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 言 一、煤矿资源整合的核准文件,参与资源整合各矿井名称及隶属关系,资源整合后矿名及隶属关系。 二、编制矿井资源整合设计的依据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资源整合设计的特点 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需在下一阶段设计中解决或提请审批机关决定和有关单位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 第一节 井田自然概况 一、交通位置矿区、矿井所在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及隶属关系。 插图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三、河流河流的分布、范围、流量、流速、水深及最高洪水位等。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气象资料来源及其完整性,矿区气候性质及气温变化。雨季时间、年平均及最大降雨量、年蒸发量。结冰及解冻日期,最大冻结深度,平均积雪厚度。全年最大和最小频率风向和最大风速。 地震情况及地震烈度。 第二节 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 各矿生产建设情况,开采方式,主要装备和能力。分矿叙述 插图各矿井田范围及采掘实测图标明采空区、老空区、火区和四邻关系 附表各矿能利用的井巷断面特征表,能利用的主要设备明细表 第二章 资源整合的条件 第一节 资源条件 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二、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及岩石特征,煤系地层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田和井田地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断层和褶皱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火成岩侵入情况及对煤层开采的影响,陷落柱、剥蚀带等其它构造情况。 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 表2-2-1 井田断层一览表 断层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度 落差m 备 注 三、煤层及煤质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物理力学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与顶板管理有关的实测指标、参数,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煤层结构,夹石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煤质概述。 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各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含煤 地层 煤 层 号 见煤点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 m 煤层间距 最小~最大 平均 m 夹石 层数 结构 稳定性 可采性 倾角 度 顶底板岩性 容重 t/m3 四、瓦斯赋存状况及其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发火期,地温情况。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情况。 五、井田水文地质 含水层、隔水层分布发育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来源及其与地表水的联系;井田内小窑及采空区积水情况,断层、陷落柱等裂隙导水性,钻孔封孔情况。矿井涌水量预测正常、最大涌水量。 六、对井田地质勘探程度的评述 1.对勘探类型和勘探基本网度的评价。 2.地质构造对开采影响的分析。 3.煤层对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及对开采的影响。 4.能利用资源/储量的复核、验算,高级资源/储量的范围、储量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 5.水文地质,瓦斯等级、煤质分析等资料的精确程度及对开采的影响。 6.对地质资料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应补充勘探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外部条件 一、外运条件分析 二、水源情况 三、电源情况 四、征购地情况 五、市场分析 第三节 资源整合条件综合评述 第三章 井田开拓 第一节 资源整合前各矿开拓开采现状 分矿叙述井田面积、保有能利用资源/储量、设计可采储量、井型,简述开拓开采情况。 