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 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 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0二二年八月 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 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 资质证书等级及编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勘查单位 52201712018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甲级单位 522017130187 环境工程设计评价乙级单位 GHC-A0411 编制单位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22年8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5 - 第一节 项目来源- 5 - 第二节 总体目标与任务- 5 - 第三节 编制依据- 6 - 第四节 工作情况- 7 - 第二章 矿山概况- 9 - 第一节 矿山地理位置- 9 - 第二节 治理区土地利用状况- 9 - 第三章 自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 11 -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1 -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1 - 第三节 水文地质条件- 12 - 第四节 工程地质特征- 13 -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13 -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生态问题- 14 - 第一节 损毁范围- 14 - 第二节 土地资源损毁问题- 14 - 第三节 损毁区地质环境问题- 15 - 第四节 地质安全隐患问题- 20 - 第五章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25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25 - 第二节 修复治理对象- 25 - 第三节 修复治理工程方案的确定- 25 - 第四节 修复方式- 25 - 第五节 修复措施- 26 - 第六节 修复工程部署- 26 - 第六章 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33 - 第一节 复垦质量要求- 33 - 第二节 复绿工程要求- 33 - 第三节 环保要求- 34 - 第四节 临时设施要求- 34 - 第五节 跟踪监测- 34 - 第七章 治理工程费用预算- 35 - 第一节 编制依据- 35 - 第二节 编制说明- 35 - 第三节 费用预算及结果- 35 - 第四节 资金来源- 36 - 第八章 保障措施- 37 - 第九章 效益分析- 39 - 第一节 环境效益- 39 - 第二节 社会效益- 39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39 - 附 图 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01 01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生态修复区现状图 12000 02 02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整改工程部署图 12000 03 03-05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整改工程剖面图 11000 04 06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整改工程复绿工程大样图 / 04 07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整改工程截排水沟大样图 120 第1章 前言 第一节 项目来源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19年4月25日下发的“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要求,对长江干流含金沙江四川、云南段,四川宜宾市至入海口及主要支流含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湘江、汉江、赣江沿岸废弃露天矿山含采矿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综合整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根据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的函(黔环督办函〔2020〕21号)要求及毕节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21个市场化治理矿山修复项目整改的通知(毕资源规划发﹝2022﹞6号)的文件精神要求;2022年4月开展了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修复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严重,存在治理效果不佳现象。针对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复绿工程“治理效果不佳,治理工作有待加强”的问题,受织金县自然资源局委托,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治理区生态修复整改工作,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治理区补植复绿。 综上所述,针对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现状存在的复绿效果不佳的问题,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生态修复工作,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制订完善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技术方案,以指导冯家堰开发式矿山矿区生态修复整改工作。 第二节 总体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本次需修复面积412472.23㎡,需修复区域主要为平台、高陡岩质边坡、积水区域,因此,为使修复工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整改修复方案设计与原修复设计保持一致,在修复区边坡处种植爬山虎,平台补植补种,对积水坑进行回填覆土复绿,完善场区截排水,使得修复区与周边生态空间有机融合。 通过整改修复工程,修复区地貌景观破坏得到较大改善,修复区林草地结构初步建成,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二、任务 1、查明治理区及周围自然地理条件,地质背景; 2、查明治理区存在的现状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3、根据治理区存在的现状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生态修复整改方案,并对费用进行预算。