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和顺横岭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山西和顺横岭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山西和顺横岭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山西和顺横岭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山西和顺横岭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山西和顺横岭煤层气区块勘查实施方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目录目录 一、概况一、概况........................................................................................................................1 1 (一)勘查区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一)勘查区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1 1 (二)申请设立探矿权基本情况(二)申请设立探矿权基本情况................................................................................5 5 (三)勘查目的和任务(三)勘查目的和任务................................................................................................6 6 二、勘查区地质情况二、勘查区地质情况....................................................................................................8 8 (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质概况....................................................................................................8 8 (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及勘查认识程度(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及勘查认识程度..........................................................2626 三、勘查实施方案三、勘查实施方案......................................................................................................3030 (一)勘查部署遵循的原则(一)勘查部署遵循的原则......................................................................................3030 (二)技术路线、勘查依据和方法(二)技术路线、勘查依据和方法..........................................................................3030 (三)工作量和资金投入(三)工作量和资金投入..........................................................................................6565 (四)预期成果(四)预期成果..........................................................................................................7171 (五)与非油气矿产的协调情况(五)与非油气矿产的协调情况..............................................................................7171 四、勘查、试采区域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与经费估算四、勘查、试采区域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与经费估算..............................................7272 ((一一)生态修复工作部署)生态修复工作部署..........................................................................................7272 ((二二)估算)估算依据及工程量依据及工程量..........................................................................................7272 ((三三)生态修复工程经费估算)生态修复工程经费估算..................................................................................7474 五五、保障措施、保障措施..............................................................................................................7777 (一)人员保障措施(一)人员保障措施..................................................................................................7777 (二)资金保障措施(二)资金保障措施..................................................................................................8181 (三)安全保障措施(三)安全保障措施..................................................................................................8282 (四)环境保障措施(四)环境保障措施..................................................................................................8989 (五)质量保障措施(五)质量保障措施..................................................................................................9494 六六、其他、其他....................................................................................................................100100 3 系,是清漳河的一大支流,又称为西漳水,在其东南方向建有石匣水 库。本区清漳河西源上游为水源保护区,为山西省大水网东山供水工 程的重要水源,担负着向西往平遥、介休等地供水的重要任务。 4、气候 本区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较大,蒸发量为降雨量的 3.5 倍左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域。平均年降水量 505.41mm,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的年内差异亦悬 殊,主要集中在 7、8 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40。平均年蒸发量 1754.16mm。年平均气温为 7.6℃,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8.8℃, 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为 21.6℃。风向夏为东南,冬为西北, 年平均风速 2.48m/s。初霜期在 9 月中旬,终霜期在来年 4 月,有时可 延至来年 5 月份,长达 7~8 个月之久,气候寒冷,全年无霜期平均 148 天,最短 109 天,最长 192 天。冻土最大深度 110cm。 5、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区基本烈度 值为Ⅵ,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0.10g,属相对稳定区。 6、经济状况 本区位于晋中市和顺县西部, 当地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 工业水平较低,国家城镇化战略使得人口成分主要以留守老人为主。 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土豆、荞麦等农作物为主,养殖 业主要以生态散养牛为主,工业方面主要为和顺东方新能源发电有限 公司正在兴建的 200MW 风力发电项目。 4 7、交通状况 本区块交通以公路为主, 区块内西南部有 S318 省道(董坪沟~榆次) 从东南向西北通过,沿此路向西可到达和顺县城,向西北可通往榆次 区。在阳光占乡经 352 县道往南可通过左权县城和榆社县城。区块外 西部有 G55 高速公路(二连浩特~广州)、S102 省道(太原~长治) 和太(原)~焦(作)铁路,距离本区约 18km;区块外南部有 G2516 高速公路(邢台~汾阳)和 S319 省道(南坡~太谷),距离本区约 13km;区块外东部有 S45 高速公路(天镇~黎城)和 G207 国道(锡 林浩特~海安),距离本区约 20km。区内横岭镇、马坊乡和阳光占 乡管辖的村镇互通较方便。本区总体交通条件良好(见图 1-1)。 5 图图 1-1 交交通通位位置置图图 ((二二))探探矿矿权权基基本本情情况况 山西省和顺横岭煤层气勘查区块由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于 2017 年 11 月 2 日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取得,探矿证号 0200001711409。该区块位于沁水煤田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晋中市 和顺县、榆社县,勘查面积 286.74km。公司于 2021 年 1 月 21 日换 发了新的探矿权许可证,证号为 T1400002021011020056080,有限期 限2021 年 1 月 21 日至 2021 年 7 月 2 日。 经考核,和顺横岭区块完成了承诺的勘查投入,探矿权按原面积 6 延续,延续有效期限为 5 年,延续期间,最低勘查投入每年每平方千 米不低于 5 万元。勘查资金来自探矿权申请人。 本次探矿权申请人拥有固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质钻探 相关资质,可完成煤层气开发工程的井网布置、钻井、压裂、排采、 修井等工艺的设计与施工。合作勘查单位具有气体矿产勘查、固体矿 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质钻探甲级资质。探矿 权申请人和合作勘查单位均符合招标文件中的投标人资格条件。 ((三三))勘勘查查目目的的和和任任务务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7]90 号)精神,根据 2017 年 9 月山西省国土资源交 易和建设用地事务中心的招标文件,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预对“山西省 柳林石西等 10 个煤层气勘查区块”公开招标出让。