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第三批) 2021 年12 月 目 录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总体情况总体情况..................................................................1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做法...........................................1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重点...........................................5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典型案例典型案例..................................................................8 一、 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和碳汇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案例.......................................................................................8 二、 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案例.................................................................................14 三、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进市场化多元化 生态保护补偿案例.............................................................20 四、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一二三产融合促 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27 五、吉林省抚松县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32 六、广东省南澳县“生态立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38 七、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冯家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案例44 八、海南省儋州市莲花山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49 九、德国生态账户及生态积分案例.........................................53 十、美国马里兰州马福德农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60 十一、澳大利亚土壤碳汇案例.................................................69 1 第一部分 总体情况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做法 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 的、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和服务,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 生态产品根据公益性程度和供给消费方式,可以分为 三种类型和价值实现路径一是公共性生态产品一是公共性生态产品,主要指 产权难以明晰,生产、消费和受益关系难以明确的公共物品, 如清新空气、宜人气候等,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所提供 的就是该类能够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服务全体人民的公共性 生态产品;其价值实现主要采取政府路径政府路径,依靠财政转移 支付、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购买”和生态补偿。二是经营二是经营 性生态产品性生态产品,主要指产权明确、 能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私人 物品,如生态农产品、旅游产品等;其价值实现主要采取市市 场路径场路径,通过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和直接市场交易实现 价值。三是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三是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主要指具有公共特征,但 通过法律或政府规制的管控,能够创造交易需求、开展市场 交易的产品,如我国的碳排放权和排污权、德国的生态积分、 美国的水质信用等;主要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路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路径,政 府通过法律或行政管控等方式创造出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 2 市场通过自由交易实现其价值。 与上述分类相对应,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模式主要有 四类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 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本批典型案例基本涵盖了四类 模式,具体包括 (一)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一)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 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权,探 索开展“林票”制度改革,引导林权有序流转、合作经营和 规模化管理,破解了林权碎片化问题,提高了生态产品供 给能力和整体价值。此外,三明市三明市借助国际核证碳减排、福 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管控规则和自愿减排市场,探索开 展林业碳汇产品交易;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开发农业土壤碳汇项目并 建立了严格的基线采样、碳汇计量和项目运行机制,通过 “反向拍卖”规则开展市场交易,这些做法都是将生态系 统的固碳服务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产品,有利于实现生态 产品的综合效益。 