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2).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手册 目 录 第一部分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36条)2 第二部分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10条)7 第三部分 有限空间警示标志(7条)9 第四部分 有限空间危险辨识(7条)10 第五部分 有限空间许可审批(4条)11 第六部分 有限空间安全监测(10条)12 第七部分 有限空间作业要求(31条)14 第八部分 有限空间应急救援(18条)19 第九部分 有限空间承包方管理(6条)22 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 第一部分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36条) 1.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称为有限空间作业。 2. 有限空间主要分为三类即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地上建(构)筑物。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矿井、特殊情况下的围堤和挖掘作业视为有限空间。 3. 公司重点管控的“三类有限空间”是指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涉及有毒有害(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存在淹溺或掩埋危险的有限空间。 4. 各单位应及时将辨识出的有限空间及其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书面告知该有限空间影响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并签字确认。 5. 有限空间作业的隔断(隔离)是指采取措施对许可空间进行保护和拆除许可空间与外部管路的联接过程。如加盲板、拆除部分管路、采用双截止阀和放空系统、所有动力源锁定和挂牌、阻塞和断开所有机械连接。 6. 有限空间作业中的中毒是指毒物侵入机体引起全身性疾病。常见的有毒气体有煤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氯气、氮氧化物、氟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甲醛气体等。 7. 有限空间作业中的窒息是指引起人体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的过程。可导致人体产生窒息的气体称为窒息性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如氮气、氩气、二氧化碳、甲烷、乙烷、水蒸气等)、化学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8. 有限空间作业中的淹溺是指有限空间内有积水、积液,或因作业位置附近的暗流或其它液体渗透或突然涌入,导致作业空间内液体水平面升高,造成正在有限空间内作业的人员淹溺,或人员在液体池、坑、井类有限空间作业过程高处坠落后掉入液体内造成淹溺。 9. 有限空间作业中的坍塌、掩埋是指有限空间作业位置附近建筑物的坍塌或其它流动性固体的滑动、流动,容易引起作业人员被掩埋。有限空间作业中的吞没是指身体淹没于液体或固态流体而导致呼吸系统阻塞窒息死亡,或因窒息、压迫或被碾压而引起死亡。 10. 有限空间有3种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管道通风,后两种为强制通风。 11. 通风可采取抽出式、压入式和混合式通风方式。 12. 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良的有限空间,应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换气应满足稀释有毒有害物质的需要。 13. 采用管道送风时,强制通风引风区应设置在远离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异常释放的区域,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保证风源安全可靠;凡需要通风的有限空间,缺少在线通风设备设施时,应配置专门的风机、风管等通风设施。 14. 强制通风时,应将通风管道延伸至空间底部,以便有效去除比重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 15. 有限空间的吸风口应设置在下部。当存在与空气密度相同或小于空气密度的污染物时,还应在顶部增设吸风口。 16. 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也就是说可靠切断只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插盲板,一种为拆取一节管道。除此以外的关阀门、水封等方式均不属于可靠切断的手段。 17. 缺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比低于19.5。富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比高于23.5。硫化氢正常状态下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停留时间为8小时。CO含量不超过24ppm(30mg/m3)时,可较长时间工作。 18. 在缺氧或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必要时,作业人员应拴带救生绳。 19. 配戴长管呼吸器时,应仔细检查其气密性,并防止通气长管被挤压。吸气口应置于新鲜空气的上风口,并有专人监护。 20. 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21. 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 22. 进入带有转动设备类的有限空间,必须办理停电手续,切断电源,并在开关上挂“有人工作、严禁合闸”、“禁止启动”等警示标志。 23. 有限空间的坑、洼、沟或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防护栏、盖和警告标志,夜间应设警示红灯。 24. 进入竖型、筒形、圆柱型等不易施救的有限空间及在其内部检维修作业的人员,必须全部系挂一根可靠牢固的“安全绳”,绳端要固定在有限空间入口处。“安全绳”不得替代防止高空坠落的安全带。监护人应通过系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保护绳进行沟通。 25. 在金属设备内和特别潮湿作业场所电焊作业,要提高电绝缘防护等级(如,使用电绝缘靴、铺设绝缘板等)。更换焊条时,身体不准靠在导电物体上。 26. 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电气设施,包括电动工具、通风、照明设施等应有漏电保护装置。 27. 当有限空间为盛装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容器的,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应放在容器内或容器上。 28. 硫化氢中毒硫化氢(H2S)是无色气体,臭鸡蛋味,易溶于水;属窒息性、剧毒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比重比空气大,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等低洼处。 29. 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一氧化碳在血中相对于氧气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30. 氮气窒息氮气(N2)正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且通常无毒。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31. 炉窑类的有限空间主要有焦炉、预热炉、热风炉、高炉、转炉、电炉、精炼炉、加热炉、退火炉、矿热炉、回转窑、竖窑等。 32. 料仓类的有限空间主要有储矿仓、球团仓、煤仓、粉煤灰等。 33. 