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1 一、任务的由来 ...........................................................................................................1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1 三、方案的适用年限及范围 .......................................................................................2 四、本次工作情况 .......................................................................................................3 第一章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4 一、矿区地理位置 .......................................................................................................4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5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6 第二章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背景...........................................................................................8 一、自然地理 ...............................................................................................................8 二、地形地貌 ...............................................................................................................9 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9 四、水文地质条件 .....................................................................................................14 五、工程地质岩组 .....................................................................................................18 六、矿体(层)地质特征 .........................................................................................21 七、土地利用现状 .....................................................................................................23 八、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23 第三章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3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23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25 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35 第四章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44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 .................................................................................................44 二、分区评述 .............................................................................................................45 第五章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46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46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47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部署 .........................................................49 第六章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50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51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63 第七章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65 一、工程量估算 .........................................................................................................65 二、经费估算 .............................................................................................................65 三、进度安排 .............................................................................................................85 第八章第八章 保障措施及效益分析保障措施及效益分析.....................................................................................86 一、保障措施 .............................................................................................................86 二、效益分析 .............................................................................................................88 第九章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89 一、结论 .....................................................................................................................89 二、建议 .....................................................................................................................90 附附 件件 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审查申请登记表 3、湖北省矿业联合会关于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书的函(鄂矿专评采函[2015]02 号) 4、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承诺书 5、委托书 6、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7、重力式挡土墙验算 附附 图图 图号 图 名比例尺 01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 估图 15000 02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 估图 15000 03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 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 15000 04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地质剖 面图 12000 05 沙坝煤矿主井工业场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 图 11000 前前 言言 一、任务的由来一、任务的由来 根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鄂经信煤炭函[2012]27 号文关于巴东县东 坡二号、沙坝煤矿技改立项条件审查意见的函,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 坝煤矿(以下简称“沙坝煤矿”)将现矿山生产能力 60kt/a 进行技术改造为 90kt/a,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和正常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4.5 矿山企业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 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特委托湖北省地质局第 二地质大队承担沙坝煤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并对开采区 及影响区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 科技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产业”的原则,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进行合 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限度,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为矿山下一步开展地质环境保 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本方案编制的依据主要有 1、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2、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 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7、15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 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 9、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0、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1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2、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13、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 1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 44 号); 1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1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 18、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14]429 号); 19、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 业局,2000); 20、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巴东县东坡二号、沙坝煤矿技改立项条件 审查意见的函(鄂经信煤炭函[2012]27 号); 21、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提交的湖北省巴东县沙坝矿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截止 2013 年 12 月底)(鄂土资储备字[2015]002 号); 22、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湖北 盛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2015 年 11 月); 23、湖北省矿业联合会关于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司沙坝煤矿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书的函(鄂矿专评采函[2015]02 号)。 三三、方案的适用年限、方案的适用年限及范围及范围 沙坝煤矿为技改矿井,现生产能力 60kt/a,根据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有限公 司沙坝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湖北盛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2015 年 11 月) (下称”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生产规模为 90kt/a,矿井服务年限为 5.08a,目前主 平硐与 1风井已贯通,预计约至 2016 年 9 月回采工作面可形成,鉴于矿山地质环境 问题凸显期滞后于地下采空时间、矿山闭坑后需进一步监测与治理,以及矿山复绿工 作的开展,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适用的年限为 8 年,即 2016 年 4 月-2024 年 3 月。