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前言 1.1 任务的由来 四川省****有限公司拟修建装机2台,总装机容量16MW的****水电站,为取得建设用地范围的适宜性评估成果,该公司委托我院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有关技术要求,对相应的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双方于2007年4月18日签订合同。 1.2 评估的目的与任务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以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的精神及相关技术要求,建设前期必须对其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业主决策和办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审批提供依据,本次评估工作的具体内容是 1)对拟建用地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2)基本查明调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地 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及分布情况; 3)分析评价工程建设用地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采取的防范措施;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5)对拟建场地及其周边范围做出地质环境评价。 2 拟建征地范围概况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2.1 征用场地范围概况 汤坝沟为大渡河左岸二级支流,金汤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康定县与宝兴县交界处4716m的邛崃山脉,源头高程为4200m,分南北两源,南源小沟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向,河源海拔4200m,长7.17km,集雨面积28.8km2,北源秤砣岩窝沟自东北向西南流向,河源海拔4030m,长4.65km,集雨面积12.18km2,在秤砣岩窝与小沟汇合,汇口高程3140m,汇口以下始称汤坝沟。汤坝沟自秤砣岩窝由东向西流向,纳右岸支流三道水沟和银厂沟、左岸支流****沟和鸭公沟,在金汤区所在地附近汇入金汤河,河口高程1950m。流域水系较发育,河道全长19.57km,流域面积121.3km2,总落差2250m,河道的平均坡降115‰。****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康定县金汤乡****村境内的汤坝沟上,取水口位于汤坝沟三道水汇口下游约30m,厂房位于****村左岸阶地上,厂址距沟口(金汤乡)约3km,顺金汤河下行约20km至金汤河口,从金汤河口顺大渡河沿S211省道下行约33km至瓦斯河口接G318国道,对外交通比较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图1。 该工程拟占地面积4.57hm2,其中耕地0.1hm2,灌木丛地1.89hm2,河滩地2.58hm2。包括坝址区、导流洞、厂址区、泄洪洞、尾水渠区、弃渣区、引水区、公路等。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 图1 2.2 评估执行的技术标准 本次评估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以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的精神及相关技术要求等执行。 2.3 评估级别的确定 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相应的对评估级别的确定原则,评估级别的确定是在经过调查确定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表2-1表2-3)。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等级为三级评估。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2-1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差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灾害形成作用很大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灾害形成作用大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灾害形成作用较小。 5、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5、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易诱发地质灾害 5、人类工程活动一般,不易诱发地质灾害。