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0卷第4期 名沾 专天然 乞北力 0IL& GASGEOLO GY2009年8月 文章编号0253 998 5200904 04 97 06 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刘小平 卜。 ,周心怀 。 ,吕修祥 卜。 ,朱秀香 L 。 ,王海军 卜。 [1 .中国石 油大学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 室 ,北京 10224 9;2.中国石 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 9; 3.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 52] 摘要渤海海域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构造油气藏所占比例最高 66 .8%,其次是复合油气藏25.9%。 占油气田总 数 34%的大中型油气田 ,探 明油气储量却占总储量 的84 .4% 。低凸起、凹中隆和凸起构造带油气探 明储量最 多,分别占总探 明储量 的45 .3% ,24 .9%和22.0% 。纵 向上,61 .O %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55.0%的已探明天然 气储量集 中分布于新近系 地层中。 93.2%的已探 明石油储量和8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分布在小 于3 000m 的浅 一 中层储层内。渤海海域油气 分布是海域烃源岩、沉积体系、构造 及断裂体 系发育与演化等 一 系列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油气围绕富生 烃凹陷近 距离运移聚集;有利沉积相带、优质岩相及良好的物性决定了渤海海域发育优质储层;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控制了富生烃 凹陷、圈闭及输导体 系的形成 与发育。 关键词油气藏类型;探明储量;油气分布;渤海海域 中图分类号T E l 22 .3 文献标识码A H ydrocarbon distr i butionfeatures and m aincontrolling factorsintheBohaiSeawaters L iuX iaoping ’一 ,Zh ouX inhu ai ’ ,LaXi uxiang 。一 ,Zhu Xiuxiang ’一 ,W angHai j un ’’。 1 .StateKeyLaboratory∥PetroleumResources andProspecting,C hinaUniver sityo fP etroleum ,B ering102249 ,C hi na; 2.Faculty∥NaturalResour ces,,z 厂 0rm ationTechnology,ChinaUni ve rsityofPetroleum ,B ering102249 ,Chi na ; 3.C N O OCT ianjinCompa ny,Tianjin3004 52 ,Chi na AbstractAmongthe proved reservesinBohaiSeawaters ,those fromstru cturalhydrocarbon pool saccou ntfor themost,takingup66.8%ofthetotal ,whil ecom pl ex pool scontainsecond largestr eser ves 25 .9 %.The n umberofthelarge/medium sized fiel ds onl y accou ntsfor34%ofthetotal .whiletheirprovenreserves accou nt for84.4%ofthetotal.Provenreserves aremostnumerousinstructuresoflowsalient,sw el linsag,andsalient, accou ntingfor45.3 % ,24 .9%and22.0%respectivel y .Vertical l y,ab out61.0%ofthe p r ovenoilreserves and 55.0%ofthe proveng asreserves aredistributedintheNeogen e.A bout93.2%ofthe proven oilreservesand 8 5.0%ofthe proveng as reservesaredistributedintheshal lowtomediumreservoirswith burialdepth lessthan 3000m.T hehydrocarbondistributioninBohaiSeaw atersistheresultofaseries ofgeologicalprocesses,in vol vinghydrocarbonsou r cerock,depositionalsystem s,stru ctur es,as w el lasfaultsystems.Thehydrocarbon smi g ra - tedinshortdistan ceandaccum ulatedaroundthehydrocarbonkitchens.Factorssu chasfavorab lesedim entary faciesbelts ,high qual it yl ithofacies,andfavorable physi calproperties pl ayedim p ortantr olesinthedevelopm ent ofhi gh qu al it y r eserviorsinBohaiSeawaters.TheTanlufaultanditsindu cedfaults contr ol ledtheationand developm entofhydrocarbonkitchens,trapsandcarriersystemsinthestudyarea. Keywordsr eser voirt y pe;p r ovenreserve;hydrocarbondistribution ;B ohaiSeaw aters 收稿1 3期2009 07 07。 