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 4 2 0 1 6 年 2月 臼徊勘探与开发 PETR0LEUM EXPL0R n 0N AND DEVEL0PM EN T VO 1 .43 NO. 1 文章编号 1 0 0 0 . 0 7 4 7 2 0 1 6 0 1 0 0 3 4 0 8 DO I 1 0 . 1 1 6 9 8 / P E D. 2 0 1 6 .0 1 . 0 4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 钱赓,牛成民,杨波,涂丹凤,李果营,高文博 中海石油 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渤海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2 0 1 1 Z X 0 5 0 2 3 . 0 0 6 . 0 0 2 摘要利用地球化学、地层压力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输导体系的特征、分布 、时空配置 关系及其有效性,进一步揭示莱西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分析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断裂体系、输导层与盖层,油气输 导格架 3要素研究其特征与空间匹配关系并进行静态评价,发现除前人总结的馆 陶组一明下段 v油层组外,明下段 I -- I I I 油层组也是新近系油气运移优势输导层。在调节断层分割与泥岩盖层分隔下,两个优势输导层重组并构成 了菜西 构造带新近系 “ 千层糕”式油气输导格架。结合含氮化合物浓度、地层压力、荧光录井与砂体刻画对油气输导路径进 行动态追踪与运移通道刻画,证实 “ T 0 3 - T 0 2 - T o 。 泥岩盖层组”分隔新近系油气输导格架为上、下两套油气输导体系, 后者输导通道以馆陶组一明下段V油层组块状砂砾岩体为主,前者主要由明下段 I --I I I 层组相互叠置连通的南北 向 河道型砂体构成,油气沿两个优势通道 以横向输导为主,并伴有差异成藏现象。图 1 0 表 3参 1 9 关键词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油气输导格架;优势输导体系;油气输导方式;成藏规律 中图分类号T E 1 2 2 . 2 文献标识码A Hy d r o c a r bo n m i g r a t i o n p a t h wa ys i n t h e Ne o g e ne o f La i x i s t r u c t ur a l be l t , s o u t h e r n Bo h a i Se a , Chi n a Q I A N G e n g , NI U C h e n g mi n , Y A NG B o , T U D a n f e n g , L I G u o y i n g , G AO We n b o B o h a i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C NO OC T i a n j i n C o m p a n y , T i a n j i n 3 0 0 4 5 0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Ch a r a c t e ris t i c s , d i s t ri b u t i o n , t e m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c o n fi g u r a t i o n ,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p a t h wa y s h a v e b e e n i n ve s t i ga t e d t h r o u gh g e o c h e mi c a l a n d f o r ma t i o n pr e s s u r e a na l y s i s e t c , t o f urt h e r r e ve a l h yd r o c a r b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pa e r ns i n t h e Ne o g e n e o f t h e L a i x i s t r u c t u r a l b e l t , s o u t h e r n Bo h a i S e a o f Ch i n a . F i r s t l y , t h r e e f a c t o r s , f a u l t s , c a r r i e r r o c k s b e d s a n d mu d c a p r o c k s o f t he t r an s p o r t i n g f r a me wo r k i n t h e Ne o g e n e we r e e xa mi n e d t o find o u t i t s f e a tur e an d s p a c e c o nfig u r a t i o n an d ma d e s t a t i c s t a t e e v a l ua t i o n. I t i s f o u nd t h a t b e s i d e s t h e Gu an t a o Fo r ma t i o nl o we r M i n g h ua z h e n Fo rm a t i o n No. V o i l l a ye r s , t h e No . II I I o i l l a y e r s i n t h e