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始县长梁岩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岩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岩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岩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岩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岩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编制单位湖北佳合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提交单位建始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八年十月 目 录 一 前 言1 1.编制目的1 2.编制原则1 3.编制依据1 3.1法律、法规及文件1 3.2规程、规范及标准2 3.3其它依据及技术资料3 4.方案适用年限3 5.项目概况3 5.1建设单位概况3 5.2矿区总体规划情况4 5.3矿区自然概况4 5.4社会经济概况7 5.5土地利用概况7 5.6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8 6.矿区资源概况8 6.1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8 6.2矿床(体)地质特征9 6.3矿石加工选矿性能10 6.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0 6.5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14 6.6共、伴生矿产情况16 6.7对地质勘探报告的评述16 7.本次工作情况16 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18 1.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18 1.1产品需求分析18 1.2产品价格分析18 2.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19 2.1开采方案19 2.2厂址方案23 2.3防治水方案23 3.矿床开采24 3.1首采及初始开段沟位置24 3.2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24 3.3开采工艺及开采方法25 3.4设备选型27 4.选矿及尾矿设施32 4.1选矿方案32 4.2尾矿设施32 5.总图运输及公用辅助设施33 5.1总图运输33 5.2供电、通信34 5.3给排水35 5.4供热与通风、除尘35 6.职业卫生与安全36 6.1采场及排土场边坡稳定36 6.2安全卫生与消防37 6.3消防安全措施45 6.4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的防护措施45 7.建设工期与劳动定员46 7.1建设工期46 7.2劳动定员46 三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48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48 1.1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48 1.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48 1.3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59 1.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62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65 2.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65 2.2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66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75 3.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75 3.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77 3.3矿区土地复垦82 3.4含水层破坏修复88 3.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88 3.6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89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90 4.1总体工作部署90 4.2阶段实施计划90 4.3近期年度工作安排91 四 经费估算92 1.采矿工程及公用辅助工程投资估算92 2.恢复治理工程与土地复垦工程投资估算92 2.1经费估算依据92 2.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93 2.3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95 2.4总费用构成与汇总100 五 进度安排102 1.矿山服务年限102 2.生态复绿计划安排102 3.生态复绿费用安排102 六 保障措施104 1.组织保障措施104 2.费用保障措施104 2.1资金的来源104 2.2资金的计提104 2.3 建立复垦资金共管账户104 2.4资金的管理105 2.5 资金的使用105 2.6资金的审计105 3.监管保障措施106 3.1 监测保障106 3.2管理保障106 4.技术保障措施106 5.公众参与106 七 效益分析107 1.经济效益107 1.1生产成本预测107 1.2财务评价107 2. 生态效益108 2.1 防风固沙效益108 2.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08 2.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108 3.社会效益108 4.综合评价109 八 结论与建议110 1.结论110 1.1开发利用方案结论110 1.2生态复绿方案结论110 1.3综合评价112 2.建议112 附件 1、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2、委托书; 3、申请书; 4、勘查报告评审备案函; 5、复垦单位承诺书; 6、编制单位承诺书。 附表 1、矿山基本情况表; 2、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3、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表; 4、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 5、土地现场踏勘意见表。 