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教案(80学时).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教案(80学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教案(80学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教案(80学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教案(80学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教案(80学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 南 石 油 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 任课教师 胡 明 院系、部 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 研 室 基础地质教研室 2006年 7 月 15 日 课 程 表 课程名称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 专业年级 资源勘查2004(一班) 学 时 80 行课时间 110周 节次 星期 教室 12节 34节 56节 78节 910节 星期一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C210 星期二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B306 星期三 星期四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C203 星期五 星期六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C206 星期日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80,实验学时16 4、学 分5 5、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岩石学、地层古生物学 6、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7、大纲执笔地质基础教研室 秦启荣 8、大纲审批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年9月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成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变形基础,地质构造的类型、基本要素概念,大地构造基本概念,各种后生的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配合理论传授,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编图、识别与解释构造现象及文字叙述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主要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构造分析方法,为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应做到室内、外反复实践,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测研究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判读、编制基本的构造地质图件,能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推测地下隐伏构造,合理解释构造成因,为油气勘探开发建立正确的石油构造地质模型;能应用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分析盆地成因与构造发展演化特点。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 理论教学 绪论(4学时)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与意义;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法地震、电磁、电测井、反序法、构造历史分析、构造模拟实验、地质力学分析法、类比法),当前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 本章重点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地质学在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地层的接触关系(8学时)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的类型、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岩层的产状产状及产状要素,岩层产状的测定及其表示方法,水平岩层、倾斜岩层以及直立岩层的产状及其露头特征,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岩层的厚度及其出露宽度; 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类型,不整合的识别标志及研究内容,不整合构造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本章重点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其表示方法,不整合及其识别标志,形成时代及其在构造解析及矿产勘探中的意义。 第二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8学时) 应力分析外力、内力、应力,应力状态,二、三维应力分析,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概念; 岩石变形的运动学分析变形及应变的概念,岩石变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力学性质,共轭剪切破裂角与剪裂角的概念,应变椭球体的建立和应用,递进变形; 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围压、温度、溶液、孔隙液压、时间。 本章重点掌握应力的定义,岩石的变形方式、阶段,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了解应力分析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褶皱(8学时) 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基本概念、褶皱要素; 褶皱的描述及分析横、纵剖面、平面上的褶皱形态的描述,不同分类的原则、用途; 褶皱的组合型式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型式,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型式,褶皱的平面及剖面相结合组合型式,含油气盆地中褶皱组合类型逆牵引褶皱带(滚动背斜)与背斜构造带; 油气勘探中的特殊背斜型褶皱特征同沉积背斜,底辟构造和盐丘构造,披覆构造与古潜山构造带; 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褶皱形成机制中的压扁作用,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地层层序的建立,确定褶皱形态,褶皱随深度变化的研究高点的迁移,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本章重点掌握褶皱的基本类型、要素、圈闭构造,褶皱在平面上出露形态,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同沉积背斜、底辟构造与盐丘构造,古潜山构造带,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第四章 节理(6学时) 节理的分类节理显露的程度,节理的产状分类,据节理面与褶皱面关系划分,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节理组与节理系;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节理的分期,节理的配套; 节理与褶皱、断裂构造的关系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节理,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雁行节理与构造缝合线。 本章重点掌握剪节理、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与褶皱、断裂构造的关系,构造缝合线,编制节理玫瑰花图;熟悉了解节理的力学分类。 第五章 断层(8学时) 概述断层的基本概念,断层研究的意义,断层要素和位移; 断层分类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类,按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 各类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组合型式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同生断层; 断层效应各种断层引起的断层效应及其作用; 断层形成机制与断层效应安德森(E.M. Anderson)断层模式; 断层的观察与研究识别断层的标志,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断层岩,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隐伏断层及断层带位置; 同沉积(同生)断层及其特点; 断层时代的确定,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本章重点掌握断盘与断距,断层的性质,逆断层的基本持征,同生断层,断层形成机制与断层效应,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断层与油气聚集关系。 