第 一 作者简介tl II,平1971 ,男,副教授,油气形成与分l布及油气资源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 目E E L 2008 5。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4 98石油 与天然 气地质第30卷 渤海是在前 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中、新生 代叠合盆地,属于渤海湾盆地的 一 部分 l l“J ,发育 有古近系孑L店组、沙河街组 和东营组等多套烃 源 岩,存在多个富生烃凹陷,在前第三系潜山、古近 系沙河街组 和东营组 、新近系馆 陶组 和明化镇组 中都发现 了油气,具 有陆上坳 陷相似的含 油气基 本特征,也有 自身的油气成藏和分布特点,具有复 式油气聚集的特点 ∞ “ 。 。 经过4 0多年的油气勘探,在渤海海域大 中型 油藏中,已找到超过2010 。 t的石油探明储量 ,但 油气探明率不到20%,而相邻的陆上油区的油气探 明率已达4 0%,相比之下,渤海海域剩余油气资源 十分丰富,油气勘探程度较低 ,勘探潜力巨大。 本文试 图通过统计分析揭示渤海海域已发现 油气团藏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并进 一 步探讨 控制油气分 布的 主要因素,为渤海海域的油气勘 探提供科学依据。 1 油气藏类型 渤海海域目前已发现的近53个油气田的700 多个油气藏可归 为4大类7亚类表 1。 构造油 气藏4 04个,探明储量所占比例最高 ,达 66.8% ; 复合油气藏 138个 ,探明储量占25 .9% ;岩性油气 藏 176个 ,潜山油气藏 30个 ,岩性和潜山 两类油 气藏 探明储量较少,分别 占总储量 的 4.4%和 2.9 % 。在构造油气藏 中,断块油气藏探 明储量最 多,占总储量 的25 .4% 。 2 油气空间分布特征 2.1 不同规模油气田分布特征 由于勘探开发成本的差别,海上对于油气田 规模 的界定不同于陆上。本文按照渤海 油田对 油气田规模的 界定 标准,即探明油 当量大于 10000 x10 。 m 。 的 属性大型巨 型 油气田, 500010 。 ~ 1000010 。 m 。 属大型油气田, 300010 。 ~ 500010 。 m ’ 属中型油气田, 1 000X10 。 ~ 3 000X10 ‘ m ’ 的属小型油气田,小 于1000 10 。 ril ’ 属特小型油气田。渤海海域已 发现特大型油气田有 5个 ,占总探明储量 的 55.7% ;大型油气田 4 个,占总储量的 12.1% ;9 个中型油气田约占总储量的 16.7% ;小型 和特小 型油气田35个,占总储量 的 15.6% 。占油气田 总数34%的18个大 中型油气田,探 明油气储量 却占总储量的84 .4% 。由此可见,渤海海域大中 型油气田占有重要 地位。 在 18个大中型 油气田中,以构造 油气藏为主 的油气田 12个 ,油气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 58% ;以复合型油气藏为主的油气田 5 个,探明储 量占24 .1% ;以潜山油气藏为主的油气田 1个 ,探 明储量占2 .9% 。 2.2 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 渤海 目前探明 的 油气藏均 位于正向构造带 中,正向构造 带可划分为凸起、低凸起、缓坡、陡 坡、凹中隆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正向构造带油气 探明程度存在差异。 低凸起构造带已发现油气田 14 个,油气探 明 储量 占总探明油储量的4 5 .3% ,在所有正向构造 带中发现的油气最多。其中,大 中型油气田5个, 油气探明储量 占总探明储量的4 0 .6% 。凹中隆已 发现油气田 16个 ,钻井成 功率最高,油气探明储 量占总探 明储量 的24 .9 % 。其中,大 中型油气田 8个 ,油气探 明储量占总探 明储量的 22.4% ;凸起 上已发现油气田10个,油气探明储量占总探 明储 表1渤海海域 油气藏类型划分 Table1Res ervoirt ypesi ntheBohaiSea w aters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4期刘小平,等 .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及 主控因素 量 的22 .0% 。其中,大中型油气田4个,油气探 明 储量占总探 明储量 的 19.8% ;陡坡 构 造 带已发现 油气田 12个 ,油气探 明储量占总探 明储量 的 7.2% ,其中,大 中型油气田 1个 ,油气探 明储量占 总探明储量的1 .6% 。缓 坡构造带是目前油气发 现最少的 一 类构造带,仅发 现1个特小型油气田 , 探 明储量仅 占总探 明储量的0 .5% 。 