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佳宜石业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赤壁市佳宜石业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赤壁市佳宜石业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赤壁市佳宜石业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赤壁市佳宜石业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赤壁市佳宜石业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湖北恒安国土资源技术有限公司 二O 一四年二月 目 录 前言1 一、任务由来1 二、方案编制依据1 三、方案适用年限3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4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4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6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6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10 一、自然地理10 二、地形地貌10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1 四、水文地质条件12 五、工程地质条件13 六、矿体(层)地质特征14 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16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17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17 二、现状评估19 三、预测评估20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25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25 二、分区评述25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27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27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28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部署31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34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34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40 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42 一、工程量估算42 二、经费估算43 三、进度安排45 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47 一、保障措施47 二、效益分析51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53 附图 1、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比例尺12000) 2、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图 (比例尺12000) 3、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 治理部署图(比例尺12000)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为减少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改善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的顺利实施,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规范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土资源部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的要求,受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湖北恒安国土资源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我单位在全面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对矿区进行现场踏勘与调查,经综合分析研究后编制了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二、方案编制依据 (一)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 4、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 6、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的通知(鄂土资办文[2009]104号); 7、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国土资发[2004]208号);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 0223-2011); 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1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998); 15、土地开发治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7、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18、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21、赤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2、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技术资料及文件 1、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13年9月底); 2、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以下简称开发利用方案); 3、采矿许可证 4、委托书; 5、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收集的相关资料。 三、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13年12月底)及咸宁市国土资源局评审备案函(咸土资函[2014] 7号),拟变更采矿证范围内累计查明灰岩矿资源储量(111b122b333)1217.82万吨,其中111b233.19万吨,122b805.91万吨,333178.72万吨。 