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0 1 4年 第 3 6卷 第 1 1 期 汽车工程 Au t o mo t i v e Eng i n e e r i ng 2 01 4 2 4 3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 水 朱永明, 纪常伟 , 梁晨, 刘晓龙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北京1 0 0 1 2 4 [ 摘要]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液压混合动力无级变速器, 它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分流为液压功率和机械功率两 部分, 通过调整两部分功率的比值, 能实现无级变速, 还能有效回收车辆的制动能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 , 分 析了装用该变速器的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 结果表明, 与原汽油车相比, 该混合动力汽车在 两种不同运行情形下分别节能 1 0 . 4 %和 1 6 . 4 %。 关键词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 ; 无级变速器 ; 液压泵/ 马达; 液压蓄能器 A S t u d y o n t 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s o f a Hy b r i d Hy d r a u l i c Ve h i c l e i n T y p i c a l Ur b a n Dr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Zh u Yo n g mi n g,j i Ch a n g we i ,Li a n g Ch e n L i u Xi a o l o n g C o l l e g e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n d E n e r g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f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r i n g 1 0 0 1 2 4 [ A 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k i n d o f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v a r i a b l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C V T f o r h y b r i d h y d r a u l i c v e h i c l e HH Vi s p r o p o s e d , w h i c h s p l i t s t h e o u t p u t p o w e r o f e n g i n e i n t o h y d r a u l i c p o w e r a n d m e c h a n i c a l p o w e r t w o p a r t s , a n d b y a d j u s t i n g t h e r a t i o b e t w e e n t w o p a rt s o f p o w e r ,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s p e e d v a r i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r e c o v e r y o f b r a k i n g e n e r g y c a n b e r e a l i z e d . A r e l e v a n t ma t he ma t i c a l mo d e l i s b ui l t a n d a s i mu l a t i o n i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HHV e q u i p pe d wi t h t h a t C.VT i n t y pi c a l u r b a n d r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Th e r e s u l t s d e mo n s t r a t e t h a t t h e HHV c a n a c h i e v e e n e r g y s a v i n g s o f 1 0 . 4 %a n d 1 6 . 