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9 第二章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知 第二章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第一节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观 1、 “自然环境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经典的劳动价值理论所派 生出的“自然环境资源无价值”论 [25、26、27],是导致诸多环境资源问题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从根本上说,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是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造成的, 是由于对资源和环境 的管理不善造成的。资料表明 [28、29],我国大部份工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率很低工 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 20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有 40-50,化工原料的利 用率仅有 33, 木材利用率为 40-50,能源利用率仅有 33,冶金行业有色冶炼中的总 硫利用率不到 50,重点钢铁厂可用余热的利用率不到 25,含铁尘泥只利用了 15, 有色金属的利用率也不同。按这个水平计算我国每年通过废水、废气、废渣形式排放 纯硫 33 万吨,有色金属 7.3 万吨其中包括毒性很大的汞、福、铬、铅 1.3 万吨, 铁 80 万吨, 煤 230 万吨。 据统计 [29], 我国社会最终产品只占原料总投入量的 20-30,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的用电、用水、排水等指 标, 也比经济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倍。 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耗煤量, 比英美高 2.4 倍, 比联邦德国高 3.6 倍,比日本高 4 倍。全国造纸业每年随废水排入江河的烧碱等干全 国烧碱产量的 1/3 资源、 能源利用率不高 [30], 大量物料和能源变成“三废”排入环境, 意味着大量资源、能源没能变成产品为人民造福,而是变成污染环境的污染物。 不仅中国如此, 世界范围内因资源利用不适当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是一个普 遍现象。根据 1994-1995 年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矿物燃料的消耗量 都呈上升势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占世界 21.8,而消耗全世界总量 48的矿物 燃料;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消耗也急剧上升30 年中增长 4 倍 [30、31]。而对资源的浪费和 不合理利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自然资源无价值理论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 坏的根本原因。 2、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观 20 如上所述,经典的劳动价值理论有其自身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客观规律不相符合,其导致的“自然环境资源无价值”论,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自然环境资 源价值观。 为了克服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缺陷,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以李金昌、蒲志仲、 吴军晖和马传栋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 李金昌(1991)认为 [36],自然环境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 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自然环境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人类劳动投入产生的价值,并设 想在财富论、 效用论和地租论 “三论” 的基础上确定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观与价值论。 蒲志仲(1993)提出 [32],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首先必须确立基于对显示前提的正 确认识,这显示前提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危机矛盾和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 盾,资源的危机表明仅靠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付出一 定的劳动并参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进行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价值就是人们为是生产 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产、环境保护保持良好平衡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自然环境资 源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构成分三部分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直接耗费、中间耗 费的自然资源简单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和自然资源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劳动, 自然 资源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不确定性。 吴军晖(1993)则指出 [33],对自然环境资源如何定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效 用价值论都是解决不了的,而显示又必须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确定合理的资源 价格。他还将马克思的土地价格理论加以推广,并认为天然资源的租金由供求关系决 定,而不是由所包含的劳动来决定。 马传栋在资源生态经济学 [34]中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理解为显示的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多是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资源与环境它应该具有价值,所以就资源生 态系统而言,说其自然资源和生态具有价值,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反, 正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对于各类尚未进入资源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 与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尚未被人类发现的矿床等在没有被勘测前,按 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不能认为其有价值,但这样的资源和环境一旦经人类劳 动如勘测和开采发现和利用,资源和环境就有价值了。 综合上述,可以认为,自然环境资源不仅有使用价值,且还有价值和交换价值; 21 价值由两部分组成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自然环境资源本身 的价值)和人类劳动投入产生的价值。 二、自然环境资源的功能价值理论 二、自然环境资源的功能价值理论 1、自然环境资源的功能、效用和能力 自然资源的功能是指自然资源的质量、效用、能力和有用性。一种自然资源由于 内外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也是复杂多样的。功能也同样具有普遍性。 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作用及有用性,就是自然资源的功能对人类的作用及有用性, 功能是自然资源的各种因素的能量集中表现,也是自然资源价值的集中表现。在一定 意义上说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的功能对人类的作用和有用性。自然 资源对人类的效用,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属性与功能对人类的效用和有用性。