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倡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51)部分成果 。 作者简介 叶加仁 , 1966 年生 , 教授 ; 1996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 获数学地质专业博士学位 , 现主要从事 油气地质与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地址 (430074)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 号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电话 (027)62156073 。 E‐mail jrye@ cug . edu . cn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 倡 叶加仁 1 顾惠荣 2 贾健谊 2 (1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2 . 中国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 叶加仁等 .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 . 天然气工业 , 2005 ; 25(12) 5 ~ 8 摘 要 采用静态描述与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 对西湖凹陷的流体动力场 、 生排烃史 、 油气运聚及成藏机制 等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 研究表明 , 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各异的地下地温场和压力场特 征 ; 始新统平湖组具有厚度大 、 分布广 、 有机质丰度高 、 热成熟度高和生排烃强度大等特点 , 是凹陷内最重要的烃源 岩层系 ; 西湖凹陷曾发生 2 期重要的油气充注过程 , 其中第一期主要充注液态烃 , 第二期主要充注气态烃 , 渗透性 砂岩层 、 断层及不整合面组成了凹陷内纵横向相互连通 、 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流体输导系统 ; 西湖凹陷的油气成藏具 有多期成藏 、 垂向运聚 、 近源成藏等特点 , 油气富集受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 。 主题词 流体 动力场 生油层 排烃 油气藏形成 动力学 流体流动 西湖凹陷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的东北部 , 面积约 4 . 6 10 4 km 2 , 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凹陷 ; 凹陷的 油气勘探工作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 迄今为止 已在凹陷内完成探井 30 余口 , 发现了 8 个油气田和 4 个含油气构造 。 一 、 温压场及生排烃史 1 . 地温场 综合钻井测温资料 , 西湖凹陷现今平均地温梯 度约为 3 . 40 ℃ /100m , 但不同埋深段和不同构造单 元具有各异的地温场特征(图 1)。 基于流体包裹体 、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 径迹等资料 〔1 ~ 5〕推断出西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高于 今地温梯度 , 有利于有机质成熟与烃类生成作用 。 2 . 压力场 西湖凹陷的泥岩段与储层(砂岩)段具有不同的 压力特征 。 根据声波时差资料 , 大致以平湖组顶为 界 , 之上的泥岩为正常压实 , 处于正常压力状态 , 而 平湖组及其以下地层的泥岩则普遍出现欠压实 , 处 于异常高压状态 。 储层段的压力分布状况较为复 杂 。 根据钻井试油压力成果 , 保俶斜坡带的深部储 层(平湖组中段及其以下层位)发育异常高压(图 2a) ; 浙东中央背斜带内各钻井储层段的压力系数均 图 1 西湖凹陷温度 深度关系 为 1 . 0 左右(图 2b) , 属正常压力系统 。 3 . 生排烃史 (1)本次研究采用岩石热模拟实验法定量恢复 了西湖凹陷主要烃源岩的生烃历史 。 模拟计算结果 表明 , 平湖组源岩的生烃强度最高(10 . 58 kg/m 3 ) , 为凹陷主要的生烃岩系 ; 古新统源岩的生烃强度次 1 第 25 卷第 12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 质 与 勘 探 图 2 西湖凹陷储层试油压力 深度关系图 之(8 . 88 kg/m 3 ) , 花港组源岩的生烃强度相对较小 (7 . 00 kg/m 3 )。 在成烃历史上 , 平湖组源岩在渐新 世中期进入油窗 , 于中新世晚期进入气窗 , 现今处于 高成熟阶段 ; 古新统源岩在始新世中期进入油窗 , 于 中渐新世进入气窗 , 现今为过成熟阶段 ; 花港组源岩 于中中新世进入油窗 , 现今仍处于生油窗范围之内 。 (2)在生烃史模拟的基础上 , 根据西湖凹陷的实 际地质情况和排烃研究的相关成果 〔6 ~ 8〕 , 选用“含烃 饱和度与破裂压力双因素联合控制下的微裂缝排 烃”模式 〔9〕 ,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 , 模拟计算了凹陷主 要烃源岩层系的排烃历史 。 研究认为 , 在层位上 , 始 新统平湖组源岩的累计排烃强度最高 (6 . 97 kg/ m 3 ) , 为凹陷的主要排烃层位 ; 古新统源岩次之(5 . 53 kg/m 3 ) , 渐新统花港组源岩最小(4 . 95 kg/m 3 )。 在 排烃历史上 , 单位时间排烃强度曲线表现为“多峰 型” , 烃类排出具阶段性 、 多期次幕式排烃的特点 ; 不 同源岩的排烃历史有所差异 , 其中古新统源岩的排 烃期距今 38 ~ 14 Ma , 并于距今 28 Ma 达到排烃高 峰 ; 平湖组源岩的排烃期距今 28 ~ 8 Ma , 排烃高峰 出现在距今 18 Ma ; 花港组源岩排烃始于距今 18 Ma , 一直延续至今 。 二 、 油气运聚 1 . 输导系统 (1)砂岩层 。 西湖凹陷第三系为一套巨厚的砂 泥岩剖面 , 砂岩具有层数多 、分布广 、 邻近烃源岩等 特点 , 构成了凹陷油气横向输导的基本通道 。 统计 分析表明 ,始新统平湖组砂质岩占其总厚度的 17 . 8% ~ 59 . 9% , 渐新统花港组为 38 . 5% ~ 82 . 1% , 中新统龙井组为 33 . 6% ~ 87 . 6% , 中新统玉泉组为 39 . 2% ~ 79 . 9% , 各组均具有较高的砂质岩比例 。 (2)断层 。 与区域构造演化的断陷 、 坳陷和沉降 阶段相对应 , 西湖凹陷分别发育了拉张性正断层 、 挤 压性逆断层和剪切平移断层 。 不同性质的断层在凹 陷油气运移 、 聚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 其中在 断陷阶段发育的 NE NNE 向正断层对古新统与始 新统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聚成藏起了重要的输导 作用 , 是凹陷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 (3)不整合面 。 西湖凹陷发育 T 0 6、T 0 4、T 0 3、T 0 2及 Tg等区域不整合面及 T 4 2、T 4 3等局部不整合面 , 其在 不同时期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 由于不整合面通 常受到风化 、地表水淋滤和地下水溶蚀等作用的改 造 , 从而改善其岩石物性 , 提高了岩石的孔隙度与渗 透性 , 使之成为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 。 2 . 运聚期次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流体充注储层时的 组成 、 性质及物理化学条件 , 为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 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与手段 〔10 ~ 13〕 。 西湖凹 陷平湖油气田下第三系储层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 , 不同储层段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不尽一致 , 2 地 质 与 勘 探 天 然 气 工 业 2005 年 12 月 其中花港组储层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单峰型 , 集中值为 110 ~ 115 ℃ , 且具正态分布特征 ; 平湖组 上段和中段储层内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 宽 , 为 105 ~ 145 ℃ , 并呈双峰型 , 可分为两组 第一 组的温度范围与花港组包裹体的相近 ; 第二组的温 度峰值分布在 130 ~ 135 ℃ ; 平湖组下段储层包裹体 的均一温度分布呈单峰型 , 主要分布在 130 ~ 140 ℃ , 与平湖组上段和中段的第 2 组相近 。 这说明平 湖油气田曾发生 2 期油气充注过程 , 其中第一期充 注发生时间相对较早 , 为烃源岩达到一定埋深后 , 处 于成熟阶段 , 生成石油并排出 , 主要充注液态烃 ; 第 二期充注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晚 , 为烃源岩处于高成 熟阶段 , 生成天然气并排出 , 主要充注气态烃 ; 第一 期油气充注主要发生于平湖组中段 、 上段和花港组 , 而第二期油气充注则主要发生于平湖组内 。 三 、 成藏机制 1 . 多期成藏 根据原油芳烃成熟度参数计算 , 西湖凹陷原油 的成熟度主要相当于 Ro值为 0 . 6% ~ 1 . 1% 〔14〕 , 为 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 , 而天然气的演化 程度则较高 , 根据碳同位素与 Ro关系折算的天然气 成熟度相当于 Ro为 1 . 30% ~ 1 . 95% 〔15〕 , 为烃源岩 处于高熟阶段的产物 。 平湖油气田原油的成熟度和 密度在纵向上出现倒转现象 , 揭示出后期充注的天 然气对早期形成油藏的改造作用 。 