4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t wo d i f f e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s c o mp a r e d w i t h o r i g i n a l g a s o l i n e v e h i c l e . Ke y wo r d s HHV;CVT;h y d r a u l i c p u mp / mo t o r;h y d r a u l i c a c c u mu l a t o r 刚 百 随着石化燃料的紧缺和人们 环保 意识 的增强 , 发展高效的车辆节能技术成 为共识 1 - 2 ] 。混合动力 技术能优化 内燃机的运行工况 、 回收再利用车辆 的 制动能量 , 被认为是短期 内实现车辆节能减排 的最 有效方式之一 。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 电动混合动力汽车 HE V 优越的燃油经济性, 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同时各大 整车企业也都相继研发并投放了相应的电动混合动 力车型。然 而 , 受蓄 电池充 放 电特 性 的限制 , H E V 不能在短时间 内回收大量 的车辆制动能量 , 并且所 采用的电动混合动力技术使得 整车的成本高 , 在一 定程度上阻碍了 H E V燃油经济性的进 一步提升 和 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液压传动装置因其功率密 度大 , 成本低 , 特别是液压蓄能器能够承受频繁的能 量充放 , 并且不必考虑报废蓄电池的环保处理问题 , 使得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频繁起停的城市工况中表 现 出一定的相对优势。 。 。 近些年 , 液压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各科研机构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 国环保署及其合作单位 自 2 0 0 3 年起, 研发出5款不同的液压混合动力车型, 其试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车辆 , 液压混合 动力汽 车具有 2 0 % ~ 1 0 0 %的节能效果。文献[ 1 2 ] 和文献 [ 1 3 ] 中研究了一 辆并联式液压混合 动力重型货 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2 0 1 3 C B 2 2 8 4 0 3 和北 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 目 K Z 2 0 1 2 1 0 0 0 5 0 0 2 资助 。 原稿收到日期为2 0 1 2年 1 2月 5日, 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 0 1 3年 1 月 1 6日。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汽车工程 2 0 1 4年 第 3 6卷 第 1 1期 的燃油经济性 , 结果表明, 该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经 济性提高了 2 8 % ~ 4 7 % 。文献 [ 1 4 ] 中设计 了一种 油一 电一 液三元混合动力汽车 , 其试验和仿真结果表 明, 该混合动力 汽车能有效 回收再利用车辆 的制动 能量, 并显著改善 了内燃机 的燃油经济性。文献 [ 1 5 ] 中将一辆现有大 型客车改造成并联式液压混 合动力汽车, 其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 该混合动力客 车的节能效果达到 2 8 %。文献 [ 1 6 ] 中设计 了一款 多回路的液压变速器 , 其研究结果表明, 该液压变速 器的平均工作效率在 9 0 %以上。 本文 中针对北京市拥堵的交通环境 , 提出一种 液压混合动力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并在典型的城市 运行工况下 , 对该液压混合 动力汽车 的工作特性 和 燃油经济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1 系统模型搭建 1 . 1 系统结构及原理分析 本液压混合动力汽车选用北京现代生产的拥有 1 . 6 L排量汽油机的某乘用车作为原型车 , 对其传动 系进行 了改造 , 原理示意图如图 1所示。原车 的 5 速手动变速器 由开发的液压无级变速器取替 , 该液 压无级变速器由一套行星轮系 、 两个液压泵/ 马达和 一 个 2速变速机构组成。行星轮系的行星架作为该 变速器的输入端 , 齿圈通过一对惰轮与液压泵相连 , 太阳轮则与 2速变速机构相连 ,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通过液压管路和控制阀相连 , 液压马达通过一对惰 轮与 2速变速机构的输 出端相连。这样 , 来 自内燃 机的动力经行星轮系后分解为液压功率流和机械功 率流 , 二者在主减速器之前 进行耦合 。通过调整两 项功率流的大小 比值 , 能够改变该变速器的输入输 1 一 内燃 机2 一 单向离合器3 一 行星轮系4 一 湿式离合器 5 2速变速机构6 一 液压泵7 一 液压马达8 一 主减速器 9 一 溢流阀l O - 单向阀l 1 一 二位二通阀1 2 一 原车制动系统 1 3 一 高压蓄能器1 4 一 低压蓄能器 图 1 系统原理示意 图 出转速比, 即改变了该变速器的传动比。