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外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近些年来 ,随着地质图应用范围大大拓宽 ,一 些发达国家中填图工作服务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变 化 。 陆区填图 ,强调要从过于专业化的狭窄圈子里 走出来 ,从填绘传统地质图向填绘多功能的通用地 质图转变 ,使地质图占领更多的用户市场 。 环境地 质填图日益显得重要 。 许多国家改变了长期主要对 陆区开展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的做法 ,领海海 域也成为国家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国外地质填图普遍采用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系统 (RS) 等高新技术 ,向填图全程计算机 化与成果数字化 、 网络化及地质三维分析可视化方 面发展 。 基础地质图件已呈信息量大 、 功能多样 、 服务领域广泛 ,用户面广的趋势 。 近年来 ,各国政 府都围绕国家目标 ,加速地质填图改革与新一代填 图革命 ,相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地质调查重大国家 填图计划 ,总体发展趋势如下 。 1 B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将沿着为国家可持续 发展提供全新地质调查信息的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 ,由于国家安全概念由战争转向 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际政治 、 经济 、 科技 发展战略与政策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与调整 。 1992 年 ,世界地球首脑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 全球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导向性 影响 ;以信息与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产业革命使冷 战后的经济战正在演变为一场科技战 。 上述社会经 济的新变化要求地质调查工作为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提供全新的地质调查信息和新的研究领域 。 在这样 的国际大背景下 ,各国地质调查所都在制定新的发 展战略 ,重新确立或调整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 点 。 虽然各国的发展战略研究有所不同 ,但是 ,各 国制定的新的发展战略的基点都把发展区域地质调 查作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增强综合国力的 关键 ;试图通过新的战略使 21 世纪从不可持续增 长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以可持续的方式调查和 负责管理其自然环境和天然资源 。 欧 、 美等一些发 达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形式规定了不同类 型 、 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的目标 、 任务和拨款 方式 ,以保证地质填图工作的顺利进行 。 旨在扩大 和更新地质图 ,提高和改善区域填图覆盖水平 ,为 资源评价 、 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促使地 学填图协调发展 。 充分发挥区域地质调查在国土综 合利用 、 整治及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从强 调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填图 ,转向强调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问题的综合生态系统填图 。 总的趋势是更 加面向社会需求 ,服务领域扩大 ,更加强调面向大 众的科学服务 。 侧重于长远的 、 战略性和基础性的 地质调查研究及探索性研究 。 目的是使战略研究与 国家填图工作更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地质科学填图 和基础数据库的工作 。 2 b未来社会经济需求将进一步影响区域地 质调查内容和工作方向 任何科学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否则就得 不到发展 ,地质调查也不例外 。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 任务和目标的扩大 ,当代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的重点 正从勘查和开发资源 ,转移到全球与区域规模的环 境和社会问题上 。 这样 ,区域地质调查已成为解决 人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学科 。 与此相适应 ,区域地质 调查从矿产时代进入社会化与环境时代 ,因而要求 其社会功能由 “矿产型” 拓宽到 “社会型” 。 在这 种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面前 ,区域地质调查只有通 过不断拓宽研究领域 ,对一些具科学意义 ,又有远 景社会价值的重大基础问题进行专题科学研究 ,才 能建立起新一代的区域地质调查知识体系 ,才能解 决围绕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提出的种种社 会的 、 科学的问题 。 面对这种形势 ,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所在开展国 家级填图计划的同时 ,都积极开展了重大地质科学 问题的超前研究 ,如美国地质调查所配合国家填图 计划 ,积极开展了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研究工作 ,并 把两者结合起来 。 短期研究针对国家的紧迫问题 , 采用快速 、 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手段 ,解决填图中的 科技问题 。 