l o we r M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m a t i o n a r e a l s o t h e d o mi n a n t o i l a n d g a s c a r d e r b e d s . C u e d b y t h e a d j u s t me n t f a u l t s a n d s e a l e d b y m u d s t o n e c a p c o c k s , t h e t wo c a r r i e r l a y e r s are c o mb i n e d i n t o a “ l a y e r e d c a k e ”t y p e h y dro c arb o n mi g r a t i o n f r am e wo r k . T h e n t h e h y dro c a r b o n p a s s a g e p a t hwa y s we r e Wa c ke d d y n a mi c a l l y an d d e s c r i b e d us i ng n i tro g e n c o mpo u nd s c o nc e n t r a t i o n , f o rm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 , f l uo r e s c e n c e l og g i ng an d s a nd b od i e s d e s c rip t i o n ,wh i c h s ho ws t h a t me“ T0 - T0 一 To mu d s t o ne c a p l a y e r s ”s e pa r a t e t h e Ne o ge ne h y dro c a r b o n mi gra t i o n pa t h wa ys i nt o up p e r a n d l o we r u n i t s . The ma s s i v e s a n d y c o n g l o me r a t e r e s e r vo i r s i n t he Gu a nt a o Fo rm a t i o nl o we r Mi ng h u a z h e n Fo rm a t i o n No . V oi l l a y e r s are the c a rri e r b e d o f t he l o we r h y dr o c a r b o n mi gra t i o n p a thwa y ,whi l e t h e n o ah s o u t h t r e n di n g o v e r l a p p e d an d c o n ne c t e d c h a n ne l s a nd b o di e s i n l o we r M i n g h ua z he n Fo r ma t i o n No.I-I I I o i l l a y e r s a r e t he c a r r i e r b e d o f t h e u p p e r un i t .Hy d r oc arb o n mi gra t e d l a t e r a l l y a l o ng t he t wo pa s s a g e wa y s , a c c o mpa ny i ng wi t h d i f f e r e nt i a l a c c u mu l a t i o n. Ke y wor ds s o ut h e r n Bo ha i S e a ;La i xi s t r u c t ur a l b e l t ;h y dro c a r b o n p a s s a g e fra me wo r k;d o mi n a n t mi g r a t i o n pa t hwa y;h y droc arb o n mi gr a t i o n pa Re rn; a c c umul a t i o n p a Re r n 0引言 输导体系是指含油气系统 中所有运移通道 输导 层、 断层 、 裂缝、 不整合面等 及其相关围岩的总和 】 。 作为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 的桥梁 ,输导体系对油气成 藏的控制作用明显 ,同时也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难 点[ 2 4 ] 。本文利用地球化学、地层压力分析等手段 ,深 入研究莱西构造带输导体系的特征、分布 、时空配置 关系及其有效性 ,以期进一步揭示莱西构造带新近系 油气成藏规律[ 5 】 , 解释并重新认识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 性与复杂性 ,指导成熟探 区及邻 区油气发现。 1莱西构造带地质概况 莱西构造带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 ,属于垦东一青 坨子凸起东部次级构造单元 见图 1 ,受北东向郯庐 断裂右旋走滑拉张作用及近东西 向调节断层控制 ,研 究区整体逐阶向南掀斜翘倾 ,具有北低南高的地貌特 征[ 6 l 。 油气主要富集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化镇组 上段底部以及馆陶组顶部 ,来 自黄河 口凹陷的油气在 3 6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V _0 1 . 4 3 NO . 1 含量最 高 , 达 6 0 , / o 以上 ;明下段 Ⅳ一 V油层组砂 岩含量 最低 ,稳定在 4 0 %左右;向构造高部位明下段 I I Ⅱ 油层组及明上段 I I I I 油层组砂岩含量整体呈现递增 趋势 ,其中明下段 I 油层组增加幅度最大 ,K L 9 一 C井区 的砂岩含量为 3 7 . 