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案例要求,做成PPT课件;每4人一组,集思广益,团队精神;下次课末时,老师抽调其中一人代表其所在小组发言讲解,用时15分钟左右;根据案例讲解情况评定成绩(平时)。第一个讲解者(1)先将案例内容加以简单概括说明,(2)开始讲解案例,第二个讲解者直接进入(2)即可,案例一,目前,会计专业被公认为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为什么原因很多,除了一般常人认为的就业优势之外,“圈内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会计知识是相当重要的。这就涉及到会计的作用问题。如果是你,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作用是如何客观认识的用实例或数据说明。,案例二,曾见过这样的说法“尽管会计学并不是一门沉闷的学科,但人们常常认为,会计学是一门枯燥、冷漠、需要很高的分析能力的学科,而且答案非常精确,要么对要么错”。对此说法,你认同吗如何评价(理解),2012年07月20日0712星期五来自瑞士的一封邮件,阿姨您好刚回瑞士没两天,这两天又带朋友出去玩了,明天一早还得去苏黎世迎接新的一波。。很抱歉没有及时回复邮件。至于您之前问的问题,我其实还是挺有感触的。其实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最大的差距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态度”。上大学时候,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考试东西挺简单,平时比较懒散,考前突击下也能考个体面的分数。所以平时也没太多热情学习。。但是出来之后明显感觉不一样了,这边从教授到学生,都特别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错多少之分。,例如一道证明题,如果条件错了,证明过程即便没错,也一分都得不到。必须把知识全部弄明白了,每一个细节都把握的特别精准才可能学得好。这方面国内教育环境普遍有待改进。我也和美国的英国的同学交流过,普遍压力都挺大的,课业确实都很繁重,作业什么特别多,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经常写一个代码,搞一个定价模型弄到半夜一两点。其实吧,国内外这种差距我觉得深层次的和文化背景也有关系,中国人比较在乎面子,所以得过且过以及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较为多见,悲剧的是这一点被推广到了学习方面。,再加上中国学生太多,老师学生配备不平衡,老师也都没心思太苛刻,于是乎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其实,很多学术成绩,论文质量都有待商榷。我们学校教授数量比博士多,博士比硕士和本科生加起来数量都多,国内恰好相反,都疯狂扩招收本科生赚钱去了。最后,附上几张前几天去德国南部游玩的照片,愿给您带来好心情,讲解目录,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会计前沿问题(1)综合收益(2)会计计量(3)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高级会计专题(1)养老金会计(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第一章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目录(1)会计理论分类(内容)(2)财务会计理论(3)最基本的会计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财务报告理论,第一章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会计理论什么叫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由“会计”和“理论”两个完整意义的词汇复合而成,会计理论是一种具有专属研究对象的具体专门理论。会计理论的定义很多,例如美国教材中定义会计准则所赖以制定的基本规则、定义、原则和概念,以及这些基本规则、定义、原则和概念的由来。相应的假设和理论也包括在内。,一、会计理论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内容)1按照会计理论的作用分类结构性会计理论该理论主要说明数据应如何加工整理以及最后如何提供财务报表的方法和程序。解释性会计理论借助于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会计实务行为会计理论基于会计行为的理论分析【包括会计行为产生的原因、产生的结果、产生的主体分析】,2按照会计理论涉及的学科分类,财务会计理论它是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迄今位置,大多数会计文献和会计理论研究都是有关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理论尽管人们都认为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但会计发展史表明,它是为适应管理,特别是计划和控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审计理论从大的范围来讲,会计理论也应包括审计(Auditing)理论。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方面内容,但通常都是讲外部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审计理论开拓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审计假设、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和审计职业道德等。,3按照会计理论自身的内容分类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基本(基础)理论是一套以会计目标为中心的、相互关联、协调一致的概念体系。如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环境、会计规则等等。会计应用理论这是一套在会计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规范会计实务的方法和程序等等。用以保证会计工作公允、真实可靠,如记帐原理、记帐原则、记帐方法、程序等等。,4按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分类描述性会计理论(归纳法)规范会计理论(演绎法)实证会计理论(实证法),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的探讨由来已久,但至今关于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认识尚未一直一致。从总体研究状况上呈两种口径(1)宽口径的会计理论结构;(2)窄口径的会计理论结构,主要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财务会计理论核心内容,二、财务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简称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内容,(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给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概念框架,(1)财务报告的目标;(2)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3)构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4)资本概念和资本保全。,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财务报告目标。