储罐类的有限空间主要有燃料罐、铁水罐、钢水罐、中间罐、渣罐、氨气罐、氮气罐、氧气罐等、煤气生产、净化(回收/捕集)、加压混合、储存、使用等设施涉及的罐(塔、柜)、塔釜等。 34. 设备类的有限空间主要有锅炉、省煤器、预热器、除尘器、冷却器、烘干机、布袋除尘箱体、破碎机、球磨机、一二次混合机、点火器、冷矿筛等。 35. 建构筑类的有限空间主要有地下室、地下电缆室、地下或半地下配电室(使用六氟化硫作为绝缘气体的电控开关)、地下仓库、浓缩大井走廊、排洪洞、涵洞、井巷、管井(廊)、风机房、除尘室等。 36. 井、坑、沟、池类的有限空间主要有水池(井)、渣池、泵坑、地沟、地下电缆沟、菜窖、窨井、管道阀门井、管井(廊)、地下管道、电梯井道、污水井、化粪池、除尘地沟(道)、沉淀池、中和池、污水池(沟、槽)、水处理池、地下水池等。 第二部分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10条) 37. 2013年5月20日,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第59号令),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38.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实施监督检查时,应重点抽查6项内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检测记录、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应急救援演练、专项安全培训等情况。 39. 各单位是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责任主体。各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负责。 40. 各单位在有限空间管理中应当建立下列5项制度和1个规程(或至少包含下列内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41.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副职及生产、安全、技术、设备、工程等专业管理人员,对本单位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管控级别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帐。 42. 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6方面内容一是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规、标准、规程;二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三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标准和生命保障规则;四是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五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六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典型事故案例。 43. 涉及或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员、审批人员、气体监测人员(简称“六类人员”)要进行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应当有专门的培训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未经专项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管理和作业。 44. 凡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相关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必须是有限空间安全知识考核合格、会使用应急救援器材、具备现场应急救援能力的人员。不符合上述安全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的任何作业,必须作为红线严格遵守。否则,按违章指挥进行责任追究。 45.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有限空间作业的班组,每季度应组织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作业危险预知训练活动,并及时完善作业标准。 46. 近年来,公司有限空间数量较多的问题有有限空间培训不到位,安全交底和风险告知不全;有限空间审批及许可不严格,现场监护人员履职程度不高;现场的有限空间警示标识缺失、损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不严格执行气体检测要求等方面。 第三部分 有限空间警示标志(7条) 47. 有限空间均应设置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凡涉及气体类、液体类危险物料的有限空间,应在现场醒目显著位置设置带有管网图的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存在其他潜在危险有害因素的有限空间,设置通用类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 48. 各类有限空间均应在现场醒目位置设置“有限空间,未经许可严禁入内”的安全警示标志。 49. 建(构)筑物类的“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应当设置在出入口处,封闭半封闭设备类的“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应优先考虑设置在出入口处。不具备条件在出入口处设置时,至少应设置在进入有限空间前能看到的醒目位置。有限空间比较集中的场所和区域,应在醒目位置至少集中设置一处。 50. 因设备检修、维修或工程施工临时形成的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在现场设置通用类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明确告知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包括应当准备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施、应急电话等),特别要明确“三道防线”及硬措施。 51. 对于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存在淹溺或掩埋危险的“三类”有限空间,要绘制与有限空间相关联的能源介质管网图,明确标识气体和液体等物料的种类、管道进出有限空间的位置、阀门或物料开关、紧急情况下的控制装置等,对通风口、放散口等确保有限空间安全条件的部位应同时标注。 52. 管网图必须标明介质名称、走向及周边相关联设备设施,必须明确危险来源切断装置的位置,如有多个切断装置,要明确切断的先后顺序。 53. 管网图必须经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并逐项进行现场确认,绘图人和审核人要签字确认。 第四部分 有限空间危险辨识(7条) 54. 有限空间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指窒息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缺氧环境、易燃易爆物质、液体、物料、触电、坠落、旋转设备、高温/低温、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55. 有限空间危险因素辨识8方面内容一是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引起中毒或窒息的危险;二是可燃气体、液体、固体及易燃易爆物质引发火灾或爆炸的危险;三是液体水位升高或坠入液体储存设施内引起淹溺的危险;四是固体坍塌引发掩埋或窒息的危险;五是设备设施转动引发绞伤的危险;六是潮湿环境引发触电的危险;七是高处坠落或高处落物的危险;八是温度、噪音、腐蚀性化学品等其他危险。 56. 有限空间事故对作业人员的伤害可能会包含中毒和窒息、坍塌(掩埋)、火灾和爆炸、淹溺、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其他伤害等等事故类别。 57. 