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辽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 (征求意见稿) 通辽市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 言1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一)发展现状2 (二)存在的问题5 二、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7 (一)发展趋势7 (二)需求分析8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4 四、主要任务16 (一)健全测绘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16 (二)加强现代测绘基准运维,确保服务效能16 (三)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升供给能力17 (四)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20 (五)深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提升支撑能力23 (六)强化新科技利用和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23 五、经费预算24 (一)经费预算依据24 (二)经费预算24 (三)资金来源24 六、旗(县、市、区)级基础测绘要求26 (一)推进旗(县、市、区)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26 (二)开展旗(县、市、区)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26 (三)拓展旗(县、市、区)级基础测绘服务支撑领域26 七、保障措施27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法规政策环境27 (二)加大经费投入,健全绩效考核机制27 (三)实施科技兴测,提升新科技利用能力27 (四)强化信息安全,推进资源共享开放28 (五)加强协调统筹,推动市、旗(县、市、区)均衡发展28 附录1“十四五”规划基础测绘项目细化表29 附录2“十四五”规划基础测绘项目分年度计划表32 附录3“十四五”规划基础测绘项目分年度投资预算表(万元)33 附图1通辽市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分布图34 附图2通辽市GPS B级点分布图35 附图3通辽市GPS C级点分布图36 附图4通辽市110000地形图分布图37 附图5通辽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分布图38 III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基础测绘规划的编制是规划期内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系统安排和部署,对于发挥基础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更好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赋予各级政府部门的法定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测绘管理条例的规定,按照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 年)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和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目标,结合通辽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通辽市基础测绘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日益凸显。 1、基础测绘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内蒙古自治区测绘管理条例颁布实施,配套制度逐步完善,为通辽市基础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通辽市自然资源系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基础测绘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加强了市、旗(县、市、区)统筹力度;有效推进“多测合一”工作,地图市场、测绘市场监管和测绘资质审核、测绘成果质量巡查、检查的规范化及常态化,支撑了“两统一”职责的履行。 新技术利用与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新科技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开展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实景三维模型制作等技术的探索;基础测绘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渐趋合理,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立了高水平、多层次的测绘地理信息人才队伍。 2、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逐步完善。配合自治区完成了通辽市18座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基准站维护、建设及部分基准站北斗升级改造,提高了基于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基准服务能力;开展了通辽市195座,其中B级点99座、C级点96座测量标志日常管理和年度巡查维护,确保了测量标志使用效能;市、旗(县、市、区)完成了自然资源数据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实现了自然资源系统坐标基准的统一。 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日益丰富。获取了通辽市中心城区747平方千米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737平方千米0.3米分辨率遥感影像、158平方千米0.4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1200平方千米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开鲁镇区120平方千米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科左中旗镇区120平方千米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共享自治区级基础测绘遥感影像资源,实现了全市域5.9万平方千米2.0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全覆盖,遥感影像现势性和覆盖度大幅提升。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稳步推进。完成了通辽市中心城区354平方千米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和地名地址采集与更新、438平方千米11000数字线划图测制与更新;完成了霍林郭勒市中心城区17.4平方千米1500数字线划图测制与更新;完成了霍林郭勒市沙尔呼热镇1.6平方千米1500数字线划图测制与更新;完成了霍林郭勒市新区及工业园区7.8平方千米12000数字线划图测制与更新;完成了扎鲁特旗鲁北镇城区24平方千米11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模型的生产与更新;完成了开鲁中心城区24平方千米11000数字线划图的生产与更新;完成了库伦旗库伦镇中心城区18平方千米11000数字线划图的生产与更新;完成了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中心城区26平方千米11000数字线划图的生产与更新;完成了全市2383.45千米地下管线普查与入库。 3、基础测绘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公益服务职能进一步凸显。“十三五”期间,为“三区三线”划定、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等重大项目提供各类尺度数字线划图790幅、测量控制点195座、各类分辨率原始遥感影像5.9万平方千米,满足了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公共卫生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工作需要。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天地图通辽”市级节点顺利上线并已整合至“天地图内蒙古”,为全市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有效节约了公共资源。