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 年) 2023 年 10 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3 第一节 基础条件3 第二节 主要生态问题5 第三节 工作成效6 第四节 面临形势9 第二章 生态修复总体要求与目标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12 第三节 规划目标13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与重点区域 15 第一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15 第二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16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17 第四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与工程 19 第一节 闽北闽西山地盆谷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19 第二节 中部中低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26 第三节 沿海丘陵平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33 第四节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区陆海统筹一体化保护修复 40 第五节 生态廊道修复与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 49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51 第六章 保障机制 54 附表 1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 57 附表 2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一览表 59 附表 3 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一览表 63 前 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 闽工作十七年半, 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 亲自部署、亲自 参与、亲自推动了厦门筼筜湖治理、宁德荒山治理、福州内河治理、莆田木 兰溪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生态文明建设重大 实践, 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多年来, 全省上下牢 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重大使 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 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工作 部署,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研究编制了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 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开展特色专题研究, 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 态环境质量, 统筹陆海、城乡空间以及流域上下游, 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 复和综合治理的思路,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有 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筑牢生态安全格局,支撑我省高质 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规划是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我省国土 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我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 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福建省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和管辖海域国土空间1 。规 1 注金门县、马祖乡资料暂缺。 1 划期为2021-2035年,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 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25年,规 划远期水平年为2035年。 2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 1 条 自然地理 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下设九市一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全 省陆域总面积 12.4 万平方千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武夷山脉、鹫峰山 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带斜贯全境。土壤类型丰富,分布有红壤、黄壤、 石质土等 14 个土类,种植适宜性强。森林覆盖率连续 44 年位居全国首位。 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 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位居全国前列。水系发达、河网密 布, 拥有 4 大内河水系(闽江、闽南诸河、闽东诸河、韩江水系),流域面 积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740 条,河流总长 24629 千米。海域总面积 13.6 万平方千米(包括闽东渔场、闽外渔场、闽中渔场和闽南 台湾浅滩 渔场),大陆海岸线曲折绵长,曲折度 17.01,居全国首位,深水岸线分 布广泛, 湾澳众多, 岛屿棋布,海底地形复杂, 走向与沿岸陆地相仿, 大多 呈北东-南西向。 第 2 条 生态现状 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空间异质性较高,生态状况总体较好。西部和中部 森林生态系统为优势生态系统,东部沿海以城镇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森林 生态系统集中分布于内陆地区,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区域连片分布,丘陵地 区和平原地区呈斑状分布。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闽东南丘陵、台地、滨 海平原及闽北、闽中和闽西的河谷、盆地地区, 丘陵地区零星散状分布, 沿 海地区连片分布,斑块面积较大。城镇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闽东南的漳州- 厦门-泉州一线及闽东北的福州市等沿海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天 然湿地以滨海湿地为主。河湖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水系密布且较为发达。海 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发育海湾、河口、海岛等综合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珊 瑚礁、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占比低, 鲜有天然草地和人工牧 3 草地分布。 全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闽西北武夷 山和闽北鹫峰山等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生态系统风险总体为中低风险,泉 州、厦门、漳州沿海及龙岩零星分布较高和高风险区。 生物多样性丰富,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 357 处,面积 101.8 万公顷, 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约 78。武夷 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全省野生动植物 物种数位居全国前列, 生物多样性丰富, 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 1733 种, 昆 虫 1 万多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91 种, 野生植物 5550 种,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30 种及变种。