德国生态账户德国生态账户是一种政府管控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价 值实现模式,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 响必须得到补偿”,并规定了生态账户及生态积分的评估、 登记、使用和交易等规则,形成了由占用者或第三方建立生 态账户、获得生态积分并进行交易的市场,其实质是将带有 公共品性质、难以进行交易的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可以直 3 接市场交易的生态积分或指标,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在生 态价值核算过程中,德国不是采用“货币化”的方式度量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而是采用“指数化”的方式将其转 化为生态积分,既避免陷入“算多少、值多少”的误区,又 为通过市场力量配置生态产品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二)生态治理治理及价值提升及价值提升 广东省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南澳县南澳县坚持生态立岛,积极推进“蓝色 海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海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了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依托丰富的海域海岛自然 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海岛旅游等产业,促进了当 地发展和群众增收。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以“生态恢复、治污护湿、造林 护林”为主线,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础上,对冯家江实 施生态治理,建成以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 态绿廊;以统一规划管控和土地储备为抓手,推动片区综 合开发,系统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创新产业,打造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海南省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市莲花山莲花山推动生态修复、 环境治理、 文化传 承、产业发展“四位一体”联动,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环 境问题,引进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4 (三)生态产业化经营(三)生态产业化经营 云南省红河州云南省红河州阿者科村阿者科村依托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 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 展“内源式村集体主导”旅游产业,把优质生态产品的综合效 益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 承、经济发展和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吉林省吉林省白山市白山市抚松县抚松县面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 域占比高的现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做优“绿 水青山”,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利用得天独厚的 资源禀赋条件和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矿泉水、人 参、旅游三大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效益提升。 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县在土地整治、改良盐渍 化土壤的基础上,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 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工旅”项目,完成了从传统种 植到稻、 鱼、 蟹、 鸭立体种养,再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获 得了耕地保护、 生态改善、 产业提质、 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四)生态补偿(四)生态补偿 美国马德福农场美国马德福农场综合运用多种路径和措施以实现生态 产品的价值,对于能够直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旅游狩猎服 务等,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其价值;对于带有公共品特征 的清洁水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等,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管 控所形成的交易市场,推动了湿地信用、水质信用等多种 5 “指标”交易,显化了生态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美 国“土地休耕增强计划”并获得政府补贴,其实质是一种 生态补偿措施,农场实施休耕和生态修复,增强了生态产 品的供给能力,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购买”农场生产的 生态产品,推动形成了“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利益 循环。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区青山村青山村通过与生态保护公益组 织合作,探索采用水基金模式进行水源地生态保护及补偿, 通过建立水基金信托、基于自然理念开展农业生产、对村民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损失进行生态补偿、吸引和发展 绿色产业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 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 了青山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 等多重目标。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理论认识 模糊、 工作基础薄弱、 实现路径单一、 政策创新不够、 内生动 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 和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工作重 点,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深化理论研究。一是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 6 础理论研究,跟踪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和 实践做法,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明晰生态 产品内涵外延、 价值来源、 理论基础、 重大关系等基本问题, 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构建技术体系。