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 5 7 5. 1 8 0. 1 0 E 1 1 备穷号 1 1 5 5 4 - 2 0 0 3 4 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中文/ E n g l i s h S Y/ T 5 1 7 1 - 2 0 0 3 代替 S Y / r 5 1 7 1 -1 9 9 9 , S Y / 1 5 9 2 7 -2 0 0 0 , S Y/ 1 6 2 9 1 -1 9 9 7 , S Y/ 1 5 7 7 5 -2 0 0 2 . S Y/ 1 5 8 2 8 -1 9 9 9. S Y/1 5 9 3 1 -2 0 0 0 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s u r v e y i n g i n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p h y s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2 0 0 3 一 0 3 一1 8 发布2 0 0 3 一 0 8 一 0 1 实施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 布 S Y / T 5 1 7 1 - 2 0 0 3 目次 前言 , , , ⋯⋯ 江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准备工作 ⋯⋯ 4 6 控制测量 ⋯⋯ 4 7 物理点布设 , ⋯⋯ 8 8 资料整理 ⋯⋯ 1 1 9 资料验收 , ⋯⋯ 1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大地坐标系 有关说明 ⋯⋯ 1 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测线合格通知书格式 ⋯⋯ 1 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测量施工设计 ⋯⋯ 1 7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G P S 点之记格式 , ⋯⋯ 1 9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G P S 外业观测记录格式 ⋯⋯ 2 0 附录F 规范 性附录 测量仪器检验与维护 ⋯⋯ 2 1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G P S 控制测量报告 ⋯⋯ 2 3 附录H 资 料性附录 测量施工总结 ⋯⋯ 2 4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物探测量成果存盘数据格式 ⋯⋯ 2 5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物探测量成果整理格式 ⋯⋯ 3 1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 T 5 1 7 1 - 2 0 0 3 B li吕 本标准是由以 下六个测量标准合并修订而成, 它们是 S Y / T 5 1 7 1 -1 9 9 9 石油物探测量规 范 ; - S Y /7 5 9 2 7 -2 0 0 0 石油物探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测量规范 ; S Y / T 6 2 9 1 -1 9 9 7 石 油物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动态测量技术规范 ; S Y / I 5 7 7 5 -2 0 0 2 山区 地震勘探测 量技术规程 ; S Y / I 5 8 2 8 -1 9 9 9 石油物探测量成果质量检查验收细则 ; S Y / I 5 9 3 1 -2 0 0 0 测量仪器的 使用与维护 。 本标准自 发布之日 起,同时 代替上述六个石油物探测量标准。 同上述标准相比, 本标准突出了下列两个方面的内 容 新技术和常用技术。 本标准用了较大篇幅叙述G P S 测量技术, 而对于常规测量则进行较大 幅度的精简。 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用了较大篇幅叙述石油物探测量作业方法和技 术要求, 而对于 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的内容 进行较大幅度精简。 本 标准广泛吸收了国 外油公司同 类技术规定的内容, 使之充分与国 际测量技术接 轨, 同时满足国 内、外生产施工的需要。 本 标准的附录A 、附录F 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 、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G 、附录H , 附录I 、 附录J 是资料性附录。 本 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并归口 。 本 标准起草单位中国 石油集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测绘工程中心。 本 标准 起草人 孙绍斌、 易昌 华、 宋健敏、王书海、 汪培树、 吴绍玉。 本标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当英文和中文两种版本有歧义时,以中文版本为准。