人类对 自然资源产生的需要不是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制约的,所以说自然资源也是受社 会实践的制约,受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2、功能-使用价值转换关系 [35、36、37、38] 2.1、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 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总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 因而是在人与自然资源之间需 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离开了这种关系,自然资源就无所谓使用价值。例如, 地下水的使用价值是在水能满足人止渴的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 地质景观的使用价值 是在于其满足人感官需要和科学研究需求的关系中产生的, 离开了这些关系, 地下水、 地质景观等就都无所谓使用价值。而人的需要既可以是由客观的生理因素产生的,也 可以是由主观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对水和对景观的需要都如此。对地下水需要可以称 之为物质的需要,对地质景观的需要可以称之为精神的需要。根据自然资源满足人的 需要的方式不同,前者是直接地满足人的需要,后者则是间接地满足人的需要。 关于使用价值的性质,马克思指出 [26],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如果离开 了自然资源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 物品的这些属性和功能就只是单纯的自然属性和功 能,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意义。不论是自然资源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类 开发利用时的主观感受,都只存在于人类需要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之中,离开了这种关 系就毫无意义。 因此,使用价值从内容上看是自然资源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从在自然资源的性 质上看也就表现为自然资源的有用性, 从形式上看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对人 22 类满足需要的主观感受,从本质上看是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 2.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问题上, 马克思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关系认为 是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们都依赖于商 品体,并存在于商品体之中,因此,商品或商品体既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又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但逆命题不成立。 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在量的方面关系又如何呢如前所述,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 品的两个因素,它们依赖于商品体,并存在于商品之中。因此,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 的大小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商品本身的量。使用价值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使用 价值所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因此,抽象使用价值或效用的大小只能在这种关系中 被决定抽象使用价值或效用的量取决于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量,换句话说,消费者 从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总量是所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函数,即TU=FQ。 2.3、自然环境资源功能定价模型 依据传统的价值理论, 无论是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都难以正确建立自然资 源的定价及价格体系。于连生等 [1]本着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原则,提出 了下列功能定价模型。 所谓功能定价模型是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功能的变化, 进而通过质量折损和功 能效用的关系来确定其价值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自 然资源的功能对人类的作用和有用性;功能是构成使用价值的重要自然资源因素,它 的功能价值, 也就是人类在使用资源过程中使资源从某一功能状况某一质量水平下 完全丧失该功能时所获得的效用使用价值。在一定范围内,自然资源的质量越好, 则功能越大,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越强,其使用价值越高;反之,使用价值越低。 功能定价模型承认自然资源价值的存在,以“质量”和“功能”的关系,即以满 足需要的功能关系来界定其价值,反映了自然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质量随之下降,功能随之减退。 这实质上是资源的价值降低。当不考虑其他因素或其他因素可忽略不计时,可以把某 自然资源的某一功能作为其质量的函数。 在自然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功能和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1所示。 图2-1-1中横坐标表示自然资源质量,以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正方向表示自然资源 23 的污染物浓度增大,环境质量降低;纵坐标表示自然资源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随着 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其功能减退。当质量为Cm时,对应的功能为Fm,则在Cm,Fm 状态下的功能价值如下式(2-1-1) 图2-1-1 自然资源功能与其质量的关系 [1] ⎟ ⎠ ⎞ ⎜ ⎝ ⎛ dC dF Q b k (2-1-1) (2-1-1)式中,K--自然资源 的功能价值使用价值;F自然资源的功能;C 自然资源的质量;b自然资源的价值参数;Q自然资源的数量。当自然资源从状态 Tl变化到T2时,其功能降低损失为 KdC Q b F T T ∫ −∆ 2 1 (2-1-2) (2-1-2) 式中,△F自然资源降低或损失的功能值; FTl自然资源在状态T1时的 功能值;FT2--自然资源在状态T2时的功能值;b、k含义同上。 通过对有限的F=fc曲线的外推,可以求得C0、Ft状态下的Kt,即为自然资源的功 能价值。此外,可以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寻找其他方便的途径代替。 3、功能价值理论 [1、28、37、38、40、161、162、166、168] 通过自然资源功能价值质量关系图图2-1-1和自然资源功能热力学方程式 2-1-1和式2-1-2, 给出了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的基本 模式,在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实际计算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转换和调整。对 于上述的框架和模式的基础理论原理是热力学。 24 3.1、热力学第一定律 把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表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是当一个系统的工作物质 从某一给定的状态无论以何种方式过渡到另一状态时, 该系统对外做功与传递热量的 总和是守恒的。用公式表示为 QAU∆ (2-1-3) (2-1-3)式中△U系统内能的变化;A系统对外所做的功;Q这个过程中 系统传递给外界的热量。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形式。 3.2、热力学第二定律 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地球以及在其上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个侧 面,由于热力学中熵的概念是表示能量总和的测度,熵不能再被转化为做功的能量, 因此,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人类会得到一定的惩罚,就是人类损 失了能在将来用于某种做功过程的能量。墒的概念向我们表明,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 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从有用功到 无用功,从有使用价值到无价值,从利用到污染。