探制的经济基础资源量(122b)805.91万吨,可信度按1.0系数折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78.72万吨,可信度按0.8系数折算。 设计利用资源储量805.91万吨1.00 + 178.72万吨0.8=948.89万吨。 据原矿山统计回采率为95,损失率为5,则可采资源储量为948.8995(1-5)856.37万吨。 矿山开采能力为45万吨/年,矿山服务年限为19年,矿山闭坑后治理期1年,因此本方案适用期为2014-2035年。从2019年开始,每隔5年要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对本方案进行修编或补充。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交通位置及矿界范围 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位于赤壁市官塘驿镇,距赤壁市城区600方位、平距约25公里处。采矿区范围地理坐标为11405′05″~11405′26″,北纬2947′19″~2947′39″。经G107国道西南方向通往赤壁市城区,东北方向通往咸宁市咸安区直至武汉市,交通方便(附矿区交通位置示意图1-1)。 本次拟申请变更矿权范围拐点坐标如下(1980西安坐标) AX3296922.81,Y38508222.68 BX3297235.93,Y38508486.99 CX3296906.47,Y38508716.86 DX3296719.00,Y38508540.58 拟申请变更矿权范围面积0.1273km2、标高193~100m。 矿区范围内无重要建筑物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矿权周边300m内无密集居民点和村庄。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环境 矿区属低山丘陵区,最高点为矿区西北方向山顶,海拔高程为193米,坡脚 85米以下渐为土体覆盖成山坡荒地;外围70米以下一般为水田,因而70米为本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山体自然坡度25-45度,地形切割不深,地表溶蚀裂隙、溶沟、溶槽较发育,呈岩溶地貌。基岩部分裸露,植被较发育,多为荆棘、茅草、灌木丛。 矿区地处亚热带北部,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季风交替明显。历年平均气温17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C;多年平均降雨量1382.0mm,年最大降雨量2180.1mm,年最小降雨量950.1mm,日最大降雨量216.4mm,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1;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蒸发量1520mm;4~7月盛行东南风,其余以北风、东风居多。矿区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苕、玉米等。经济上依赖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动力充足,生活水平一般。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赤壁佳宜石业有限公司为私营独资企业,前采矿权人为赤壁市宝盆采石场,开采矿种为建筑石料用灰岩。赤壁市宝盆采石场于1986年建成投产,经过多年断续开采,于2012年将采矿权转让给赤壁佳宜石业有限公司。现有赤壁佳宜石业有限公司采矿证号C4212002009117120043148,有效期限为2012年8月7日至2017年5月7日,矿区范围由四个拐点组成,面积为0.0302km2,开采高程为150m-70m,生产规模8.8万吨/年。 赤壁佳宜石业有限公司职工人数约30人,生产设备主要有挖机一台、装载机两台、变压器一台、压风机一台及采矿设备和破碎筛分系统。主要采用潜孔钻机落矿,装载机直接将矿石铲运到破碎站,破碎后的产品通过运输机直接到料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到2013年12月底矿山已开采面积0.0283 km2。据了解2013年,矿山年开采量约为8.8万吨。效益较好,年产值约200万元,利润约38万元。目前采场由南向北推进,采场长约220m,宽约146m,最低开采底盘标高为83m, 最高开采标高为170m,最大边坡高差约41 m,开采边坡角50~55,回采率95,开采矿石主要用于建筑石料。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1、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 矿山设计开采能力为年开采建筑石料用灰岩45万吨,工程总体布局包括采场、矿山道路、排碴场、碎石场等。 矿山开采最高标高为193m,最低100m。 2、矿种、层位及资源储量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厚层微晶灰岩,岩性为灰色-灰白色-深灰色微晶灰岩。矿体长约400m,宽度290m,标高193100m, 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南西,倾角40~45,总体为一向南倾斜的单斜地层。矿体呈层状产出,厚度、产状稳定。 截至2013年12月底,拟变更采矿证范围内累计查明灰岩矿资源储量(111b122b333)1217.82万吨,其中111b233.19万吨,122b805.91万吨,333178.72万吨。 探制的经济基础资源量(122b)805.91万吨,可信度按1.0系数折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78.72万吨,可信度按0.8系数折算。 设计利用资源储量805.91万吨1.00 + 178.72万吨0.8=948.89万吨。 据原矿山统计回采率为95,损失率为5,则可采资源储量为948.8995(1-5)856.37万吨。 3、开采方式 矿山采用露天分层台阶开采,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中深孔松动爆破。 灰岩矿石为硬质岩,确定采场最终边坡要素如下 地表开采边界最大高程193m; 地表开采边界最低高程100m; 开采高差93m; 采场底盘尺寸270m290m; 最终分层高度12m; 清扫平台宽度6m; 安全平台宽度4m; 接滚石平台宽度10m; 工作台阶坡面角62; 最终边坡角50。 4、矿山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 5、矿山服务年限19年。 6、“三废”排放及处理情况 ⑴、废土(石) 该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会剥离出一定量的废石。在矿区南部90m山坡处设有排土(石)场,以后据需要再建设排土(石)场;废渣在堆筑时要分层压实,堆置安息角不大于30度,最大堆置高度4m。为防止雨季渣堆可能产生泥石流,在排土场坡底线处需修筑挡土墙,上部需开挖排水沟,避免表土、废碴因降雨等原因引发地质灾害。 ⑵、废水 本矿废水包括二部分 a、采场废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湿式凿岩,水质属天然降水和无害水体,该矿开采的是非金属矿,只进行采矿,属简单人工和机械化搬移的物理过程,因此,采场自然地表迳流直接外排场外地表水体,只增加地表水中悬浮物,由于矿体表土层和部分杂石前期已进行清除,因此,采场的悬浮物主要是细小碎石和很小一部分粉尘颗粒,对受纳水体产生的危害不大。 