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与方法研究.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与方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与方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与方法研究 1、国内外煤矿安全及研究现状 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中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社会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人们愈发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些年来也采取多种解决措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安全因素也日趋复杂多样,事故仍是频繁发生且总量也居高不下。在工矿商贸企业事故中,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特大事故突出。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供的资料,我国从2002年到2006年底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起,平均4.7天一起。2005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5亿吨,我国煤炭产量约为20.7亿吨,约占全球的37.6;全球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8000人,我国就有6434人,占全球的80左右;我国每年因各类煤矿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00亿左右。 然而,在国外,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美国产煤近10多亿吨,但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实际上,连续3年来,美国煤矿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都低于30人。矿业大国澳大利亚这些年在事故几率最高的煤矿行业的伤亡事故变得也十分少见,2004和2005两年间,新南威尔士州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14。 国内外理论界都对煤矿安全展开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王书明、何学秋在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19期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从安全投入角度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并对此提出了政策性意见。一些学者更多的是从技术工程角度分析煤矿安全问题,如林柏泉、常建华、 翟成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发表的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一文中从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等角度分析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达国家重视从技术培训、法律法规的制定等角度保障煤矿安全,不仅在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而且建立有较完备的安全培训机构,重视安全技术培训并加强监督管理,使其为安全生产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李生盛在环球资讯中发表的国外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与认证一文中提及美国矿山就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制约保障机制。在德国,矿长必须由现职工程师提拔,26岁以上,持有采矿毕业证书和国家高级采矿学位证书,通过采矿资格审查委员会采矿法的考试和采矿工程师学会准会员考试部门的考试。技术工人必须为正式职工,再经过3年的学习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技工证书。 2、相关激励理论 从国内外事故致因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人失误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8~92.4。人的失误行为是导致伤亡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了解认知行为科学,可以使我们了解诱发人失误行为的内在根本因素。由此架构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方法,对减少失误和消除不安全隐患有重要意义。 行为科学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行为科学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它包含的主要学者及其思想如下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 在其人的动机理论这一著作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必须灵活地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赫次伯格F. Herzberg 在其工作的激励因素这一著作中提出“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由此来提高职工满意度,以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生产效率。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1957年11月号)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 行为科学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规律, 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提高对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能力,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因此,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和劳资矛盾。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其本性”。需求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人的活动受需求所驱使,是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发出的活动行为。“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要”,为了满足其“需要”就会产生动机,即“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如图1所示 图1 需要行为关系图 人的行为由于受诸多不可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行为可以分成正行为(即合乎各项法规制度,并能产生同“需要”一致的且良好结果的行为)和负行为(即违背法规制度,造成了无法满足“需要”的且不良后果的行为)。如图2所示 图2 行为后果分析图 3、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激励机制与方法 激励机制的建立历来都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更涉及整个企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以便寻求和谐、积极的激励机制。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正行为指的是人的安全行为,负行为指的是不安全行为。从图2中可以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即负行为不仅不能够满足需要,而且还会导致恶劣的后果。据统计,工矿企业事故多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不安全行为所致。因此,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必要学习认知行为科学,以掌握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的规律,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安全行为,从而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一些矿主作为“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视安全隐患,置国家法律与矿工生命于不顾,违章生产、非法开采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执法官员也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渎职、玩忽职守、贪污腐败,有的甚至成了矿主们私采乱挖、忽视安全生产的挡箭牌和保护伞,使加强煤矿生产安全的措施得不到落实。山西繁峙矿难足以说明矿主的贪婪与执法的腐败是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出于对金钱的疯狂追求,贪婪与腐败结成了对子。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腐败问题是一些重大事故发生重要原因。 而就矿工个体来讲,为了多挣钱,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对一些矿主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安全的做法也不闻不问。从某种意义上说,矿工既是矿难的受害者,也是矿难的制造者,成了一些黑心矿主的帮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和被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因此,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和最基本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在这个最基本的需要被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考虑第二层的需要---安全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这就是当矿工被问及“危险”和“贫困”哪个可怕时,他们为什么都毫不犹豫地说“贫困”。因为,对于矿工个体来讲,眼下当前最大的激励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只有在这个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才会考虑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对激励目标的分析,应采取以下方法,改善煤矿生产安全第一、健全法制法规,完善监督制度,严厉追究惩罚制度,保证各级执法人员做到严格执法。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弥补制度安排中的不足。著名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说“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第二,针对黑心矿业主这些“经济人”,要进行严格的制度安排,制定严厉的法规制度对其严惩,避免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或“层层递减”的现象。可以将安全投入指标列入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控制考核。第三、针对贫穷的矿工,政府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矿工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后,安全需要就会成为激励因素。他们就自然会从矿业主的“帮凶”转变为矿业主安全防范工作最有力的监督者。安全需要成为主导,安全意识增强,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就会得到扼制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