有限空间作业3个方面的危险特性一是作业环境情况复杂;二是危险性大、发生事故后果严重;三是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有限空间作业造成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施救不当,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 58. 有限空间作业突发事故的4个特点一是事故损失大;二是施救难度大;三是事故致因复杂;四是事故致害隐蔽。 59.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情况复杂,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有限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二是周围暗流的渗透或突然涌入;三是建筑物的坍塌或其它流动性固体(如泥沙、矿石、球团等)的流动等;四是作业使用电器漏电,作业使用的机械潜在的危险;五是有限空间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 60. 公司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窒息性和易燃易爆气体,分别有①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煤气(主要有毒成分是CO)、硫化氢(H2S)、甲烷(沼气、H4C)、二氧化硫(S02)、氨气(NH3)、氢气(H2)、氧气(02)等;②窒息性气体氮气(N2)、氩气(Ar)、二氧化碳(CO2)等。 第五部分 有限空间许可审批(4条) 61. 根据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性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把有限空间分为A级、B级、C级、D级进行分级管控和分级审批。未经充分论证,不得随意降低有限空间等级。 62. 有限空间分级许可审批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A级风险值≥320的有限空间,或可能造成作业人员多人伤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分管生产、设备、工程的厂(矿)级领导审批。 B级风险值介于160-320的有限空间,或可能造成作业人员死亡、重伤或较大及以上险肇事故的有限空间作业,其中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主管生产、设备、工程的部门负责人审批,其他类型的有限空间作业可由作业区负责人审批。 C级风险值介于70-160的有限空间,或可能造成作业人员轻微伤害或一般险肇事故的有限空间作业,已有作业标准的,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无作业标准的,由有限空间所属作业区负责人审批作业方案、单项安全技术措施等。 D级风险值≤70的有限空间,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已完全确定,并得到有效控制的有限空间。该类有限空间必须制定完善、可靠的作业标准。 6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不得随意涂改,如确需修改,需经签发人在修改处确认。各栏目应由相应责任人填写,他人不得代签。 64.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部门以及许可审批人员,应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公布,并下发执行。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第六部分 有限空间安全监测(10条) 65. 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66. 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19.5或高于23.5、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撤出并清点作业人员,暂时封闭作业现场的出入口,等待通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67. 气体检测“四项规定”一是检测所有可能的危险气体;二是从通风孔处插入检测探枪;三是检测所有部位顶部、底部、不规则形状;四是如果检测到危险气体或蒸汽,应进行通风和清洗,之后再次进行测试。 68. 检测记录10项内容测定日期、测定时间、测定地点、测定方法、测定仪器、测定时的现场条件、测定次数、测定结果、测定人员和记录人员,并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69. 涉及易燃易爆气体的有限空间的安全置换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是应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蒸汽清洗;二是作业人员进入或接近前,应当再用新鲜空气通风,并持续检测空间内的氧气含量。 70. 氧含量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监测,至少每2h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 71.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强制通风后,应对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氧含量同时进行检测。 72. 检测人员必须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并定期标定、维护,仪器的标定和维护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73. 检测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有限空间,应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 74. 检测人员佩戴隔离式呼吸器进行检测,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第七部分 有限空间作业要求(31条) 75. 从事“三类”有限空间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有限空间安全知识考核合格;二是会使用应急救援器材;三是具备现场应急救援能力。 76. 如遇特殊情况,监护人员暂时离开监护地点,要指定临时监护人员,临时监护人员需经培训合格,临时监护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77. 有限空间作业类型主要有5类一是生产操作生产故障处理(料仓、料口、料嘴堵料、积料、卡大块等);二是设备运行锅炉、容器等承压设备;三是日常巡检沟、坑、洞等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四是检修维修作业清理、拆除、安装、焊接、加固等;五是施工作业基坑开挖、支护、设备安装等。 78.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先可靠切断、再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3个浓度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7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9步法作业前危险辨识、安全准入、安全隔离、安全置换、安全检测、安全防护、安全监护、安全作业、安全确认。 80. 有限空间作业前,要根据安全分析评估,针对有限空间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 81. “三类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对照有限空间相关联的能源介质管网图,将气体、液体、流动性物料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的所有来源可靠切断,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82. 