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提交单位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写单位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20年6月 目 录 前 言1 一、任务的由来1 二、编制目的1 三、编制依据1 四、方案适用年限3 五、编制工作概况4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5 一、矿山简介5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5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5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6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8 一、矿区自然地理8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8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11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11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11 六、矿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11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13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13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13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17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21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24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24 二、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24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35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35 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36 三、矿区土地复垦41 四、含水层破坏修复44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44 六、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45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48 一、总体工作部署48 二、阶段实施计划48 三、近期年度工作安排48 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50 一、经费估算依据50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51 三、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52 四、总费用汇总与年度安排58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60 一、组织保障60 二、技术保障60 三、资金保障60 四、监管保障62 五、效益分析62 六、公众参与64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65 一、结论65 二、建议66 附 件 编制单位承诺书。 附 表 1、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表; 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 3、土地现场踏勘意见表。 附 图 序号 图纸名称 图纸编号 比例 1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土地利用勘测现状图 1 12000 2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 2 12000 3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图 3 12000 4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4 12000 5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5 12000 6 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 6 12000 7 利川市土地利用现状图H49G040015 7 110000 前 言 一、任务的由来 利川市腾龙矿业集团万峰建材有限公司青龙山采石场采矿证将于2020年12月7日到期,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拟对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区进行重新出让。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文件精神要求,为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报,为此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特委托我公司为其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二、编制目的 本次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矿山合理、规范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为矿山办理延续采矿许可证手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及土地复垦备用金收缴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9月);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8、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92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5]109号“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12、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1999年9月); 14、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1995年9月); 15、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 225号); 16、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17、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切实做好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发[2007]77号; 18、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进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9]63号; 19、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 (二)规程、规范及标准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 2、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4、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 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6、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9、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 10、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 1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 2006; 1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 15、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 2004; 16、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 1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 1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9、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 2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2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2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66-1995); 2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2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2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27、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三)其它依据及技术资料 1、方案编制委托书; 2、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20年3月底)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4月; 3、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收集的其他相关资料。 