第二节 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 一、井田境界确定井田境界的依据、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及井田面积。与四邻矿井及小窑的关系。 二、资源/储量根据地质条件结合开采技术经济等因素,提出经济可采储量的范围和界限。计算资源/储量的煤层最小可采厚度、最高灰分、最高硫分、夹石剔除厚度。 计算井田内保有能利用资源/储量、工业资源/储量、设计储量和设计可采储量。分水平和分煤层统计计算,全井田及第一水平高级储量占工业储量的百分数 附表矿井保有能利用资源/储量汇总表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 矿井设计储量汇总表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汇总表按煤层、牌号、级别、水平分别列出。 表3-2-1 井田保有资源/储量计算汇总表 单位Mt 煤层 水平 资源/储量类别 331332 331332333 煤 种 331 332 333 331332 331332333 合计 表3-2-2 矿井设计储量计算表 单位Mt 煤层编号 水平 工业资源/储量 331332333 永久煤柱损失 设计储量 井田境界 铁路 村庄 断层 小计 合 计 表3-2-3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计算表 单位Mt 煤层 编号 水平 设计储量 开采煤柱损失 开采损失 设计可采储量 工业场地 大巷 小计 合计 三、安全煤柱及各种煤柱的留设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设计年工作日,日工作班数,每天净提升小时数。 二、矿井设计的年生产能力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依据。 三、矿井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及第一水平的服务年限,采用的储量备用系数。 第四节 井田开拓 一、井田内地质构造、老窑范围、火区、煤层及水文条件、资源整合各矿采空区等对井田开拓开采的影响。 二、井田开拓方案开拓布置时,在不影响总体布置的合理性和设计井型、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列举各主要开拓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阐述选定方案的理由对已有井筒和场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三、井口数目和位置的选择。 插图各主要开拓方案平、剖面图。 四、水平划分及阶段垂高的确定。各水平之间的连接方式。 五、主要运输大巷及总回风道的布置方式和位置选择。 六、矿井各水平、煤层、上下山和采区的开采顺序,第一水平采区划分和配采关系。 七、对于受开采影响的建构筑物、水体、铁路,论述哪些搬迁,哪些留设煤柱,哪些进行“三下”开采。需要搬迁的村庄的数目、面积和人口,并提出安排意见。 第五节 井筒 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对改造利用的井筒,应明确如何改造。 附表井筒特征表 表3-5-1 井 筒 特 征 表 序号 井筒特征 井 筒 名 称 主井 副井 回风井 1 井口座标 m 纬距X 经距Y 2 井口标高 m 3 方位角 度 4 井筒倾角 度 5 落底水平标高m 6 井筒垂深或斜长m 7 井筒净径或净宽m 8 井 筒 支 护 支护 形式 表土段 基 岩 支护 厚度 m 表土段 基 岩 9 断 面 积 m2 断面形状 净 掘进 表土段 基 岩 10 井筒装备 11 备 注 插图井筒断面图150 二、井壁结构 利用井筒井壁结构。新开井筒井筒检查孔资料,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和岩层的性质及井壁结构。 第六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 一、井底车场形式的选定利用或改造利用的,应阐明如何利用和改造。 二、空重车线长度的确定、列车运行及调车方式、车场通过能力的计算采用矿车做主运输时计算。 插图井底车场线路图。 三、井底车场硐室名称及位置。 井底煤仓的形式、容量、清理撒煤方式。 水仓布置及容量计算,水仓的清理方式。 井下爆破材料库或发放硐室的形式、容量及通风系统。 四、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的支护方式及支护材料。 插表井底车场及硐室工程量表。 表3-6-1 井底车场巷道及硐室工程量表 序号 巷道及硐室名称 半煤 岩比 倾角度 支护形式 巷道 长度 断面积m2 掘进体积m3 备注 净 掘进 井巷 硐室 计 合 计 第四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 第一节 运输方式的选择 一、结合矿井设计井型和资源整合前各矿的煤炭及辅助运输方式,对矿井煤炭及辅助运输方式进行选定,煤、矸、材料、设备的运输系统和转装站的布置,人员运送方式和系统。 二、确定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第二节 矿车 一、矿车选型应考虑资源整合前各矿已有矿车情况。 二、各类矿车和运人助行设备的数量计算利用的、新增的。 附表矿车规格特征表。 