可靠切断措施至少包括采取加盲板、拆除部分管路、安设插板、关闭眼镜阀或扇形阀(与密封蝶阀或闸阀一起使用,并安装在其后面)、采用双截止阀和放空系统、阻塞和断开所有机械连接、止挡设施等一种或几种,并符合“三道防线”及硬措施的要求。 83. 有限空间作业前,现场负责人应组织安全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员,对照“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或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帐相关内容,针对作业项目、作业内容和作业流程,再次辨识确认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完善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应急措施。 84.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等疾病的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85.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清点人数和所使用的工器具。 86. 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明确应急救援人员及其职责、应急响应和信息沟通方式方法,并告知所有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 87.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先采取氮气等惰性气体置换、蒸汽引射清洗,后强制通风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少有限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禁止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富氧环境下会发生氧中毒和燃烧爆炸。 88. 作业方案要按程序审批,明确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员,把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89. 所有的有限空间作业均应设专(兼)职安全监护人员,A级、B级有限空间作业应设专职监护人;监护人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清楚可能存在的危害以及危害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懂急救知识。接受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 90. 有限空间作业期间,监护人员在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及作业过程中,监督检查作业许可手续合规程度、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情况、设备停送电手续及挂警示牌情况、通往作业现场能源动力介质或有毒有害气体管道可靠切断或关闭、现场环境安全、通风情况、违章查处和隐患排查、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情况等方面。 91. 各单位设备及施工管理部门负责涉及有限空间的检修、维修、施工作业的专业安全监管工作,督促、指导完善有限空间检修方案和单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92. 原则上,A类有限空间检修维修作业只能在工作日的白天开始。现场负责人、设备和安全管理人员要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进行旁站,务必将现场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93.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94. 在检修、施工等非常规作业活动临时形成的“三类”有限空间,应当在施工方案制定阶段,明确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通过现场书面安全交底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 95. 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利用设备设施的孔、洞、门进行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方法无法满足安全需要的,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在特殊情况下,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可靠的呼吸面具。 96.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需要动火作业的应办理动火安全证。 97. 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督促、指导、监督作业人员清理现场、清点工器具,确认无误后撤离作业现场。 98. 有限空间作业全部结束,需要恢复动力介质供应和物料传送前,属地单位应进行再次确认,确认人要签字认可。 99. 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十不准”1.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不准私自进入明令禁止入内的有限空间作业;2.未经过专项培训且合格的人员不准作业;3.安全监护人员未按规定在现场监护不准作业;4.未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并告知作业人员不准作业;5.作业方案未经安全可靠性论证和审批不准作业;6.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未采取通风和连续监测措施不准作业;7.未经专人确认隔断、隔离、置换、蒸煮、吹扫、清理、清除等安全措施执行到位不准作业;8.工作内容或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且没有重新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不准作业;9.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器材等措施不到位不准作业;10.作业人员、工器具清点不清不准封闭出入口。 100. 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十必须”1.必须根据有限空间的类别和分级管控级别办理安全许可审批手续;2.必须针对风险采取可靠隔断(隔离)、置换、蒸煮、吹扫措施,或停电、挂牌措施,或清理、清除等措施;3.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先可靠切断、再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4.必须按规定保持在线机械通风设施的正常连续运转,或增加可靠的临时机械通风设施;5.必须按规定配备氧气含量检测仪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仪,以及隔离式空气呼吸器、自救器等;6.必须按规定配备联络工具,设置合格的安全监护人并保持联系;7.必须按照安全许可证要求、作业标准或单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规定作业;8.必须在高处作业的有限空间设置逃生和应急救援通道;9.必须保持出入口畅通,严禁关闭、堵塞或堆放东西;10.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撤离,严禁盲目施救。 101. 气体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一是气体可靠切断(堵盲板或拆取一节管道、关闭阀门、上安全锁)。二是作业前吹扫置换、监测合格。三是作业中连续通风、定时或者连续监测。 102. 物料掩埋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一是物料来源可靠隔离(隔断)或清理彻底。二是来料系统停电挂牌(就地开关打到零位、挂牌),皮带系统事故拉绳等紧急设施在自锁状态。