二是关于会计基本假设三是关于会计基础四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五是关于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六是关于财务报告,目前,各个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在研究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既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有关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构成(1)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3)解释公告三部分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整体架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基本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架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准则第二层次具体准则第三层次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涵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内容,具体准则除少数几个准则外,中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也基本涵盖了已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涉及的内容(IFRS13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架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法规体系)内容间关系,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三、最基本的会计理论西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就是对经济活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会计工作就是依照这四个板块依次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没有记录这个板块的内容,所以我国会计准则为了国际“趋同”,只涉及三个板块。确认、计量和报告。由于财务会计的基本环节有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以财务会计理论中,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报告理论又是其中特别主要的理论内容。,(一)会计确认-会计确认的意义,会计确认解决的是会计的定性问题,即为会计计量确定空间范围、时间界限。关乎哪些信息可以披露,哪些信息不能被披露。它对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以及具体会计处理程序、规则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会计确认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公告中。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把会计确认定义为“确认指的是把一个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及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如何理解确认,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我们对会计确认的涵义总结为三点其一,会计确认的目标是进入会计报表,即输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确认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必须为这个目标服务。凡事不进入财务报表的,确认过程不必那么严格,因此类信息与决策不那么直接相关;,其二,会计确认的具体程序分三个步骤。会计事项决定计入那个会计要素,最终用会计信息输出;必须经过初始确认、再确认、最终确认才能达到会计确认的终极目标;每一步骤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其三,任何会计事项的确认,都必须满足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是(1)定义性;(2)可计量性;(3)相关性;(4)可靠性。四个标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缺少任何标准,就不能保证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定义性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中某一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的予以计量;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作用;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确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会计行为中的识别、判断即决策阶段,只有正确地确认,才能正确地报告。,可靠性的理解,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对可靠性的定义是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的核心是如实反映。这与IASB和FASB的认识是相同的。但反映什么有分歧,我国基本准则认为是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IASB和FASB则没有强调这一点,且他们都认为应是意欲反应或理当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公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作了定义“确认是指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第83段规定的确认标准的项目计入资产负债或损益表”。,会计确认的基础,会计确认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首先判断其是否会计事项;然后再决定计入哪个会计要素,何时计入,计入多少金额。这些都要有一个计入基础问题,计入基础没有定下来,确认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应该确认之前就要决定合适的确认基础。会计确认的基础,也就是会计的基础。会计基础有两个,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AcerualnBasis)也称应计基础,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概念,人们对其作出解释时,总是以收付实现制对照。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或者说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为标准作为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基础。凡是确认本会计期间的收入,不是以现金是否收到为标准,而是以收取款项的权利是否取得。没有取得收款权利的即使收取了现金也不能确认为本期收入;没有收到现金,但已取得收款权利的,必须确认为本期收入。对于费用,也是同理。,(二)会计计量理论,1.会计计量的涵义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定性的前提下,对会计计量对象进行量化的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美籍日裔,曾担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在其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问题。”,成本计算、存货计价、折旧处理、损益计算、递延摊销、税金处理、利润分配、投资计算、价格变动调整等会计方法与理论都同计量密切联系,都属于会计计量的不同问题,4.