附表;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各类矿车数量表。 表4-2-1 达产时各类矿车规格特征表 矿车名称 矿车型号 容积 m3 名义载重 t 外形尺寸mm 轨距 mm 轴距 mm 自重 kg 长 宽 高 固定箱式矿车 矿用材料车 矿用平板车 重型平板车 翻转箱式矿车 斜井人车 表4-2-2 达产时各类矿车数量表 矿车名称 矿车型号 矿车数量辆 备 注 生产 备用 合计 固定箱式矿车 矿用材料车 矿用平板车 重型平板车 翻转箱式矿车 斜井人车 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一、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 二、选型计算。当采用电机车时,应包括1列车组成及机车类型和数量的确定;2整流设备;3接触线网;4大巷运输以外的机车型号、数量。 当采用胶带输送机时,应包括输送机型号、长度、带宽、运输速度、运输能力、输送机功率以及驱动装置等的选择和计算。并附胶带输送机规格特征及数量表。 第五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 采煤方法 一、根据地质构造,煤层的稳定性及其开采条件,具体分析适用于各种采煤设备的块段及储量。说明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二、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 三、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支护设备选型。 四、工作面回采方向与超前关系。 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月进度、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各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及倒替接续关系。 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第二节 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的采区数目,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二、煤层分组、分层关系和开采顺序。 三、采区尺寸、巷道布置,沿煤层的、集中的和岩石集中巷道的数目、作用及其联络巷的布置形式。 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大巷主运输为矿车时设计。 五、采区煤、矸运输和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采区通风和排水。 附表达到设计能力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表。 表5-2-1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表 采区名称 采煤工作面 个数 装备 煤层平均厚度 m 平均采高 (m 长度 m 年推进度 m 年生产能力 (kt 第三节 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组数。掘进的机械配备。 四、矿井生产时采掘比例关系,矸石率的预计。 五、移交生产时的井巷工程量新增的、改造的,掘进率。附表井巷工程量汇总表。 表5-3-1 新增井巷工程量汇总表 序 号 项目名称 长 度m 掘进体积m3 表 土 煤 巷 半煤岩 岩 巷 合 计 井 巷 硐 室 合 计 表土 煤巷 半煤岩 岩巷 小计 1 井筒 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 主要运输巷及回风巷 4 采区 合 计 第六章 通风和安全 第一节 矿井通风条件概况 一、资源整合前各矿及地质报告提供的井田瓦斯、煤尘、自燃、煤和瓦斯突出及地温等情况。 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对各水平瓦斯等级及地温变化的预计和依据。 第二节 矿井通风 一、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的选择对已有井筒利用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二、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 三、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四、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附图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系统图 附表风压计算表。 五、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 第三节 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针对本矿安全条件,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二、预防煤和瓦斯突出的措施。 