第六章 大地构造学概述(4学时)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中国和世界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让学生熟悉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研究方法、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了解不同大地构造学派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 板块构造理论的由来及其发展(4学时) 大陆漂移及其证据,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大洋的发展阶段。 重点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了解板块活动的力学机制。 第八章 板块构造理论(6学时) 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全球板块活动的历史及板块位置的重建;中国的板块活动史与板块构造格局。 掌握板块的概念、理论,板块边界类型及证据;熟悉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熟悉中国的板块活动史与板块构造基本格局;了解全球板块活动的历史。 第九章 板块构造与盆地(8学时) 盆地的概念;盆地的基本类型与结构;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拉伸、挤压、扭性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特征;盆地的叠加与构造反转;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 重点掌握盆地概念、盆地类型与结构特征;掌握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熟悉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及其特征;通过实例分析熟悉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 二 实验教学 1、实验项目名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2 学时,综合型) 实验目的通过泥料模拟实验了解压缩和剪切作用下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的特征用其相互关系,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三者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行构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熟悉泥料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实验设备泥料、压缩仪、剪切仪、刮刀、记录纸、投影仪、三角板、量角器、铅笔 消耗材料泥料、压缩仪、剪切仪、刮刀、打印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 2、实验项目名称构造数值模拟(4 学时,综合型) 实验目的通过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数值模拟产生构造运动的初始条件、构造运动的过程、构造运动的结果,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及其对构造形成的影响等。从而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三者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行构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数值模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实验设备计算机、构造模拟软件、绘图仪、记录纸 消耗材料记录纸、打印纸等 3、实验项目名称构造赤平投影及其计算机应用(4学时,综合型) 实验目的利用构造模型,理解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各种类型的构造要素(点、线、面)在赤平投影上的表现形式;构造要素的读取方法,构造要素随着原始岩层的改变后产状的变化,以及恢复求取方法;赤平投影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等。从而获得赤平投影技术及其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构造的几何特征分析打下基础,并为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大学坚实的基础。 实验设备赤平投影模型、计算机、赤平投影软件、绘图仪、记录纸 消耗材料记录纸、打印纸等 4、实验项目名称构造地质图解析(4学时,综合型) 实验目的阅读和分析各类产状的地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并分析地质图。 实验设备褶皱断层地质挂图、米格纸、计算器、投影仪、三角板、量角器、铅笔 消耗材料模型标本、打印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 5、实验项目名称四川盆地基底分析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2学时,综合型) 实验目的通过四川盆地基底对盆地大地构造单元控制作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盆地构造分析的方法。 实验设备四川盆地基底岩相图、基底埋藏深度图、四川盆地构造单元分区图、地层柱状图和地层表 消耗材料模型标本、打印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 五、考试考核办法考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一 教材 构造地质学及附本,徐开礼等编,地质出版社,1987 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张宗命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二参考书 构造地质学原理,俞鸿年等编,地质出版社,1986 构造地质学,朱志澄、宋鸿林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王燮培等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Ramsay等著,单文琅等译,地质出版社,1985 油区构造分析,冯石等编著,石油工业部勘探培训中心,1982 构造地质学教程,陆克政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大地构造学概论,车自成、姜洪洲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纲要 Hobbs.B.E等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76 构造地质学基础 R.G.柏克 地质出版社 1983 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D.M.Ragan 地质出版社 1973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Geology J.Suppe LONDON 1985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 李春昱等 地震出版社 1989 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 陈焕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 许靖华 地质出版社 1988 资源勘查2004级“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课程教学计划及安排 学生数88人 总学时80学时 其中讲课 60学时 实验 16学时 机动 4学时 各章节讲课安排 构造地质部分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二章 沉积岩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6学时 第一节 沉积岩岩层的原生构造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6学时 第一节 应力分析 第二节 变形分析 第三节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 第四章 褶皱 12学时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第二节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第三节 褶皱的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形式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第五节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第五章 节理 6学时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 节理的分期和配套 第三节 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第四节 节理的野外观测 第五节 节理测量资料的整理 第六章 断层 12学时 第一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 第二节 断层分类 第三节 断层各论 第四节 断层效应 第五节 断层形成机制 