会计计量属性,7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经过对计量属性的系统探讨,目前概括出五种较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1历史成本原始成本2现行成本重置成本3现行市价脱手价值4可实现净值预期脱手价值5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资本化价值,会计计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到了现代,逐步形成两个不同的计量重心(1)以资产负债表为主的计量;(2)以利润表为主的计量;因此,会计理论上就分别称为资产计价(AssetsValuation)与收益决定(IncomeDetermination)两大理论。,2.资产计量理论,■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85)资产是由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资产定义资产是指主体控制、由过去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资源。,(1)资产的含义(实质),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实质。,(2)资产计量的目的,1)为确定收益和资本增值提供基础2)为投资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手段3)为债权人提供偿债能力的信息4)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经营决策信息,(3)资产的计量属性及其现实调和,资产计价就是要解决资产的价值是多少的问题,那么资产的价值到底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呢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实务处理看,资产计价基本上是以交换价格或交换价值为基础。而交换价值(价格)有两种类型产出价值和投入价值。,,※实际中一般不使用。,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任何一种计价法都不具有绝对的、排他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计价方法。比如,对于流动资产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计价法,而长期资产,则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计价法,而像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可以采用公允价值(现值)计价等。,(1)两种不同的收益概念------经济学中的收益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就在其名著国富论一书中就提出了收益概念。他认为,收益就是纯收入,即“在总收入中扣除维持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费用外,其余用于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换言之,所谓纯收入就是在不减少资本的条件下用于居民享有的资产”较早的观点消费收益【将储蓄排除在外,因储蓄没有被消费】,3.收益计量理论,20世纪初期,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如欧文费雪、林德赫尔、萨廖尔森和诺德豪斯、希克斯等)在继承上述收益观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收益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尽管他们各自对收益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收益的本质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收益是指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他们主张,“一个人当他的资产价值增加时,而不是当他把资产售出时变得更富裕。”按此理解,当一个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加时,而不是把资产售出时变得更富裕。,比较而言,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著作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对收益的定义,更容易接受一些。他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前提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数额”。希克斯的定义将储蓄引入到收益中。其基本思想收益是在不减少个人资本存量的情况下享有的最大消费。希克斯的经济学定义与会计收益有差别,会计学的收益必须与交易相联系,没有交易不确认收益。而经济学的收益既考虑交易影响,又考虑非交易因素。希克斯对定义中的“保持同等富有程度”没有明确说明,就为各种不同计量方式大开方便之门。他的“保持同等富有程度”应该与会计上的“资本保全”同样涵义。经济学的收益概念最大优点是以实物资本保全为依据,在这个大前提下,期末与期初对比来计量财富的增加,即希克斯所说的“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会计学中的收益,1)IASB关于收益的定义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简称框架)中,将收益定义为“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即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集中体现在有关会计准则中,2)FASB关于收益的定义,美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没有直接与收益对应的概念,但在1985年12月发布的SFACNo.3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简称第三辑)第70段对综合收益进行了界定。认为,“综合收益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业主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按照构成项目不同,综合收益包括营业收入、溢余、费用和损失。另外,在1997年公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0号报告综合收益中对综合收益的定义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只是进一步将综合收益分为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两部分。,3)我国会计准则关于收益的定义,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没有直接使用收益一词,而是使用了利润。并且认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分别进行了界定。,(2)(会计)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方法,1)会计收益的内容----当期经营收益观(当期营业观)这种观点认为,只有那些由管理部门掌控、决策的事项才是决定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直接原因,主张对企业的考核应重点计量其经营效率,而评判经营效率的标准应该是本期营业收益指标。因此,在计算收益时,强调“本期”、“经营”是这种观点的主要特征。,在当期经营收益观和总括收益观下各不相同,支持当期营业观的理由是因为收益仅与正常经营有关,排除了临时的、偶发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出售等)所产生的收益,这样的收益与其他会计期间、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就更具有可比性。因而,更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对者认为由于营业收益与非营业收益的界限难以分清,在一家企业或某一期间属于营业收益范围内的交易,而在另一企业或另一期间则可能成为非营业收益范围内的交易。因此,这样计算的收益往往是基于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主观判断得出的一个估计数,其收益数据有可能被管理当局操纵,从而使各个企业间和各会计期间的收益很难进行比较。