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山西省介休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山西省介休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山西省介休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山西省介休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山西省介休区块煤层气勘查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目 录录 一、概况........................................................ 1 (一)勘查区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 1 (二)探矿权基本情况........................................ 8 (三)勘查目的和任务........................................ 9 二、勘查区地质情况............................................. 11 (一)区域地质概况......................................... 11 (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及勘查认识程度..................... 53 三、勘查实施方案............................................... 65 (一)勘查部署遵循的原则................................... 65 (二)技术路线、勘查依据和方法............................. 66 (三)工作量和资金投入..................................... 98 (四)预期成果............................................ 107 (五)与其他油气矿产的协调情况............................ 108 四、生态环境评估与修复........................................ 110 (一)勘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评估............................ 110 (二)勘查区域生态修复工程................................ 113 (三)生态修复工作部署.................................... 118 五、保障措施.................................................. 120 (一)人员保障措施........................................ 120 (二)资金保障措施........................................ 122 (三)安全保障措施........................................ 126 (四)环境保护措施........................................ 133 (五)质量保障措施........................................ 136 (六)健康保障措施........................................ 138 六、附图与附表................................................ 140 (一)附图................................................ 140 (二)附表................................................ 143 (三)附件................................................ 144 1 一、概况 (一)勘查区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 1、位置及交通 (1)位置 介休区块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部,晋中市南部,行政区划属介休市、平遥县、 孝义市、汾阳市管辖。地理坐标北纬 3659′15.27″-3708′59.26″,东 经 11152′00.75″-11208′44.73″。勘查区范围由 21 个坐标点连线圈定, 东西最长约 24.85km, 南北最宽约 18.28km, 呈多边形展布, 面积约为 234.287km 2。 区块拐点坐标见表 1-1、表 1-2、表 1-3。 