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A 5 1 7 1 - 2 0 0 3 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物探测量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物探测量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 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 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合于本 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 各 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 G B / 1 1 8 3 1 4 -2 0 0 1 全球定位系 统 G P S 测量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本标准。 3. 1 石油物探测f s u r v e y s i n t h e p e t role u m g e o p h y s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为 配合石油地 球物理勘探工作所做的 测量工作的 统称。 3. 2 常 规测f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u rv e y 使用经纬仪、 测距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所进行的 测量工作的统称, 以区分卫星定位测量。 3. 3 物理点 g e o p h y s i c a l p o i n t 地震勘探中的接收点、激发点以及非地震勘探中的各种观测点的统称。 3 . 4 观测时段 o b s e rv a t i o n s e s s i o n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到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工作的时间段。 3. 5 同 步观测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o b s e rv a t i o n 两台 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 观测。 3 . 6 同步环 s i m u l t ane o u s l o o p s 三台或三台以上的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 基线向量 构成的闭合环。 3. 7 异步环u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o o p s 由 非同步观测 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 8 天线高ant e n n a h e i g h 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到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 T 5 1 7 1 - 2 0 0 3 3 . 9 基线解算b a s e l i n e s o l u t i o n 求解两个同步观测的测站之间坐标差的过程。 3 . 1 0 坐标转换参数 c o o r d in a t e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 表达两个坐 标系之间相互转换的数学关系所必需的 若干参数的 统称。 3 . 1 1 参考站ref e re n c e s t a t i o 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 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称为参考站。 3 . 1 2 流动站 ro v i n g s t a t io n 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3 . 1 3 实时差分测f r e a l t i m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s u r v e y 将参考站卫星 定位接收机采集的数据, 通过通讯链实时地传送给流动站卫星定位接收机, 从而实 时解算两站点的相对位置的测量方法;它包括实时相位差分测量 简称 R T K和实时伪距差分测量 简称 R T D o 3 . 1 4 静态定位 s t a t i c p o s i t i o n in g 通过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卫星定位测量。 3 . 1 5 快速静态定位 f a s t s t a t i c p o s i t i o n i n g 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静态定位测量。 3 . 1 6 电子手薄e l e c t ron ic h and b o o k 能与测量仪器相互通讯并用于记录数据的电子设备。 4总则 4 . 1 石油物探测量的任务是依据物探设计 ,将物探测线的物理点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放样到实地, 为物探野外施工、资料处理及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和图件。 4 . 