2.3 不 同层系油气分布特征 渤海油气 产出 的层 系很多,自前震旦系直到 新近系都有油气藏分布。以系 为单位 统计,石油 以新近系为主,其探 明储量占61%,前第三系潜山 只占4%;以组为 单 位统计,明化 镇组最多,占 39 % ,东二段和馆陶组其次,分别 占24 %和22% , 东 一 段最少,仅 占0 .5% 。天然气的分布和石 油有 一 定 的相似性,也主要分布在新近系55%,前第 三系潜山最少 12.3%,也是 明化镇组最多,占近 44% ,东 一 段最少,仅 占0 .4 5%图1。 在18个大中型油气田中,以新近系为主力层 系的油气田 10个 ,石油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 的 54.1% ,以古近系为主力层 系的油气田7个,石油探 明储量占27 .4% ,以前第三系为主力层系的油气田 1个 ,石油探 明储量占2 .9% ;以组为单位统计,以明 化镇组为主力层系的油气田8个,石油探明储量占 32.6% ;以馆陶组为主力层系的油气田2个,石油探 明储量占21 .5% ;以东二段为主力层系的油气田 5 个,石油探明储量占23 .0% ;以沙河街组三段为主 力层系的油气田2个,石油探 明储量占4 .4% 。 享 丑 焱 舡 衄{ 艇 誉 醛 距 姐 不同区域油气在层系分布上也存在 差 异在 辽东湾地区 ,油气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和前第三系 古潜山,其中以东二段探 明储量最为 丰富,占 79% ;渤中坳陷地区,油气主要围绕渤 中凹陷分布 在周围的凸起、低凸起上,层 系上集 中分布于新近 系明化镇组 和馆 陶组,占95%;黄河口凹陷,油气 绝大部 分 分 布 在新近系和古近系,新近系占 71.4% ,古近系占28 .6% ,新近系以明化镇组占绝 大部分,古近系以沙河街组二段 、沙河街组三段为 主。黄河口凹陷油气层系分布特征与济阳坳陷的 沾化凹陷十分相似,沾化凹陷主要分 布在 新近系 和古近系,而且新近系占 81.3% ,古近系占 17.9% ;但也有不同点,沾化凹陷主要分布在馆 陶 组,黄河口凹陷主要分布在 明化镇组,其差异与新 构造运动在两个凹陷的活动强度不同有关。 2.4 不 同深度 油气分布特征 渤海93 .2%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分布 在小于 3 000m 的浅 一 中层储层 内,而大于3 000 HI最深4 086m的深部储层中所拥有的石油探 明储量不足 8% 。 88.1%的石油探 明储量 赋存在 小于2000m 的浅部储层内,分布深度小于 1000m 的占9 .3% 。 与石油探 明储量 的深 度分 布 特征 相似,渤海 目前已探 明天然气有近8 5%分布在小于 3 000m 的深度区问内,只有近 15%的储量分 布深 度 大于 3000m 。渤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包括凝析气、溶 解气和气层气,溶解气和气层气主要分布在 浅层, 凝析气主要分布在大于3 000 m 的深层。 图1渤海海域不同层系石油和 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直方 图 Fi g .1H istogramofprovenoi landgasreservesofdi f ferentfor m ationsintheBohaiSeaw aters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石油 与天然 气地质第 30卷 在 18个大中型油气田中 ,有 15 个油气田主 力油气层系埋深在 1 000 ~ 2000m ,石油探明储量 占总探明储量的74 .5% ,有 1个油气田主力油气 层系埋深小于 1000111 ,石油探明储量占总探 明储 量的5 .5% ,有2个油气田主力油气层系埋深大于 3 000m ,石油探明储量占总探 明储量的4 .4% 。 油气探明储量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主要受 控于地质条件,也 因为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海 域深层油气勘探程度较低,更多的深部油气储量 有待进 一 步勘探发现。 3 主控因素分析 3.1 源控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勘探家在对松辽盆地 油气田分布规律总结时就明确提出了陆相油气聚 集的 “ 源控论 ” 概念。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由于油 气运移距离较短,油气自烃源岩生成后,就近聚集 在生油有利区或其 临近 地带。经过东部其他盆地 40多年勘探实践 ,进 一 步确认了我国陆相断陷盆 地具有油气近距离运移聚集成藏的特点,生油岩 的分布对油气的分布起着决定 性的控制作用,由 此总结形成了 “ 源控论 ” 理论 “一 一 。 对渤海 海域 渤 中、黄河口、辽东湾及歧口几 个富生烃凹陷油气 藏距 生烃中心距离和距排烃 门限边界距离 ∽ 0定量 统计分析表明,渤海海域油 气田藏距离生烃中心的距离在 1.1 ~ 38.3km 的范围内;距离排烃 门限边界的距离在 一 13.2 ~ 1 1.2km 范围之间图2,距排烃 门限边 界 距离 为负值表示 油气藏分布于排 烃 门限边 界内,正值 则表示油气田藏分 布于排烃门限边 界之外。 以渤中凹陷及周边 的油气田藏距离生烃 中 心的范围最大,为3.9 ~ 38.3km ,而且绝大多数分 布在 10.0 ~ 38.3km 范围内,距排 烃门限边 界距 离为 一 13.2 ~ 11,2km ,且大部分 为正值,表 明油 气自烃源灶生成、排出后经断裂、不整合面及砂体 组成 的有效输导体系运移 一 定距离后成藏。