四、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恩施龙腾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4月编制的湖北省利川市湖碧凼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20年3月底),利川市湖碧凼矿区累计查明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4501.8千立方米(11704.7千吨),截至2020年3月底累计消耗111b资源储量1082.1千立方米(2813.5千吨),保有122b资源量3419.7千立方米(8891.2千吨)。生产规模100万吨/年,矿区预计尚有生产服务年限9年。 本矿剩余生产服务年限9年,考虑到后期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要在闭坑后才能实施,暂定1年,因此,本方案设计服务年限暂定为10年,适用年限10年,中途若遇重大地质情况变化,应及时对本方案进行修编。 五、编制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是本着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地利用现状及矿山以往开采情况等资料,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及周边市场经济、土地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编制本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按工作时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充分收集、分析、整理矿区及周边地区己有资料。了解掌握矿区及周边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山土地利用情况及开发规划等技术资料。 2、对外调查阶段 调查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矿山环境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市场经济状况、人类工程活动对矿山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程度,查明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规模、分析和确定评价要素进一步分析矿山建设及生产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和采矿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 3、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阶段 综合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实地调查资料,结合矿山以往开采方式、开采现状对存在和潜在的重要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价,针对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编制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简介 该矿山原设置采矿权一家,原采矿权人利川市腾龙矿业集团,原采矿许可证号C4228022015127130140655,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原生产规模100万吨/年,面积0.101km2,开采深度14131260米,有效期2017年9月30日至2020年12月7日。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似对该矿区重新进行出让。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矿山位于利川市城北西320方位,平距约6.3km,行政区划属利川市凉雾乡青龙山村,矿山北距国道318相距约0.9 km,其间为隧道,路面为沥青路,路面宽约4m,交通较便利。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3′50″~10854′04″,北纬3020′08″~3020′22″。 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拐点直角坐标为 2000国家坐标系 序号 X Y 1 3358096.907 36586544.621 2 3358036.237 36586769.592 3 3357649.786 36586665.022 4 3357728.445 36586400.891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一)矿山资源储量及建设规模 根据核实报告,利川市湖碧凼矿区累计查明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4501.8千立方米(11704.7千吨),截至2020年3月底累计消耗111b资源储量1082.1千立方米(2813.5千吨),保有122b资源量3419.7千立方米(8891.2千吨)。 (二)开拓工程布局 矿山属已建矿山,后勤保障设施基本完善,矿山公路已修筑完成。工业场地、表土堆放场、废石堆放场等已设置完成。 矿山设计为露天开采方式,自上而下分层开采,采用公路开拓运输方案。 (三)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矿山开采境界面积较小,矿体赋存条件连续集中,全区均划为一个采区。 矿山开采顺序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安全开采原则,并根据影响经济效益因素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 (四)采矿方法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分台阶自上而下分层开采。 (五)防治水方案 1、地表水的防治 矿区外围地表水系不发育,对矿山开采不构成影响。矿区开采范围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矿山最低开采深度1260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除大气降水及时充水因素影响外,地下水对采场充水影响很小,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本矿床开采为露天开采,地面一般可以利用自然排水,但为防止暴雨季节雨水大量汇集,威胁采场安全,须在采坑东侧修筑截水沟,导出地表水体至矿区之外。 2、地下水的防治 矿区为露天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岩溶裂隙含水层弱富水,未发现溶洞和大型溶蚀裂缝,最低开采深度1260m水平高于当地基准侵蚀面,地下水对矿山开采基本不构成影响。 (六)矿山固体废弃物及废水排放 根据矿山所采用的工艺,所采矿石经破碎后直接对外销售,无尾矿残留。目前矿山剥离物主要用于矿山公路修建及采空区坑洼处的填平。矿山排水主要为生产用水及地面生活污水,废水排放量较少,经疏水沟收集后自流外排。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矿山自首次取得采矿许可证以来,开采方式采用露天开采,现处于矿山生产期,开采矿种为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灰岩矿,目前采矿深度为1314米至1434米,高差120米,修建有上山公路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现状形成有5级台阶,台阶高1035米,开采坡面角近60。 矿山开采至今,已在持证范围中部形成采面及采空区面积约0.06平方公里,持证范围内已消耗资源量2813.5千吨。开采矿石为普通建筑用石料,随着当前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建筑石料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好。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矿区属亚热带湿润性高山带气候类型,具有降雨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据利川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2.4℃,最高月平均气温23.3℃(7月),最低平均气温1.8℃(1月),两极极端气温分别为-15.4℃、35.4℃。12月~次年3月为积雪期,最大雪厚280mm;年均降雨量1334.5mm,年均蒸发量522.7mm,4~9月为雨季,无霜期231天;主导风向为北东~南东风,最大风速15m/s。 (二)水文 矿山地表水体不发育。 (三)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鄂西南中低山区,属鄂西山区构造剥蚀地形,显岩溶剥蚀构造地貌景观,岩溶槽谷、岩溶洼地、低矮残丘、缓坡台地构成区内基本地貌单元。