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技改)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公示)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等六厅局文件黔煤呈〔2006〕30号关于批复贵阳市花溪区等七县(区、市)煤矿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请示及批复文件,兴达煤矿属技改矿井,规模为9万t/a,在进行9万t/a的技改过程中,兴达煤矿于2009年又委托贵州新思维矿业工程设计评估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变更后的规模扩大到15万t/a,贵州省能源局于2009年11月以黔能源发[2009]224号文对该开采方案(变更)进行了批复。 矿界由13个拐点坐标框定,井田面积2.634 km2,矿井设计生产规模为15万t/a,矿井服务年限9.2 a。 井田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思惹村境内,矿井总占地4.64 hm2,其中占用耕地0.9 hm2,矿井总投资3433.55万元。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生产低灰高硫低挥发分特高热值贫煤,原煤主要供给具有脱硫设施的清镇电厂。 目前环评报告书已由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该报告书简本现已在本网公示,可供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参阅。 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项目的建设或相关环境问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通过指定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电话、传真或写信等发表关于本报告书简本及环评工作的意见和看法。 评价单位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大水沟 邮编550025 传真0851-3606813 联系电话0851-3606813 联系人孙士斌 E 公告有效期限为本公告公布后10个工作日 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技改) (建设规模15万t/a)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Guizhou Coal Mine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311号 2012年1月 目 录 1 项目概况1 1.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规模及建设地点1 1.2工程简况1 2 项目环境影响2 2.1 生态环境影响2 2.2 地下水环境4 2.3 地表水环境5 2.4 环境空气6 2.5 声环境7 2.6 固体废弃物7 2.7 环境经济损益8 3 环境风险9 4 环境可行性分析9 4.1 与相关规划及政策协调性分析9 4.2 清洁生产水平9 4.3 总量控制10 4.4 公众参与10 5 总体结论10 6 要求与建议10 6.1 要求11 6.2 建议11 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技改) 第 11 页 1 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规模及建设地点 1)项目名称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技改) 2)建设单位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 3)建设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 4)建设性质技改 5)建设规模15万t/a 6)服务年限9.2 a 1.2工程简况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等六厅局文件黔煤呈〔2006〕30号关于批复贵阳市花溪区等七县(区、市)煤矿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请示及批复文件,贵阳市花溪燕楼兴达煤矿属扩能扩界的技改煤矿,规划规模为9万t/a。根据目前贵州省煤炭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同时结合本矿煤炭资源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兴达煤矿在原9万t/a基础上又进行了变更,变更后规模为15万t/a。贵州省能源局于2009年11月以黔能源发[2009]224号文对该开采方案(变更)进行了批复。 兴达煤矿(技改)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思惹村,井田范围隶属于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管辖,井田面积2.634 km2,矿区内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K4号煤层。矿井保有资源储量为499.3万t,设计可采资源储量为193.37万t,服务年限9.2 a。矿井开采煤层煤类为贫煤,煤质具有低灰高硫低挥发分特高热值特征,煤层平均折算硫份小于3,原煤主要销往清镇电厂。矿井设计采用斜井开拓,以二个水平,三个采区,联合开采井田内各煤层。首采区为一采区,首采煤层为K4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塌落法管理顶板。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本煤矿一采区按低瓦斯矿井、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设计;二、三采区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设计管理,开采二、三采区时设计考虑建设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站,并采用高低负压抽放系统。