长期研究的目的是对基本的地球作用过 程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可以不断为解 决国家面临的一些更复杂和更困难的问题提供依 据 ,并使科学得到发展 。 对地质调查和地质工作将 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经济变化主要是人口增长和 城市化 、 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 、 水资源危机 、 能源 1 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标准及技术方法 危机 、 全球变化 、 新材料的需求 ,等等 。 在这些社会挑战面前 ,区域地质调查除要继续 解决矿产资源问题外 ,还必须帮助解决当今社会发 展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 减轻自然和人为灾害 , 安全处置有毒害的放射性废物 ,以及为自然资源的 合理利用 、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 生态环境保护 、 国土整治 、 农业发展提供地质调查知识和服务 。 特 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 达到了与自然地质作用相当的程度 ,人与自然关系 的协调已成为人类认识地球的新的出发点 。 所有这 一切 ,使区域地质调查的任务和目标都发生了变 化 。 总的说来 ,其变化主要表现 不断拓宽服务领 域 ,加强了在土地利用规划 、 灾害预防 、 生态建设 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早期的地质填图主要是以 矿产找寻为目的 ;目前不仅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 许多领域都要求主要通过绘制一系列管理者和决策 者易懂的图件 ,特别是大比例尺通用地质图 ,提高 在土地利用规划 、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服务 的能力 。 3 C广泛应用高新技术 ,实现地质调查全过 程的信息化或数字化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领域的扩大 ,区域地质调查 技术方法和基本手段在 21 世纪头 10 年将发生巨大 的变革 。 例如 ,空间遥感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 监测和量化地质作用过程以及与自然灾害和地质景 观演化相伴随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将是模拟和认识 这些作用过程和变化 ,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和近地 表环境所造成影响的重要手段 。 近些年最大的技术进展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 用 。 由于 GIS ,GPS ,RS 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 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 (填图) 的效率 ,改进 了地质填图的质量 ,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度 ,使地 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 全过程的信息化 ,建立的数字地质图数据库 ,从根 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 ,为地质图 信息的灵活检索 、 信息共享 、 扩大服务领域奠定了 基础 ,并大大提高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 许多 国家在开展新的国家地质填图计划时 ,还明确了应 用高新技术的基本要求 。 美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在实施新一代填图计 划中 ,明确要在信息采集 、 管理 、 分析 、 储存 、 成 果输出等填图的各个阶段及信息服务全面采用数字 技术 。 美国地质调查所为此成立了数字填图委员 会 ,组成若干工作组制定各个阶段所需的标准 。 到 目前为止 ,上述国家地质填图计划都有一批项目已 经完成 ,每个项目都建立了以 GIS 为基础的数据 库 。 近 10 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其应 用不仅已经遍及国土资源工作各个领域的数据采 集 、 处理 、 管理 、 成果输出等全过程 ,而且深入到 解决跨学科 、 跨领域的信息共享 、 集成等问题 。 尤 其在资源工作领域方面 ,所使用的计算机从仪器设 备的内置单片机 、 掌上计算机 、 PC 机 、 工作站 、 巨型机等无所不包 ,现在在集成管理空间与属性数 据的大型数据库技术 、 高速并行处理技术 、 图示技 术 、 大容量存储技术 、 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 计 算机模拟技术 、 网络通讯技术 、 人工智能技术 (专 家系统 、 语音与手写识别)、 电子出版技术等已广 泛应用于资源工作的全过程 ,即信息采集 、 处理 、 管理与服务等全过程 。 3畅1 地学数据 (库) 模型发展特点 1) 改变以往数据模型的研究立足于建立单个 数据库或面向项目研究的数据模型 。 研究正在向建 立专题或领域数据模型或扩展到对整个地学数据库 群的研究 ,从而实现地学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 。 2) 地质数据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空间性 ,因而 GIS 技术是地质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 。 当前 GIS 技 术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管理问 题 ,因为对于地质行业级的 GIS 系统 ,其数据量极 其巨大 ,一般都在几十至几百 GB 级 。 传统的基于 文件的管理方式显然不能处理这些问题 ,而利用面 向对象的大型数据库 (如 Oracle ,SQL Server) 技术 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 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 据库中 ,海量地图数据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 只需 建立单一图层 ,不必再进行分幅处理 。 