嫡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被耗散 减少,被转化为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污染,污染、破坏、能耗等使环境污染破坏和资 源消耗等名词是熵的同义词。 热力学第二定律最终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地球的宝贵, 从而做出对人类继续生存有 重大意义的调整。我们的生存,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生命的生存,都取决于我们与自然 界的和解,与生态系统和平共处的决心。如果人们一意孤行,继续用人类自毁家园的 殖民方式摧毁地球上的一切,那么人类终有一天会走上穷途末路,那时我们就会大难 临头。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也不可挽回地走向低能耗社会。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社会系统要维持内部的有序 性与进化,必须首先依靠能量、负熵的输入。在这个意义上,“能量流”是社会的生 命与发展之源,社会发展依赖于更大规模的获取、贮存和利用能量。 3.3、结论 自然资源功能价值理论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是自然资 源功能价值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特殊模式, 是表现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价值关 系,是能量流、质量流与价值流的转换关系,是沿着熵的方向进行的转换过程,即从 可利用到无用,从有功效到无功效,从有价值到无价值;从可利用到污染。污染是由 25 于自然资源利用到废弃物对人类的报复。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和耗散,被 转化为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污染,环境污染、破坏和资源能源的消耗等都是熵的同义 词。自然资源功能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需要更新支配消费的目的。一旦人 们重新把需要作为消费的目的,那么使用价值也就会自然地成为消费的价值论基础。 只有当人们重新把使用价值作为消费指向时, 消费方式中的挥霍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 被消除,才有可能解除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熵危机,适度型的、减熵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方式才能确实与生态经济相适应, 社会组织、 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都应当是低耗、 节约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符合减熵原理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社会。 4、功能的减退与价值损失 [39、40、41、42、4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越来越多,利用的数量越 来越大,其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功能减退,其储量急剧下降,许多自然资源都具有了稀 缺性。自然资源功能减退、储量减少的货币表现即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损失。自然资源 价值损失又称为自然资源耗费或自然资源折损。 资源产品生产企业中的自然资源,是为了消耗而处于生产过程之中,经过一次生 产过程后就改变其实物形态,它与企业中的原材料一样具有存货的性质。将自然资源 作为一项资产核算,被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折损作为一项 费用核算,被认为是环境资产流量的核算。存量和流量是彼此相关的,具体到自然资 源折损费用的计量主要受自然资源计价的影响, 或者说在自然资源计量的基础上进行 自然资源折损费用的计量。与环境资产的特点相适应,自然资源折损费用的核算分为 宏观和微观两部分。 自然资源折损费用的微观核算,是对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折损的自然 资源的核算。 自然资源的折损基本上都发生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微观经济组织中,但由于技 术的或核算的原因,总有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折损无法实现微观核算。解决的办法就是 由宏观核算进行反映。通过宏观核算,才能以此为依据调整现行的国民经济总指标, 使其包含环境资源因素,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5、自然资源补偿价值理论 [39、40、41、42、44、45、46、47、48、] 5.1、损失与补偿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式使用,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错误导向。人类 26 在贪婪地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对于如何补偿,归还自然界的损失,以不断提高大自 然的供给能力却不予考虑, 从而使自然资源供应能力相对萎缩、 存量锐减、 功能衰退、 质量下降。 自然资源的经济补偿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消 耗的自然资源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主要以缴纳补偿费的方式体现。就补偿费额度 的衡量,生态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如何用经济手段 进行补偿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物价政策, 在绝大多数资源型初级产品价格形成中没有资源 价格这一因素,开采和耗用资源从不核算。自然资源一经开采,投人生产过程,将资 源本身视为无价之物,只从投入劳动开始计算成本。所以,在资源型产品成本中一般 都漏计了资源价值,进而形成初级产品成本缺位,构成不完整。资源型产品拿到市场 上销售,收不回资源耗用、再生及替换的价值,资源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致使资源萎 缩,引起生态与环境恶化并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可以看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就是由于补偿不足。一方面,由于人类对 自然界的需求急剧扩大,对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耗费过多,而对资源的耗用不能在货币 表现出来的产品价值中得以体现, 即不能从价值与实物上进行合理的补偿; 另一方面, 由于价值构成缺位,造成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由于价格过低,造成资源消耗和浪费 惊人。 5.2、补偿价值理论 马克思指出 [43]年劳动产品的价值并不就是这一新劳动的产品,它还要补偿已经 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过去劳动的价值。这告诉我们,在全部年产品的价值中,一部分 是属于过去劳动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属于新增加劳动的价值。在过去劳动的价值中, 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体现在已消耗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上面; 另一部分则体现在已磨损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等劳动资料上面。为了使简单 再生产正常地维持下去, 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耗费多少劳动资料就要补偿多少劳动 资料。只有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磨损与消耗,及时地、足量地进行补偿,才能保证 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为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 5.3、足量经济补偿 5.3.1 基础理论 27 按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其中c是消耗的生产资 料的价值;v-指生产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指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余 额价值。v和m又合称为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在实际生活中补偿价值表现为产品 成本。成本是补偿价值的货币表现,也是资金耗费的补偿。