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6);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部长令); 5、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 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7、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矿山的通知(黔环通〔2007〕86号); 8、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6年11月24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9、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矿山复绿工作的通知(毕府办函〔2017〕145号); 10、关于推进全市21个市场化治理矿山修复项目整改的通知(毕资源规划发[2022]6号)。 二、规范和标准 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2、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规范(DZ/T0221-2006);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4、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10);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6、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B 51044-2014); 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 8、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 0283-2015); 9、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 10、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程(TD/T 1046-2016); 11、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DZ/T 1049-2016); 12、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TD/T 1048-2016); 1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 /T 1048-2016); 14、造林技术规程(DB/T15776-2016); 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40112-2021)。 1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17、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18、省林业局关于印发贵州省林业局恢复植被 和林业生产条件、树木补种标准(试行)(黔林造发〔2021〕11号)。 19、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T 38360-2019) 三、技术资料 1、水文地质手册(中国地质大学,2006); 2、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19.09); 3、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农业非法开采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实施方案(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09); 4、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修复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2022.04)。 第四节 工作情况 一、工作方法 (一)收集资料 1、收集当地气象水文资料; 2、收集交通资料; 3、收集矿山开采历史资料,以及相关的资料。 (二)地形测量 治理区地形地貌改变大,为了准确反映治理区地形地貌现状,本次采用了无人机正射航测,航测比例尺11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为GPS定点引测,设定GPS控制点2个。经现场抽查,测量对地形、地貌表示合理、地物取舍得当、数字精度良好。 (三)航拍建模 无人机航测辅助地质灾害体调查,包括确定现状土地损毁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积水坑边壁危岩体,解译灾害类型、边界、规模、形态特征,分析其位移特征、活动状态、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危害范围和程度。 采用地形图采集、GPS现场实测点等,对无人机航拍图像降低畸变,与地理坐标配准,进行几何校正,基于GPS像控点的三维建模,提交大比例尺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图和三维模型,比例尺11000,正射影像图影像精度应优于0.8mm,数字高程模型精度应优于3m,影像图地面分辨率应优于0.2m。 (四)现场调查 采取全面查勘法,对前期矿山复绿情况,矿山治理对地质环境破损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并在手图上圈定出复绿效果差的区域,以及需要补充覆土复绿的区域。 二、工作完成情况 接受任务后,我公司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于2022年8月13日至2022年8月16日完成地形航测、现场调查工作,待所有调查区完成实地调查工作后,于2022年8月17日转入室内,进行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绘制和方案的编制工作。 本次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序号 勘查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1 地形图测量 11000地形测量 Km2 1.30 定点测量 组日 3 2 航拍建模 航片正射影像(DOM) 幅 1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 幅 1 3 工程地质测绘 1500水工环地质调查与测绘 Km2 1.30 现状调查 Km2 1.30 完成工作内容及工作量满足报告编制的要求,各项工作均符合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本次工作的程序如下(图1-1) 图1-1 工作程序图 三、质量评述 1、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并按我公司ISO90012015质量体系文件和实施安全责任制,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2、资料收集齐全。 3、地形航测精度满足方案制定需要。 4、现场调查精度满足制定方案要求。 