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 目 录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 总要求3 1 总则3 2 适用范围3 3 术语与定义3 4 体系结构4 5 体系实施与运行流程及模式5 6 体系文件、记录要求6 7 体系运行控制要求7 7.1 本质安全管理手册7 7.2 本质安全程序文件8 7.3 本质安全管理制度9 7.4 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手册9 7.5 风险管理手册11 7.6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13 7.7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手册14 7.8 体系评价标准16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18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 指南61 本质安全管理手册61 1 手册的基本内容61 2 手册各章节编写要求61 3 对各控制要素的描写63 本质安全程序文件68 1 目的68 2 适用范围68 3 管理流程68 4 程序文件结构68 5 管理要求69 本质安全管理制度72 本质安全文化手册76 1 本质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目标、内容和任务76 2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78 3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流程79 4 集团公司本质安全文化保障体系83 风险管理86 1 事故致因机理分析86 2 危险源辨识87 3 风险评估92 4 风险控制96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97 1 目的97 2 适用范围97 3 管理流程97 4 管理要求97 5 检查与考核98 6 示例99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102 1 术语与定义102 2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分析102 3 行为影响因素分析103 4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103 5 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分类表的编制104 6 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104 7 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制度支撑107 8 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与管理108 16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 总要求 1 总则 本体系提出对建立集团公司“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要求,旨在使企业通过全面辨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人、机、料、环、管五要素存在的危险源,采用PDCA闭环管理原理,运用科学方法,集成多种手段,强化管理措施,持续改进和保持安全绩效,使事故风险得到预控,达到杜绝已知规律的生产安全事故,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本体系遵循国家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结合集团公司安全发展实际,以安全评价为基础,覆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国家机械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内容,融合传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优化安全管理模式,强调科学、系统及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以预控为核心,持续、全面、全过程、全员参加的安全管理活动,实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物料无危害,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进而实现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怒、努力追求安全生产 “零事故”目标,实现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适用范围 本体系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 3 术语与定义 3.1本质安全是指对生产系统已知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和控制,当人员操作失误时,设备、系统能够自动保证安全;当设备、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安全停止运转;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料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使事故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2 危险是具有潜在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或条件。 3.3 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4 危险源辨识对生产系统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3.5 风险某一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3.6 可容许风险 指风险受控,达到可接受程度。 3.7 风险评估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通过评估对风险进行排序和分级。 3.8 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或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 3.9 风险预警对已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程度进行预期性评价,使各级管理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3.10 本质安全文化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3.11 管理对象 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通过管住人、机、料、环等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3.12 管理标准是对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即可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3.13 管理措施是指使人、机、料、环达到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3.14 PDCA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进行闭环管理。 3.15 持续改进为提高本质安全管理绩效,根据本质安全管理方针,通过对企业的安全现状评价,查找不符合项和管理失效,强化整改,实现PDCA循环的过程。 4 体系结构 本体系包括六个部分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管理、管理保障、本质安全文化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管理评价标准。通过六个部分的运行,有效控制人机料环管的风险,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安全管理绩效。 4.1 风险管理 辨识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4.2 标准与措施管理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把操作者、设备设施、物料、作业环境作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制定针对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保证管理对象处于受控状态,防止事故的发生。 4.3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通过对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和规律的分析,制定控制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减少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率,避免各类人因事故的发生。 4.4 管理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配置合格的专职人员,制定明晰的机构职责、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得以有效贯彻和运行。 