资金耗费就是成本的形成 过程,通过成本必须对已耗费的资金如实地、足额地给以补偿,这是资金正常周转从 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前提。总之,生产和经营过程一切直接支出或间接费用,不 是打入成本就是从损益中扣除,使之得到补偿。全部产品价值是由补偿价值和盈利两 部分组成,而两部分在量上是相互消长的。该列人成本的开支而未列入,则发生补偿 不足,其结果是减少企业的原有资金,而盈利虚增。 要从自然资源角度考察,经济补偿主要是非再生产资源补偿的不足,其后果则更 为广泛,更为严重。诸如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土地以及水资源等,由于长期 无偿或低价使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后续资源严 重短缺。 从国民经济角度考察, 补偿不足使我国工农业产品、 原材料、 能源产品价格低下。 补偿不足的实质是由于生产价值运动中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投入和耗竭。产品交换后, 回流的货币价值无法补偿原有的资源物质消耗,往往出现这样一种荒谬的现象一个 国家砍伐的森林越多,耗用的矿产资源越多,而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则会随着这 些宝贵资源的消失而稳定地上升,就像一个“浮肿”的巨人,这是一种病态。 从对外贸易来看,由于长期以来,资源价值构成只包括人类劳动产生的新价值, 即资源开采、运输、加工等人类劳动,而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量以及对其耗用、保护 与管理、再生、重置和寻找新的替代物等必要的经济补偿均不考虑,使初级产品和原 材料价格很低。 在对外贸易中, 由于把自然资源估价太低, 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不完整, 致使国有资产大量外流。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影响生态和环境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矿 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等的出口金额达5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2%。这些对 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的经济效益,而实质上它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对生 态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 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没有进行足量的经济补偿,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不完整,导致对 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严重的浪费,造成生态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社会 持续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正确地核算自然资源的价值,将自然资源纳入到再生产价 28 值运动体系中来,补偿价值运动的空位。 5.3.2 补偿不足的实质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消费者应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按照某一自然资源生产部 门内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某一资源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以等价物货币的形 式对资源商品的生产者直接给予劳动补偿。 虽然自然资源是可以通过交换直接获得货币等价物作为价值补偿的, 但现实生活 中往往存在着价值补偿不足的问题。价值补偿不足的实质,是把资源这一重要的生产 要素排斥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之外,造成价值构成不完整,资源简单再生产 失去应有的保障。例如,过去在我国和其他一些主要靠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国家 里,往往对森林、土地、水流、矿藏、油田、渔场、草原等类似的自然资源长期进行 掠夺式的无价或廉价地开采利用,资源的存量和用量不计,很少考虑对其耗用、保护 与管理、再生、重置和寻找新的替代资源等进行物质与价值形态的必要补偿,其自然 资源价值及其耗用和损失,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最终 形成了一些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初级产品,其价格一直低于其价值。由于资源价值 在产品生产成本中得不到正确的体现, 这又反过来导致了采掘与开发资源形成的初级 产品拿到市场交换收回的货币价值,补偿和恢复不了生产这些资源的耗用,从而形成 资源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 5.3.3 经济补偿的途径 要使自然资源价值得到合理补偿,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使各个自然资源生 产部门生产的资源商品的生产价格, 大体上同这些商品在中等构成条件下用货币来表 现的价值一致。 为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价值的补偿问题,首先要合理地确定自然资源价值量, 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采用税收等方式,收取必要数量费用,然后再以相应的政府部 门的财政拨款等方式加以返还,以使自然资源价值得以实现。 为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补偿,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资源税暂行条例,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 色金属矿原矿等资源的税额幅度做出了规定,为税务机关征收资源税提供了依据。 通常我们只计算环境质量下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而经济损失是被动的,经济补 偿是主动的。在理论上,损失值应该等于补偿值,只有对自然资源的损失给予足量的 29 补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实际上人们由于受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将损失进行 完全的补偿,如何确定补偿费用的数额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通过对自然资源价值 的研究,可以解决补偿不足的问题。 三、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三、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 [31、35、36、41、45、46、165、166、168] 1、自然资源价值认识存在的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多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有关, 为完善自然资源价值的理 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功能价值论为理论依据,确 定自然资源价值量,实行资源有价、有偿使用,补偿价值运动的空位。如果资源型产 品成本中不计入资源本身的价值, 那么就无法从价值和实物上补偿生产过程中资源的 消耗,资源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就可能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 代价。因而研究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可以解决经济补偿不足的问题,对经济、 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目前有3个主要的环境问题公众环境意识低下;管理机制和法规不健全;环 保投资不足。以上3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只局 限于人类劳动产生的新的价值, 而将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和对环境的补偿价值排除在 外,造成对自然资源价值评估过低。因此,人们缺乏对自然资源的忧患意识,公众环 境意识淡薄,环境资源价值观错位;环境管理没有按照自然资源的价值规律制定的法 规政策进行管理; 环保投资不足是没有运用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自身补偿来解决资金 问题。 以上均是与自然资源价值息息相关的,只有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定价,完善自然 资源价值理论体系,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 作用。 