2 凡国家级控制点或按照 G B / r 1 8 3 1 4 -2 0 0 1 、本标准第 6 章要求所布设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石油物 探测量起算的依据。所引用的控制点应经过可靠性检验。 4 . 3 物理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最终成果,采用 1 9 5 4年北京坐标系和 1 9 5 6 年黄海高程系统;也可 采用物探设计要求的坐标系统。 4 . 4 石油物 探成图比 例尺小于1 1 0 0 0 0 时, 按高斯正形投影 T M投影,中央子午线投影比例因子 为1 六度分带计算物理点的平面坐标; 大于或等于1 1 0 0 0 0 时,按高 斯正形投影三度分带计算物理 点的平面坐标。也可采用物探设计要求的投影和分带方式计算物理点的平面坐标。 4 . 5 导线测 量、极坐标放样测量、实 时差分测量和其他满足石 油物探精度要求的 测量方法均可用于 物理点的放样测量; G P S 事后差分测量可用于 地震勘探物理点偏移测量和非地震勘探测量。 4 . 6 在勘探成果图上,物理点相对于工区最近控制点平面位置中误差要求如下 a 二维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勘探不大于 0 . 4 n i m; b 三维地震勘探不大于 0 . 2 n i m;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v/ r 5 1 7 1 - 2 0 0 3 c 化探不大于l m m o 物理点相对于工区最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要求见表 t o 表 1 物理点高程中误差 项目 比例尺 1 2 5 0 0 01 5 0 0 0 01 1 0 0 0 0 01 2 0 0 0 0 0 中误差,m 地震1. 01 . 52. 0 重力 平原、丘陵0. 20 . 40 . 8 山地0. 40. 71 . 2 磁力、化探3 0. 0 电法 大地电磁测深 5. 0 连续电磁剖面法 建场测深法 2 0. 0 4 . 7 以两倍中误差作为本标准各项限差指标。 4 . 8 测线坐标方位角在4 5 ’ 士1 8 0 。 一1 3 5 0 士1 8 0 ’ 之间 含 4 5 ’ 士1 8 0 0 , 1 3 5 。 士1 8 0 0 为东西方向测线, 测线方位角在 1 3 5 0 士1 8 0 0 - - 2 2 5 0 士1 8 0 0 之间为南北方向测线。 4 . , 物理点编号应与物探设计一致;不能测量的物理点坐标可以通过内插求得,但最终成果必须注 有标记。 4 . 1 0 物理点的坐标和高程应实测,地表平坦或起伏不大均等倾斜地区,在满足物探精度的要求的情 况下可进行内插。 4 . 1 1 二维地震测线相交时,应进行交点检查 a 联测物理点的点位误差当成图比例尺大于等于1 2 5 0 0 0时, 不得大于成图比例尺的 0 . 2 m m ; 小于1 2 5 0 0 0 时, 不得大于成图比 例尺的0 . l m m ; b 联测物理点 或室内计算的交点 的高程较差, 在平坦地区不得大于2 m ,在山地、 丘陵等地 区 不得大于3 m , 如超限 则需做相应检核。 4 . 1 2 下列技术指标, 按技术设计和 合同 要求执行 a 接收点、 激发点点位的 允许变 通的范围; b 接收点距、激发点距及允许变通的范围; c 测线首尾满覆盖点坐标、首尾端点的实测坐标与设计坐标差值范围; d 勘探成图比例尺。 4 . 1 3 每段测线施测、 计算完毕检查无误后, 应及时提供 “ 测线合格通知书” 、 测线草图 及物理点成 果。测线合格通知书格式参见附录B o 4 . 1 4 非地震物探测线布设要求 a 电法测线一般按直线布设, 特殊地段按折线布 设, 变通范围量不大于2 0 9 6 0 b 重力、磁力和化探测线一般布设成规则网状,困难地区按物探要求确定每平方千米的最少物 理点数。 c 非地震勘探物理点可采用快速静态测量以及其他满足物探要求的测量方法布设,技术及精度 指标根据物探要求确定。 4 . 1 5 数据处理软件应经技术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使用。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 P 5 1 7 1 -2 0 0 3 5准备工作 5 . 1 资料收集 a 收集测区内的地形图、 控制点成果、 坐标转换参数、 大地水准面资料及 其他有关资料等; b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气象资料、地下管线图及其他设施埋置图等资料; C 收集已 有的测线资料。 5 . 2 工区踏勘 a 踏勘 工区内控制点的位置, 检查控制点标志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b 了解测区内 地形、 地物和行政管辖、工农业布局、人文交通、 气象等情况; C 会同物探、 地质人员, 实地踏勘 测线的位置和走向, 编写踏勘报告, 拟订施工方案和 计划。 5 . 3 编写测量施工设计,内容参见附录 C o 5 . 4 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检定 检验可由 仪器使用者进行, 检定应由法定的检测机构完成, 检定周期 一般不超过一年。 6 控 制测t 控制测量宜采 用G P S 控制网的 方法, 也可采用控制导线的方法。 6 . 1 G P S控制网 6 . 1 . 1 一般 技术要求。 6 . 1 . 1 . 1 石油物探 G P S网,按精度划分为工、II. iff 三级,见表 2 0 表 2 石油物探G P S网的等级划分 级别 IQ口 最大边长 lu n 1 0 5 表 5 石油物探G P S网弦长误差要求 等级 固定误差 a,朴 比例误差系数b 5 毛 l 望 乓 2 皿 镇 1 0 毛 1 0 6 . 1 . 1 . 