附图 序号 图纸名称 图纸编号 比例 1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形地质及矿区范围图 1 12000 2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基建终了平面图 2 12000 3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终了平面图 3 12000 4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境界典型剖面图 4 12000 5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图 5 12000 6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6 12000 7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部署图 7 12000 8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 8 12000 9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土地利用现状图 9 110000 10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土地损毁预测图 10 12000 11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土地复垦规划图 11 12000 12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绿化示意图 12 示意图 13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估算图 13 采用 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复绿方案 一 前 言 1.编制目的 建始县国土资源局拟在建始县长梁乡岩湾矿区设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采矿权,属新立采矿权,并且已纳入建始县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拟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采矿权。建始县国土资源局于2018年7月委托湖北佳合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对该矿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并编制提交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报告,由恩施州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报请恩施州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备案。根据相关法规,建始县国土资源局特委托我公司为其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主要目的是为矿山合理、规范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为矿山办理采矿许可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及土地复垦备用金收缴提供依据。 2.编制原则 从本矿山生产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方案应遵循“安全、高效、经济及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确保经济上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 3.编制依据 3.1法律、法规及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1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9月); 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12、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92号)。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14、“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1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5]109号“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16、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1999年9月); 17、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1995年9月)。 18、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 225号); 19、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20、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切实做好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发[2007]77号; 21、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进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9]63号; 22、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执行责任清单推进简政放权提高矿业权政务服务效能的通知(鄂土资规〔2016〕2号); 23、国土资源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 3.2规程、规范及标准 1、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 2、国土资源部[1999]98号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 3、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鄂土资发【2012】108号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 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7、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 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9、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10、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2、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 13、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 1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 2006; 1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7、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 18、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 2004; 1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 20、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 