2速变速 机构决定了变速器传动 比的变化范围, 由手动控制 用于“ 经济” 和“ 动力” 两种工作模式 , 在一般城市道 路运行工 况 中, 该变速 器工作 在 “ 经济模 式” 下 即 可 , 无需手动调整。 该液压无级变速器在装车之前, 对低压蓄能器 预充 0 . 5 M P a压力 , 以降低液压 系统的气穴现象影 响 , 对高压蓄能器预充 1 0 MP a压力 , 以提高液压系统 的工作压力。液压泵的最大工作排量为 2 8 m L / r , 液压 马达的最大工作排量为 3 5 mlMr 。液压混合动力 汽 车的主要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部分参数 液压泵最大 2 8 mIMr 整备质量 1 3 6 0 k g 排量 液压马达 3 5 m L / r 排量 1 . 6 L 最大排量 内 1 4 5 N m 液压蓄能器 2 2 7 L 燃 最大转矩 容量 4 5 0 0 r / m i n 机 系统最大 3 0 MPa 最大功率 8 2 k W 工作压力 6 0 0 0 r / ra i n 1 . 2主要部件模型 系统采用前 向建模方式 , 以模拟真实车辆运行 情况。驾驶 员模型控制加速踏板 和制 动踏板 的位 置 , 同时将驾驶员的驾驶意 图传送给混合 动力控制 单元。} 昆 合动力控制单元依据设计的能量管理控制 策略 , 以及当前车辆状态 、 蓄能器 蓄能状态等 , 确定 内燃机、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输出功率 , 使得液压无 级变速器的传动比得到调整, 在满足行驶要求的情 况下优化内燃机工况。 在本文中, 内燃机的建模采用了实验建模方法。 根据内燃机 台架实验结果 , 内燃机的节气 门开度 、 转 速、 转矩和燃油消耗率储存在一个数据表中, 建成内 燃机模型。 液压泵/ 马达采用斜盘式 四象限轴 向柱塞变量 泵/ 马达, 其理论功率取决于当前流过的液压油流量 和进出 口的压力差 , 可 由式 1 表示 。实际上 , 由于 机械损失和液压油泄漏 , 液压泵/ 马达 的当前排量 、 转速 、 压差 、 工作模式都对其机械效率和容积效率影 响较大。 n 1 n 【h t h PA B 式中 P 为理论功率 , P 为进出口压差 , Q 为理论 流量 。斜盘式液压泵/ 马达 的排量 由斜 盘角度 确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朱永明, 等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 1 2 9 7 定 , 其角度变化范围为 一 卢 ⋯ ≤卢≤卢 ⋯ , 则液压泵/ 马达的理论流量可表示为 Q t h 1 0 n 。 n / 。 Vd ⋯ 。 式中 /7 , p / 为液压泵 /马达的转速 ; 为液压 马达处于最大斜盘角时的排量。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液压泵/ 马达 的工作效率受 当前压差 、 转速和排量的影响 , 根据文献 [ 1 7 ] , 液压 泵/ 马达的容积效率 卵 。 。 和机械效率 叼 分别为 l 删 , ㈩ 吼 m h m h JB ,‰ P 式中 叼 是参考效率值, 在本文中取值 0 . 9 4 ; 和 . 为效率系数 , 可通过试验或生产商的产品数据获 得 。液压泵马达的工作效率可表示为 r / p 。 t 。 T ] v o l T ] h 4 该液压混合动力汽车采用 了囊式液压蓄能器 , 是液压系统的蓄能装 置, 高压 和低压蓄能器具有相 同的尺寸, 并都被安装在车辆的后备箱中。由于液 压油的相对不可压缩性 , 液压蓄能器 的储能与释能 主要通过储存在气囊 中的氮气压缩和膨胀实现。根 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 液压蓄能器 中氮气 内能 的变 化等于其机械功率 P 与传热功率 P 之和, 即 一 ⋯ P l 5 其中机械功率等于氮气的对外膨胀做功功率 , 即 P 。 h 一p d V N / d t 6 忽略液压油的可压缩性 , 高压 和低 压蓄能器 的 气囊体积变化相等 , 同时等于液压 泵和液压 马达 的 流量之差 d , . H A c c /d t 一 d , /d t 高 Q th,pum p q 呷 一 Q lh⋯ 7 对蓄能器中的高压氮气 , 其压力 P 、 体积 , 和 温度 t . 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p 口 ] 最 砜 8 式 中 a 、 b为常数 ; , 为氮气分子量 ; m为其囊中氮 气质量。 根据传热学原理, 蓄能器和周边环境的传热功 率可表示为 P h a A t 一t N 9 由于蓄能器的换热系数 O d 和换热面积 都不易 测得 , 引入换热 时 间常数 r 。 和氮气 比热 C , 式 9 可表示为 P _m c £ 一 N 1 0 则液压蓄能器的蓄能状态 S O C可表示为 s 。 c U 1 1 式 中 U ‰ 是在当前环境温度下, 蓄能器达到热平 衡时所具有 的最大内能。 1 . 3 运行模式分析 文 中所提出的液压混合 动力汽 车, 其运行模式 可 由图 2表示。由于液压蓄能器 的能量密度较低 , 故不单独采用液压能对车辆进行驱 动, 而仅对 内燃 机提供辅助动力, 并调整液压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比。 