黄河 口凹陷和歧口凹陷的油气田藏 距 离生烃中心的 距离普遍较小,为1.9 ~ 14.5 km ,且大部分集中在 10 km 以内,距离排烃 门限边界的距离 为 一 8.4 ~ 2.4km ,且绝大多数为负值,油气田藏多分布在 排烃 门限边 界范围内,油气运移距离较短。辽东 距 生 烃中心距离/km ┏━━ ━ ━━ ━ ━━━ ━ ━━ ┳ ━━━ ━ ━━ ━ ━┓ ┃ 40 ┃ ┃ ┃ A A 30 ┃ . 。 A ┃┃ ‘ 厶 厶 ‘ ‘ ┃ 三 ‘A厶 。 ┃ ┃ 0 2f 】 ┃ ‘ ┃┃ 厶 ┃ ┃┃ -A . ┃ ┃ ┃ . ‘ 摹毒 ┃ ┃ ┗━ ━ ━━ ━ ━━━ ━ ━━ ━ ┻━━ ━ ━━ ━ ━━ ┛ 一 10010 20 距排烃门限边界距离/km A 渤 中凹陷 - 黄河口凹陷辽东湾地区 歧口凹陷 图2渤海海域油气田藏距生烃中心和 排烃门限边 界的距离 Fi g .2Distancesf ro moilandgasfiel ds/reservoirs tohydrocarbon gener ati ngcenter and hydr ocarbon expulsionthr eshol d boundaintheBohaiSeaw aters 湾地区油气田藏距离 排烃中心距离 在 1.1 ~ 23.9km 的范围内,距离排烃边界的距离为 一 6.8 ~ 2.6 km ,且正负值各半。 由此可见,渤海海 域已发现油气田藏围绕 辽中凹陷、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和歧口凹陷等富 生烃凹陷呈近距离、环带 状分布,凹陷周 边的凸 起、低凸起及紧邻生烃中心的陡坡带、凹中隆是油 气富集的最佳场所。渤 中凹陷的生烃灶 生排烃动 力最强、油气输导体系也 最为发育,油气运移距离 较远;其次是辽东湾地区;黄河口凹陷、歧口凹陷 油气运移距离较短。 3.2 相控 不同的沉 积体系和 沉积微 相 控制着油气分 布。渤海海域沉 积体系主要包 括三角洲、扇三角 洲、湖底 扇、河流、滨浅 湖滩 坝、碳 酸盐岩台地 等 ”J 。对渤海油气分布特征 的统计表明,有利 于油气富集成藏的沉 积相带顺序依次是三角洲、 河流相、扇三角洲、滨 浅湖、湖底扇、滨浅湖砂 坝、 碳酸盐岩台地。其 中三角洲 相有 4 61个 ,占了近 70% ,探 明储量 占79%。 油藏的岩性 统计结果表明,油气藏虽发育在 粉砂岩、粉 一 细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含砾砂岩等 多种岩类之中,但以细砂岩为最多 ,其次为中粒砂 岩,表明了与中国东部许多陆相含油气盆地 一 样,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4期刘小平,等 .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在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发育优质的岩相岩石类 型,颗粒 的粒度 中值越大 ,分选性越好,结构成熟 度和成分成熟度越高,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从渤海油气 藏 岩石物理相 的分 布特征 看,孔 隙度主要分布在15% ~ 35 % ,渗透率主要在 10 10 ~ ~ 10 00010 。 I xm 。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的 储层孑 L隙度多大于 10% ,渗透率大于 1010 ~ m 。 的储层内,且己发现的油气储量集中分布在孔隙 度为 25% ~ 35% ,渗透率为 100 x10 ~ ~ 500 x 10 一 ’ m 。 和 1 00010 一 。 一 10 00010 一 ’ m 。 的 储层内图3。 3.3 断控 郯庐断裂带总体呈北北东向纵贯渤海,在 海 域延伸长度约400 km,称为 营口 一 潍坊断裂带营 潍断裂带 。 “ ⋯ 。对营潍断裂带沿线的辽东湾地 区、渤 中地区东部和渤南地区所发现油气储量 进 行统计表 明,渤海海域石油探 明地质储量的64%、 探 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的78%都分布在郯庐断裂带 沿线,表明 了郯庐大型走滑断裂 对渤海油气分 布 的控制作用十分 明显。除 郯庐 大断裂外,次级断 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也具 有 重要 的影响。断裂对 油气分布的控制表现在以下 几方面。 1 断裂直接或间接控 制了生烃凹陷及 沉 积 体系展布 渤海富生烃凹陷 的形 成受 深 大断裂控 制,郯 庐断裂在古近 纪的活动控 制了盆地的结 构、凹陷 的形成和充填历史,也控制了渤海海域古近系烃 源岩的生成 _2 巧J ,油气主 要生成于郯 庐西坳 陷 辽中 一 渤 中 一 黄河口凹陷,其次为西部坳陷的 歧El凹陷 旧引 。渤海 海域 发育的不同尺度、不同产 状、不同性质的断层纵横交错和上下叠置,形成了 50 4 0 琴 褂 30 鹾 梧 20 惫 1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h.厂 ┃ 匡 ┃ 。厂 ┃ 囊 ┃ .厂1“. ┃ ┃ ‘ n⋯n刁.限.1切.I ┃ 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孔隙度,% 渤海海域极具特 色的坡折类型,对古近系 的沉积 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进而控制了砂体的形 成 与 展布 ㈦ 。 