2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22、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 2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2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2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2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66-1995); 2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2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2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30、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3.3其它依据及技术资料 1、方案编制委托书; 2、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报告及备案文件; 3、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收集的其他相关资料。 4.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湖北佳合地质勘查有限公司2018年9月编制的湖北省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勘查地质报告,拟定矿权范围内查明保有控制的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经济基础储量122b类19695千吨,本次设计利用储量为19695千吨,建设规模确定为95万吨 /年,回采率按95计算,预计尚有生产服务年限约20年。 依据有关规范要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一般不超过5年,5年后或遇有重大地质情况变化时,应对本方案进行修编,本矿生产服务年限20年,考虑到后期恢复治理工作要在闭坑后才能实施,暂定2年,因此,本方案设计服务年限暂定为22年,适用年限5年,5年后或中途若遇重大地质情况变化,应及时对本方案进行修编。 5.项目概况 5.1建设单位概况 项目筹建单位为建始县国土资源局。该矿属建始县国土资源局拟“招、拍、挂”出让的新立矿山。通过出让后才落实到位建设企业。 5.2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根据勘查报告,拟设采矿权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面积0.1453km2,开采标高920m~735m。其拐点坐标如下表1-1。 表1-1 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1980西安坐标系 国家2000坐标系 X Y X Y 1 3415479.820 37398780.880 3415480.456 37398895.954 2 3415488.889 37399024.512 3415489.525 37399139.587 3 3414913.647 37399163.101 3414914.283 37399278.175 4 3414904.076 37398906.016 3414904.712 37399021.090 开采范围外工业场地、排土场及临时用地面积为44140m2。 矿山内部运输为简易公路,采场上下开采平台之间用公路连接。外部运输就用原有道路和地方公路。 根据矿业权设置方案,矿区目前仅设置有1个采矿权,周边附近无矿权设置,拐点坐标无重叠、交叉现象。 5.3矿区自然概况 5.3.1交通位置 矿区位于建始县城北东45方位,直距约36km,行政区划属建始县长梁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956′30.7″~10956′44.8″, 北纬3051′2.4″~3051′21.8″ 矿区东部有乡村公路与X016县道相接,南东部5km处有G209国道通过,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5.3.2地形地貌 矿区处鄂西南褶皱山区,显岩溶剥蚀地貌景观,岩溶槽谷、岩溶洼地、低矮残丘及缓坡台地构成区内基本地貌单元。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南侧山包,高程为1535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侧红岩河河床,高程为395m,相对高差为1140m。矿区地形为山地斜坡地形,地形坡度15~55,属浅切割低~中山区。 矿区内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松树及灌木林,森林覆盖率约为80。 5.3.3气象水文 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雨热同期的特点。6~9月气温最高,可达25.7~27.5℃,最低气温为12月至翌年2月,为-1.2℃~5.6℃;年平均降雨量为1468.2mm,其中70以上降雨多集中在5~8月,此期间常有暴雨。 矿区北侧红岩河河床高程395m,可视为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大气降水为地表水的补给源,矿区为山地斜坡地形,坡度15~55,有利于排泄地表水,大气降水可迅速沿坡面由高处向低处排泄,通过坡面、槽谷汇入山脚河沟,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部分大气降水可沿基岩节理裂隙下渗成为浅层地下水,因矿区补给条件差,预测基岩中岩溶裂隙水水量甚微。 5.3.4 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别主要为黄棕壤,土壤中钙离子较多,呈微酸性到微碱性,土层薄,岩石碎屑多,细土物质粘粒含量高的土壤。页岩土质粘重,较适应旱季作物的生长。 土壤pH在5.8左右,有机质为24g/kg,碱解氮97.3mg/kg,速效磷12.2mg/kg,速效钾91.1g/kg。有效土层厚度差异明显,在0.02-2.0m之间。 5.3.5 植被 矿区植被发育,主要是以灌木植物为主体的植被,树种有松树、柏树、杉树、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狗尾草、蕨类、旱茅、白茅、野古草等,区域内没有重点保护的古树、大树及珍稀物种。项目区周边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 5.3.6地震 根据2015年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以及中国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等有关规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矿区相应处地震基本烈度Ⅵ区,即该区属地壳相对稳定地区。 5.4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及人口 建始县长梁乡位于建始县西北部,东邻茅田、三里;西南与业州镇杉木、杜家相邻;西北同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接壤;版图整体状似游鱼,国土总面积420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为头坝堰,距建始县城12公里,人口79127人,辖65个村委会。 2、经济发展概况 矿区位于长梁乡火龙村,区内人烟稀少,以林为主。区外以林业、采矿业为主,采矿矿种为煤矿、石灰岩矿。农业基础薄弱,土地面积少,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土豆等。