区内最高点高程为1459.11米(矿山南东侧山包),最低点高程为1227.09米矿山西侧洼地,可视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约230米。 (四)土壤与植被 矿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土黄色粘土,原地表植被覆盖率约为70,但主要为低矮的灌木及草本植被。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为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四段(T1-2j4)和零星分布第四系,其岩性组合特征如下 (1)第四系(Q) 厚0.02.0米 土黄色、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含灰岩角砾碎块。表层为植物生长层,残坡积成因。主要分布在溶蚀槽谷地带。 (2)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四段(T1-2j4) 厚>160米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细晶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为开采矿层。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小青垭背斜南西端南东翼。地层总体走向为南西-北东向,倾向149,倾角10,在矿区范围内地层总体呈单斜产出,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内未发现大断裂构造通过,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三)水文地质 根据地层岩性、富水性特征,并综合地形地貌、岩溶、裂隙发育特征,可划分可划分为二个含水层①第四系松散孔隙弱含水、透水层组Q;②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裂隙溶洞含水层。区域地下水丰富,属极强富水含水层。区内地表未见泉水出露,地下水位以上富水性弱。 总之,矿山地形地貌单一,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分布的含(隔)水层组单一,拟开采建筑石料灰岩矿层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四)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根据各时代地层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如下。 1、第四系松散软弱岩类工程地质岩组(Q) 主要分布在局部洼地及平缓地带,该岩类结构较松散,物质组份复杂,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易饱水、变形,区内该层分布不连续,厚度薄,不具备产生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的条件。 2、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四段层状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组(T1-2j4) 该岩类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厚度较稳定,岩体为层状构造, 岩体间结合较好,稳固性较好,岩体完整性较好。分布地形较陡,软弱结构面及节理裂隙的存在,易引起岩石的崩落,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从上至下采用台阶式分层开采,严禁采用扩壶爆破、掏底崩落、掏挖开采和不分层的“一面墙”等开采方式。 矿山开采至今除小范围的落石、掉块外,未见其他地质灾害现象发生,矿山现状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区内经现场调查走访未发现塌陷、滑坡、泥石流、危岩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岩体总的自然边坡与岩层倾向呈斜切,地形坡度大于岩层坡度,岩体边坡稳定程度较高,未见岩溶塌陷现象;第四系覆盖层局部出现坍塌,范围极小,强暴雨引发局部地段出现小规模水土流失,形成岩体裸露破坏植被。 3、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本次现场勘查,矿区已形成一个采空区,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现状修建有上山公路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现状形成有多级台阶,台阶高1035米,开采坡面角近60。矿山开采至今除小范围的落石、掉块外,未见其他地质灾害现象发生,矿山现状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综上所述,矿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小,工程地质岩组以层状坚硬碳酸盐工程地质岩组为主,岩石强度高,稳固性较好。未来开采易产生小规模崩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的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类型(Ⅱ-2)。 (五)矿体地质特征 1、矿体(层)特征 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地层中,出露标高12601413米,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性组合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呈层状产出,在矿区内走向长200米,倾向宽130米,厚度大于160米,矿区范围内未见底板出露,岩层总体倾向149,倾角10。矿层层位稳定,分布连续性好。除后生岩溶作用对矿支有一定的溶蚀破坏外,矿层保存完好。矿层出露情况良好,开采简单,适宜于露天开采。 2、矿石特征 (1)矿石质量 矿石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细晶结构,层状构造。抗风化能力强,抗压抗冻性好,根据矿山生产实际,开采矿层属同一层位,其矿石质量能够满足当地各项基础建设对建筑石料质量要求。 (2)矿石类型与品级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工业类型为普通建筑石料用灰岩。 3、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通过对矿山地质勘查,矿层分布于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地层中,岩性变化较小,厚度大,区内未见顶底板,夹石主要为顶部厚度大于2米的泥质灰岩,应作为夹石剔除,中部夹石仅为极薄层的角砾岩,对该矿山生产影响小。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区内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土豆等,主要经济作物为烟业、药材,经济基础较薄弱,无其他工业产业,无名胜古迹,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本次报告根据查询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H49G040015),并结合项目实地踏勘情况,编制了该矿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规划共占用总面积24.5052 hm2,其中现状占用总面积21.1258hm2,拟占用面积3.3794hm2,占用原地类为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村庄,详见表2-1。 表2-1 项目区土地利用汇总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面积 (hm2) 备注 占总面积 比例 01 耕地 013 旱地 4.6904 已毁损 26.97 1.9180 拟毁损 小计 6.6084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10.1363 已毁损 43.56 0.5375 拟毁损 小计 10.6738 032 灌木林地 5.3971 已毁损 24.17 0.5260 拟毁损 小计 5.9231 2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03 村庄 0.9020 已毁损 5.30 0.3979 拟毁损 小计 1.2999 合计 24.5052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矿区位于利川市凉雾乡青龙山村,离利川市城区平距约6.3km,北距国道318相距约0.9 km。 矿山地处荒山区,周边无其他采矿权设置,无其它重要建筑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无较重要水源地,无较重要交通设施。居民稀疏,当地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大多数以务农为生,农业耕作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一般。 六、矿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据本次调查,该矿山周边目前暂无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先例,故在此不予案例分析。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经过本次现状调查,矿区已造成生态损毁,区内地类主要为耕地、林地及村庄,未产生明显的污染源,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良好。