矿井水通过副井提升到地面后进矿井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由于矿井先期技改(规模为9万t/a)的工业场地地面设施部分已基本建成,并且变更设计利用现有场地基本可满足安全生产要求,因此,设计变更后的15万t/a工业场地利用原矿井(9万t/a)已有工业场地,该工业场地位于矿区西南角,场地占地面积3.68 hm2,主要占地类型为天然草地。矿井设计生活饮用水引自矿区南面约700 m处思惹村饮用泉水,处理后的矿井水作为井下防尘和地面生产系统用水。本矿井技改完成后,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进行供热。 技改后兴达煤矿(技改)一回路来引自岩城变电站10kV变电所岩马线10 kV电源(I回路,LGJ-120裸铝线,距离13 km,专线);二回路引自岩城变电站10 kV变电所岩楼线10 kV电源(II回路,LGJ-120裸铝线,距离13 km,专线);电源供给方便,比较可靠。矿井年电耗量为337.9万kWh,吨煤电耗22.53 kWh。 矿井在籍总人数340人,全员效率1.97 t/工。总投资3433.55万元,环保投资204.70万元,环保投资占项目基建总投资比例为5.96。 2 项目环境影响 2.1 生态环境影响 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 (1)生态环境现状 矿区地貌属高原溶蚀侵蚀低中山沟谷斜坡地貌。评价区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为轻度水土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300 t/km2a,容许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点和文物古迹等特殊敏感目标,未见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评价范围内涉及的9个居民点,共223户,约969人;以及受地表沉陷影响的土地、植被、地表水体、地下水、矿井各场地等。 2)施工期生态影响与保护措施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地面建筑工程已施工完成,对区内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已降到很小。在后续施工及井下巷道施工中产生的土石方及时清运至矸石场顶部边缘地带,并保存好熟化的表土,用于日后土地复垦之用。同时尽快完善工业场地硬化及进行绿化,将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3)营运期生态影响 (1)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 矿井开发后区域生物量的减少程度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矿井生产营运期间,不会形成类似于平原地区大面积的积水沉陷区,对山区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无大的影响,对矿区生态环境总体异质化程度影响较小,基本不会改变区域内现有土地利用系统。受地表沉陷影响的农田和林地大部分可通过复垦和生态修复来恢复其原有生产力,地表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异质性影响较小。 (2)地表沉陷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预计本矿井开采后造成的地表沉陷表现形式,主要是出现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现象,不会形成大面积明显的下沉盆地,地表也不会形成积水区。地表沉陷对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局限在采空区边界上方局部区域范围内。 (3)地表沉陷对地面村民房屋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矿井主要煤层开采后预计最大下沉值将达到1.09 m左右,全井田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为2.09 km2。首采区范围内无集中居民点,开采后对村寨房屋无影响。 工业场地位于煤层露头线以外,爆破材料库及排矸场位于井田外,从地表下沉等值线分布图可知,地表沉陷对该场地无影响。 (4)地表沉陷对运煤公路的影响 矿井主要采用公路运输,运煤路线为工业场地~花溪区燕楼乡,然后运输至清镇电厂。由于受开采工艺的限制,设计未采取留设保护煤柱措施,地表沉陷对井田内的乡村公路影响较大,业主应与交通管理部门协作,按要求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必要时改道。地表沉陷对矿井进场道路无影响。 (5)地表沉陷对耕地的破坏及生态综合整治措施 ① 地表沉陷对耕地的破坏情况 全井田开采后受沉陷破坏耕地总面积为130.12 hm2,以轻度破坏为主,破坏面积为118.45 hm2,其中受破坏基本农田94.76 hm2;中度破坏基本农田面积为7.67 hm2,占评价区基本农田总面积2.62;重度破坏基本农田面积为1.66 hm2,占评价区基本农田总面积0.57。 ② 土地复垦规划 土地复垦应按批准的贵州省贵阳市兴达煤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执行。 ③ 基本农田(耕地)恢复与补偿 矿井建设永久占地3.99 hm2,其中旱地0.90 hm2,灌木林地0.67 hm2,荒草地0.02 hm2,天然草地2.40 hm2。目前建设单位已承诺对占用的耕地按贵州省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本矿井投入生产营运后,因采煤沉陷受影响的耕地,评价要求由建设单位出资,对受地表沉陷中度破坏的耕地进行土地复垦,对受重度破坏的耕地进行经济补偿。 (6)生态恢复及补偿资金 根据贵州省的有关规定,环评估算生态恢复费总计为143.57万元,折合成吨煤成本为1.04元,年均计提费约为15.61万元,主要用于耕地和林地的土地复垦和补偿。