公共地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了通辽市及各旗(县、市、区)行政区划地图,满足了政府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和水平逐渐提高。统筹实施市、旗(县、市、区)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建立了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预案并开展应急测绘保障演练。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进一步强化应急测绘队伍建设,为通辽市应对重大突发性灾害提供及时、高效、准确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基础测绘工作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础测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对基础测绘工作重视不够,未能将基础测绘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甚至大部分旗县区没有基础测绘规划、计划,也未建立基础测绘定期更新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实际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2、 现有基础测绘成果质量不高 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基础测绘成果种类不多、覆盖范围不广、现势性不强等问题,尚未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持续更新机制。1500、11000、12000等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范围小,更新不及时,三维数据覆盖范围基本为零,对重大项目的服务支撑能力不足;个别地区在测绘基准建设方面仍存在基准坐标系不统一等现象;全市范围内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由于城镇化建设和宣传保护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损坏严重,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3、 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滞后 我市现有的基础测绘成果类型比较传统,缺少对新型基础测绘的投入和建设。需加快推进实景影像、立面街景、激光点云、倾斜摄影等新型测绘成果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撑;多用途应用的高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不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较滞后。 4、基础测绘服务能力和融合水平仍需提升 基础测绘的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基础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不足,服务范围尚不广泛,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潜能尚未完全挖掘,缺少深层次地理信息应用。多源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整合以及共享服务手段稍显薄弱,全天候、全要素、多尺度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5、市、旗(县、市、区)统筹协调发展还需加强 通辽市基础测绘发展尚不均衡,旗(县、市、区)基础测绘服务能力偏弱,数据更新方面未建立良好的统筹和联动更新机制,制约了通辽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深度协同应用。市、旗(县、市、区)两级基础测绘衔接需进一步加强,实现通辽市基础测绘协调快速发展。 二、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 (一)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通辽市发展战略定位对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测绘数据的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人工采集升级为通过无人机、航天航空摄影、移动测量车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进行自动采集,以及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互联网设备对非专业众源地理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运营方式由一次测绘一次使用升级为一次测绘多次使用。基础测绘正加速与新技术融合,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带动新的生产方式、产品形式、服务模式,逐步建立起全域覆盖、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是大势所趋。 1、基础测绘担当新使命 机构改革完成后,基础测绘要准确把握“两支撑、一提升”的根本定位,更好的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拓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各业务环节智能化程度,形成各业务板块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整体格局。 2、基础测绘进入新阶段 基础测绘正处于由传统向新型转换的新阶段。以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正加速形成。基础测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地理实体数据、实景三维模型、地表形变数据、水下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等将成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础测绘注入新活力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实现自主可控,在众多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G通信技术提高了地理信息实时交互能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实景三维模型构建和地理信息智能分析挖掘提供了保障,为新型基础测绘注入了新活力。 (二)需求分析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品牌建设引领转型升级,以品质提升、服务提效、人才提级、创新提能、生态提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现代能源示范、镍循环经济、蒙中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转型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均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新需求。 1、落实国家、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的要求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我市应完成所要求的基础测绘有关工作。规划中明确了“各盟市、旗(县、市、区)要协助自治区完成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按要求完成测量标志维护任务,“要协助自治区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工作,组织完成旗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和点状开发城镇及重点产粮乡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全覆盖(1∶2000/1∶1000/1∶500),并实现定期更新”,“要协助自治区完成实景三维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旗县政府所在地,城市开发边界内实景三维建设等各项任务”。为国家、自治区、市重大战略实施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基础保障。