图2 系统工作模式 } 昆 动力控制单元模 型通过读取加速踏板位置、 制动踏板位置 、 当前车速 、 内燃机转速和液压无级变 速器传动比, 计算得到目标需求驱动功率 P 。 。如 果 P 不小于零 , 则表明车辆处于加速或匀速状态。 此时, 内燃机的输出功率经行星轮系统 , 分流成液压 功率流P 和机械功率流P , 前者经液压管路驱动液 压马达或对高压蓄能器 蓄能 , 后者与液压 马达 的输 出功率 P 。 在主减速器之前耦合并驱动车辆行驶。 该过程可表示为 Pe Ph /7 7 P u m Pm f 1 2 【 P P P 』 P h / P 1 3 【 Pm o t o r / P h 7 7 0 1 0 定义功率分流比 和功率耦合 比 , 如式 1 3 所示 , 则式 1 2 可表示为 卜 P e 一 e 1 4 主要计算过程可描述为 首先基于混合动力 汽 车的各部件的当前运行情况, 计算出目标所需驱动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2 9 8 汽车工程 2 0 1 4年 第 3 6卷 第 1 1 期 功率和液压无级变速器速 比, 然后根据 S O C值 、 上 一 步的功率分离 比 H 和功率耦合 比y H 计算出 目 标功率分离 比 和功率耦合 比 功率分离 比 和功率耦合比 由液压泵/ 马达的输出功率决定, 根 据式 1 和式 2 , 调整液压泵/ 马达 的斜盘角度到 目标值 。接着 根据式 1 4 计算 出 内燃机的输 出功 率 , 而 内燃机 的转速和转矩则送入 内燃机模型 , 从而 得到内燃 机的燃 油消耗率 。在 液压无级 变速模型 中, 若 1 , 表明蓄能器正在释能辅助驱动; 若 1 , 则表明高压蓄能器正在储能。功率分离比 的增加, 则说明有更多的能量通过液压路径传递。 结合图 1 所示的结构图, 星形 轮系各齿轮转速 有如下关系 n k n 一 1k n 。 0 , 则该液压无 级变速器的传动比可表示为 . i i 2 i 丁 1 5 式中 k为行星轮系特征值 ; n 。 、 n 和 n 分别为行星 架 、 齿圈和太阳轮转速 ; i 为齿圈与液压泵之问的传 动比; i 为液压马达与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 i 为2 速变速机构的传动 比; i 。 为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转 速比。式 1 5 表征了液压无级变速器 的传动 比关 系 , 由于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转速在不 同负载下取 决于斜盘角度 , 使得 i 。 是一个 由液压泵/ 马达斜盘角 控制的变量, 即该液压无级变速的传动比可通过调 整两个液压泵/ 马达的斜盘角度来实现无级变速。 在车辆制动过程 中, 松开加速踏板后 内燃机转 速下降 , 单 向离合器分离 , 这样可降低 内燃机的制动 效应, 使液压系统尽可能多地 回收车辆制动能量。 此时 , 内燃机处于怠速或熄火状态 , 而液压泵 的斜盘 角调整为零 , 液压马达则工作为泵模式 , 并将车辆的 惯性能量转化为液压能储存在液压蓄能器 中。制动 过程的制动转矩分配可表示为 r , 十 ,z { T b ,1 T r 。l 1 6 【 T b T f r I 2 式中 为车辆总制动转矩; T b T b .分别 为前后轴 制动转矩, 。 为可再生制动转矩, I. 1 、 i ,分别为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转矩。 在一般制动过程 中 减速度大于一 2 m / s , 车辆 的制动转矩全部 由液压马达提供 , 根据 图 1所示的 结构 图, 在一般制动过程 中, 整车的制动转矩仅作用 于前轴 ; 而在紧急制动时 减速度小于 一 2 m / s , 额 外的制动转矩 由原车摩擦式制动器提供 , 但考虑到 乘坐舒适性和车辆稳定性 , 此时前后 轮制动器制动 力分配将有别于原车 , 须重新分配 。 2 结果分析 在典型城市工况下 , 对该液压混合动力汽车进 行 了性能仿真试验 , 车辆行驶工况如图 3所示。整 个过程包 含 了从 车辆 起步 加速 至 7 0 k m / h匀 速行 驶, 而后减速至停车。根据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在液 压蓄能器 S O C值接近 0时, 车辆仅有 内燃机通过无 级变速器驱动行驶 , 文 中称为 M1情形 ; 在液压蓄能 器具有一定能量 时, 车辆 由液压蓄能器释能辅助 内 燃机驱动行驶 , 文 中称为 M 2情形。在仿真模型运 行之前 , 在两种情形下液压蓄能器 S O C值分别设定 为 0和 0 . 8 , 同时环境温度设置为 2 0 C, 并且 内燃机 已经正常起动并保持怠速 , 在车辆制动减速过程 中, 内燃机同样保持怠速而不熄火 , 2速变速机构则一 直维持在经济挡 。 图 3 典型城市测试工况 2 . 1 变速器性能 图 4给出的是液压无级 变速器 的传动 比、 功率 分流 比随测试时间的变化 曲线 。从 图 4 a 可看 出, 该液压无级变速器可实现传动 比从 0 . 8 3 3~3 . 4 6 2 的无级变化。而在相同车速情况下, M2情形下的传 动比要 比 M1时小 , 这主要是因为 M2情形下液压蓄 能器提供了辅助驱动能量 , 使得 内燃 机可工作在较 小的输出功率下驱动车辆行驶 , 此时降低了内燃机 的转速, 但另一方面小幅提高了内燃机的输出转矩, 调整内燃机的工作点至更经济区, 在一定程度上也 提高了内燃机 的工作效率 。