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 1、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区范围的划定是依据采矿权范围,以及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 根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有关技术要求及矿山现状,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评估范围。由于该矿区内矿业活动范围较小,采矿活动仅限于采矿权范围内且水文地质边界简单,因而本次评估范围是在矿区范围基础上适当扩展,面积约533884m2。评估区包括了矿山采矿区、矿山公路及工业场地。 2、评估级别的确定 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中附录A的规定,评估级别由3方面因素决定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1)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评估区处于较偏远的山地,无重要交通要道和建筑设施,无重要或较重要的水源地,远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预测采矿活动会破坏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村庄面积245052m2(24.5052公顷)。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中附录B的规定,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为重要区。 (2)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山目前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较单一,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较小;地貌类型简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自然排水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中等,降水较集中;矿体全部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上,拟采区汇水面积较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矿床围岩以灰岩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边坡岩石较完整,边坡较稳定;矿山地质构造简单,断裂构造不发育,对拟采区几乎无充水影响;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拟采区采场面积较大、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矿山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度一般15~45,相对高差较大。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中附录C中表C.2的规定,该矿山属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的矿山。 (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依据采矿许可证,矿山年生产规模100万吨/年。结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中附录D的规定,该矿为大型规模矿山。综合考虑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对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附录A,确定其评估级别为一级。 3、评估方法的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级评估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的方法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本次在现场调查和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山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定性分析。 (二)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矿山为已建矿山,据现场调查结果,暂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无特殊岩土分布,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未发现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稳定,该矿山属已建矿山,现已形成的开采区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形成岩石崩落灾害,对施工人员形成威胁,现状开采区为地质灾害较严重区,评估区内余下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轻,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现状评估总体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总体为较严重。 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对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 开采形成的边坡顶部覆盖的第四系浮土及碎石,可能在集中强降雨、地震作用产生局部垮塌、掉块等现象,将对下方采矿人员及机械设备造成一定威胁。其形成的边坡会较长,危险性较大,影响程度较严重。在未来开采过程中,控制边坡角度,及时清理上方危岩,可防止岩块崩落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测矿山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 (三)矿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区含水层破坏程度现状评估 本矿山处于包气带内,无地表水体,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大气降水迅速排泄,现状未破坏含水层。 2、矿区含水层破坏程度预测评估 (1)、矿业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预测评估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矿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覆盖面积少,地表浅层自然保水、蓄水条件差,矿山内未见泉眼出露,没有常流地表水体,可采工业矿体位于基准侵蚀面以上,高于地下水位,根据实地勘查,矿区内该层中只含极少的裂隙水,没有地下水流,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具有就地补给,迅速排泄的特点,因此预测矿业活动对地下水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轻微,防治难度小。 (2)、矿业活动对水质的变化及其影响程度预测评估 ①地表水水质 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矿范围小,生产规模小,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少,主要是遇强降雨混合剥离物使地表水变浑浊,因此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轻微,生活废水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但由于生产规模小,职工人数不多,污染源不大,所以生活废水只是在极小范围内有轻微污染;矿体(层)无有害物质,矿碴也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其淋滤水对地表水水质影响轻微,地表水防污染的防治难度小。 ②地下水水质 矿山采矿活动在地下水位线之上进行,在降雨之后矿渣内小部分有害物质会随雨水通过裂隙发育地段入渗至地下水中,可能对地下水构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矿区采矿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可能存在较小的影响。 总体上预测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轻微,污染防治难度小。 (四)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现状评估 矿山为已建矿山,矿床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现状露天采场及工业场地已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露天采坑与周边环境有较大反差。 2、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预测评估 矿区位于低-中山地区,植被较发育,矿山开采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矿活动会改变了山体的本来形态,损毁地表植被,原有的山头和山坡将变成一个深切的采坑,预测采矿活动对拟采区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 (五)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预测 1、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评估 矿山为已建矿山,但矿区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大气降水迅速排泄,现状未造成水土环境污染。 