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总体良好,乔木林占比高。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总体状况较好。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地面积达 881.14 万公顷, 占全省陆域土地总面积 71.06%,森林覆盖率 65.12,位居全国首 位; 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全省森林蓄积 7.29 亿立 方米,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117 立方米/公顷, 乔木资源、竹林资源相对 丰富,灌木占比相对少。 水资源蕴藏量丰富, 江河湖库水质良好。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933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水资源量 99左右,闽江地表水资源量为 575.78 亿立方米。生态基流基本满足要求。河流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大型水库健康 状况良好,主要河流无劣Ⅴ类水体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 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六江两溪”中绝大部分河段水质达标。 海洋生态系统种类丰富, 功能较稳定, 质量多优良。全省滨海湿地分布 广泛, 其中沿海滩涂湿地约 17.46 万公顷, 红树林湿地约 1212 公顷。近岸 海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是多种海洋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 通道,也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岸海域含生物种类 3000 余种。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高于国家下达的 37目标,优质砂质海岸 众多; 海岸防护林、海堤、滨海湿地等具备较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海岸防 4 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较好,连续 5 年优良水质(一、二 类)占比在 85以上。 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完好, 耕地总量少分布零散。现有耕地总面积 93.2 万公顷, 占全省陆域土地总面积的 7.52;人均耕地 0.022 公顷。耕地类型 主要以水田为主,占耕地总量的 84.82,旱地次之,占耕地总量的 11.76; 水浇地最少, 占耕地总量的 3.42。耕地总体呈零星斑状分布, 仅在东部沿 海城市有连片集中分布。 第二节 主要生态问题 第 3 条 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空间部分被占用。受城镇扩张、道路建设、土地开垦、矿山开发等 影响, 生境破碎化问题逐步凸显; 河岸缓冲带受种植业和工程建设影响, 水 生态空间遭占用, 河岸硬化、裸露等现象较为普遍, 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生态廊道整体性、系统性有待提升。 部分流域水环境质量有待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部 分流域小水电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部分流域断面水质仍不稳定, 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境受损致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受河流湖库化影响,造成水系纵向连通 性不足、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岸开发、 无序养殖、 海水污染等进一步加剧鸟类滨海栖息地、珊瑚礁生境退化,中华鲎等珍稀濒 危物种遭受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亟待提升。全省历史遗留矿山压占损毁土地面 积 1.2 万公顷, 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存在水土流失、地形地貌受 损、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存量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仍有较大的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 理; 全省崩岗数量多、分布广, 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难度较大; 部分已治理 5 的水土流失区, 生态基础仍然脆弱。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相较顶级群落,局部区域植被覆盖 度、生物量及生产力较低, 存在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 中幼龄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的“三多三少”现象。 城镇生态系统韧性有待增强。部分城市河流生态退化, 河道存在黑臭现 象; 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城市内涝问题较突出;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尤以福州市较为突出;城镇周边部分矿山开发对城镇空间生态环境质量造 成了影响,同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工程建设因渣土管理不善引发 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内河浑浊等问题。 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升。人多地少及土地开发的不合理导致耕地 破碎化日益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导致耕地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分布在 龙岩、三明、南平等地区; 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工矿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一定 程度的农田土壤污染问题。 海岸带生态屏障尚未筑牢。多个海湾、河口水质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无 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 局部区域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湾区沿岸过量的开发 建设致使天然滨海湿地面积萎缩,生态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有所退化; 自然 岸线长度减少,局部海岸带地质遗迹和优质沙滩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砂质海 岸遭受侵蚀; 沿海防护林存在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老化退化 等现象; 部分海岛岛体、岸滩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 第三节 工作成效 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 记在闽工作期间开创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始终坚持节约 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森林、流域等自然生态系 统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生态修复 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6 第 4 条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 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实施 “四绿工程”“大造林”“三带一区造林”“三个百千行动”“森林质量提升行 动”等林业惠民工程。全省共开展植树造林 119.98 万公顷,封山育林 125.93 万公顷、森林抚育 181.37 万公顷,国家储备林建设 20.07 万公顷, 珍贵用 材树种造林 7.92 万公顷。 