第六节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第七节 同沉积断层 第八节 区域性大断裂 大地构造学部分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二章 地球内部构造 2学时 第一节 地球的表面和中国地势 第二节 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 第三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第四节 地壳结构及类型 第四章 地槽与地台 4学时 第一节 地槽与地台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槽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中国主要地槽 第四节 中国主要地台 第五章 板块构造 6学时 第一节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板块构造建立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 板块活动的力学机制 第四节 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 第五节 中国板块构造的线索 第六章 盆地构造 2学时 第一节 盆地与含油气盆地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中国典型的含油气盆地 实验课安排(16学时) 实验一 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 2学时 实验二 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2学时 实验三 构造模拟实验 2学时 实验四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2学时 实验五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2学时 实验六 构造等值线图的制作方法 2学时 实验七 阅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2学时 实验八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2学时 教材 徐开礼等 1989年 构造地质学(含副本) 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等 1984年 中国石油大地构造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1]、俞鸿年等 1986年 构造地质学原理 地质出版社 [2]、Hobbs.B.E等 1976年 构造地质学纲要 石油工业出版社 [3]、冯石等 1982年 构造地质学 石油部培训教材 [4]、R.G.柏克 1983年 构造地质学基础 地质出版社 [5]、D.M.Ragan 1973年 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 地质出版社 [6]、J.Suppe 1985年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Geology LONDON [7]、李春昱等 1989年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 地震出版社 [8]、陈焕疆 1990年 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9]、许靖华 1988年 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 地质出版社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1 9.4 1. 绪论 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特征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 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2 9.5 2. 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1)原生构造 层理的类型及识别方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法。 3 9.7 2. 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2)岩层产状 层状岩石的产状要素;水平岩层及其特点;倾斜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V”字形法则。 产状要素的表示与测定方法;“V”字形法则。 4 9.9 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3)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不整合的观察、描述与确定; 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5 9.11 实验一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 了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 如何在各种地质图上阅读所要 了解的各种地质现象。 阅读自己家乡的地质图并写出读图报告。 6 9.12 实验二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明确平面图、剖面图应如何绘制。 水平、倾斜岩层的识别; 倾斜岩层层面产状的计算。 1、在附图1上求下石炭统顶面的产状。2、在附图3上求铁矿层的产状。3、作图附图1上A-B剖面图。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7 9.14 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1)应力分析 应力的概念;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 构造应力场及其研究方法。 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方法。 8 9.16 3.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2)变形分析 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岩石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变形的方式和类型。 9 9.18 3.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3)岩石变形的影响因素 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 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在岩石变形中的作用; 蠕变和松弛的概念。 小测验 10 9.19 实验三 构造模拟实验 1、单向水平压缩实验 2、基底剪切实验 实验材料的制作和受力方式的确定 进行单向水平压缩实验和基底剪切实验,将观测情况,填写到附表中,并写出实验报告。 11 9.21 4. 褶皱(1)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的基本概念与褶皱的基本形式背斜、向斜 褶皱要素; 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确定。 褶皱的枢纽、轴面产状的确定 12 9.23 4. 褶皱(2)褶皱的几何形态及描述 褶皱的几何形态的特点; 褶皱形态的描述。 褶皱形态的描述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13 9.25 4. 褶皱(3)褶皱的类型及组合形式 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横切面的几何类型;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 褶皱的产状类型的分类; 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 14 9.26 实验四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在图上识别褶皱的基本类型,确定轴面产状及枢纽产状,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褶皱基本类型的识别;轴面产状的确定;枢纽产状的确定;褶皱组合形式的认识;褶皱的描述。 1、分析附图6中的褶皱形态特征及形成时代;2、对图区内某一褶皱进行文字描述。 15 9.28 4. 褶皱(4)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其他褶皱形成的类型。 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异同点;不同褶皱中派生和伴生的小构造类型 16 9.30 实验五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学会在褶皱地区地质图是绘制图切剖面图(主要是铅直剖面图)的方法。 图切剖面图的剖面线的选择; 转折端形态的绘制。 绘制暮云岭地形地质图(附图6)A-B剖面 17 10.2 4. 褶皱(5)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褶皱形成过程中的变形特征; 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岩石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强岩层和弱岩层的概念; 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影响。 18 10.3 4. 