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通辽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思想,深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治理战略,加强草原、森林、湿地、沙地、矿山的保护和修护力度,大力推进西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统筹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与整治修复,形成市域国土空间“一张图”。需要基础测绘发挥定义空间、描述空间的作用,需要提供立体化、动态化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 “十四五”时期,通辽市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建设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远景目标,需发挥基础测绘在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从全域覆盖、服务全局、改革创新等多个视角,加快建成海量、精确、立体、动态的全空间基础测绘数据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 通辽市深度融入东北振兴,积极参与“锡赤通朝锦”陆海通道建设,深化“铁四辽通”次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通辽、赤峰“双子星座”区域中心城市互动互建,强化与东部盟市的协同发展,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底,运用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为决策者提供支撑服务。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确定城乡区域发展定位,最大限度挖掘区域融合发展潜力,形成通辽市各区域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4、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的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地理信息与政务信息的深度融合,提升跨部门的信息协调、业务协同和资源协调能力,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各领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随着通辽市核心区域5G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其“数字化”管理离不开位置信息,位置信息的基础是通过基础测绘获得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智慧城市运营平台体系的初步形成,推动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健康医疗、智慧人社、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机制长效化,建成“平台通、数据通、应用通”的通辽智能城市体系。智能城市体系建设都需要基础测绘持续提供海量多种类、多尺度、多维度的时空数据,以推动城市向高速率、低时延时代迈进。 通辽市发展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基础测绘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服务。利用测绘技术获取区域的地上地下、水上水下不同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统一基准融合到一起,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地理信息底板,在此基础上搭建自然资源规划、用途管制、土地利用、矿产开发管理等的应用,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张图”建设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建设通辽自然资源“一张图”需要获取全市域的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并建立更新机制,为其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5、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和重大战略工程的需求 通辽地区是西辽河流域的核心,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通辽市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为抓手,全面打造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优势。优化发展布局,构建“一带三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可汗山旅游区、科尔沁乌尼尔草原旅游区、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宝古图沙漠旅游区、银沙湾景区、扎鲁特旗山地草原旅游区等20个精品景区建设。需要以高现势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设二三维一体化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提升文化软实力。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利用农牧业优良条件和煤电铝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重点工程、千亿级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重点工程、能源供给“八大”示范体系、百亿级现代能源示范产业集群重点项目、中蒙医药一核一镇四大产业聚集区、百亿级中蒙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精细化、多维化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底,提升服务效能。 6、服务民生做好保障的需求 伴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轻便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与普及,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地理信息”模式越来越广,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刚性需求需要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不仅准确、丰富还要有现势性、实时性,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新要求。 当北斗系统成为新“罗盘”,城市越来越“聪明”,从快递外卖到在线问诊、远程看护,地理信息服务成为民生新需求。地理信息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在旅游出行、医疗卫生、扶老助残等方面应用广泛,公众需求日益强烈。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石,需要不断丰富产品形式与内容,促进产品多样性与服务定制化,深化公益地图应用,为应急保障、防灾减灾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两支撑、一提升”的工作定位,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保障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为核心,以推进重大工程、探索建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抓手,以提升基础测绘服务效能为着力点,坚持深化改革、依法治测、科技兴测、人才强测,助力通辽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需求引导,转型升级 坚持以通辽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准确把握基础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定位,紧扣各行业需求,强化按需测绘,深化共享应用,逐步完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推进“一库多能、按需组装”,全面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深度发展。 