三、采用抽放瓦斯时,应说明瓦斯的来源、涌出量、压力和资源整合前各矿的情况,论述抽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抽放方式及系统的选择,设备的选型,预计的抽放效果附抽放系统图。 四、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和工艺。 五、粉尘的综合防治。 六、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七、井下安全监控设备选型及布置。自救器的配备。 八、矿山救护。明确矿井发生灾害时的矿山救护队及其位置、规模、编制和救护行程。 第七章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第一节 提升设备 一、资源整合前各矿的提升设备情况 对资源整合前各矿的提升方式及设备进行简述和能力核算,明确对本次设计是否有利用价值。 二、提升方式 装有提升设备的井筒特征、用途,提升设备的种类和配置情况。提升方式的确定。 三、主提升设备 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 提升容器、钢丝绳、绞车包括机械部分、电动机和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计算,列出主要计算步骤和结果,并验算提升能力,采用摩擦轮提升时,要作防滑验算。 当采用胶带输送机提升时,包括输送机型号、长度、带宽、提升速度、提升能力,输送机功率、驱动装置等的选择和计算。 四、副提升设备 内容同主提升,验算提升能力时,需作出最大班作业提升时间平衡表。 五、辅助提升设备,内容参照主提升。 六、采区提升设备,内容参照主提升。 第二节 通风设备 一、设计依据,包括前、后期风量和负压的变化情况。 二、通风设备包括通风机、电动机和配电控制设备的计算选型。 对资源整合前各矿的主扇进行简述和能力核算,明确对本次设计是否有利用价值。 三、反风措施。 插图通风系统特性曲线图。 第三节 排水设备 一、主排水设备 设计依据列出选型计算中需要的原始依据。 排水系统的确定。明确资源整合前各矿的主排水设备对本次设计是否有利用价值。 水泵的台数和型号选择,电动机和控制设备选型,并对大型电动机作起动验算。 排水管路需要趟数和管材,规格的选择。 二、井底水窝、采区排水设备的选择。 分别列出设计依据和选型结果。 插图主排水泵工作状况特性曲线图、排水系统图。 第四节 压缩空气设备 一、设计依据,包括风动工具种类和使用数量、需要压缩空气量。 二、压缩空气站的位置和空气压缩机选型包括方案比选。 三、附属设备,包括冷却设备、起重设备等的选型。 四、压缩空气管道系统及管材的选择。 插图压缩空气管道系统图。 第八章 地面生产系统 第一节 煤质及其用途 一、煤质资料各可采煤层煤样煤芯煤样、煤层煤样或生产煤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可选性试验筛分试验及浮沉试验、煤的物理特性以及炼焦煤的结焦性等资料。 二、煤的用途根据煤质特征,结合主要用户对煤的质量、品种要求,提出煤的主要用途、加工方法。 三、煤质资料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工作的内容及要求。 附表工业分析结果表,元素分析结果表,工业分析结果表,筛分试验结果表,浮沉试验结果表。 第二节 煤的加工 根据煤质及用户要求决定选矸及筛分系统,包括选矸方式、选矸级别和筛分级别。 插图工艺系统图 二、矿井选煤车间,可按选煤厂设计内容要求编制设计。但选煤车间的辅助设施、行政生活建筑和地面布置应与矿井统一考虑,编制包括选煤车间在内的总平面图。如不与矿井同步建设时,可采用预留场地的方式,但应简述选煤方法、选煤深度、入选能力、布置方案,并在工业场地总平面图中绘出关系位置。 第三节 生产系统 一、主井生产系统 由主井翻卸装载硐室至煤炭装车外运的煤流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并列出选用公式、参系数、计算结果和设备的主要技术特征。 煤仓型式及容量的确定,装车、调车、计量方式。 储煤方式、储煤设备的选择、防尘措施及储煤场容量,返煤方式及能力。地销煤的装储外运方式。 二、副井生产系统 井上、下机械装备,设备选型及技术特征。长材料和大件入井的装卸方法。 三、矸石系统 矸石和工业废渣的合计数量。矸石排弃系统,矸石山或排矸场位置、容积、占地面积及服务年限。设备选型。 第四节 辅助设施 一、矿井现有辅助设施概述。 二、矿井机电设备修理车间承担任务的主要内容及数量。说明设备大、中修的方式。 车间面积与车间组成内容有选煤厂时应包括选煤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量。 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数量包括起重设备。 三、坑木加工房承担加工的任务量;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数量。 四、煤样室、化验室的任务、建筑面积及设置地点。 五、设置编笆、编网车间时应说明理由、需要量、工艺系统和设备选型。 第九章 地面运输 第一节 概况 矿井附近现有的铁路、公路及其他交通运输情况,线路主要技术条件,运输能力及发展规划。矿区地形图的座标和高程系统以及其它主要原始资料来源的说明。 第二节 场外公路 一、简述由工业场地至矿区公路或地区公路网、居住区、爆破材料库、水源地、各风井、排矸场地等公路方案的比选与附近现有公路道路的关系。 