如果用户原 来的数据源是分幅的 ,可将其全部存储到一个图层 中 ,数据库将自动对其进行拼接和索引处理 ,即可 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层 。 在应用时 ,客户端只需极少 量的编程 (实际上只是指定数据源) ,就可实现对 数据库里数据的动态显示 。 数据库会根据当前地图 客户端的显示视野 ,自动将此范围内的图形检索出 来 ,并送到客户端显示 。 因此 ,即使服务器端的数 据是 GB 级的 ,在客户端的数据量却仅是几十到上 百 KB ,大大减轻了客户端系统的配置需求 ,并减 轻了网络流量 。 所以 ,利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 术 ,可建立一种真正的 Client/Server 结构的空间信 息系统 ,这不仅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等 22006 年 黄金地质专题信息编辑之九 问题 ,也解决了多用户编辑 、 数据完整性 、 数据安 全机制等许多问题 ,将给 GIS 的应用 、 地质调查数 据社会化服务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 3) 数据库管理向集中化发展 ,从单个数据库 到专业数据库再到数据仓库 ,总体数据量直线攀 升 ,数据库系统的功能也从早期的数据存储 、 查询 到联机事务处理 ,再到数据挖掘 ,从单纯的数据库 发展到与之相关的模型库 、 知识库的集成 。 数据库 将焦点瞄准在建设更快 、 更庞大的系统 。 在 Inter唱 net 飞速发展的今天 ,情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 化 。 数据库一方面向集中化 、 大型化方向发展 ,但 应用却在向着分散化 、 小型化的方向延伸 。 对于越 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员 ,他们需要随时查询和更新 数据库 ,而他们所需要操作的一般并不是数据库的 全部 ,而往往只是与之紧密相关的极少量数据 ,但 这极少量的数据必须与中心数据库同步更新 。 这方 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多 。 4) 数据库管理在集中化发展成熟的基础上 , 数据库技术将从集中走向分散 。 3畅2 帋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世界发达国家在地学工 作各个领域都建立了基础数据库 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 、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地质 调查所建立的主要类型的地质调查数据库包括 ① 文献资料数据库 ; ② 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 据库 ,包括数字高程模型 、 地形数据库 、 数字正射 影像图数据库 、 全国地理名称信息系统等 ; ③ 地质 图数据库 、 地质名称数据库 、 钻孔数据库 、 放射性 年代数据库 、 岩石分析数据库 、 古生物数据库 、 海 洋地质数据库 、 国家数字地图集等基础地质数据 库 ; ④ 矿产资源数据库包括分布在全国范围的固体 矿产 、 石油等矿床 、 矿点数据和油田数据库 ; ⑤ 水 文钻孔数据库 、 水资源数据库 、 水质数据库及水监 测数据库 ; ⑥ 地籍数据库及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数 据库 ; ⑦ 地震 、 滑坡 、 崩塌等环境与地质灾害数据 库 ; ⑧ 航磁 、 重力 、 人工地震等地球物理数据库 ; ⑨ 包括全岩地球化学 、 水系沉积 、 勘探地球化学等 地球化学数据库 ; ⑩ 航片与卫星影像数据库等 。 3畅3 注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 解决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的 技术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全面展开研究 。 这种信息化 并不仅仅是将传统工作流程简单的实现信息化 ;而 是在采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地质调查的成果 ,并根据 区域地层 、 构造 、 岩石 、 矿产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 学等属性对地质图的信息进行灵活检索 ,还可根据 用户需求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应用图件 。 地质图不再 只是一张复杂的 ,除专业地质人员外 ,别人很难看 懂的专业图件 。 这是对传统地质填图的重大变革 。 现在美 、 加 、 澳实施的第二代地质填图计划 中 ,都明确提出要在填图的各个阶段及信息服务全 面采用数字技术 。 到目前为止 ,上述填图计划都有 一批项目已经完成 。 每个项目都建立了基于 GIS 的 数据库 。 上述国家第二代填图计划的实施过程具有以下 特点 。 ① 为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组织制定一系列 标准 , 如 地质调查数据模型标准 、 空间定位标 准 、 野外数据采集标准 、 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标准 、 数字地质图出版标准及无数据标准等 ; ② 探索野外 数据采集的计算机化问题 ,直到 2002 年 ,国外大 多地学专家才普遍认为 ,野外数据采集设备技术的 发展 ,将导致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数据采集革命 ; ③ 采用 GIS 技术完成室内资料整理 、 分析及图件的 编辑 ; ④ 提供 2 种输出 建立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与 硬拷贝地质图 ; ⑤ 建立了适应新技术的完整工作流 程 。 3畅4 鞍掌上计算机和 GPS 技术逐渐广泛地应用于野 外数据采集 国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野外地 质数据采集的计算机技术 。 从编码表格到编码与自 由文本混合式描述 ,从格式化的记录簿发展到野外 电子记录簿 ,建立原码资料数据库 。 野外数据采集 的硬件设备从无 (用笔填写编码表格 ,从室内输入 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到便携式计算机至掌上计算 机 ,并应用在地质填图的实际工作中 。 