图 4 b 是液压无级变 速器对内燃机输出功率的分流结果。从 图 4 b 中 可看 出, 在 车辆起步加速 的过程 中, 随着车速 的升 高 , 液压功率 分流 比随之减少 , 并且相 同行驶情况 下 , M 2情形下 的液压功率分流 比也要小于 M1 。考 一 一 趣 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朱永明, 等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 1 2 9 9 虑到液压蓄能器 的能量密度较小 , 在设计能 量管理 策略时, 只要蓄能器中有能量, 都需要优先利用蓄能 器中的能量驱动车辆。这是 出于两方面 的原 因 一 是尽可能腾空液压蓄能器 以便于在接下来 的制动减 速时 回收储存更多 的制动能量 ; 二是 由于液压 能量 传递路径的效率相对较低, 特别是车辆行驶在较高 车速时, 越少的能量从液压路径传递 , 越能提高系统 的整体效率。结合图 4 a 和 图 4 b , 可以得 到液 压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比和功率分流比之间是一一对 应 的关系 , 如图 4 12 所示 。变速器传动比的无级调 节 , 能有效调整 内燃机的工作区间, 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 。 舞 垃 时间/ s a 传动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时间/ s b 功率分流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P P c 传动比与功率分流比的关系曲线 图4 液压无级变速器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 5 a 给 出的是内燃机 、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 输出功率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在整个测试工况下 , 车辆的驱动动力主要来 自内燃机 , 而在起步的前 5 s , 内燃机 的输 出功率绝 大部分经液压路径传递 , 随车 速的增加, 由液压路径传递的能量随之降低。这样, 一 方面在低速 时可充分发挥液压 系统 的柔性 , 调整 恰当的变速器传动比, 并使内燃机工作在相对更加 经济 的工况区; 另一方面液压系统 的瞬间输出较大 , 能快速地驱动车辆起步加速。此外 , 从效率 的角度 来看 , 减少液压路径的能量传递 , 能提高变速器的工 作效率, 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 在保证车辆驱动需求 和优化内燃机工作区间的前提下 , 应尽 可能 降低液 压路径的能量传递。因此 , 该液 压混合 动力汽车在 加速到 5 0 k m / h以上, 其液压分流功率 比保持在 0 . 2, 此时变速器传动比为最小值0 . 8 3 3 3 。 图5 b 是高压蓄能器储 能状态与车速 的变化 曲线图。在 M1情形下 , 由于车辆在起步前蓄能器 S O C值设定为 0 , 故在车辆行驶过程 中液压蓄能器 没有 辅助能量 的释放 ; 在 M2情形 下, 液压 蓄能器 S O C在起步加 速的前 3 5 s内从 0 . 8下降到最低值。 在制动过程中, 车辆制动能量经液压马达转化 为液 压能储存在 液压蓄能器 中, 从 图中可看 出, 车速从 7 0 k m/ h减速至 4 0 k m / h的过程中, 液压蓄能器 S O C 值从最低值上升到最大值 , 计算结果表明有 6 7 %的 制动能量得到了有效 回收 , 但受蓄能器容量的限制 , 此后蓄能器不 能进一步储存剩余的能量。然而 , 由 于蓄能器 的释能和储能都在短 时间内完成 , 快 速膨 胀和压缩 , 使蓄能器中氮气 温度产生波动。在释 能 工程 中, 氮气快速膨胀使其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 在释 能结束后, 与环境温度的换热, 使得蓄能器 S O C值 一 M1 液压泵液压功率 ⋯M1 液压马达液压功率 ⋯ M1 内燃机功率 20 1 5 1 0 薰 5 斛0 一 5 1 0 1 5 - 2 0 时间/ s a 输出功率变化 时间/ s b S O C 与车速变化 图5 功率分配和S O C变化曲线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3 0 0 汽车工程 2 0 1 4年 第 3 6卷 第 1 1 期 有所回升 ; 同理在制动能量回收结束后 , 由于氮气 的 降温 , 使 S O C值有所 回落。 图 6是液压无级 变速器 的系统效率变 化 曲线 图。结果表明在液压功率分流 比为 0 . 2时 , 该液压 变速器的效率在 0 . 9 2左右。虽然在起 步加速过程 中 , 由于低转速下液压泵/ 马达 的容积效率较低 , 变 速器 的总效率低于 0 . 8 , 但 内燃 机的工况得到 了调 整 , 同时有液压能量的辅助驱动 ,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液压变速器低速时的较低效率弊端 。另外 , 在 M2 情形下 , 有液压蓄能器的辅助释能, 减小了内燃机 的 液压分 流功率 比, 相对 M1情形 , 系统效率有 所提 升。