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2-2 项 目 类 型 项 目 类 别 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2-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评估分级 项目重要性 复杂 较复杂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2.4 评估范围的确定 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崩塌,再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的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第5节的5.1~5.7确定①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②崩塌的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故拟定评估范围约9.00km2(见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2.5 评估工作手段、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我院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于2007年5月2日进行野外地质环境调查,至2007年5月11日结束。在评估范围内开展12000比例尺的综合性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调查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评估范围约9.00km2。通过本次调查,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收集拟建电站区的水文气象、规划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制了拟建****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经自检,评估工作程度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于2007年7月12日将报告提交有关专家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我们按照专家组的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成本报告。该报告质量可靠,符合部颁省颁对评估工作的相关技术要求。 本次评估工作从接受任务到完成评估报告,完成的工作量见表2-4。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表 表2-4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主 要 内 容 1 资料收集 份 2 建设的工可报告、设计文件、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 2 野外调查 天 10 地质调查、重点部位调查 km2 9.00 km 16 沿线穿越 点 55 地质灾害点调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3 资料整理 天 18 收集资料、图件编制 4 报告编制 天 10 3 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 3.1 气象特征 评估区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地处川藏高原南缘,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呈现出从高山寒带至河谷亚热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根据调查,流域内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高空西风带被青藏高原分成南北两支,本流域受南支气流控制,将印度北部沙漠地区所形成的干暖大陆气团带入本区,使本区天气晴多,降水很少,气候温暖干燥;510月份,由于南支西风急流逐渐北移到中纬度地区与北支西风急流合并,造成西南季风盛行,携入大量水汽,使本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集中,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9095,降雨天数占全年降雨日的80左右,具有雨日多、连续时间较长的特点。 汤坝沟无气象资料,以康定气象站气象特征近似代表****电站工程区的气象特征。根据康定站1952~1991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7.1℃;其中6~9月气温较高,多年平均为13.9℃;12~2月气温最低,多年平均为-1.2℃。极端最高气温28.9℃(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14.7℃(出现在1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3。其中6~10月较高,多年平均80.8,12~3月最低,多年平均6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15.7mm。主要集中在5~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625.6mm,占全年降水量76.7;11~2月最少,仅39.2mm,仅占全年的4.8。历年最大一日降水量49.4mm,未达到暴雨标准。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78.7天,其中5~9月,各月平均降水日数,多年平均都在20天以上。多年平均风速3.1m/s,全年各月风速变化很小,历年最大风速20 m/s,相应风向E,全年各月都可能出现较大风速,都在16m/s以上。各有关气象要素特征值见表3-1。 