二是构建技术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统 一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和边界, 探索研究自然资源调查(“存量”)与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流量”)相衔接的技术方法。 按照“可靠指标、 成熟方法、 有 效数据”的原则,综合考虑实用性、 连续性和基层可推广性, 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探索在国家公园等重点 区域构建工程化实施的价值核算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 值实现评估技术,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实现程度。 三是丰富实现模式。三是丰富实现模式。鼓励搭建“生态银行”等自然资源 资产运营管理平台,集中自然资源资产并开展整体运营, 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积极探索并创新生态 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 营和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公 众、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生态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配套政策。四是创新配套政策。 针对不同主体功能、 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地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配套政策。 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协调、高效联动的运行机制。创新土 7 地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依法依规探索促进生态产业 发展的供地政策和多元化供地方式。推动生态修复成本内部 化,探索附带生态保护修复条件的供地等土地资产配置方 式。 五是推动试点示范。五是推动试点示范。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试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会同相关部 门选择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机制示范基地。 8 第二部分 典型案例 一、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和碳汇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 值实现案例 (一)案例背景(一)案例背景 福 建 省 三 明 市 森 林 资 源 丰 富 , 森 林 覆 盖 率 达 到 78.73,集体林占比高,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全国集 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和福建省重要的林产加工基地。2002 年6 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三明市调研,提出了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要求山区发展“念 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 近 20 年来,三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认真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了林票、林业碳汇等 价值实现路径,逐步打通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 渠道,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二)具体做法(二)具体做法 一一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的林权建立产权清晰的林权 制度体系制度体系。。20032005 年,三明市用两年多时间基本完成 了集体林权承包经营,并推动林权发证及配套改革,保障 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利和合法权益。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 9 三明市持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释放政策红利规范规范林权林权 类类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组建林权权籍勘验调查小组,调整充实乡 镇自然资源所力量,建立林权纠纷联合调查处理机制;建 立林权登记信息共享平台,强化林权登记与管理衔接,进 一步明晰产权;探索探索林权“三权分置”改革林权“三权分置”改革,明确林地 所有权,落实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在全国率先 颁发林地经营权证书,赋予经营权人在林权抵押、享受财 政补助、林木采伐等方面权益;制定林权流转管理、合同管 理、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林权收储等制度,促进林地经营权 流转;推动推动林业林业多元经营,多元经营,发展大户经营、 合作经营、 股份 经营等模式,培育家庭林场、股份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 新型经营主体,破解“单家独户怎么办”的问题,逐步形 成林地集体所有、 家庭承包、 多元经营的格局;推动林业领推动林业领 域金融创新域金融创新,创新推出林权按揭贷和“福林贷”等普惠林 业金融产品,拓宽林业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是推动二是推动“林票林票”制度改革,激发林农活力,促进林制度改革,激发林农活力,促进林 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9年,为解决林权“碎片化”和林 农缺乏技术、资金导致造林成活率低、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 三明市制定了 林票管理办法 ,探索了以“合作经营、 量化权 益、 市场交易、 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改革试点,引导 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或林农开展合作,由国有林 业企事业单位按村集体或个人占有的股权份额制发林票。 10 林票共有四种模式,对现有林采用出让经营、委托经营 模式,对采伐迹地采用合资造林、林地入股模式。其中,出出 让经营模式让经营模式是由国有林业单位出资购买村集体或林业大户 现有林的部分股权(事先经过价值评估),剩余股权量化 成林票;委托经营模式委托经营模式是由村集体或林农将现有林委托国 有林业单位经营管理,双方约定分成比例,再将收益量化 成林票;合资造林模式合资造林模式是由双方在采伐迹地共同投资造林, 村集体投资部分再量化成林票;林地入股模式林地入股模式是由村集体 以采伐迹地的经营权入股,国有林业单位负责投资,双方 约定林木采伐利润的分成比例,村集体收益量化成林票。