2 %, K L 9 . E井区砂岩含量增加至 7 3 . 1 % 见表 1 、图 3 。综上所述 ,明下段Ⅳ一 V油层组与馆 陶组砂岩含量较明下段 I I I I 油层组及明上段底部稳定。 表 1 莱西构造带及黄河口凹陷新近系砂岩含量统计表 层位面丽面 N2 n l I I I I 油层组 4 6 . 7 4 7 . 2 3 9 . 5 2 6 . 8 1 8 . 6 N1 m I油层组 7 3 . 1 5 8 . 6 4 4 . 0 3 7 . 2 2 2 . 2 Nl m I I I I I 油层组6 4 . 1 4 2 . 8 6 4 . 0 4 5 . 7 1 6 . 7 Nl n l Ⅳ一 V油层组4 0 . 1 4 1 . 9 3 9 . 0 4 1 . 7 1 7 . 1 N增 7 5 . 0 7 2 . 7 7 0 . 9 6 2 . 7 2 9 . 8 2 . 2 . 2 渗 透性 莱西构造带新近系馆 陶组发育辫状河相块状砂砾 岩体;明化镇组为曲流河 、极浅水三角洲沉积,岩性组 合主要为泥岩与细砂岩互层,整体埋深较浅 、 孑 L 渗较高。 渗透率统计结果显示 向构造上倾方 向,渗透率 整体呈递增趋势; 馆陶组渗透率为 1 8 9 . 5 3 3 3 . 0 1 0 m , 明下段 I I I I 油层组及明上段 I I I I 油层组砂岩 渗透率普遍大于 5 0 0 x 1 0 g m ,明显高于馆陶组 见 表 2 。综上所述 ,明下段 I I I I 油层组及明上段砂岩 含量虽不及馆陶组 ,但渗透率却远高于后者。 前人研究成果 已经证实了馆陶组一明下段 V油层 组作为油气优势输导层的重要地位【 6 ] 。 明下段 I I I I 油 层组与馆陶组辫状河块状砂砾岩沉积不同,受郯庐走 滑断裂对古地貌的控制,其发育南北 向河道型砂体 ,叠 合性好 ,延伸距离远 , 且与断层耦合程度高 见图 4 , 因此明下段 I I I I 油层组相互叠置连通的南北向河道 型砂体也可作为油气优势输导层。 2 . 3 盖 层稳定 性及 其空 间匹配 关系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 ,在明下段划分了 5 套区域性泥岩盖层。明下段Ⅳ一 V油层组泥岩盖层分布 稳定 ;而在明下段 I I I I 油层组,随砂岩含量向上倾方 向升高,泥岩盖层厚度具稍减薄趋势。整体上,明下段 Ⅳ油层组 顶 T 。 。 、明下 段 I I 油层组顶 T 0 、明下段 I 油层组顶 T 附近发育 3 套相对稳定的泥岩盖层。 馆陶组一明下段V油层组 、 明下段 I I I I 油层组是 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在调节断层分 割与泥岩盖层分隔下, 两个优势输导层重组并构成了莱 西构造带新近系 “ 千层糕”式油气输导格架 见图 3 。 3油气输导通道动态追踪 在油气输导格架的 3要素中,输导层是油气输导 体系的主体。在明确了馆陶组一 明下段V油层组 、明 下段 I I I I 油层组两个优势输导通道之后 ,利用成藏 动力学理论 ,结合区域沉积特征 ,根据咔唑类地质色 层分馏与地层压力传递效应 ,追踪油气二次运移的路 径并分析其方式与特点 ,进一步揭示莱西构造带新 近 系油气成 藏规律 。 3 . 1含氮化合物浓度与油气输导体系 3 . 1 . 1咔唑类地质 色层分馏效应 油气运移作用是控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丰度与 相对分布的主要因素 ,利用该类化合物的分馏效应可 有效指示油气运移方 向【 。 含有氮原子杂环的咔唑类分 子具有较强的极性 ,通过氮原子上键合的氢原子与地 层中的有机质或黏土矿物上的负电性原子 如氧原子 构成氢键 ,使得部分咔唑类分子滞留于输导层或储集 层中,从而在油气运移途中出现咔唑类地质色层分馏 效应 。 们 。 根据这一特征 , 可对油气二次运移效率进行 定量评价E “ ] ,具体表现为 随运移距离的增加 ,原油 中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逐渐降低I 1 ;同一油气运移 路径,咔唑类浓度组合形式相似 。 3 . 1 . 2咔唑类浓度分异与输导体 系划分 莱西构造带新近系 6个含氮化合物采样分析数据 显示 咔唑类浓度分异明显 ,在与运移距离 的关系中 呈现出两个带。第 1个带 ,K L 9 . A井明下段V与Ⅳ油 层 组 的 2 撑 与 3 采 样点 、K L 9 . E 井 明下 段 I I 油 层组 1 采样点 ,咔唑浓度大于 3 n g / mg ,1 , 8 . 二甲基咔唑浓度 大于 4 n g / mg ,咔唑 、1 , 8 . 二 甲基咔唑 、 苯并 咔唑浓 度组 合呈 “ 八”型;第 2个带 ,K L 9 . B井 明下段I I I 油层组 l ≠ } 采样点 、 KL 9 . D井明下段 I 油层组 2 ≠ ≠ 采样点 、 KL 9 . E 井明上段 I I 油层组 2 ≠ } 采样点 ,咔唑浓度小于 1 n g / mg , 1 , 8 . 二 甲基 咔唑浓度 小于 2 n g / mg , 咔唑 、1 , 8 一 二 甲基咔 唑 、 苯并咔唑浓度组合为 “ V”型 见表 3 、 图 5 、 图 6 。 咔唑类浓度与组合特征的明显分异 ,说明两个带分属 于不同输导体系 前者咔唑类浓度偏高 、运移距离相对 较近;后者咔唑类浓度偏低 、油气运移距离相对较长。 结合咔唑类浓度的分异性与断. 砂一 泥构成的“ 千层 糕”式油气输导格架 , 证实了 K L 3 . X到 K L 9 . A/ B井区 的 T 0 、K L 9 . D井区的 T 0 、K L 9 . E井区的 T o 附近的 稳定泥岩段组成 的区域性 “ T 0 。 . T 0 . T 。 泥岩盖层组” , 将莱西构造带新近系输导层分隔为上 、下油气输导体 系 见图 7 。