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全评价讲座,王凯(教授、博导)中国矿业大学,第1篇,安全评价总论,序言,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诞生,19世纪产生了企业风险管理思想,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作为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应用,安全评价不仅成为现代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安全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概论,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安全评价应贯穿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既是企业、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安全和危险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在安全评价中,主要是指人和物的安全和危险。危险常指危害或危害因素。安全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消除导致死亡、伤害、急性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发生的条件。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导致灾害性事故的原因有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作业,设备缺陷、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故障,作业方法不当及作业环境不良等。所有这些又涉及设计、施工、操作、维修、贮存、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分析,并采取综合方法消除危险,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事故,也可能并未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没有造成职业病、死亡、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可称之为“未遂事件”或“未遂过失”。因此,事件包括事故事件,也包括未遂事件。事故是由危险因素导致的,危险因素导致的人员死亡、伤害、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都属于事故。,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是风险率R、它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P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乘积RPS由于概率值难于取得,常用频率代替概率,这时上式可表示为式中,单位时间可以是系统的运行周期,也可以是一年或几年;事故损失可以表示为死亡人数、事故次数、损失工作日数或经济损失等;风险率是二者之商,可以定量表示为百万工时死亡事故率、百万工时总事故率等,对于财产损失可以表示为千人经济损失率等。,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系统和系统安全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对生产系统而言,系统构成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资金、任务指标和信息六个要素。系统安全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定性或定量表征其危险性,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化,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可接受安全程度。因此,在生产中为了确保系统安全,需要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固有的和潜在的各类危险和危害,提出应采取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安全系统工程以预测和防止事故为中心,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安全风险为重点,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它将工程、系统中的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明各种状况下危险因素的特点及其可能导致的灾害性事故,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系统的安全性作出预测和评价,将系统事故降至最低的可接受限度。危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是安全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内容,其中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础。,安全评价的定义,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国外也称为风险评价或危险评价,它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目前国内安全评价和国外的略有不同,国内尚未建立风险的基准的标准,量化的QRA计算目前尚无法进行,因此更多的是为政府和管理者提供安全防范措施。安全评价可在同一工程、系统中用来比较风险的大小,但不能用来证明当必要的安全设备未投入使用时工程、系统的状态是安全的,这样的证明既是方法的滥用,也会得出不符合逻辑的结果。,安全评价的目的、意义,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以下4个方面1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通过安全评价,提出消除危险的最佳技术措施方案。2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在设计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或当必须采用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3建立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通过安全评价,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和管理决策。4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现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安全评价的意义,安全评价的意义在于可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和伤害。安全评价与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监察工作不同,安全评价是从技术带来的负效应出发,分析、论证和评估由此产生的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1安全评价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实行宏观控制。3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4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5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分类,安全评价内容安全评价是一个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识别和评价系统、工程存在的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两部分。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目的在于识别危险来源;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来自危险源的危险性、危险程度,应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采取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危险性是否可以被接受。在实际的安全评价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于整个评价工作中。,安全评价内容,安全评价,危险度评价,危险性识别,危险性控制,判别指标,计算风险率,危险源辨识,(辨识)1.危险、危害因素2.危险性变化,确认1.事故发生概率2.后果严重度,设定风险判别准则,确认采取措施I.消除危险2.减低危险,,,,,,,,,,,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安全评价分类,目前国内将安全评价通常根据工程、系统生命周期和评价的目的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4类。实际它是3大类,即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评价应属于现状评价的一种,属于政府在特定的时期内进行专项整治时开展的评价。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预评价实际上就是在项目建设前应用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工程、项目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预测性评价。,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的内涵1安全预评价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在研究事故和危害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和如何防止发生等问题的基础上,回答建设项目依据设计方案建成后的安全性如何、是否能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及如何达到安全标准、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如何等至关重要的问题。2安全预评价的核心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即针对特定的系统范围,对发生事故、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危险、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评价。3安全预评价用有关标准安全评价标准对系统进行衡量,分析、说明系统的安全性。