康定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 表31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6.2 12.9 30.8 54.3 108.1 162.8 118.3 102.9 133.5 64.2 14.5 5.6 815.7 降水日数(日) 6.1 9.4 11.9 16.9 20.5 23.6 22.2 20.7 20.2 14.9 7.5 4.7 178.7 最大1日降水量(mm) 10.6 15.9 16.1 28.2 32.5 46.3 49.4 34.8 42.5 29.6 20.2 7.8 49.4 多年平均气温(℃) -2.3 -0.7 3.8 7.7 10.9 13.0 15.6 15.3 11.8 7.5 3.1 -0.7 7.1 极端最高气温(℃) 22.2 23.2 26.9 28.9 28.6 28.4 27.0 26.6 24.3 23.5 19.6 17.7 28.9 极端最低气温(℃) -14.7 -13.8 -11.2 -6.0 -0.7 0.6 5.7 1.0 0.1 -3.2 -8.3 -14.1 -14.7 多年平均蒸发量(mm) 58.2 67.0 119.5 142.1 153.9 132.1 149.1 142.6 106.3 85.4 71.9 56.7 1285.5 相对湿度(%) 63 67 66 70 75 81 80 79 83 81 73 64 73 历年最小相对湿度 0 0 0 0 8 9 16 19 10 5 0 0 0 多年平均风速(m/s) 3.1 3.5 3.6 3.8 3.7 3.1 2.7 2.8 2.9 3.0 3.0 2.8 3.1 各月最大风速(m/s) 18.7 20.0 18.7 19.7 19.0 17.7 16.0 16.0 16.7 18.3 16.0 17.0 20.0 相应风向 E E SSW N NNW NNE N N N ESE SSE ESE E 多年平均水温 4.0 3.3 5.7 8.0 8.8 9.0 10.3 10.0 9.6 6.3 5.1 3.3 7.0 最高水温 8.2 6.0 11.0 12.5 18.5 14.1 15.4 15.8 14.0 9.2 8.0 6.0 18.5 最低水温 2.1 2.0 1.2 6.0 6.2 6.2 8.0 8.3 6.5 3.9 3.0 2.0 1.2 3.2 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西缘,区内山高谷深,山峦重叠,地貌单元属高山山谷向高原过渡的山原地带,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海拔高程在20005100米之间,高差约3100米。 汤坝沟发源于邛崃山脉西侧长海子,在金汤区汇入金汤河。汤坝 沟主干流全长约12.4km,由北东流向南西。河谷深切,多以“V”字型为主,发育有ⅠⅢ级阶地和河漫滩。干流河床平均比降约96‰,两岸地形缓坡处1025,陡坡处3555,局部近于直立。受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影响,河流两岸支流较发育,横断面多呈“V”字型,沟床比降多为100‰400‰,在沟口常形成洪积扇堆积物,向源侵蚀明显,形成陡直地形。 3.3 地层岩性 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泥盆系,志留系,及奥陶系中上统,现将地层由新至老详述如下 ⑴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 alpl) 卵石层灰色,松散~密实,稍湿~饱和。卵石约占50~60,卵石粒径2-20cm,以亚圆形为主,风化程度中等;含漂石5-20,漂卵石成份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岩等为主,漂石粒径以21~70cm为主。含砂及角砾约20,局部为中细砂,分选较差。 ⑵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 dlcl) 碎石层灰色、灰黄色,松散~稍密,稍湿;含块石10-18,碎石占50-55,块碎石成份以灰岩、白云岩等为主,棱角状,强~中等风化;角砾约占10,余为砂和粘粒。 ⑶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 dl) 碎石层灰色、灰黄色,松散~稍密,稍湿;含块石5-12,碎石占60-70,块碎石成份以灰岩、白云岩等为主,棱角状,强~中等风化;角砾约占15,余为砂和粘粒。 ⑷泥盆系中统(D2)浅灰、灰白色变质灰岩、白云岩夹千枚岩、千枚岩等。 ⑸泥盆系下统中段(D12)浅灰、灰色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夹泥质页岩。 ⑹泥盆系下统下段(D11)灰白、白色薄厚层变质白云质夹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底为变质石英砂岩、玄武岩。 ⑺志留系中上统(S2-3)变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夹千枚岩、石英岩等。 ⑻志留系下统(S1)灰、绿灰色绢云千枚岩、板岩、灰岩及粉砂岩、黑色千枚岩等。 ⑼奥陶系中上统计(Q2-3)灰白、白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3.4 地质构造及地震 3.4.1地质构造特征 评估区位于南北向构造带川滇经向系与金汤弧形构造带南翼交接部位,构造格架以南北向、北东向及弧形冲断裂为主,次为伴随弧形构造发育的两组张扭性断裂,构造行迹表现为褶皱和断层。详见附图3-1 区域地震构造图。 与工程区相关或临近的主要构造行迹有 1、南北向构造带川滇经向系 1)昌昌向斜及昌昌冲断层(I-1) 北起康定县五大寺,向南经边坝、昌昌、初咱、赶羊、楼上至泸定县岚安一带,在南北长40km,宽24km范围内,呈带状分布着震旦系上统、泥盆系、三迭系等不连续沉积的地层。这个带内发育着南北向密集冲断裂昌昌冲断裂,冲断带最东边的一条为瓜达沟冲断层,最西边一条为昌昌冲断层,其间夹有大小不等的相平行冲断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断层走向南北,倾向东,倾角6070,沿走向切割震旦、泥盆、三迭系及康定杂岩。每一断裂之西侧都有紧密的挤压倒转褶皱与次断裂,挤压破碎带宽度达数十米,该断裂带内现代地貌显示清楚,槽地、洼地、沟谷沿断裂带发育第四系地层有微倾斜变形现象,在北端与金汤弧形构造的复合部位发生过6级地震,表明该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仍有一定的活动性。