按照招标要求,本 探矿权申请人预对和顺横岭区块进行投标,并委托长期合作勘查单 位,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油气(含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 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大纲 (国土资厅发[2009]第 63 号文)编制山西 省和顺横岭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 由于本区相邻的东、北、西三面均有煤层气探矿权,相邻的北部 和南部还有煤炭探矿权,故本区可作为具有勘查前景评价区,以此为 基本单元,本次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重点探查煤层气赋存状况及特 征,兼顾煤炭、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 主要任务在普查阶段确定的具有勘查前景有利区的基础上,获 7 取煤储层物性有关参数,进行排水采气试验,研究煤层气增产措施, 获得开发技术条件下的煤层气井参数,计算煤层气控制的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和预测地质储量,评价目标区煤层气开发潜力,形成适合本 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体系。 为下一步全区煤层气地面井网勘探和开发 规划提供依据。 工作程度要求1、基本查明影响煤层气开发井网布置的断层及 区块边界条件,初步查明含煤地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水动力状况, 补、径、排关系以及与煤储层的水力联系。研究影响煤层气赋存和开 采的地质因素;2、基本查明主要煤储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工艺性 能;3、基本查明主要煤层的煤层气成分、含气量及分布规律;4、基 本查明主要煤储层特征及渗透率、储层压力、破裂压力、闭合压力、 原地应力、原地应力梯度、地温等;5、初步查明煤层顶底板岩性、 孔隙性、 渗透性特征及力学性质, 研究其对煤层气赋存、 运移的影响; 6、初步查明煤层吸附/解吸特征,初步确定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 7、初步确定合理的储层改造方法、工艺参数,评价储层改造的有效 性;8、初步确定合理的排采制度。获得排水量、产气量、压力随时 间变化的数据, 数据模拟研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评价单井产能; 9、计算目标区内煤层气控制的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预测的地质储 量;10、估算相应的煤炭资源量。 8 二、勘查区地质情况二、勘查区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质概况 1、区域地层 本区位于沁水煤田东北部地区,区域地层发育相对较全,由老至 新依次为太古界(Ar)龙华河群(Ar3ln),元古界(Pt)汉高山群 (Ch1hn),古生界(Pz)寒武系下、中、上统(∈1、∈2、∈3), 奥陶系下、中统(O1、O2),石炭系中、上统(C2、C3)及二叠系下、 上统(P1、P2),中生界(Mz)三叠系下、中统(T1、T2),新生界 (Kz)新近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Q1、 Q2、Q3、Q4)。区域地层特征见表 2-1。 表表 2-1 区域地层简表区域地层简表 地层单位厚度 (m) 地层特征 界系统组 (群)代号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 新 统 Q40-50 浅灰色砂、砾石层,未胶结,次生黄土疏松。 冲积、洪积物。 上更 新 Q32-40 上部为淡灰黄色亚砂土,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下部为浅灰色砾石层,磨圆较好,分选中等, 未胶结。 中更 新统 Q25.0-80 上部为淡红色亚粘土,夹棕红色古土壤,钙质 胶结,垂直节理发育。下部为浅红色砂,分选、 磨圆差,未胶结。 下更 新统 Q19.64-142.10 上部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夹红棕色古土壤 层,钙质胶结,垂直节理发育。下部为灰黄、 深红色粘土,表面铁锰质浸染,底部含哺乳类 化石。 新 近 系 上 新 统 静乐组N2j3.0-118.2 深棕、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粘土中含钙质 及锰质结核。 保德组N2b10.0-191.4 棕色、紫红色粘土,底部为灰褐色的砂、砾岩, 薄层状灰岩。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中 统 铜川组T2t约 200灰黄灰绿色长石砂岩及灰紫色砂质泥岩组成。 二马 营组 T2er约 600 上部为灰黄、黄绿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底部 为一层灰绿色细砂岩夹透镜状砾岩。 下 统 和尚 沟组 T1h131-200紫红色泥岩夹灰紫色砂岩及砾岩。 刘家 沟组 T1l415-595浅灰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质岩及砾岩。 上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上 统 石千 峰组 P2sh123-163 由紫红色、灰紫色砂岩、泥岩组成,顶部夹淡 水灰岩薄层及透镜体。 上石盒 子组 P2s411-467 由灰绿色、灰白色砂岩,黄绿色、紫红色泥质 岩组成,顶部夹燧石条带。 下 统 下石盒 子组 P1x90-149 由黄褐色、灰绿色砂岩夹泥岩组成,上部夹锰 铁矿层,下部偶夹薄煤层。 山西组P1s39-70 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质岩及煤层组 成。 石 炭 系 上 统 太原组C3t105-165 为一套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的含煤 沉积建造。 中 统 本溪组C2b5-40 上部为泥质岩夹薄层砂岩及灰岩透镜体和不稳 定薄煤层,中下部为 G 层铝土及山西式铁矿。 9 地层单位厚度 (m) 地层特征 界系统组 (群)代号 下 古 生 界 奥 陶 系 中 统 峰峰组O2f150-216 顶部为中厚层质纯石灰岩,上部为豹皮状灰岩, 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砾状泥灰岩,泥灰岩,含 石膏。 