4.5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通过制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流程,提供安全文化建设保障,形成企业安全文化,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构建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料环管”关系。 4.6管理评价标准 通过对体系运行绩效的现状评价、内部审核、外部评审等形式,检查体系运行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完善和改进工作。 5 体系实施与运行流程及模式 改进(Action) 计 划(Plan) 检 查(Check) 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日常检查、管理审核、管理评审) 体系持续改进 1. 颁布本质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及发布令 2. 成立本质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其组织机构并分配职责 3. 本质安全管理主题、覆盖范围及术语定义 4. 体系总要求和实施运行流程 5. 体系文件及文件、记录要求 实 施(Do) 1. 风险管理 2. 标准与措施管理 3. 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4. 管理保障 5.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体系实施与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体系实施与运行流程图 体系实施与运行过程采用PDCA循环模式。一个PDCA仅是其中的一个循环,P(Plan)指计划;D(Do)指执行;C(Check)指检查;A(Action)指改进。在任何一个部门、一个系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PDCA运行模式。 体系实施与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A P D C P D C A A 安全水平1 安全水平2 P A D C P A D C P A D C P A D C P A D C P A D C P A D C P A D C P D C A P C D A 本质安全管理PDCA循环 各部门本质安全管理PDCA循环 图2体系实施与运行模式图 根据体系实施与运行模式全过程、全系统的特点,也可将企业看作一个大循环,将各部门、各时期的工作看作小循环,小循环的正常运行成为大循环运行的保证。体系运行的模式是“大环套小环,一环套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促进安全水平的提升”。 6 体系文件、记录要求 6.1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手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手册、安全文化管理手册、本质安全评价标准。 6.2 体系文件是本质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系的信息和载体,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起规范、指导、培训、证实等作用。 6.3 各类文件的编制形成和废止,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发布前须经企业领导批准; b. 需要修改完善的文件必须进行评审,经领导签发后执行; c. 修改下发的文件应进行状态识别; d. 确保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版本; e. 确保文件简明、易懂; f. 文件停止使用和收回应进行标识,以防误用。 6.4 记录是提供管理过程、管理体系符合要求的证据,具有追溯、证实的作用。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记录管理程序,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要求。 7 体系运行控制要求 本部分主要对八部分体系文件的运行控制要求和内容进行指导性描述。 7.1 本质安全管理手册 确定本质安全管理的方针、目标,明确企业各单位/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出本质安全体系涉及的过程及其管理要求,展示本质安全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对体系运行进行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的纲领性文件。 编写手册时应体现体系的总要求、风险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管理保障、评价标准等五部分内容,并对各部分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本质安全管理手册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图3本质安全管理手册基本结构图 7.2 本质安全程序文件 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通过程序化的管理对生产作业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予以控制。 7.2.1 目的 对主要生产作业活动进行程序化管理,以达到风险预控。以PDCA的方法建立各项管理程序,规定相应过程控制的目的、适用范围、职责、控制内容、方法和步骤,保证各个过程功能的实现。 7.2.2 主要内容 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五大部分。各部分管理过程应进行充分识别并建立和保持各项子管理程序,不得漏项。 7.2.2.1 风险预控管理 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建立并保持风险预控管理程序,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将风险降至为可容许程度。 7.2.2.2 组织保障管理 为促进本质安全管理绩效,对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配置、制度建设、安全投入、信息沟通、文件记录、文化建设、教育培训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制定相适应的程序确保各个环节得以有效、顺利实施。 企业应建立健全本质安全管理机构,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完善本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制度文件。 7.2.2.3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梳理、分析和分类,找出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原因,通过建立准入与培训、自检与互检、监督与检查、观察与预警、考评与奖惩等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体系,有效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7.2.2.4 生产系统要素管理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安全与健康的要素(如设备设施、生产物料、物理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确定安全管理重点,确保各类要素符合安全规范和卫生标准,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7.2.2.5 辅助管理 做好应急与事故管理、教育与培训、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等辅助管理过程,有效保障安全生产。 7.3 本质安全管理制度 本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应该建立的有关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为企业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人员方面的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管理制度及辅助管理制度,以规范企业的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合法有序运行,使体系得以顺利实施,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及广大员工遵守与使用。 编制本质安全管理制度要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强。 7.4 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手册 7.4.1 本质安全文化内涵 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本质安全文化体现了人机料环管的系统安全观,全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安全的和谐统一,实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物料无危害、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不发生已知规律生产安全事故的恒久性安全目标的安全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理念、制度和行为习惯。 