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估暨综合治理概念设计 1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估 1.1 岩体边坡评估目的、任务 1.1.1 目的 对现在的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预测其稳定发展趋势,以及岩体边坡对本场地内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保证工程建设环境稳定及未来居住安全。 1.1.2 任务 (1)调查了解岩体边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现有边坡的稳定性; (2)调查场地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对岩体边坡稳定性影响; (3)调查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有边坡的影响,提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安全的边坡综合治理方案建议 1.2 评估内容 1.2.1 在现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岩体边坡的岩体类型; 1.2.2 分析确定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 1.2.3 确定边坡的安全等级; 1.2.4 预测边坡的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设的危险性影响,提出整治建议。 1.3 工作方法 1.3.1 资料收集和研究 收集已有范围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以及水文气象和地震资料等已有成果,并进行综合研究和二次开发; 1.3.2 遥感解译 采用不同时期的航片进行解译,了解边坡环境条件改变进程; 1.3.3 现场踏勘 掌握评估区内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和发育特征,重点调查边坡的危险趋势,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边坡危害及其对地质地貌景观的影响。 上述工作能够满足现有边坡不稳定结论,从而提出综合治理建议。 2 岩质边坡综合治理设计初步方案 2.1 边坡现状 山体边坡是人工采石场遗弃的工作面,坡面大体近于直立,近南北走向。坡面高度最大高度约40米,边坡长度约250米。 裸露的岩石为中奥陶系石灰岩,并伴生断层裂隙和褶皱裂隙破碎带,使岩石变形破碎,从整体形态看,可分为两个部分 (1)沿整个山体开采坡面的顶部,为成弧形展布的岩石风化影响带,由于采石爆破和残留较多的裂隙和险石,显得非常危险。这是边坡不稳定的关键,需要彻底治理。 (2)在山体开采坡面的中下部有大面积的较完整的岩石坡面。此坡面基本稳定,局部需处理。 2.2 综合治理的具体思路 2.2.1 区别对待,分区处理边坡高度上分两个区域--上部裂隙、破碎严重的部分和下部完整稳定部分。 2.2.2 上部区域 (1)坡面岩石爆破处理 采用预裂爆破方式,清除清除松动、危险的大块岩石和凸出的山体,形成较为平滑的岩石边坡。边坡坡度10.3~10.5。 (2)坡面防护采用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 施工顺序见上图,从而使边坡成为小区重要景观。 (3)防洪建议 1)登山台阶即截洪沟设置在距离山体坡面顶部1.5~2.0米处设置一道截洪沟,将截洪沟开挖时应挖至岩石,并做成登山台阶状,下雨后排洪,平常作为登山台阶。深度0.3~0.5米,宽度0.5~0.8米,沟内岩石裂隙、缝隙采用水泥砂浆充填,防止雨水顺岩石裂隙下渗侵蚀山体边坡。 2)挡水墙设置 挡水墙在截洪沟的外侧设置一道挡水墙,挡水墙高0.5米,底脚宽度0.5米,上口宽度0.2m,断面形状为直角梯形。挡水墙采用毛石、块石砌筑,底部应与山体岩石相接。 安全防护栏杆在挡水墙上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栏杆高度不小于1.2米。 2.2.3 下部区域 (1)坡面处理 对于局部存在有断层裂隙和褶皱裂隙破碎地段,采用喷射砼方式对裂隙进行封闭、固结。 (2)坡根处理 1)围绕现场整治,将坡根部彻底清理,沿小区消防通路开凿人工河。建议考虑小区中水处理能力,利用小区中水构造人工河水,形成边坡防护的第二道屏障; 2)设置挡土墙 根据山体边坡坡脚情况,在山体边坡坡脚处,建议设置挡土墙,可根据楼群的设计、山坡的走向随机设置挡土墙,加强山体边坡的第二道保护屏障。 3 山体治理与景观相统一的设计建议 (1)上部区域绿化后,在坡顶登山台阶外,根据具体地形,结合爆破清理过程,经专业设计,设置亭台楼阁,提供居民休憩场所; (2)上部爆破区域与下部稳定区域交界处,可设置登山台阶和休憩场所,由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绿化,同时考虑园林建筑小品,设置防护设施。 (3)坡脚处人工河或挡土墙两侧植树绿化,构造优美环境。(见示意图) 坡顶绿化 植被混凝土绿化 中间过渡区域绿化 绿化 挡土墙 人工河 边坡治理及绿化示意图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