上马家 沟组 O2s176-308 由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 豹皮状灰岩,石灰岩组成,中部夹少量燧石及 团块。 下马家 沟组 O2x37-213 由角砾状泥灰岩,石灰岩组成,底部为稳定的 黄绿色钙质页岩和薄层状泥质灰岩,称“贾汪页 岩”。 下统O1101-122为一套白云岩沉积,顶部普遍有一层燧石层。 寒 武 系 上统∈388-122由砾石、砂岩、泥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灰岩, 白云岩等组成,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底部为 含砾砂岩。 中统∈2134-165 下统∈170-85 元 古 界 长 城 系 下统 汉高 山群 Ch1hn460紫红、灰绿色安山岩夹砂岩。 太 古 界 龙华 河群 Ar3ln3000由片麻岩、角闪岩、大理岩、石英片岩组成。 2、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山西省东部,沁水煤田东北部,受到燕山运动多期次构 造运动影响,见图 2-1。 (1)燕山运动早期 沁水复式向斜位于太行山复式背斜与霍山背斜之间,向斜轴位 于榆社、沁县、沁水县郑庄、阳城县芹池一线。大体呈长轴方向为南 北向的椭园形。在榆社~沁县一带向斜走向为北偏东 23,向斜轴部 为三叠系地层。沁水复式向斜在形态上平缓开阔,次级褶皱迭加成束 呈南北向分布。断裂不发育,多为高角度正断裂。 太行山复式背斜隆起带位于太行山中段和南段,核部由太古界 赞皇群和震旦系地层组成,两翼由古生界地层组成。复背斜的主轴线 自阳邑~上八里~沁阳北部~济源北部,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形成 向南东向突出的弧形。 霍山背斜该背斜在霍山地区隆起幅度最大,太古界结晶基底剥 露于地表,背斜轴呈南北向展布。 10 图图 2-1 区区域域构构造造刚刚要要图图 (2)燕山运动中期 主要构造形迹为晋~获褶断带。该褶断带北起河北省获鹿,向南 11 经拐儿镇、桐峪、南委泉、潞城市区、长治市东侧、赵庄,直至晋城 以南,延伸长达 250km,宽约 20~25km。总体走向北东 23~25, 呈明显的线状延伸,褶断带主要由断裂和与之平行的褶皱组成。以石 梁为界,北段构造复杂,出现了地层的大范围挠起,太古界结晶基底 出露于地表,并使近南北向的沁水复式向斜东翼构造线方向发生转 折,断裂发育,相互交织。 (3)燕山晚期(喜山期)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相应的构造以改造先期变形为主,构造类型 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3、区内地层 本区基岩大面积出露,仅局部沟谷地段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出 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二马营组(T2er),三叠系 下统尚沟组(T1h)、刘家沟组(T1l)和第四系。现将区内地层由老 至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为含煤地层的基底。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 为主,中部为灰色厚层状灰岩,夹豹皮状灰岩;下部为角砾状泥质白 云岩,角砾状灰岩,夹薄层石膏带。部分含少量黄铁矿、节理、裂隙 发育,被方解石胶结充填。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奥陶系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 12.50~25.20m,平 均 20.22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岩,下 12 部多为铝土质泥岩、砂质泥岩,含有大量黄铁矿,在底部的奥陶系石 灰岩风化面之上偶见鸡窝状山西式铁矿。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与下伏本溪组地层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的含煤地层之一。厚度 106.30~158.69m,平均 123.71m。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岩、砂质泥 岩、泥岩、炭质泥岩、石灰岩含煤沉积,一般含煤 7~11 层。按其沉 积特点及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下段C3t1 厚度 21.55~38.61m, 平均 28.41m。 主要岩性为灰色、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煤层及石灰岩,含 14、15 号煤层, 15 号煤层为全区主采煤层,14 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①K1砂岩一般为中细粒砂岩,部分相变为砂质泥岩。砂岩为 灰白色,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顶部含大量黄铁矿集合体。厚度 3.18~8.59m,平均 5.89m。 ②K1顶~15 号煤层底灰~灰黑色,以泥岩为主,局部为砂质 泥岩。一般为 15 号煤层的直接底板。质较纯,有滑感,含少量铝土 质及星散状黄铁矿, 含大量植物化石。 厚度4.10~15.30m, 平均8.96m。 ③15 号煤层为区内稳定可采的厚煤层,厚度 2.02~9.90m,平 均 5.20m。煤层结构复杂,含 1~3 层夹矸。 ④15 号煤层顶~14 号煤层底 主要为灰黑色~灰白色砂质泥岩、 泥岩及细中粒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为灰黑色,含植物化石。砂岩为 灰白色,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大量云母。粒度由下而上,由粗变细。 厚度 5.36~10.10m,平均 7.49m。 