在第 5 0 s 左右 , 车辆 由加速进入匀速行驶过程 , 所需驱动功率变小 , 导致液压管路 中液压油的回流, 造成系统效率的突然下降。而在 8 0 s 以后的制动过 程 中, 系统效率则表现为液压系统对车辆制动能量 的回收效率 。 1 . 0 O 8 料 0 .6 鞍 螺 O 4 0. 2 0 . 0 0 2 0 4 O 6 0 8 0 1 O 0 时间/ s 图6 系统效率变化曲线 2 . 2 内燃机燃油经济性 图 7是 内燃机转速变化曲线 图。由图可见 , 由 于液压变速器没有换挡过程 , 并且其传动 比可无级 变化 , 使得内燃机的转速连续变化 , 避免了换挡过程 的动力中断。从图 7还可看出, M2情形下 的内燃机 转速要远低于 M1 情形 , 这主要是 M2情形下有 蓄能 器的辅助释能, 变速器工作在较小的传动比下。 时间/ s 图7 内燃机转速变化曲线 图 8是在测试工况下的内燃 机工况点 , 不 同灰 度表示 内燃机燃油消耗率。由图可见 , 在相 同行驶 工况下 , 液压混合 动力汽车的内燃机燃油消耗率小 于原车 , 且无需换挡使 内燃机的输 出转矩也是连续 的。图 8说明, 液压混合动力能使 内燃机工作在更 高效的工作区间, 提升了内燃机燃油经济性。 羹 萋 内燃机转速/ r / m i n MT 0 M 1 M 2 图 8内燃机工况点 每 蜒 涎 跫 表 2为在测试工况下 内燃机燃油消耗量。从表 中可看出, M1 和 M2两种情形下分别节油 1 0 . 4 %和 1 6 . 4 % , 表明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相对原车具有较好 的燃油经济性 , 其节油途径主要有优化变速器传动 比、 调整 内燃机工作 区间 以及有效 回收再利用车辆 制动能量 , 而后者是该液压混合动力汽车节能 的主 要方面。须指 出的是 , 本文中所 给定 的测试工况并 非标准测试工况, 若在低速、 频繁起停的工况下, 该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效果将更加突出。 表 2内燃机燃油消耗量 P. CVT 项 目 MT M1 M2 燃油 消耗量/ g 6 7 6 3 5 6 液压蓄能释能 燃油 当量 / g , 一 3 O 节油率/ % 1 O . 4 1 6 . 4 3 结论 本文中分析了液压 昆 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和工作 原理 , 建立了系统模型, 并在典型的城市工况下对其 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 该 液压混合动力汽 车 所采用的液压变速器能实现传动 比的无级调整 , 优 化了内燃机的工作 区间, 在制动过程中 , 液压系统能 有效 回收车辆的制动能量 , 并储存在液压蓄能器 中 用于辅助驱动。仿真结果说明, 单独优化内燃机工 况点 , 能有效节 能 1 0 . 4 % , 而 回收再利用车辆 的制 动能量 , 能实现 1 6 . 4 % 的节能 , 这说 明制动能量 的 姗 姗 枷 一 u I g 、 幽棹彝鬃 墨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4 V o 1 . 3 6 N o . 1 1 朱永明, 等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城市工况下的性能分析 1 3 0 1 上接第 1 3 0 9页 [ 2 6] S a n a y e S ,D e h g h a n d o k h t M,F t a j A .T e mp e r a t u r e C o n t r o l o f a C a b i n i n a n Au t o mo b i l e Us i n g Th e r ma l Mo d e l i n g a n d F u z z y C o n t r o l l e r [ J ] .A p p l i e d E n e r g y , 2 0 1 2, 9 7 1 8 6 0 8 6 8 . [ 2 7 ] G o n g Q,Mi d l a m Mo h l e r S , o f P H E V F l e e t D a t a [ C ] . Ma r a no V,e t a 1 . S t a t i s t i c a l An a l y s i s I EEE Ve h i c l e P o we r a n d P r o p u l s i o n Co n f e r e n c e ,L i l l e ,F r a n c e .S e p t e mb e r 1 -3, 2 01 0. [ 2 8 ] N i s s a n L e a f R a n g e G e t s M o r e P r e d i c t a b l e [ E B / O L ] . [ 2 0 1 2 - 1 2 - 0 4] . h t t p / / b l o g s . e a r s . e o m/ k i e k i n g t i r e s / 2 0 1 1 / 1 1 / n i s s a n - l e af- r a n g e g e t s -mo r e p r e d i c t a b l e . h t m1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