林 票作为股权收益凭证,可以由村集体或个人持有到合作结 束并按股权分配收益,也可以通过抵押贷款、市场交易、转 让等方式变现。 同时,省属国有林场对其发行的林票提供“兜 底兑现”,如果林票持有者拟退出合作,林场将按林票投资 额加上 3的年化利率予以回购,以控制风险,保障林农利 益。 三是三是探索林业碳汇产品交易,探索林业碳汇产品交易,推动林业碳汇经济价推动林业碳汇经济价 值实现值实现。。2010 年开始,三明市按照国际通行的“额外性” 要求,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产品交易,主要通过人工经营提 高森林固碳能力,再将经过核证签发的森林碳汇量,有序 转化为林业碳汇产品,借助碳排放权市场或自愿市场进行 交易。 11 开展国际开展国际核证核证碳减排(碳减排(VCS)项目交易)项目交易,2016 年, 三明市永安市完成注册 VCS 森林碳汇项目面积 11.1 万亩, 实施期限 20 年(20102029 年);2021 年 3 月,VCS 项目 第一监测期 21 万吨碳减排量和第二至四监测期的预计减排 量 78.5万吨被成功交易。 开展福建林业碳汇(开展福建林业碳汇(FFCER)交)交 易易,利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契机,福建省将林业碳 汇产品作为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标的之一,试点中纳入控 制碳排放范围的企业,如果其实际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可 以购买其他控排企业剩余的碳排放权配额,或者购买经过 核证的森林碳汇量等自愿减排核证减排量进行抵消。 2018年, 将乐县金森公司和尤溪县鸿圣公司共完成 31.7 万吨 FFCER 碳减排量交易,成交金额 423 万元。探索林业探索林业“碳票碳票”,创,创 新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渠道。新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渠道。2021 年 3月,三明市探索构建 林业“碳票”制度,采用“森林年净固碳量”作为碳中和目标下 衡量森林碳汇能力的基础,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 林业碳票(单位为吨,以二氧化碳当量衡量),并享有交 易、质押、兑现等功能,鼓励在三明市举办的赛事演出等大 中型活动,优先购买林业碳票以抵消其碳排放量。 开展林业开展林业 碳汇质押贷款碳汇质押贷款,开发以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的“碳汇贷”等 绿色金融产品,以碳汇项目的预期收益作为信用基础进行 贷款,促进林业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2021 年 3月,福建金 森公司以 4252 公顷碳汇项目中未销售的林业碳汇收益权进 12 行质押,贷款100万元并用于森林抚育、 林分改造、 护林防火 等,盘活了企业资产。 (三)主要成效(三)主要成效 一是一是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经过 20 余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努力,三明市顺利完成了 明晰产权的改革任务。 截至2021 年 5月,全市累计发放林权 权属证书 67.5 万本,林地登记发证率 98.7;林权登记纳入 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全市共办理各类型林权类不动产登 记 4.11 万宗,涉及面积 368.5 万亩,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的基 础性地位得到巩固,森林生态保护红线得到强化,广大林 农的财产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真正实现了“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为促进林业发展、 林农增收和林区繁荣奠定了坚实 基础。 二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二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擦亮绿色发展底色擦亮绿色发展底色。。随着 林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森林资源价值的不断显化,进一步 增强了村集体、村民、林业经营主体等开展育林造林和生态 保护的积极性,三明市“十三五”时期共造林绿化 109.1 万亩, 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增绿扩绿,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是 全国平均值的 3.4 倍;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产力不断提升, 2019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 78.73,较 2015 年提高 1.5 个百分 点,森林蓄积量 1.87 亿立方米,较 2015 年 1.62 亿立方米增 加 2500 万立方米;森林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全市分布有高 13 等植物 267 科 1062 属 2843 种,陆生脊椎动物 30 目 102 科 594 种,是福建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三三是是打通打通“两山两山”转化通道,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价值实现。。全 市林权交易得到蓬勃发展,共流转林权 5738 起,交易额 18.3 亿元;各类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全市形成林业经营组织 3019 家,经营面积占全市集体商品林地的 62,平均每家 经营规模达3458亩。 全市 193 个村开展了“林票”实践探索, 涉及林地面积 12.4 万亩,惠及村民 1.44 万户 6.06 万人,所 在村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加 5万元以上,推动林业适度规模 经营,提高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实现水平,实现 国有、 集体、 个人三方共赢。 林业碳汇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实 现交易金额 1912 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 为全省第一。 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全市办理林权抵押登记 1.6 万宗,抵押金额 77.3 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 172.25 亿元、贷款余额27.6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2020年,全市 林业总产值 1213 亿元,已成为三明市最大的产业集群,有 效盘活了沉睡的林业资源资产,打通了森林资源生态价值 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通道,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 费”的利益导向机制,实现了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的有机 统一。 