4安全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采取哪些优化的技术、管理措施,使各子系统及建设项目整体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经过安全预评价形成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将作为项目报批的文件之一,同时也是项目最终设计的重要依据文件之一。,安全验收评价,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前、试生产运行正常之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验收评价是运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在正式投产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安全验收评价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最终形成的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将作为建设单位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建设项目安全验收审批的依据。另外,通过安全验收,还可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确认安全生产法的落实。在安全验收评价中,要查看安全预评价在初步设计中的落实,初步设计中的各项安全措施落实的情况,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记录,安全设施调试、运行和检测情况等,以及隐蔽工程等安全落实情况,同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等。,安全现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是针对系统、工程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这种对在用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的全面综合安全评价,是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的规定或是根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的管理要求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全面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危险识别,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的影响范围,分析事故的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概率。3对发现的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整改的优先度进行排序。4提出整改措施与建议。评价形成的现状综合评价报告的内容应纳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管理计划,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安全专项评价,安全专项评价是根据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的,是对专项安全问题进行的专题安全分析评价,如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非煤矿山专项安全评价等。安全专项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如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如果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或储存、销售剧毒化学品的企业,评价所形成的安全专项评价报告则是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其获得或保持生产经营营业执照所要求的文件之一。,安全评价程序,1准备阶段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根据被评价的工程、系统的情况,识别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3定性、定量评价在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4安全对策措施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建议。5评价结论及建议简要地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工程、系统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因素,明确生产经营者应重视的重要安全措施。6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安全评价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的依据,安全评价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必须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以保障被评价项目的安全运行,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安全法规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以下6种1宪法。宪法的许多条文直接涉及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问题,这些规定既是安全法规制定的最高法律依据,又是安全法律、法规的一种表现形式。2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构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3行政法规。它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安全生产行政法规。例如国务院发布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女职工保护规定等。4部门规章。它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专项安全规章,是安全法规各种形式中数量最多的。例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安全评价通则及各类安全评价导则,等。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地方法规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地方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其首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的专项文件。6国际法律文件。国际法律文件主要是我国政府批准加入的国际劳工公约目前共22个),安全评价的依据,2安全评价目前所依据的主要法规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设立了劳动安全专章,对以下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原则;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涉及安全评价的规定有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该法对矿山建设的安全保障、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矿山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矿山事故处理、矿山安全的行政管理及法律责任等做了明确规定。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通则。该通则规定了系统、工程的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评价工作程序、评价报告书的内容及要求、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评价报告书的格式等,是具体进行评价工作的操作依据。,标准分类,安全评价相关标准可按来源、法律效力、对象特征等分类。1按标准来源可分为4类①由国家主管标准化工作的部门颁布的国家标准。②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行业标准。③地方政府制定发布的地方标准。④国际标准和外国标准。2按标准法律效率可分为两类①强制性标准;②推荐性标准。3按标准对象特征可分为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又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3类。2安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安全评价依据的标准众多,不同行业会涉及不同的标准,难以一一列出。应该注意的是,标准有可能更新,应注意使用最新版本的标准。,风险判别指标,风险判别指标简称指标或判别准则的目标值,是用来衡量系统风险大小以及危险、危害性是否可接受的尺度。常用的指标有安全系数、安全指标或失效概率等。在判别指标中,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风险的可接受指标。在安全评价中不是以危险性、危害性为零作为可接受标准,而是以合理的、可接受的指标作为可接受标准。指标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技术情况和对危险、危害后果,危险、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频率和安全投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优化,通常依据统计数据,有时也依据相关标准,制定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危险危害等级、指数,以此作为要实现的目标值,即可接受风险。可接受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的最佳可接受风险程度。随着与国际并轨的需要,在安全评价中经常采用一些国外的定量评价方法,其指标反映了评价方法制定国或公司的经济、技术和安全水平,一般是比较先进的。采用这类指标时必须考虑我国国情,对国外评价指标进行必要的修正,否则会得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安全评价的现状与发展,安全评价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保险公司为客户承担各种风险,必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收取的费用多少是由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决定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就是当时的美国保险协会所从事的风险评价。