2、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将基础测绘工作放在通辽市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中统一谋划,坚持自治区、市、旗(县、市、区)统筹、部门间统筹、基础测绘与自然资源全系统业务统筹及政府相关部门业务统筹,优化基础测绘组织结构,促进通辽市基础测绘协调发展。 3、坚持公益,强化服务 基础测绘是通辽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基础测绘的基础性作用、公益性特点,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地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扩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范围,推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拓展应用深度和广度,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长远发展。 4、科技驱动,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前沿科技及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5G通信等技术手段,探索新型基础测绘在推进数字产业、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地理信息获取效率和分析的能力,使基础测绘更加贴合新时代发展要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基础测绘法规制度体系、经费投入机制、数据动态获取和更新机制更加健全,基础测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通辽市统一、高精度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持续优化,实现通辽市多尺度、多数据源、水上水下、地上地下、二三维一体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全覆盖,初步建成智慧通辽时空大数据平台;基础测绘新科技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应用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地理信息成果应用更加广泛,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具备为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空间、全要素、多时态、高精度、智能化的基础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进一步优化。结合自治区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规划,优化通辽市测绘基准,为全市各行业提供快速、精准、有效的测绘基准保障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更加丰富。初步建成通辽市卫星应用中心,通过国家及自治区分发或索取,实现各种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每年覆盖一次,实现年度更新。逐步建设二三维地理实体数据库,测绘信息化初现规模。 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维护通辽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通辽)并实时提供在线服务;探索建设三维地理实体数据库,初步建成全市实景三维系统(实景三维通辽),充分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综合服务能力;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行业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应用制度更加完善,能够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测绘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大力加强基础测绘生产、服务、质检技术及安全队伍建设,强化职责定位,推进队伍转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加强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从而推动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测绘生产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测绘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统筹实施、协同更新、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打通市、旗(县、市、区)协同联动、共建共享通道,确保各级基础测绘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基础数据的广泛应用。完善测绘成果汇交机制,及时更新发布数据成果目录,推动成果共享。 加强测绘市场监管,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测绘单位管理及测绘资质巡查、测绘地理信息安全检查工作。 专栏一 项目名称强化测绘管理工程 建设内容(1)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2)开展测绘资质巡查和安全检查。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经费投入100万元 (二)加强现代测绘基准运维,确保服务效能 结合自治区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规划,优化通辽市现代测绘基准。建立以内蒙古自治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为基础,国家大地控制点为保障,实现全面、高效、稳定的高精度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重点提高通辽市中心城区范围的测绘基准精度;各旗(县、市、区)加快建设旗(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开发边界内的测绘基准。推广内蒙古自治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在农业、基建、交通、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常态化测量标志维护管理工作,落实市、旗(县、市、区)、乡(镇)三级管护责任。结合景观型测量标志开展测绘科普和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公众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意识和对测量标志的保护意识。 在全市域加密100座GPS C级点,优化测绘基准体系,满足城市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开展三等水准联测,在通辽市主城区230平方千米范围内先行试点建立精度不低于3厘米的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开展通辽市范围195座测量标志普查工作。在市区选择合适区域建设1座景观型测量标志。 专栏二 项目名称通辽市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运维工程 建设内容(1)开展GPS C级点测绘;(2)开展三等水准联测;(3)测量标志普查与建设。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经费投入1110万元 (三)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升供给能力 围绕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绿色生态建设、市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大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力度。统筹实现优于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全市域覆盖,扩大优于0.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范围。开展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扩大11000数字线划图覆盖范围,实现重点要素年度更新。开展地下管线、管廊数据普查更新,优化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提高地下空间现代化管理水平。