受调节断层错断分割 ,不同井区输导通 道存在差异 ①下输导体系主体 由KL 3 . X到 KL 9 . A/ B 井区馆陶组一 明下段V油层组 、K L 9 一 D 井区明下段 I I V油层 组 、KL 9 . E 井 区 明下 段 I 一 Ⅳ油 层组组 成 , 输 导 层 主 要 为 砂 岩 含 量 较 高 的块 状 砂 砾 岩 与 厚 层 砂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侧向传递 ,沿断裂的超压传递就是典型的垂向传递 , Ma n n和 Ma c k e n z i e 介绍 了横向传递 当存在分布广泛、 连通性好的砂岩层时 ,流体 和压力 就将沿水平方 向移 动 】 。 根据流体包裹体资料 ,莱西构造带新近系为晚期 快速充注、一期成藏 ,油气 和压力 以晚期幕式运 移方式 自古近系油藏 向新 近系垂 向传递 ;在新 近系 上 、下输导体系油气 和压力 以横向传递的方式发 生连续传递与扩散 ,但是受储集层空间展布范围、砂 体连通性的控制 ,传递的路径 与扩散程度均存在差 异[ 1 3 - 1 5 ] 。 3 . 2 . 2压力系数的连续递减特征 压力系数反映地层压力值的相对变化 ,同一输导 体系压力系数近似或继承性发育[ ] 。莱西构造带 9口 井及黄河 口凹陷 KL 3 一 X井 区共有 4 7 5 个地层压力测量 数据 ,计算压力系数发现如下规律[ 1 7 - 1 9 ] 整体上 ,压 力系数 以锥形向浅层连续递减 ,说明油气 和压力 在 新 近系 上 、下输 导体 系发 生横 向连 续 传递 ;受 T o . T 0 . T 。 。 泥岩盖层组分隔, 上输导体系压力系数递减 的幅度相对较大,由 K L 3 . X井区的 1 . 0 3 0 . 0 0 5降低至 KL9 . A 井 区的 1 . 0 2 0 . 0 0 5 ,再 到 KL 9 . E 井 区的 1 . 0 1 0 . 0 0 5 ;下输导体系压力系数递减 的幅度相对较 小 , 由KL 3 . X井区的 1 . 0 0 5 1 . 0 2 0降低至 KL 9 . A井区 的 1 . 0 0 5 1 . 0 1 0 , 再到 KL 9 一 E井区的 1 . 0 0 5 1 . 0 1 0 见 图 8 。上、下输导体系压力系数传递幅度的不同首先 证实了泥岩盖层组 的分隔作用 ,油气 和压力 在两 个输导体系分别进行横向传递 ; 结合研究区沉积特征 , 上述压力系数传递幅度的差异也反映了压力传播空间 的差异 ,即向构造高部位 ,上输导体系输导通道由 南北向叠置连通极浅水三角洲河道型砂体转变为曲流 河相块状砂体 ,储集层展布变广 、砂岩含量增加 、渗 透 性增 强 、砂体 连通 性变 好 、输导 能力 提高 ,因此压 力系数递减 的幅度相对较大 ,油藏模式由构造. 岩性过 渡到岩性. 构造油藏 ;下输导体系输导通道为辫状河相 砂砾岩体与曲流河相块状砂体 ,砂岩含量、孔渗性与 油气输导能力相对稳定 ,向构造高部位不存在储集层 空间展布与砂体连通性的显著变化 ,因此压力系数传 递 幅度相对较小 ,油藏模式 以构造或岩性. 构造 油藏 为主 。 结合莱西构造带新近系上 、下油气优势输导体系 主通道类型分析与评价 、咔唑类浓度的分异、压力系 数 的差异递减与扩散 ,证实油气在两个输导体系以相 对独立的横向输导为主 ,向构造高部位泄压区进行二 g 聪 图 8 莱西构造带及黄河口凹陷典型井新近系 地层 压力系数 次运移 见图 9 。 4成藏规律新认识与探讨 在输导体系中,油气总是沿渗透性最好和阻力最 小的路径运移 , 即存在着油气运移优势通道『 l 】 。位于构 造高部位的 K L 9 . C井 , 仅在明下段Ⅳ油层组发现 1 . 4 m 厚 的油层 ,明下段 I I I I I 油层组无油气显示 ,成藏差 异现象明显 ,与其位于油气输导中转站的位置极为不 符 见图 3 。 根据下输 导体 系压力 系数稳定连续传递扩散特 征 ,对比油气输导通道上压力系数变化 K L 9 . C 井下 输导体系压力系数低于 KL 9 . A井,并非连续稳定下降 见图 1 0 ,说明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没有对 KL 9 . C 井区下输导体系进行规模性充注 ;其井壁取心荧光显 示仅在其顶部油气显示较好 ,其下均无油气显示 ,而 与输导通道对应的 K L 9 . A / B井区油气显示较好 ,证实 了 KL 9 . C井区并非处于油气优势输导通道。 利用地震属性对上输导体系南北向叠置连通砂体 进行刻画, 发现 K L 9 一 C井所在砂体范围小且相对孤立 , 与主力运移砂体不连通 见图 4 ;K L 9 . C井东部发育 一 条挤压性质的隐性走滑断裂 见 图 4 ,可能对下输 导体系油气运移起阻挡作用 、对上输导体系砂体展布 起分隔作用 ,其 “ 控运控砂”作用导致 K L 9 一 C 井 区 油气输导处于劣势 ,优势输导通道位于隐性走滑断裂 以东 5 0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V O 1 . 4 3 No . 1 [ 1 7 ] [ 1 8 ] [ 1 9 ] [ 2 0 ] [ 2 1 ] 邓义楠,王约,陈洪德 ,等黔北桐梓五峰组观 音桥 段双壳类和 腹足类 的生态意义[ J ] .地层学杂志, 2 0 1 0 , 3 4 3 3 2 8 . 3 3 3 . DENG Yi ’ n a n ,WANG Yu e .CHEN Ho n g d e .e t a 1 .Bi v a l v e s a n d g a s t r o p o d s f r o m t h e Or d o vi c i a n Gu a n y i n q i a o M e mb e r o f t h e W u f e n g F o r ma t i o n i n To n gz i ,Gui z h o u ,S o u t h Ch i n a ,a n d t h e i r e c o l o g i c a l s i g n i fi c a n c e [ J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 2 0 1 0 , 3 4 3 3 2 8 - 3 3 3 . 