b、废碴堆场、表土堆场废水来源于大气降水迳流,由于雨水冲刷,其表面的松散表土,泥砂溶于迳流中,增加附近水体的悬浮物,但废石堆场的底部设有石砌挡墙,对泥砂流失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⑶、废气 粉尘主要是由爆破作业、矿石运输过程产生,采取洒水降尘的办法进行处理。 废气主要是由爆破作业、挖掘机械和运输车辆等尾气的排放产生,废气较少,采用自然排放。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自然地理 (一)气象 矿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夏热秋凉,冬季干冷。矿区一带降水多集中于在4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3月份和910月为平水期,11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多年平均降水日为111天,日最大降水量146mm,雨季日平均降水量11.6mm,最长连续降水日13天。年蒸发量1162.7-1921mm。年平均气温16.3-17℃,最高温度39.9℃,最低温度-5.2℃;年平均气压1005-1009.5毫巴,年日照1361-1555小时,无霜期221-299天。 (二)水文 区内地下水以潜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未见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且埋藏深。影响采矿的水患为自然降水所形成迳流,而矿山采场处于山坡、地势相对较高,自然排水条件较好;且矿山露天开采均为从上至下分台阶水平推进方式,一般不会形成采坑凹陷积水;故而排水条件好、可采用自然排水。 二、地形地貌 矿区属低山丘陵区,最高点为矿区西北方向山顶,海拔高程为193米,坡脚 85米以下渐为土体覆盖成山坡荒地;外围70米以下一般为水田,因而70米为本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山体自然坡度25-45,地形切割不深,地表溶蚀裂隙、溶沟、溶槽较发育,呈岩溶地貌。基岩部分裸露,植被较发育,多为荆棘、茅草、灌木丛。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为二叠系,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河谷、垄丘、山沟低洼处,地层从老至新如下所述。 1、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1q) 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瘤状微晶生物灰岩,中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团块(条带)生物屑微晶灰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炭质瘤状含生物屑微晶灰岩,厚192m。 2、第四系残坡积物(Q4)褐黄色、土黄色粘土、亚粘土、砂土夹少量碎块,结构较松散,含有3~5左右的灰岩角砾及少量铁锰质物,裂隙及孔隙发育,透水性较强,饱水后呈塑状,干燥时呈硬块状,主要分布于矿区山间洼地、缓坡地带,厚0~5m。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北东东向的行将山倒转背斜的北延部位南翼。矿区地层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地层,未见明显的褶皱构造,岩矿层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南西,倾角40~45。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仅采场东侧边缘部位见一断层,断层走向近334~154,为一向北西倾伏的正断层,垂直断距因浮土覆盖尚未探明。该断层对矿石的开采影响不大。 四、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属剥蚀残丘地貌,海拔标高一般在75~193m左右,相对高差约为118m,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约为70m(标高)。矿区内水系较发育,周边沟谷多为水田。 开采范围内矿体赋存于山丘中部,最低开采标高为100m。采场脚下凹谷最低海拔标高为70.0m以下,地形边坡角25-45,较有利于自然排水。因地势较高,区域岩溶水不会对采区造成威胁,目前采场亦无地下水涌出。大气降水自然排泄条件较好,露采坑无积水。 矿区含水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孔隙含水层及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第四系残坡积孔隙含水层分布在矿区南部沟谷,山脚及垅岗地带,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粘土、亚粘土夹碎石孔隙中,富水微弱。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厚层微晶灰岩,浅部溶蚀较强,为透水层,深部为矿区主要含水岩组,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中等。矿区出露的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地貌发育一般,地表局部可见到溶蚀沟、槽等。大气降雨为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进入含水层后渗入深部岩溶裂隙,岩溶水跟据含隔水层的分布和地形特点,总体是从中部向四周方向径流。 由于矿体采用露天开采,未来矿坑充水因素有三个。一是第四系残坡积层向下淋滤的水,由于其水量很小,对未来矿床开采无较大影响;另一个是岩体裂隙充水,涌水量极少,对矿山生产也无影响;第三是大(暴)雨降水,可造成短时间积水,矿坑内的自然系统可以自然排泄。 总之,矿区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岩性较单一,地形有利于排水,主要含水层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中等,矿体最低开采标高(+100m)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70 m)以上,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但由于未进行专项水文地质工作,未来开采时必须随时注意矿坑汇水量的变化。 五、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地层岩性,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及成因,矿区地层可分为两类工程地质岩组 1、松散岩土类工程地质岩组 该岩组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组成,零星分布于矿区山坡及山顶凹陷处,为褐黄色含砾亚粘土组成。遇水软化,无水坚硬,属可塑性强岩组。 2、坚硬的中等岩溶化碳酸盐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本岩组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厚层微晶灰岩。该岩组岩石坚硬,结构完整,裂隙较发育,岩体力学强度较大,抗风化能力较强,工程地质性状好。岩溶发育中等,岩石较致密、坚硬,稳固性、完整性较好。 采矿过程中采坑形成不规则多边形的人工边坡。