,-----总括收益观(损益满计观)这种观点主要从整体角度来看待收益。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获利能力不仅表现为当期的收益,而且也应表现为从开业以来连续经营成果的总趋势。因此,收益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除了股息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的所有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权益的变化额。按此观点,收益不仅包括营业收益还包括非营业收益,不仅包括管理部门可控的还包括管理部门不可控(如价格变动)的价值变动或事项。,支持者认为按照这种观点确定的收益,排除了人为划分营业与非营业因素的影响,使各企业间或各会计期间更具可比性。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也不需要通过非常项目的调整来确定收益,使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同时,这样的信息也更易于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反对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变动、农业生物资产自然增值等未实现的持产利得都符合收益含义,而对这些事项进行计量仍然离不开估计的因素,况且这样的收益在纳税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两种会计收益确定理论的比较与评价,①收益确定的范围不同②收益确定的时点不同③收益确定的出发点不同,全面收益,全面收益推进了损益满计观,使收益的计算进入了业主理论的范畴,因为至少在理论上,所有的权益变动(除了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全部进入了全面收益的计算中。全面收益的要素除了传统的净收益的定义,全面收益还包括那些超出利润表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例如非记账本位币情况下产生的外币折算调整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等),2)会计收益的确定,会计收益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它的基本形成要素。从计量的角度看,会计收益要素理论有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两种模式。前者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而后者则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企业收益。,---收入费用观模式,收入费用观模式也叫收益表模式或配比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收益应该是特定期间内的收入和为赚取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或成本)相配比的结果,即通过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收益。即收益收入-费用,对收益进行计量的前提是对收入、费用的正确计量。反过来讲,只要正确计量了收入和费用,收益的计量就不成问题了。其可操作性较强。,1.在这一观念下,收益表被看作是最基本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则是次一级的财务报表。也就是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一般是在收益产生以后才能相应地确定。2.按照传统做法,收入费用观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基础之上的。由于坚持稳健原则而使得在物价上涨时产生的资产增值必须推延到实现时才能确认为收益。,--资产负债观模式,资产负债观模式认为,收益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投入资本得以保持的前提下,净资产的变动额,即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若用公式表示即收益(或亏损)=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所有者相关的净资产的变动不属于收益的范畴,因此,在利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还应该剔除“与所有者相关的净资产变动”的影响。具体如下收益(或亏损)=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该期所有者新增投资额-该期向所有者分配额),1.资产负债观的宗旨是如何真实报告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动,因此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亦不主张运用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而要求对资产和负债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这样企业持有资产的物价变动增值和实物变动增值就会在其发生当期确认为收益,而不必等到交易实现之时。2.资产负债观实际上是早期确定收益的主要基础,只是后来随着人们对实现观念的认识,才逐渐由资产负债观转向收入费用观。但在金融工具等新的、复杂的经济业务出现以后,传统的收入费用配比模式由于无法满足其核算的需要而受到现代会计学者们的激烈抨击。因此,尽管收入费用观模式是现行财务报告的基本导向,但是一些具体的会计准则却反映出以资产负债观为重的倾向。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收益确定思想,使我国会计收益计量逐渐转向资产负债观。当然,它与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观仍有较大差距。,收益与资本关系的理论深层次思考,收益与资本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投资者决策什么什么信息对其有用呢应该说投资者最关注的是所投入的资本是否增值保值,再就是投入的资本取得多少收益,能分得多少股利。这样,会计理论研究收益计量时,必须附带研究资本,明确收益与资本的关系。从经济理论上讲,资本是某一时点存在的财富。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富论中提出两个有关资本的定义其一,资本是提供收益的储蓄;其二,资本是用来生产的积蓄。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凯恩斯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也指出资本能实现价值增值。,,收益与资本的关系,会计学家W.E.G与B.U所著会计理论与实践中作精辟论述“资本同收益如同树与果实的关系-果实长在树上,果实可以消费掉。若将树毁掉,就不再有果实了;细心保养树并施肥,将来树就会结出更多的果实。然而,一旦将价值这个概念延用到资本与收益中,这种关系的本质就变清楚了收益来自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的。收益来自资本货物,而收益的价值并非来自资本货物的价值。相反,资本的价值来自于收益的价值直到搞清楚了某个项目能为我们带来多少收益后,我们才能对那部分资本进行估价。庄稼的确依赖于土地,但庄稼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土地。相反,土地的价值到取决于生长在土地上的庄稼。”此观点被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可以结论资本是某一特定时点存在的财富,收益是某一特定时期由财富产生的利益流动。,收益与资本保全的关系,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者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以确认为收益。这实际上是确认收益的很重要目的,即将资本与收益区分开来。