现在 ,掌上 计算机的重量更轻 、 功能更强 ,手写体识别软件已 可集成其中 ,它使地质人员从敲击键盘中解脱出 来 ,很适于野外工作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完 全符合野外数据采集的设备 (电源 , 与 GPS 集成 一体化 ,可在阳光下阅读屏幕等技术指标) 和操作 系统会越来越成熟 ,轻便 、 实用的野外数据采集设 备将会像罗盘 、 放大镜和地质锤一样成为野外工作 必备的随身工具 。 3畅5 膊空间信息栅格技术正在成为地质调查信息服 务与信息获取的重要基础设施 空间信息栅格 (Spatial Ination Grid) 技术 , 是一种能够聚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获取设备 、 计算 机 、 高性能服务器 、 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 、 应 用模拟系统 、 仪器设备 、 虚拟现实系统等广泛分布 的各种资源 ,进行大规模数据和信息处理 、 面向应 用提供信息处理服务的通用底层基础支撑结构 。 通 过对区调空间信息源的数据 、 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 3 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标准及技术方法 的描述 、 组织 、 管理 、 处理 、 交换 、 检索及分发 , 将地理上分布的空间信息获取系统 、 数据传输系 统 、 分布的空间数据集合 、 高性能服务器系统 、 传 感器 、 仪器设备 、 大型存储系统 、 GIS 系统等资源 融为一体 ,利用各种通信与网络基础设施 ,组成一 个虚拟的大型分布空间数据信息获取 、 汇集 、 存 储 、 分发 、 管理和高性能分析处理平台 。 空间信息 栅格的建立将为各类空间信息用户对区域地质调查 的空间数据进行信息共享 、 访问 、 复杂分析和处理 提供技术支持 ,为空间信息应用提供一个强大的空 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基础设施 ,确保来自任何空 间信息源的信息经过处理 ,能在任何时候发送给在 任何地点有任何需求而且有相应权限的空间信息用 户 。 空间信息栅格多层次的信息处理和服务能力 , 将为基础地质调查用户随时随地应用空间信息提供 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服务 。 摘自枟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枠 国内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建国以来 ,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绩显著 ,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资 料 。 全国 1∶100 万区域地质调查在 1980 年底已基 本完成 ;1990 年底 ,除内蒙古 、 青海和西藏以外 , 全国各省 (区) 均完成了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 , 共完成陆地面积 691 万 km 2 。 1986 年至今 ,配合全 国区域地质调查 ,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科研和基 础地质研究系统工程及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制定了 一系列全国地矿行业标准 。 开展了区调填图新技术 与新方法研究 ,区调填图方法出现重大变革 ,推动 了我国区调的科技进步 。 这些对阐明有关地球科学 问题 ,起到了重点突破的作用 。 1996 2002 年已安 排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 256畅9 万 km 2 ;截止到 2002 年底 ,可完成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 179 万 km 2 。 目前 ,所开展的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突出综 合性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突出针对性 ,从而体现 我国地域优势与特色 。 调查重点 针对青藏高原及 周缘地区和大兴安岭地区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空 白区开展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 ,对大部分已完成 的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围绕解决若干重大的 或国内外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 等进行修测 ,对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成果已老 化的图幅 ,进行 1∶25 万实测更新 。 其调查内容和 工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B区域地质调查应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为 社会进步服务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 天 ,总结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 ,并在充分了解和把 握国际国土资源调查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 , 提出新的部署或发展战略 ,使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 真正做到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国土资源日益高 涨的需求 ,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 其具体体现如下 。 1) 围绕国家重大目标和社会重大需求 ,明确 重大科学问题 ,紧扣国家经济战略布局 ,突出区域 特色 ,选择有关区域的关键地区 ,进行国土资源区 域综合调查研究 。 