4 G P S 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 固定误差a 和比 例误差系 数b 按表5 可放宽一倍执 行。 6 . 1 . 1 . 5 在进行基线解算时, 对于长度小于 1 5 k m的基线, 应求出双差固定解;长度大于或等于 1 5 k m的 基线, 须在双 差固 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取最优结果。 6 . 1 . 1 . 6 坐标转换参数应考虑与测区 老资料的吻 合并按下 列优先 顺序获取 a 利用经有关部门鉴 定,在该工区准许使用的坐标转换参数; b 利用G P S 控制网 求取; c 单点定位确定坐 标转换参数, 其 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得少于2 h o 6 . 1 . 1 . 7 利用坐标转换参数进行坐标转换后已知点坐标与网中同一已 知点成果比 较,不同基线推算 同 一点坐标其点位 较差应为 A X 镇O . 5 m, A Y 0 . 5 m, A H 簇1 . 0 m o 6 . 1 . 1 . 8 坐标转换后的 大地高应换算成海拔高, 公 式为 hH 一誉 、 一 2 式中 H 一大地高, m ; h -海拔高,m; e 高程异常值, m o 高程异常 值应 考虑与测区老资料的吻合并按下列优先顺序获取 利用经有 关部门鉴定, 在该工区准许使用的高程异常模型; 利用数字 化的高程异常图获取, 也可在比 例尺大于或等于1 2 5 0 0 0 0 0 的高程异常图上量取 取至 0 . l m ; 利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求取。 6 . 1 . 1 . , 采用高程拟合方法求取G P S 定位点的海拔高时,已 知高程控制点一般不少于3 个。当已知 5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汀 5 1 7 1 -2 0 0 3 高程点数量少于3 个, 或分布不均匀时, 应与附近高程控制点联测。 6 . 1 . 2 布网 方案的设计。 6 . 1 . 2 . 1 石油物探G P S 网中,已知平面 控制点数量应不少于2 个;附近有水准点时, 应将其纳人 G P S 网点, 作为高程控制。 6 . 1 . 2 . 2 根据控制的范围和目 的进行图上设计,已 知点分布尽量均匀, 如需水准高程联测, 同时在 图 上设计出 联测路线。 6 . 1 . 2 . 3 石油物探G P S 网, 可采用边连接、网连接、 边点 混合连接方式, 网形应组成闭合、 附合图 形。特殊困难地区及精度要求允许情况下,可采用点连接。 6 . 1 . 3 选点与埋石。 6 . 1 . 3 . 1 选点时对点位的 基本要求 a 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 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b 点位交通方便, 地面基础稳定, 易于点的保存, 便于接收设备安置和仪器操作,并应有利于 安全作业; c 视野开阔, 视场周围1 0 0 以 上不宜有障碍物; d 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如电视台、 微波站等 和高压输电 线; e 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 物体, 在大面积水域和浅海区域施工时宜采用防多路径 效应的接收天线; f 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旧控制点及其标石。 6 . 1 . 3 . 2 G P S 标志可采用钢管、 水泥桩或木桩, 所有等级的G P S 点应稳固 并设立中心标志,中 心标 志的 半径应小于2 m m o 6 . 1 . 3 . 3 1 级G P S 网 选点埋石 后应提交“ P S 点之记和G P S 网图, G P S 点之记 格式参见附录D o 6 . 1 . 4 外业观测。 6 . 1 . 4 . 1 观测计划 a 进行G P S 可见性预报, 所采用的星历龄期不得超过3 0 d .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 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段、点位几何图形因子等内容; b 观测计划应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 测站名称、 采集参数及接收 机号等。 6 . 1 . 4 . 2 观测作业 a 作业人员要严格按观测计划进行作业; b 天线架设的 对中 误差不应大于S i n m; c 架设有定向标志的天线时, 应使天线的 定向 标志指向 正北, 误差在1 0 0 以内; d 每时 段观测 前后应分别量取G P S 天线高, 两次天线高 互差不 应大于3 m m; e 一个观测时段过程中 不得进行下列操作 关闭、 重新启动接收机、进行自 测试 发现故障时 除外 、 改变卫星截 止高度角、改变 数据采样间隔、 改变天线的位置、 按动关闭文件或删除文 件的功能键; f 正在工作的 接收机附近, 禁 止使用 对讲机、手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 并卸下天线以防 雷击; 9 观测作业过程中 仔细 填写 记录, 记录格 式参见附录E ; h 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接收机数据下装, 做好数据备份; 1定时检验和维护仪器, 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 仪器检验与维护见附录F o 6 . 1 . 5 数据处理。 6 . 1 . 5 . 