沉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综合整治工作,应在贵阳市花溪区土地和林业部门的指导下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为保证该资金能够专款专用,建设单位应设立专用帐户,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按年或按实进行提取。 4)服务期满后的生态保护措施 矿井服务期满后的生态恢复及废弃土地的再利用须引起高度重视。地表移动变形影响需采取营运期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妥善处理工业场地各种建筑设施。 2.2 地下水环境 1)环境质量现状与保护目标 区域地下水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本评价选取评价区外围的Q1、Q2、Q3泉点进行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指标均可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14848-93)Ⅲ类标准。 地下水保护目标为评价区范围内主要的含水层和受开采影响的含水层。 2)营运期地下水影响分析结果 (1)矿井开采可能造成煤系地层龙潭组(P3l)岩层中地下水漏失,全井田开采后地下水的影响半径为488 m。 (2)矿井水主要来自龙潭组(P3l)地层中的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矿井水经处理后已尽量考虑了复用,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损失。 (3)煤层开采可能造成井泉水量减少,甚至疏干,评价要求一旦饮用水源受开采沉陷的影响时,业主需另找水源解决受影响居民的饮用水问题。 (4)排矸场淋溶水中各种重金属离子含量较低,经土壤层自净、吸附作用后对区域地下水影响小。同时矸石场淋溶水经沉淀处理后,排入思惹小溪,而该小溪为附近地表水的排泄区,故矸石淋溶水排放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 2.3 地表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技改后的兴达煤矿主要受纳水体为工业场地东侧的思惹小溪,其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根据受纳水体的流向特征,评价在思惹小溪上共设置3个监测断面。由于受纳水体不涉及饮用水源,因此,对地表水中Fe、Mn可不作评价和预测。监测结果表明思惹小溪各监测断面所有监测因子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表明思惹小溪有一定环境容量,可作为兴达煤矿技改工程的受纳水体。 2)营运期污废水治理、综合利用方案及排水对地表水的影响 兴达煤矿技改后井下正常涌水量360 m3/d,最大涌水量960 m3/d。目前兴达煤矿的矿井水处理站已建成,处理规模为50 m3/h,采用“调节池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无阀过滤消毒”处理工艺。根据兴达煤矿矿井水质监测结果,兴达煤矿(技改)矿井水pH呈酸性,Fe、Mn浓度较高。为保证pH、Fe、Mn达标排放,同时考虑到矿井水处理站已经建成,环评在原有处理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在调节池预处理过程中增加中和处理,将无阀滤池改为二级锰砂过滤。具体采用工艺为调节池(调节水量、中和)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一级曝气二级锰砂过滤消毒处理工艺。 该处理装置悬浮物去除率≥95,COD去除率≥85,Fe去除率≥98,Mn去除率≥90,石油类去除率≥70,处理后的矿井水部分复用,剩余部分经场地排污管排入思惹小溪。 工业场地生活污水产生量为90.10 m3/d,设计的生活污水处理站规模为330 m3/d,处理规模偏大,由于该生活污水处理站目前还未建,所以环评要求将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调整为4 m3/h,即96 m3/d,采用调节池曝气池主流式初沉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消毒处理工艺,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思惹小溪。 兴达煤矿正常生产后,预计外排水量为248.56 m3/d,其中矿井水为158.46 m3/d,生活污水为90.10 m3/d。180.00 m3/d矿井水经处理后复用于井下防尘洒水、6.82 m3/d复用于地面生产系统用水、14.72 m3/d复用于地面绿化、浇洒道路用水,此时复用水量为201.54 m3/d,复用率55.98。可满足黔发改能源〔2007〕1144号文中对贵州省内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50以上的要求。 矿井污废水在正常工况下外排,对思惹小溪水质影响较大,但不会改变其水质类别;非正常工矿下外排,对思惹小溪水质影响很大,COD及NH3-N都超标,改变了思惹小溪的水质类别,故业主应加强管理,避免污废水事故排放。 为防止事故储煤场、装车场煤泥水对思惹小溪产生污染影响,环评要求地面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同时还需在储煤场、装车场四周设置煤泥水收集边沟,将煤泥水收集后,排入矿井水处理站处理,以避免对附近地表水体产生污染影响。 2.4 环境空气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本次评价选取2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以了解本底值。结果表明,各监测点SO2和TSP日平均浓度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限值。 环境空气主要保护目标为坝过居民点。 2)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由于本矿职工食堂和锅炉已建成,剩余施工量有不多,因此,剩余工程施工可依托矿井现有设施,预计对环境空气影响有限。 3)营运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与环境影响 矿井供热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主要污染物为地面生产系统、储煤场、装卸及运输扬尘。 