第2章 矿山概况 第一节 矿山地理位置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位于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后寨乡熊家寨村冯家堰,隶属织金县后寨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5′00″~10535′41″,北纬2634′10″~2634′46″。交通便利,见交通位置图2-1。 项目区 图2-1冯家堰开发式矿山交通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 治理区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收集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调查区治理工程实施前压占的土地类型未涉及基本农田;治理区造成土地被压占、损毁,损毁范围内大部分被碎石覆盖,植被无法正常生长,仅见局部有杂草分布,边坡基岩裸露,土地未得到合理利用。经2020年生态修复治理,仍有部分区域复绿效果较差。根据收集2020年织金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报告及矢量文件,调查区一区南西部损毁区与生态保护红线部分重叠,二区南东部损毁区生态保护红线部分重叠,详见图2-2。 损毁范围 损毁范围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图2-2 调查区损毁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关系图 第3章 自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气象 治理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温润气候,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步,近30年平均气温14.3℃。历史最高年平均气温14.9℃,最低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34.0℃,极端最低温度-12.7℃。无霜期为240~290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2天,最短218天,最长361天。据收集到的织金县气象局资料统计,1971-2021年近50年平均降雨量1390.2㎜,历史最高年降水量1817.3mm,最低年降水量936.7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7月份,其次是5、8月份。 二、水文 治理区积水坑积水严重形成一水塘,周边无湖泊等地表水体分布,治理区西侧冲沟较发育。 三、地形地貌 区域上属低中山侵蚀地貌,沉积岩分布较广,常形成斜坡沟谷等地貌。总体属低中山剥蚀地貌,一般标高1750m左右。治理区分布于龙潭组地层地段,最高点位于东面山顶,标高为1762.74m,最低点位于北部小溪沟,标高为1637.47 m,相对高差为125.27m。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中等复杂。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改变了微地貌特征,在治理区的西侧形成高度约60~78m的人工边坡,边坡坡度60~70,已分阶放坡。 四、土壤 区内主要土壤为黄壤,并有水稻土分布,水稻土面积较小,分布较为集中。黄壤土壤质地粘重,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其剖面层次发育比较分明,地表覆盖层有10cm左右的枯枝落叶和已开始分解的有机残体,淋溶层厚约20cm,呈灰棕色,为粒状、碎块状或小块状,向淀积层过度比较明显。淀积层厚度大约30cm,呈黄至棕黄色,多为块状结构。母质层呈黄色,发育程度低。黄壤脱硅富铝化作用相对较弱,淋溶作用明显,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30克/公斤。水稻土主要是由各种自然土壤和旱作土壤经过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交替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土类。水稻土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环境,加上生产过程中补充的肥料比较多,因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高,全磷、全钾含量居于中等水平。 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 治理区内出露地层有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长兴组P3c+d,龙潭组P31。从老至新描述如下 1、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 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钙质细砂岩组成,厚度大于200m。 2、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 岩性为深灰、黑灰色中厚-厚层泥晶灰岩夹燧石灰岩、生物屑灰岩及薄至中厚层硅质灰岩组成,厚度18~30.8m。 3、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 岩性以土灰灰白色薄至中厚层隐晶质灰岩夹鲕状角砾状灰岩、泥灰岩和杂色页岩及砂质页岩。 4、 第四系Q 分布斜坡坡面、冲沟及低洼地带,岩性为耕植土、含碎石粘土、冲洪积砂砾、砂土组成,厚0~10m。 二、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基本位于冯家堰背斜轴部,背斜西翼岩层产状300∠20,东翼岩层产状为138∠12。无大型断裂构造,西北面坡体结构类型为反向坡,南东面坡体结构类型为反向坡,岩层缓倾。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内节理发育,表层岩石风化强烈,岩体破碎。 三、地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5月15日发布、201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C,治理区范围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G表G.1,场地地震烈度属Ⅵ度,属地壳稳定区。 第三节 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含水岩组及类型 根据含水层介质的岩类特征和地下水赋存条件,将治理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三大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Q)松散岩类含水岩组滑坡堆积、坡积、残积的碎石、砂土、亚粘土中,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带,斜坡中下部及地势较平缓地带。厚0~10m。透水性强,流动性大,储水能力弱,富水性弱、泉水多具季节性,流量小,一般0.5~2l/s。 (2)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储存于二叠系长兴、大隆组(P3c+d)之泥晶灰岩及生物屑灰岩中。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岩溶较发育,地下水较丰富。 (3)碎屑岩类裂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及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的基岩裂隙中,由于其间的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较为发育,贯通性好,浅部基岩具有易贮水、导水通畅的特点,但总体上而言,含水性导水性较差,具有一定的隔水性能,为相对隔水层。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地下水的埋藏类型为潜水,其埋深为50m之内。 二、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区内属地下水的补给及径流区,就近排泄。地下水主要靠季节性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通过斜坡、冲沟从节理、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为就近补给,就近排泄,基岩裂隙含水层,沿基岩裂隙径流,在就近的坡脚沟谷低洼处排泄。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地下水流由南向北径流,最终排泄于地势低洼地带。 第四节 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岩层组合关系,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抗压强度,抗风化能力,将其划分为硬质岩类、软质岩类及松散岩类三类工程地质岩组 (一)硬质岩类 主要是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的的燧石灰岩、生物屑灰岩、及薄至中厚层硅质灰岩组成,结构完整,岩石致密,稳固性较好,力学强度相对较高,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好。 (二)软质岩类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叠系大隆组、三叠系大冶组的泥岩、泥质砂岩、细砂岩、煤层等。岩质软硬相间分布,岩层强度差,抗压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弱,透水性弱,能起到阻水的作用,其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差异较大。 (三)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松散覆盖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其成分为块石、碎石及粘土等组成。其特点是结构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好。工程地质特征表现为稳定性差,易垮塌。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以及垦荒耕种等。因矿山治理工程活动造成岩石暴露,并形成较大规模的积水坑,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生态问题 第一节 损毁范围 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位于织金县城南西方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5′00″~10535′41″,北纬2634′10″~2634′46″。冯家堰开发式矿山所属的区域煤层露头比较集中,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造成的土地损毁区。区内地表土体歼灭、山体破损、基岩裸露、高陡林立,地表土地和植被遭受大面积损毁,同时,由于弃土、煤矸石等随意堆放,局部形成高陡边坡。本方案修复区为冯家堰开发式矿山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按照该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对其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恢复治理,结合织金县市场化治理矿山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修复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2022年4月)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本方案修复区总面积412472.23㎡(合618.71亩),修复区分布范围详见下图4-1。 图4-1 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整改修复区范围分布图平台修复效果差区域 已治理区 第二节 土地资源损毁问题 根据收集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冯家堰开发式矿山治理区原来的土地类型主要为采矿用地、林地,其次为水田和旱地。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项目区以2019年6月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为依据,对矿山进行恢复治理,治理过程中,对治理区进行复垦复绿治理,治理范围内形成大面积露天采场,大面积土地资源被挖损破坏,地表植被遭受大面积损毁,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治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等矿渣,矿渣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煤矸石随意堆放,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煤矸石在雨水的冲刷淋滤下,产生大量的污水,以至于下雨天治理区内污水横流,对治理区及周边的水质和土壤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由于开挖深度大,形成高陡边坡等,生态破坏严重,植被无法生长。 矿山在前期治理工程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压占、挖损等形式破坏土地,改变了原来土地的性质,同时治理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破坏了生态景观,形成“青山挂白”现象,因岩体破碎残留碎石覆盖于坡面,植被无法生长,总体上该矿山前期治理工程活动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大、破坏程度较严重,总的损毁面积为41.2472.23hm2(合618.71亩)。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后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治理区范围内植被完全被损毁,矿坑边壁岩石裸露,石渣堆积,不利于植被自然生长。 图4-4 冯家堰开发式矿山治理区土地类型 第三节 损毁区地质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矿山治理形成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治理工程实际,治理方相继委托具备相关资质单位对相应矿山治理地质环境问题编制了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复绿复垦工程实施方案,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等,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施工企业相继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工程。 