14 二、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案例 (一)(一)案例背景案例背景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世界文化 景观核心区,至今已有 160余年历史,因其独特的梯田景观、 保存完好的哈尼族传统民居和悠久的哈尼传统文化底蕴, 成为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 5 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也是 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近年来,阿者科村依托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以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发展“内源式村集体主导”旅游产业为重点,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把优质生态产品的综合效益转化为高质量 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 展、村民受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二)(二)具体做法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牢自然生态和人文自然生态和人文 根基。根基。 千百年来,哈尼族根据生产生活实践,探索出了独特 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内形成了森 林、 村寨、 梯田、 水系“四素同构”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山顶 的森林涵养水源,汇成溪流、泉水流入沟渠,为山腰的村寨 生活用水和村寨下方的梯田灌溉提供水源;山顶与山脚有 近 2千米的海拔差,山底的河流因高温蒸发产生的大量水蒸 15 气,随热气团层层上升至森林上空,再形成雨水降落,水 顺着梯田层层下注、不断净化,最终汇入河流,形成了周而 复始、循环无尽的自然生态系统。 阿者科村总面积1993.65 亩,拥有水田 1426.16亩、 林地 498.62 亩,农村宅基地面积 22.88 亩,森林和水田是自然生 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村民们一直保留着尊重山水和梯田的自然理念和风俗习惯 坚持对梯田进行传统“三犁三耙”式精耕细作,每年的播种和 收获季节,外出务工村民赶回家乡,完成基础的劳作后再 出门;坚持将森林划分为柴火林、水土涵养林和寨神林三类, 只有柴火林才能被采伐;村内推选护林员,专门承担巡山 护林、防火防盗伐、防无关人员意外闯入的责任,像保护眼 睛一样守护大山。同时,当地政府不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 管控力度,将村内所属梯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红河州哈 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严禁弃耕抛荒和使用高毒性农药进行 梯田耕作;通过移土培肥、梯田建设等措施,提升梯田质量, 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护力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 持和践行,让阿者科村筑牢了“绿水青山”的自然本底和人文 根基。 二是坚持自然二是坚持自然保护和保护和文化文化传承传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促进促进“两山两山”转化。转化。 为解决乡村人口空心化、 文化传承断档和 旅游无序开发等问题,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16 2018 年 1 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 政府邀请,为阿者科村专门编制了“阿者科计划”,实施“内 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与当地政府合 作、外部技术援助,鼓励村民居住在村里,保持原有生产生 活方式和村内核心人文景观,把村民作为“自然生态社会 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社会资本入村无序开发 和大拆大建;整体保护村寨并统一向游客收取费用,收入 归全体村民所有,让村民成为自然生态的拥有者、保护者和 受益者。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成立公司。成立公司。 元阳县政府与村集体联合成立阿者科村集体 旅游公司,由政府出资30%建设游客中心、 厕所等旅游基础 设施,村民以房屋、 梯田等旅游吸引物和资源入股70%,政 府持股部分不参与分红;向上级政府申请村集体经济发展 资金 100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整治村寨, 经营旅游接待,村民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管。 严格保护。严格保护。 为旅游开发划定四条底线不租不售农房和 梯田、 不引进社会资本、 不放任本村农户无序经营、 不破坏传 统;公司与村民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将“保护管理梯田”作为 重要内容,规定“村民负责景区内梯田的正常维护,并按季 节耕种、管理、收割;崩塌的梯田要及时修护,保持梯田原 有景观;不得随意撂荒梯田,不得随意在梯田里种植水稻 以外的作物”。 同时,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森林和水源 17 保护、基础设施维护,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民居修缮。 开发产品。开发产品。 为了不破坏村内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原真 性,阿者科村将产品定位为“小团定制产品、深度体验产品”, 将纺织染布、插秧除草、捉鱼赶沟等哈尼族传统生产生活活 动进行重新设计,推出了自然野趣、传统工艺、哈尼文化等 主题性体验产品,受益范围覆盖全村,各家根据自身条件 参与旅游接待,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可以通过演示传统 工艺增加收入;培育“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 水多用、 一田多收、 一户多业”。 同时,旅游公司为贫困村民提 供售票、 清洁、 向导等9类岗位,其余农户则经营餐馆、 织染 布艺体验、野菜采摘、梯田捉鱼等文化旅游项目。 营销推广。营销推广。 驻村团队通过拍摄阿者科优美的人文与自然 美景小视频,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定期更新,吸引大量游 客前来观光“打卡”。 同时,元阳县通过政策引导、 持续培育和 立体推介等措施,打造“元阳红”等优质品牌,形成了梯田红 米、 梯田鱼、 梯田鸭、 梯田茶等一批标准化的元阳梯田生态产 品,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三是坚持维护村民利益,创新三是坚持维护村民利益,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进利益联结机制,增进 民生福祉民生福祉。。 