区块拐点坐标一览表(北京 54 坐标系统) 表 1-1 点 号 三度带 111 度 六度带 111 度 经纬度 纵坐标 X(m) 横坐标 Y(m) 纵坐标 X(m) 横坐标 Y(m) 纬度 B(DMS) 经度 L(DMS) 1 4109233.522 37582508.983 4109233.522 19582508.983 3706′37.26″ 11155′41.74″ 2 4109243.664 37577051.846 4109243.664 19577051.846 3706′39.26″ 11152′00.75″ 3 4108380.465 37577059.716 4108380.465 19577059.716 3706′11.26″ 11152′00.75″ 4 4108366.261 37578862.570 4108366.261 19578862.570 3706′10.26″ 11153′13.75″ 5 4106208.033 37578858.000 4106208.033 19578858.000 3705′00.26″ 11153′12.75″ 6 4106212.189 37579302.583 4106212.189 19579302.583 3705′00.26″ 11153′30.75″ 7 4103283.489 37579330.032 4103283.489 19579330.032 3703′25.26″ 11153′30.74″ 8 4103300.158 37584247.177 4103300.158 19584247.177 3703′24.26″ 11156′49.74″ 9 4100340.382 37584251.902 4100340.382 19584251.902 3701′48.26″ 11156′48.74″ 10 4097621.343 37580471.015 4097621.343 19580471.015 3700′21.27″ 11154′14.74″ 11 4097611.324 37579407.871 4097611.324 19579407.871 3700′21.27″ 11153′31.74″ 12 4095576.441 37579402.185 4095576.441 19579402.185 3659′15.27″ 11153′30.74″ 13 4095652.638 37587167.489 4095652.638 19587167.489 3659′15.27″ 11158′44.73″ 14 4102126.596 37587100.953 4102126.596 19587100.953 3702′45.26″ 11158′44.74″ 15 4102190.546 37590263.695 4102190.546 19590263.695 3702′46.26″ 11200′52.73″ 16 4103177.063 37590253.180 4103177.063 19590253.180 3703′18.26″ 11200′52.73″ 17 4103168.076 37592279.619 4103168.076 19592279.619 3703′17.26″ 11202′14.73″ 18 4106343.441 37592244.996 4106343.441 19592244.996 3705′00.26″ 11202′14.73″ 19 4106453.969 37601877.845 4106453.969 19601877.845 3705′00.25″ 11208′44.73″ 20 4113822.170 37601789.028 4113822.170 19601789.028 3708′59.25″ 11208′44.73″ 21 4113611.713 37582515.657 4113611.713 19582515.657 3708′59.26″ 11155′43.75″ 2 区块拐点坐标一览表(西安 80 坐标系统) 表 1-2 点 号 三度带 111 度 六度带 111 度 经纬度 纵坐标 X(m) 横坐标 Y(m) 纵坐标 X(m) 横坐标 Y(m) 纬度 B(DMS) 经度 L(DMS) 1 4109184.817 37582439.671 4109184.817 19582439.671 3706′38″ 11155′39″ 2 4109194.939 37576982.516 4109194.939 19576982.516 3706′40″ 11151′58″ 3 4108331.737 37576990.389 4108331.737 19576990.389 3706′12″ 11151′58″ 4 4108317.539 37578793.249 4108317.539 19578793.249 3706′11″ 11153′11″ 5 4106159.304 37578788.687 4106159.304 19578788.687 3705′01″ 11153′10″ 6 4106163.462 37579233.272 4106163.462 19579233.272 3705′01″ 11153′28″ 7 4103234.752 37579260.732 4103234.752 19579260.732 3703′26″ 11153′28″ 8 4103251.439 37584177.893 4103251.439 19584177.893 3703′25″ 11156′47″ 9 4100291.654 37584182.629 4100291.654 19584182.629 3701′49″ 11156′46″ 10 4097572.592 37580401.739 4097572.592 19580401.739 3700′22″ 11154′12″ 11 4097562.569 37579338.592 4097562.569 19579338.592 3700′22″ 11153′29″ 12 4095527.679 37579332.913 4095527.679 19579332.913 3659′16″ 11153′28″ 13 4095603.905 37587098.243 4095603.905 19587098.243 3659′16″ 11158′42″ 14 4102077.884 37587031.683 4102077.884 19587031.683 