2、补偿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资源的补偿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上, 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是补偿价 值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也就不需要对其进行补偿,也就不存在补 偿价值。但是,在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于可回收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 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三废”要给予足量的价值补偿。 即便是不可再回收利用的已没 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三废”,为了防止二次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必须给予足量的 价值补偿。 30 自然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关系, 使用价值是表 现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性关系, 而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则是表现人类对自然 资源功能或质量折损费用的价值补偿关系。 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是人与自然资源关 系中的两个要素,它们依赖并存在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中,在这里使用价值是决定 补偿价值的基本因素。 3、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3.1、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 目然资源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构成的。当今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 响已十分严重,对于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折损必须进行足额地补偿,这部分补偿 费用的支出表现为补偿价值。 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以此考察自然资源价值, 既要看它是否具有效用,同时又要看人类是否与自然资源发生一定的折损费用。费用 体现补偿价值,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如果只有效用而没有费用时,则价值关系构成不 完整。费用或补偿价值的缺位使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只有补偿了价值 运动的空位, 费用与效用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 自然资源价值构成才是完整的。 3.2、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完备结构 自然资源价值对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的关系可表述为数学形式。 自然资源价值的 完备结构式为 BAKP (2-1-4) (2-1-4) (2-1-4)式中,P自然资源的价值;A使用价值;B补偿价值;K弹性系 数,其数值在01之间。 应予以说明的是,效用和费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关系,因此其价值构成不能 单纯地进行简单加和。价值定量计算模式依据“价值是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一般来 说,其模式可以有多种函数形式。这里只假设最简单的一种向量加和的函数关系。函 数关系定量计算式 BAKP 22 (2-1-5) (2-1-5) 31 图 2-1-2 价值对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的向量关系 [1、38] 价值对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的向量关系如图2-1-2所示。其中,A取决于自然资源 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决定于它的功能或质量;这里限定A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 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例如森林的使用价值体 现为木材的市场价格。B取决于人类为了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自然 资源而投入的费用,其价值大小决定于自然资源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不可替代性。 上述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了价值运动的空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真正体现“自 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有效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 一、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识 一、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识 要进行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价或评估,必须首先解决其认识论问题。地质环境 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用哪种经济学理论去认识它才最客观和科 学,一直是 20 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争论的问题。可以认为,地质环境资源作为自然 环境资源的组成部分, 不仅有使用价值, 且还有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值由两部分组成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自然环境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人类劳动 投入产生的价值。 1、经典的劳动价值论说明地质环境资源中“凝聚了一般社会劳动” ,具有价值 经典的劳动价值论 [50、51、52]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 性来满足人某种需要的物” 。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互相交换的商品中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 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概括地说,凝结在商 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劳 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劳动改造过的自然资源,包括地下水、矿 产资源、土地资源、地质景观等在内的地质资源,几乎都经历过人类的调查、勘探、 评价、开发等等劳动,或多或少都凝聚了人类劳动,因而,地质环境资源不仅存在 32 使用价值,还具有价值。 2、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可以解释在自然形成过程中赋予了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兴起于 19 世纪 70 年代,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 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经过门格尔的继承人弗里德里希维塞尔和欧 根庞巴维克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并 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表示人的欲望同商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效 用。这里的效用不是客观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和形成 价值的必要条件,效用和稀缺性分别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内在依据和外在依据。边际 效用是指人们在消费某种商品时,最后一单位商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边际效用是 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欲望与满 足程度是随着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的,人们每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对 于人来说满足程度会下降,相应地这种物品的效用也降低。 