为了增强阿者科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在坚 持传统文化和自然保护中获得可持续的收益,“阿者科计划” 创新构建了以保护自然生态、传承哈尼文化、维护村民利益 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旅游发展所得收入 30归村集体旅游 18 公司,用于日常运营和后续开发建设,70归村民分配。在 村民分配的利润中,再按四个部分执行传统民居保护分传统民居保护分 红红 40,鼓励村民保护蘑菇房等传统民居;梯田保护分红梯田保护分红 30,, 鼓励村民持续耕种、保护梯田景观;居住 分 红居住 分 红 20,鼓励村民继续居住在村内,保留阿者科村原住民核 心人文环境;户籍分红户籍分红 10,,鼓励村民保留村籍,共同参 与村集体事务。以自然资源入股和鼓励村民保护自然、传承 文化的分红机制,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打通了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的渠道,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也极大地激发了 村民保护梯田、传统民居的积极性,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 性循环。 (三)(三)主要成效主要成效 一一是是自然自然生态和生态和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持续向好。。借助“阿者科计 划”的实施和政府的帮扶投入,阿者科村建立了“保护者受益、 受益者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村民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理 念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居环境不断改 善,村内顺利完成了公厕改建、水渠疏通、房屋宜居化改造 等工作,共修复梯田 12 亩,栽种林木 2730 棵,水质监测指 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供给、调节 服务、文化服务等类型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增强,留住了以 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魂、 美丽田园为韵、 生态产业为基、 古朴 村落为形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绿色发展和宜居生活 19 相互融合的和谐格局。 二二是是脱贫攻坚和脱贫攻坚和“两山两山”转化成效显著转化成效显著。。 通过生态保护 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阿者科 村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促 进了村民就业增收,带动了全村摆脱贫困和发展集体经济, 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2019 年 2 月至 2021 年 3 月,全村实现旅游收入 91.7 万元,其中村民分红 64.2 万元,户均分红 1.003 万元;实施“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 亩均产值达到 8095 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创造就业岗 位 13 个,2020 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 7120 元,同比增长31.6。同时,村民回村发展的积极性与 日俱增,已有近十户村民回村就业创业,村庄空心化问题 逐步改善。 三是三是文化影响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放大文化影响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放大。。 阿者科计划实 施后,村内分红细则规定村民不得将房屋、梯田出租,鼓励 村民持续耕种并继续居住在村内,有效解决了核心人文内 涵丢失和文化传承断档等问题。随着旅游产品的开发,哈尼 族以祭水、祭田和祭神林为代表的传统祭祀活动、以木刻分 水为代表的传统生产制度、以摩批和咪咕为代表的活态文化 传承、以乡土建筑工艺、服饰制作和刺绣为代表的传统手工 艺等,都通过游客体验和市场传播等方式得以长久保护和 传承。在短视频平台上,阿者科村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了 20 1000 万次,点赞超过 46 万次,原本“远在深山无人识”的阿 者科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并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 “全球百强旅游减贫案例”和央视纪录片 告别贫困 中国减 贫密码,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和综合效益。 21 三、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进市场化 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案例 (一)案例背景(一)案例背景 青山村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下辖的一个行政 村,人口 2600 余人,距离杭州市中心 42 公里。村内三面环 山、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接近 80,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 青山村附近的龙坞水库建于 1981 年,常年为青山村及周边 村庄提供饮用水,水库上游 2600 亩的汇水区内种植了 1600 亩毛竹林。 上世纪80年代起,周边出现很多毛竹加工厂,为 增加毛竹和竹笋产量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村民在水库 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水库氮磷超 标等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由于水源地周边的山林 属于村民承包山或自留山,仅通过宣传教育或单纯管控的 方式,生态改善的效果不明显。 2014 年开始,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以下简称 TNC)等与青山村合 作,采用水基金模式开展了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通过建立 “善水基金”信托、 吸引和发展绿色产业、 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等 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逐步解决了 龙坞水库及周边水源地的面源污染问题,构建了市场化、多 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青山村生态环境 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 22 (二)具体做法(二)具体做法 一是组建一是组建“善善水基金水基金”信托,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信托,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 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补偿机制。