资本保全是计量某一会计期间收益的争论点,因为资本保全的理解不同,在确定收益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会计学中的收益,以一整套传统理论(如四个假设、历史成本计量、匹配、稳健等会计信息要求)为依据,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基础确定。会计学也强调资本保全,但一定注意它的货币币值不变价值保全计量。因为不同计量模式选择,资本与收益不一样价值。,,举例某公司起初净资产$5000,期末净资产﹩8000,假定期末要维持期初相同的生产能力需要的资产净值是$6000,本会计期内物价上涨指数5%,用4种计量模式的收益额计算情况如下①名义货币\价值资本保全模式下收益=8000-5000=3000(美元)②实际购买力\价值资本保全模式下收益=8000-5000(1+5%)=2750(美元)③名义货币\实物保全模式下收益=8000-6000=2000(美元)④实际购买力\实物保全模式下收益=8000-6000(1+5%)=1700(美元)会计计量收益是离不开资本保全的,理论上讲,选择何种资本保全模式,要按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与实际需要的区别,必须掌握。,(三)财务报告理论,会计的基本目标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则是会计信息披露。财务信息的披露实际上就是编制财务报告并对外公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4条财务会计报告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提供信息的内容及提供方式,CAS的观点,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FASB于1980年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第二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该公告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有若干,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信息质量特征系,但最主要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发布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质量特征就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见图),其中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分别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特征),首要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次级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尽管FASB、IASC、CAS和“联合项目”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描述上有所不同,联合项目还用“如实反映”替代了“可靠性”,但它们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在“决策有用性”这一会计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以具体化,而且都把相关性和可靠性(或“如实反映”)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特征。,最为理想的财务报告模式是能同时增进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二者的变动可能不是同向的,相关性的提高有时会降低可靠性,反之亦然。所以当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矛盾时,应根据决策者对两者的重要性的评价而取舍。,如何理解相关性,我国把相关性描述为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基本准则第十三条)。IASB的描述则是“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描述现在和未来事项或者通过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能够影响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IASBFramework第26段)。,我们说两者基本相同,意味着两种表述仍有差别。差别表现在不但文字表述有差异,更重要的在于,IASB还指出,相关性意味着信息应具有预测价值predictivue和确认价值confirmatoryvalue(见IASBFramework第27、28段)。美国为了修订现行概念框架ConceptsNo.1和ConceptsNo.2,于2006年7月发表了一份初步意见。在初步意见中,FASB对“相关性信息”给出了新的定义,“在使用者决策过程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未来现金流量(预测价值)或确认或改正其原先的估计(确证价值)的能够导致决策差异的信息”(见初步意见)。,列示上述“相关性”的三个定义(实际是IASB与FASB的两个定义,我国的定义与IASB基本相同)并进行比较,对于了解相关性的特点,从而帮助人们选择计量属性是非常必要的。IASB的定义(包括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义)实际上只说明相关性是指信息应能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项起预测作用和确认作用。FASB的新定义则不同。首先,它更具体地说明相关的信息应能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易和事项中的未来现金流量起预测和确认作用;其次,FASB的新定义中提到了而IASB的定义中所没有涉及的(我国基本准则同样没有提到)问题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起到预测和确认作用FASB回答说“必须是能导致决策者‘差异’能力的新信息,才能起到这两个作用。”,,另外,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在它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传递给决策者,也就是说它有及时性。所以,总的来说,相关性是由三个次级质量特征所组成(1)预测价值;(2)确证价值(反馈价值);(3)及时性。,如何理解可靠性,我国的基本准则规定,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第十二条)按照这个定义,可靠性具有四个特征(或由四个具体质量要求所组成)1立足于实际的交易或事项;2如实反映;3真实性;4完整性。,IASBFramework则说,当信息“不存在重要的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交易和事项)从而能向使用者提供作决策依据的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第31段和第33段)。IASB还列举了可靠性的五个具体组成质量1如实反映;2实质重于形式;3中立性;4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不影响中立性为前提);5完整性。美国FASB的初步意见2006已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了。FASB认为,信息要有助于使用者作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或类似的资源分配决策,必须对现实世界中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如实反映。对这些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必须是可稽核的、中立的和完整的。,从三个定义中可以看到,可靠性的核心是如实反映(我国、IASB和FASB的认识是相同的),但反映什么就有分歧我国基本准则认为是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IASB和FASB都认为是意欲反映或理当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FASB进一步指是由于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发生而引起的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的变动,并强调如实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信息必须是可稽核的、中立的和完整的)。