开展实景三维通辽建设和重点区域地理要素的实体化建设,立体、精细呈现通辽市地表形态和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形成实景三维展示和分析能力。建立市、旗(县、市、区)分级负责基础地理信息协同更新机制和基础测绘成果及专题资料定期收集汇交机制。 常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获取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308平方千米0.05米分辨率常规航空遥感影像,2年覆盖1次,满足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需求。 倾斜航空遥感影像获取。获取通辽市中心城区230平方千米优于0.03米分辨率倾斜航空遥感影像1次;霍林郭勒市中心城区、扎鲁特旗鲁北镇城区50平方千米优于0.05米分辨率倾斜航空遥感影像1次,每年按照10的变化率约21平方千米进行更新,满足城市精细三维模型构建需要,为实景三维通辽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源。 专栏三 项目名称遥感影像获取工程 建设内容(1)常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2)倾斜航空遥感影像获取。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经费投入960万元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利用0.03米分辨率常规航空遥感影像,制作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230平方千米1500数字正射影像图1版。共享自治区级基础测绘资源,获取全市域1米、优于1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实现全市域优于1米遥感影像一年覆盖一次。 11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利用0.03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通辽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230平方千米11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更新1次,修补测更新 2次,实现该区域11000基础地理信息年度更新。 地下管线、管廊数据普查更新。在现有管线、管廊数据基础上,开展通辽市中心城区约8000千米地下管线更新工作,建设通辽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并做好数据动态更新和系统维护工作。 专栏四 项目名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工程 建设内容(1)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2)11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3)地下管线、管廊数据普查更新。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经费投入2680万元 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利用0.03米分辨率倾斜航空影像,完成通辽市中心城区230平方千米,霍林郭勒市中心城区、扎鲁特旗鲁北镇城区50平方千米,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和单体化建设。共享自治区级2米格网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和优于2米分辨率地形级实景三维模型,整合其他旗(县、市、区)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模型和市域内水库、河流、湖泊、沙地地下管线、管廊数据,构建地上地下、水上水下,立体化展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实景三维通辽。 实景三维通辽管理系统建设。结合实景三维内蒙古管理与应用政策制度,建设实景三维通辽管理系统,开发数据存储、查询检索、更新维护、空间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二三维数据一体化管理,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在线实景三维数据服务。 实景三维通辽推广与应用。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收集、整合包括地上建筑、地下空间、桥梁、燃气、供水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在内的BIM、CIM 数据,建设形成二三维、地上地下、现状和规划一体化的数据体系,积极拓展“CIM”应用,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为全面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五 项目名称实景三维通辽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1)实景三维模型建设;(2)实景三维通辽管理系统建设;(3)实景三维通辽推广与应用。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经费投入670万元 (四)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定期更新工作,及时向“天地图内蒙古”汇聚,并在线发布,积极推进建设“天地图内蒙古”旗(县、市、区)节点,助力旗(县、市、区)高质量发展。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为基础,加快推进智慧通辽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地理实体与经济、社会、生态等专题数据关联,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力和在线服务水平。开展科尔沁沙地地表形变监测,分析通辽市地表形变时空分布演化规律,服务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开展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实景三维建设,全方位立体展现景区风貌。加强自然资源数据储备环境、设备建设,健全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增强重大事件快速响应与突发处置能力。编制通辽市地图集,鼓励地图文创产品研发,丰富地图产品,大力普及国家版图和地图知识,提高全民国家版图意识。 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及推广应用。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强化平台的推广应用。结合11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更新任务,开展通辽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和地名地址数据年度更新,并及时在线发布。加强平台推广应用,面向不同场景,拓展个性化服务。 智慧通辽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库向时空服务平台升级。汇聚更新各部门各类空间地理资源,开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的多维可视化、智能制图、时空分析、共享与分发服务等功能,及时提供多属性、多特征、多层次的综合智能化时空信息服务。 科尔沁沙地地表形变监测。开展科尔沁沙地地表形变全面监测工作。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开展科尔沁沙地地表形变监测,通过构建时序变化模型,分析地表变化时空分布演化规律。在沙化地重点区域,利用无人机和高分卫星影像等进行定期动态观测,动态获取沙化变化。 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实景三维建设。结合实景三维通辽建设工程,采用机载激光扫描仪进行大范围三维扫描,并用地面激光扫描仪对重点区域进行精细重建,获取哈民考古遗址公园高真实感三维模型,全方位立体展现景区风貌,为景区的旅游管理和文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应急测绘保障。进一步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力量,统筹装备、队伍、数据等资源,形成区域协同、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联动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开展市、旗(县、市、区)联动的应急测绘保障演练,强化应急测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一代应急测绘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高性能无人机多载荷航空测绘应急装备,构建基于5G传输网络的现场地理信息应急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地区应急测绘地理信息储备数据库,为全市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 公共地图服务保障。