二、各条公路的主要技术条件及主要工程数量。 三、公路桥涵的设计活载、洪水频率。 四、公路作主要运输方式时,说明运输设备选型及检修管理方式。 附表公路桥涵一览表。 第三节 其他运输 场外窄轨铁路运量、流向、轨距、牵引种类、线路方案及线路主要技术条件,并说明确定的依据和理由。 第十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第一节 概况 一、简述工业场地的地形、地物、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概况,说明设计采用的原始资料情况。 二、选定的工业场地位置,及其与矿井爆破材料库、风井的相互关系。若为改造利用的场地,说明利用已有建构筑物和场地布置的合理性。 第二节 平面布置 、论述主副井口位置及其相对关系,工业场地轴线方位确定的依据,平面布置的主要原则,节约用地的措施。 二、论述场地功能分区,工业场地布置,出入口位置,人流货流的路线安排,建筑物的联合和集中布置的优缺点及选定方案。 三、场内主要通道宽度建筑红线距离的确定,各种露天场地面积的确定。 四、工业场地绿化布置及美化设施。 五、工业场地布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插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主要方案图。 附表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及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9-2-1 场地主要工程量及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工业场地总占地面积 ha 包括围墙外征用的土地 2 工业场地围墙内面积 ha 3 其中建、构筑物占地面积 ha 4 场内道路铺装面积 ha 5 一般加固场地铺装面积 ha 6 绿化占地面积 ha 7 新修围墙长度 m 8 排水沟长度 m 9 窄轨铁路长度 m 10 道岔 副 11 截水沟长度 m 12 绿化占地系数 13 场地利用系数 14 拆除建筑面积 m2 15 挡土墙圬工体积 m3 16 场地平整工程量 挖方 万m3 填方 万m3 第三节 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 一、根据地形条件,结合防洪排水要求,简述竖向布置原则,论述采用的竖向布置形式和平场方式,井口及主要建构筑物标高的确定,最大填挖高度和边坡稳定措施包括支挡工程。 二、土石方工程量及挖填平衡措施,挖填不平衡时填方来源或多余土方的排弃。 三、排水方式,排水系统的选择,排水构筑物的技术条件和结构形式。 第四节 场内运输 一、运输量、运输方式的确定,运输及装卸设备的选型和数量的确定。 二、窄轨铁路布置、牵引类型、调车方式和主要技术特征,线路长度。 三、场内道路布置及主要技术条件,选用的横断面型式及路面结构,道路总长度及其线密度m/ha。 第五节 矿井其他工业场地布置 一、风井工业场地的选定及平面布置。 二、爆破材料库库址选择,爆破材料库容量,型式的确定,与当地公安部门的协商情况或协议。 第六节 防洪排涝 井田内河流或内涝情况,最大洪水流量、洪水位标高等原始资料。推算规定频率的计算流量及水位。工业场地及井口标高的确定,防洪排涝的措施。 第十一章 电 气 第一节 供电电源 资源整合前各矿供电电源情况。地区电网现状及规划情况。选定的电源及与电业部门达成的协议和协商情况。热电联供时,应说明供电系统与热电车间的关系。 插图地区电网系统图。 第二节 电力负荷 设备总台数、设备工作台数,设备总容量、设备工作容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补偿用电容器容量,补偿后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吨煤耗电量。 附表电力负荷统计表,变压器选择表。 表11-2-1 负荷统计表 序号 负 荷 名 称 电压 V 设备数量 设备容量 需用 系数 Kx 功率 因数 cos¢ tgφ 最大负荷 最大负 荷利用 小时 h 年耗 电量 kkWh 备注 总计 台 工作 台 总计 kW 工作 kW 有功 功率 kW 无功 功率 kvar 视在 功率 kV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1-3-1 变压器选择表 序号 负 荷 名 称 变电所母线最大负荷 最大负荷考虑第6项时母线最大负荷 功率 因数 cosφ 变压器选择 有功 kW 无功 kvar 视在 kVA 重合 系数 有功 kW 无功 kvar 视在 kVA 台数容量 kVA 负荷 系数 保证 系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三节 送变电 一、矿井供电系统的技术特征电压等级、回路数、连接方式等及供电方案选择。 二、送电线路技术特征气象条件、导线型号、杆型。 三、地面变电所位置选择、主接线方式、主变选型及布置、所用电及操作电源。防雷和接地。 四、短路电流计算。 1.叙述计算依据。 2.最大最小运行方式的计算及等值电路,列出计算结果。 3.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列出限制的最小电缆截面和互感器变流比。 4.继电保护装置,35kV及以上线路、主变压器、各馈出线等保护装置。 插图短路电流计算系统简图。 