3702′46″ 11158′42″ 15 4102141.846 37590194.435 4102141.846 19590194.435 3702′47″ 11200′50″ 16 4103128.366 37590183.916 4103128.366 19590183.916 3703′19″ 11200′50″ 17 4103119.387 37592210.362 4103119.387 19592210.362 3703′18″ 11202′12″ 18 4106294.762 37592175.727 4106294.762 19592175.727 3705′01″ 11202′12″ 19 4106405.360 37601808.575 4106405.360 19601808.575 3705′01″ 11208′42″ 20 4113773.595 37601719.708 4113773.595 19601719.708 3709′00″ 11208′42″ 21 4113563.007 37582446.246 4113563.007 19582446.246 3709′00″ 11155′41″ 区块拐点坐标一览表 (CGCS2000 坐标系统) 表 1-3 点 号 三度带 111 度 六度带 111 度 经纬度 纵坐标 X(m) 横坐标 Y(m) 纵坐标 X(m) 横坐标 Y(m) 纬度 B(DMS) 经度 L(DMS) 1 4109190.052 37582555.278 4109190.052 19582555.278 3706′38.20″ 11155′43.69″ 2 4109200.172 37577098.104 4109200.172 19577098.104 3706′40.20″ 11152′02.69″ 3 4108336.967 37577105.977 4108336.967 19577105.977 3706′12.20″ 11152′02.68″ 4 4108322.770 37578908.844 4108322.770 19578908.844 3706′11.19″ 11153′15.69″ 5 4106164.527 37578904.283 4106164.527 19578904.283 3705′01.20″ 11153′14.68″ 6 4106168.685 37579348.869 4106168.685 19579348.869 3705′01.20″ 11153′32.68″ 7 4103239.965 37579376.331 4103239.965 19579376.331 3703′26.20″ 11153′32.68″ 8 4103256.654 37584293.509 4103256.654 19584293.509 3703′25.19″ 11156′51.68″ 9 4100296.858 37584298.246 4100296.858 19584298.246 3701′49.19″ 11156′50.68″ 10 4097577.785 37580517.344 4097577.785 19580517.344 3700′22.19″ 11154′16.69″ 11 4097567.762 37579454.193 4097567.762 19579454.193 3700′22.20″ 11153′33.68″ 12 4095532.864 37579448.515 4095532.864 19579448.515 3659′16.19″ 11153′32.68″ 13 4095609.094 37587213.873 4095609.094 19587213.873 3659′16.19″ 11158′46.68″ 14 4102083.096 37587147.310 4102083.096 19587147.310 3702′46.19″ 11158′46.68″ 15 4102147.059 37590310.073 4102147.059 19590310.073 3702′47.19″ 11200′54.68″ 16 4103133.583 37590299.554 4103133.583 19590299.554 3703′19.19″ 11200′54.68″ 17 4103124.605 37592326.007 4103124.605 19592326.007 3703′18.19″ 11202′16.68″ 18 4106299.991 37592291.370 4106299.991 19592291.370 3705′01.19″ 11202′16.69″ 19 4106410.594 37601924.253 4106410.594 19601924.253 3705′01.19″ 11208′46.69″ 20 4113778.855 37601835.382 4113778.855 19601835.382 3709′00.19″ 11208′46.69″ 21 4113568.258 37582561.851 4113568.258 19582561.851 3709′00.20″ 11155′45.69″ 3 (2)交通 本区交通较为方便,南同蒲铁路、108 国道、S221 省道、东吕高速及大运高 速公路从本区南北向通过,区内各乡镇、村庄均有地方公路和简易公路相连,交 通条件较为便利(图 1-1、1-2、1-3) 。 图 1-1 介休区块交通位置图 4 图 1-2 本区高速及省道图(左-大运高速;右-221 省道) 图 1-3 本区地方公路 2、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太岳山北麓绵山天中山脚下晋中盆地南缘, 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 地势总体较平坦。