从上述三个定义看,除FASB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外,定义基本相同,但我们不应忽视下列差别1我国强调可靠性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IASB和FASB都没有强调这一点。这一点对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关系重大。,2我国强调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见基本准则第18条)。IASB在谈到谨慎时强调“一定程度”的谨慎,不能够影响中立性(诸如设立秘密准备、超额准备、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或故意高估负债和费用等),否则就不具备可靠性IASBFramework第37段。至于FASB,在2006年初步意见中则明确指出谨慎或稳健性不属于可取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见FASB。,当前的会计准则中,不少情形都考虑到不确定性而运用谨慎惯例。例如存货准则,不论我国还是IASB,都要求在报告时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第十五条;IASB的IAS2第9段),若按FASB的初步意见,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它背离了如实反映中的中立性。中立性意味着企业不能选择偏袒于特定利益集团的信息,无偏的信息是必需的。否则将无法得到可信的财务报表。【如同一场比赛是否存在被操纵一样】,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及其选择,矛盾例如历史成本计价政策是较高可靠性和较低相关性的结合;或有负债的处理有两种会计政策即披露与不披露。选择(1)两者应当并重;(2)不同阶段其侧重不同例如准则制定层次,该层次是报表会计要素及其所属项目(账户)的选择,尚未涉及其计量,故以相关性为侧重;到了财务报告编制层次,侧重可靠性,按中立性要求如实反映相关内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现在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着许多局限其一,会计报表的数据几乎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编报,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很难反映资产和收益的真实情况,很难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二,会计报表统一格式,会计信息使用者多种多样,很难满足各种各样用户决策需要,特别是特殊用户;其三,会计报表只能用货币计量,其他许多决策有用的信息不能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如企业科技发展、员工素质、创新观念等等;,其四,企业可以选择会计方法,从而产生自己的会计政策,可以操纵利润,使报表失去可比性;其五,会计报表只报告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数据,不能反映未来。其实企业发展远景和未来的收益能力恰恰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最关注的。,特别需要说明,会计研究中的大部分理论并不是来自于会计学领域;而是来源自于经济学、财务学、行为学和社会学领域。,会计研究方法,目录(1)会计研究步骤(2)会计研究方法(3)会计研究方法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会计研究的目的(1)发现或发明新的关于会计方面系统的、可靠的知识;(2)对某些会计学说进行检验。会计研究的分类(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等。,(一)会计研究之典型步骤,1.确定大致的研究范围将注意力从整个会计领域转移到与以下研究领域相关的某一狭窄的范围内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教育或者是会计信息系统。2.选择研究主题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分支领域,这一领域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并且会随情况的发展进行修正。3.确定研究方法,4.制定研究计划在研究伊始,就要确立研究的计划和目标,这样,在给定时间内,才能清楚研究是如何进行的。5.收集信息只有在确切知道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以及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数据收集过程才能安全地进行。6.分析数据7.提交研究成果,(二)会计研究方法-1,会计研究方法分类西方财务会计学中的理论研究方法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按照方法论标志概括为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20世纪80年代后日趋兴盛),1.归纳法inductiveapproach,归纳法的特点是,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或者说,这是一种从大量特殊事项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性关系或结论的研究方法。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观察与记录全部的观察结果;2分析与分类记录结果;3从观察到的关系中推导(概括)出会计的一般概念或原则;4验证推导出的结论。,归纳法评价,归纳法的优点是,可以不受预定的模式所束缚,并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法的缺陷,即由于个别人的观察对象与范围有限,每个企业或经济组织的情况不同,有关的内在联系或数据关系也可能不同,从而使归纳概括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例如,销售毛利率虽然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较好比率,但由于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或不同期间,这一比率不可能完全一致。,,,,,,2.演绎法,构建会计理论的演绎法是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出发(前提),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或者说,在会计上,演绎法应以有关财务报告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1)前提命题(2)推导结论(3)验证(4)具体问题,,,,,,例如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推出结论材料资产为了生产耗用而不是销售变现,因此可以不考虑市价变动----进而推导出历史成本计量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使理论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演绎法的缺陷但是,它的推导结构取决于前提命题,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3.实证法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所谓“实证法”,是指通过搜集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经验性(或历史性)数据来验证一些理论假说或命题,借以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实证研究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