2与断裂相关的圈闭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 前已述及,渤海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断裂相 关圈闭中的已探 明 油气 储量占总 探 明储量的 53% ,如果考虑与断裂作用间接相关 的披覆背斜、 逆牵引背斜、岩性及潜山等圈闭 中的油气储量 ,这 一 比例高达90%以上。断裂相关圈闭的形成 与郯 庐断裂的伸展 和走滑 活动 密切 相关,圈 闭类型包 括与伸展断裂 活动 有 关的 圈闭 、与伸展 及走 滑断 裂叠合作用相关的 圈闭 、受 新 构造运动改 造 形成 的圈闭等3大类 旧引 。新构造运动形成了渤海新近 系丰富的构造 圈 闭,为新近系富集油气 提供了有 利场所 怛卜 引J 。另外,最近研究 发现渤海海域 与断 裂相伴生的构造变换带有利于形成 多种样式 的构 造 圈闭,从而为捕获油气奠定了基础 [32,33] 。 3断裂是重要的油气输导通道 渤海海域油气输导 系统通常是由断裂、不整 合面、砂体等因素共 同组成,其中断裂是最 关键 的 因素。断裂带的流体输导性得 到了各国学者的广 泛关注,在断裂的输导与封闭性能及其控制因素 方面取得了重 要进展 旧。 。引 。由于断 裂带力 学性 质的频繁转换,频繁地导致多孑L介质中流体压力 增加和减小,从而产生强烈的幕式流体活动,因此 断裂是超压流体排放 的优势通道,断裂构造带是 油气幕式成藏的有 利场所 0明 “⋯ 。郯庐 断裂带是 长期活动的断裂构造,它在新 构 造运动期 的活动 在沉积层中派生出若干与其斜交的次级 小型断裂 成为油气运移 的最好通 道,为油气垂向运移和跨 层 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_4川 ,也是渤海海域岩性、潜 山圈闭连接烃源岩 的重要输导通道。 50 40 摹 替 30 娶 晤20 求 10 O ┏━ ━ ━━ ━ ━━ ━ ━━┳ ━ ┳━ ┓ ┃ 胁.m.m.m . ┃ ┃┃┗ ━ ━━ ━ ━━ ━ ━━ ━ ┻━ ┻ ━┛ 10 000 渗透率/10 。 um 。 图3渤海海域不同岩石物性区间油气藏个数及探 明储量分布频率直方 图 F i g .3Frequencyhistogr am sofhydr ocarbonreservoir numbersandprovenreserves within dif ferentporosit y andperm eabi lityintervalsintheBohaiSeaw aters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502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第30卷 4 结语 随着勘探1作不断深入,对渤海 海域油气资 源潜力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 对渤海海域资源量的估算刚超过 2010 。 t,到第 三次资源评 价 时为100 10 。 t,最近估算超 过了 15010 。 t,对渤海油气资源量预测值的快速增长 从 一 个侧面反映出渤海海域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与勘探价值 ”” ⋯ 。 目前,渤海海域明显属于低勘探程度地区 mJ , 本文关于油气分布规律的初步认识是在当前勘探 程度及技术条件下获得 的,具 有 局 限性。相信随 着海洋勘探开发技 术及深水钻探技 术的不断提 高,渤海海域未来 在非构造 圈 闭、深凹部位、古近 系及以下层系、大于3 000 m的深层等目前勘探程 度极低的领域 获得 越来越多的重 大发现,对渤海 海域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 也将越来越接近地 下真 实情况。 致谢研究过程中得 到了王涛、夏庆龙、庞 雄 奇、薛永 安、田立新、周东红、赵 春明、王根照、王应 斌、李建平、吕丁友、徐长贵、魏刚、牛 成民、滕玉 波、彭文绪和姜利群等同志的指 导 与帮助。王庭 斌教授在论 文修 改过程中给 予了悉心指 导,在此 一 并致以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I 朱伟林,王国纯,周毅 .渤 海油 气 资源浅析[J].石油学报 , 2000 ,2131 ~ 7 2 邓运华 .渤海油气勘探历 程回顾[J].中 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16298 ~ 101 3 李德生,薛叔浩 .中国东部 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与油气 分 布 [J] .地质学报 ,198 3,3224 ~ 234 4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 .渤海 中 、新生代盆地构造活动与沉积 作用的时空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213201 206 5 龚再升 .中国近海 大 油气田[M ] .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 , 1997.4 0 ~ 46 6 彭文绪,周心怀,彭刚,等 .渤海海域油气藏特征统计分析[J]. 中国海上油气,2008,20118 21 7 胡朝元 . “ 源控论 ” 适用范围量化分析[J] .天然气工业 ,2005, 25101 ~ 3 8 金之钧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J].