此外 , 如前所述 , 平湖油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多呈双峰 型 。 这些均反映出凹陷油气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 。 2 . 垂向运聚 (1)西湖凹陷目前勘探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 保俶斜坡带和浙东中央背斜带 , 其中保俶斜坡带油 藏主要赋存于渐新统花港组 , 气藏则主要产于始新 统平湖组 ; 浙东中央背斜带气藏主要赋存于渐新统 花港组 。 油 气 岩分析与对比表明 , 西湖凹陷油 气主要来源于始新统平湖组 〔14 , 15〕 ; 保俶斜坡带平湖 组烃源岩目前主要处于生油窗内 , 尚未进入成气带 。 显然 , 凹陷油气生成层位与产出层位的差异揭示着 垂向运聚在凹陷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 (2)垂向运聚特征也表现在同一油气藏内不同 产层地球化学参数的规律性变化上 , 如 自始新统平 湖组到渐新统花港组 , 再到上部的中新统龙井组储 层 , 天然气中 N2含量不断增多 , 比值 N2/C2H6和 N2/C3H8也不断加大 〔15〕 ; 从井段3031 . 5 ~ 3039 . 0 m 到 2512 .5 ~ 2519 .0 m ,断桥 1 井天然气藏 的 40 Ar/ 36 Ar 值由 327 .3 减少到 301 .5 ,δ 13 C1值由 -36 . 09 ‰ 减少为 -38 . 22 ‰ 〔16〕 ; 由深至浅 , 残雪 、断 桥 、 宝云亭和天外天等油气藏中的凝析油含量 、 重烃 含量及天然气相对密度不断增加 , 而气/油比和甲烷 含量却逐渐减少 〔16〕 。 断陷期形成的拉张性正断层是 西湖凹陷油气垂向运聚的主要通道 。 3 . 近源成藏 受烃源岩性质的控制 , 西湖凹陷不同油气田的 流体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 反映出近源成藏的特 征 。 例如 , 平湖油气田与残雪油气田原油的海松烷/ nC21值存在着较大差异 〔17〕 , 其中平湖油气田原油的 海松烷/nC21值大于 1 , 而残雪油气田原油的海松烷/ nC21值则小于 1 , 这种差异反映了烃源岩对油气性质 的控制作用 。 研究表明 〔17〕 , 原油中海松烷/nC21值的 大小取决于烃源岩中树脂体丰度的高低 , 而树脂体 主要来源于壳质组 。 在显微组成上 , 平湖地区平湖 组烃源岩的壳质组含量较高 , 其中泥岩为 17 . 1% , 煤 为 12 . 9% ; 而残雪地区平湖组烃源岩的壳质组含量 则低得多 , 其中泥岩为 12 . 7% , 煤为 5 . 1% , 且平湖 地区煤的含量高于残雪地区 , 由此揭示平湖油气田 油气主要来自于平湖地区源岩 , 残雪油气田油气则 主要来自残雪地区源岩 , 并导致平湖油气田原油的 海松烷/nC21值大于残雪油气田 。 四 、 结 论 (1)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各异的温压场 特征 。 浙东中央背斜带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 , 储层 处于正常压力系统 ; 保俶斜坡带地温梯度相对较低 , 平湖组储层处于异常超压系统 , 花港组及其以上储 层则多为常压系统 。 (2)油气生排烃史模拟表明 , 始新统平湖组具有 较高的生烃和排烃强度 , 是凹陷内最重要的烃源岩 层系 ; 古新统为次要的烃源岩 。 (3)相互连通的渗透性砂岩层 、 断层及不整合面 组成了西湖凹陷内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流体输导系 统 ; 西湖凹陷曾发生二期重要的油气充注过程 , 其中 第一期充注液态烃 , 第二期主要充注气态烃 。 (4)西湖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多期成藏 、 垂向运 聚 、 近源成藏等显著特征 。 参 考 文 献 1 郝芳 , 邹华耀 , 姜建群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 地学前缘 , 2000 ; 7(3) 11 ~ 21 2 张厚福 , 方朝亮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21 世纪 3 第 25 卷第 12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 质 与 勘 探 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 石油学报 , 2002 ; 23(4) 7 ~ 12 3 杨甲明 , 龚再升 , 吴景富等 .