调查的主要内容按自然区域综合 部署 ,主体工作按与大地构造域直接相关并与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规划的区域划分相吻合的自然区 域进行综合部署 ,在每一区域内以具有突出意义的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其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为国土资源调查主题 ,突出各区域的特色 ,解决区 域的突出问题 。 发挥区域地质调查的优势 ,整体提 高我国国土资源研究水平 ,为资源预测评价 、 国土 规划整治 、 环境预测治理 、 重大工程项目选址 、 地 质灾害预警预报等提供更有力 、 更科学的基础性支 撑能力 ,为发展地质科学 、 实现理论创新做出贡 献 。 2) 把解决各地区长期存在的区域地质问题与 国际地学前缘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相结合 。 在对若 干国际科学前沿领域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的同时 ,瞄 准重要区带 ,抓住那些具全球性意义的 ,能促进区 域经济 、 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并把区域性和 全球性统一起来 ,把区域研究置于地球科学整体发 展框架中 ,组织专项研究计划 ,采用矩阵管理 ,集 中多种资源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开展多学科综合 性研究 ,通过今后的工作部署 ,不但解决一些地区 长期存在的基础地质问题 ,提高我国区域地质研究 程度和总体水平 ,同时满足国家近期 、 中期和长远 发展目标的要求 。 3) 要以战略性综合调查研究与常规填图相结 合的基本工作方法 ,围绕国家急需 ,选择重点区 42006 年 黄金地质专题信息编辑之九 带 。 分级序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尽快提交高水 平 、 客观 、 正确 、 全面的成果 。 把解决关键基础地 质问题与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重点围 绕重大地质问题关键地区 、 重要经济区 、 重大工程 区 、 重要成矿区等 ,并密切围绕国家确定的西部大 开发重点 ,进行合理规划部署 ,为西部地区国土资 源调查评价 、 规划 、 管理 、 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 础资料 。 4) 强调区域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 地 表地质与深部地质相结合 ,随着工作的深入 ,将系 统地部署多项专题研究工作 。 在学科交叉渗透的基 础上 ,进而研究解决所面临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 并建立一完整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体系 。 5) 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地学发展趋向 , 注意工作部署规划的超前性 。 2 C努力拓宽区调服务领域 ,突出新形势下 的新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的目标应立足于国家目标 ,既为 国家建设 、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提 供全方位服务 。 其主要任务是查明调查区的区域地 质特征 、 矿产资源 、 土地资源 、 旅游资源等自然资 源的分布 ,为深化调查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和自然资 源的开发以及大型工程和国防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 资料 ,为国民经济和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为 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加快区域地质调查与国家地学基础系列图件的 全面更新 ,为建立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和社 会服务系统提供依据 ;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 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区域地质调查关键技术方 面达到世界发达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的水平 ;加深 对中国区域地质特征的了解和认识 ,解决一批重大 疑难的地质问题 ;在一些领域提出具有国际影响的 新发现 、 新理论和新方法 ,发展一批重大地学理 论 ;理顺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关系 ,建立一支 适应当代区域地质调查的高素质区域地质调查队 伍 。 区域地质调查今后的主要任务 1) 扩大区域地质调查服务领域 ,与国民经济 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 ,积极了解社会需 求 ,积极进行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探索 ,加强基 础地质调查为国民经济服务项目的安排 ;因地制宜 地对重要城区 、 工程区 、 沿海重要经济带进行立体 地质填图和陆区 海区大陆架联合填图 ;加大农业 地质 、 旅游地质 、 环境地质等社会经济服务研究内 容 ,积极拓宽区域地质调查服务领域 ,提交各专题 研究内容成果 。 2) 深化对中国区域地质的认识 ,为政府决策 提供全新可靠的地学数据 、 信息和认识 ,通过区域 地质调查和重大基础地学问题专题研究紧密结合 , 通过对中国重大地学问题的调查和综合创新研究 , 加深对中国区域地质特征的了解和认识 ,并从总体 上做出比较满意的理论解释 ,形成体系 ,提高中国 国土地质研究程度 。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全新可靠 的地学数据 、 信息和认识 ;为预测评价我国矿产资 源 、 减轻和治理地质灾害 ,改善人类生存提供科学 依据 。 3) 发展优势学科 ,总结我国独特的地质特征 , 建立和发展中国地质理论 ,为建立和发展中国地质 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理论储备 ,发展优势学科 。 修订填图方法指南 ,开展不同区区域地质调查 填图方法研究 。 