距本工区最近约5km。 2)二郎向斜(I-2) 走向近于南北,两翼不对称,西翼倾角60,东翼近于直立。向斜全由泥盆系组成并产铅锌矿。它四周均为断层围绕,可能其自身是推覆于二迭、三迭系地层之上的一个飞来峰。 3)菩萨山背斜(I-3) 位于昌昌向斜之东,背斜核部是由康定杂岩占据的崇山峻岭,它的西翼即上述昌昌向斜,它的东翼地层被北东向的赶羊沟冲断层破坏,北端倾伏。 2、弧形构造带 1)长河坝弧形冲断层 2)黑旋沟弧形冲断层 3)贝母山弧形冲断层 以上断层具有以下相同特征(1)皆为高角度弧形冲断层,断层走向随着弧形转折而改变,倾角很陡,一般为6070以上。(2)断层两盘常见褶皱,强烈挤压搓碎、糜棱岩化及扭动擦痕,显示上盘相对向弧顶方向冲、断距一般不大,略成弧状迭瓦式。在腹心部位,往往被北西与北东两组张扭性断裂错开。 3、北东向褶皱及冲断 康定县五大寺公社以东,昌须一带,由志留、泥盆、二迭、三迭各系地层所组成的褶皱,走向北东,同褶皱平行的一组冲断层使褶皱形态破坏。断层的共同特征断面倾向北西,倾角大于60,造成泥盆系逆冲到二迭、三迭系之上或二迭系逆冲于三迭系之上,断裂两旁均显破碎、牵引等挤压现象。这些断裂与褶皱向南西方向伸展到麦笨、瓜达沟一带,褶皱翘起,断裂消失,向北东方向延伸时,被弧形断裂截断。 在区域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 评估区内有一倾向为北偏东72,倾角为60的平移断层F1,该断层位于昌昌冲断裂的东部,上盘为奥陶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为17∠36;下盘为变质白云质夹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底为变质石英砂岩、玄武岩,岩层产状为299∠43。椐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康定县****电站初步设计(代可研)报告资料,该断层表现稳定。 3.4.2新构造征特 评估区所在区域晚近期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就是大面积 间歇性的隆起。具体表现为(1)贡嘎山断块晚近期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快速抬升而强烈隆起,隆生速率为0.6~1㎜/a。(2)区域内断续分布高度稳定的多级夷平面和阶地地貌特征反映出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特点。(3)评估区外围地震频频发生,自公元624年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共发生Ms≥4.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42次,Ms2.5~4.6级地震数千次。 3.4.3地震 评估区位于南北向构造带川滇经向系与金汤弧形构造带南翼交接部位,西临昌昌向斜及瓜达沟冲断层,东接金汤弧形构造带,不但构造发育,在昌须一带北东向冲断层横穿工区,而且边缘的鲜水河折多山褶断构造带是四川省重要的发震地带,发震频繁,强度大。据成都地震队调查的历史资料,四川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半数发生在鲜水河折多山地带内,工程区受其影响较大。历史记载,工程区外围共发生过Ms≥4.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42次,其中7.0~7级地震10次,6.0~6.9级地震20次,5.0~5.9级地震81次,4.7~4.9级地震31次。最大的一次地震为1786年康定、泸定和磨西之间7级地震。历史上主要地震对工程区的最大影响烈度为Ⅵ度(详见表3-3)。根据区域构造环境和断裂活动性分析,评估区内无大的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也无6级以上强震记载,地震效应主要受外围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波及影响,最大影响烈度为Ⅵ度,因此工程区属区域构造基本稳定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评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地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Ⅸ度。 主要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烈度统计表 表3-3 序号 发 震 时 间 震 中 地 点 震 级 震中烈度 影响烈度 1 1536.3.19 西昌北 7 Ⅹ Ⅵ 2 1786.6.1 康定、泸定间 7 ≥Ⅹ Ⅵ 3 1850.9.12 西昌普格间 7 Ⅹ Ⅵ 4 1913.8 冕宁小盐井 6.0 Ⅷ Ⅴ 5 1944.8.3 九龙、洼里间 5 Ⅶ Ⅴ 6 1948.5.25 理塘 7.3 Ⅹ Ⅴ 7 1948.6.18 九龙南西 5 Ⅶ Ⅴ 8 1952.9.30 冕宁石龙 6 Ⅸ Ⅴ 9 1955.4.14 康定折多塘 7 Ⅹ Ⅴ 10 1975.1.15 康定六巴 6.2 Ⅷ Ⅴ 11 1976.11.7 盐源~宁蒗 6.7 Ⅸ Ⅴ 1976.12.13 6.4 Ⅴ 12 1980.2.24 木里 5.8 Ⅷ Ⅴ 13 1986.8.7 理塘 5.6 Ⅶ Ⅴ 14 2001.2.24 雅江 5.9 Ⅷ Ⅴ 3.5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按含水层性质和埋藏条件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裂隙承压水三种类型。 1 第四系松散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坝区、厂区的崩坡积、泥石流堆积、冲洪积堆积物块碎石、卵砾石层之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与河流呈互补关系。 2 基岩裂隙水主要受风化、卸荷带、断层及构造裂隙的控制。