1 G P S 基线 解算 a 可采用卫星 广播星 历或精密星历作为基线解算起算值; b 基线解算时应严格按技术设计的要求对基线观测质量进行检核有效观测值的剔除率不应大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 P 5 1 7 1 -2 0 0 3 于3 0 ,基线解算精度应满足 6 . 1 . 1 . 1 和 6 . 1 . 1 . 3的规定; c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 d s ,应满足式 3 的要求 一 d s 毛2 涯。 6 . 1 . 5 . 2 G P S 网闭 合环的 检核 a 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 一 丁 鱼5 二 、n5 a 二 、 5 a W } 、 誓 W / W z W ; , 十W z 4 b 异步环闭合差应满足 式 4 和式 5 中W x ,毯 构成环的边数。 ⋯ ⋯‘ . “ ⋯⋯ 5 z坐标分量闭合差,W 为环闭合差,n为 6 . 1 . 5 . 3 G P S 网的 平差计算 a 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 应以所有基线组成闭合图 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 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 一个点的WG S 一 8 4 坐标 作为起算数据, 进行G P S 网的 无约 束平差。 b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的基础上, 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约束点的已 知坐标、 已知距离或已 知方位, 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 定值, 也可作为 加权观测值; c 无约束平差中, 基线向量的改正数 V A X , V A Y , V A . 绝对值应满足式 6 要求 一 V “ 毛 3 a V A Y 3 a V “ 簇3 a d 约束平差中, 基线向 量的改 正数与 剔除粗 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 差 d V b 重测或补测的 分析应写人数据处理报告。 6 . 1 . 7 编写G P S 控制测量报告, 格式参见附录G o 6 . 2 导线控制测f 6 . 2 . 1 导线控制测量应采用附 合导 线形式进行布设, 各项限差要求见表6 a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 T 5 1 7 1 - 2 0 0 3 表 6 控制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限差备注 导 线 精 度 导线总长,In n 4 0三维测线施工时导线长度减半 方位角闭合差, 勺4 0厢 N为测站数 全长相对精度 1 / 5 0 0 0 当导线全长小于 1 0 k m时,按 1 0 k m计算 高程闭合差,m0 . 2 0污S为导线全长,以 k m为单位 观 测 限 差 两倍照准差互差, 勺 4 5 指标差互差, , 4 5 水平角测回间较差, 勺 3 0 测距较差,m 0 . 0 3 直反规高差较差,m 0 . 3 L 导线边长小于 0 . 3 k .时,按 0 . 3 k m计算直规、 反靓高差的限差;L单位为k m 6 . 2 . 2 导线观测技术要求。 6 . 2 . 2 . 1 边长测量 a 导线边长采用测距仪进行测定, 观测时野外应进行加常数、 乘常数和气象改正及仪器说明 书 规定的其他改正; b 单规测定两次, 读数精确到0 . 0 0 1 M, 取算术 平均值; c 导线最大边长不应大于2 k mo 6 . 2 . 2 . 2 角度测量 a 水平角、天顶距采用J 2 级经纬仪 或测角中 误差不低于3 “ 的全站仪 两测回 测定; b 水平角、天顶距观测限差见表6 。 6 . 2 . 2 . 3 6. 2 . 2 . 4 仪 器高、规标高量 取精确至0 . 0 0 1 m . 导线的起、闭点可采用国家等级控制点、G P S静态或快速静态定位点。 7 物理点布设 7 . 1 物理点坐标与高程的测定方法 a 导线测量; b 极坐标放样测量; c 导线结合极坐标放样测量; d 实时差分测量; e 极坐标 放样与实时差分联合测量; f 静态测量; 9 其他能满足物探精度要求的测量 方法。 7 . 2 导线测量。 7 . 2 . 1 导线布设形式 a 附 合导线; b 闭合导线; c 支导线。 7 . 2 . 2 导线各项限差见表7 、表 S 和表9 。在山区等特殊地区导线总长度可延长,地震勘探成图比例 尺大于或等于1 2 5 0 0 0 时可延长 5 0 ;导线长度小于 l O k m时,按 l 0 k m计算导线限差。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S Y/ T 5 1 7 1 - 2 0 0 3 表 7 导线主要技术指标 成图比例尺 导线总长度 I v 全长相对精度 方位角闭合差 高程闭合差 n1 1 1 0 0 0 01 5 1 乃0 0 0 6 0了 面0 . 4 0丫 亏 1 2 5 0 0 02 0 1 5 0 0 0 03 0 1 忍5 0 0 1 1 0 0 0 0 04 0 注N为测站数;5为导线长度,单位为l u n o 仪器等级 J 2级 1 6级 表 8 水平角、天顶距观测值限差 Mf.M gr3tE 2CA1r 45,“ 60,“ 指标差互差 士4 5 0 士6 0 0 表 9支导线 成图比例尺 1 1 0 0 0 0 1 2 5 阴 w 1 5 0 0 0 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