2、矿区水土环境污染预测评估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采区面积加上排土场、工业场地以及矿山公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预计采矿活动将占用破坏土地面积245052m2(24.5052公顷)。 矿山未来开采剥离的废石土将堆放于矿区西侧排土场,随着矿山开采的日益进行,废弃渣石也会随着增多,废渣淋滤水对地表及周边的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对水土资源破坏及矿山型水土流失亦将有所扩大。 总体来说,矿山采矿活动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66 表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影响程度分级 地质灾害 含水层 地形地貌景观 土地资源 严重 1.地质灾害规模大,发生的可能性大; 2.影响到城市、乡镇、重要行政村、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各类保护区安全; 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于500万元; 4.受威胁人数大于100人。 1.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结构破坏,产生导水通道; 2.矿井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 m3/d; 3.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 4.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大幅下降,或呈疏干状态,地表水体漏失严重; 5.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 6.影响集中水源地供水,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困难。 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 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 1.占用破坏基本农田; 2.占用破坏耕地大于2公顷; 3.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大于4公顷; 4.占用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大于20公顷。 较严重 1.地质灾害规模中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影响到村庄、居民聚居区、一般交通线和较重要工程设施安全; 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 4.受威胁人数10~100人。 1.矿井正常涌水量300010000 m3/d; 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地下水呈半疏干状态; 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较严重; 4.影响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 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 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重。 1.占用破坏耕地小于等于2公顷; 2.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24公顷; 3.占用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0-20公顷。 较轻 1.地质灾害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 2.影响到分散性居民、一般性小规模建筑及设施; 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 4.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 1.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 m3/d; 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小; 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 4.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 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 2. 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 1.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小于等于2公顷; 2.占用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小于等于10公顷。 注评估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就定为该级别。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一)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1、项目区内土地破坏形式 (1)压占 压占主要指工业场地、矿石、废渣对对土地的压占。因固体数量庞大,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矿区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址及濒危野生动物,因占地造成的土地减少不会对本区生态系统造成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的改变、土壤层的破坏和植被消失。 (2)挖损 挖损破坏主要表现在露天采场的挖损,对本区域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地表地貌的严重破坏、土壤层被破坏、植被消失。 2、项目区内土地破坏时序 (1) 生产工艺流程及方案 矿区为山坡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开采技术条件简单,适合露天开采。露天开采生产安全、生产成本低、投资少、生产能力较大。因此,矿床的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宜采用“从上往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的采矿方法,开拓方式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式。 设计台阶要素矿体分台阶自上而下分层开采,台阶高度设计为15m,其安全平台宽度大于4m。 (2) 项目区土地损毁时序 a)损毁土地的时序划分 根据矿山开采损毁土地资源、矿山土地损毁时序与矿山开采顺序一致的特点,将损毁土地的时段分为工程基建期、矿山开采期和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段。 工程基建期工业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拓公路的修建,拟采区的剥离、爆破工作。 矿山生产期矿山开采期是土地损毁的高峰期,本矿山为山坡露天开采,这个时期的土地损毁主要是露天采场的挖损,矿山公路开拓、排土场、工业场地对土地压占的损毁,以及大量的水土流失。 自然恢复期自然恢复期不存在新的损毁和挖损,土地损毁仅是工程基建期和矿山开采期损毁的土地通过各类水土流失形式的扩展,随着各项土地复垦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土地损毁将逐步得到遏制,项目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将得到恢复和改善,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b)项目区内损毁土地的时序 矿山公路、工业场地的损毁时段为矿山基建期,损毁方式为压占、挖损。矿山露天采场损毁时段为矿山开采期。露天采场、矿山公路损毁方式为挖损,工业场地损毁方式为压占。矿山开采结束后进入自然恢复期,不会新增损毁土地面积。 (二)已损毁各类土地现状 该矿山属已建延续矿山,土地已受到损毁破坏,目前已损毁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村庄。已损毁土地面积21.1258 hm2(复垦区已损毁土地情况表3-2)。 表3-2 已损毁土地情况表 单位hm2 名称 面积 (hm2) 损毁地类 损毁方式 损毁程度 旱地 有林地 灌木林地 村庄 露天采场 10.2158 2.5181 3.5309 4.1668 0 挖损 重度 表土堆放场 0.6765 0.5107 0.1658 0 0 压占 中度 工业场地、矿山公路 10.2335 1.6616 6.4396 1.2303 0.9020 挖损 重度 合计 21.1258 4.6904 10.1363 5.3971 0.9020 - - (三)拟损毁土地预测与评估 主要依据矿山的开采方式、工业场地、矿山公路开拓、排土场排放等设计方案,对可能造成土地损毁的部分进行合理预测。 根据对矿山拟损毁土地情况的预测,项目区拟新增损毁土地总面3.3794hm2,占用原地类为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村庄,详见表3-3。 表3-3 拟损毁土地情况预测表 单位hm2 名称 面积 (h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