电力通过农网改造,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5.5土地利用概况 5.5.1 项目区范围的确定 矿山项目区范围不能只依据其划定的矿区范围,因为矿区范围主要根据矿产资源的赋存和分布情况来确定的,它与采矿活动所引起的土地损毁和土地占用没有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与露天开采有关的办公室、厂房等以及的地面压占范围,即对地表土地的利用、损毁范围,可能超出矿区范围。 为此,我们一般依据矿区范围和利用、损毁的土地范围来确定项目区范围。由于本项目工业场地、排土场及矿山公路等所利用及损毁的范围位于矿区范围之外,因此项目区范围为矿区内开采范围与生产建设活动中所利用和损毁土地面积的并集即18.9449hm2,详见下表1-2. 表1-2 项目区范围拟损毁土地面积表 名称 面积 (hm2) 损毁地类 损毁方式 旱地 灌木林地 其他林地 村庄 压占 挖损 露天采场 14.5309 0.2657 13.0960 1.0517 0.1175 14.5309 排土场 0.9752 0.5783 0.3969 0 0 0.9752 工业场地 2.1788 1.5766 0 0.2416 0.3606 2.1788 矿山公路 1.2600 0.3780 0.8280 0.0540 0 1.2600 合计 18.9449 2.7986 14.3209 1.3473 0.4781 3.1540 15.7909 5.5.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建始县岩湾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所在土地图幅号H49G028032。项目区总面积18.9449hm2,占用原地类为旱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及村庄,详见表1-3。 表1-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面积(hm2) 各占总面积比例 01 耕地 013 旱地 2.7986 14.77 03 林地 032 灌木林地 14.3209 75.59 033 其他林地 1.3473 7.11 2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03 村庄 0.4781 2.52 合计 18.9449 100 根据勘查报告,第四系(Q)基本沿山坡凹地及沟谷分布,主要由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坡积、残积、洪积物组成,厚度一般为0 4.0m。 5.6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矿山位于建始县城北东45方位,直距约36km,行政区划属建始县长梁乡管辖。 矿山地处荒山区,周边无其他采矿权设置,无其它重要建筑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无较重要水源地,无较重要交通设施。居民稀疏,当地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大多数以务农为生,农业耕作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 6.矿区资源概况 6.1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 6.1.1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 第四系(Q) 厚度0~4.0m 土黄色~黄褐色亚粘土、亚砂土夹岩石碎块,松散堆积,主要分布于缓坡、洼地及槽谷部位,厚0~4.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厚度﹥100m 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岩性为灰色、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灰岩、溶崩角砾岩,底部有灰白、浅肉红色厚层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紫红色含泥质灰岩夹泥岩。与下伏地层大冶组呈整合接触。 3 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 厚度﹥100m 出露于矿区大部,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岩、生物屑灰岩及少量钙质页岩,细~粉晶结构,块状构造。灰岩岩质较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为本矿山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赋存层位。 6.1.2构造 矿区地质构造位置处红岩寺-宣恩-黔江弧形向斜带中的次级褶皱之长梁~楠木园背斜南东翼,岩层倾向115~135,倾角28~35,地层总体产状变化不大,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岩层构造。区内未见断裂构造,受区域断裂构造的影响,岩层中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矿区内无岩浆活动,无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总体属简单类型。 6.2矿床(体)地质特征 6.2.1矿体特征 矿体(层)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地层中,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岩、生物屑灰岩及少量钙质页岩,细~粉晶结构,块状构造,岩性较坚硬。岩层在矿权范围内沿倾向出露最长约680m,走向最宽约400m,矿体(层)出露厚度大于200m,矿体大部分裸露地表,呈层状产出,保存完好,岩层即为矿层,矿体(层)产状倾向南东,倾角28~35。矿权范围内矿层出露标高920~735m。 6.2.2矿石特征 1、矿石质量 矿区矿石主要为加工砂石料后用于混凝土骨料、预制砖,区域内同层位矿石基本能满普通建筑砂石料要求,勘查工作中取物理性能样3组,经湖北省地矿局恩施实验室化验结果表明,石材单轴抗压强度53.9~98.8MPa,平均75.5MPa。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其机械物理性能能满足普通建筑砂石料用原料的质量要求。 2、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矿石结构以细~粉晶结构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块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块状石灰岩;矿石的工业类型根据物理特性及其工业用途,确定其为普通建筑石料用灰岩。 6.2.3矿床围岩夹石及剥采比 矿体岩性为灰岩,裸露地表,无顶板,局部第四系覆盖,区内第四系沿沟谷、山坡凹地分布,由腐植土、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和碎石等残坡积、洪积物组成,一般厚度不大,变化范围在0~4.0m。 矿区第四系覆盖层零星分布,西南部边角有少部分嘉陵江组底部含泥质灰岩及泥岩分布,亦作为覆盖层剥离,初步估算覆盖层与矿层剥采比为0.011,适宜露天开采。 6.3矿石加工选矿性能 矿体(层)为中~厚层状灰岩,岩石较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矿石质量较好,并且有较好的机械加工性能,符合建筑石料质量要求标准。 根据调查周边同类生产中矿山,矿石选冶技术条件较为简单,生产工艺流程为原矿→颚式破碎→振动筛分→各规格碎石→外运销售。 该区矿石矿按照其物理性能,结合当地破碎加工实践,确认为易开采、易加工矿石,加工技术简单。 