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 一、地面配电系统 高压配电系统及低压配电系统的特征、配电点分布、变压器选择。 工业场地建筑物、构筑物防雷保护。 二、工业场地及建筑物照明,照明供电、控制方式。 三、生产系统的配电系统和各配电点的位置、容量及设备选型。连锁关系及控制原则,控制室的位置。 四、水源地及爆破材料库等分散负荷的配电,说明其位置、距离、负荷、设备选择、防雷接地等。 第五节 井下供配电 一、井下负荷及井筒电缆选择。 二、井下中央变电所接线系统、设备选型。 三、井下高、低压配电系统,井下接地,井下固定照明及其供电方式。 第六节 监控与计算机管理 一、安全监控。 二、生产监控。 三、计算机管理系统。 第七节 通信 一、设计依据,资源整合前各矿通信情况,外部通信系统概况。 二、通信系统与通信设备。 1.行政及调度通信系统,设备选型。 2.中继方式,中继线路数量。 3.传输设备确定。 4.非话业务。 三、信道 1.信道类型确定。 2.线路的路径选择、敷设和架设方式,主要技术要求及工程量。 第十二章 地面建筑 第一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 一、气象条件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历史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全年风向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最大风速,产生最大风速的季节,设计采用的风压值。最大积雪厚度,最长积雪期,设计采用的雪压值。最大年降雨量,平均年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最高年蒸发量。 二、工程地质及地震资料叙述工业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及工程地质概况。地基持力层层次、厚度、持力层名称及其主要指标,持力层容许承载能力。地下水位及变化情况,地下水性质。土壤冻胀分类及最大冻结深度。 详细说明特殊工程地质现象,如滑坡、溶洞、断层破碎带、古河道、采空区、湿陷性黄土、冻土、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报告对地基、基础设计的建议。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鉴定资料。在地震区对饱和砂层或饱和轻亚粘土层是否液化。 设计资料采用值,资料来源,能否满足要求,施工设计时还要补充哪些资料。 三、建筑材料与构配件当地建筑材料砖、瓦、砂、石、白灰和其它建筑材料的来源、物理性质及供应情况,运输距离与运输方式。各种构配件的生产供应情况及选用条件。 第二节 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 一、生产系统的建筑物、构筑物及一般厂房的结构型式和结构材料。 二、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情况。 三、套用和采用标准、通用设计的情况。 四、主要工业建构筑物,如井架、井塔、煤仓、绞车房、锅炉房、空压机房等建构筑物的结构型式和建筑布置的经济技术比较,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原则。 五、其他辅助生产建筑物项目和面积指标。 六、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措施,主要建构筑物的地震设防烈度及抗震措施。 附表工业建筑物及结构物特征表 第三节 行政、生活福利建筑 一、根据原煤生产在籍人员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规定指标算出各项建筑物面积含单身公寓。附表行政、生活福利建筑面积表 二、以副井为中心的井口浴室、灯房,任务交待室等项建筑物的分散或联合建筑的方案比选。井口男女浴室的入浴方式,入浴人数、男浴室淋、池浴的比例、池浴净面积、淋浴器数、男女浴室的总衣柜数及布置、浴室的通风设施等宜用计算式表示。 附表井口浴室设备数量表。 三、矿灯房设备选型及数量,矿灯领取、存放及自救器等的管理方式,通风设施以及其它的特殊处理措施等。 四、矿井主要行政、公共建筑物如矿办公楼、单身公寓、食堂等的建筑结构布置和简要说明,建筑物的立面处理、建筑装修原则及整体构思。 第十三章 给水排水 第一节 给水 一、给水的范围及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 二、用水量 附表用水量计算表。 表13-1-1 矿井用水量统计表 顺 序 用 水 项 目 用水人数 用水标准 用 水 量 备 注 一昼夜 最大班 最大日 用水量 m3/d 小时不 平衡系数 最大小时 用水量 m3/d 三、水源选择 简述矿井现有水源的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水质、水量和给水构筑物及设备。 根据本区地面水、地下水的水文,水文地质资料,提出各种水源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和确定水源的理由。 对选煤生产补充用水、井下消防洒水、黄泥灌浆等分质、分区给水水源,应分别说明水源选择的依据。 对取水点、取水量等水源选定问题的有关协议情况。 四、给水系统按生产、生活、消防等各项用水对水质、水压和水量的要求,从水源地至工业场地、风井场地的给水系统的方案选择及给水净化工艺的选择,给水管道的管材、埋深与敷设方式。