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重点区域林相改善 工作, 纯林向混交林转变、树种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功能不断完善、生物多 样性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且保持全国第一,福建植被生态质量指 数全国第一,福建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沿海基干林总面积达 5.63 万公顷,进一步发挥滨海防护带的作用。九市一 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县(市、区)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 在全国率 先实现两个“全覆盖”。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对江河源头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关键区域的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取得一定成 效。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连续十年领跑全国, 成功打造“长汀经验”。全省累 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 173.3 万公顷,整治坡耕地 3.13 万公顷,治理崩岗 3000 多个,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约 1100 条;水土流失率大于 10 的县由 22 个降至 7 个,水土保持率从 90.05提升至 92.63,属全国水土 流失率最低的省份之一。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跻身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 例, 实现了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历史飞跃。此外, 安溪、泰宁、建 阳 3 个清洁小流域、上杭 1 个生产项目和武夷山水保科技园荣获国家水土 保持示范称号, 全国范围内,我省创建数量最多、类型最全。 持续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持 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全面落实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五大涉水标志性战役,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五年保持全国领先,推动 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保卫战, 形成 “ 问题导向、精准治理、精细管理、全民 7 参与”的治水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综合治理河段 5416 千米; 莆田市木兰溪流域治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并写入全国 “十 四五”规划; 筼筜湖治理成为厦门特区人水和谐典范; 闽江、九龙江流域山 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流域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第 5 条 矿山生态修复成效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恢复、新建和 在采矿山绿色发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等三个方面持续推进矿山生 态修复;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机制,完成投资 18 亿元,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 3133 公顷;严格和合理 设置采矿权,全省采矿权数量由 1760 个减少到 1075 个; 推动绿色矿山建 设,创建绿色矿山 37 家, 其中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17 家,纳入省级绿 色矿山名录 20 家,形成联动示范效应,为有序推进全省绿色矿山建设奠定 基础; 由点到面、集中连片推动全省矿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在三明市建宁县、 泉州市德化县两地创建绿色矿业示范区。 第 6 条 海洋生态修复成效 积极推进海域、海岸线和海岛修复, 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全省 9 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围中央财政支持项目, 完成投资 20.5 亿元, 获补助资金 17.5 亿元, 共完成滨海湿地修复 672 公顷,红树林修复 277 公 顷,沿海防护林修复 215 公顷,岸线长度修复 38 千米。厦门湾、泉州湾、 兴化湾、三沙湾等重点海湾、河口、海岛地区的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互 花米草得到有效除治,滨海湿地、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获得 明显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 海洋碳汇 功能有所增强。 第 7 条 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成效 强化城镇空间生态修复,人居环境品质日益提升。全省新建提升改造 污水厂 63 座, 处理能力 196.5 万吨/日, 市县生活污水处理率由 83.7提高 8 到 97.8,沿海六市一区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 A 排放标 准; 所有设区市建成区 87 条黑臭水体已消除, 基本实现长制久清;大力推 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建成福道 7000 多千米,建成区绿地率达 44.06,位 居全国前列; 设区市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所有设区市城市 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其 中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86,居全国前列。 第 8 条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成效 农业空间耕地质量不断提升, 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农业耕 地增多,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58 万公顷;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化肥农 药连续五年减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持全国优秀;耕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 进一步强化,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 2020 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 92.1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乡村全覆盖,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加快乡镇 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54,加快治理较大面积 农村黑臭水体;推动 83 个乡镇全镇域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村容村 貌持续改善。 第四节 面临形势 第 9 条 面临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 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 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 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 提出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 为生 态环境保护修复指明方向,为我省新时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 机遇。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理念与制度较为成熟,生态文明建设正 9 快速有序落地实施。全域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修 复、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 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显著。 