环评要求矿井露天储煤场改为半封闭棚架式储煤场,同时在周围设置喷雾洒水措施,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在原煤及矸石装卸点采取洒水降尘、以及降低卸煤落差的措施。排矸场采取洒水抑尘措施。 矿井产品煤汽车运输产生的废气和运煤公路产生的运输扬尘等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矿井新增的交通流量对运煤道路两侧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4)瓦斯综合利用 本矿井一采区按低瓦斯矿井、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设计;二、三采区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设计管理,本矿开采二、三采区时设计考虑建设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统,采用高、低负压各一套瓦斯抽放系统对井下瓦斯进行抽放,保证基建和生产期间的瓦斯抽采,但本矿井瓦斯抽放纯量低,故设计未考虑瓦斯综合利用。 2.5 声环境 1)声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所在地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评价共选取了5个点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噪声昼间、夜间监测值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工业场地附近及运煤公路旁坝过居民点。 2)施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 由于剩余工程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较少,因此,剩余施工的噪声源对场地周围居民点的影响有限。但环评仍要求剩余工程的施工,一要控制作业时间、规范机械操作,防止施工噪声的扰民。 3)营运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 营运期工业场地噪声源主要有工业场地压风机、通风机、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水处理站泵房等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机修车间、坑木加工场等产生的机械噪声。设计和环评针对不同的噪声源,要求采用减振、吸声、消声、隔声等声学治理措施进行治理。 在采取上述噪声综合控制措施后,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场界昼夜间噪声均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的要求。 根据预测工业场地附近敏感点坝过居民点的声环境昼间、夜间预测值均未超标,兴达煤矿技改后生产设备在采取降噪措施后对周围敏感点的噪声影响均较小。 2.6 固体废弃物 1)施工期固体废物及其处理方式 矿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井巷建设工程产生的掘进矸石,用于项目区的建设填方,剩余运至排矸场处置,本矿井建设因弃方造成水土流失较小。 本工程采用场内空闲地进行临时堆放需转运的土石方,临时堆场必须用防雨布遮盖,周围设临时土袋挡土墙。 地面场地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中废弃碎砖、石、砼块等一般作为地基的填筑料,生活垃圾集中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理。因此,本矿井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2)营运期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情况 (1)煤矸石处置及综合利用 矿井生产营运期矸石产生量为1.50万t/a,主要为采掘矸石与手选矸石。环评推荐排矸场位于工业场地西侧约400 m的沟谷内,占地面积0.92 hm2,可满足建设期弃方和运行期5.8 a的排矸量。排矸场周围无居民点。排矸场除需修建挡矸坝外,环评还要求在排矸场底部设排水暗涵、周围修建截排水沟,并在挡矸坝下方修建1座66 m3矸石淋溶水沉淀池,同时排矸场采取洒水措施,抑制扬尘产生。 (2)其它固体废物处置 环评要求在工业场地主要建筑物及作业场所设置垃圾桶,定期收集后运至当地环卫部门认可的地点进行统一处置。矿井水处理站产生的煤泥具有一定的热值,煤泥经脱水干化后掺入电煤外售。生活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也要求运至当地环卫部门认可地点进行统一处置。 3)营运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矸石运往排矸场之后采用分层推平、压实,并在排矸场周围进行绿化,以及排矸场按要求进行施工建设,矸石淋溶水经沉淀处理后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影响较小。由于排矸场堆存过高时存在溃坝风险,因此,需加强排矸场的防洪排涝措施,并积极开展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尽量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量,均相对较小,且均得到妥善处理或处置;因此,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 2.7 环境经济损益 本项目年环境代价为77.94万元,吨煤环境成本为5.20元,万元产值环境代价为170元,说明本矿环境治理工程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 环境风险 本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风险是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排矸场溃坝、矿井事故排水、炸药库爆炸等。 