6.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4.1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特征 矿区处鄂西南褶皱低~中山区,显岩溶剥蚀地貌景观,岩溶槽谷、岩溶洼地、低矮残丘及缓坡台地构成区内基本地貌单元。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南侧山包,高程为1535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侧红岩河河床,高程为395m,相对高差为1140m。矿区地形为山地斜坡地形,地形坡度15~55,属浅切割低~中山区。矿山地表附着物主要为松树、灌木及杂草荆棘,植被较为发育。矿区北侧红岩河河床高程395m,可视为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大气降水为地表水的补给源,矿区为山地斜坡地形,坡度15~55,有利于排泄地表水,大气降水可迅速沿坡面由高处向低处排泄,通过坡面、槽谷汇入山脚河沟,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部分大气降水可沿基岩节理裂隙下渗成为浅层地下水,因矿区补给条件差,预测基岩中岩溶裂隙水水量甚微。 2、含隔水层特征 根据区内出露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和含、隔水层性能,划分以下含水层 1 松散岩类孔隙弱含水层 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灰岩碎块石,松散堆积,主要分布于矿区缓坡及槽谷部位,厚0~4.0m,分布不连续。透水性好,含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弱,属季节性孔隙弱含水层。 2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矿区范围内大多裸露于地表。溶蚀裂隙较为发育,地表见有溶沟、溶槽及溶坑,矿体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赋存于裂隙、溶孔、溶穴、溶洞等各种岩溶通道中,透水性及富水性主要受岩性、岩溶发育强度的影响和控制,分布均匀性稍差,总体为弱。该含水层在矿区内分布最为广泛,是区内主要的含水层。 3、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矿区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补给区,为碳酸盐岩分布区,溶蚀槽谷、裂隙发育,矿山范围内无地表水体分布,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矿山所处地形为山地斜坡地形,地形坡度15~55,大气降水可沿坡面由高处向低处排泄至山脚河沟中,极少一部分通过基岩溶隙或裂隙垂直下渗成为地下水,在地势较低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 4、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引起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其次是含水层中的岩溶裂隙水直接渗入矿坑。矿坑积水可通过修筑截、排水沟引排至矿区外。预测涌水量随降雨强度变化而变化,开采时应加强防护。 5、矿区供水水源 经调查,矿区内水资源贫乏,未来生活用水可引自山泉水;生产用水需修建蓄水池蓄水。 综上所述,矿层呈层状产出,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区范围内地形为自然斜坡有利于排水,区内地质构造简单,分布含(隔)水层单一,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因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6.4.2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以岩性及工程地质特性为基础,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以下两类 1 第四系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由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灰岩碎块石组成,该岩组结构松散,孔隙发育,物质成分复杂,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易饱水变形。主要分布在洼地、缓坡和槽谷地段,厚0~4.0m,陡坡或工程切坡后易形成浅层土滑。 2 层状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及白云岩,岩石坚硬、性脆,单轴饱和抗压强度53.9~98.8MPa。岩体中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浅层溶蚀沟槽较发育,含水性较弱,岩体整体完整性较好,岩体现状稳定性较好。 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区内经现场调查走访未发现塌陷、滑坡、泥石流、危岩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岩体总的自然边坡与岩层倾向呈斜切,地形坡度大于岩层坡度,岩体边坡稳定程度较高,未见岩溶塌陷现象;第四系覆盖层局部出现坍塌,范围较小,强暴雨引发局部地段出现小规模水土流失,形成岩体裸露破坏植被。 3、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区内岩体类型为层状结构的基岩区,岩层倾向115~135,倾角28~35,岩层倾角较缓,与地形坡向呈斜交,现状自然边坡以岩质边坡为主,沟谷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层一般0~4m,矿区边坡现状稳定性较好。未来矿山开采后将形成三面边坡,西侧、北侧为斜交顺向坡,南侧为逆向坡,其最大高差近185m,构成边坡岩层其间并无软弱夹层,发生大规模整体顺层滑移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岩层层面与风化裂隙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割裂体在大气降水、自重和爆破震动等作用下有产生小规模崩塌、滑移的可能性;表层第四系土层易软化,遇强降雨产生滑移坍塌的可能性较大。边坡的稳定性与坡高、坡角、岩石倾角相互关联,开采时应因势利导,选择合理的开采边坡角和台阶高度,加强边坡的管理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故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1)开采时从上向下台阶式开采,每15m保留一个安全平台,最终形成台阶式边坡。 (2)由于岩矿层在经过爆破震动后,局部边坡岩矿石破碎,易产生崩塌、掉块等危害,因此必须加强边坡监测,随时清除危石,发现边坡异常及时治理。 (3)各边坡上方松散岩类必须及时清除,并修筑排水引流工程,严防雨季汇水冲刷边坡,流入采坑,威协边坡稳定和采场安全。 综上所述,矿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小,工程地质岩组以层状坚硬碳酸盐工程地质岩组为主,岩石强度高,整体稳固性较好。未来开采易产生小规模崩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6.4.3环境地质条件 由于该区目前为原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现不良地质环境影响尚不明显,暂未发现明显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但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要对上述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调查评价和治理,以确保矿山安全、生态稳定。 