机构改革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有利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 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 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 提高。我省系统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理念, 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不断强化,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 第 10 条 存在挑战 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 我省自然生态系统总体 稳定向好, 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框架 基本构筑。但生态修复成效尚未稳固,自然生态系统仍显脆弱, 生态承载力 和环境容量有待提高,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口城镇化引起的生态风险仍 需应对, 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保护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 所积累的矛盾仍然凸显, “双碳”战略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研究和政策急 需推进,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生态修复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要 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 二十大指出,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与 日俱增,对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省需要积极回应人民 群众所想、所盼、所急, 从整体推进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提升生态环境治 10 理水平,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城乡人 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 11 第二章 生态修复总体要求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 11 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全面提升生 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 以统筹和科学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识别突出的生态问题和生 态风险, 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实施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 维护生态 安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保障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固碳 能力、扩大优良生态产品供给,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 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示范省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 12 条 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 科学编制。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落实国家和区域 重大战略, 按照国家和福建省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科学编制规划, 充 分衔接国家、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 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与方案。 保护优先, 以水而定。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 坚持保护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 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 基于充分调查评价和深入研究分析, 统筹 安排规划期内生态修复工作、重点修复工程。 12 问题导向, 因地制宜。立足我省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 能定位, 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 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因地制宜确定规 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途 径和措施。 陆海统筹, 综合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 统筹考虑自 然生态系统各要素及其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山上 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陆域海域等国土空间的整体性、连通性, 统筹 山水林湖田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统筹陆海整体保护修复,开展综合治理, 突出整体效益。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第 13 条 总体目标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为主线,针对全省现存生态 问题,构建“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的生态安全格局, 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分区, 明确重点区域,积极推进各项生态修复任务和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和自我修复能力, 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充分 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不断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有力提升生态系统多 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有效助力实现碳达峰、推进碳中和, 为 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示范省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第 14 条 分阶段目标 近期规划目标。 到 2025 年,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65.24以上, 森林蓄 积量达到 7.79 亿立方米, 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有所提升,生物多样性稳步 改善;治理水土流失区域 6000 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提升至 93以上,水 土保持能力有所增强; 修复河湖缓冲带 416.8 千米,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 态需水达标率达到 75以上,重要河湖得到治理;治理历史遗留矿山 6000 13 公顷, 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修复滨海湿地 1300 公顷,营造与修复红树林 1225 公顷, 修复治理海岸线 60 千米, 近岸海域 水质优良(一、二类) 比例提高至 86以上, 海洋生态状况有效改善; 建设 高标准农田 20 万公顷,修复城镇蓝绿空间, 农业和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有所 提升。 中远期规划目标。 