7.4.2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建设本质安全文化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 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形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2. 逐步形成企业完善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树立遵章守纪的安全法制意识,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3.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料、环、管关系,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因事故的发生。 7.4.3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要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将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整个管理实践中,形成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企业安全发展。应关注企业中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设备设施、工具材料、作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 行为文化 观念文化 制度文化 内在思想与外在行动的统一 内在思想与制度规范的统一 内在思想与物质表现的统一 长期安全生产实践沉淀 物态文化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四方面内容,其内涵关系如图4所示。 图4本质安全文化内涵关系图 7.4.4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流程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流程是闭环的五个阶段,如图5所示。 图5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流程图 7.4.5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保障 7.4.5.1 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价值观念。 7.4.5.2 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企业各级组织在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组织保障作用,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营造浓厚氛围。 7.4.5.3 人员保障 围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目标,做到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不留死角,要求领导高度重视,员工积极参与。 7.4.5.4 经费保障 为保证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领导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为各项工作的实施提供物质条件。 7.5 风险管理手册 是体系的重要文件。生产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使生产过程面临各类风险,通过对危险源进行预先识别与风险评估,进行风险预警和预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风险控制等。 7.5.1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图6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图 7.5.2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对生产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危险源辨识须从人、机、料、环、管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要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便于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常用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7.5.3风险评估 是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度量每一个危险源的风险水平,对危险源进行分级,根据排序选择相应措施,最终消减风险。 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多选用直接判断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和风险矩阵法。 7.5.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并实施风险控制方案(即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危险源,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的损失降到最低。 7.6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包括规范人员作业行为的人员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保障机器设备完好及正常运转的机(物)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保障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的环境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以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备性的管理制度方面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应根据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 总要求制定。 7.6.1目的 控制和消除危险源,消除或减小因生产经营活动使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通过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贯彻与实施,实现对人、机、料、环、管危险源的风险预控。 7.6.2管理流程 制定针对管理对象 的管理标准 确定主要责任人 针对管理标准 的管理措施 确定监督部门、监督人员 法律法规 相关文献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初稿 管理对象的提炼 指导审核组审核 各单位审核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 企业实际条件 企业安全事故综合分析 危险源辨识 风险类型、等级的确定 安全事故机理分析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流程如图7所示。 图7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流程图 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管理对象,明确相应责任人、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实现风险预控,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企业规章制度,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针对管理对象制定。 7.6.3管理要求 企业应组织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分级、分类,针对风险提炼相应的人、机、料、环等管理对象,制定针对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应经过评审并组织实施。根据运行情况和相关管理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7.6.4检查与考核 企业应定期对管理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对不符合项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确保本质安全的持续提高,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7.7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手册 体系要素中人是核心要素,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安全行为可以消除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也会引发安全事故,通过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针对性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预防事故发生。 