标高 732-960m,最大高差 228m。大部分为平原地貌,仅南部 部分地区为山区丘陵地貌(图 1-4) 。 图 1-4 典型地形地貌(左-区块内平原区;右-区块东南部丘陵) (2)河流 本区河流属黄河水系汾河支流,自西向东为文峪河、磁窑河、汾河,三河近 似平行,呈南北流向,在孝义县境内拥抱合流(图 1-5) 。 5 图 1-5 区块内河流(左-文峪河;右-汾河) (3)气候 本区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0.4℃,年降水量 502mm,蒸 发量 1777.1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 期 176 天。 (4)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 ,本区为 7 度区。 (5)经济状况 区内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煤、石灰石、石英、石膏等。工 业有煤炭、电力、机械、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 谷子、高粱、玉米、燕麦、荞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芝麻、胡麻、柿子、油菜、 向日葵、花生及瓜果类(图 1-6) 。 图 1-6 区内粮食及经济作物(左-玉米;右-柿子) 3、区块及周边矿业权设置情况 (1)区块内矿业权设置情况 区块内未设置煤炭及煤层气矿业权。 (2)区块周边矿业权设置情况 区块东北部紧邻中石化的晋中地区油气勘查区块, 距区块西 4km 处为中联的 白壁关煤层气勘查区块。区块南与山西介休鑫峪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介休鑫峪 6 沟德隆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介休义棠青云煤业有限公司相邻。 四邻关系见图 1-7。 ① 白壁关煤层气勘查区块 区块位于山西省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属山西省孝义市、汾阳市辖区, 全区南北长 24km,东西宽 9~16km,面积约 200km 2。 区内煤系发育完整,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系下伏地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上 覆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本区煤系地层发育完 整,缺失三叠纪以上的中生代地层,地层普遍向东倾斜。白壁关井田位于霍西煤 田北缘,祁吕弧形褶皱带的东翼与汾河近槽地的衔接部位,在晋祠-汾阳大断裂 之东侧,汾阳复向斜北延部分。 图 1-7 介休区块四邻关系图 7 该区块已投入建设了煤层气发电工程, 目前, 煤层气发电公司瓦斯发电项目一、 二期工程已成功投入生产运行, 并将义棠煤业公司与安益煤业公司井下抽取的高 浓度瓦斯充分利用。三期(低浓)工程正在建设中,地点位于煤层气发电公司西 侧场地,建设规模为 16.5MW。 ② 鑫峪沟煤业有限公司 井田位于区块西南部,构造上位于太岳山脉北麓、沁水盆地西缘及晋中盆地 南缘交接部位,地貌分区为盆周隆起侵蚀台地与褶皱侵蚀低中山过渡地带。 据晋煤重组办发[2010]76 号文,鑫峪沟煤业有限公司属重组整合矿井。 采矿许可证为C1400002009111220044651。重组后井田面积为 9.5551km 2,批采 211煤层,开采 3 号煤层,生产能力 90 万 t/a。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共含煤 16 层,煤层总厚 11.75m,含煤地层总厚 135.7m。主要可采煤层为太原组 5、9、11 号煤层,山西组的 2 上号为有一定可采范围的不可采煤层,2 号、3 号、7 号、10 上号、10 号煤层均为局部可采煤层。 ③ 德隆煤业有限公司 井田位于介休市 80方向直距约 21km处张兰镇旧寨村-东风村-石场坊村一 带,行政区隶属介休市张兰镇管辖。构造上位于沁水煤田西北边缘,区域构造属 太岳山隆起、晋中新裂陷、沁水块坳的接合部位。 据晋煤重组办发[2010]51 号文,德隆煤业有限公司属重组整合矿井。采 矿许可证为C1400002009111220045306,有效期2012 年 11 月 14 日~2028 年 11 月 14 日。井田面积调整为 4.37km2,批采 211煤层,开采 2、3、5 号 煤层,生产能力 90 万 t/a。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煤层总厚 11.8m,含煤地层总厚 184.98m。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 2、3、5煤层和太 原组 7、9、11煤层。 ④ 青云煤业有限公司 井田地理位置位于介休市 83方向直距约 17.6km 处连福镇赵家窑村一带, 行政区隶属介休市连福镇管辖。构造上位于沁水煤田西北边缘,霍山隆起的北东 侧,介(休)~平(遥)普查勘探区中部。 8 据晋煤重组办发[2010]76 号文批复,青云煤业有限公司属单独保留矿井, 采矿许可证为C1400002009111220044986,有效期2015 年 11 月 23 日~2018 年 11 月 23 日。面积 6.3594km 2,批采 211煤层,开采 2、5 号煤层,生产能 力 90 万 t/a。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 厚 174.25m。