一般以张性或张扭性裂隙含水,常见单条裂隙出水,富水性相对较弱,局部可见此类裂隙因地下水潜蚀而成的张开现象。岸坡浅表部发育的卸荷张开裂隙,利于浅层地下水的活动。基岩裂隙潜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向河床和沟谷排泄。 3 基岩裂隙承压水评估区裂隙发育,陡倾角结构面与缓倾角裂隙相互连通,形成大气降水汇集的网络,并往深部渗透,裂隙的分布具不均匀性,特别是由上往下岩体的完整性有逐渐提高的特性,导致某些地段汇积的地下水量大于其深部的排水量,形成局部承压含水层,相对完整的岩体形成隔水的顶、底板。 4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汤坝沟为深切沟河谷,区内人烟稀少。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地质环境条件过程中,虽局部形成高陡的切坡和较大的临空面,但区内大多为基岩裸露区,未诱发地质灾害。故该地区人类工程活动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小。 5 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5.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位于汤坝沟流域,区内山高谷深,支沟发育,沟谷内主要有河流相冲洪积层,坡积层,崩坡积层和泥石流堆积层。故泥石流为本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其次为崩塌,现介绍如下 5.1.1 泥石流 有****沟、银厂沟等小支沟,由于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之间,但区内植被发育较好,物源区的松散堆积物量大小为中等~较少,支沟沟口新近泥石流堆积物很少,故区内泥石流处于发展期。 1 ****沟泥石流(N5) ****沟为汤坝沟左岸一级支沟,属常年性流水。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500m,沟口海拔高程2300m,流域面积4.6 km2,沟长2.93km,沟口多年平均流量0.39m3/s,最枯流量0.13m3/s。物源区内海拔高程2500~3500m,基岩出露较好,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由于区内褶皱和断层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第四系主要为坡积层,松散,厚度为0~5.00m。流通区的两侧植被发育,沟谷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为180‰。沟口泥石流堆积扇规模小,新近堆积物基本沿2-4m的沟道堆积,新近泥石流堆积物量小。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1104m3,沟口堆积物主要为块石、碎石及卵石。根据野外调查访问当地村民,该泥石流沟近几十年来并未发生过较大的灾害,爆发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由于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及上述特点可以初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工程厂址区、下游公路、过往车辆、行人。 18 2 银厂沟泥石流(N7) 银厂沟为汤坝沟右岸一级支沟,属常年性流水。发源于望乡台山顶,最高海拔高程3500m以上,沟口海拔高程2500m,流域面积2.1km2,沟长1.6km,沟口多年平均流量0.18m3/s,最枯流量0.05 m3/s。沟谷呈“V”形、较窄。物源区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为变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石英砂岩,由于区内褶皱和断层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为较小~中等;流通区沟谷呈V形、较窄,沟床平均纵坡降280‰;沟口基本上看不见泥石流堆积扇,无新近泥石流活动的痕迹,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1104m3,沟口堆积物以碎石为主。根据野外调查访问当地村民,该泥石流沟近几十年来并未发生过较大的灾害,爆发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无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及上述特点,初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行人。 3 三道水沟泥石流(N1) 三道水沟为汤坝沟右岸一级支沟。属常年性流水沟,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500m,沟口海拔高程2930m,流域面积1.8km2,沟长2km,沟口多年平均流量0.23m3/s,最枯流量0.1m3/s。物源区内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为变质灰岩、白云岩夹千枚岩及千枚岩,岩体以中厚层为主。由于区内褶皱和断层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中等~较少,物源量不丰;第四系主要为崩坡积层、冲洪积层堆积物,松散,堆积厚度为0~6.00m。流通区沟谷上游呈V形、较狭窄,宽度约3-6m,下游相对开阔些,至沟口宽度达65m左右,沟床平均纵坡降约200‰。沟口的泥石流堆积扇小,而新近的泥石流堆积物极少。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1104m3,堆积物以碎石为主。根据野外调查访问当地村民,该沟几十年来并未发生过灾害,而且爆发间隔时间至少在10年以上,发生频率基本上无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及上述特点,初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工程坝址区和行人。 