安全评价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使用于美国军事工业。1962年4月美国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的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以此作为对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了系统安全的要求,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我国于1990年10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类似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22B的军用标准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900---1990。MIL--STD---822系统安全标准从一开始实施,对世界安全和防火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迅速为日本、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引进使用。此后,系统安全工程方法陆续推广到航空、航天、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当今安全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安全评价概况,1964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首先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装置进行安全评价。由于该评价方法日趋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在世界工业界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引起各国的广泛研究、探讨,推动了评价方法的发展。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安全评价六阶段法”,该法采用了一整套系统安全工程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使化工厂的安全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并陆续开发了匹田法等评价方法。由于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安全评价已在现代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中占有优先的地位。,国外安全评价概况,由于安全评价在减少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取得的巨大效益,许多国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安全评价。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火灾、爆炸、有毒物质的泄漏事故例如1974年英国夫利克斯保罗化工厂发生的环己烷蒸气爆炸事故,死亡29人、受伤10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万美元;1978年西班牙,一辆满载丙烷槽车因充装过量发生爆炸,当时正有800多人在风景区度假,烈火浓烟造成150人被烧死、120多人烧伤、100多辆汽车和14幢建筑物被烧毁的惨剧;1988年英国北海石油平台因天然气压缩间发生大量泄漏而大爆炸,在平台上工作的230余名工作人员只有67人幸免于难,使英国北海油田减产12%;恶性事故造成的人员严重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促使各国政府、议会立法或颁布规定,规定工程项目、技术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安全评价,并对安全设计提出明确的强制的要求。,我国安全评价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1987年原机械电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机械行业内开展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并于1988年1月1日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1997年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版。该标准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将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由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实危险性评价。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方法,填补了我国跨行业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空白,在事故严重度评价中建立了伤害模型库,采用了定量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工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初步从定性评价进入定量评价阶段。与此同时,安全预评价工作在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开展起来。,我国安全评价现状,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重申要继续做好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及专项安全评价。尽管国内外已研究开发出几十种安全评价方法和商业化的安全评价软件包,但由于安全评价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而且涉及管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每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限度。目前,国外现有的安全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危险装置或单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国内研究开发的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方法,主要用于同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原理,安全评价四原理1相关性原理一个系统,其属性、特征与事故和职业危害存在着因果的相关性方法的理论基础。系统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集合性3相关性4阶层性5整体性6适应性,安全评价原理,系统的结构可用下列公式表达EmaxfX,R,C式中E最优结合效果;X系统组成的要素集,即组成系统的所有元素;R系统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集,即系统各元素之间的所有相关关系;C系统组成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在各阶层上可能的分布形式;fX,R,CX,R,C的结合效果函数。对系统的要素集X、关系集R和层次分布形式C的分析,可阐明系统整体的性质。要使系统目标达到最佳程度,只有使上述三者达到最优结合,才能产生最优的结合效果E。,安全评价原理,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就是要寻求X,R和C的最合理的结合形式,即具有最优结合效果正的系统结构形式在对应系统日标集和环境因素约束集的条件,给出最安全的系统结合方式。安全评价的目的,就是寻求系统在最佳生产运行状态下的最安全的有机结合。要对系统作出准确的安全评价,必须对要素之间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相关形式和相关程度给出量的概念。这就需要明确哪个要素对系统有影响,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哪个要素对系统影响大,大到什么程度,彼此是线性相关,还是指数相关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分析大量生产运行、事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的数学模型,以便建立合理的安全评价数学模型。,安全评价原理,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类似函数一样的密切关系。若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影响程度,就可以探求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可以预测其未来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事故的因果关系是事故的发生有其原因因素,而且往往不是由单一原因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若干个原因因素耦合在一起,当出现符合事故发生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时,事故就必然会立即爆发;多一个原因因素不需要,少一个原因因素事故就不会发生。而每一个原因因素又由若干个二次原因因素构成;依次类推三次原因因素,消除种种原因因素,破坏发生事故的充分与必要条件,事故就不会产生,这就是采取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的理论依据。在评价系统中,找出事故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借鉴历史、同类情况的数据、典型案例等,建立起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学模型,则评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越接近真实情,效果越好,评价得越准确。,安全评价原理,2类推原理“类推”亦称“类比”。类推推理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常用来作为推出一种新知识的方法。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所以,在应用时要注意提高结论的可靠性1要尽量多地列举两个或两类对象所共有或共缺的属性;2两个类比对象所共有或共缺的属性愈本质,则推出的结论愈可靠;3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或共缺的对象与类推的属性之间具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则推出结论的可靠性就高。常用的类推法有如下几种1)平衡推算法;2)代替推算法;3)因素推算法;4)抽样推算法;5)比例推算法;6)概率推算法,安全评价原理,3惯性原理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其过去到现在以及延伸至将来,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称为惯性。