三是作业人员使用安全绳或安全带,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严禁站在料筒、料仓等储料设施下方捅料。 103. 易燃易爆物质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一是易燃易爆物质必须彻底清理干净且不准存放在作业地点周围。二是作业中连续通风、监测或必要时充水。 104. 淹溺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一是液体来源可靠切断(关闭阀门、设置物理隔断)。二是作业人员使用安全带或安全绳,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三是酸类环境应使用防护服。 105. 机械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一是设备设施必须停电并挂牌,有明显的断开点,必要时使用工业安全锁;二是采取防止设备设施转动的硬件措施;三是作业人员必须从作业地点全部撤离后方可封闭出入口。 第八部分 有限空间应急救援(18条) 106.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应当编制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其他类的有限空间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107. 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制定有限空间应急救援预案,并确保每位应急救援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108.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涉险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 109. 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110. 有限空间应急用品配置要求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应为应急人员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或救生索和安全梯等。 111. 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的有限空间所在区域或岗位,必须配置氧含量检测仪、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仪、通风设备、照明(作业照明、应急照明)设备、安全带、安全绳、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器材,必要时要配置空气呼吸器。 112. 进入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可靠的气体监测仪和(或)氧含量检测仪,且至少两次对其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验证。 113. 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发生紧急情况应采取的8项措施一是呼救或报警;二是在进入前等待帮助;三是等待时打开通风设备;四是撤离受伤人员;五是人工通风;六是尽可能使用救援设备;七是组织医疗救护;八是隔离此区域,直到找出原因。 114. 从事有限空间管理和作业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会正确使用CO检测仪、氧气含量分析仪、空气呼吸器、灭火器等监测仪器和应急救援器材。 115. 进入不易施救的有限空间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系挂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的安全绳或安全带。 116. 安全监护人员或应急救援人员要穿戴好个体防护用品(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根据需要使用安全绳、自救器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伤者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安全区域,使其保持呼吸畅通。 117. 中毒或窒息人员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症状后,应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医护人员到达。严禁安全监护人员单独进入有限空间施救。 118. 电气火灾必须切断电源后才能灭火,如果不能确保是否切断电源,严禁使用水灭火;可燃气体火灾必须切断气源;遇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危险化学品着火,严禁使用水灭火。 119. 发生断肢,应立即止血;用干净的水冲洗断肢;用洁净敷料包裹;将断肢放入防水塑料袋;将塑料袋放入装有冰块或冰水的容器中,并注明伤者姓名、日期和时间;将断肢随伤者一起送往医院救治。 120. 发生灼烫事故应立即用大量冷水清洗,保护好烧伤面,尽量避免污染。衣服着火应迅速脱去燃烧的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以水浇,或用衣被等物扑盖灭火,切忌站立喊叫或奔跑呼救,避免头面部和呼吸道灼伤。 121. 发生化学烧伤后,应首先将浸有化学物质的衣服迅速脱去,并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尽可能地去除创面上的化学物质。 122. 骨折在进行止血和包扎后,应对伤肢妥善固定。若怀疑伤者有颈椎损伤,在使伤者平卧后,可用沙土袋或其他代替物放置头部两侧使颈部固定不动。腰椎骨折时,应将伤者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腰椎躯干及两侧下肢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 123. 急救中心电话2139120;消防报警电话2139119;煤气防护站电话2132112。 第九部分 有限空间承包方管理(6条) 124. 各单位对其发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主体责任,承包方对其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直接责任。承包方在有限空间作业时,各单位承包方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及其他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承包方单位作业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检查。 125. 各单位选择的有限空间作业承包方应当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并与其签订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要求。 126. 各单位承包方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对有限空间作业承包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能力和工作经验进行评估。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承包方必须符合承包方有限空间作业应具备的条件。 127. 各单位承包方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在外包项目实施前,书面告知承包方及其作业人员该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以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双方签字确认,相关记录妥善保存。 128. 有限空间作业前,现场负责人必须组织作业人员进行现场书面安全交底,将有限空间作业标准、作业许可证、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告知所有作业人员,被告知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属分包的项目,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要同时参加安全交底。 