新疆石 油 地质,2008,29338 5 ~ 38 8 9 庞雄奇.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 .北京石 油工业 H{ 版社,1995 .8 ~ 108 10 徐长贵,于水,林畅松 ,等 .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 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J] .古地 理学报 ,2008,106 627 ~ 635 11 徐长贵 .渤海古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作用[J] .中国海上油气 ,2006,186365 ~ 37I 12 徐长贵,姜培海,武 法东,等 .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三角洲 的发 现、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沉积学报 ,2002,204 588 ~ 594 13 朱伟林,李建平,周心怀,等 .渤海新近系浅水i角洲沉积体系 与大型油气田勘探 [J] .沉积学报 ,2008,264575 582 14 王小凤,李中坚,陈柏林,等.郯庐断裂带[M】 .北京地质 出版 社.2000.1 ~ 374 15 万 天丰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 力场[J].地球科学.1995 , 205526 ~ 534 16 陆克政,漆家福,戴俊生,等 .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 式[M] .北京地质 出版社 ,1997 .1 ~ 30 17 徐杰,宋跃青,高 占武 .营口 一 潍 坊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特征 [J] .地震地质 ,1999,2I428 9 ~ 300 18 蔡东升,罗毓晖,武文来,等 .渤海 浅层构造 变形特征、成因机 理与渤中坳陷及其周 围油气 富集的关系[J]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2001 ,15135 4 3 19 周斌,邓志辉,晁洪太,等 .营潍断裂带走滑构造特征、演化及 动力学机制 [J] .两北地震学报 ,2008,302117 ~ 123 20 张云银 .郯庐断裂带含油气性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3 , 25137 ~ 38 2l 杨占宝 .郯庐断裂带 中新 生代 演化与含油气盆 地形成分布综 述[J] .地质力学学报 ,2006,1214 3 ~ 4 8 22 龚再升,蔡东升,张功成 .郯庐断裂 对渤海 海域东部油气成藏 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07,2841 ~ 10 23 许世红,钟 建华,徐佑德,等 .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烃源岩及 成烃演化的差 异 性[J] .成 都理1二大学学报 ,2007,345 505 ~ 510 24 邓津辉,周心怀,魏刚,等 .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与油气成 藏的关系 以金县地区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1102 ~ 106 25 李春荣,辛f■臣,李建平,等 镤 B 庐断裂对青东凹陷古近 纪 沉积 体系的控制 [J] .新疆 石油地质 ,2008,292209 ~ 213 26 张功成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 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J].中国海上 油气地质,2000,14293 99 27 邓运华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 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 作用[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 1 ,1551 5 28 龚再升,王国纯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J].石油 学报,2001,2221 ~ 7 29 龚再升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JJ.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3 ~ 138 30 王庭斌 .中国气藏主要形成 、定型于新近 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252126 ~ 132 31 王庭斌.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 中国气藏形成的重要 冈素 [J] .地质论评 ,2004,50133 ~ 4 2 下转第509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