截至目前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损毁面积共41.2472.23hm2(合618.71亩),2020年11月初对该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恢复治理工作,于2021年4月完成治理工作,但修复效果不佳。根据现状调查,局部未按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将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采煤沉陷治理区范围分为堆渣区、治理区1、治理区2、边坡1、边坡平台以及剥离区,共6个区域,各分区地质环境现状分述如下(见表1.2-1) 一、治理区1(A区) 治理区1位于修复区南侧,该区域场地已全部平整完成,同时进行了覆土,并种植了桂花、红叶石楠、水杉树,桂花树长势良好。基本达到恢复治理要求。但是水杉树存活率较低,复绿效果不理想。A区中部排水不畅,北侧排水沟单侧倾倒损毁,堵塞沟道。由于排水设施未能很好疏通,导致该区域中部形成坑塘积水,严重影响治理效果及后期的种植。同时,由于排水不畅导致局部区域积水,深度约30cm,水质较差。 二、治理区2(B区) 治理区2位于修复区中部至北部,该区域场地已全部平整完成,同时进行了覆土,并种植了桂花、红叶石楠、水杉树等,桂花树、红叶石楠长势良好,但水杉树存活率低,复绿效果不理想。该区域总体达不到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局部斜坡面无复绿,由于之前采用砖砌排水沟,防水等性能较差,易受水影响,局部被损毁。该区北侧排水沟底部掏空、毁损113m,下游沟道堵塞,造成水蔓延至下方。其北东侧形成积水坑塘,水深5m左右。水颜色泛黄,水质较差。场区上游的水质污染问题不明显,但水汇集于积水坑处,由于长期存积,加上坑底淤泥污染,导致汇集于此的水体水质较差,颜色泛黄。 a 种植的桂花树、红叶石楠生长良好 b 种植的水杉存活率低 c 场区水汇集 d A区北侧排水沟损毁 照片4-1 A区现场照片 a 种植的桂花树、红叶石楠生长良好 b 种植的水杉存活率低 C B区北侧排水沟损毁及下游堵塞 d 积水坑 照片4-2 B区现场照片 三、边坡1 边坡1(C区)位于修复区东侧,边坡已按照一定坡率进行放坡,并留设足够的台阶,台阶已覆土,并种植水杉等植被。但C-1区边坡部分仅悬挂绿色网布,边坡面未复绿,平台处种植的水杉树存活率低,不能满足生态修复要求。边坡中下部由于未修建截排水设施,斜坡的地表水下排导致排水不畅,已出现水毁造成局部滑塌的迹象;C-2区坡面出现水毁滑塌,坡面出现明显冲刷沟槽;C-3区为上方边坡垮塌下来堆积在缓平台处。 a 边坡概貌 b 种植的水杉存活率低 C C-2区坡面排水沟损毁及下游堵塞 d C-2区滑塌堆积 照片4-3 C区现场照片 四、边坡平台 边坡平台位于修复区西侧,边坡已按照一定坡率进行放坡,并留设足够的台阶,台阶已覆土,并种植桂花、水杉等植被。D1区复绿效果较好,基本达到生态修复要求。其位于该区西侧平台处D2处种植的水杉树存活率低,达不到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且D1区南西侧边坡出现水毁滑塌现象,上部的水沿着该坡面冲刷。 a 边坡坡面复绿 b 边坡坡面现状 C D2区水杉树存活率低 d 坡面水毁 照片4-4 D区现场照片 五、剥离区 剥离区位于修复区北部,根据本次调查,该区域斜坡处(E2)已撒草复绿,基本达到生态修复;缓平台区域(E1区)已采取覆土种植水杉树等植被,但水杉树存活率低,达不到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E3区已自然复绿。 a 边坡坡面复绿 b 缓平台处水杉树存活率低 照片4-5 E区现场照片 六、堆渣区 堆渣区(F区)位于修复区西侧,主要为堆放原开采产生的矿渣等,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对土地资源的压占。据本次调查,该区域内堆渣已进行边坡放坡,且种植相应的植被等,植被存活率80以上,生态修复基本达到要求。但由于排水设施未能很好疏通,导致坡面便道上受水流冲刷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导致水毁滑塌。 a 边坡坡面复绿 b 边坡坡面现状 照片4-6 F区现场照片 总之,织金县后寨乡冯家堰开发式矿山调查区内地质环境现状较治理工程活动前有所改变,但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仍为较严重。原来的治理区1、治理区2采取了覆土种树撒草,但水杉树苗成活率较低;场区多处截排水沟损毁,场区存在排水不畅现象;场区东侧C区边坡局部裸露,坡面未复绿;形成积水坑塘;修复区西侧堆渣区(F区)已分级放坡复绿,但坡面未建排水沟,区内冲刷较严重。 根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表D.8,各区块的生态修复评定结果如下表4-1。 第四节 地质安全隐患问题 一、滑塌区现状 损毁区东侧边坡区(C区)存在局部表层土体滑塌现象,以C-3区缓平台处见小规模垮塌堆积体,斜长31m,宽35m,厚1.8m,方量约1192.15m。为表层土体、强风化泥岩在水的作用下向陡立临空面方向失稳垮塌。据现场调查,该段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后缘未见明显变形迹象,初步判断边坡整体稳定。 2、 边坡稳定性分析 损毁区存在裸露边坡,据现场实地调查访问,C、D区边坡顶部斜坡地带坡面第四系残坡积粘土厚0-2m,治理工程开挖形成高陡切方边坡,C区治理区边坡局部发现表层土有垮塌现象。开挖边坡本次调查时未见明显变形开裂迹象,整体稳定。 根据调查挖损范围内边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因素综合分析,对C区边坡倾向303(东侧C-1区、C-2区、C-3区);D区边坡(D-1区内侧)治理区边坡倾向139,B-1区积水坑内侧边坡倾向233为例,采用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1、C区 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层产状138∠12,坡面倾向303,倾角60,该区实测3组最主要的节理,L193∠85、L2326∠84、L3108∠78,采用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见图4-5。 图4-5 C区边坡赤平投影分析 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JL1、JL3与坡面大角度相交,倾向相反,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JL2与坡面大角度相交,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 岩层层面在JL1、JL3的切割下,其组合线倾向与坡面呈大幅度相交,倾向相反,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岩层层面在JL2的切割下,其组合线倾向与坡面呈大角相交,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 JL1与JL2、JL2与JL3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于坡面相同,且倾角大于坡面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主要表现为坡面岩体在节理裂隙组合切割下,形成楔形体,发生小规模散落掉块。 JL1与JL3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于坡面相反,且倾角小于坡面坡角,属于稳定结构。