编制基准年为 2016 年,适用期满再行续编。 本方案适用区域范围限于沙坝煤矿及受采矿活动区可能影响的范围。 四、本次工作情况四、本次工作情况 我队接受委托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后,确定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 重点内容。2016 年 2 月 15 日,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野 外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采用路线穿越和重点部位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主要地形陡 变段、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区进行追索;对其它一般区段进行路线穿越调查,对区内的 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调查,对于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进行现场实地调绘;并对 矿山主风井工业场地进行了实地测量,外业调查测绘 15000 地质地形图为手图;外 业工作结束后,及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整理,编制了本方案。 本次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实测地质剖面 2652m/9 条,2 处崩塌(危岩) (WY1、WY2)、2 处滑坡(HP1、HP2)、1 处不稳定斜坡(XP1)、2 处边坡 (BP1、BP2)、2 处弃渣堆积体、2 处岩溶塌陷的实地调查。 第一章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区地理一、矿区地理位置位置 恩施州巴东县沙坝煤矿区位于巴东县城 190方向,直线距离 37km,行政区划属 巴东县绿葱坡镇管辖。该矿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16′09″~11017′05″,北纬 3042′25″~3042′58″。矿区南 14km 的简易公路与 318 国道相连,距野三关 318 国道、野三关火车站、高速公路站 20km,北 27km 与 209 国道相连,北距长江 “黄金水道”巴东港 77km;往南西距恩施州城、恩施机场 140km,交通尚属方便(见 图 1-1)。 图图 1-11-1 交通位置示意图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沙坝煤矿为一小型矿山,经济类型属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煤炭开采及销售。 矿井建于 1996 年 7 月,于 1997 年 8 月投产,生产规模为 5kt/a。原矿井采用斜井开 拓方式,设有两个井筒,一个主斜井,一个回风斜井,采煤方法为走向壁后退式采 煤方法,全部陷落法顶板管理,回采工艺为炮采。通风方式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原 属小煤窑开采,年产量较低,一般为 3~5kt/a,2006 年 8 月至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历年来采出煤炭 111b 类 61 kt,资源回收率大约为 87。 该矿区仅沙坝煤矿一家采矿权,无相邻矿井相互影响。 由于原沙坝煤矿资源已枯竭,与中茂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对沙坝煤矿变更矿区 范围,并于 2010 年 12 月取得变更范围后的采矿权。根据沙坝煤矿采矿许可证 (C4200002009051120019676)矿区范围由 21 个拐点圈定,详见表 1-1,矿区面积调 整为 1.5337km2。开采层位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煤层。 表表 1-11-1 沙坝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西安沙坝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西安 8080 坐标系)坐标系) 拐点编号 XY 拐点编号 XY 13401865.7737430953.65123399315.7437430583.65 23401579.7737431270.65133399313.7437430161.65 33401445.7737431268.65143399465.7437430161.65 43401390.7737431093.65153399782.7537430281.65 53400740.7637431313.65163400105.7537430326.65 63400355.7637431058.65173400570.7537430168.64 73400182.7537430898.65183400923.7637430083.64 83400005.7537430798.65193401090.7637430203.64 93399815.7537430753.65203400953.7637430746.65 103399665.7537430633.65213401565.77 37430793.65 。 113399455.7537430613.65 开采标高1520~1100m。矿区面积 1.5337km2。 矿井在 2009 年进行了 60kt/a 技术改造设计,矿井为平硐开拓,设计开采标高 1520m 至 1100m,主平硐标高为1136m,对矿井主体工程主平硐和运输大巷进行了部 分工程建设,目前主要设计开采矿井1140~1460m 之间块段的煤层,矿井在下一步开 采过程中利用原主井和主要运输大巷,对矿井范围内的煤炭进行开采。 根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鄂经信煤炭函[2012]27 号文关于巴东县东 坡二号、沙坝煤矿技改立项条件审查意见的函批准的矿山年生产能力为 90kt/a。矿 山现仍处于 6 改 9 的技改过程中,最近几年没有进行煤炭开采。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根据湖北省巴东县沙坝矿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 (以下简称“核实报告”)以及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鄂 土资储备字[2015]002 号),该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1649 kt,其中开采消耗 62kt,保有 1587kt。沙坝煤矿占用保有资源储量 947kt(122b647kt、333300kt)。333 类储量按 80计算,工业储量为 647+30080=887kt。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设计井田边界煤柱按 20m 留设;二回风斜井布置在煤层顶板 中留设 20m 保安煤柱;沿煤层露头或老窑破坏带留设 30m 的保护隔水煤柱,矿井划分 为两个采区进行开拓,采区边界设计按 10m 进行留设。