到 2035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65.37以上,水 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 16000 平方千米,森林质量、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 能力全面提升, 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 水环境、 水生态、水资源协调治理格局全面形成;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全面覆盖,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海湾、河口水质持续改善, 海洋生物多样 性保护网络基本形成,海岸带生态减灾防灾能力显著提升;农田质量稳步提 升,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城镇生态网络全 面建成, 城镇人居生态品质有效改善。 第 15 条 规划指标体系 围绕设定的规划目标,建立省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体系,见附表 1。 14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与重点区域 第一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第 16 条 构建覆盖全域、突出重点的生态修复格局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立足 “两屏一带六江两溪”山青水美 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武夷山-玳瑁山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 两条山脉屏障地区生态保护,提升近岸海域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 构 建以闽江、九龙江、敖江、晋江、汀江、龙江和交溪、木兰溪为主的生态 廊道,串联其他水系、山体、重要交通干线防护林, 形成生态连绵带。 优化国土空间生态网络。通过生态源地提取、生态阻力面构建, 基 于现状河流空间分布和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将全省主要河流和山脉作为 一级廊道,使用成本路径分析获取潜在廊道, 将一级廊道和潜在廊道叠 加;基于生态优先、提升网络连通度和源汇贯通三大原则,在“六江两 溪”以及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和高速公路、铁路干线沿线的 绿廊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基础上, 补充识别关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 进 一步优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生态网络。 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以“六 江两溪”为脉串联山体、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 形成通山 达海的水系生态廊道体系,连接上游深山河源区、中游浅山河谷中游区、 下游海湾河口地区,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衔接国 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及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结合自然地理、流域范围及生 态系统主导功能,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划定覆盖全域的 4 个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15 第二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第 17 条 闽北闽西山地盆谷生态保护修复区Ⅰ 第Ⅰ区。总面积约 5.31 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陆域面积的 44,涉及 南平市(邵武、武夷山、建阳、顺昌、浦城、光泽、松溪、建瓯、政和、 延平等)、三明市(三元、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将乐、永安、 沙县等)、龙岩市(新罗、永定、长汀、武平、连城、上杭等) 和漳州市 (南靖、平和等)。包括闽江和汀江上游地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区内 生态源地、自然保护地众多。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保 护、自然修复为主, 不断强化自然保护地及河源溪流的保护力度,辅以 局部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提高山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和生物 多样性, 从源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第 18 条 中部中低山地生态保护修复区Ⅱ 第Ⅱ区。 该区面积约 5.09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域面积的 42,涉 及南平市(政和、延平、建瓯等)、三明市(尤溪、大田、永安、沙县等)、 宁德市(寿宁、柘荣、屏南、周宁、古田、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等)、 福州市(闽清、永泰、闽侯、晋安、连江、罗源、福清等)、莆田市(城 厢、荔城、涵江、仙游等)、泉州市(德化、洛江、南安、永春、安溪等)、 漳州市(芗城、长泰、诏安、云霄、漳浦、平和、华安、南靖、龙海等)、 龙岩市(漳平、新罗、连城、上杭等) 和厦门市(同安等)。包括交溪、 闽江中游、木兰溪、晋江、九龙江、诏安东溪等流域大部分地区,地貌以 中低山为主。 区内山体开发强度大,存在森林破碎化、水土流失、水质 污染等问题。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以山上森林生态功能自然恢复和水土保 持功能修复为主, 协同山下水生态修复,统筹开展多种类型相融合的山 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第 19 条 沿海丘陵平原生态保护修复区Ⅲ 第Ⅲ区。 该区面积约 1.76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域面积的 14,涉 16 及宁德市(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等)、福州市(罗源、连江、长乐、 马尾、鼓楼、台江、仓山、福清、闽侯、晋安等)、平潭综合实验区、莆 田市(秀屿、城厢、荔城、涵江、仙游等)、泉州市(石狮、晋江、惠安、 泉港、鲤城、丰泽、南安、洛江等)、厦门市(海沧、湖里、思明、集美、 翔安、同安等)和漳州市(龙文、东山、芗城、龙海、长泰、漳浦、云霄、 诏安等)。包括闽江、晋江、九龙江、敖江、龙江、木兰溪、交溪等流域 下游及其入海河段、沿海小流域及海岸带丘陵平原地区, 区内城镇开发 建设集中且强度大, 存在水污染和水生态受损、矿山开发环境破坏、城 市内涝及热岛效应等问题。生态修复对策以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为主, 将矿山生态修复、城镇空间人居环境提升等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保护修复。 第 20 条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区Ⅳ 第Ⅳ区。 该区面积约 3.76 万平方千米,包括全省区划海域范围,涉 及宁德市(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等)、福州市(罗源、连江、长乐、 马尾、福清等)、平潭综合实验区、莆田市(秀屿、城厢、荔城、涵江、 仙游等)、泉州市(石狮、晋江、惠安、泉港、丰泽、南安、洛江等)、厦 门市(海沧、湖里、思明、集美、翔安、同安等)和漳州市(东山、龙海、 漳浦、云霄、诏安等)。分布有河口、海湾、海岛、滨海湿地、红树林、 盐沼、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 存在海岸侵蚀、海水污染、滨海湿地退 化、红树林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海岸带抵御灾害能力不足等问 题。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以保育保护、自然修复为主,局部生态问题集中 区域需开展人工辅助修复, 推进岸上岸下、陆海统筹一体化保护修复。