵铜7984t。 4.1.3矿床开拓方式 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与灰岩接触带,工程见矿厚度25.3729.57m,平均28.28m,倾向北,倾角7576,工程见矿标高45804668m。侵蚀基准面标高3800m,地貌是一高山山坡,近矿围岩稳固,地形适合露天开采。设计采用公路运输开拓,采取沿走向从东往西槽式上下盘剥离,上盘优先,自上而下阶段梯次采矿。 4.1.4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废石存放于废石场,用挖掘机装车运输,矿石在采场用挖掘机装车直接运往选矿厂。 选矿厂址选址有两套方案,一是矿床北东方向直距4.5km之刚达曲与甲拉支流汇水处,二是刚达曲与色曲支流汇水处南侧。第一方案尾矿坝采用上游开拓防洪排泄沟引流,下游筑堤供尾矿堆存的方案,且地势较宽阔,坡度1020,适合选厂建设;第二方案尾矿坝设计方案与第一方案相同,但容积太小,不能满足尾矿堆存需要,若要达到设计要求,木杰种村必须搬迁,需增加投入100万元,经比较后选用第一方案,矿区至选矿厂运距约6.5km,厂址中心座标 X3336700 Y17468800 H3900 4.2 防治水方案 为防降水汇集进入采场,在采场南侧剥离线外5m 开拓排水沟,在采场也开拓排水系统,采至4580m标高时,地下水会增多,采场要开拓水仓,采用机械排水,以确保采场安全。 尾矿坝地势南、西、北高、有一定汇水面积、设计在南、西、北坡开拓防洪排水系统,确保尾矿坝的安全。 第五章 矿床开采 5.1 开采方法的选择 矿床开发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创造良好,安全的工作条件,根据矿床规模和埋深条件,确定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 5.2 露天开采境界及边坡要素 露天开采阶段高度10m,采场宽150m,长400m,台阶边坡角第四系统残坡积层30,基岩60,最终境界边坡角58。上口标高4668m,最宽150m,最窄60m,长400m,下口标高4540m,最宽30m,最窄25m,长230m,平槽汽车运输,见附图2。 露天开采剥采比矿床平均剥采比为14.2,各阶段剥采比略有差别,先期23.2,后期35.2,经计算,矿床理论经济剥采比为8。 5.3 采准、切割和回采工艺 露天开采主要有废石剥离、开槽、采矿、运输等工作,露天废石剥离工艺有KQ100潜孔风钻穿孔、装药、爆破、清理边坡、废石搬运、清除根底等工作;回采工艺有YT24风钻凿岩、装药、爆破、二次破碎、清除废石、装车运输、清除根底等工作。 废石剥离时,上下盘同时进行作业,上盘优先,先剥离一部分,达到阶段采矿技术要求即可,阶段矿石采到一定位置后进行二次剥离,达到剥、采工作街接,如此反复循环作业,能保证选厂的矿量需求。 废石剥离用KQ100潜孔钻机穿孔,孔径80mm,倾角90,孔距1.8m,孔深20m,沿横向每次爆破5排,用导爆管非电毫秒雷管爆破,废石用装载机、挖掘机或自卸车搬运至废石场。 废石剥离至设计境界后进行回采,用YT24风钻穿孔,孔径3842mm,间距1m,孔深11.5m,用导爆管非电毫秒雷管导爆,大块度矿石进行二次爆破,矿石用挖掘机装车运往选矿厂。 5.4 利用矿区找矿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矿床成矿条件有利,矿体走向及倾向上均有延伸,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生产勘查,有望扩大矿体规模,设计在开发的同时进行勘查,以增加矿石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5.5 矿山开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矿山开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51. 表5-1 矿山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地 质 勘 查 边界品位 0.5 2 最低工业品位 0.7 3 矿床平均品位 2.63 金品位0.66g/t 4 最小可采厚度 m ≥1 5 夹石剔除厚度 m ≥2 6 矿石储量 t 1678910 7 金属储量 t 44097 8 矿 山 计 划 设计日采矿石和处理规模 t/d 1000 9 年利用矿石储量 t/a 300000 10 年利用金属储量 t/a 7830 11 平均品位 2.63 12 采 选 指 标 阶段高度 m 10 13 采场长度 m 400 14 采场宽度 m 150 15 采矿回收率 95 16 采矿贫化率 5 17 堆浸回收率 92 金回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