129. 多个单位在有限空间交叉作业时,各单位必须安排专人进行协调、指挥。 附件各类人员必须掌握的有限空间应知应会 各类人员必须掌握的有限空间安全应知应会 第一部分 厂级领导干部(33条) 1. 2013年5月20日,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第59号令),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2.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重点抽查6项内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检测记录、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应急救援演练、专项安全培训等情况。 3. 各单位是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责任主体。各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负责。 4. 各单位在有限空间管理中应当建立下列5项制度和1个规程(或至少包含下列内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5.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副职及生产、安全、技术、设备、工程等专业管理人员,对本单位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管控级别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帐。 6. 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6方面内容一是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规、标准、规程;二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三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标准和生命保障规则;四是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五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六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典型事故案例。 7.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称为有限空间作业。 8. 公司重点管控的“三类有限空间”是指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涉及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存在淹溺或掩埋危险的有限空间。 9. 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也就是说可靠切断只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插盲板,一种为拆取一节管道。除此以外的关阀门、水封等方式均不属于可靠切断的手段。 10. 缺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比低于19.5。富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比高于23.5。硫化氢正常状态下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停留时间为8小时。CO含量不超过24ppm(30mg/m3)时,可较长时间工作。 11. 近年来,公司有限空间数量较多的问题有有限空间培训不到位,安全交底和风险告知不全;有限空间审批及许可不严格,现场监护人员履职程度不高;现场的有限空间警示标识缺失、损坏;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不严格执行气体检测要求等方面。 12. 所有的有限空间均应建立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凡涉及气体类、液体类危险物料的有限空间,应在现场醒目显著位置设置带有管网图的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存在其他潜在危险有害因素的有限空间,设置通用类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 13. 有限空间作业3个方面的危险特性一是作业环境情况复杂;二是危险性大、发生事故后果严重;三是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有限空间作业造成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施救不当,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 14. 有限空间作业突发事故的4个特点一是事故损失大;二是施救难度大;三是事故致因复杂;四是事故致害隐蔽。 15. 根据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性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把有限空间分为A级、B级、C级、D级进行分级管控和分级审批。未经充分论证,不得随意降低有限空间等级。 16. 有限空间分级许可审批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A级风险值≥320的有限空间,或可能造成作业人员多人伤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分管生产、设备、工程的厂(矿)级领导审批。 B级风险值介于160-320的有限空间,或可能造成作业人员死亡、重伤或较大及以上险肇事故的有限空间作业,其中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主管生产、设备、工程的部门负责人审批,其他类型的有限空间作业可由作业区负责人审批。 C级风险值介于70-160的有限空间,或可能造成作业人员轻微伤害或一般险肇事故的有限空间作业,已有作业标准的,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无作业标准的,由有限空间所属作业区负责人审批作业方案、单项安全技术措施等。 D级风险值≤70的有限空间,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已完全确定,并得到有效控制的有限空间。该类有限空间必须制定完善、可靠的作业标准。 17.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部门以及许可审批人员,应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公布,并下发执行。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18. 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19.5或高于23.5、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撤出并清点作业人员,暂时封闭作业现场的出入口,等待通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19. 从事“三类”有限空间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有限空间安全知识考核合格;二是会使用应急救援器材;三是具备现场应急救援能力。 20.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先可靠切断、再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21.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9步法作业前危险辨识、安全准入、安全隔离、安全置换、安全检测、安全防护、安全监护、安全作业、安全确认。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