7.7.1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可能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因素 影响因素 岗位职责中没有规定 岗位职责问题 岗位职责规定模糊 员工在工作中忘记岗位职责 认识能力问题 员工对岗位职责理解不准确 员工没有认识到行为的不安全性 员工对不安全行为价值的认识过大 价值判断和价值观问题 7.7.2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和表现 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和表现包括有意作出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作出的不安全行为;有痕不安全行为和无痕不安全行为;高发生频率的不安全行为和低发生频率的不安全行为。 7.7.3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表的编制 按操作设备的种类或员工生产作业场所来划分作业活动。 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和常见违章操作表现,列出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 针对作业前准备、作业过程和作业结束后的收尾工作,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痕迹逐一作出判断,确定“有痕”或“无痕”不安全行为;根据监督检查情况判断是否频繁发生,确定每一项不安全行为发生频率的“高”或“低”,进一步对不安全行为进行风险级别判定,制定对应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 7.7.4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7.7.4.1员工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 1.思想和情绪因素; 2.知识与技能缺陷; 3.利益与管理原因; 4.生产系统及环境影响。 7.7.4.2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 1.事前控制与管理措施 包括人员准入、技能培训、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班前安全会、完善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 2.现场控制管理与措施 包括上岗前安全检查、自检与互检、班组安全检查 、车间级安全检查、公司级安全检查。 3.事后控制管理与措施 包括案例教育、帮教提高、停班学习、经济处罚、 现身说法。 7.7.4.3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途径 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如图8所示。 图8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途径流程图 7.7.6 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制度支撑 (一)员工准入管理制度 (二)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三)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制度 (四)员工不安全行为自检和互检制度 (五)员工不安全行为监督检查制度 (六)员工不安全行为观察、识别与预警制度 (七)员工不安全行为考评与奖惩制度 (八)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7.7.7 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与管理 按照风险管理的风险等级划分,明确可能发生重大风险以上的岗位人员为重要岗位人员,对确定出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7.8 体系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按系统、元素确定考核指标,依照评价标准对本质安全建设情况作出定性、定量评价,确定本质安全等级,查找本质安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评价标准是检验企业体系运行效果、判别是否达到体系总体要求的综合性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按照安全现状评价的方式现场打分和综合评估进行。 评价标准结构按照五级设计,分别为体系、板块、系统、分系统、要求,通过从第五级指标开始的打分、逐层换算,确定企业的本质安全等级。 根据确定的本质安全等级,将不同本质安全等级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本质安全Ⅰ级和本质安全Ⅱ级企业为管理类企业;本质安全Ⅲ级企业为关注类企业;本质安全Ⅳ级企业为监控类企业;未达到本质安全的企业属立即整改或停产整顿类企业。 本质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评价分值 本质安全 Ⅰ级 90分以上 本质安全 Ⅱ级 80-89分 本质安全 Ⅲ级 70-79分 本质安全 Ⅳ级 60-69分 未达到本质安全级 低于60分 企业当年发生死亡、重伤事故突破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考核指标的,次年按照本质安全Ⅳ级企业进行管理,并于年末重新进行外部审核。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 编 制 说 明 “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共5个板块,19个系统,120个分系统,802个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为五级结构组成。评价标准本身为一级,二级结构包括五个板块,即风险预控管理评价、组织保障评价、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评价、生产要素管理评价和辅助管理评价五部分;各二级结构板块下共对应19个系统组成三级结构;19个系统下面列出的是通用性的120个四级分系统;通过以检查表形式列出的802个具体评价内容形成评价标准的第五级结构。 各级结构或系统的权重即此部分在全部结构或系统中所占的百分比。 评价时先对评价内容进行打分,汇总后得到四级结构得分,逐层汇总至第二级结构形成对应权重系数100得出评价结果。 四级结构生产要素和评价内容打分采用如下原则 1 评价内容计分可以取0分和1分; 2 评价标准中不具备第五级结构评价内容的,应综合评定进行定性、定量打分。 本标准中所涉及三级(如4.1、4.2)、四级(如4.1.1、4.1.2)结构的数量各单位建立体系时参考使用,企业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分系统和评价内容。 弹药火工、化工、冶金行业根据自身特点编写生产要素板块,评价内容及权重参照国家军用标准及国家安全质量标准化等内容进行确定。 59 评价标准细则 编号 考核项目 版块 权重 系统权重 分系统权重 是否 否决项 备注 1 风险预控管理 0.15 1.1 危险源辨识 0.2 1.1.1 各类危险源识别全面 1 1 成立有风险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 2 识别前应广泛搜集相关规程、标准,为危险源辨识提供依据。 3 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危险源相关知识培训。 4 所有危险源辨识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方法要与现场实际相符,程序要实现闭环控制。 5 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从人、机、料、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辨识范围应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 √ 6 进行危险源辨识考虑了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7 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1.2 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0.15 1.2.1 风险评估科学、合理 1 1 有科学、适宜的风险评估方法。 2 辨识出的危险源必须进行分级分类,建档管理。 √ 3 发生事故、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以及工作区域的设施和设备有重大改变时,及时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 √ 1.3 风险控制 0.65 1.3.1 有完善的安全资金投入管理制度 0.08 1 有针对危险隐患整改的年度安全资金投入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 2 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及劳动保护等工作经费有计划有落实。 3 有单位年度事故经济损失分类统计记录,记录齐全。 4 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实行工伤保险。 