利用惯性原理可以研究事物或一个评价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利用惯性原理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惯性的大小惯性越大,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越小。2惯性的趋势一个系统的惯性是这个系统内的各个内部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一种状态趋势。,4量变到质变原理任何一个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样,在一个系统中,许多有关安全的因素也都一一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评价一个系统的安全时,也都离不开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因此,在安全评价时,考虑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采用的评价方法进行等级划分等,均需要应用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上述原理是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人们综合应用这些基本原理指导安全评价,并创造出各种评价方法,进一步在各个领域中加以运用。,安全评价原理,安全评价的原则,安全评价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评价工作以国家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提出预防、控制、治理对策措施,为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是关系到被评价项目能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关键性工作。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必须自始至终遵循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和针对性原则。,安全评价的原则,1合法性安全评价是国家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的一种安全管理制度。2科学性安全评价涉及学科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为保证安全评价能准确地反映被评价项目的客观实际和结论的正确性,在开展安全评价的全过程中,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程序,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准确、客观地进行工作,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作出科学的结论。3公正性评价结论是评价项目的决策依据、设计依据、能否安全运行的依据,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4针对性进行安全评价时,首先应针对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征,收集有关资料,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要对众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单元进行筛选,对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重要单元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评价,并辅以重大事故后果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由于各类评价方法都有特定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的限制因素,根据经验和预测技术、方法进行的安全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很多限制,应该认识到在安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作出的安全管理决策的质量,与对被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对危险可能导致事故的认识程度和采用安全评价方法的准确性等有关。1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适用对象,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局限性。例如,许多评价方法是利用过去发生过的事件的概率和危害程度作出推断,而这些事件往往是高风险事件,高风险事件通常发生概率很小,概率值误差很大,如果利用高风险事件概率和危险度预测低风险事件概率和危险度很可能会得出不符合实际的判断。2评价人员的素质和经验许多安全评价结论具有高度主观的性质,评价结果与假设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人员使用相同的资料评价同一个对象,可能会由于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危险有害因素物质的定义1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安全评价时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安全评价中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大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其他缺陷等;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危害等;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粒子、p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液体、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液体、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液体、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搬举重物;2作业空间;3工具不合适;4标识不清。,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伤害;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1坠落、滚落;2摔倒、翻倒;3碰撞;4飞溅、落下;5坍塌、倒塌;6被碰撞;7扎入;8切伤、擦伤;9踩伤;10淹溺;,11接触高温、低温物;12接触有害物13触电;14爆炸;15破裂;16火灾;17道路交通事故;18其他交通事故;19动作不当;20其他,源自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事故分类标准研究,以上分类可归为3种情况1~13属于人与物体或物质接触包括人暴露于有害环境下这种接触造成伤害的情况;14~18属于因事故而造成伤害的情况;19是单纯因人的因素而造成伤害的情况。“其他”中的情况一般属前两类。,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运输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建筑和拆除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矿山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3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5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1化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此类识别,一般需分析以下4点。1是否有足够的强度。2是否密封安全可靠。3安全保护装置是否配套。4适用性强否。,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2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以根据以下的标准、规程进行查对。1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2磨削机械安全规程3剪切机械安全规程4起重机械安全规程5电机外壳防护等级6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7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定8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况来进行,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湿或腐蚀环境。2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3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5电气火花引燃源。6触电、漏电、短路、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电气安全距离是否可靠。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8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联结措施是否可靠。9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10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11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1起重机械有关机械设备的基本安全原理对于起重机械都适用。这些基本原理有设备本身的制造质量应该良好,材料坚固,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没有明显的缺陷。所有的设备都必须经过测试,而且进行例行检查,以保证其完整性。应使用正确设备。对于起重机械,主要识别以下危险、有害因素。1翻倒由于基础不牢、超机械工作能力范围运行和运行时碰到障碍物等原因造成。2超载超过工作载荷、超过运行半径等。3碰撞与建筑物、电缆线或其他起重机相撞。4基础损坏设备置放在坑或下水道的上方,支撑架未能伸展,未能支撑于牢固的地面。5操作失误由于视界限制、技能培训不足等造成。6负载失落负载从吊轨或吊索上脱落。,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2厂内机动车辆对于厂内机动车辆主要识别以下危险、有害因素1翻倒提升重物动作太快,超速驾驶,突然刹车,碰撞障碍物,在已有重物时使用前铲,在车辆前部有重载时下斜坡,横穿斜坡或在斜坡上转弯、卸载,在不适的路面或支撑条件下运行等,都有可能发生翻车。2超载超过车辆的最大载荷。3碰撞与建筑物、管道、堆积物及其他车辆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