4 鸭公沟泥石流(N6) 鸭公沟为汤坝沟左岸一级支沟,属常年性流水沟,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600m,沟口海拔高程2200m,流域面积约2.5km2,沟长2.1km,沟口多年平均流量0.12m3/s,最枯流量0.04m3/s。物源区内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主要为变质白云岩夹灰岩、生物碎屑岩、变质石英砂岩、玄武岩等,岩体以中厚层为主。由于区内褶皱和断层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中等~较少,物源不丰富;第四系主要为坡积层,植被发育良好。流通区沟床较窄,呈V形,沟床平均纵坡降190‰。沟口泥石流堆积扇小,也未发现新近泥石流活动痕迹,沟口第四系以碎石为主。经访问当地老年人,几十年来,该沟并未造成过灾害,爆发泥石流的间隔时间至少在15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上述特征,可初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下游公路、过往车辆和行人。 5 N2泥石流 位于两河口与白岩之间,为汤坝沟左岸一级支沟,属常年性流水沟,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500m,沟口海拔高程2950m,沟长1km,流域面积约0.8km2。沟口多年平均流量0.08m3/s,最枯流量0.02m3/s。物源区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主要为变质灰岩、白云岩夹千枚岩、千枚岩等,岩体以中厚层为主,由于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中等~较少,物源不丰富;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物,植被发育良好,松散堆积物相对较少。流通区为V形谷,沟床平均纵坡降260‰。沟口上泥石流堆积扇小,新近泥石流堆积物极少,新近堆积物岩性主要为碎石。经访问当地老年人,该泥石流沟几十年来并未造成过较大地质灾害,爆发泥石流的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坝址区和行人。 6 N3泥石流 位于两河口以下,汤坝沟左岸一级支流,属常年性流水沟,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500m,沟口海拔高程2770m,沟长0.9km,流域面积约0.8km2。物源区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主要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变质石英砂岩等,岩体以中厚层为主,由于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中等~较少,物源不丰富;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物,植被发育良好,松散堆积物相对较少。流通区为V形谷,沟床平均纵坡降280‰。沟口基本上无泥石流堆积扇,新近泥石流堆积物极少,新近堆积物岩性主要为碎石。经访问当地老年人,该泥石流沟几十年来并未造成过较大地质灾害,爆发泥石流的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行人。 7 N4泥石流 为汤坝沟左岸一级支沟,属常年性流水沟,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450m,沟口海拔高程2500m,沟长1.3km,流域面积约1.1km2。沟口多年平均流量0.07m3/s,最枯流量0.01m3/s。物源区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主要为变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板岩、黑色千枚岩等,岩体以中厚层为主,由于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中等~较少,物源不丰富;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物,植被发育良好,松散堆积物相对较少。流通区为V形谷,沟床平均纵坡降180‰。沟口上泥石流堆积扇小,新近泥石流堆积物极少,新近堆积物岩性主要为碎石。经访问当地老年人,该泥石流沟几十年来并未造成过较大地质灾害,爆发泥石流的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公路、过往车辆、行人。 8 N8泥石流 位于两河口以下,汤坝沟右岸一级支流,属常年性流水沟,发源地最高海拔高程3300m,沟口海拔高程2900m,沟长0.7km,流域面积约0.56km2。物源区基岩出露情况一般,岩性主要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变质石英砂岩等,岩体以中厚层为主,由于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介于较破碎与较完整间,碎屑物量大小中等~较少,物源不丰富;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物,植被发育良好,松散堆积物相对较少。流通区为V形谷,沟床平均纵坡降230‰。沟口基本上无泥石流堆积扇,新近泥石流堆积物极少,新近堆积物岩性主要为碎石。经访问当地老年人,该泥石流沟几十年来并未造成过较大地质灾害,爆发泥石流的间隔时间在10年以上,近年来其爆发频率基本上没有变化。物源区无长年冰川存在,泥石流主要由暴雨引发形成。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定该泥石流属暴雨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 危害对象主要为行人。 