褶皱(6)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褶皱形态的研究;褶皱形态在纵向上的变化; 褶皱内部小构造的研究;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 褶皱形态的研究; 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 小测验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19 10.5 实验六 构造等值线图的制作方法 构造等值线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及分析方法;如何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 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 分析构造等值线图。 1、利用凉风垭钻井资料绘制介壳灰岩顶面构造等值线图; 2、分析所绘出的构造等值线图上的构造形态,并作简要描述。 20 10.7 5. 节理(1)节理的类型及分期和配套 节理的分类;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点;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基本特征; 野外节理的分期和配套的方法。 21 10.9 5. 节理(2)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与褶皱有关的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 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 与褶皱有关、与断层有关及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特点; 断层的伴生和派生节理的特征。 22 10.10 5. 节理(3)节理的观察与研究 节理观察点的选择及观察的内容;节理发育程度的计算;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 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 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 23 10.12 6. 断层(1)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 各种断距的概念;断层在油气地质中的意义。 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断距等概念。 24 10.14 6. 断层(2)断层的分类 断层的几何学分类; 断层的运动学分类。 断层分类与节理分类之间的关系;断层的复合命名; 枢纽断层的特点。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25 10.16 6 . 断层(3)断层各论 正断层及逆断层的特点及其组合形式;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平移断层的特征。 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以及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26 10.17 6. 断层(4)断层效应及形成机制 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复合断层引起的效应;断层形成的机制。 复合断层引起的效应; 断层形成的机制; 不同断层形成的力学特点。 27 10.19 实验七阅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产状及断距 在图上判断断层面的产状、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确定断层的各种断距;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 学会对断层的特征进行描述。 在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断层形成的时代; 断层特征的描述。 1、分析望洋岗地质图(附图10),判别断层性质; 2、求断层面产状和断距; 3、确定断层形成时代。 28 10.21 6. 断层(5)断层的观察与研究 断层的识别方法及标志;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岩的特征; 断层活动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的标志及方法;确定断层两盘运动的方向;如何利用地层的缺失判断断层的性质。 29 10.23 实验八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在地质图上对褶皱和断层的特征进行描述; 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 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 分析断层与褶皱在成因上的关系。 分析附图11或附图12,并简述其构造发展历史;编制褶皱断层发育地区的地质剖面图。 30 10.24 6. 断层(6)同沉积断层及区域性大断裂 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及特征; 韧性断层的基本概念;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 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和特征; 同沉积断层与一般断层的区别; 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 小测验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31 10.26 阶段考试(构造地质部分)或作为机动补国庆放假的课。 32 10.28 第一章 绪论 大地构造学的概念、内容及研究意义;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方法,对油气勘探的作用 33 10.30 第二章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的表面和中国地势;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结构及类型。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壳结构及类型 34 10.31 第三章 地槽与地台(1) 地槽与地台的基本特征 地槽的发展模式 地槽和地台的概念、沉积建造、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原则; 地槽的发展模式。 35 11.2 第三章 地槽与地台(2) 中国主要地槽 中国主要地台 地台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中国主要地台的发展特征; 地槽发展历史的分析。 36 11.4 第四章 板块构造(1)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板块构造建立的主要依据 板块构造学说的来龙去脉 板块分界线的活动性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主要依据 授 课 日 历 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 课后记录 37 11.6 第四章 板块构造(2) 板块活动的力学机制 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 板块活动的洋壳生长和洋壳俯冲机制 大陆板块识别的主要标志 38 11.7 第四章 板块构造(3) 中国板块构造的线索;当前板块研究的现状; 板块研究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中国板块构造的线索 中国大陆板块发展的控制因素 39 11.9 第五章 盆地构造 盆地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 中国典型的含油气盆地 盆地与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含油气盆地形成的条件、特征、类型及我国典型含油气盆地的分析。 40 11.11 期末总复习,辅导答疑, 准备结束考试(或作为机动)。 41 42 授课总结 第 1 次 课 日期 9.4 周次 1 星期 1 学时 2 内容提要 1. 绪论 构造地质学的概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构造地质学的特征与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构造地质学与其它后继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的知识在油气田开发系统 工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目的要求 掌握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让学生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明确该课程与后继课程的关系,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利用幻灯片介绍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构造地质学的兴趣,了解该课程在后继课程中的作用。 着重讲解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交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详细讲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方法 介绍整个课程的总体安排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方法 第二节课讲解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 作业及思考题 1、构造地质学的概念是什么 2、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3、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勘探开发有什么关系 第 2 次 课 日期 9.5 周次 1 星期 2 学时 2 内容提要 2. 