13 ⑤14 号煤层该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 0~1.53m,平均 0.85m, 为零星可采煤层。 中段(C3t2)厚度 26.26~45.83m,平均 36.05m。岩性由深灰 色石灰岩、灰色砂岩、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含 11、12、13 号煤层。 ①K2石灰岩深灰~黑灰色致密块状石灰岩,坚硬,裂隙发育, 有大量方解石脉充填,含少量动物化石。厚度 5.75~7.41m,平均 6.60m。 ②K2顶~13 号煤层底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灰~黑 灰色中细粒砂岩, 成分以石英、 长石为主, 含大量云母片, 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 裂隙发育, 有黄铁矿薄膜充填。 泥岩及砂质泥岩为灰黑色, 含植物化石。厚度 8.24~9.45m,平均 8.85m。 ③13 号煤层厚度 0~0.85m,平均 0.50m,为不可采煤层。 ④K3石灰岩为深灰~黑灰色石灰岩,致密、坚硬,具裂隙, 含少量动物化石。厚度 1.70~4.20m,平均 2.67m。 ⑤K3顶~12 号煤层底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上部为 灰黑色泥岩;中下部为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 主,分选性中等,磨圆度差,钙质胶结,砂岩中夹薄层深灰色砂质泥 岩。厚度 6.67~25.91m,平均 13.73m。 ⑥11 号煤层厚度 0~0.93m,平均 0.47m。为不可采煤层。 ⑦K4石灰岩为浅灰~灰白色石灰岩,含泥质及方解石碎屑, 致密坚硬,裂隙及溶蚀现象发育,含动物化石。厚度 2.85~3.97m, 14 平均 3.23m。 上段C3t3 厚度 31.09~63.84m, 平均 48.17m。 岩性主要由深灰、 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 8、9、10 号煤层。 ①K4顶~10 号煤层底厚度 5.00~15.94m,平均 9.32m。由砂 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底部为灰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厚约 4~ 5m,中夹菱铁矿层位,含大量的黄铁矿小集合体;上部为灰白色中 粒长石、石英砂岩,厚约 3~5m。 ②10 号煤层厚度 0~0.52m,平均 0.32m。为不可采煤层。 ③10 号煤层顶~K5砂岩底为泥岩、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中 夹砂质泥岩。厚度变化较大,厚度 1.90~6.84m,平均 3.80m。 ④K5砂岩灰白~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成分以长石、 石英为主, 含大量暗色矿物和云母, 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 泥质胶结, 夹黑色砂质泥岩条纹,局部为泥岩。厚度 1.20~5.69m,平均 3.57m。 ⑤K5砂岩顶~9 号煤层底 为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与砂岩组合, 并形成互层。为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 选性中等,磨圆度差。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平均 3.11m。 ⑥9 号煤层煤层层位和煤层厚度都比较稳定,厚度 0~0.68m, 平均 0.52m。一般为单层结构。9 号煤层为区内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 层。 ⑦9 号煤层顶~8 号煤层底为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 含植物化石;顶部和底部有薄层细砂岩和中砂岩。平均 20.63m。 ⑧8 号煤层煤层厚度和层位均不稳定,煤厚不大,一般为 0~ 15 0.52m,平均 0.32m,结构简单,为区内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⑨8 号煤层顶~K7砂岩底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中细粒砂 岩组成。砂质泥岩中含大量豆状黄铁矿及星散状黄铁矿。中上部夹灰 黑色燧石层,一般厚 0.10~0.65m,质密坚硬,裂隙发育,并被方解 石脉充填。平均 6.32m。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的含煤地层之一。厚度 26.92~66.80m,平均 49.22m。岩性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灰 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 1、2、3、4、5、6 号煤层。 ①K7砂岩灰色,局部风化后呈灰黄色,中细粒,成分以长石、 石英为主,含大量暗色矿物,分选中等,磨圆度差,泥质胶结。局部 地段相变为砂质泥岩。砂岩常具交错层理,层理面含大量炭质薄膜。 厚度 3.83~12.20m,平均 5.86m。 ②K7砂岩顶~3 号煤层底 主要为灰色、 黑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 砂岩沉积组合。 砂岩为中细粒, 成分以长石、 石英为主, 含暗色矿物, 少量钻孔中顶部见炭质泥岩。厚度 5.0~16.30m,平均 10.03m。 ③3 号煤层厚度 0~2.47m,平均 0.85m,为局部可采煤层。 ④3 号煤层顶~2 号煤层底由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砂 岩为灰色、细~粗粒,厚层状,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砂质泥岩、 泥岩为深灰色;顶部为炭质泥岩。厚度 7.51~9.25m,平均 8.80m。 ⑤2 号煤层为区内不可采煤层,煤层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大。 厚度 0~0.59m,平均 0.25m。 16 ⑥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砂岩为深灰色,细~中粒,成分以长 石、石英为主,含暗色矿物,分选和磨圆度好。砂质泥岩为灰黑色, 致密、性脆,破碎后呈棱角状。泥岩为黑灰色,含植物化石。厚度 13.32~15.41m,平均 18.37m。 ⑦炭质泥岩 相当于 1 号煤层层位, 分布不稳定, 厚度变化较大, 厚度 0~1.56m,平均 0.29m。 ⑧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砂质泥岩为深灰色,泥岩为灰黑色, 含植物化石。夹灰~深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局部呈互层状。此间 岩性仍以砂质泥岩为主, 其成分以泥质为主, 粉砂质次之。 厚度 5.52~ 25.16m,平均 14.74m。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厚度 98.10~147.30m,平均 117.50m。岩性主要由灰绿色、黄绿 色砂岩,间夹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铝质泥岩组成。 下段P1x1底部为灰白~灰黑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K8砂岩, 致密坚硬,成分以石英为主,含长石和暗色矿物,钙质和泥质胶结, 分选性差,磨圆度中等,层理面含大量炭粒,斜层理发育,具黑色条 纹和泥质条带。厚度 19.30~38.04m,平均 30.43m。 上段P1x2厚层状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深灰色泥岩条 带及煤线,致密坚硬,底部含砾,分选、磨圆中等,硅质胶结,含铁 矿结核,厚度 101.37m。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属半干旱湖泊~曲流河沉积, 按其岩性组合及古生物对比, 分下、 17 中、上三个岩性段。 下段P2s1灰绿色、浅灰色、灰褐色、紫色砂质泥岩、中粒砂 岩夹中细粒砂岩,具断续水平层理,板状、楔形层理,厚度 148m。 中段P2s2以厚层状黄绿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大型板 状交错层理,多为正粒序,底部含砾,厚度 95m。 上段P2s3以紫红色、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 夹浅灰色、灰黄色细~粗粒砂岩组成,厚度 190~200m。 (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岩性以紫红色砂质泥岩、 砂岩为主, 夹透镜状、 结核状浅水灰岩, 厚度 122.71~162.65m, 平均 140m。 上部以砂质泥岩含结核状淡水灰 岩为主,中下部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 (8)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以紫红色、砖红色厚层状细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状砂质 泥岩、泥岩。厚度 550m 左右。 (9)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 下部以紫红色泥岩夹灰紫色细粒长石砂岩、砾岩为主,上部以灰 紫色薄~中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为主,厚度 240m 左右。 (10)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T2er) 下部为灰绿、黄绿色薄-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紫红色砂 砾岩、页岩、泥岩;上部为黄绿、浅肉红色薄~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 岩与棕红、深棕红色泥岩互层。厚度 600m 左右。 (11)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 18 灰黄灰绿色长石砂岩及灰紫色砂质泥岩组成。 (1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分布于区内沟谷两侧及山坡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度 0~26.74m,平均 7.53m。由灰黄色、浅红色亚粘土及亚粘土组 成,夹棕红色土壤层,垂直节理发育,地貌上易形成陡壁,底部含钙 质结核。 (13)第四系全新统Q4 为现代砂、砾、泥岩、黄土及残坡积物,分布于河床、山麓,与 下伏各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 0~54.09m,平均 6.54m。 4、区内构造 按断块学说, 和顺横岭区块所在的大地构造Ⅱ级区划为华北断块, Ⅲ级区划为吕梁太行断块,Ⅳ级区划为沁水块坳。 本区块位于沁水盆地复向斜东翼。地层走向北北东向,总体由一 个背斜和一个向斜构成,在此基础上伴有次一级宽缓褶曲,一般倾角 为 3~10,局部因构造影响可达 16左右。区块因多期构造应力叠加 作用,形成挤压变形与伸展拉张变形共存的格局。区内褶皱、断层发 育,共发育有向背斜 8 个,断层 7 条,以及陷落柱 2 个;褶皱多呈 NNE 向,向斜与背斜紧邻交替出现,褶皱延伸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具体见下图 2-2。区块内没有发现岩浆岩侵入。 