以上泥石流沟分布情况详见****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5.1.2 崩塌 评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汤坝沟左右岸谷坡多基岩裸露,节理裂隙发育,拟建电站取水枢纽所在的三道水沟与汤坝沟汇口附近较易发生崩塌。 评估区拟建****水电站取水枢纽位于三道水沟与汤坝沟汇口区,为中高山峡谷地区,边坡倾向为125左右,自然坡度为40~50,边坡岩石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千枚岩,岩层产状为N56E∠46。由于岩体风化卸荷较强烈,风化覆盖层松散,谷坡陡峻,裂隙切割,陡倾坡外的卸荷裂隙与缓倾角裂隙的不利组合,因风化剥蚀在重力作用下易向临空面发生局部性的崩塌。在坡脚沟内见有崩坡积层,粒径主要为20~60cm的块石,含量占60左右,其次为20的碎石,崩塌堆积物的范围为长5~7m,宽3~5m,厚度为3~6m。 对拟建工程的危害对象有坝址区。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情况,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表5.1),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5.1 确定要素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 危害大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 危害中等 危险性小 弱发育 危害小 泥石流评估区内各沟具有较大纵坡降的地形地貌条件,区内日降水量大,历年最大一日降水量达49.4㎜,区内地质构造较发育,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各泥石流流通区松散堆积物量大小为中等~较少,沟口新近堆积物较少,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1104 m3,总体情况为****沟等8条泥石流,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为1~5104 m3,其流通区发育程度为中等发育,危害程度为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沟口堆积区发育程度为强发育,危害程度为危害大,危险性分级为危险性大。 崩塌评估区内崩塌区岩石边坡较陡,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因风化剥蚀在重力作用下易向临空面发生局部性的崩塌,其发育程度为中等发育,危害程度为危害中等,危险性分级为危险性中等。 6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6.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水电站分坝址区、引水线路区、厂址区三部分。 坝址区由底格栏栅坝和引水渠组成坝的建设一方面由于拦河蓄水抬高水位淹没两岸坡脚,易引发两岸局部松散覆盖层受水浸泡失稳,另一方面两侧坝肩处的坡脚开挖易引发边坡局部发生崩塌和边坡失稳。引水渠的建设由于开挖斜坡,易引发上部边坡失稳、垮塌。此外若对引水渠防渗措施不好,易引发水流下渗外泄,冲刷其下的边坡引起表层松散土层剥落、滑塌。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中等发育,危害程度为危害中等,危险性分级为危险性中等。 引水线路主要由引水隧洞、压力管道等组成。引水隧洞的建设中两端洞门段及各支洞洞门段由于开挖洞口易引发基岩垮塌和表层松散覆盖层发生溜滑。压力管道沿斜坡坡面布设,其兴建中由于开挖斜坡表层,易引发表层岩土体松动、剥落。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危害程度为危害小,危险性分级为危险性小。 厂址区主要包括厂房、尾水渠等建筑物。厂址区位于汤坝沟左岸,****Ⅰ级阶地上,地形地势开阔平缓,地表覆盖层为冲洪积(Q4alpl)和崩坡积(Q4dlcl)层,厚度约20~30m,为强透水层,基坑开挖到地下水位以下时将会出现大量涌水,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同时抽排水过程中地下水渗涌会影响坑壁稳定。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危害程度为危害小,危险性分级为危险性小。 评估区位于汤坝沟下游,在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废水、弃渣的排放和处理问题。废水宜通过地下排污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严禁沿河随处排放污水;弃渣堆放不当将可能造成河道堵塞,造成河岸垮塌等地质灾害,严重时危及下游房屋等建筑及居民安全。 弃渣的处理应多样化或进行综合利用,例如可用于建筑场地的填料、筑路材料、筛选或粉碎后用作混凝土配料等,应尽量减少弃渣堆放占地面积和环境污染。对弃渣的处理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执行,应定点堆积,定时封闭运输,严禁乱堆乱放,弃渣场的选择应本着不会造成河道堵塞、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会对居民财产、人生安全有潜在隐患,同时对弃渣进行综合利用。 6.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评估区汤坝沟流域属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山高坡陡,沟谷较多,其两侧沟坡陡立,沟床的纵坡降较大,河沟左右岸多为崩塌、残坡积堆积层,在河水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