运输大巷、矿井内采区轨道上 山及通风行人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中,不留设保安煤柱。扣除永久煤柱损失后设计利 用储量 785.8kt,资源回收率为 85%,可采储量 641.07kt。储量备用系数取 1.4,矿 井服务年限为 5.08a。其中Ⅰ采区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为 418.0kt、可采储量为 294.2 kt、服务年限 2.33a。Ⅱ采区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为 484.1kt、可采储量 336.97kt、 服务年限 2.67a。矿井北部零星块段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为 16.3kt、可采储量 9.9kt、服务年限约为 0.08a(约 1 个月)。 该矿生产的矿产品为原煤,分成粉煤和块煤进行原矿销售,不进行洗选。采用汽 车进行外运。矿井利用现有的主平硐开拓系统改造后进行开拓,矿井采用的开拓方式 为平硐开拓。主平硐和主运输大巷已形成,主平硐标高为+1136m,主运输大巷标高 1140m,根据矿井煤层可采范围,布置南北两个采区,南翼采区在中部布置两条上山 (一条轨道上山及一条通风行人上山),轨道上山在煤层底板中距煤层 30m、倾角 26坡度布置,通风行人上山在煤层底板中距煤层 10m、倾角 26坡度布置。在南北 两翼各布置一个回风斜井,首先布置南翼风井(即 1回风斜井),1回风斜井标高为 1430m,以 33坡度掘进至1355m 水平与通风行人上山贯通,形成通风系统。主平 硐承担运输煤炭、矸石、材料和行人,进风、供电、排水等任务,兼作矿井第一安全 出口。1和 2风井分别承担矿井各采区的回风任务,兼作第二安全出口。 主平硐、回风斜井采用砌碹、锚喷支护,净断面 6.38m2,掘进断面 7.2m2;运输 大巷、轨道上山、通风行人上山、采用砌碹、锚喷支护,净断面 5.65m2,掘进断面 6.2m2;区段运输平巷和区段回风平巷均采用锚喷或工字钢梁支护,净断面 4.8m2。 井下涌水经主运输大巷、主平硐水沟流出地面,进入沉淀池,进行处理后排入溪 谷中。 矿井可采煤层沿走向距离大约为 2200m 左右,沿倾向距离大约为 400~600m。故 根据矿井已有巷道布置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两个采区,因Ⅱ采区北翼走向距离较长,故 在矿井北端走向长约 300m 的范围划分为零星块段,开采顺序为先采Ⅰ采区、再开采 Ⅱ采区,最后开采零星块段。 根据井田范围,采用一个采区投产(Ⅰ采区),Ⅰ采区布置在1140m~1355m 水 平之间,约分为 4 个区段由上而下进行开采,采用单一走向壁式采煤法。工作面采用 后退式开采。工作面采用 ZMS-12A 型煤电钻打眼,MFB-100 发爆器放炮落煤。每一区 段分别沿煤层卧底掘区段运输平巷、回风平巷,坡度 3~5‰(便于排水及运输),布 置回采工作面回采。运输平巷内配 15kg/m 轨道。上一区段开采结束,采用沿空护巷 方法保留区段运输平巷,维护好后作为下一区段回风平巷。移交生产时,采用一个回 采工作面达产,Ⅰ采区首采工作面位于+1308m~+1355m 水平之间,工作面平均倾向 长度约为 80m。 矿区为倾斜煤层,煤层比较稳定,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铰接梁进 行支护,液压支架必须接顶。顶板破碎时必须超前支护。超前支护范围至工作面煤壁, 在处理液压支架上方冒顶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采用部分充填法管理顶板,采用三、 四排控顶,见四回一,最大控顶距 4.0m,最小控顶距 3.0m。回柱配用 JH-5 型回柱绞 车一台。 工业场地排出的污、废水主要为井下排水及工业场地的生产、生活污(废)水, 拟采用的处理措施为对生活污水和坑口废水采用投加石灰乳液中和多级沉淀处理, 即在井下建一储水沉淀池,容积 30m3,井下积水经沙滤后进入中部水仓沉淀,投加石 灰乳液中和沉淀后,用污水泵抽出,地面修筑一座 200m3沉淀池,一座容积 200m3的 储水池,沉淀池部分废水用泵打回喷淋堆场的煤,其余废水经沉淀后送入贮水池。生 活污水直接进入贮水池中,贮水池中的混合水用于林木及农田灌溉,或者排入溪谷中。 矿井储煤场设计位于工业场地东南面,对储煤场采取洒水除尘和在煤场周围密植 树木等防尘抑尘措施。 本矿井主要固定废弃物为煤矸石,矸石排放量为 3000t/a,矸石山位于工业场地 北西侧,采取洒水防尘等措施。开拓巷道废石大部分用于修筑矿山公路,部分用于填 沟筑路。 预测新增总投资为 1500 万元,其中井巷投资 700 万元,占总投资 46.7;机电设 备及安装 350 万元,占总投资的 23.3;总平布置投资 2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13.3。 土建、环保及其它工程投资 250 万元,占总投资的 16.7。 矿井成本大约为 160 元/t,年工作日 330d 计算,分三班设计,在籍员工总数 164 人(生产工人 140 人、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 24 人),全员工效为 1.6t/工。达产后, 年可实现利润 580 万元,投资回收期大约为 2.6a,矿井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第二章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 (一)自然经济(一)自然经济 1、气候条件 绿葱坡~野三关一带,气候寒冷,多雨多雾,为典型的高山带气候类型。据绿葱 坡气象站资料统计,区内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气温平均为 7.7℃,日平均最高 28.2℃(78 年 8 月 5 日),日平均最低-15.1℃(1972 年 2 月 8 日);每年 11 月至 次年 4 月为积雪期,平均 144d,最大积雪厚度为 50cm(1965 年 12 月 16 日),历年 冻土深度最深为 33cm、最浅为 1cm,一般 5~15cm;多年平均降雨量 1763.68mm,日 最大降水量为 111.6mm(1979 年 9 月 13 日),其中 4~9 月为雨季,为年降雨量的 58~86;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919.7mm,年最大蒸发量 1113.7mm(1978 年),多年平 均潮湿系数为 2.1;雾天(包括终日雾和可变雾)多年平均 251d,12 月至次年 3 月份 雾天最多;四季以东风为主,最大风速为 18~19m/s。 2、经济概况 本区居民点较分散,当地经济以农、林业为主,农作物主要为土豆、玉米,经济 作物为烟叶、天麻,除煤矿外,无其他工矿企业,经济水平较低。区内劳动力充沛, 无重要工业设施,也无名胜古迹,不属于自然保护区,电网已与国家联网,当地居民 用电通过农网改造,能够满足用电要求。 (二)水文(二)水文 区内仅发育一条常年性溪沟杨桥河,从矿区北部自北东向南西流出区外,发源于 两峰台林场南部的石槽水,源头标高约 1720m,全长约 10000m,于矿区西部外侧于鱼 泉河交于二叉河口合为后河(支井河上游),其交汇口标高 900m,落差 820m,平均 坡降 0.082(4.69)。河床宽度以 2~10m 为常见,其中为块石、漂石及砾砂堆积, 水深一般在 0.30~3.00m 之间,流速随降雨多寡和河断面不同而异。据访问在极其干 旱年月,杨桥河东部无地表水流,沿途接受的泉水全部渗入地下,而中部四季不枯的 S5~S7 泉水流径不到 200m 就转为伏流,直到与 S7 距离 350m 处才恢复常流水性质, 据 2008 年 11 月 8 日调查,河流上断面流量 580.632L/s、中断面流量 564.194L/s、 下断面流量 750.600L/s,反映河水具漏水特征,上中断面间漏失量为 55.799L/s;中 下断面间漏失量达 532.489 L/s,漏失率达 41.5。 