其边坡主体由灰岩构成,只要严格按照边坡角不大于50开采,边坡是稳定的,但该矿区目前存在部分边坡存在高陡的状况,有可能引发边坡崩塌。 综上所述,矿区内以坚硬岩类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组为主,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稳固程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地层岩性较简单,构造简单,地形地貌条件简单,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同时要注意对过高过陡边坡应采用人工削坡,降低边坡高度、坡度确保边坡稳定,消除安全隐患。 六、矿体(层)地质特征 1、矿体规模及特征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厚层微晶灰岩,岩性为灰色-灰白色-深灰色微晶灰岩。矿体长约400m,宽度290m,标高193100m, 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南西,倾角40~45,总体为一向南倾斜的单斜地层。矿体呈层状产出,厚度、产状稳定。 2、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含少量石英。 矿石主要化学成份见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 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 样品编号 氧化物含量() CaO MgO SiO2 JKYS-1 52.85 4.19 2.13 JKYS-1 54.38 7.46 3.32 3、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为微晶块状灰岩。矿石工业类型矿区灰岩矿石不含泥量、针片状颗粒为4、坚固性合格(质量损失率4)、单轴抗压强度为43.8-73.4Mpa、压碎指标为31、松散堆积密度为1350kg/m3、空隙率48和碱集料反应合格,达到了国标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的要求,可做建筑石料用。 4.矿石物理性能 矿石为块状构造灰岩,质坚性脆。矿石体重2.65t/m3。 矿石抗压强度43.8-73.4Mpa。 5、矿体(层)围岩 矿体(层)顶、底板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厚层微晶灰岩。与矿层岩性相同,可作为矿石利用。 七、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矿权周边村庄在矿区安全范围以外,矿权周边无人口密集区、大中型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矿区内植物种群简单,主要为灌木、杂草,非重要农产品种植基地,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级别和范围 (一)评估级别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以下简称“编制规范”)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等综合确定,评估级别确定标准见表3-1。 1、评估区重要程度评估区内无居民居住,评估区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物设施,无重要、较重要水源地,矿区破坏土地为林地类型。依据“编制规范”附录B表中的确定指标,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属于一般区。 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经资料分析与现场调查,本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评估区地貌单元类型及地质构造较简单。依据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150万)资料,本区处在鄂东南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但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根据“编制规范”附表C.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3、依据“编制规范”表D的分类,矿山年采建筑石料用灰岩矿45万吨/年,生产建设规模属小型。 综上所述,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三级(参见表3-1)。 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 表3-1 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建设规模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区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小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重要区 大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小型 二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 大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中型 二级 二级 三级 小型 二级 三级 三级(本矿) (二)评估范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编制规范“4.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区域范围包括开采区及其矿业活动的影响区”的规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包括开采区及其矿业活动的影响区,其中矿业活动的影响区主要包括碎石场、矿石及废石的运输公路、排土场、废碴场、管理区、生活区等。因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较矿界范围有所扩大,评估面积共计0.2880km2,其中采矿许可证范围面积0.1273km2。评估标高100m以上。 二、现状评估 (一)现状评估基础及主要内容 (1)、矿山已开采多年,根据现场踏勘结果,目前矿区地面没有出现沉降、塌陷,坡体未见崩塌、滑坡等现象。 (2)、由于矿山已生产多年,原采坑及建筑设备场地处的地形地貌已被破坏,此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 矿区内除已开采区及建设场地外,地形地貌基本呈原始形态,故目前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影响划分为两个区,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采坑最大边坡高度41m,边坡角4565,局部较陡存在安全隐患,目前边坡较稳定,矿业活动范围较小,除有一定的水土流失外,未见明显的土地沙化、土石污染等。 (3)、开采矿体为山坡表层矿,最低开采标高高于当地地下水位高程,与地下水互不影响,不存在水均衡破坏现象;矿石、废石(土)不含有害组分,被雨水淋滤不会对水环境造成明显污染问题。 (4)、矿区不在风景区范围内,没有受保护的动植物,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划,因此不存在对这些方面的影响。 (二)现状评估结果 依据地质环境影响和危害程度,将本矿现状评估区划分为两个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B区) 本区主要是指矿山已开采形成的采坑和工业场地,面积0.097km2,占评估面积的33.7,该地段植被已被破坏,在已形成的采坑内存在采场边坡的稳定以及暴雨和震动等因素可能诱发的边坡崩塌;该地段目前是矿山生产活动的中心,是产生废气、粉尘、噪音的主场所。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C区) 指矿山已开采形成的采坑、工业场地以外区域及未来矿山采坑、工业场地、道路、排土(石)场等区域, 面积0.191km2,占评估面积的66.3,矿业活动对水环境、土石环境影响不大,矿山现状条件下未见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总之,经过上述对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评估,目前主要问题为采场边坡上部崩塌、滚石及废渣洗刷滑塌、土地资源破坏,次为矿山型水土流失、爆破振动、飞石及粉尘问题。现状条件下矿山目前无滑坡、山体开裂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其它地质灾害发育较弱,危害程度较轻,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 三、预测评估 (一)预测评估的依据与基本要求 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现状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预测该矿山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其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评估该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二)预测评估主要内容 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开采边坡、碴堆边坡稳定性问题;土地和植被破坏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其它方面在本矿表现不突出,影响轻微。 1、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1)矿山及其山坡地表稳定性预测评估 矿山开采地段岩矿体为灰岩,属较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厚度大,岩溶不发育,岩溶形态地表表现为小溶沟、溶槽,地下以溶蚀裂隙为主。岩石抗压强度中等,结构面不发育。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为简单型,所以在矿山开发过程中严格按自上而下分层开采,基本不会对采场周边山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基本不会由此引起地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果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开采,有可能会在采区东、北、西三侧形成高陡边坡,诱发崩塌。 (2)表土堆及废碴堆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估 表土主要集中堆放在矿区南侧的山坡处,表土堆前缘做牢挡土墙;按此要求,堆场内基本不会存在边坡失稳,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加强日常矿山开发监管,督促企业必须按“开采设计”开采,力求企业在矿山开发中将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 2、土地和植被破坏问题 区内进行的露天开采,将完全破坏矿山地表土地和植被,降低土地植被覆盖率,加剧水土流失,且完全治理复垦难度较大,过程较长。废石堆放不仅改变原有地貌景观,且覆盖植被,影响植物生长。随着开采的不断加大,这方面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区内自然状态下地表植被较发育,地表多杂草、灌木和少量乔木,一片绿色。地面斜坡坡度较缓,约20-30,丘陵缓坡自然谐调。矿山服务期满后,山体破损,废碴堆形成人工小山包。地形地貌被较大程度地破坏,矿山与周围自然景观不谐调。因此,随着矿山的开采,对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会较严重。 4、含水层破坏 矿山裂隙岩溶含水层的破坏主要是矿界范围内的露天采矿挖损了含水层,由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对地下水影响较小,采场底盘高于侵蚀基准面,采场不疏排地下水、矿区及周围裂隙岩溶含水层影响小。因此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5、水土资源环境问题 矿山采场处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矿区开采用水量小,对含水层破坏甚微,对水环境影响较轻。矿石废碴及排土场所含组份无有毒物质,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评估区内地表植被较发育,但植物种群简单。开拓矿山运输公路、采矿开挖和废碴堆积最主要的是改变了原有地貌景观,破坏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6、粉尘、燥声污染问题 矿区附近无环境敏感点分布,距居民点较远,开矿爆破震动效应、粉尘、机械排烟和爆破飞石局限于矿区,对外围影响小,只有爆破效应会对其产生影响,但作用小。矿山爆破及膨胀震动产生的废气大部分均直接排入空中,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开采方式简单,生产工艺简单(只需对矿石进行破碎),因而没有或少有工业废水、废气产生,因此该矿山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轻。 矿权周边无人口密集区、风景名胜区、重点电力工程等;无资源环境功能规划要求较高地区、村庄。矿产资源开发受当地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小。 7、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为固体废弃物。矿石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因此固体废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不大,作业人员也无须采用专门的防护措施。堆放过程中除对植被造成破坏外,还对水源及地形地貌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矿剥离废碴堆放形成碎石堆,其中主要为剥离废碴。由于废碴碎石大小悬殊,结构松散,孔隙发育,降水容易渗入。在碴堆内部地下水渗透压力作用和降水冲蚀作用下,可使碴堆边坡产生滑坡,在山洪作用下还会产生泥石流灾害。 (三)预测评估结果 矿山现状条件下未见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但矿山开采不合理的人工边坡,有可能形成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或垮塌;矿业活动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废石及矿石堆边坡的坍塌,易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以上影响程度均会较严重。另外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会较严重;含水层破坏会较轻;矿坑水对水土有轻微污染现象,但影响范围较小且较轻。未来矿山开采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开采过程中的爆破、废石堆积、废水排放等影响较小。 依据地质环境影响和危害程度,将本预测评估区划分为两个区,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B区) 本区主要是指矿山采场、碎石场、堆碴场、矿山道路区域,面积0.2119km2,占评估面积的73.6, 影响该地段地质环境的主因是露天境界范围内存在采场边坡的稳定以及暴雨和震动等因素可能诱发的崖坎崩塌及暴雨时堆碴的稳定;该地段是矿山生产活动的中心,是产生废气、粉尘、噪音的主场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相对最为强烈,是今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的重点地段。开采过程中,采场东、北、西三侧会形成高陡边坡,岩矿沿节理等方向会遭受一定的破坏而引起边坡失稳,可能诱发崩塌,造成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表土主要集中堆放在矿区南侧山坡处,在堆放表土和废碴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汇水面积,目前未设挡土墙,今后开采会剥离一定量的表土,若遇特大暴雨,可能会进一步诱发小规模泥石流灾害,进一步压覆旱地或填塞沟谷。另外,矿山的开采会加剧本区的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C区) 指采矿区及碴场以外区域,面积0.0761km2,占评估面积的26.4,影响该地段的地质环境因素主要是废气、粉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只要不越界开采,对该区影响较小,加强日常保护就可保持现有生态环境。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 (一)分区依据 主要依据矿山开发方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结合目前矿山建设情况进行分区,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区总面积0.288km2。 (二)分区划分 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附录F要求,根据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结合本矿区人群居住与活动场所的分布,及其维系他们生存的生态资源分布情况,本矿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分级分为较严重、较轻两个级别。故将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相对应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 二、分区评述 (一)矿山环境次重点防治区(Ⅰ区) 将预测评估为矿山环境影响较严重的采场、碎石场、堆碴场、矿山道路,划定为矿山环境次重点防治区。区内大部分是无人出没的原生林地。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表现为开采边坡、碴堆边坡稳定性问题;土地和植被破坏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厂区、生活区废气、粉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由于露天开采活动强烈,会造成开采人工边坡、碴堆边坡局部失稳,产生崩塌、滑坡,开采过程中,周围开挖简易排水沟,加强坡面清理工作,对矿山最终边坡和台阶采取简易工程措施进行降坡及植被恢复,坡面种花植树。碴堆场冲沟内局部会产生小泥石流,对碴场加设人工砌石墙,防止引发泥石流,并对其植树加以绿化。该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重,恢复治理工程量和难度较大,采取土石工程和生物手段防治措施。 本区面积约0.2119km2,占矿山防治区的73.6。 (二)矿山环境一般防治区(Ⅱ区) 本区没有采矿活动,为矿山环境影响一般区。基本没有人居,少有人类在此进行生产活动,一般不会出现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只需一般的生物工程。 本区面积约0.0761km2,占矿山保护区的26.4。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目标和任务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于今后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要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 2、以相关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为基础,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并重的原则,严格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环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3、立足矿山实际、实事求是、可操作性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要按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恢复治理方案要切实可行,注重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与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 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5、“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 6、开采与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尽可能同步的原则。 7、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总体目标是“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使矿山在未来的矿产开发中,能达到人、山、矿、水和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给当地留下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文明的生态环境。 根据赤壁市佳宜石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确定如下治理目标 1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