4) 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 ,实现国土区域地质 调查工作全程信息化 、 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 与国 外相比 ,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最大差距是没有实现地 质填图的全过程信息化 。 尤其在野外数据采集上 , 除了应用 GPS 定位外 ,还应用传统的纸介质的野 外记录簿 ,严重地限制了地质填图过程的信息化 , 为此重点围绕区域地质调查技术 ,积极开展和推进 以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应用 , 加快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速度 ,改变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方式 ,区域地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 实现从 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全程的信息 化 ,与此同时 ,加强现代高精度的物探技术的应 用 ,提高区域地质调查能力 。 5) 逐步理顺区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关系 , 建立区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一体化体制 。 6) 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新时代的区域地质调 查队伍和人才 。 3 b区域地质调查领域应用高新技术是当务 之急 虽然我国在应用高新技术方面已取得较大成 绩 ,但总体上仍以传统技术和工作方式为主 ,高新 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国内其他行业及先进国家 相比明显落后 ,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能力比较薄 弱 ,信息化及基础建设滞后 。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 下 ,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应充分吸收和应用空间 5 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标准及技术方法 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的工 作方式 ,实现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程信息化 、 现代 化和跨越式发展 ,以此解决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 关的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 。 在地质填图技术方法方面 ,近些年最大的进展 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 由于 GIS ,GPS ,RS 等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填图的效 率 ,改进了地质填图的质量 ,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 度 ,使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 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 ,建立的数字地质图数据 库 ,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 , 为地质图信息的灵活检索 、 信息共享 、 扩大服务领 域奠定了基础 ,并大大提高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 力 。 从目前情况看 ,RS ,GIS ,GPS 等高新技术应 用 ,开始对传统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冲 击 ,结构化的数据库 、 与非结构化文件系统 、 GIS 技术与工具及支持运行这些系统的硬软件环境 (掌 上机及嵌入式操作系统) 给我们提供了用于在野外 大量地采集露头数据的有力工具 ,所采集的数据还 能很方便跟其他的数据集成 。 以地学为基础 ,在地球学科理论的指导下 ,发 挥多学科优势 ,应用多种技术方法 ,对国土资源进 行综合调查评价 ,提高科学技术含量 。 在区域地质 调查过程中加大物化遥和计算机辅助填图等技术方 法的应用 ,充分体现多专业密切结合 ,综合解释分 析的特点 ,提出相应的填图技术要求和方法 。 连续 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和观察 ,是区域地质调查中获 得翔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和主要手 段 ,以野外观察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资料 ,实事求是 地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 。 取全 、 取准野外 各项原始地质资料 ,是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 主要目的之一 。 目前大多采用人工记录 、 手工编图 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 。 这种传统的方法 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 。 极大影响填图 效率和精度 ,传统的方法所记录的野外数据效率低 下 ,大多不适合于用现代数字数据分析软件包来进 一步处理它们 。 即使把传统的记录在笔记簿上的野 外描述转换成数字系统也非常耗费时间 ,容易产生 错误 。 因而也直接影响快速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 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的要求和周期 。 为此 ,开展 了基于掌上机及 3S 与 4D 技术建立区域地质调查野 外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 。 