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 2、3、5 号煤层和太原组 7、9、10、11 号煤层,11 下号煤层有一定的可采范围。 4、区块内保护区情况 本区块范围内涉及的禁止开采区有山西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汾 河生态保护红线、龙头水源地、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6 处;市县及未定级的 文物保护单位 191 处。介休区块范围内各类保护区避让清单见表 1-4,各类保护 区详细情况见附件 1~4。 介休区块范围内各类保护区避让清单 表 1-4 序号 名称 类别/级别 主管部门 备注 1 山西介休汾河国家 湿地公园(试点) 国家湿地 公园 省林业厅 坐标及示意图见附件 1 2 汾河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 红线 省环保厅 省环保厅正编制, 待发布 3 龙头水源地 水源地 省水利厅 中心点坐标及保护范围 见附件 3 4 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 文物主管部门 5 处 5 文物保护单位 省保 文物主管部门 1 处 6 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保 文物主管部门 43 处 7 文物保护单位 未定级 文物主管部门 148 处 (二)探矿权基本情况 本探矿权名称为山西省介休煤层气勘查区块,探矿权性质新立,矿种 煤层气,申请登记面积234.287 平方千米,申请年限3 年 3 个月(表 1-5) 。 区块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部,晋中市南部,行政区划属介休市、平遥县、孝义市管 辖。 9 探矿权申请基本信息表 表 1-5 项目 内容 探矿权名称 山西省介休煤层气勘查区块 探矿权性质 新立 矿种 煤层气 申请登记面积(平方千米) 234.287 申请年限(年) 3 年 3 个月 (三)勘查目的和任务 1、勘查目的 基于区块已有的地质资料,按照煤层气资源评价相关标准,查明区块主要含 煤目标层系的地质和空间展布特征、 岩石矿物学和物性特征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 征,了解目的煤层产气性能、煤层气赋存和富集规律与成藏机制,评价煤层气资 源潜力,掌握试采情况,提交煤层气探明储量,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同 时,兼顾煤系“三气”的立体勘探。 2、勘查任务 依据2017 年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区块招标文件 、 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 范 (GB/T29119-2012)和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10)等相关要 求规范,确定本次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如下 (1)基本查明影响煤层气开发井网布置的断层及区块边界条件,初步查明 含煤地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水动力状况,补、径、排关系以及与煤储层的水力 联系,研究影响煤层气赋存和开采的地质因素。 (2)基本查明主要煤储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3)基本查明主要煤层的煤层气成分、含气量及分布规律。 (4)基本查明主要煤储层特征及渗透率、储层压力、破裂压力、闭合压力、 原地应力、原地应力梯度、地温等。 (5)初步查明煤层顶底板岩性、孔隙性、渗透性特征及力学性质,研究其 对煤层气赋存、运移的影响。 (6)初步查明煤层吸附/ 解吸特征,初步确定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 (7)初步确定合理的储层改造方法、工艺参数,评价储层改造的有效性。 (8)初步确定合理的排采制度,获取排水量、产气量、压力随时间变化的 10 数据,数值模拟研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评价单井产能。 (9)估算相应的煤炭资源量。 (10)兼顾煤系地层中泥页岩气与砂岩气赋存特征研究,探索煤层气、泥页 岩气、砂岩气共探共采开发体系。 11 二、勘查区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 区块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部边缘。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古生界奥陶系中 统, 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表 2-1) 。 区域地层简表 表 2-1 地层单位 代号 厚度 m 岩性特征 界 系 统 组 段 新生 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 0~35 以粉土、砂土及碎石土为主, 分选差。 上更 新统 Q3 0~50 浅棕黄色粉质粘土, 垂直节理 发育,具大孔隙。 