2015 年,TNC 联合万向信托等合作伙伴, 组建了“善水基金”信托并获得 33 万元的资金捐赠,用于支 持青山村水源地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第一个信托期为 20162021 年。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水基金(Water Fund)运 行模式,“善水基金”信托建立了由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运行 结构和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详见图1) 图图 1 “善善水基金水基金”信托运行结构图信托运行结构图 1.当地村民当地村民可以作为投资人并与“善水基金”签署信托 合同,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财产权信托的方式,委托给“善 水基金”集中管理(评估后确定其份额)。 村民的身份也随之 发生了两重变化一是从单纯的生产者变为生态保护者, 23 为弥补因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土地种植所造成的损失,村 民每年可以从“善水基金”获得不低于以往毛竹经营收益的生 态补偿金;二是作为信托的投资者,签订信托合同的村民 可以在信托结束后按照份额参与分红。 2.其他机构、企业或公众个人其他机构、企业或公众个人也可以通过投资或者捐 赠的形式参与信托。如果选择捐赠,其资产及所获得的分红 将被永久存续(相当于公益投资);如果选择投资,无论 是投入资产还是资金,都将按照资产评估价或出资额认定 其信托份额,最后在信托结束之后按份额参与分红。 3.组建决策委员会,组建决策委员会,由委托人代表(村民、 企业、 个人 投资者等)、 TNC 和受托人代表(万向信托)组成,各方对 资金使用、林地管理等重大决策拥有平等的投票权。为保证 信托的公益性和所有决策符合生态保护目标,TNC 拥有“一 票否决权”,并作为信托的顾问,负责提供水源地保护模式 设计、林地管理的专业化方案,以及评估保护效果、协调和 整合公益资源等。 项目运行之初,TNC 就选派项目人员在青 山村组建团队长期驻点,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禀赋、风土人 情和生态保护的症结点,实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因 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执行和管理。 4.成立市场成立市场经营经营主体主体,“善水基金”2015 年出资 10 万元 成立“水酷”公司(后由青山乡村志愿者服务中心等青山自然 学校团队作为“善水基金”运营方),作为产业开发和市场运 24 营的主体,收益主要用于支付信托的日常运营费用、村民林 地承包经营权的生态补偿金、信托到期后的分红和水源地的 日常保护管理费用等,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基于自然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基于自然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 式。式。在当地政府和青山村的支持下,“善水基金”信托按规定 流转了水源地汇水区内化肥和农药施用最为集中、对水质影 响最大的 500 亩毛竹林地(涉及 43 户村民),基本实现了 对水库周边全部施肥林地的集中管理,有效控制了农药、化 肥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TNC 作为信托的科学顾问,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动水源地生态保护,促进村民 基于自然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每年定期组织志愿者 和聘用村民对毛竹林进行人工除草和林下植被恢复,在杜 绝使用除草剂的同时,发挥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联合杭 州等地企业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引入外部合作机构开展垃 圾分类、厨余堆肥等活动,提高村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 意识。 三三是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构建水源地保护与乡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构建水源地保护与乡 村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村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开展水源地保护、 生态保护补偿 的同时,青山村和“善水基金”信托努力探索一种比毛竹林粗 放经营获益更高、又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 培育市场主体,引入各方资源开展多元化项目开发。 销售生销售生 态农产品态农产品方面,水基金运营方积极为青山村春笋等各类农 25 产品扩展销售渠道,青山村的竹笋在不喷洒农药后,产量 较以往下降了 20-30,但其市场价格大幅提高,产品销 往沪杭等城市的企业食堂、餐厅,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开发文开发文创创和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手工艺品方面,引进传统手工艺保护组织 “融设计图书馆”,来自德国的专业设计师将当地传统的手工 竹编技艺提升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给村民;村民 编织的“水源保护”等主题的手工艺品在“中国文化展”“米兰 设计周”等国内外展览展出,并进行市场销售,获得了 2 倍 于同类工艺品的利润。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将水源地保护、 当地传统文化、低碳生活理念与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向往链接 起来,开发了砍枯竹、监测水质、植物染色等各类生态体验 项目;将青山村民培训成为讲解员、生态活动组织者、民宿 服务者等,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增收。 四四是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是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扩大生态扩大生态“朋友圈朋友圈”和和 影响力影响力。。 TNC 等联合当地政府,在青山村推广“自然好邻居” 计划,鼓励村民采用“近自然”的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为来 访者提供绿色农家饭和民宿服务等,降低对自然的扰动; 对加入“自然好邻居”的农户,在旅游客源导流、 物质奖励、 优 先开展业务合作等方面进行倾斜;吸引“融设计图书馆”将主 要展馆和手工艺创意工坊永久搬迁到青山村,将村内已经 废弃的小学改造为公众自然教育基地,并开发了数十种特 色志愿者服务和自然体验产品,与周边 50 余所学校和 100 26 家企业进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