在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前提下 ,收集整理深部综 合信息 ,确立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对工作区进行综合 地质解释的方法 。 解释大地构造单元及进行构造单 元的划分 、 深浅层地质体 、 断裂构造 、 火山机构 、 侵入岩体 、 找矿远景区划及建立复杂地下构造的三 维模型方法等 。 建立图幅及区域性多源区调空间数 据库综合信息系统 ,以区调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为主 要接口 ,建立区调野外数据空间与属性的数据模型 及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 ,实现计算机辅助填图与 管理 ,在建立以图幅为单位的样品数据库 、 专题数 据库 、 剖面数据库 、 地质点库 、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 据库 、 影像数据库的基础上 ,考虑各种空间分析的 方法对多种不同的空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释 、 解 决空间实体的相互关系的技术要求 ,以区域为空间 对象 ,实现多源区调信息的形成 、 组织 、 集中 、 保 存 、 检索与分析 ,在不同 GIS 平台上建立面向多源 信息管理与分析的 GIS 的区域性区调空间综合地学 信息系统 。 以解决公诸于社会的各类公益性基础地 质图件过于专业化 ,社会服务面局限 ,面向广泛用 户的通用地质图及科普性地质图件不多 ,与人民生 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水文 、 环境地质 ,以及与国家重 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超前地质工作等严重滞后 。 基础地质调查明显滞后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 填图内容难以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基础地质资 料的需求等问题 。 摘自枟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枠 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9 年 ,我国地质勘查体制改革以来 ,地勘 工作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实 行商业性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 。 在改革过程 中 ,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 ,旧的 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b转型期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体制与机制不 顺 长期以来 ,地质工作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 行 ,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但是 ,这 种运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新的管理 62006 年 黄金地质专题信息编辑之九 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摸索过程之中 。 近年来 ,地质 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来说 ,现有的地质工作管理 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 ① 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 、 中央与地方投资的公益 性地质工作仍然在混合运行 ; ② 由于地勘单位改革 不到位和缺乏完善的市场环境 ,商业性地质工作没 有全面开展 ; ③ 公益性地质工作缺乏固定的经费支 持渠道 ,投资分散 ; ④ 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没有全 面实现社会化服务 。 1) 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职责不清 , 首先 ,由于中央财政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上 “大包大 揽” ,影响了地方财政投资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积极 性 。 其次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上 ,中央和地 方公益性地质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 ,往往造成国家 财政资金重复投资和浪费 。 2) 公益性地质工作缺乏统一组织 、 统一部署 , 据2001 年不完全统计 ,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地质 工作专项经费 15 ~ 16 亿元 ,其中包括国土资源部 调查专项中的地质大调查专项 、 由财政部和国土资 源部共同管理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 由财政部直接管 理的地质专项资金 ,以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 施的其他国家财政专项 。 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益性地 质工作分别由上述 3 个部门组织实施 ,尚未实现统 一组织和统一部署 ,致使工作重复现象严重 ,效率 低下 。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地质工作分头进行 ,形成 了地质矿产 、 石油 、 冶金 、 有色 、 煤炭 、 化工 、 建 材 、 武警黄金部队等众多的地质勘查队伍 。 这些队 伍自成体系 ,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 同时 ,也给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造 成了很大困难 ,部门间的平衡造成经费的大量分 散 ,地质工作的统一部署遇到很大困难 ,工作成果 的共享也成为老大难问题 。 