二、地形地貌二、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绿葱坡~野三关一带,主体山脉走向北东东向延伸,地貌上属构造侵蚀 高中山地貌类型。区内地貌的基本轮廓定型于侏罗纪末,尤其在挽近期构造运动的作 用下,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起,形成了完好的多层地貌。总体显现为峰峦叠嶂、 河谷深切、崖壁峡谷广布,以及由多级剥夷面组构的山地地貌景观。在微地貌方面, 由于地层岩性的不同,地貌形态亦具明显的差异性由厚和厚~中厚层灰岩组成为主 的下窑组、栖霞组、茅口组及大冶组二~四段以崖高坡陡、峰崖嶙峋和危岩发育为主 要特征;而大冶组一段、孤峰组、龙潭组和梁山组由于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弱, 常构成中陡~中缓坡地形,其中横向沟谷多见。区内植被中等发育,并以灌木林为主, 局部有乔木或乔木林分布。区内一般标高 1100~1500m,最高点位于石包埫北西侧山 顶,海拔标高为 1598m,最低点为中西部杨桥河河底 990.9m(视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 面),相对高差 607.1m,属深切割中山区。 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一)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有三叠统大冶组,二叠系上统大隆组、下窑组、龙潭组,二叠系下 统孤峰组、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 崩积层。区内各时代地层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各组段岩性自新至老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 0~16.8m 主要为残坡积层、崩坡积层、冲洪积层及少量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一般分布于 山体坡面地带及山间地形较缓地段,主要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夹碎、块石,根据分布地 段地表水含量的不同呈可塑~硬塑状态为主,分布厚度一般 0.5~3.0m;崩坡积层主 要分布于山间陡坎下缘地段,碎块石为主,物源成分砂岩、泥岩、灰岩、白云岩为主, 充填粉质粘土,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分布范围一般在陡坎前缘呈扇形分布;冲洪积层 主要分布于杨桥河河谷内及区内冲沟沟底地段,砂卵石为主,物源成分以灰岩、砂岩 为主,结构松散,分布厚度一般 0.5~10.0m,局部厚度较大;人工堆积层主要分布于 原探矿坑道、老窿及工业场地前缘,主要为煤层直接顶底板泥岩,结构松散,透水性 强,分布厚度差异大,局部厚度较大地段大于 10.0m。 2、三叠系下统大治组(T1d) ⑴三段(T1d3) 厚>200m 上部为灰色薄层灰岩、间夹灰绿色泥质条带,具蠕虫状构造;中部为微红色夹浅 灰色薄至中层状灰岩,局部层间夹翠绿色泥质条带;下部浅灰~灰色薄层状夹中层状 灰岩;底部为薄层灰岩与页片状薄层泥质灰岩互层,夹中层状灰岩。 ⑵二段(T1d2) 厚 43.20~187.05m 上部为灰色中厚~厚层灰岩,微晶结构,缝合线发育;中部为浅灰色砾状灰岩, 角砾由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次圆状无定向排列,其下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厚层 状灰岩夹薄层灰岩,下部为黑色中厚层状含炭灰岩夹含炭钙质泥岩,含炭灰岩含少量 黄铁矿,具球状风化。 ⑶一段(T1d1) 厚 38.32~93.00m 中上部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绿色钙质泥岩互层,向上泥质灰岩相对增多。下为 灰黑色钙质泥岩夹含炭泥岩条带及灰岩透镜体。 3、二叠系上统(P2) ⑴大隆组(P2d) 厚 5.00~18.00m 上部为黑色薄板状含炭硅质岩与含炭钙质泥岩构成具韵律性的互层,偶夹含炭灰 岩透镜体,下部为黑色板状含炭硅质岩夹含炭钙质泥岩。 ⑵下窑组(P2x) 厚 47.55~213.19m 上部为浅灰色厚层~块状含燧石结核灰岩,燧石结核呈团块状、疙瘩状横杂分布, 顶部为 1~2m 浅灰色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团块状,积云状。中部为深灰色薄~中 层含硅质灰岩,局部含白云质,偶见燧石结核,下部夹含炭质泥岩薄层,底部为黑灰 色~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星散状黄铁矿。 ⑶龙潭组(P2l) 厚 0.53~11.41m 岩性组合自上而下为灰黑色含硅质结核炭质泥岩~煤层~炭质泥岩~泥岩~鲕状 泥岩~细粒硬砂岩。见煤最厚 0.19m,最薄 0.07m,煤层不具工业价值。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下统(P1) ⑴孤峰组(P1g) 厚 24.14~70.39m 上部为灰黑色含炭钙质白云质泥岩,顶部含蠕虫状黄铁矿;下部为黑色薄板状含 炭硅质岩,夹少量炭质泥岩,中部夹细粒白云岩透镜体。 ⑵茅口组(P1m) 厚 62.35~123.64m 上部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下部为黑色厚层有机质瘤状灰岩 夹厚层灰岩。 ⑶栖霞组(P1q) 厚 127.51~256.02m 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段 ①上段(P1q3) 厚 77.66~117.44m 深灰色中厚~厚层状泥晶、粉晶灰岩为主,夹灰黑色不规则薄层含炭钙质泥岩, 含大小不一的硅质结核为其特征。 ②中段(P1q2) 厚 36.89~130.22m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晶粒灰岩,含较多灰黑色燧石结核或条带,基本顺层分布, 局部夹黑色含炭钙质泥岩。 ③下段(P1q1) 厚 18.82~45.83m 顶部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状含生物碎屑钙质泥岩,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 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中下部为中厚层状粉晶灰岩,底部为灰黑色薄层钙质泥岩。 ⑷梁山组(P1l) 厚 17.59~25.02m 上部为黑色炭质页岩、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中部为炭质页岩、泥质砂岩夹 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煤厚 0.32~2.34m;下部为褐红色泥质砂岩、灰白色中~厚 层石英砂岩。 与下伏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5、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 厚 65m 上部为浅灰色厚层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