边际效用价值论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驳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边际效用学派认为效用是主观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一元价值论。在价值哲学中,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效或效用。效用是客体具有的 客观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的结合。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下的需要 (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是不同的,可见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客体之所以 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也是因为客体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和功能。所以效用归根结底是客 观的,而非主观的。 尽管将物品的价值归结为人类主观的满足和评价带有主观意识,是不合理的, 但边际效用价值论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虽然边际 效用价值论认为稀缺性是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之一,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但众所 周知,造成资源稀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因此,稀缺性确是 决定物品价格的重要依据之一,稀缺性在价值向价格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 节作用。 因此, 可以认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自然资源不仅存在使用价值, 且还存在价值(资源在自然形成过程中赋予的自然价值) ,而资源的稀缺性是决定 资源价格的重要的外在依据。 3、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33 自然资源是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条件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 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成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资源具有三种功能,即生产 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这三种功能是人类全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社会再生产,为了维护、恢复自然 资源的某种功能而付出必要劳动时间,自然资源因此具有了价值。主体的认识结构 的变化对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也产生了影响,比如过去我们只注重土地资源的生产功 能,盲目开山开荒,毁林造田,忽视了水土保持,结果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资 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引起了自然资源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下降,对社会的稳 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以上构建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结 合自然资源的功能,可以得出自然资源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 结论。如何量化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是在自然资源进入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可以根据经典劳动价值论,采用投入到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再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方 法;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其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的价值表现,没 有经过社会生产过程而直接进入人类的消费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修正后的边际效用 价值论来衡量。 总之,经典的劳动价值论说明地质环境资源中“凝聚了一般社会劳动” ,具有 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解释了在自然形成过程中赋予了地质环境资源的那部分价 值。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 V 可以表示为 VV劳V修边 2-2-1) (2-2-1)式中,V自然资源价值;V劳相当于劳动力这个可变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纯开采成本(Vp) 、地勘补偿费(VG)和劳动力创造的毛利润 (或称资源开采价值)VM;V 修边相当于修正后的边际效用价值,包括自然资源 的生态功能价值(VE)和所有者(一般指国家)权益也叫开采权利金VR等。 二、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及其价值 二、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及其价值 1、地质环境质量的定义与内涵 1.1、地质环境质量含义 地质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地质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者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类的生存活动、工程建设、经济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目前,日益 34 剧烈的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地质环境的某些关键要素、功能和状态,使得某些地质环 境功能处于临界状态, 人类如不认识到这个问题而向这种状态的地质环境施加不适当 的人类外力作用, 这种改变必然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面临风险。 所以,地质环境质量既包括现有状况的适宜性,也包括人类作用于地质环境的活动所 面对的风险性。 地质环境质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含综合质量的含义,也可以指针对 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或某种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换句话说,地质环境质量可以指单一 要素的环境质量,如地下水环境质量、地下水脆弱性、土壤环境质量、工程地质环境 质量、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等,也可以指综合考虑了这些单要素环境质量的总和。 一个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 反映了这个地区对人类生活和工程经济活动的适 用程度。地质环境质量越好,说明该地区对某一人类活动越适宜。 地质环境综合质量表示该区域地质环境总体优劣程度, 对衡量该区域地质环境优 劣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地质环境综合质量对于当地的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或 生态建设规划没有指导意义。 真正对当地的城市建设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或生态建设规划有指导意义是针对某 一土地利用类型或某种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单要素地质环境地质质量, 我们把这种单 要素地质环境地质质量称为地质环境功能质量可能更确切和更方便些。 下述地质环境容量、地质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适宜性都可以理解为地质环境质 量不同称谓,它们都是地质环境质量不同侧面的反映,总体上具有正相关关系。 与综合质量和功能质量相对应,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也有综合质量评价和功能质量 评价之分,广义上讲,地质环境容量、地质环境承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