5 执行重大任务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 1.3.2 有完备的风险管理机构 0.06 1 有完备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风险全过程管理。 2 风险管理机构由不同层次的人员组成,人员配备齐全。 1.3.3 危险源监测方法得当 0.1 1 危险源监测方法在风险管理程序中明确 2 危险源监测体现闭环管理的特点。 3 危险源监测信息有完整记录。 1.3.4 危险源预防、预控方法得当 0.1 1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监测信息,危险源有对应的动态评价 2 根据动态评价,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危险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 1.3.5 危险源产生风险通报程序全面 0.06 1 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危险源,制定不同的通报方法。 2 信息通报传递畅通、及时,有完备的信息通报渠道。 1.3.6 各类危险源都有相应消除措施 0.16 1 按照本质安全的基本原理,确定合适的危险源消除或控制措施。 √ 2 按照确定的风险控制方法对危险源控制后,进行跟踪监测,以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1.3.7 有紧急、意外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 0.1 1 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2 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和风险评估,制定年度应急预案(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3 有紧急、意外情况风险评估。 4 有应急物资管理办法,保证应急物资充足有效。 1.3.8 员工了解危险源预控管理,全员参与危险源预控管理 0.12 1 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预控培训,有培训记录。 2 组织各级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有记录和签字。 3 现场抽查,员工熟悉本岗位的危险源及预控措施。 √ 1.3.9 管理要素覆盖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 0.1 1 对各类危险源进行分析,提炼出相应的管理对象。 2 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按照人、机、料、环三种风险类型确定。 1.3.10 所有管理要素有对应管理标准和措施 0.12 1 对所有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 2 管理措施和标准形成初稿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 3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遵从上下结合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 管理对象标准和措施的制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5 对于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 2 组织保障管理 0.1 2.1 组织机构 0.28 2.1.1 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0.2 1 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及相关方负责人。 2 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职责明确、权限、工作制度。 3 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要建立例会制度,重要例会内容形成纪要及时向员工公布。 4 各职能部门、各车间(分厂)有主管安全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并规定其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和程序。 5 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工会在安全生产中能履行监督职能,有相关的活动记录。 2.1.2 安全管理机构 0.5 1 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有文件化的机构编制、管理职能和职责,危险品生产企业要独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 2 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应参加企业内各种涉及职业安全健康的会议和有关决策、决定,检查、评价企业内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有相对独立考核权。 2.1.3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比例 0.3 1 根据企业人事部门定编的花名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危险品生产企业占3‰,人数不少于2人。 2 安全管理人员应考虑文化层次、年龄和知识结构以及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按规定接受培训。 2.2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0.28 2.2.1 有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0.4 1 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2 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制度 3 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 4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5 风险管理制度 6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7 安全管理奖惩制度 8 安全文化建设制度 9 安全技术审批制度 10 安全检查与监测制度 11 安全管理专家顾问制度 12 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13 特种设备及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4 安全管理公开制度 15 伤亡事故管理制度 16 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17 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 18 防火安全管理制度 19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20 电气临时线审批制度 21 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22 厂内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23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24 安全防护设备管理制度 25 防尘防毒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26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27 女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制度 28 易燃易爆场所管理制度 29 安全生产“五同时”管理制度 30 劳动合同安全监督制度 31 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32 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 33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制度 2.2.2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贯彻到全员 0.4 1 指派专人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贯彻,有贯彻、考核记录。 2 现场抽查员工,了解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贯彻情况。 2.2.3 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考核 0.2 1 有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培训、考核的职能和人员。 2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培训、考核计划。 3 有培训记录和考核记录。 2.3 文件、记录管理 0.1 2.3.1 有专人负责各类文件归档管理 0.1 1 企业配备了专(兼)职文件管理员。 2 文件管理员的职责明确。 3 有文件归档记录,记录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2.3.2 由专门机构负责各类文件的收发,并有记录,作废文件有标识 0.1 1 各类文件的收发有专门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