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1)原生构造 层理的类型及识别方法 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目的要求 复习并理解层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学会识别层理的方法 掌握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法 重点难点 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复习沉积岩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的特征 讲解层理的类型及识别方法 用大量幻灯片介绍各种原生构造的特点,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用图示的手段讲解如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采用图片演示和重点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主要介绍层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识别层理的方法 第二节课采用图片演示和重点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着重介绍如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作业及思考题 1、如何沉积岩岩层的层理 2、层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可以用哪些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如何确定的 第 3 次 课 日期 9.7 周次 1 星期 4 学时 2 内容提要 2. 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2)岩层的产状 层状岩石的产状、产状要素 水平岩层及其特点 倾斜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倾斜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 岩层的出露宽度 目的要求 掌握水平岩层及其特点 掌握倾斜岩层的产状、产状要素、产状表示与测定方法 倾斜岩层露头出露界线的形态的“V”字形法则 重点难点 产状要素的表示与测定方法 “V”字形法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倾斜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详细介绍倾斜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着重讲解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 介绍岩层厚度的几种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野外倾斜岩层照片和模型,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主要介绍层状岩石的产状、产状要素以及水平岩层及其特点 第二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 以及岩层厚度的几种表示方法 作业及思考题 1、产状要素的特点 2、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是什么 3、水平岩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什么“V”字形法则 5、岩层厚度有几种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 4 次 课 日期 9.9 周次 1 星期 6 学时 2 内容提要 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3)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不整合的标志、产状、时代、空间分布、类型变化 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目的要求 掌握不整合的概念与类型 不整合的观察、描述与确定 掌握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重点难点 不整合的观察、描述与确定 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着重介绍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以及它们形成的过程 讲解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的内容 利用我国油田实际例子讲授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采用图片演示和重点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主要介绍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和不整合的概念(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以及它们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课利用我国油田实际例子,结合大量的图片讲解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的内容 和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 作业及思考题 1、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哪些类型 2、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地质图是表现形式 3、不整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4、不整合与油气有什么关系 第 5 次 课 日期 9.11 周次 2 星期 1 学时 2 内容提要 实验一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 了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 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各种地质现象 掌握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 目的要求 学会阅读各种地质图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如何在各种地质图上阅读所要 了解的各种地质现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实验室内利用大量的正规出版的各种地质图讲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 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上阅读自己家乡的各种地质现象 通过共同阅读一幅地质图介绍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 指导学生将在地质图上所阅读到的地质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观看大量的正规出版的各种地质图,然后讲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和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课由学生自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上阅读自己家乡的各种地质现象,并写出读图报告。 作业及思考题 1、在一张地质图上可以了解哪些地质现象 2、地质图的基本格式是什么 3、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4、阅读自己家乡的地质图并写出读图报告(作业) 第 6 次 课 日期 9.12 周次 2 星期 2 学时 2 内容提要 实验二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 在地质图上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明确什么是平面图、什么是剖面图平面图、剖面图应如何绘制 目的要求 掌握地质图上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的识别 掌握根据地质图上岩层层面与等高线的关系确定岩层产状的方法 明确平面图、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重点难点 水平、倾斜岩层的识别 倾斜岩层层面产状的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实验室内利用各种模型复习有关岩层产状的概念 讲解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的方法 着重介绍在地质图上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具体带领学生阅读一张地质图,并讲解读图时的具体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详细介绍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主要利用各种模型复习有关岩层产状的概念,并带领学生阅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