加强地图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地图服务保障能力。组织编制通辽市地图集政务版,涵盖政区、交通、土地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利工程、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及各旗(县、市、区)地图等内容,实现2年更新1次,满足政府管理决策和社会公众对公共地图的需求。 专栏六 项目名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1)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及推广应用;(2)智慧通辽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3)科尔沁沙地地表形变监测;(4)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实景三维建设;(5)应急测绘保障;(6)公共地图服务保障。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经费投入870万元 (五)深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提升支撑能力 夯实基础测绘数据在自然资源管理数据中的空间定位基础,强化对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支撑作用,精细化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调查监测、确权登记、生态保护修复、执法监察等自然资源管理。探索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和分析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动态监测能力,实现服务自然资源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监测。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数字赋能”,推动遥感影像、自然资源数据和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决策、管理、服务中的运用,补齐业务工作中的信息化应用短板,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六)强化新科技利用和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新科技装备经费投入,培育高新地理信息企业,提升地理信息科技服务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鼓励政策,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高水平基础测绘地理信息人才。统筹发展与安全,升级改造地理信息数据技术装备体系,推动基础测绘技术装备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国产化。加强对提供服务的涉密基础测绘成果领取、存储、使用监管,确保提供使用的涉密基础测绘成果安全。 五、经费预算 (一)经费预算依据 经费测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原国家测绘局2009年发布的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及相关细则,结合通辽市实际估算。 (二)经费预算 “十四五”规划期间,围绕六6大重点工程,拟安排19个项目,市本级基础测绘项目拟投入约6281.5万元。经费预算见下表,详见附录1、附录2、附录3。 (三)资金来源 将基础测绘规划列入通辽市财政预算,统筹现有专项,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多渠道分级筹集资金。 “十四五”基础测绘重点工程经费预算表 序号 重点工程 项目名称 总预算 (万元) 1 强化测绘管理工程 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 80 开展测绘资质巡查及安全检查 20 小计100 2 通辽市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运维 工程 测量标志普查与建设 160 GPS C级点测绘 160 开展三等水准联测 640 小计960 3 遥感影像获取工程 常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 616 倾斜航空遥感影像获取 385 小计1001 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 工程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 900 11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 980.5 地下管线、管廊数据 普查更新 800 小计2680.5 5 实景三维通辽建设工程 实景三维模型建设 420 实景三维通辽管理系统建设 150 实景三维通辽推广 与应用 100 小计670 6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及推广应用 200 智慧通辽时空大数据 平台建设 100 科尔沁沙地地表 形变监测 50 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实景三维建设 120 应急测绘保障 150 公共地图服务保障 250 小计870 合计6281.5 六、旗(县、市、区)级基础测绘要求 (一)推进旗(县、市、区)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各旗(县、市、区)协助自治区、市完成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有能力的地区开展区域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统筹获取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和旗(县、市、区)级以上城市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优于0.2米遥感影像,实现年度更新和变化图斑提取分析。开展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11000数字线划图年度更新。按照全市统一分工部署,收(采)集本地区范围内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部分要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完成旗(县、市、区)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实景三维单体化模型建设或年度更新。 (二)开展旗(县、市、区)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按照市、旗(县、市、区)一体原则,开展时空大数据的采集、汇聚与更新,每年至少更新1次本地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居民地、道路、地名地址等重要地理信息要素,促进时空大数据平台在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应急测绘保障,落实测量标志管理法定职责,确保使用效能。 (三)拓展旗(县、市、区)级基础测绘服务支撑领域 加强基础测绘对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为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非煤矿山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实现与不动产登记、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应用。结合本地区实际需求,创新技术体系和服务模式,拓展遥感影像等数据应用领域。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法规政策环境 市、旗(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测绘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执行的监督管理。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本级基础测绘规划并严格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