3) 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 , 中央财政对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所实行的项目 专项管理办法 ,不符合地质工作运行的规律 。 公益 性地质调查队伍缺乏经常性工作经费 、 基建费 、 装 备费 ,缺乏经常性的更新机制 ,不利于地质工作的 长期 、 稳定发展 。 由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存在经常性费用 严重不足的状况 ,导致收入分配过分依赖项目经 费 ,直接影响到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对社会公开服 务的动力机制 ;设备陈旧 、 离退休人员包袱沉重 、 医疗费不足等影响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正常运行 。 这 些问题 ,有的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决 ,但很多问题 的解决受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限制 ,需要有一 个长期改革 、 调整的过程 。 2 b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和人才问题日 益突出 自1999 年我国地勘队伍属地化以来 ,属地化 的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处于 这样一种特殊关系中 ,即二者之间是项目联系 、 业 务指导 、 互不隶属 、 合同制约 。 从近年运行的实际 效果来看 ,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管理机构与主要的实 施单位相分离 ,显露出许多体制上的弱点 。 由于管 理方与项目实际承担方是互不隶属的甲乙关系 ,致 使在项目选择上 ,部门间的竞争和平衡冲击了统筹 安排 ,损害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事业体制 ;在项目 管理上 ,体制和机制不顺加大了管理成本 ;在工作 质量上 ,应付交差的心理冲淡了工作责任心和诚 信 ,省级地质调查院成了雇佣军 ,难以考虑适合本 地区实际的公益性地质工作 ,更没有人来考虑全国 性的重大问题 ;作为地质调查的组织实施者 ,中国 地质调查局的实际地位离国家级的地质调查研究实 体越来越远 。 由于我国地质工作处于体制转换时期 ,中国地 质调查局的直属队伍是在以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科 研单位为主的事业单位基础上合并形成的 ,队伍规 模过小 ,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尤其是缺乏从事野外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 ,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 。 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 展 ,但进度参差不齐 。 这支队伍大多数是从各属地 化地勘单位分离出来的 ,队伍建设受地勘单位企业 化改革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 。 由于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 ,有些省级地质调查机构建设已 有实质性进展 ,但大部分没有做实 ,全国 2/3 的地 质调查院处于非实体或半实体状态 。 其次 ,队伍管 理关系复杂 。 隶属于地质勘查局的公益性地质调查 单位 ,虽然可以在省局范围内配置资源 ,利用以前 积累的资料成果 、 技术和人才 ,但实际上目前很难 实现独立运行 ,在资料的提交 、 公益性成果的共享 方面 ,只有利于地质勘查局自身的局部利益 ,不利 于大调查成果的整体利益 ;真正形成独立的公益性 地质调查队伍的过程较长 ,受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 影响较大 。 隶属于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公益性 地质调查单位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也存在目前事业 单位的一些共性问题 ,同时在成果资料 、 技术继承 7 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标准及技术方法 性方面受到一定的损失 。 由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 , 属地化的地质勘查队伍一方面承担公益性地质调查 任务 ,另一方面面临企业化的挑战 ,即地质勘查队 伍面临事业和企业改革的双重压力 ,从而很难真正 做到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为社会服务 。 其结果是 ,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虽然在投资主体 上分开了 ,但在工作内容 、 队伍建设上尚未完全分 开 。 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组建现状表明 ,现阶 段要将地质队伍完全分离成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支 地质队伍 ,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 从近年地质大调查实施情况来看 ,实际承担国 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单位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所 属的 27 个直属单位 、 行业地质调查机构 、 地方地 质调查机构 (地质调查院)。 据统计 ,目前每年参 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约 2 万 。 在这 2 万人 中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只有 6 500 人 ,其中 承担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仅有 3 500 人 (真正从事 野外工作的人更少) ,其余主要从事科研 、 技术和 服务工作 。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