谢 尚克,汪正江,王剑 ,等 .綦江观音桥 中上奥 陶统微量元素地 球化学特征[ J ]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 0 1 0 , 1 0 5 6 0 . 6 5 . X I E S h a n g k e , WAN G Z h e n 舀i a n g , WANG J i a n , e t a 1 . T r a c e e l e me n t g e o c h e mi s t r y o f t h e Mi d d l e a n d Up p e r Or d o v i c i a n s t r a t a i n t h e G u a n y i n q i a o s e c t i o n , Q U i a n g , C h o n g q i n g [ J ] . S e d i me n t a r y Ge o l o g y a n d T e t h y a n Ge o l o g y , 2 0 1 0 , 1 O 5 6 0 6 5 . 苏文博 ,李志明,E T T E NS O HN R F ,等.华南 五峰组一龙马溪组 黑色岩系时空展布的主控因素及其启示 [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 大学学报, 2 0 0 7 , 3 2 6 8 1 9 - 8 2 7 . S U W e n b o ,L I Zh i mi n g ,ET TENS OHN R F ,e t a 1 .Di s t r ibu t i o n of b l a c k s h a l e i n t h e Wu f e n g - L o n g ma x i F o r ma t i o n s O r d o v i c i a n S i l u r i a n , S o u t h C h i n a Ma j o r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a n d i mp l i c a t i o n [ J ] .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2 0 0 7 , 3 2 6 8 1 9 - 8 2 7 . 王怿,樊隽轩,张元动,等 .湖北恩施太 阳河奥 陶纪一志 留纪之 交沉积间断的研究[ J ] .地层学杂志, 2 0 1 1 , 3 5 4 3 6 1 - 3 6 7 . WANG Yi , F AN J u n x u a n , ZHANG Y ua n d o n g , e t a 1 . On t h e Or d o v i c i a n Si l u r i a n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Hi a t u s a t T a i y a n g he ,En s h i ,Hu be i P r o v i n c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 2 0 1 1 , 3 5 4 3 6 1 - 3 6 7 . 何卫红,汪啸风, h 建军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海盆海平 面变化 旋 回与古水体深度[ J ] .沉积学报, 2 0 0 2 , 2 O 3 3 6 7 . 3 7 4 . H E We i h o n g , WA NG X i a o f e n g , B U J i a n j u n . T h e e u s t a t i c c y c l e s a n d t h e d e p t h of wa t e r ma s s o f t he l a t e s t Or d o v i c i a n W u f e n g i a n i n t h e [ 2 2 ] [ 2 3 ] [ 2 4 ] Y a n g t z e B a s i n [ J ] . Ac t a S e d i me n t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2 0 0 2 , 2 O 3 3 6 7 3 7 4 . 刘伟,许效松,余谦 ,等.中上扬子晚奥 陶世赫南 特期岩相古地 理[ J ]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0 1 2 , 3 9 1 3 2 . 3 9 . L I U We i , XU Xi a o s o n g , YU Q i a n , e t a 1 . L i t h o f a c i e s 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o f t h e La t e Or d o v i c i a n Hi rn a n t i a n i n t h e m i d d l e . u p p e r Y a n g t z e r e g i o n o f C h i n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i t i o n , 2 0 1 2 , 3 9 1 3 2 - 3 9 . 刘伟,许效松,冯 心涛,等 .