中更 新统 Q2 0~125 浅棕红色粉质粘土, 含零星钙 质结核,局部具底砾。 中生 界 三叠系 下 统 刘家 沟组 T1l 414~585 浅紫红色细粒砂岩、 粉砂岩夹 砂质泥岩、泥岩。 古生 界 二叠系 上 统 石千 峰组 P2sh 106.3~197.5 浅紫红色砂质泥岩、 泥岩与砂 岩互层。 上 石 盒 子 组 三段 P2s 3 175~220 紫红、 蓝紫色砂质泥岩、 泥岩 夹砂岩。 二段 P2s 2 72~117.1 紫红、 黄绿色砂质泥岩、 泥岩 与砂岩互层。 一段 P2s 1 155~220 黄绿、 杂色砂质泥岩、 泥岩夹 砂岩。 下 统 下石盒子组 P1x 70.4~140.1 灰绿、 灰色砂质泥岩、 泥岩与 砂岩互层,夹薄煤层、煤线。 山西组 P1s 29.01~65.9 灰黑色砂质泥岩、 泥岩夹灰白 色砂岩,含煤 3~7 层。 石炭系 上 统 太原组 C3t 75.26~126.0 深灰、 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夹 砂岩、灰岩及煤层。 中 统 本溪组 C2b 7.8~36.60 浅灰、 灰黑色铝土质泥岩、 山 西式铁矿、粘土岩、砂岩、灰 岩。 奥陶系 中 统 峰峰组 O2f 76.8~136.1 灰、 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泥 灰岩。 上马家 沟组 O2s 196.3~256.0. 深灰色石灰岩夹泥灰岩。 12 地层从西往东依次出露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沿沟谷和 山梁有不同程度分布。 区域地层走向趋势表现为北东走向, 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 (2)区域构造 区块位于沁水盆地的西北缘,沁水盆地构造上属于一个西陡东缓,两翼基本 对称的复向斜构造,向斜走向为北北东向,断层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西部,以北东 向正断层为主。在古构造上,沁水盆地属于华北地台中带,是华北晚古生代成煤 期之后由断块差异抬升形成的山间断陷盆地。盆地介于太行和吕梁隆起带之间, 东依太行山隆起,南接中条山隆起,西邻霍山隆起,北靠五台山隆起。 沁水盆地与广大华北地区一样,先后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 拉雅期运动,几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均对该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盆地中间较窄, 呈哑铃状,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延伸,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复向斜轴线大致位于榆 社-沁县-沁水一线,构造相对简单,断层不发育,南北翘起端为箕状斜坡,东西 两翼基本对称。 沁水盆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沉积盆地, 它是介于太行和吕梁隆起带之间的一 个北北东向的复式向斜构造(图 2-1) ,复向斜轴线大致沿榆社~沁县~沁水~ 王必一线,形态宽缓,构造相对比较简单,断层不甚发育。南北翘起端呈箕状斜 坡,东西两翼基本对称,两翼倾角平均 4左右。盆地内部古生界和中生界背、 向斜褶曲比较发育,但幅度均不大,面积也较小。向斜轴部地层为中上三叠统。 侏罗系仅局部地区有零星分布。 总体来看,沁水盆地西部以中生代褶皱和新生代正断层相叠加为特征;东北 部和南部以中生代东西向、北东向褶皱为主;盆地中部以北北东~北东向褶皱发 育为主。断层则主要发育于东西边部,在盆地中部有一组近东西向的正断层,即 双头~襄垣断裂构造带。 区块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地台山西断隆之晋中断陷东南缘,构造相 对较复杂。构造以断裂为主,中部以霍山断裂带为主体,发育一系列排列紧密、 延伸长度及断距较大、走向近北东的正断层,伴随有少量走向北西、延伸长度不 大的正断层。西部为一些走向北东的小型正断层。南部发育少量北东东向正断层 及近南北向宽缓褶曲。区域内构造形迹表现为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以北东向构 造占主导地位。 13 晋中断陷由 7 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 区块位于晋中断陷西南部的平遥凸起及 西河堡断阶带(图 2-2) ,受多条北东向大规模正断层控制,由周缘向盆内地层 深度逐渐增大(图 2-3) 。 图 2-1 沁水盆地构造分区简图 14 图 2-2 晋中裂陷盆地构造分区图 图 2-3 晋中断陷区域地震剖面图 15 2、区块地质 (1)地层 区内地表被第四系全新统(Q4) 、上更新统Q3及中更新统(Q2)覆盖,北部 因从未进行过相关煤炭勘查工作,具体地层特征不明,只能依据区块南部钻孔地 质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①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主要岩性下部为灰黄色角砾状石灰岩夹含云石灰岩及泥质白云岩; 中部以角 砾状泥灰岩为主,夹泥质及白云质石灰岩,间夹透镜状、似层状石膏层;上部以 深灰色石灰岩为主,夹泥灰岩。石灰岩性脆、质纯,方解石细脉发育,顶部见黄 铁矿结核,具铁质浸染。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厚度 76.8-136.1m。 ②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厚度 3.67m~50.00m,平均厚 29.19m。底部常为铁质泥岩、铝质泥岩,具结 核状及块状黄铁矿,俗称“山西式铁矿”,铝质泥岩具鲕粒结构。其中为深灰色 --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及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夹不稳定的 1~3 石 灰岩及 0~2 层薄煤层。局部见含炭岩和含铁泥岩。石灰岩为含生物碎屑微晶灰 岩。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③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 76.94 m~130.05m,平均 105.53m。岩性主 要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细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和煤层,局部夹中、 粗粒砂岩;9 号煤层之上一般发育 4 层石灰岩,自下而上编号为 K2、K2上、K3和 K4,底部以浅灰白色中、细粒砂岩K1与本溪组整合接触。 根据沉积特征和岩性组合分为一、二、三段。 太原组一段C3t 1k 1砂岩底至 k2石灰岩底,厚度为 16.06~56.67m,平均 36.84m。岩性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浅灰灰色铝质泥岩、不稳定的薄层石灰层和 9、10、11 及 12 号煤层组成,具 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太原组二段C3t 2k 2石灰岩底至 k4石灰岩顶,厚度为 21.97~46.35m,平 均 40.64m。岩性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浅灰灰黑色中、 细粒砂岩及 3~4 层石灰岩(k2、k2 上、k3、k4)和 7、7下、8 号煤层组成。具丰富 16 的动植物化石。 太原组三段C3t 3k 4石灰岩顶至 k7砂岩底,厚度为 21.25~33.80m,平均 28.41m。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砂岩,浅灰色铝质泥岩及 6、6下号煤层 组成。具植物化石碎片。本段上部泥岩、砂质泥岩中含菱铁质结核,下部含黄铁 矿结核,见不完整植物化石,砂岩中具波状层理。 ④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为 39.70~61.50m,平均 45.53m。岩性主要 由灰黑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浅灰色细、中粒砂岩,局部为浅灰色铝质 泥岩和 1、2上、2下及 3 号煤层等组成。底部为中、细粒砂岩(k7) ,局部为粗粒 砂岩。具丰富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⑤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该组厚度为 76.60~124.95m,平均 96.62m。主要岩性上部岩性以灰绿色、 浅黄色的砂质泥岩、砂岩及浅灰绿色中、细粒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灰黄、黄绿 色的中、细粒砂岩夹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间夹极不稳定的煤线组成;底部为 k8砂岩。顶部为灰绿色、灰色夹紫红色斑的铝质泥岩,具丰富的铁锰质鲕粒,层 位稳定,俗称“桃花泥岩”,是确定 k10砂岩的良好辅助标志,与下伏地层呈整 合接触。 ⑥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由灰绿、 黄绿、 灰紫红、 蓝紫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夹砂岩组成, 厚度为 409.89~ 503.81m,平均 457.00m。依据岩性组合分为三段。 下段 (P2s 1) k 10砂岩底至 k12砂岩底。 厚度为 151.39~213.54m, 平均 185.80m。 主要岩性底部为浅灰红、灰绿色含砾中、粗粒砂岩(k10) ;下部以灰绿色、黄 绿色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上部以紫红色、褐红色、绿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局部为灰绿色铝质泥岩,偶见薄层状或透镜状锰铁 矿层。 中段 (P2s 2) k 12砂岩底至 k13砂岩底。 厚度为 85.25~117.77m, 平均 104.31m。 主要岩性底部岩性以浅灰绿色、黄绿色中粒砂岩(k12)为主,局部岩性为粗细 粒砂岩,其上为一套以紫色、灰绿色及黄绿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白色、黄绿色 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砂质泥岩颜色自下而上逐渐加深,局部地段在近顶部 17 夹不稳定的燧石层,层厚为 1~5c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