19 ↓ ↓ ↓ ↓ ↓ ↓ ↓ ↓ ↓ AF6 H190m ∠75 N AF8 H30m ∠75 AF8 H40m ∠75 DF29 H30m ∠75 DF28 H40m ∠75 AF6 H200m ∠75 AF6 H110m ∠75 AF6 H200m ∠75 AF5 H80m ∠75 AF7 H90m ∠75 AF5 H80m ∠75 AF2 H50m ∠75 F1 H70m ∠75 AF4 H40m ∠75 AF10 H40m ∠75 AF7 H60m ∠75 AF11 H30m ∠75 ↓ 陷 落 柱 AF3 H45m ∠75 DX2 DX1 ↓ AF9 H30m ∠75 DF28 H45m ∠75 图 例 断 层 西安80坐标系 ↓ ↑ ↑ ↑↑ 向 斜背 斜 ↓↓ ↓ ↓ ↓↓ ↓ ↓ DS4 DS4 DS5 DS5 DS6 DS6 ↓↓ DS3 DS3 ↓↓ DS1 DS1 DS2 DS2 ↓ ↓ ↓ ↓ ↓↓ DS3 DS7 DS7 DS8 DS8 ↓ ↓ 图图 2-2 区区块块构构造造纲纲要要图图 5、含煤地层 本区本溪组和下石盒子组只含薄煤层或煤线,无具经济价值的可 采煤层。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是该区的含煤地层,共含煤 15 层,其中单层厚度较大且稳定分布的煤层仅有太原组 15 号煤层。 山西组 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上, 厚度 31.53~78.20m, 平均 52.32m, 由一套黑白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 组成。含煤 3~6 层,编号由上向下分别为 1、2、3、4、5、6 号,3 号煤层较薄,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20 太原组 由一套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灰黑色粉砂岩、 泥岩、 灰岩和煤层组成,地层厚 90.30~143.80m,平均 125.00m。为主要含煤 地层之一。含煤 5~8 层,编号由上向下分别为 8、9、10、11、12、 13、14、15 号,其中 15 号煤层沉积稳定,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余煤 层为不可采或零星可采煤层。 6、主要可采煤层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有 2 层,分别为 3 号和 15 号,特征见表 2-2。 表表 2-2 可采煤层特征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含煤地层 煤层 编号 厚度m 间距 m 结构稳定性可采性备注最小-最大 平均 山西组3 0-2.47 0.85 108.19 简单较稳定局部可采夹矸 0-1 层 太原组15 2.02-9.90 5.20 较复杂稳定全区可采夹矸 1-3 层 3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煤层厚度 0~2.47m,平均 0.85m, 为局部可采煤层。 结构简单, 含 0~1 层夹矸。 顶板为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或炭质泥岩,底板多为砂质泥岩、泥岩。 15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煤层厚度 2.02~9.90m, 平均 5.20m, 为稳定可采煤层。结构较复杂,含 1~3 层夹矸。顶板多为泥岩,局部 见粉砂岩和粗粒砂岩,底板多为泥岩,局部见砂质泥岩。 7、煤质 (1)物理性质 3 号煤层为黑色,条痕为黑色~褐黑色,断口贝壳状,多呈玻 璃光泽,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视密度为 1.44t/m3。 15 号煤层为黑色,条痕为黑色~褐黑色,断口贝壳状,多呈 21 玻璃光泽,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视密度为 1.40t/m3。 (2)煤岩特征 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 光亮型。 宏观煤岩成分以镜煤为主, 其次为暗煤,含少量暗煤条带。 各煤层显微组分,有机组分以镜质组最高,含量 70~88,惰质 组含量 12~30。 显微煤岩类型以微镜煤为主。 煤中无机组分以粘土 矿物为主,含少量硫化铁类和碳酸盐类。 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为 2.40~3.10,随煤层层位降 低而增大,变质阶段达无烟煤阶段。 (3)化学性质 ①3 号煤层 灰分 (Ad) 原煤 12.04~18.41, 平均 15.23; 浮煤 3.72~9.41, 平均 6.57,为低灰分煤。 挥发分(Vdaf)原煤 10.52~13.25,平均 11.89;浮煤 8.27~ 11.25,平均 9.86,为低挥发分煤。 全硫 (St,d) 原煤 1.56~2.19, 平均 1.88, 浮煤 0.98~1.04, 平均 1.01,为中高硫煤。 ②15 号煤层 灰分 (Ad) 原煤 10.63~17.80, 平均 13.86; 浮煤 3.93~8.74, 平均 6.41,为低灰煤。 挥发分(Vdaf)原煤 9.83~17.08,平均 12.81;浮煤 8.76~ 15.53,平均 11.28,为特低~低挥发分煤。 22 全硫 (St,d) 原煤 1.24~3.00, 平均 1.75, 浮煤 0.93~1.33, 平均 1.17,为中硫~中高硫煤。 8、煤层气 (1)含气性 参考上阳区钻孔瓦斯测试成果3号煤层干燥无灰基甲烷含量为 2.99~13.10ml/gr,平均为8.05ml/gr;自然瓦斯成分甲烷38.45~ 50.89,平均44.67。15号煤层干燥无灰基甲烷含量为1.07~ 4.05ml/gr,平均为1.96ml/gr;自然瓦斯成分甲烷8.62~13.36,平 均11.81。 根据区块内10口勘探井和38口直井煤层取芯数据, 得出煤层含气 量数据如下3号煤层空气干燥基含气量为8.80~22.41m3/t,平均为 14.97m3/t。8号煤层空气干燥基含气量为9.00~24.54m3/t,平均为 17.06m3/t。15号煤层空气干燥基含气量为16.27~31.50m3/t,平均为 22.67m3/t。 (2)封储特征 本区含煤层段及上部地层均有巨厚的泥质岩类,平面连续性好, 对煤层气可以起到很好的封存作用。 ①二叠系石盒子组泥岩段盖层厚度大,最大单层厚度达60m。下 石盒子组泥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6~25m,最厚达37m,累计厚度可达 423m;岩性为紫红色~深灰色泥岩,岩性致密,含砂不均,整个盆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