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 第 21 条 生态修复重点区 聚焦重点流域和海域重点生态问题所在区域,结合我省生态安全保 17 障重点地区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支撑区, 识别出 5 类 59 个生态修复重 点区,包括 5 个森林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主要包括“两屏”森林生态 功能重要区中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林 区以及林地明显退化集中区域)、8 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主要包 括汀江流域农业和土壤保持区, 晋江流域茶果生产、高地农业和土壤保 持区, 九龙江中下游和浦-云-诏西部丘陵山地茶果园生产和土壤保持区, 交溪流域茶果园生产区和土壤保持区, 木兰溪流域、闽江上游武夷山地 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8 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建筑用花 岗岩、石材历史遗留矿山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流域下游区域,煤铁等金 属历史遗留矿山分布于武夷山脉南麓流域上游区域)、26 个流域水生态 保护修复重点区(主要分布于闽江上游金溪、建溪、尤溪等重要支流部 分水生态问题突出河段、闽江干流河口段,九龙江雁石溪、红坊溪等重 要支流部分水生态问题突出河段、九龙江西溪高新区河段和九龙江南溪 河段,晋江下游入海口河段,汀江中上游部分不稳定达标河段, 敖江入 海口河段,龙江中下游河段,交溪入海口河段,木兰溪三江口至入海口 部分河段, 及部分入海河流入海口河段)和 12 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 区(分布于重要海湾、河口、海岛地区)。 18 第四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与工程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 在 59 个生态修复重点区中系统 推进生态修复任务, 按优先主次、轻重缓急、时序先后, 统筹部署实施 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流域 水生态保护修复、农业空间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修 复支撑体系建设等 7 类共 78 个重点工程,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得到恢 复提升,后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第一节 闽北闽西山地盆谷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修复 第 22 条 闽北闽西山地盆谷区生态修复总体任务 优先实施武夷山脉、龙岩玳瑁山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闽江上游、汀 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同步推进流域内历史遗留石材及煤矿山生态 修复,巩固提升闽江、汀江流域上游山上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功能 与生物多样性; 山下推进建溪、富屯溪、沙溪、金溪、汀江等流域源头干 支流河段内水生态综合整治修复,以及闽西北丘陵山地间盆谷、河谷平 原边缘上台地、低丘、高丘、低山域的坡地等农田连片区高标准农田建 设,统筹推进以实现综合性一体化修复。 1.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修复。 闽西北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保护价 值高,应优先实施对武夷山北段、闽江源、玳瑁山等重点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修复,保育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持续推行林长制, 严 格执行建设项目适用林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天然林保 护和公益林补偿、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快重点生态区位商 品林赎买,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商品林转为公益林。 显化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深入推进集体林 19 权制度改革,推广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和三明市“林票”、“林业碳 票”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林业碳票与国家碳市场的对接方式,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打通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渠道, 实现生 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监测、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展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建设,对珍稀濒危生物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监测,保护重要物种栖息地, 保持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畅通;发挥自然保护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示 范作用, 加强武夷山区、戴云山区等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构建全方 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等固碳和降碳增 汇措施, 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林分质量。将本地适宜造林绿化 空间统筹确定为规划造林绿化空间,并落实到同级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 图”上。结合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绿盈乡村等建设, 构建网 络化生态廊道, 提升陆域碳汇能力。 2.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实施水保生态示范林促进植被恢复。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保生态示 范林建设和管护,保护、恢复和扩大天然阔叶林, 通过森林抚育和低质 低效林改造,优化树种和材种结构,提升山地生态系统质量。 打造 “长汀经验”升级版。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强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并持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 治理“长汀经验”。严格控制浅山河谷地带过度开山种茶种果, 统筹推进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和坡耕地集中区、侵蚀沟及崩岗密集区为单 元的专项整治,加快实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和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3.严格深山河源地系统保护修复 统筹推进山上山下一体化保护修复,强化水源涵养空间保护。开展 20 重要水源涵养区基本状况、生态状况、人类活动等情况基础信息调查, 建立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基础信息台账。重点流域干流两岸一百五十米 和一级支流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两岸五十米以内的森林, 应当依法严格 控制采伐活动。禁止各种损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 生产方式,限制林木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 4.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 以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性为背 景, 以重点流域水系、山脉山体为治理恢复单元, 以历史遗留矿山集中 区为重点,系统谋划矿山生态修复。 从自然生态多要素、多目标角度, 将历史遗留矿山修复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体系;推进实施历 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露天采场、废弃堆场治理,以及挖损山 体、地形地貌重塑,恢复矿山植被和生态功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减 少水土流失,增强南方丘陵山地带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 23 条 闽北闽西山地盆谷区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 本区涉及 11 个生态修复重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