为防止因地表沉陷而引发陡岩崩塌或滑坡此类灾害的发生,需加强平时的巡视和观测,如果发现有滑移动向,必须尽快向周围公众进行通告,及时按照预先定好的避灾线路疏散可能受到影响的村民,降低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 矿井事故排水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矿井突水导致矿井水无法全部处理而直接进入思惹小溪及其污水处理设施非正常运行导致未经处理的污废水进入思惹小溪,对其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尽量防范矿井井下突水,同时尽可能地避免矿井污废水处理系统非正常运行。 爆破材料库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当地公安部门的要求进行管理,消除爆炸风险。 4 环境可行性分析 4.1 与相关规划及政策协调性分析 兴达煤矿(技改)属花溪区整合矿井、生产结构调整及合理矿权设置规划方案中的技改煤矿,项目符合煤炭产业准入要求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井田范围内属于农业区,矿区工业污染源少,区内无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矿井建设符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矿井开采煤层折算硫分小于3,矿井建设符合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经处理的矿井水在矿井内部已达到了最大化,复用率为55.98,营运期的煤矸石,在综合利用未落实前,主要送往排矸场进行定点处置;沉陷区土地复垦率要求达到100,各项指标均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做到了与国家和当地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 因此,兴达煤矿(技改)的技改和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要求,做到了与当地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 4.2 清洁生产水平 环评按照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的要求对矿井生产清洁水平进行了评价。从总体来看,矿井采用较先进的采煤工艺,矿井污染物产生水平一般,能源利用率较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一般,但矿山生态保护较好,矿井生产基本达到三级清洁生产水平,即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此外,由于矿井还处于环评阶段,涉及生产营运期环境管理工作要求的指标本次环评未进行评价,矿井在生产营运期需按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工作,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4.3 总量控制 项目营运期要求采取切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做到“达标排放”,将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环境质量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环评计算本工程的主要污染物总控排放指标为COD1.86 t/a,NH3-N0.33 t/a。 4.4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调查显示个人调查者79.38的人支持本项目建设,20.62的人表示不关心本项目建设,无反对意见;受调查团体全部支持本项目建设。群众顾虑较多的是煤炭开采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枯竭;矿井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农田耕地的减少等。为此评价提出了矿井水处理和复用方案;对煤炭开采造成村民饮用水影响的,由建设单位进行补偿;对受项目地表沉陷损坏的耕地和林地要求按国家规定进行复垦,并对受损的农民及时给予赔偿。 5 总体结论 兴达煤矿(技改)的建设将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动力用煤;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及环保政策的要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及燃煤电厂用煤的需要,同时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目组成、选址、布局、规模、工艺合理可行;公众支持率高;矿井水、煤矸石等均要求进行综合利用;沉陷区制定了生态综合整治规划;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均较小。环评报告和开采方案(变更)设计所提出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实践证明是可行可靠的,只要严格执行,就可将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还可带动地方生态建设。 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兴达煤矿(技改)的建设是可行的。 6 要求与建议 6.1 要求 1)矿井开采过程中会因地表沉陷,而产生破坏耕地的问题,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补偿和土地复垦的工作。 2)认真落实公众关于补偿、安排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合理要求,以保证受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不降低。 6.2 建议 建设单位应加强企业管理,防止因事故排放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矿井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