通过上述分析该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存在大规模的整体失稳。但在节理裂隙及其组合切割下,将岩体切割呈锲形体,使得坡面可能发生局部小掉块现象。 2、D-1区内侧边坡 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层产状300∠20,坡面倾向139,倾角80,该区实测2组最主要的节理,L1312∠81、L224∠84,采用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见图4-6。 图4-6 D-1区内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 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JL1与坡面大角度相交,倾向相反,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JL2与坡面小角度相交,倾向相反,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岩层层面在JL1、JL2的切割下,其组合线倾向与坡面呈大幅度相交,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 JL1与JL2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于坡面相反,且倾角等于坡面坡角,属于稳定结构,JL1与JL3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于坡面相反,且倾角小于坡面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该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存在大规模的整体失稳。但在节理裂隙的切割下,坡面可能发生局部发生小规模掉块现象。 3、B-1区积水坑内侧边坡 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层产状300∠20,坡面倾向233,倾角82,该区实测2组最主要的节理,L1312∠81、L224∠84,采用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见图4-7。 图4-7 B-1区积水坑内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 岩层倾向与坡面近似垂直,想成切向坡体,倾向相反,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JL1与JL2与坡面大角度相交,倾向相反,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岩层层面在JL1、JL2的切割下,其组合线倾向与坡面呈大幅度相交,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 JL1与JL2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于坡面相反,且倾角小于坡面坡角,属于稳定结构,JL1与JL3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于坡面相反,且倾角小于坡面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该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存在大规模的整体失稳。但岩层在节理裂隙的切割下,坡面可能发生局部发生小规模掉块现象。 - 32 - 表4-1 治理区生态环境现状概况表 序号 地块名称 区块编号 区块现状基本情况 2020年复垦复绿方案 存在问题 评定结果 1 治理区1 A 场地已平整,覆土碎石含量达60,其间种植的水杉树苗成活率10,地形坡度≤5。A区中部排水不畅,北侧排水沟损毁堵塞 播撒草种、栽种桂花树、红叶石楠复绿 碎石含量较高,树苗生长效果较差。A区中部排水不畅,北侧排水沟损毁堵塞 原设计为桂花树,实际间杂种水杉树苗;基本达到修复要求,但水杉树苗存活率低,A区中部排水不畅,北侧排水沟损毁堵塞 2 治理区2 B 已种植桂花、水杉树等植被,斜坡面大多已撒草,地形坡度≤15 播撒草种、栽种桂花树、红叶石楠复绿 碎石含量较高,树苗生长效果较差。北侧形成积水坑,局部截排水沟损毁淤堵 原设计为桂花树,实际间杂种水杉树苗,水杉树苗存活率低。北侧形成积水坑,局部排水沟损毁堵塞,未达到修复要求 3 边坡1 C-1 边坡高度70-84m,已分阶放坡,分阶高度3-10m,坡度50,基岩出露。平台处已种植 分级放坡,种植爬藤类植物 边坡面大部分未复绿。排水沟局部被损毁,坡面出现几处水毁滑塌 未达到生态修复要求,平台处种植的水杉树存活率很低,边坡面基本未复绿,排水沟局部被损毁,排水不畅 4 C-2 边坡高度23-25m,已分阶放坡,坡度50,表层土松散 分阶放坡 坡面出现水毁滑塌 未达到生态修复要求;播撒的草种成活率低,并随着滑塌土体掩埋 5 C-3 边坡高度17-25m,坡度60,基岩出露。 分级放坡,种植爬藤类植物 出现滑塌堆积体;边坡裸露,未复绿 未按原设计施工;坡面裸露,未达到修复要求 6 边坡平台 D-1 边坡已放坡,撒草,边坡台阶处已种植,覆土厚度0.1m,树苗成活率80,平台处地形坡度≤5 场地平整,播撒草种、栽种桂花树、截排水沟 局部斜坡处排水不畅,水毁 未按原设计修截排水沟;未达到修复要求 7 D-2 边坡台阶处已种植,覆土厚度0.1m,碎石含量达75,树苗成活率20,平台处地形坡度≤5 场地平整,播撒草种、栽种桂花树 碎石含量高,平台处植被成活率低 原设计为桂花树,实际种水杉树苗,水杉树苗存活率低;未达到修复要求 8 剥离区 E-1 平台处种植水杉树,间距2.0m,土层厚度约10cm,碎石含量70,地形坡度≤5 / 碎石含量高,植被成活率低。该区不适宜水杉树生长 水杉树苗存活率低,未播撒草种,未达到修复要求 9 E-2 边坡已放坡,地形坡度60 / / 草种成活率较高,基本到修复要求 10 E-3 已自然修复,地形坡度≤15 / / 杂草生长,已自然修复。达到自然修复要求 11 堆渣场 F 堆填高度27m,已分级放坡,设平台。覆土厚度0.1m,撒草,草苗成活率90 / 排水不畅导致坡面局部冲刷 基本达到修复要求,但缺乏排水措施 第五章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第一节 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治理区恢复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应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为促进和谐治理区的建立,将生产损毁的土地纳入土地复垦责任范围进行统一规划。 二、因地制宜、优先用于农业 因地制宜制定相关规划,合理确定拟治理区土地的用途,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树种、草籽等选择遵循“乡土植物”优先,“生长快、寿命长、根系发达、耐旱耐瘠、繁殖易、再生能力强”的选择原则。 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治理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制定恢复治理方案时,应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保证治理工程对土地的损毁降到最低、环境恢复率达到最高、社会生态效益达到最佳。 四、恢复治理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地质生态修复工程、植被恢复复绿过程中尽可能恢复原地类,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