中上扬子上奥 陶统 五峰组含放射虫 硅质岩与古环境[ J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 0 1 0 , 3 O 3 6 5 7 0 . LI U W e i , XU Xi a o s o n g ,F ENG Xi n t a o ,e t a 1 .Ra d i o l a r i a n s i l i c e o u s r o c k s a n d p a l a e O e n V i r O n me n t a 1 r e c o n s t r uc t i o n f o r t h e Up p e r O r d o v i c i a n Wu f e n g F o r ma t i o n i n t h e mi d d l e u p p e r Y a n g t z e Ar e a [ J ] . S e d i me n t a r y G e o l o g y a n d T e t h y a n G e o l o g y , 2 0 1 0 , 3 O 3 6 5 . 7 0 . 汪泽成,姜华,王铜 山,等 .四川盆地桐湾期古 地貌特征及成藏 意义[ J ] .石油勘探 与开发, 2 O 1 4 , 4 l 3 3 0 5 3 1 2 . WANG Ze c he n g ,J I ANG Hu a ,WANG T o n g s h a n ,e t a 1 . Pa l e o -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f o r me d d u r i n g T o n g wa n t e c t o n i z a t i o n i n S i c h u a n B a s i n a n d i t s s i g n i fi c a n c e for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 J ] . Pe t r o l e u m E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 2 01 4 , 4l 3 3 0 5 3 1 2 . 第一作者简介. L- 1 9 6 8 . ,男,湖北荆 门人,博士,中国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储集层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工 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2 O 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 实验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 0 0 0 8 3 。 E - ma i l wa n g y u m a n p e t r o c h i n a . c o m. c n 收稿 日期2 0 1 4 . 1 2 . 1 5 修回日期 2 0 1 5 . 0 4 . 1 7 编辑黄昌武 上接 第 4 1 页 [ 7 ] 李素梅 ,王铁冠 ,张爱云,等.原油 中吡咯类 化合物 的地球化 学 特征及其意义[ J ] l沉积学报, 1 9 9 9 , l 7 2 1 4 7 - 1 5 2 . LI S u me i , W ANG Ti e g u a n , ZHANG Ai ’ y u n . Ge o c h e mi s t r y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s i g n i fi c a n c e o f t h e p y r r ol i c c o mpo u n ds i n p e t r o l e u m[ J ] . Ac t a S e d i me n t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1 9 9 9 , 1 7 2 1 4 7 1 5 2 . [ 8 ]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等.利用原 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 气运 移 [ J ]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0 , 2 4 4 8 3 . 8 6 . W ANG Ti e g u a n ,L I S u me i ,Z HANG Ai ’ y u n ,e t a 1 .Oi l mi g r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wi t h p y r r o l i c n i t r o g e n c o mp o u n d s [ J ] . J o u rna l o f t h e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C h i n a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0 0 , 2 4 4 8 3 - 8 6 . [ 9 】L I M, L AR T E R S R, S T OD DA R T D, e t a 1 . F r a c t i o n a t i o n o f p y r r o l i c n i t r o ge n c o mp o un d s i n p e t r o l e u m d u r i n g mi g r a t i o n De r i v a t i o n o f mi g r a t i o n - r e l a t e d g e o c h e m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 C ] / / C UB I T T J M, ENGLAND W A. T he g e o c he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