说明至用户水压及计量方式。 五、给水和净水站的工艺系统、建构筑物布置及设备的选型。 插图给水系统图。 第二节 排水 一、论述矿井工业场地各种污废水的来源、性质和水量。 二、排水系统现有矿井各种污废水水量、性质、排水系统,处理方法及其主要排水构筑物及设备。 矿井工业场地各种污废水的水量、性质、排水系统、排放方式和处理方法的方案选择以及主要排水构筑物和设备选型。部分水量的利用说明。排水管材的选择、接口方式、敷设方式及最小埋深。 三、排水和污水处理站的工艺系统、构筑物及设备的选型。 第三节 室内给排水 论述工业场地内各建筑物室内给水排水设施的设置原则。对水压不足所采取的措施和设备,浴室淋浴给水系统,压风机冷却用水采用方式等。 第四节 消防及洒水 一、消防水源的选择、消防水量升压和降压的措施;利用井下水时应论述对水质和水压采取的措施以及设备选型,安装位置。 说明井下消防、湿式凿岩,采煤机组、转载点等洒水器的布置原则和选型。 二、地面消防系统和消防设施的选定。 第十四章 采暖、通风及供热 第一节 采暖与制冷 一、室外气象计算参数,采暖天数,主导风向;资料依据和各项气象参数值。 二、采暖范围及采暖方式,热媒性质和工作参数,散热器选择。 三、产生大量余热、余湿和其他有害气体建筑物的通风,对散发粉尘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所采用的除尘方法,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计算结果和设备选型。 四、热水、开水的供应对象,计算参数、加热方式、设备选型和设置地点等。 五、食堂用汽食堂炊事用汽数量,供热方式及设备。 六、各建筑物耗热量。 附表工业场地各建筑物耗热量计算表。 表14-1-1 建筑物热负荷计算表 室外计算温度-10℃ 序号 建筑物名称 室内采暖 计算温度 ℃ 采暖建筑物体积 m3 单位体积 采暖热指标 W/m3K 室内外 温度差 ℃ 耗热量104W 采暖 通风 供热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 计 第二节 井筒防冻 一、设计依据和计算,井筒进风量,室外计算温度,空气加热温度与入井冷、热风混合温度,加热空气耗热量,热媒性质和工作参数,空气加热器温升和所需加热面积。 二、空气加热方式,空气加热器和通风机选型。 三、设备组合与布置,热媒接管方式,凝结水余热利用。 第三节 锅炉房设备 一、总热负荷,热媒性质,锅炉选型及台数。 二、工业场地供热分散和集中的技术经济比较,论述推荐方案的优缺点。 三、锅炉的燃料制备,供应方式及除灰。锅炉房小时、昼夜、全年燃料用量和除灰量。储运系统的主要设施与设备选型,除灰方式与设备选型。 四、锅炉给水及排污,凝结水回收率,凝结水箱容量及凝结水泵选型,原水水质,软化水数量,水处理方式及设备选型,锅炉给水泵及除氧设备选型,热交换设备选型等。 五、烟气除尘方式,设备选型,预计可能达到的排放浓度,细灰处理。烟囱高度和上部口径。 第四节 室外热力管网 一、工业场地的管道布置原则、敷设方式,管道材料及保温措施。 二、管道敷设的地沟类型及长度,架空敷设的支架形式及长度。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对报告书的审批意见。 三、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 四、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数量及浓度。 五、设计执行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标准。 第二节 各种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在选址、选线时,要把环境影响和水土保持做为方案比较的重要因素。 二、矸石的种类、成分、各种矸石的年排弃量、综合利用及其设施。防止矸石污染的措施。 三、污水、废水包括井下水的种类和来源,各种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处理方式、工艺流程及主要设施,处理后的水质,利用方式,复用率及排放渠道和地点。 四、锅炉类型及台数,排出烟尘、SO2总量及其浓度,选用的除尘器、除尘效率,采取的烟尘净化措施,净化后的烟尘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五、露天储煤场的位置、周围环境及与风向的关系,污染防治措施。 六、主要噪声源和噪声级,防治标准及措施。 七、废气、废水、废渣三废的综合利用。 八、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水土流失的概况,地区对治理水土流失的规划,设计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九、绿化布置设计的原则及绿化系数。 第三节 地表塌陷治理 地表塌陷预计,塌陷区位置、范围、地表沉陷的深度和速度,塌陷区治理要求达到的标准,治理措施、设备配置、作业程序和预期效果。 第四节 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 一、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的设置。 二、环境保护专项投资概算的说明,占矿井投资的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