1、粉尘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在凿岩穿孔、爆破及运输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粉尘,因此对矿区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有一定影响,矿山开采时须配备洒水车定时洒水等防尘措施。 2、废气 矿山爆破时产生的废气主要有CO2、CO、H2O、NO、O2、N2等,这些废气因爆破面较高而迅速扩散,由于矿山地势高且开阔,爆破废气对矿山附近地区环境影响甚微。 3、爆破震动 爆破产生的震动对矿区周围一定范围内民房建筑等会造成微小危害。因此,今后矿山开采时应留足爆破安全距离,采取相应遮掩措施,避免爆破作业对周边建筑物、公路运输等造成影响,确保安全生产。 4、边坡失稳 未来采矿剥离的表土及废石一部分将堆积排土场内, 矿渣物质成份主要为粘土、灰岩碎石,自然状态下较稳定,但在雨水的冲刷下,会对土质边坡造成软化和泥化作用,改变矿渣岩土体结构面中充填物的性状,使其力学性能降低,内聚力和摩擦角值减小,而产生滑坡或泥石流。若排土场排放及治理不当或在强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产生土体失稳,但是矿山排土场规模及高差不大,在合理堆放及修建挡土墙的情况下预测排土场土质边坡失稳的危险性较小。 5、采矿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 (1)矿业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预测评估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矿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覆盖面积少,地表浅层自然保水、蓄水条件差,矿山内未见泉眼出露,没有常流地表水体,可采工业矿体位于山包之上,远高于地下水位,根据实地勘查,矿区内该层中只含极少的基岩裂隙水,没有地下水流,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因此预测矿业活动对地下水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轻微,防治难度小。 (2)矿业活动对水质的变化及其影响程度预测评估 ①地表水水质 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矿范围小,生产规模小,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少,主要是遇强降雨使地表水变浑浊,因此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轻微,生活废水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但由于生产规模小,职工人数不多,污染源不大,所以生活废水只是在极小范围内有轻微污染;矿体(层)无有害物质,矿碴也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其淋滤水对地表水水质影响轻微,地表水防污染的防治难度小。 ②地下水水质 矿山采矿活动在地下水位线之上进行,在降雨之后矿渣内小部分有害物质会随雨水通过裂隙发育地段入渗至地下水中,可能对地下水构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矿区采矿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可能存在较小的影响。 总体上预测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轻微,污染防治难度小。 6、采矿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采矿活动会改变了山体的本来面目,损毁地表植被,原有的山头和山坡将变成一个深切的采坑,预测采矿活动对拟采区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 7、采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采坑范围将日益扩大,对采区范围内的植被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同时,地表采坑的形成,降低了采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引起地下水流失,对采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表植被有一定的程度破坏作用。采矿形成的少量岩粉、碎屑物、炮尘等细粒物聚集在采场周围,在大气降水时顺山坡迳流至下游水沟,对地表水造成水环境轻度污染。 采矿活动对矿山环境有一定影响,但矿山开采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危害性较小,能治理和恢复。今后采矿活动中要强化环境意识,加强管理和监测工作,尽量避免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综上矿区环境地质属简单类型。 6.4.4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矿山的采矿方法为露天开采,矿区的矿体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目前还未发现对人体有害的超标准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根据2015年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以及中国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等有关规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矿区相应处地震基本烈度Ⅵ区,即该区属地壳相对稳定地区。 6.5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 6.5.1工业指标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目前未有专门规范,参照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中对普通建筑石料用灰岩碎石有关质量要求及地方矿山生产经验值,确定本次矿区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如下 1、质量要求 矿石饱和抗压强度≥30Mpa。 2、开采技术条件一般要求 1 最小可采厚度≥4米; ⑵石剔除厚度≥2米; ⑶最低可采标高735米; ⑷开采最终边坡角≤ 60; ⑸露天采矿底盘最小宽度≥40米; ⑹剥采比≤ 0.11(立方米/立方米)。 ⑺爆破安全距离>300米。 6.5.2矿产资源储量 1、储量计算方法 矿区内矿体(层)基本裸露,处单面斜坡部位,矿体(层)产状与岩层产状相同,矿体(层)层位稳定,分布连续,空间形态简单,厚度较大。结合露天开采特点,选用平行断面块段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其计算公式为 QVD(1-r) 式中Q矿石量(t) V块段体积(m3) D矿石平均体重t/m3 r岩溶率() (1)当相邻两剖面矿体对应,相对面积差S1-S2/ S1<40(S1>S2)时,采用棱柱体公式V(S1S2)L (2)当相邻两剖面矿体对应,相对面积差S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