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 要(上)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 2002 ; 16(2) 92 ~ 97 4 姜亮 , 周新华 , 金强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 古地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 25(1) 30 ~ 33 5 周瑾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两种热体制下烃源岩的热演 化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 2003 ; 17(1) 64 ~ 68 6 Waples D W .Modeling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petro‐ leum systems .In Magoon L B , Dow W G eds ,The Pe‐ troleum System - from Source to Trap .AAPG Memoir , 1994 ; 60 307 -322 7 Mann U ,Hantschel T ,Schaefer R G et al .Petroleum migration mechanism ,pathways ,efficiencies and numer‐ ical simulations .In Welte D H ,Horsfield B ,Baker D R eds ,Petroleum and Basin Evolution Insight from Petro‐ leum Geochemistry ,Geology and Basin Modeling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 1997 403 -520 8 Okui A ,Siebert R M ,Matsubayashi H .Simulation of oil expulsion by 1‐D and 2‐D basin modelling - saturation threshold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ies of source rocks .In Dppenbecker S J ,Iliffe J E eds ,Basin Modelling Prac‐ tice and Progres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 1998 ; (141) 45 -72 9 Ye J R ,Zhao P D ,Lu M D .Petroleum geological dynam‐ ics of Lower Paleozoic in the Ordos Basin , Northwest Chi‐ 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 43(4) 401 -411 10 Eadington P J ,Hamilton P J ,Bai G P .Fluid history a‐ nalysis a new concept for prospect uation . The APEA Journal ,1991 ;31(1) 282 -294 11 Karlsen D A ,Nedkvitne T ,Larter S R et al .Hydrocar‐ bon composition of authigenic inclusions application to elucidationofpetroleumreservoirfillinghistory .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3 ;57(15) 3641 -3659 12 Nedkvitne T ,Karlsen D A ,Bjorlykke K et al .Relation‐ ship between reservoir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petrole‐ um emplacement in the Ula Field ,North Se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993 ;10(3) 255 -270 13 高先志 , 陈发景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 次 以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为例 .地学 前缘 , 2000 ; 7(4) 548 ~ 554 14 贾健谊 , 须雪豪 , 孙伯强 .东海西湖凹陷原油与天然气的 地球化学特征 . 海洋石油 , 2000 ; (2) 1 ~ 7 15 叶军 , 郭迪孝 .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地化特征 . 石油实验 地质 , 1996 ; 18(2) 174 ~ 181 16 陈晓东 .西湖凹陷黄岩 7 -1 及 14 -1 油气藏特征及成 藏模式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 2003 ; 17(1) 57 ~ 63 17 傅宁 , 李友川 , 陈桂华等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蒸发分馏” 成藏机制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3 ; 30(2) 39 ~ 42 (收稿日期 2005‐08‐19 编辑 黄君权) 4 地 质 与 勘 探 天 然 气 工 业 2005 年 12 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